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碳循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碳循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碳循环

简述碳循环范文1

【关键词】 铁水包 大包浇余 KR铁水预处理 循环利用

1 引言

钢水浇铸结束后,钢包内一般会有一定的钢水浇余(230t钢包浇余一般在2.0-3.0t)和精炼渣组成,回收利用价值高,其中精炼渣的还原性好、温度高、具有一定的脱硫能力。近年来的钢包渣处理方法是将精炼渣直接倒入钢包内,回收余钢和精炼渣二次回收利用,由于回收利用的精炼渣活度不高、流动性差,脱硫效果不稳定,冶炼低硫、超低硫钢时的控制难度较大。本文在原精炼渣回收利用基础上,结合宽厚板厂炼钢区域的工艺布局,重点分析了将钢包渣倒入铁包,借助出铁过程的强搅拌作用,对铁水预处理脱硫并回收余钢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2 可行性分析

2.1 流程设计

在确保安全、稳定生产、物流通畅的前提下,推广实施钢包渣回收利用项目,同时兼顾回收作业的灵活性、可操作性,避免回收时间长和铁水包粘包,影响正常生产节奏。图1为钢包渣回收利用工艺路线。

2.2 不同精炼渣回收方式的利弊分析

与将精炼渣倒入钢包回收相比,新的回收工艺不影响受钢跨正常生产节奏、对钢包底吹透气效果影响小、不造成钢水温度损失(浇注后平均钢水温度一般低40-50℃)、不受精炼渣量影响,同时对铁包包口维护、转炉装料时间节点提出更高要求。

系统分析转炉作业流程:加废钢、对铁水时间7.0min,吹炼 16.5min,后搅、测温取样时间2.0min,倒炉(等成分)时间1.5min,出钢时间7.0min,溅渣护炉时间4.5min,倒渣时间1.5min,辅助作业时间8-12min,合计平均转炉作业周期48-53min。正常生产节奏下,连铸浇钢周期50min,钢包下包、倒渣时间4.5min,钢包热修时间 12.0min,由此确立大包浇至40min进行转炉兑铁操作,兑铁后用回余线钢包车将铁包转至受钢跨,将钢包渣直接倒入铁水包,通过过跨车将铁包转至加料跨出铁,回收浇余钢水并进行铁水预脱硫,KR扒渣处理。

具体工艺流程图如图2。

3 实施效果分析

浇铸完了后的钢水罐内精炼还原渣主要有精炼终渣及极少量覆盖剂组成,随机抽取10组试样进行组分分析,见表1。

由表1分析:可以得到精炼渣组分的基本数值范围;同时从该10组试样的平均值中可以看出,渣中w(TFe+MnO)%平均为1.64(小于2.0%),w(CaO)%平均为52.37,R平均为4.09,属于高碱度、还原性炉渣,w(S)%平均0.81,还具备较强的脱硫能力,回收利用价值较高。

3.1 提高金属收得率

F130319浇次实际生产数据(表2)可以看出,受生产组织影响浇次前4炉未回收炉渣,其钢铁料消耗指标为1056.24kg/t钢(按钢水量核算);3802844―2847炉次进行了回收,在转炉总装入量(铁水与废钢之和)平均单炉产钢量增加3.60吨,降低钢铁料消耗19.33kg/t钢(按钢水量核算)。

3.2 出铁过程,铁水脱硫率

将精炼渣直接倒入后续铁包中,可提高金属收得率、降低精炼剂消耗,但一般情况下精炼渣循环利用2次以上将严重影响钢水脱硫效果,且由于渣层厚、渣子活动低导致钢水增碳难度大。精炼渣倒入铁包后直接进行出铁操作,充分利用精炼渣高碱度、低氧化性的特点,借助出铁过程的强搅拌作用,对铁水进行预处理脱硫;经KR扒渣处理后,又可避免高Al2O3炉渣对转炉炉衬的侵蚀。精炼渣脱硫效果分析,如图3。

由图3分析,铁包接钢包渣后直接进倒罐站出铁,平均铁水脱硫率为67.48%,出铁后最低铁水[S]含量0.002%、平均0.012%,脱硫效果显著,可满足常规钢种的入炉铁水[S]含量要求。

4 结语

(1)将钢包渣倒入铁包中回收,可避免因精炼渣渣层厚、活性差对钢水脱硫效果的影响,可回收大包浇余3.6t钢/炉,降低钢铁料消耗19.33kg/t钢。(2)借助出铁过程的强搅拌作用,利用高碱度、低氧化性钢包渣进行铁水预脱硫操作,出铁后平均铁水硫含量降低 0.024%,脱硫率达67.48%,脱硫效果显著。(3)由于钢水的液相线温度较高,精炼渣回铁包极易造成铁包包口渣钢,包口部位需用防粘渣涂料进行涂抹。

参考文献:

[1]徐学永.济钢三炼钢二次物料循环利用生产实践[J].天津冶金,2009年第1期:37.

[2]肖永力,李永谦,刘茵.宝钢BSSF渣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工业应用[J].宝钢技术,2009(增刊):90-94.

[3]殷瑞钰.合理选择二次精炼技术,推进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平台”建设[J].炼钢,2010,02:01-05.

简述碳循环范文2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再创造;开放式多循环

1 问题的提出

“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已为人所共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而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则是突破口。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等,结合实际,提出中学数学“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并在两个教学班(实验班、对比班)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2 理论依据

2.1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认为:“要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来进行”

在数学教学中要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有积极创造的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弗赖登塔尔反对把事先创造完整的体系灌输给学生,反对纯粹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无视学生心理前提的教学,反对无视数学的社会意义的教条主义观点,强调“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创造的过程。”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注重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如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正是我们带领学生“寻找回来的世界”的有力武器。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基本观点认为

(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的提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3)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4)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既然学习是一种积极、谈及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建构。

3 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结构、特征及课堂教学例:

3.1 结构

“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是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素质提供合适情景的一种稳定的操作程式与理论体系,其结构如图1。

3.2 教学特征

(1)本模式具有开放、循环的特征,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形成。 它不仅包含:提出问题->学生探究->结论->自我评价->师生互评->学习小结的纵向开放结构,而且还包含了有利于学生自评、自纠和合作的学生个体自循环圈:A->B->C->A;教师学生个体共循环圈:A->B->C->D->A;学生合作学习循环圈:E->B->C->E;学生合作个体自循环圈:A->E->B->C->A;教师与小组共循环圈:E->B->C->D->E;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师与学生个体共循环圈:E->B->C->D->A->E。由该6个循环圈组成的循环系统与纵向开放结构,以为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模式强调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的提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3)便于操作,可以与各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具有迁移性,惠及其它学科。

(4)本模式教学,课堂上能创设出宽松、和谐和探索、进取的气氛。不同见解的争论质疑,多端信息的传输反馈,使学生在探索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3.3 课堂教学例说

以“三垂线定理”一节为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3个层次:三垂线定理->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两定理的应用。

具体说来,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设计为:

(1)教师提出问题:平面的垂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那么,平面内有没有直线与平面的斜线垂直?

在什么情况下平面内的直线与斜线垂直?

(2)学生独立探究:首先要求学生在桌面上摆上一个三角板,观察哪些直线与斜线AB垂直。

(3)得出结论,自我评价:斜线AB和直线BC垂直,并且上所有与BC平行的直线都与AB垂直。

(4)应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实验、再次探究:利用软件演示以上事实。

(5)小组讨论:演示说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只要和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就和这条斜线垂直。

(6)师生互评得出三垂线定理,引导学生给出证明。

(7)学习小结:三垂线定理是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直接推论。它的作用是判断斜线和平面内的直线垂直。

这一层次的教学应用了模式中的“纵向开放结构”以及“小组为基础的教师与学生个体共循环圈”来进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了定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比直接给出定理然后照搬证明的做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以下各层次的教学均可依据模式中的纵向开放结构和各种循环圈进行设计(略)。

4 模式运行的原则

4.1 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相统一

强调自主活动是模式的核心。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放任学生学习是两回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好学生自评、互评和总结三关,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向,总结预料之外的有价值结论。

4.2 模式的完备性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相统一

模式的完备性是指应用模式要保证模式的完整结构,不能片面强调模式的某一环节。但完备性不排斥具体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运用模式时可以因学情和教学目的变化来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4.3 知识形成与构建认知结构相统一

从学生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需要出发,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必要的教学处理,使之对学生构建数学认知结构既起导向作用,又起强化作用。具体运用模式时要注重对学生获得认知过程的指导与强化。

4.4 理论性和创造性相统一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已将形成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写进了教学目的,放在四个能力之后,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数学现象的好奇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简述碳循环范文3

关键词:网络教学;数字化资源;大型仪器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07-02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已经不同程度地建成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为拓展教学空间提供了硬件保障[1]。近年来,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为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供了软件支持[2]。为了加快网络教学模式发展,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和开放平台建设,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现有平台,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培训数字化资源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应用与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现行大型仪器设备培训存在的问题

大型仪器设备的配备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3]。但针对本科生的大型仪器设备培训中,却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因仪器贵重,禁止学生使用仪器,而仅仅给学生看图片、讲原理;即便是在仪器旁讲解,也因学生人数多,授课时间短,只流于大体介绍而已,学生无从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也有部分高校虽然注重了仪器设备的讲解,但因仪器设备的耗材价格昂贵,不允许本科生使用,导致以本科教学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仅用于科研,不能用于教学的现象发生;还有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本科生对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易造成仪器损坏,因而设置专业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学生仅仅是旁观,不能动手操作仪器。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大型仪器设备的培训未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未尽到人才培养的责任。

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仪器设备培训模式

教育,是以知识、技能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和实践的过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在大型仪器设备培训数字化建设项目中,将培训课程设置为资源展示、题库、自测、模拟操作、实验结果在线分析等几部分。在资源展示部分将仪器操作录制成视频详细展示,配有操作步骤演示文稿,并依据仪器应用设置资源拓展等部分;题库部分是将仪器设备操作相关的习题以不同形式展示,并配有参考答案,加深学生的理解;自测部分将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考核,强化其实际操作的正确性;学生实验后可将实验结果直接提交到网上,进行在线结果分析。教师对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点评,同时根据仪器使用的特点开展学生互评、实验讨论等。通过以上形式,可提高学生实验兴趣,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方法

1.培训视频的制作。(1)制作原则。大型仪器设备培训的数字化建设不单单是对仪器操作全过程的展示,还要明确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丰富培训内容、展现手段生动[4]。首先,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要点,如多功能酶标仪可进行荧光、吸收光等多种检测,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不同操作模块进行制作,主题明确简洁,每部分视频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为宜,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精力集中;其次,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除去所有可能干扰学生学习、分散注意力的非实验物品,避免与实验无关的事物对学生造成误导;此外,在制作中还需要以多种方式进行展现,根据学科特点也可进行双语字幕滚动播放。(2)摄录制作。大型仪器设备培训的摄录可使用手机、数码相机、DV等摄像设备录制,也可使用录屏软件录制音频或视频,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Screen2swf、屏幕专家等。录制时要求环境光线充足、安静,实验操作者需着洁净实验服,根据实验要求可佩带手套、帽子、口罩及防护镜等相关实验备品,不可佩带耳环、项链、戒指等装饰物。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等缺陷,画面清晰生动,无明显失真或放音过冲、过弱。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无噪声杂音干扰、无音量飘忽、无解说声与现场声、背景音乐失调等现象。(3)制作要求。视频压缩采用H.264(MPEG-4 Part10:profile=main,level=3.0)编码方式,码流率256 kbps以上,帧率≥25 fps,分辨率≥720×576(4:3)或1024×576(16:9),音频信噪比≥48 dB。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不出现繁体字、异体字(国家规定的除外)、错别字;字幕的字体、大小、颜色、位置、出入屏方式、停留时间等需要与画面、解说词、配乐等其他要素配合适当,确保整体和谐。如需添加动画,要求动画色彩造型和谐,帧与帧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播放流畅,静止画面时间不超过5秒钟,采用GIF、SWF(≥Flash6.0)或SVG存储格式,但与实验无关、不必要的动画效果均需删除。合成视频需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单位等信息。

2.其他素材的制作。(1)文本的制作。文本包含使用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操作技巧、试题等,制作成DOC或DOCX格式。其中试题可分为习题、作业和自测题,自测题以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为主,便于学生自测,所有试题提供答案。(2)演示文稿的制作。演示文稿采用PPT或PPTX格式,不要使用PPS格式;避免内嵌音频、视频或动画。每页版面的字数不宜太多。正文字号不小于24磅字,使用Windows系统默认字体,不要使用仿宋、细圆等过细字体,不使用特殊字体。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组合,尽可能少用宏命令,播放时不要出现宏命令脚本提示。(3)图形、图像的制作。彩色图像颜色数不低于真彩(24位色),灰度图像的灰度级不低于256级。屏幕分辨率不低于1024×768时,扫描图像的扫描分辨率不低于72dpi。采用常见存储格式,如GIF、PNG、JPG等。

四、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意义

1.自主式学习,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移动通讯终端进行互联网学习,自主把握学习的地点、时间和节奏,以自由放松的心情,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将多功能酶标仪使用操作录制为视频,通过吉林大学课程中心、吉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网、高等教育出版社云课程平台等多个平台在线运行,使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实现了个性化教学。改变了以往培训时,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难以顾及到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网上培训、真机操作、在线结果分析讨论,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2.多元化考核,推进混合式教学。(1)设置阶段性考核问题。根据教学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大型仪器设备网上培训由浅入深,分为相互关联的几个阶段。学生观看部分视频后会弹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对已学习知识进行提问,学生可选择性回答,正确回答一定比例的问题后方可继续学习。这种阶段性考核问题,类似于游戏中的过关,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攻坚意志。(2)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教师设置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通过在线答疑、课堂讨论等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和配合,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就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指导。通过ICC平台统计学生学习活动和评价,依据统计数据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

3.资源共享,探索校企合作育人。学生使用手机、电脑、ipad等移动通讯终端,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云课程等多个互联网平台进行无界限学习,实现校际共享、校际互动,扩大受益学生数量,为兄弟院校人才培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如参加省级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大赛的选手,可通过互联网随时学习仪器使用方法,做好参赛准备。大型仪器设备应用学科较多,如多功能酶标仪涉及医药、食品、环境等诸多学科,通过公开共享网站,可向相关专业、行业辐射,加强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培养适合企业、科研院所需求的科研、生产和管理人才,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5]。

五、结语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6]。网络实验建设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意义重大。让我们携手共建数字化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Z].2015-04-13.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Z].2015-05-04.

[3]简利茹.关于高校开设大型仪器培训课程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4):88-89.

[4]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简述碳循环范文4

从考查内容方面看,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现象等主干知识。从能力要求方面看,主要侧重对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阐释问题能力的考查。从呈现形式方面看,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模式图为载体考查地域分异规律,二是以区域图为依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特定区域中的表现和应用。

[基本概念扫描]

1.陆地自然带

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植被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

2.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构成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规律性分布。地域分异规律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中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非地带性现象

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某些地区表现出与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或者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不很鲜明,这类现象统称为非地带性现象。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大气循环等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知识梳理]

1.陆地自然带

(1)世界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模型及其对应关系。如下图。

(2)运用整体性原理探究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决定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进而影响了气候类型、洋流的分布,并最终制约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带的分布。例:赤道附近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东岸受暖流影响,热带雨林带向高纬延伸)。北半球中纬度大陆西岸盛行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沿岸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高纬延伸)。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I)图2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5.该区域位于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答案:4.B 5.D 6.C

解析:本题组以区域遥感影像图为载体考查气候、自然带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强调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推理及对自然环境各要素间联系的理解与认识。第4题,由该地区位于“45°N附近”可推断该区域受西风控制。图示东、西两地区相距不远,但地表植被差异显著,结合图中山脉等信息可作出合理解释:西侧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植被茂密;东侧地处西风背风坡,降水少,荒漠广布。第5题,根据前面的推理,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第6题,根据“45°N、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可判断山脉西坡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2.地域分异规律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2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4.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答案:3.A 4.D

解析:本题以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图示信息的解读及原理规律的迁移是其考核的目标所在。第3题,图2中③一②一①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落叶阔叶林”的信息和大兴安岭、贺兰山在气候上的分界意义可以判断②、①分别为草原、荒漠。第4题,图2显示我国东部森林带越往北宽度越窄。调动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我国东部越往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越少,因此森林植被分布变窄。

3.地理环境整体性

[方法技巧归纳]

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技巧

(1)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山体所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

(3)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副热带降水少、气温高,雪线高;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雪线低;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全球变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

2.非地带性现象的分析方法

(1)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从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人手分析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

(2)非地带性现象的判断: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属于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40.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14,回答第(2)题。(节选)

(2)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答案:①地:地处低纬地区,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景观。或②地:地处山区,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随之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解析:本题依托达尔文南美考察路线考查非地带性现象和垂直地域分异的成因,对阐释成因的能力要求较高,同学们要注意表述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图中①地远离赤道却形成热带雨林景观,需要从纬度位置、地形、盛行风、洋流等角度综合分析其成因。回答②地现象的成因(安第斯山植被垂直变化的成因)时要注意把握因果链:海拔升高一水、热变化一气候带变化一植被变化。

3.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解答问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不仅是基本的地理原理、规律,更是重要的地理思维方法。下面以河流为例说明整体性原理在分析解答问题中的应用。

(1)河流特征。从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判断、推理河流特征,如:水文特征:地形、地势决定河流的落差、流速: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结冰期;流域内的地貌特征、植被覆盖状况影响含沙量的大小。水系特征:地形、地势决定流向、水系结构;支流发育、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是地形、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河流与地形、地貌。根据河流特征判断地形、地势特征:河流发育在山谷中,向心状水系指示盆地地形,两流域的界线为山脊,河流流向指示地势高低起伏。河流塑造地貌:上游地形坡度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多形成沟谷、峡谷地貌;河流流出山口处易形成冲积扇地貌:中下游地区河流流速减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貌。

(3)植被与河流。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对河流水文特征及中下游地区环境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

(4)河流与灾害。上游地区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多发滑坡、泥石流灾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泥沙淤积,易发洪涝灾害。

(5)河流开发利用。上游地区落差大,水能丰富,可开发水电;自然景观多样,可发展旅游;地形坡度大,应加强水土保持,适宜发展林牧业。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流量大,可发展航运。干旱区流域开发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严格控制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

(4)我国西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解析:本题以“引种速生桉”为素材综合考查水循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对考生过程描述、原因阐释的能力要求较高。第(1)题,先要锁定地下水是沼泽的稳定水源补给,进而按图索骥,以“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为主线从“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进行描述和阐释。第(2)题,对照两图,找出种植桉树前后天然次生林、灌丛、沼泽的变化,根据图示地下水位的变化解释其原因。第(4)题,比较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与西南地区季风气候降水条件的差异,可从降水多少和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桉树的原因。………。

[创新习题]

下图为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联系框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⑧分别表示(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C.空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

D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2.该图主要反映出(

A.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分布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序号①所代表的植被

A.在非洲分布面积最广

B.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上

C.能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D.破坏之后能快速恢复

4.序号②―⑤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A.草原、苔原、阔叶林、针叶林

B.苔原、针叶林、草原、阔叶林

C.针叶林、阔叶林、苔原、草原

D.阔叶林、草原、针叶林、苔原下图为世界某地区气候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各气候区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I区冬季多雨是由于受冬季风影响

B.Ⅱ区极端干旱是由于深居内陆

C.Ⅲ区夏季多雨是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D.Ⅳ区多雾是由于受暖流影响

6.阴影部分示意世界著名的“绿色坝”工程,该绿化工程中最常见的树种是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下图为我国部分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图反映出

A.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

B.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C.降水量较多的山区,最大降水量高度相对低些

D.山顶降水量―般比山麓少

8.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的是

A.曲线1代表的山地

B.曲线2代表的山地

C.曲线3代表的山地

D.曲线4代表的山地下图为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

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

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

10.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

C.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

下图中a为某地海陆水循环示意图,b为该地甲山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区域 (

①地势起伏大

②冰川侵蚀作用强

③夏季降水多④河流含沙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若甲山森林急剧减少,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有

①坡面汇流速度加快

②水汽输送量减少③蒸腾、蒸发量加大④地下径流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

B.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

C.流经山地西岸的洋流为暖流

D.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300米

14.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热带雨林带

15.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又有非地带性。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从甲地到丁地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2)写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

(3)分析丙地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6.读南美洲局部区域地图及南美洲南部(45°s附近)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科隆群岛是厄瓜多尔在太平洋中的火山群岛,地处赤道附近却凉爽宜人,降水稀少。

(1)科隆群岛全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________,岩石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凉爽、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说明基多气温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3)指出利马附近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4)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该地区南部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17.读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________(填序号)。简述该环节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绿色植物被破坏对当地气候或河流水文产生的影响(任选其一回答)。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1.D 2.A 3.C 4.D 5.C 6.B 7.C 8.B 9.A 10.A 11.C12.D

13.D

14.C

15.(1)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

(2)热带雨林带;未横穿大陆是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

(3)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影响,再加上沿岸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丙地气候极其干旱。由于水分不足,丙地地表径流很少或有季节性河流,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植物稀少。

16.(1)不大玄武岩(岩浆岩)寒流降温减湿

(2)特征:终年温和,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成因:地处赤道附近,地势高。

(3)热带荒漠呈狭长的带状分布。原因: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使热带荒漠向低纬延伸。

(4)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荒漠。

17.(1)④化石燃料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