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规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道路交通规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道路交通规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则范文1

城市道路中,除了人为和车辆因素,交通安全还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城市的地形、天气等因素,遇到大风、大雾、降雨、降雪等天气时,路面湿滑,车辆行驶时容易出现打滑等情况;大雾天气能见度比较差,容易发生车辆追尾事故。此外,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城市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导致城市交通严重拥堵,使得交通事故频发。

2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车辆驾驶员的管理

汽车驾驶员是造成交通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驾驶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要做好汽车驾驶员的素质能力,加大对汽车驾驶员培训工作的力度,综合考察报考的驾驶员的心理和文化素质,使新驾驶员能够在驾驶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状,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以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另外,要严厉惩处违法驾驶的驾驶员,尤其是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同时,指导驾驶员合理安排驾驶时间,降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2.2做好交通安全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应加大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使全体驾驶员和行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交通法规。采取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提高驾驶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时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课程,定期组织交通安全知识的竞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守交通安全。

2.3提高车辆的性能

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车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车辆的安全性能是影响城市道路安全的重要因素,一些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都是汽车系统失灵造成的,例如,刹车失灵、制动系统出现问题等,因此,应努力提高汽车的性能,定期检测和维修汽车,使车辆保持良好的性能,禁止改装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减少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隐患。

2.4完善交通安全设施

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对保证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应强化交通标志、信号灯和监控设备的管理,做好减速带和防护栏等设施的设置工作,让行人和车辆能够自觉按照交通规则行驶,避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应积极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例如GPS,设立电子信息数据库,实时监控车辆的驾驶情况,将车辆的违规行驶录入到电力信息数据库中,以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

2.5加大交通部门的管理力度

交通安全管理的效率之所以不高,主要是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比较分散,汽车行驶需要通过多个管理部门的审批,大大降低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应建立完善的交通管理机制,加大交通部门的管理力度,提高交通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及时淘汰能力低、素质差的管理人员,聘用管理意识强、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另外,要及时检查和评估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将交通安全管理落到实处,避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给人们带来财产损失,甚至危害大家的生命。

3结束语

城市道路交通规则范文2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一、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城市道路交通的系统主要是由人、车、路与环境,以及管理等因素构成,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观因素一般包括:驾驶人员、乘客和行人等交通的参与者。从资源管理角度来说: 道路交通安全的供给能力低于需求,将交通参与者定义为主观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人有意识,目前大部分交通事故都由人为原因所起的,例如驾驶员酒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均可能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人有自控行为,对其周围环境或遭遇的情形,都有一定的判断与处理的能力。从这方面来说,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构成者,也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承担者。

(二)客观因素

道路和车辆状况、环境因素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都是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客观因素。车辆状况是指所用车辆健康状况,车辆维修和保养是不是按时完成,一旦出现有问题的车辆,进行行驶就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不但对车主,还有对道路上行人的安全,都带来了严重威胁。城市道路状况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之一,规划路网的控制,其冲突点比较多、道路设计的不合理,以及道侧景观比较单调等先天不足,交通标志及标线存在的问题、道路的养护与管理状况相对比较差,其安全防护措施也不到位等,一系列后天的情况,都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也加重了交通事故的后果。

二、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城市道路中的人为交通事故

人是影响交通安全最活跃的因素。在人-车-路-交通环境构成的体系中,车辆由人来驾驶,道路由人设计、使用,交通环境由人来建设、管理并对人自身产生作用。因此,交通安全的研究应对人给予足够的重视,包括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超速行驶、占道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违法超车、疲劳驾驶等原因造成的死亡比较突出。当然,对于交通事故的相关人因素还包括感知不准、反应不当、判断错误、生理、心理异常、经验不足等。

人为交通事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交通事故所造成的重大危害,极易对双方家庭带来精神及经济等方面的伤害。

(二)城市道路中的交通环境

城市道路路网规划的不合理,冲突点多,交通组织难度加大。线型不合理、视线受阻加大驾驶员操控车辆的难度。规划理念落后,过分强调机动车辆路权,未采取机非分离、人非分离措施,机非、人非混行冲突严重。不重视公共交通的规划发展,加大了小汽车出行所占比重,加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负担。交通标志标线缺失、冲突、信息模糊错误等。交通信号表达方式形式众多,不能统一协调,增加了信号的辨识难度。

(三)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着交通拥堵等不良现象,除了城市化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外,还有我国城市规划道路网整体结构的不合理、民众交通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其交通管理的水平不高等原因。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除常见的行车道上的堵车现象以外,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那就是人行道上的人和非机动车,以及机动车等混行现象,这也极大地降低了交通安全性,提高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三、 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城市道路交通法律法规

由于交通安全事故的样式比较多样化,这就需要国家制定出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对于事件范围及处置工作中的权利义务和处理预案的制定,以及处理工作所得到的保障等,都应该做出详细合理的规定。

(二)建立城市交通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城市道路有关的交通安全预警机制,可以将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还可使交通事故在处理和判断时,能够够得到有关资料数据的支持。安全预警机制包括几方面:首先,建立专门机构,设定专门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人员,明确其职责,在事故发生的时候,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来开展有关工作。其次,建立有关信息监测系统,通过有关信息通信及天气预报等技术的发展,及时的收集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此外,还要对警报信能够公布,向相关的部门及公众发出警告。最后,通过不同途径,做好交通安全宣传的活动及培训教育等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交通安全管理的意识。

2、建立评价机制。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其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方案设计阶段的交通安全影响评估和运行阶段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两个方面:方案设计阶段,其交通安全的影响评估。在道路和车辆,及环境与交通管理的设计时,要考虑其各种影响因素,对这些因素来进行评估,易于提出最为高效的设计方案,从而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且得到相对准确的综合评价值。建立有效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机制从宏观上来讲,是为了研究安全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状况作出客观评价与判断,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道路安全性改善措施。宏观评价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综合事故率法与相对事故率法。而微观评价法顾名思义就是从微观层而上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这种方法需要取得人量的微观数据才能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分析,研究道路、环境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种交通安全影响因素,提出政策措施。

(三)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不能只依靠政府相关的部门来监督控制,还需要广大群众来共同建设与完成,每个社会的成员,都是交通建设的主体,只有提高社会大众的交通意识,才可从根本上来减少或控制交通事故现象的发生。政府可以从几点着手:首先,要加强交通安全制度的宣传,以公益广告和社会网络媒体等方法作为宣传的方式,也可开展与之相关的主题活动,来宣传安全事故所带来的危害,以及需要采取怎样的相关措施等;其次,加强和提高交通安全相关的教育,政府还要将交通安全的有关知识纳入到国民教育的体系中。要从小就培养学生们的交通意识,只有这样,才可在教育投资的方面,提高全国国民的交通安全素质的水平。最后,使公众参与到交通安全过程中来,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使得交通信息能够对公众完全公开,公众对交通安全事故所带来的危害不明确,同时缺乏有关信息获取的渠道,使得公众参与交通建设的积极性不够强。所以,不同的交通安全事故的信息需要及时公布,并对每个事故,要进行合理综合的评价,可以利用座谈活听证会等不同方式与其进行讨论,收集相关建议及意见,使社会公众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

(四)加强运输企业监督管理

严格督促其运输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的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并且落实每项安全生产的制度。另外,依照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要求,全面推行其交通运输企业实施网络化安全管理。认真履行相关监管制度,对违反者要按照相应制度予以处理,从而规范的管理制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引起社会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城市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因此,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通行至关重要,既有利于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也是人民财产生命安全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范光华. 芜湖市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3,08:69-7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则范文3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公共设施、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城市道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人们对道路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骨架,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风貌,还应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内容繁杂琐碎的工作,因此在评价城市道路时,不仅应看交通道路的作用,还应以“人”为着眼点。所谓“人性化”指的是在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实际中,将人、车及周围环境等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道路交通的安全、快速、经济、便利、舒适等要求,为城市发展及城市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1.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1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增多。在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人们经济购买力也得到了提高,私家车辆越来越多,车辆的增幅远远高于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幅,交通拥挤现象日趋严重。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商铺的重要庆典、婚礼等存在侵占道路的情况;由于车辆的增多,汽车的噪声污染、尾气污染加剧了北方雾霾的产生,使城市生活环境更加恶劣。结合多年实际工作实践经验及教训,我们应当认识到: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根本在于人性化的规划与设计,在以人性化设计为指导的规划下,才能有效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问题,才能为城市未来交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的设计已经不局限于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而且需要满足人们在观赏性、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多年来通过对城市道路规划人性化设计得知,人性化设计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城市交通堵塞、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有效改善城市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最终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的实用、安全、舒适、便利、美观的目的。

2.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目标及原则

2.1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目标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实用、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同时改善人们的心理感受,增强居民对城市交通设计的认同感,并通过景观等物质手段提高宜居度,从而实现城市追求生态、持续、多元化的社会目标,最终为居民提供一个宜居的环境。

2.2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2.1整体协调性

城市道路包括城市干道与居住区道路,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两者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配置人行车道与车行道路的比例,集约、合理的规划设计。

2.2.2可持续发展性

可持续发展原则指的是道路使用存在满足将来机动化发展与使用的心理需求,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应采用合理的、灵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2.3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我国现代社会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城市道路设计首先应坚持这项基本要求,创造性的设计城市道路网络,为人们提供宜居、友好的交通空间,其次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独特需求,为他们的活动、出行提供便捷的选择方式。

3.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具体思路

3.1人性化的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是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体现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中,首先要确定安全行车与行人通常安全等需要,然后结合平、纵面线形确定横断面形式,以确保人、车安全。这是人性化设计在道路交通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城市通常主、次干道将主要板块连接而成,但道路横断面在城市的主干道上仍继续沿用,比如郑州市的中州大道,8车道,中间设有隔离栏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中间用绿化带分隔,给人们提供宽敞的视觉感受,良好的景观效果,安全舒适。但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采用需要保证:市民的交通意识强,可以遵守交通规则;道路平面线形好,行人、行车的视距通畅;行使的非机动车数量少等因素。

根据我国现行的《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快速路应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间距及形式,应实现交通连续通行,单项设置不应少于两条车道,并应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措施;当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等级为A级时,应配置系统完善的标志、标线、隔离和防护设施。早期修建的道路很难满足现代交通需求,一些城市在道路改造中,增设高架路式道路,或在城区内主要街道铺设纵栅分割以扩大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还有部分城市采取压缩绿化、减小人行、非机动车行道路宽幅来增加机动车道数量,降低行人的安全感,不符合现代道路交通人性化设计要求,因此道路横断面设计仍应该继续保持传统的自己车道。

3.2行人过街安全

3.2.1人行过街通道的设置

人行过街通道有斑马线、天桥、地下通道等几种不同的形式,人行过街通道的位置应结合行人过街量,通常在人流量大的商场、集市、学校、剧院等公共建筑附近进行设置,同时还需要考虑公共交通设施的换乘需要,人行过街通道间的间距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如设置不当,便会给行人的出行、过街带来不便,甚至会引发“翻越栏杆”等不安全、不文明的行为,因此,合理确定、设置行人过街通道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

3.2.2行人过街通道的细节处理

无信号灯斑马线通道应在来车方向给人、车一定的安全视距,视距范围内的绿化带应种植一些低矮的灌木或者草皮,避免绿化带遮挡人、车行驶安全。如果车道数多于6车道,在道路中央应设置黄色待行区域,这样行人就不必一次性穿过马路,特别是对于老人和小孩,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过街环境。

如果道路中央设置有连续分隔带时,应为行人提供天桥或地道等行人过街配套设施。但选用天桥还是选择地道应该结合具体建设条件,包括方便行人,治安、地形地貌、环境等几方面因素,要结合城区的具置确定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人行过街天桥与地下过街通道的坡度设计直接关系到人们行走时的舒适度,因此在设计中应采取坡道与梯道相结合的形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地区,应较多的考虑治安因素,可以适当的缩短地下通道长度、较多采用天桥过街形式或修建半地下式通道。

3.3综合考虑城市环境因素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应考虑交通顺畅、道路绿化率、路面结构对城市环境影响等多重城市环境因素。城市路网构成了城市平面骨架,因此道路畅通是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应当确保的首要任务,其次适当增加城市道路的绿化率有助于给人们提供一个身心愉悦的出行环境。路面结构形式分为刚性路面与柔性路面两类,有效结合路面设置的刚、柔,可以有效提高城市道路的品质。

4.结束语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人性化的城市道路设计,道路设计的人性化应体现在城市道路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还需要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人们才能从人性化的道路设计中获益,最终实现交通畅通、居民安全、便捷、和谐出行。

【参考文献】

[1]高云贺,周晓雨,葛忠大.浅谈城市道路设计[J].科技信息,2011(12)

[2]任永生,谢红.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城市道路交通规则范文4

关键词:道路通行能力;城市交通事故;影响;影响程度

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能够疏导或处理交通流的能力,它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截面的最大通行能力。但车辆的通行能力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值,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归纳为四类。

一是道路条件,指街道或公路的几何组成状况(如车道宽度、侧向净空路面状态、道路线形、视矩及坡度等)和沿途条件(如沿途的街道化程度等)。

二是交通条件,指使用道路的交通流特性设计速度、客车、货车、大车、小车等交通组成和分布,车道中交通流量、流向及方向分布等。

三是管制条件,指道路管制设施装备的类型、管理体制的层次,交通信号的位置、种类、配时等是影响通行能力的重要管制条件。另外有车道使用限制、停车让路标志、转弯禁限等措施。

四是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

在城市交通中,发生事故之后往往会引起该路段的车辆排队,出现交通阻塞。正确估价车辆排队长度及消散时间,不仅可为交通路网中最短路径的选择提供依据,而且能为交通管理部门正确指挥交通提供理论依据。传统的排队理论,单纯由空间使用需求量和通行能力的关系推算排队长度,为了考虑车流波动影响,从而使估计结果与实际出入很大。

道路堵塞时车辆排队长度和排队时间是交通管理与控制部门制定和实施管理控制措施的重要依据,对道路堵塞时车辆排队长度和排队时间计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交通事故发生地点不是道路正中央,最初对交通几乎没有影响,交通相对来说就是顺畅的。但这段时间车流量很大,由于有些人会抢在高峰期前通过,这段时期实际通行能力应该很强,并且呈增长趋势。但随着事故司机之间协调事故处理时间的延长,会使过往车辆通过此处降速,减速累积效果使实际过往车辆数量减少,加之下班高峰期的到来、道路的拥挤,削弱了此处的实际道路通行能力,随后呈下降趋势。

采用中央分隔带形式,减少了车流的对向干扰,车辆仅受到同向车道车辆的影响,其中外侧车辆又要受到道路开口、公交停靠站等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相对同向车流的影响要大,所以外侧车道的通行能力相对要小于里侧车道。

交通事故影响时间分析:由于从交通事故发生到检测到事故的发生、到接警以及事故现场的勘测、随后事故的处理和清理事故现场最后恢复交通,恢复交通后车辆的排队不继续增加等,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分成三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内,事故现场状态不变,具体分两种情况考虑: ① 事故只占用部分车道,这时还有剩余的通行能力,通行能力依赖于事故的严重程度。②若事故发生地点上游通行能力需求较小,则车辆可以较低的车速通过事故发生地点,上游车辆不会形成拥挤排队;若上游的交通需求通行能力较大,则交通流可按事故点的剩余断面通行能力通过事故点,超过该通行能力的车流在事故点上游排队。第二时间段内,确认交通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到现场处理异常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事故发生地点交通可能会受到新的影响,事故发生地点横断面的通行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会变小。而事发地点的上游交通情况会处于较严重的车辆拥挤,排队人数也会增加。第三时间段内,因为在上游交通产生车辆排队现象,在事故处理完成道路交通恢复时,车辆排队逐渐消散。

突发事件时车辆的排队长度受人们对特发事故的反应,认知和应对的过程的影响(由于此过程超出了我们的研究范围,此处就不做详细解释),发生事故时司机的第一反应是停车或慢行,所以刚开始车辆会排成长队。但这一段应对时间过后,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过渡期。再随着时间的增加车辆的排队长度会逐渐增加。直到事故处理完成,车辆的排队长度才逐渐减少,道路交通逐渐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城市道路交通规则范文5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万里飘香。今天我们开展了安全教育的班会课,使我学到了很多安全常识。比如:乘坐火车的常识和骑自行车的常识。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乘火车的常识:在车厢内,列车行驶中,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车窗外,以免被刮伤;不要向车窗外扔东西,以免砸伤铁路边的行人,同时也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也不要在车门和两节车厢之间连接处逗留、玩耍、因为车厢连接处在运行中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发生夹伤,摔伤等事故。

骑自行车的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年龄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马路上骑自行车。这是因为:城市道路复杂,车辆繁多,由于儿童缺少生活经验,应变能力差不能及时很好地处理紧急情况,容易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危险。

开了这个班会课,使我对交通安全有了更深的了解,懂得了一些交通规则。希望同学们也去了解一些交通规则,这样对你的安全更有保障。

六年级:李燕君

城市道路交通规则范文6

关键词:生态理念视角下;城市道路;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people not only travel in addition to the needs of the urban road quality and safety needs, pay more attention to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urban road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this perspective on the city road design analysis, by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urban road environment, the ecology of urban road in order to better service city.

Key words: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ideas; urban roads; design中图分类号: U41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以生态理念的视角设计城市道路,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使得城市道路更加符合当地文化,营造文化氛围,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环保的城市道路,形成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生态理念视角下的城市道路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城市道路的设计最终目的的更好的服务市民开展各种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并基于生态理念视角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是通过提升道路舒适度、配建绿化系统,并提升车辆性能,以降低机动车给市民健康的不利因素,净化城市环境,减少废气的排放,减低环境环境,也是说生态理念视角下的城市道路设计一切应从人出发,以服务广大使命、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而进行的城市道路设计。

(二)地域性的基本原则

就“生态位”原理而言,任意一个城市的生态条件、生态因子的构成都与其他地域的不同,生态位在不同的区域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设计时应根据本地的地理、气候、文化、植物、土壤、材料等情况,结合城市所处区域的生态条件,做出有利于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设计,并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确保所设计的城市道路与自然因素完美结合。

(三)整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虽其并非完整且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但其与四周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必须依赖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多种功效生存和发展,因而在设计城市道路时,必须以整体的基本原则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确保其与城市系统的协调一致性和连贯性。

(四)延续性的基本原则

景观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是文化的结晶,因而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必须融入各种文化元素,通过拷贝传统符号隐射历史机理,并尊重城市的传统发展和建设历史,做好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因而城市道路景观在作为城市形象窗口的铜须必须坚持延续性的基本原则。

二、生态理念视角下的城市道路视觉设计的连续性

城市道路线形设计就是设计三维空间曲线。由直线、圆形和暖和曲线组成一个平面,竖曲线和上下直坡组成一个纵面,再加上运动型的“时间”概念,就形成一个四维空间曲线。因而为路线确定空间曲线就必须实际空间地理相符,并充分考虑道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通常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确保线性连贯、顺势而为、平顺平滑,这样司机就会觉得线性清晰而流畅,驾驶舒适而安全,达到视觉上的通透和连续性,提升司机兴奋度的同时保持较高的警惕性。此外,还应确保道路线形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做好平面、横面、纵面的几何设计,从而避免出现空间线形的暗凹、扭曲、跳跃等弊端。基于此,必须灵活运用各项路线设计指标,在确保符合设计标准的原则下,力争线形连续均衡,这样在道路行驶中的可预见性就凸显出来,体现道路设计视觉的连续性。

三、生态理念视角下的城市特色道路设计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时代到来,城市文化特色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文化问题。因而在设计城市道路时,应尽可能的尊重自然和历史,体现道路设计的文化特色,并注重塑造城市整体化的形象,同时有效利用城市自然因素,尊重城市地形地貌并融入设计之中,从而在体现城市道路设计经济性的同时体现城市特色。

四、生态理念视角下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的统一和谐

(一)设计与景观的统一和谐

城市道路的两侧建筑群体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城市风险,无不体现建筑的美丽和和谐。作为空间构造物的城市道路的设计,不仅要达到基本的车辆通行需求,更要实现设计景观与城市景观的统一和谐,所设计的城市道路景观应以道路的起伏、植被的高低变化为实现,设计一幅节奏感强烈的城市道路景观。因而作为城市道路设计人员,务必注重路外景观的开拓,充分利用路旁、路前多样而有趣的景观,并针对性的设计一些视点、视轴以及诱导性的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城市道路两侧的人文景观各不相同,因而设计时不能是单一的景观单元,而是结合实际情况划分多个独立路段的景观单元,设计的每一独立路段的景观单元各具特色,也要同道路整体风格保持统一和谐。

生态理念视角下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的设计,必须在野外开展测量工作,并在这之前应拟定几个要素,一是城市道路沿线的建筑风格;二是路线要素尺寸;三是主要转弯点位置;四是景观的装饰;五是绿化栽植的充实。再把拟定的要素录入测量任务单。与此同时,还应结合航拍照片、城市地形图,加上技术与经济评估以及勘探材料,划分理想的建筑小区及其设计内容。在每一建筑小区中必须有主导的建筑,建筑小区长度的设计,应结合车速和道路等级的设计而选定,通常是正常车速三到五分钟内行驶的距离相同。在开展勘测工作时,必须明确建筑小区与路线每一要素的设计风格。除了在每个建筑小区有主导建筑外,还应采取绿化的方法建立小区总背景。在设计施工图时,应注意协调垃圾场、水工结构物、废料场和侧向取土坑等景观造型措施,注重沿线环境的保护,所种植的花草必须满足导向、通视、绿化和协调景观的四项基本要求。

(二)设计与绿化统一和谐

在现代城市飞速发展过程中,过多的人工构筑物和单调雷同的道路设计,往往使得城市道路景观枯燥而缺乏亲和力,特别是车辆拥挤的主干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区域,噪音、废气等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极大地影响了人居生态的平衡。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之一。应利用绿色植物吸收有害物质,净化空气,防减噪声,调节气候,遮阳,降温,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行道树木栽植不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还丰富了道路的园林景观。

五、生态理念视角下城市道路生态与环保功能的设计协调

道路交通的环境污染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大气污染、交通振动三个主要方面。道路交通噪声是由通过道路的汽车群发生,并传播到道路沿线的随机噪声,其特点是大小不规则、变动幅度大。因而应做好城市道路生态与环保功能的设计协调,优化交通工程设计,利用交通控制系统保持交通流的畅通,通过交通规则改善行驶状态。改善道路断面分布尺寸,确保环境设施带、绿化带等缓冲区域,改善道路结构,减少扬尘。

总之,生态理念视角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作。作为设计人员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整体的眼光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道路。注重设计与城市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以设计出生态、环保、和谐的城市道路,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何爱平.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J].价值工程,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