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碳循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碳循环范文1
【关键词】 铁水包 大包浇余 KR铁水预处理 循环利用
1 引言
钢水浇铸结束后,钢包内一般会有一定的钢水浇余(230t钢包浇余一般在2.0-3.0t)和精炼渣组成,回收利用价值高,其中精炼渣的还原性好、温度高、具有一定的脱硫能力。近年来的钢包渣处理方法是将精炼渣直接倒入钢包内,回收余钢和精炼渣二次回收利用,由于回收利用的精炼渣活度不高、流动性差,脱硫效果不稳定,冶炼低硫、超低硫钢时的控制难度较大。本文在原精炼渣回收利用基础上,结合宽厚板厂炼钢区域的工艺布局,重点分析了将钢包渣倒入铁包,借助出铁过程的强搅拌作用,对铁水预处理脱硫并回收余钢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2 可行性分析
2.1 流程设计
在确保安全、稳定生产、物流通畅的前提下,推广实施钢包渣回收利用项目,同时兼顾回收作业的灵活性、可操作性,避免回收时间长和铁水包粘包,影响正常生产节奏。图1为钢包渣回收利用工艺路线。
2.2 不同精炼渣回收方式的利弊分析
与将精炼渣倒入钢包回收相比,新的回收工艺不影响受钢跨正常生产节奏、对钢包底吹透气效果影响小、不造成钢水温度损失(浇注后平均钢水温度一般低40-50℃)、不受精炼渣量影响,同时对铁包包口维护、转炉装料时间节点提出更高要求。
系统分析转炉作业流程:加废钢、对铁水时间7.0min,吹炼 16.5min,后搅、测温取样时间2.0min,倒炉(等成分)时间1.5min,出钢时间7.0min,溅渣护炉时间4.5min,倒渣时间1.5min,辅助作业时间8-12min,合计平均转炉作业周期48-53min。正常生产节奏下,连铸浇钢周期50min,钢包下包、倒渣时间4.5min,钢包热修时间 12.0min,由此确立大包浇至40min进行转炉兑铁操作,兑铁后用回余线钢包车将铁包转至受钢跨,将钢包渣直接倒入铁水包,通过过跨车将铁包转至加料跨出铁,回收浇余钢水并进行铁水预脱硫,KR扒渣处理。
具体工艺流程图如图2。
3 实施效果分析
浇铸完了后的钢水罐内精炼还原渣主要有精炼终渣及极少量覆盖剂组成,随机抽取10组试样进行组分分析,见表1。
由表1分析:可以得到精炼渣组分的基本数值范围;同时从该10组试样的平均值中可以看出,渣中w(TFe+MnO)%平均为1.64(小于2.0%),w(CaO)%平均为52.37,R平均为4.09,属于高碱度、还原性炉渣,w(S)%平均0.81,还具备较强的脱硫能力,回收利用价值较高。
3.1 提高金属收得率
F130319浇次实际生产数据(表2)可以看出,受生产组织影响浇次前4炉未回收炉渣,其钢铁料消耗指标为1056.24kg/t钢(按钢水量核算);3802844―2847炉次进行了回收,在转炉总装入量(铁水与废钢之和)平均单炉产钢量增加3.60吨,降低钢铁料消耗19.33kg/t钢(按钢水量核算)。
3.2 出铁过程,铁水脱硫率
将精炼渣直接倒入后续铁包中,可提高金属收得率、降低精炼剂消耗,但一般情况下精炼渣循环利用2次以上将严重影响钢水脱硫效果,且由于渣层厚、渣子活动低导致钢水增碳难度大。精炼渣倒入铁包后直接进行出铁操作,充分利用精炼渣高碱度、低氧化性的特点,借助出铁过程的强搅拌作用,对铁水进行预处理脱硫;经KR扒渣处理后,又可避免高Al2O3炉渣对转炉炉衬的侵蚀。精炼渣脱硫效果分析,如图3。
由图3分析,铁包接钢包渣后直接进倒罐站出铁,平均铁水脱硫率为67.48%,出铁后最低铁水[S]含量0.002%、平均0.012%,脱硫效果显著,可满足常规钢种的入炉铁水[S]含量要求。
4 结语
(1)将钢包渣倒入铁包中回收,可避免因精炼渣渣层厚、活性差对钢水脱硫效果的影响,可回收大包浇余3.6t钢/炉,降低钢铁料消耗19.33kg/t钢。(2)借助出铁过程的强搅拌作用,利用高碱度、低氧化性钢包渣进行铁水预脱硫操作,出铁后平均铁水硫含量降低 0.024%,脱硫率达67.48%,脱硫效果显著。(3)由于钢水的液相线温度较高,精炼渣回铁包极易造成铁包包口渣钢,包口部位需用防粘渣涂料进行涂抹。
参考文献:
[1]徐学永.济钢三炼钢二次物料循环利用生产实践[J].天津冶金,2009年第1期:37.
[2]肖永力,李永谦,刘茵.宝钢BSSF渣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工业应用[J].宝钢技术,2009(增刊):90-94.
[3]殷瑞钰.合理选择二次精炼技术,推进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平台”建设[J].炼钢,2010,02:01-05.
简述碳循环范文2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再创造;开放式多循环
1 问题的提出
“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已为人所共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而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则是突破口。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等,结合实际,提出中学数学“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并在两个教学班(实验班、对比班)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2 理论依据
2.1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认为:“要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来进行”
在数学教学中要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有积极创造的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弗赖登塔尔反对把事先创造完整的体系灌输给学生,反对纯粹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无视学生心理前提的教学,反对无视数学的社会意义的教条主义观点,强调“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创造的过程。”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注重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如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正是我们带领学生“寻找回来的世界”的有力武器。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基本观点认为
(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的提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3)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4)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既然学习是一种积极、谈及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建构。
3 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结构、特征及课堂教学例:
3.1 结构
“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是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素质提供合适情景的一种稳定的操作程式与理论体系,其结构如图1。
3.2 教学特征
(1)本模式具有开放、循环的特征,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形成。 它不仅包含:提出问题->学生探究->结论->自我评价->师生互评->学习小结的纵向开放结构,而且还包含了有利于学生自评、自纠和合作的学生个体自循环圈:A->B->C->A;教师学生个体共循环圈:A->B->C->D->A;学生合作学习循环圈:E->B->C->E;学生合作个体自循环圈:A->E->B->C->A;教师与小组共循环圈:E->B->C->D->E;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师与学生个体共循环圈:E->B->C->D->A->E。由该6个循环圈组成的循环系统与纵向开放结构,以为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模式强调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的提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3)便于操作,可以与各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具有迁移性,惠及其它学科。
(4)本模式教学,课堂上能创设出宽松、和谐和探索、进取的气氛。不同见解的争论质疑,多端信息的传输反馈,使学生在探索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3.3 课堂教学例说
以“三垂线定理”一节为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3个层次:三垂线定理->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两定理的应用。
具体说来,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设计为:
(1)教师提出问题:平面的垂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那么,平面内有没有直线与平面的斜线垂直?
在什么情况下平面内的直线与斜线垂直?
(2)学生独立探究:首先要求学生在桌面上摆上一个三角板,观察哪些直线与斜线AB垂直。
(3)得出结论,自我评价:斜线AB和直线BC垂直,并且上所有与BC平行的直线都与AB垂直。
(4)应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实验、再次探究:利用软件演示以上事实。
(5)小组讨论:演示说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只要和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就和这条斜线垂直。
(6)师生互评得出三垂线定理,引导学生给出证明。
(7)学习小结:三垂线定理是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直接推论。它的作用是判断斜线和平面内的直线垂直。
这一层次的教学应用了模式中的“纵向开放结构”以及“小组为基础的教师与学生个体共循环圈”来进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了定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比直接给出定理然后照搬证明的做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以下各层次的教学均可依据模式中的纵向开放结构和各种循环圈进行设计(略)。
4 模式运行的原则
4.1 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相统一
强调自主活动是模式的核心。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放任学生学习是两回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好学生自评、互评和总结三关,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向,总结预料之外的有价值结论。
4.2 模式的完备性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相统一
模式的完备性是指应用模式要保证模式的完整结构,不能片面强调模式的某一环节。但完备性不排斥具体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运用模式时可以因学情和教学目的变化来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4.3 知识形成与构建认知结构相统一
从学生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需要出发,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必要的教学处理,使之对学生构建数学认知结构既起导向作用,又起强化作用。具体运用模式时要注重对学生获得认知过程的指导与强化。
4.4 理论性和创造性相统一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已将形成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写进了教学目的,放在四个能力之后,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数学现象的好奇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简述碳循环范文3
关键词: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低碳技术,深圳国际低碳城
中图分类号:TF761+.2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项目作为国际低碳城的宣传窗口,将全面展示低碳城理念和技术,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微缩示范。
深圳国际低碳城通过推行绿色建筑、应用绿色标准、推广绿色技术,探索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城市通病,通力建设一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绿色新城。
1.建筑垃圾与废弃物概念
建筑垃圾指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按产生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垃圾、拆迁垃圾、工程泥浆等;按组成成分分类,建筑垃圾中可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
在建筑物开发之生命周期各阶段,包括建材原料开采、建材制造、施工建造、日常使用、拆除废弃等,皆对环境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这些废弃物如果没有妥善的处理,最后往往与都市废弃物同时进入都市废弃物处理系统(如掩埋、焚化等),造成废弃物处理体系的超荷负担。因此如能将其妥善利用将可提供作为建筑或公共工程所需之材料,此对于减少天然资源消耗及推动绿建筑理念将有积极功用。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中定义建筑废弃物,是指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以及装修房屋等施工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砖瓦、混凝土块、建筑余土以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的管理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建筑废弃物可以再利用或者再生利用的,应当循环利用;不能再利用、再生利用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置。
2.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情况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将建筑垃圾转变成再生产品的资源化利用率已达到60%-90%。粗略估算,到2020年,我国的建筑垃圾至少也有50%可转化为生态建筑板材等再生产品,并可创造价值达数千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
以下就是几种颇具市场的原料:
2.1再生骨料
再生骨料是建筑垃圾的最常见再生产品。再生骨料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废弃混凝土骨料、碎砖骨料和其他再生骨料。再生骨料的应用决定了建筑废料处理的途径和方法,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再生骨料主要用于制备再生混凝土,部分用于制备砖和砌块等墙材,也可用于制备再生水泥。对拆除现场产生的混凝土块的处理包括再生工厂处理和现场处理两种方式。现场内处理时,当场可以得到要求粒径、粒度的骨料,减少运输费用。但是考虑到对周围的防噪、防尘等问题,还应该准备再生设备和再生材的保管空间。
建筑拆除时产生的混凝土块要用破碎机粉碎,然后用筛子分出再生的粗骨料和细骨料。这种方法对于150mm大小的混凝土块不用加工就可以当场进行再利用。
以往的再生骨料质量较差,粗骨料表面沾着灰浆,里面还夹带着零碎的灰块,用这种再生骨料生产的混凝土强度很差。所以,把再生骨料、丢弃的混凝土块、落地的水泥块、重力式挡土墙、道路路基材料、毛方石等用作再生生产。如今各地正在城中村改造或旧房重建等工程,对路基材料的需求会下降,作为主体结构的混凝土骨料加以利用时,必须将水泥充分分离以再生出高质量的再生骨料。优质的再生骨料才能满足现在的建筑要求。
2.2渣土
渣土可用于筑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建筑弃土来自于开挖住宅地基和建筑工地的挖掘、河道疏浚施工。建筑弃土基本上都是安全的,可直接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建筑弃土主要以中转、调剂;回填、复垦、覆土绿化形式消纳弃土。弃土首先送至各地区过渡性建筑垃圾处置场,随后用于覆土绿化,经过改良用于住宅地基、道路填土、水坑填土等工程。
2.3废塑料再生品
废塑料的再生品种类繁多,如塑木复合材料、土木建筑材料、涂料和粘接剂等。其中,塑木复合材料是最被看好的一种环保型再生产品。
在钢结构建筑上使用的钢材,拆除后按其剩余价值仍可以再生成为新钢材,木材、水泥拆除后即成为废弃物,但它们也应该有效的再利用。
建筑混合废弃物可通过分类削减数量,促进再资源化,建筑工地的分类很重要,分类不彻底会明显给再利用增加困难,所以必须严格分类。用磁选机挑出混在木材里德铁钉比较方便,而混入石膏板、塑料时就很麻烦。
对于木料,首先要考虑将其作为木材去再利用,完整的木材仍然可以使用在新建筑当中,而废木料的大部分可以破成薄片,做木质板材使用,一部分可作为造纸的纸浆原料以及堆肥使用。木材的削减可通过增加重复使用次数、构件预制化、使用代用模板来实现。重复使用次数可以从2-3次增加到3-4次,构件的预制化即外墙壁、阳台等由工厂出来后运到现场进行组装。另外,可以使用胶合板作替代模板,用废木料做的木屑板、用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模板(可重复使用40-50次),用废纸加工的硬纸板、钢模板等来作为浇注水泥用模板。
3深圳国际低碳城资源再利用技术应用实例
项目中大量采用废弃物再利用环保材料,达到节约、减少废物产生的目的,并降低新材料的生产及运输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可利用材料主要包括现场产生的废料和循环环保产品,如利用建筑桩基废料制作的园林坐凳、景墙,废钢筋钢铁制作的雕塑等。现把实际资源回用技术亮点进行梳理:
3.1建筑桩基废弃料,园林坐凳,景观墙,花槽,破碎后用于再生混凝土。
本工程由于地质情况复杂,预制管桩在施工过程会因地质情况不均匀会照成配桩无法精确控制,造成管桩的浪费,大量废弃的管桩均可成为资源利用的原材料。
在本项实际施工操作中,把大量废弃桩进行了破碎用于再生混凝土,进行了室外道路回填,局部用于景观园林坐凳与花槽。
3.2废弃钢筋,制作室外雕塑
利用本项目加工剩余的钢筋废料,充分发挥设计师的想象力,在生态农业里面制作了大量的室外动物状的雕塑,变废为宝,享受艺术的美好。
3.3废弃可乐瓶做成景观
利用废弃的可乐瓶,通过设计师的想象,利用有色的弹珠,做成了一幅深圳地图。
3.4废弃牛奶盒制作木材
目前国内已经利用循环再生技术,已经能够把消费后的复合纸包装变废为宝,制作成丰富多样的日用品、建筑材料和生产材料,本工程利用废旧牛奶盒做成建筑展墙。
3.5废弃稻草麦秆制作复合板
麦秸板是利用农业生产剩余物-麦秸制成的一种性能优良的人造复合板材。麦秸板在性能方面处于中密度纤维板和木质刨花板之间,它是一种像中密度板一样匀质的板材,而且具有非常光滑的表面,其生产成本比刨花板还低,它在强度、尺寸稳定性、机械加工性能、螺钉和钉子握固能力、防水性能、贴面性能和密度(轻20%)等方面都胜过木质刨花板。它无甲醛释放,因而不污染环境。它不依靠日益短缺的木材原料,而使用每年都可更新的廉价且取之不竭的麦秸为原料,固而能满足建筑和家具工业对它日益增长的需求。
3.6废弃塑料与木材做成木塑地板
塑木地板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型建材,在国外也是刚刚起步。木塑产品所用的原料可用废旧塑料及废弃的木料、农林桔杆等植物纤维作基材,不含任何外加有害成分。而且可回收再次利用,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节能、资源再生利用的新颖产品。
塑木地板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型建材,在国外也是刚刚起步。木塑产品所用的原料可用废旧塑料及废弃的木料、农林桔杆等植物纤维作基材,不含任何外加有害成分。而且可回收再次利用,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节能、资源再生利用的新颖产品。
3.7废旧集装箱利用
技术特点:本项目拟利用废弃集装箱改造房屋,由已经报废的集装箱经过精心改造、装修后变为模块化房屋,用于会展中心餐饮、办公等相关配套设施。采用废旧集装箱为基本单元主体,建造集装箱房屋,既有效地延长了集装箱的使用寿命,同时为建筑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全新思路。产品采用“工厂制造+现场安装”的模式,产品制造和地基处理可以同时进行。
实施效益:集装箱改造再利用具有废物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经济实惠等特点。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可减少施工用水量、混凝土损耗约60%,减少施工垃圾和装修垃圾约70%,施工周期缩短40%以上,节能约50%,整体生产效率提高约2-3倍。
4.结语
深圳国际低碳城充分根据资源回用,采用绿色建材的原则,真正做到了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参考文献:
简述碳循环范文4
从考查内容方面看,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现象等主干知识。从能力要求方面看,主要侧重对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阐释问题能力的考查。从呈现形式方面看,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模式图为载体考查地域分异规律,二是以区域图为依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特定区域中的表现和应用。
[基本概念扫描]
1.陆地自然带
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植被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
2.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构成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规律性分布。地域分异规律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中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非地带性现象
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某些地区表现出与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或者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不很鲜明,这类现象统称为非地带性现象。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大气循环等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知识梳理]
1.陆地自然带
(1)世界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模型及其对应关系。如下图。
(2)运用整体性原理探究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决定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进而影响了气候类型、洋流的分布,并最终制约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带的分布。例:赤道附近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东岸受暖流影响,热带雨林带向高纬延伸)。北半球中纬度大陆西岸盛行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沿岸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高纬延伸)。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I)图2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5.该区域位于
(
)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答案:4.B 5.D 6.C
解析:本题组以区域遥感影像图为载体考查气候、自然带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强调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推理及对自然环境各要素间联系的理解与认识。第4题,由该地区位于“45°N附近”可推断该区域受西风控制。图示东、西两地区相距不远,但地表植被差异显著,结合图中山脉等信息可作出合理解释:西侧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植被茂密;东侧地处西风背风坡,降水少,荒漠广布。第5题,根据前面的推理,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第6题,根据“45°N、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可判断山脉西坡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2.地域分异规律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2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②为 (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4.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答案:3.A 4.D
解析:本题以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图示信息的解读及原理规律的迁移是其考核的目标所在。第3题,图2中③一②一①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落叶阔叶林”的信息和大兴安岭、贺兰山在气候上的分界意义可以判断②、①分别为草原、荒漠。第4题,图2显示我国东部森林带越往北宽度越窄。调动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我国东部越往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越少,因此森林植被分布变窄。
3.地理环境整体性
[方法技巧归纳]
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技巧
(1)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山体所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
(3)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副热带降水少、气温高,雪线高;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雪线低;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全球变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
2.非地带性现象的分析方法
(1)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从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人手分析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
(2)非地带性现象的判断: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属于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40.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14,回答第(2)题。(节选)
(2)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答案:①地:地处低纬地区,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景观。或②地:地处山区,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随之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解析:本题依托达尔文南美考察路线考查非地带性现象和垂直地域分异的成因,对阐释成因的能力要求较高,同学们要注意表述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图中①地远离赤道却形成热带雨林景观,需要从纬度位置、地形、盛行风、洋流等角度综合分析其成因。回答②地现象的成因(安第斯山植被垂直变化的成因)时要注意把握因果链:海拔升高一水、热变化一气候带变化一植被变化。
3.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解答问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不仅是基本的地理原理、规律,更是重要的地理思维方法。下面以河流为例说明整体性原理在分析解答问题中的应用。
(1)河流特征。从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判断、推理河流特征,如:水文特征:地形、地势决定河流的落差、流速: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结冰期;流域内的地貌特征、植被覆盖状况影响含沙量的大小。水系特征:地形、地势决定流向、水系结构;支流发育、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是地形、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河流与地形、地貌。根据河流特征判断地形、地势特征:河流发育在山谷中,向心状水系指示盆地地形,两流域的界线为山脊,河流流向指示地势高低起伏。河流塑造地貌:上游地形坡度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多形成沟谷、峡谷地貌;河流流出山口处易形成冲积扇地貌:中下游地区河流流速减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貌。
(3)植被与河流。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对河流水文特征及中下游地区环境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
(4)河流与灾害。上游地区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多发滑坡、泥石流灾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泥沙淤积,易发洪涝灾害。
(5)河流开发利用。上游地区落差大,水能丰富,可开发水电;自然景观多样,可发展旅游;地形坡度大,应加强水土保持,适宜发展林牧业。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流量大,可发展航运。干旱区流域开发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严格控制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
、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
(4)我国西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解析:本题以“引种速生桉”为素材综合考查水循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对考生过程描述、原因阐释的能力要求较高。第(1)题,先要锁定地下水是沼泽的稳定水源补给,进而按图索骥,以“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为主线从“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进行描述和阐释。第(2)题,对照两图,找出种植桉树前后天然次生林、灌丛、沼泽的变化,根据图示地下水位的变化解释其原因。第(4)题,比较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与西南地区季风气候降水条件的差异,可从降水多少和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桉树的原因。………。
[创新习题]
下图为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联系框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⑧分别表示(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C.空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
D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2.该图主要反映出(
)
A.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分布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序号①所代表的植被
(
)
A.在非洲分布面积最广
B.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上
C.能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D.破坏之后能快速恢复
4.序号②―⑤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
A.草原、苔原、阔叶林、针叶林
B.苔原、针叶林、草原、阔叶林
C.针叶林、阔叶林、苔原、草原
D.阔叶林、草原、针叶林、苔原下图为世界某地区气候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各气候区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I区冬季多雨是由于受冬季风影响
B.Ⅱ区极端干旱是由于深居内陆
C.Ⅲ区夏季多雨是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D.Ⅳ区多雾是由于受暖流影响
6.阴影部分示意世界著名的“绿色坝”工程,该绿化工程中最常见的树种是
(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下图为我国部分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图反映出
(
)
A.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
B.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C.降水量较多的山区,最大降水量高度相对低些
D.山顶降水量―般比山麓少
8.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的是
(
)
A.曲线1代表的山地
B.曲线2代表的山地
C.曲线3代表的山地
D.曲线4代表的山地下图为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
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
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
10.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
C.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
下图中a为某地海陆水循环示意图,b为该地甲山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区域 (
)
①地势起伏大
②冰川侵蚀作用强
③夏季降水多④河流含沙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若甲山森林急剧减少,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有
(
)
①坡面汇流速度加快
②水汽输送量减少③蒸腾、蒸发量加大④地下径流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
B.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
C.流经山地西岸的洋流为暖流
D.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300米
14.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带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热带雨林带
15.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又有非地带性。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从甲地到丁地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2)写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
(3)分析丙地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6.读南美洲局部区域地图及南美洲南部(45°s附近)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科隆群岛是厄瓜多尔在太平洋中的火山群岛,地处赤道附近却凉爽宜人,降水稀少。
(1)科隆群岛全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________,岩石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凉爽、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说明基多气温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3)指出利马附近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4)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该地区南部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17.读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________(填序号)。简述该环节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绿色植物被破坏对当地气候或河流水文产生的影响(任选其一回答)。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1.D 2.A 3.C 4.D 5.C 6.B 7.C 8.B 9.A 10.A 11.C12.D
13.D
14.C
15.(1)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
(2)热带雨林带;未横穿大陆是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
(3)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影响,再加上沿岸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丙地气候极其干旱。由于水分不足,丙地地表径流很少或有季节性河流,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植物稀少。
16.(1)不大玄武岩(岩浆岩)寒流降温减湿
(2)特征:终年温和,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成因:地处赤道附近,地势高。
(3)热带荒漠呈狭长的带状分布。原因: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使热带荒漠向低纬延伸。
(4)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荒漠。
17.(1)④化石燃料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