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实践价值;现实困境;实施路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34-06

1984年,上海就启动“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江阴市在1997年8月由华士实验学校首开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先河,该校也是江苏省较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随后,江阴又出现了夏港实验学校等3所由一个法人代表统领的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学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

江阴市目前实际以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运行的学校共有5所。这5所学校的组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新建型的,如英桥国际学校、山湾实验学校;合并型的,如临港实验学校;混合型的,如华西实验学校、南闸实验学校。这些学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统一协调管理,这主要由“一体型”的一贯制学校采用;一种是分部或分段管理,适用于“分离型”的一贯制学校。实践表明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体系、文化建构比较顺畅,学校发展态势一般较好。

近年来,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地方教育的均衡发展,许多地方创建了多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基础教育领域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从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看,未来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但九年一贯制不等于“小学+初中”,如何在中小学学校教育转型中,防止“两张皮”现象的出现,亟须按照九年一贯制的特点和规律,就“小学、初中”有机衔接贯通的理想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在分析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含义、特点、实践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实现6+3>9的路径以及建设高品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策略。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和显著特点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常是指该校的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小学毕业后可直升本校初中,“小升初”原则上不许择校流动。年级通常被设为一年级至九年级。[1]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l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小学毕业生这个概念已逐渐失去了固有的教育意义,小学与初中受教育过程的“不间断、不选拔、衔接性、一体化”符合了时展的要求。

(二)“九年一贯制”的显著特点

九年一贯制学校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近几年已成为许多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热门趋势。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贯性

首先是学生入学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通常以一年级到九年级编排年级,小学毕业后用不着择校可直升本校初中。其次是学校管理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校管理使用一套班子,一套管理理念,学校的校训、办学愿景、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都是九年贯通一致的,从根本上保持了基础教育的连贯性和渐进性。

2.集聚性

首先是人的集聚。九年一贯制学校有9个年级,一般规模都较大。如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小学部54个班,2200多名学生;初中部27个班,1100多名学生,全校教师298人。其次是物的集聚。九个年级的教学班,需要数量众多的功能教室,运动场地、校园面积都较大。集聚性能较好地发挥九年一贯制的规模效应,但也带来管理上的诸多困难。

3.发展性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内部管理能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有总体的培养目标,每个年段在总目标的引领下分层制定子目标,各层级之间的目标是连续的、递进的、发展的。学校可以一以贯之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培养德性、学力、身心、个性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与现实困境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

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整体规划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高质量地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而言:

1.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2]能够依据学生培养、发展的一体性目标,开发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九年的学习进行整体设计,对课程进行纵向融通、横向整合,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成长环境和要素;能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讯共享,节省办学成本,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学校办学效益。[3]

2.有助于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凸显,有利于从整体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行“九年一贯制”有利于学校管理队伍系统地思考,提升领导力;有利于教师大跨度地全程育人,提升专业素养。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实现小学、初中考试、科研、管理的一体化,改革管理结构,增强管理效能,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3.有助于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可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使中小学教育的衔接贯通性更加紧密,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将九年一贯制办学的本质解读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两翼中的一翼”[4]。一方面是供给端的转型升级,降低教育生产和培养当中的能耗,实现学生成长路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的变革,通过九年一贯制,使学生的成长路径变得多元化。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既能有效缓解学生择校与升学的压力,也能从根本上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避免由于分段带来的升学压力,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保持义务教育的系统性、渐进性、连贯性和科学性,成为破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难题的一种教育体系。

(二)“九年一贯制”的现实困境

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一些九年一贯制学校存在难以真正“一贯”起来的现实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不仅使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还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理念不同、文化冲突、管理困难等诸多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以江阴为例,2010年以后,九年一贯制的华士实验学校和其他3所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实验学校因实质上的“一贯”不起来纷纷重复了“昨天的故事”,小学与初中重新分离,各自独立办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问题不少,但就目前而言,学校管理、课程衔接、师资融通三大方面的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1.管理难度加大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般而言人多、事多、物多,加之中小学教育规律不同、教师层次不同,学校内部管理难度加大。这些学校9个年级,7到16岁的学生同处一校,教育管理的量大、复杂又困难。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在要求的执行上有差异,特别是初中受中考制约,许多学校狠抓学生智育不敢有一丝懈怠,尽管在“一贯制”的教育生态下,但学校却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中、小学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评价的难度反而增大。学校虽“一贯制”办学了,但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仍分开核编、分开督导评估、分开核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基数、分开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使得学校在管理过程中稍有不慎或处置不当就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许多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是“中途转制”的,大多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校长大多是中学部校长兼任,对小学的管理不熟悉。其他管理干部又出现中小学比例失调,往往是初中管理干部多,出现小学干部管不了中学,中学干部又不懂和不愿去管小学的困境。有些学校只能采取“局部变革”策略,如临港实验学校就尝试了后勤、党务、工会等一些非业务部门进行一体化管理,教学、德育业务部门仍分开管理。有些学校虽尝试完全的一体化管理,也因缺乏实践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重重。

因此,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仍面临体制、机制变革的难点,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学校管理者文化认同和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均受到挑战。

2.课程难以衔接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难以真正“一贯”起来,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些学校的课程衔接、贯通不顺畅,难以实现一盘棋发展。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都有着差异。就课堂教学时间而言,小学一节课40分钟,中学一节课45分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操场上挤满了上体育课的学生,小学体育课没下课,中学体育课开始上课了,操錾仙峡蔚纳峡危玩的玩,尤其是上到球类课,小学生往往好奇,在操场上追逐观望,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安全管理的难度。

小学初中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的国家课程,教材都是中小学分开独立编写的。小学到六年级有总复习与毕业会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比如数学,中小学都有,但在课程内容上并不是中小学无缝对接的,最为突出的是中学老师并不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对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无法体现九年一体化的衔接贯通的教学优势。另外,六年级、九年级为应对毕业或升学统考,有些学校会过早地结束毕业年级的课程,留出大段时间用于复习,将会对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造成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语数外等主科地位强势,非中考科目被边缘化,体艺课程又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中小学课程及教学要求的不衔接与不贯通,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3.师资难以融通

大多数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合并型”的,都存在管理的磨合和文化的冲突问题。教师虽同处一个校园,但遇到事情中小学教师之间相互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访谈过一些由中小学合并而成的学校,尽管学校组建也有几年了,但仍有这样的现象,在食堂打饭,中学教师排一个队,小学教师排一个队,自动划清界限。窥一斑而见全豹,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要真正融合不是件易事。

中小学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工作氛围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小学教师上班比较晚,分数、质量压力不是很大,但教科研氛围良好。而中学教师到校比较早,中考压力大,平时更多的时间花在批改作业上,教科研氛围却一般。当前,初中教师相对宽裕,小学教师严重缺编,但由于中小教师是分类核编的,所以学校仍很难将中学教师调配到小学任教。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岗位职级的配比也有差异,因而往往出现小学有一级或高级岗位,中学同职级岗位又特别紧张,但学校又不能将此调剂给中学用,中学教师又不愿流动到小学,中小矛盾非常突出。师资难以融通的困境,在短期内会一定程度地制约学校的发展。

三、“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及发展策略

实施“九年一贯制”,目前需要按照一贯制的特点与规律,从学校与政府两个层面入手加以改进和调整,探索突破“困境”之策。现以江阴市山湾实验学校一贯制施行的实践作个案解剖,对“九年一贯制”实施的关键路径作一简述。本文限于篇幅,仅从教育内部学校的层面作些理性分析。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

江阴市山湾实验学校创建于2013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教育局直属学校。办学规模从第一年的8个教学班增加到现在的38个班,学生数也从17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403人,教师从32人,增加到123人。2016年首届初三学生中考取得了均分和全科合格率全市第一的成绩。山湾实验学校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已初步形成特色,教育业绩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由此可见,“就学校层面而言,需要立足于一体化、连贯性、整体性的特点重新审视‘6+3’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5]。

1.要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融合一体

要将不同阶段的教育融合在一起,科学管理是关键。山湾实验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将9年作为一个完整阶段来进行目标定位,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合群乐思、行知合一”的办学理念,尊重规律是山湾实验学校的文化品格和学校精神。学校形成了具有指导性、操作性、持续性和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教师”发展的生态化项目建设规划,先进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系统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

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让孩子站在学校中央”的教育哲学,将形式上的小学部和初中部的育人目标指向为一致,就是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一体化的育人目标统领下,学校采取了分部分段的管理模式,学段设置为“三二二二”制,即一至三年级为一段,四至五年级为一段,六至七年级为一段,八至九年级为一段。分部分段管理能有效避免因W校规模大、级部多给管理带来的诸多不便;可以发挥各学段管理人员的长处,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可以既尊重各学段特性、保持分部的相对独立性,又兼顾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坚持管理目标的一体化、统一性。

2.要确保学校课程体系的连贯衔接

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核心特征。[6]山湾实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打破了小学与初中的界限,从教育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辅导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有效推进了中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学校确立了“成就学生成长高度、夯实学生生命厚度”的教育智慧和“以生为本”的课程建设理念,以“纵向融通、横向整合”的策略来建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的构架,按三个层次排列,分别是:指向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的基础课程;指向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拓展课程;指向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综合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目标是要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精品化、综合课程系统化”。

山湾实验学校创新教育机制,实现小、初、高课程深度整合。依据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内生要求,在市教育局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大力支持下,大胆尝试,进行“五四制”创新教学改革。打破“六年小学、三年初中”的传统学制,将小学六年级的课程与初中课程整合,形成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要求。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在5年中基本完成,6年级用2―3个月时间对小学内容进行巩固,剩余时间教学7年级内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组建创新教改班,针对创新班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学校组织开发了“古文阅读”“篆刻”“生物实践课程”等几十门校本课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创新班课程逐渐形成体系,创新班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逐渐显现优势。

3.要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贯通使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引领者,要实现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就必须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融合、贯通使用。山湾实验学校积极搭建中小学段教师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开发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大学科的主题研讨活动。如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中小学语文各开一节阅读教学课,中小学老师相互听课,相互评课,相互了解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利于中小学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与衔接。学校组织五六七年级的衔接专题研讨活动,五六七年级各学科教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和会诊或开展主题德育活动,促进五六七年级教育教学的无缝对接。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共享、有机衔接。

山湾实验学校以建构“学习共同体”为着力点,营造和培育新的“共读、共思、共研、共写”的学习共同体和学校组织文化,进行同学科教师的联合课题研究,实施纵向专业沟通和引领,有力地促进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或教育论坛等,让中小学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了解,逐渐形成合力。学校建立纵横交织的教学促进机制,横向管理,学段评价,实现对“一贯制”学校教师的全程管理和全员考核评价,量化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有直接的联系。学校逐步建构起教师“能上能下、中小贯通使用、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结合”的“一贯制”学校师资贯通使用的机制。学校积极寻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一贯制”办学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适切的考核与评价,这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有序、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二)“九年一贯制”的发展策略

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政策下推进的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不断提升,从“有学上”转变为要“上好学”,需求的改变,带来的是对优质教育的更多、更强烈的期盼。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必须“提档升级”为“优质学校”。2015年6月,在江苏泰州举办的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明确提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的时代命题。这预示着在未来,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提升学校品质将成为学校发展新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

学校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外在是品牌,内在是内涵。教育部原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指出,构建和提升学校品质,“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是先导,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是主体,达标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是基础,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是载体,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是目标”[7]。九年一贯制学校必须依据上述要求和策略来提升学校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当下处理好以下两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在学校发展的内涵建设上找到精准发力之处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相对而言是一所全新的学校,缺少底蕴的积淀。正因为如此,“一贯制”学校要在办学的理念和发展的思路上去进行创新性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基于九年一贯制特殊而又全新的发展背景,学校在提升品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精准发力:

一是要在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的统领之下,在对学校发展内涵作进一步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将学校发展的制度建构、文化建设、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理念和思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策略。

二是要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的基础教育价值追求的引领下,真正创生自主化的课堂样态和教学文化,更精准地把握好义务教育基础性和发展性两者之间的契合度,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三是要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进一步内化于教师之心,外化于教师之行,形成融合一体的教师文化,引导各学段、学部教师理念的认同、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改变。要着力于教师底蕴的厚实与R邓匮的培育,整体提升教师学科教研能力,促进教师能力的“内外兼修”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共生共长。

2.在学校发展的资源要素上瞄准短板尽力弥补

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实绩优异,发展态势良好。一些“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或为优质居民小区配套组建的“合并型”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显现出了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亟待弥补的短板,这些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少学校每年大量扩班,教师严重缺编,学校不得不聘请多名代课教师或将退休教师返聘使用,教育主管部门、编制办能否考虑新校的特殊情况与小班化教育的现实需要,给予学校一定的师资保障,能否按照班师比给予倾斜性的教师配备。

二是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大、年级多、学生多,学校周边道路狭窄、人流量大,往往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交通拥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校必须经常与市政建设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在学校路段设立护学岗或组织家委会护学小分队,确保上下学时段师生的安全。

三是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不断扩班,学生激增,学校运动场地等严重不足,影响学生两操、体育课以及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必须尽早向政府职能部门汇报并提出解决方案。一些“合并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仪器设备、专用教室不达标,学校很多设备已进入高维修期、淘汰期,有些设施设备也急需更新换代。如果这些短板不弥补,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

弥补办学资源要素上的短板,突破学校发展进程中的瓶颈,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应的进一步放大,让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的红利。地方政府支持学校解决最必备、最急需要添置的仪器与设备,可以助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特色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实绩和教育影响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颖惠.一贯制有助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4-11-12(2).

[2]柳春霞.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10).

[3]宋世云,张纪元.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校长,2015(6).

[4]柴葳.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N].中国教育报,2016-1-23(1).

[5][6]王晓燕.九年一贯制学校不是简单的“小+初”[N].中国教育报,2016-11-30(4).

[7]王定华.启动学校品质提升[J].人民教育,2015(12).

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教学媒体;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成了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特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更是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中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又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先,而要使信息技术能够和我们的课程更好地整合起来,在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就必然要借助教学媒体。

作为丘陵、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高中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结合自己学校已有的条件和设备,选择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媒体。

其次,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仔细斟酌和慎重安排的一个环节。教学媒体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成败和教学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下面就简要说几点教师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

(3)依据教学条件。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有了上述的选择意识和依据后,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课程正确地选择教学媒体了。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目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步向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向发展。80年代以来,计算机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发展。许多教师都热心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激发兴趣的新方法。但总的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属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广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普及教育以及运用计算机改革传统教学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而且很多教师在使用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为此,应从提高认识入手,着力增强教师的计算机技能。

现在很多教学软件(这里就要以我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都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界面的支持。例如中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中的“几何画板”软件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合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还可用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

总之,随着教育技术普遍受到重视及其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学媒体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需要我们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电教司.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国家教委电教司,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难点

引言:

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课堂逐渐构建完成。尤其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微课,更是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不仅是国外学者,也包括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尤其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更需要探索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构建微课程运用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微课程改革简述研究

微课程,需要从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入手。

1.1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一种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做出的短小精悍、集中解决问题的在线视频课程。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进一步把微课程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1.2微课程特点: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微型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时间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制的。(1)时间短:一般而言微课程是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多微课程在6、7分钟上下,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是时间偏短的。(2)重难点突出:微课程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知识点而进行的课程片段,因此相对而言其重难点比较突出,更为对症下药,效果也更为鲜明。

2高中政治教学的微课程改革方法

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微课程改革应该坚持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2.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

(1)“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为本,尤其是政治课程,更是主要运用“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述政治知识,很少跟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太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也与微课程相悖离。因此,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侧重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探索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将时间交给小组,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就某个点进行讨论,并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合作,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同时又能够准确把握所学政治知识。如,在市场经济的相关教学单元,教师开展了“如何规范市场秩序”的微课,在微课中就市场秩序和市场竞争规则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视频播放完成之后,教师没有直接教学,传授知识点,而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就“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并且进行互动。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内派出代表总结本组的意见,进行总结陈述。对于小组的总结内容,教师应该委婉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对于小组讨论的正确部分,教师应该予以肯定。

(2)“知识中心”转向“素质中心”:

微课程应该涵盖什么内容?是课本上固定的知识点、定义、法律条文呢,还是案例、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以为,高中政治微课程应该抛开固定的知识点,寻求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方法。如何在微课程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思维,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一段时间的微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提高相关的素质与能力。

2.2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由于微课程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来进行的课程展示,而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开展微课程时,教师需要从突出知识要点和进行重点讲解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知识要点:

微课时间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突出知识要点。例如,教学《神奇的货币》时,由于这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以重点突出货币的意义、货币的兑换、汇率等内容,利用形式新颖、内容突出的微课程,达到突出知识要点的作用。

(2)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重点问题,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学习《神奇的货币》时,微课视频播放完之后,学生对于货币的本质和发行了解得并不是特别清晰。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2.国家能不能想发行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纸币?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总结,重点讲解,突破重难点。

3高中政治教学中微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尝试和革新,将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但是由于产生时间并不长,微课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经验方面的欠缺和资源方面的不合理。比如,很多教师并不擅长运用微课,也不擅长选取资源,就会导致微课处于尴尬境地。对于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更是功不可没。微课程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副产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一切新事物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中间过程肯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微课程也是如此。但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还需要在坚定微课信念的同时,加强对微课的研究和对高中学生的研究,以及加强对高中政治学科的研究,最后进行综合与交融,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2]王晓芳,黄甫全,曾文婕.论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

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国家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现状评估及构建因素调查分析

1.1调查情况简述

“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现状评估及构建因素调查问卷”的调查目的是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前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现状、发展趋势预测;以调查数据为依据,探求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途径;提出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建设的建议和启示。

调查对象是山东省部分高校的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校涉及了山东省不同层次的高校,以保证数据更具代表性,更加真实地反映在校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国家认同现状评估及影响因素调查有针对性地通过实地和网络函件发放问卷500份,由调查者填写后收回或邮箱返回;回收问卷473份,回收率为95%;其中不符合填写调查要求的13份,最终有效问卷为460份,有效率为92%。在校学生学校认同调查通过实地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不符合填写要求的15份,最终有效问卷为285份,有效率为95%。

调查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共设计了两种问卷:《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现状调查问卷》和《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构建因素调查问卷》。我们首先分析《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现状调查问卷》。

1.2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现状调查分析

《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现状调查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共包括2个问题,主要是了解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关于国家的认同感调查,本部分共11个问题,包括社会幸福感的高低、对国家发展前景的态度、对国家的社会声誉感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第三部分是国家认同感对学生观念的影响调查,本部分共设计9个问题,包括国家是否影响了学生对选拔人才的观念、国家认同感与学生对各种关系认同的程度关系、对国家满意度等。

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很大部分取决于调查对象的选取,为了使调查的结果更具代表性,特别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了调查。

被调查的男生占60%,女生占40%;学生所在年级人数比例为大一:20%,大二:40%,大三:37%,大四:11%。从个人信息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所选取的调查对象的个人情况总体比例平衡,男女生比例和年级比例基本合理,年级上更倾向于大二大三这种正处于大学中期的学生。在这一基础上所做的后期调查,能够反映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调查数据显示, 67%的同学认为国家发展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身处中国幸福指数比调查较高,有10%的同学对国家的发展前景不做评价,23%的同学对本国的发展前景不认可。由此数据可以得出超过半数的同学还是会认同自己的国家的,这说明学生对我们国家的认可度还不算高;

在校生大部分都比较关注国家的声誉,在别人赞美和批评国家时时都能够联想到自己,这就说明绝对部分在校生是把国家的声誉与自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学生内心潜意识对国家的认可感。

35%的学生都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非常关心,多数同学比较关心,少部分同学是无所谓的态度,数据表明在校生具有一定的国家认同感,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同学国家认同感比较低。

认同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很多的看法。多数受访学生认为人脉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大部分学生认为山东应届毕业生的工资不理想。

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中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愿意留在中国,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无法实现中国梦,不愿意留在中国。小部分同学持无所谓态度,这也从侧面反应当代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感还是相对较高的。

1.3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构建因素分析

《网络时代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感构建因素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10个问题,以了解学生对国家认同感的建立途径和时间;第二部分共设计了5个题目,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对建立国家认同感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一个简述题,以了解同学认为国家存在问题的方面。通过问题回答,了解学生真实想法。

问卷调查部分题目大部分为单选题,统计的百分比是100%,能明确说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是针对该问题现状的真实反映和体现。

调查数据显示:网络和周围人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建立有非常大的影响,突出反映了网络对学生强大的影响力;

大多数同学中学时代开始关注国家时政,并且大多数获得的是正面信息。联系之前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普遍比较高这一信息可知,网络上正面信息对于青少年时代建立的国家认同感具有推动促进作用;

当代大学生周围走后门现象或多或少的都普遍存在着,有一部分同学甚至因为身边普遍存在的走后门现象而降低了社会认同感。

简述题的“结合国家现状,您认为国家最需要完善的方面”最主要的回答方向是:控制房价稳定、使农村改革更加贴近现实、杜绝现象等。

2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现状评估及构建因素调查结论

调查表明,大多数在校生比较认可我们的国家,但数据也表明了国家发展的同时,还有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学生关心国家的发展,大部分学生不愿听到对国家不赞同的声音,充分说明了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

从两个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存在着强大的影响作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找关系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程度。但是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走后门现象的存在,不只是一个国家层面问题,它也反应着个人观念,有些同学盲目认为找关系比个人能力还重要,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高。但是找关系现象毕竟是少数的,自身的能力一定比家庭背景重要的多。

调查数据也表明,家长、老师对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还是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同学的社会认同感的建立是在中学时代,所以家长、老师对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3网络时代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国家发展现状以及网络时代大学生认同感特点和构建因素,可以提出以下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建议:

(1)国家应继续完善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创造建立和提升国家认同感的条件;

(2)完善网络体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以减少虚假的负面消息传播;

(3)大学生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毕竟个人自身素质和能力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保证;

(4)家长和大学教师应重视学生们的认同感教育,正面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家时政,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5)国家政府应继续加强对现象的打击力度,降低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6)国家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理想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情况也会导致大学生们对国家的消极想法,难以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调查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大学时期是学生们极为关键的人生阶段,甚至可以决定他们的未来发展道路,国家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把他们打造为社会的可用之才。学生自身也应该认识到作为国家公民,提升个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国家认同构建因素共同配合,才能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更重要的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形成和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不能轻信网络中有时传播的虚假的,或消极的信息,坚持自己的中国梦。而且,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因为社会中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从而否认一个国家的政策,国家认同感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自身具备的优越条件,更重要的也是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凝聚力。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个人的自身素质比家庭背景更为重要。提高自身素养,完善并提高自己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正确方法。生活在社会现实和网络空间共存世界的大学生,其国家认同感形成可控性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社会各方面合力,共同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创新教育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84-88.

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翻转课堂;成本会计学;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理念应运而生,教育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长足发展。我国教育部也明确表示,信息化应该起到改变教育模式的作用,因此,翻转课堂在国内教育界成为热门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可,他们认为这是更符合人性规律的学习方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在中小学教育、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翻转课堂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基础会计领域,有些高校也开始了一些类似的尝试。但是在成本会计领域,由于该课程本身的应用性较强,既需要较深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较强的实践经验,因此,上好这门课的难度比较大。翻转课堂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将其应用到《成本会计学》这门课的教学中,充分结合成本核算的特点和难点,定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是2011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提出的。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2014年高等教育版》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定义: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生的学习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或问题)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教师根据学习需求提前给学生准备好视频材料,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完成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和测试;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主要是进行互动式学习,包括解答疑惑、讨论交流和反馈评价,如图1所示。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实现少讲多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授课特点分析

2.1授课内容不全面

由于客观授课时间的限制,《成本会计学》课程注重对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的讲授,缺少对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详细介绍。学生没有任何企业经验,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步骤和工序、生产投料方式和产品转移方式等内容没有任何概念,不能够深刻体会成本核算的工序和流程。因此,教师在讲授成本核算方法时学生理解具有一定难度,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过程中。这就造成了“教师讲授难、学生学习难”的困境,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弥补授课内容不全面的缺点。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教学设计,把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相关内容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其有较详细的了解,再从中引出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2成本核算工作量大、表格多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在财务核算的基础上归集分配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并且针对企业不同的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类型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同时,所有的核算过程和结果最后都通过表格显示出来,每个表格需要采用不同的公式和计算方法,编制工作繁琐。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在传统课堂上编制相关成本计算表格方法落后,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更系统、完善地掌握成本计算表格的编制,同时不能完全理解各个计算表中数据的对应关系,教学效果不理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和作业掌握相关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课堂上的时间则更多的用来和老师、同学探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通过讨论和交流更深刻的理解成本核算的实质,实现知识的“内化”。

2.3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完成的,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由于课程本身授课内容不全面、成本核算复杂的特点,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成本会计学》课程较难,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较以往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他们是数码达人、互联网和游戏爱好者,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有个性,更愿意主动尝试而不是被动听讲。同时,他们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45分钟的听课时间对他们而言已如桎梏。翻转课堂中10~15分钟的微课视频以及课堂上讨论、展示、答疑的方式会更受学生的欢迎。正是由于《成本会计学》课程在内容和教学上存在以上的特点,因此,在《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提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成本会计学》教学模式设计

《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编制成本报表和进行成本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翻转课堂在《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推广,将会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根据教材的章节体系、从概论到基本理论、再到成本核算的教学体系,转而采用按照实际成本核算流程将知识点进行分类的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教师提前把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分解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讲授材料并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充分地学习知识;而课堂上的时间则用来进行师生的互动式学习,学生根据课前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相关知识点、案例进行探讨和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更有利于专业知识和实践情况的有机结合,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应用课前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3.1课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课前的学习任务、保证后续学习顺利进行,课前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关键。①制作教学视频。设计和制作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起点与基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录制长度适中、具有较好观赏性和互动性的视频材料,视频长度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视频材料可以是PPT、动画、视听和影像资料,如在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拍摄的影片和录像、专家的访谈等。通过视频资料学生了解产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掌握成本费用如何归集、成本会计人员如何进行成本核算和编制报表等。现在的学生对电视、手机、网络有很大的兴趣,对感性形式的依赖和对理性形式的陌生与抗拒致使他们对教材没有任何兴趣,教师应把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手段运用于教学,把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有趣的、可视听的形象内容,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完成课前知识传授阶段的学习。此外,一次成本核算所需用到的表格会有很多张或者是一张综合性表格,各数据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勾稽关系,这些都难以在一张ppt页面上显示出来,可以在制作视频时运用flash技术,制作单据或数据传递流程的flas演示,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的实质。②课前在线作业。为保证观看教学视频的效果,教师应根据视频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在学习同时要做好笔记,然后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巩固已学内容,发现观看视频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按需要通过交流平台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疑问,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3.2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课前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之后,就可以进入课堂上的互动教学阶段。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答疑者,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适时地给予指导,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开展。①总结归纳问题。教师根据授课目标和内容,对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在线作业中提出的疑问进行总结,归纳出一些共有的、有深度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兴趣选择探讨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将选择同一问题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小组协作学习。②协作学习、共同探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就不再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课了,而是学生根据视频学习的情况进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式讨论。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可以掌握,对于一些难点的知识,通过交互式讨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使学习内容得到充分的交流、拓展和深化。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具体成本核算实践环节中的一些角色,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和具体应用的理解。③展示与评价。学生经过视频自主学习和课堂协作学习后,对教学内容已有了较好掌握。为让学生真正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他们需要将自己学习和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并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如各种成本核算方法学习时,成本核算结果出来后各组分别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教师和其他组进行评价。

4翻转课堂在《成本会计学》课程中应用的建议

4.1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是成功的关键

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起点。一份好的教学视频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成本核算的流程归纳出不同的主题和知识点,一个知识点一个视频,生动风趣的讲解,融合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才能吸引学生看完整个视频。

4.2专业的信息技术是成功的保证

翻转课堂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翻转课堂的实施从教学视频的制作、在线作业的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需要专业人士的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网络的支持。

5结束语

翻转课堂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关于教学方式的大变革,是一种以微课视屏为核心的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翻转课堂理念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运用还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翻转课堂在相关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中必将获得长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庆竑.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95-98.

[2]陈文芳.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税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财会教育,2015(03):123-125.

[3]隋勇.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微课设计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107-109.

[4]刘勤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