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经营管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门店经营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门店经营管理方案

门店经营管理方案范文1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119 -03

为了适应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工作意见》该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及结构的培养方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连锁行业发展也随之加快。据《2011-2015年中国连锁经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总额达到了1.66万亿元,比2009年销售总额增长21.2%。而百强企业门店总数达到15万个,比2009年增长9.8%。近几年来,我国对外开发程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也发展迅速,连锁经营企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经营的特征,各种经营主体共同竞争、共同发展,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行业竞争也逐步加剧。“十二五”期间,国内整体经济环境将进一步带动消费市场的繁荣,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导向将促使更多流通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必将有力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

(二)连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1998年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率先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随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也有相关院校相继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我院于2008年开始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然而与连锁经营的发展相比,连锁经营人才还是非常短缺。目前,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连锁经营中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

据统计,2010年国内连锁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将在100万人以上,而零售业的人才储备却寥寥无几,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因此,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需求,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现状

(一)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是为了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发展,我院聘请了行业协会、企业(屈臣氏、大喜来、欧尚、肯德基等知名连锁企业)人资经理担任委员,成立了连锁经营管理委员会。通过会议商讨行业现状、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以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并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原先课程标准是由课程负责人制定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2010年连锁专业课程标准制定采用双负责人制度,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聘请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担任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对校内专业负责人制定的课程标准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得课程标准内容和企业工作内容一致,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如:在现代广告学课程标准制定中,聘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广告创意总监担任课程负责人,完善课程标准内容,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连锁企业综合实训课程标准制定中,超市的人力资源经理提出将教学地点从教室移到企业,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感受工作岗位,更好的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带到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教学设计中融入“又红又专”的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我系连锁专业经过5年的实践和探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高职专业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连锁专业充分体现“又红又专”的教育理念。所谓又红又专的教育理念是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融入在教学内容中,一方面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如:在连锁经营实务课程中,在项目连锁经营模式任务2特许加盟教学设计中,专业知识点是对加盟项目、加盟商的选择、加盟商应具备的素质的传授,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和专业技能点结合“加盟商应具备的素质”,加盟商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创业难,守业更难。这就是又红又专融入在教学中的典范。

(四)建立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企业学校无缝对接

连锁专业在近几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我们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原则,建立了一批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单位,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连锁专业的学生无偿提供见习、参观、实践、毕业实习的场所,还有丰富经验的连锁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或指导学生实训。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实训期间能够掌握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更快的适应岗位的需求。一毕业就能立刻上岗工作,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10级连锁专业的28名学生分别被安排在家乐福、屈臣氏各个门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训,在一个月的实训中,学生们熟练掌握各自岗位(收银、防损、理货、商品陈列、促销等)的技能,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为2012年9月份毕业实习提供了岗位,目前,分别有学生留在这两个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五)注重专业市场调研,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

2011年4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市场调研,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到: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0万家,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0%,并且还在以年递增35%的速度持续发展。根据中国连锁经营管理网站的行业动态调查显示:按照目前国内消费市场的递增速度,连锁店的需求每年将递增30%。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性人才缺口至少为100万。连锁门店的快速发展,对门店的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较大,目前在连锁企业(零售行业、餐饮服务等领域)的人员层次不高,因此在2011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增加了金牌店长方向,满足市场对连锁专管理专业的中高级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连锁专业人才培养不是本科生的压缩也不是中专生的拔高。其最终目标是能够胜任连锁经营企业服务的门店店长,各部门经理、见习经理等高技能人才。

(六)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2009年国家商务部提出,自主创业成功率不到10%,加盟连锁创业的形式成功率高达80%以上。因此连锁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连锁专业人才适应连锁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创业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根据以上数据显示,连锁专业在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创业模块,一方面是适应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创业是解决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我院在2008年的时候被评为“江苏省创业示范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平台。在连锁专业培养方案中,不仅有创业基础知识的课程,如创业实务;而且还包括专业课程的连锁经营实务、特许经营连锁等课程作为支撑,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同时学校的“白草根”、“创业园”都能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创业经历,以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需要。

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人才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明确高职连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以后,围绕“怎么培养人”这一中心而开展管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划,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来说就是要通过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架构体系、具体课程设置等要素的设计。

本专业培养具有连锁经营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能胜任连锁经营企业门店店长)。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精通现代商业经营业务流程与管理、零售业管理、商品采购与配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终生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为:

高职连锁经营专业教学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然后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从而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高职院校连锁专业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型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企业走进课堂参与到教学中,将市场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行业现状、就业岗位等综合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认同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与企业接触,可以及时的掌握企业对人才的技能素质要求,有针对性修改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我院连锁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更适应企业的需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三)重视第二课堂,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学生进入到大二阶段,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专业技能课。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活动。首先,将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渗透。通过举办讲座、参加经济节活动、职业人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群体的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学校利用“百草根”形式拓展学生们的专业实践平台,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积极参加市、省、全国举办的各类技能竞赛,增加学生大赛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其次,学生利用暑期和寒假的时间到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学生在不同的连锁企业可以相互交流,了解不同连锁企业的文化,共同探讨连锁行业的发展,学生们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促进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为他们积累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以人才培养目标位中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业引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性的连锁企业培养守信用、会经营、善沟通、重实践具有创业、创新、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我院连锁专业人才培养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祺,何庆江.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8,(6):102-105.

[2]李英.工学结合培养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3]赵明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管理研究,2010,(11).

[4]张智.关于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2).

[5]张琼.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改探讨),2008,(10):15-16.

门店经营管理方案范文2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养培养改进工作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准确定位行业需求,探究适合本地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努力,形成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同样,针对当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养培养工作存在弱化精神塑造等状况,我们需要在定位行业需求之时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在建构培养模式之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塑造等。

(一)准确定位行业需求,探究适合本地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是本科生培养工作与中专生培养工作的“综合版”,既是前者的“压缩版”,又是后者的“升级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结合版”。因此,在准确定位行业需求之时,我们需要实现这一培养工作对应用型本科生培养与技能型中专生培养的有机结合,即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连锁经营企业一线管理岗位之上。具体来说,这一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连锁门店管理操作技术,适应当代连锁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制度、规划的发展趋势,而最终的岗位目标则是将其培养为能够承担连锁经营企业门店负责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对行业需求进行准确定位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连锁经营管理工作特点以及该行业就业岗位群状况进行分析。从连锁经营管理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来看,其具有极强的适用范围,可以涉及生产制造型、商业、零售等多个领域。当前,我国正处于实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型阶段,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努力从良好职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以培养出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以胜任当前我国连锁经营管理发展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连锁行业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强调基层经验,即要求相关专业人才在入行初期需要从企业内职位相对较低的岗位做起,在获取一年至两年工作经验、熟悉连锁经营各项业务流程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之后,才可获取晋升职位的机会。当前,连锁行业基层岗位具体包括仓库物流配送、连锁超市收银、客户服务以及便利店店长等。随着底层工作人员在获取一定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专业人才也将获取较为明确的晋升渠道,这一方面的岗位则包括大型连锁企业部门经理或者企业总部高级管理职位等。准确定位行业需求,同时也要求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培养工作过程中注重培训效果的提高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当前,连锁行业中较为盛行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需要依照连锁经营岗位实际需要,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课程培养体系,以提高理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真正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

(二)实施多方举措,形成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

为形成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我们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努力,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校企结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法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坚持以就业岗位为引导方向,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来说,创新科学合理且与时展同进步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这一培养体系的好坏将会直接决定最终人才培养的结果。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状况下,高职院校需要依照企业实际需要创新培养理念,适时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相应地创立完整的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减轻本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此外,高职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时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做到实处为基础,比如: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之时,需要坚持以企业缺乏人才为基础,需要以全面实践来确定连锁经营管理的岗位与学生,即以职业需求为向导开展教学工作,为培养适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奠定基础。对此,学校可以依照自身实际情况聘请部分专业人才以及优秀的工作团队对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效性进行证实。第二,需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创课程规划。当前,连锁经营企业需求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以及相应操作性技能的人才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此,我们需要依照企业实际需求,切实培养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专业性人才。这需要校企共同合作,寻找一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专业素质相对较强的团队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比如:连锁经营企业的策划师、专业培训师以及设计经理等,可以组成设计团队来完成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设计的人才培养课程内容;需要校企共同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各方资源,或者为相关专业课程收集资料,并将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资料与实践中的教学工作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需要在设计培养课程方案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并通过稳健扎实的改革工作将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最佳效果,为企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第三,坚持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为学生提高自身操作技能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对于连锁经营管理培养工作来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即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升华,最终实现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双赢:使学生在这样的校企共同培养工作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自我素养,全面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使企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从而能够在招录职工时更有针对性地获取那些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使学生与企业共同得到长足发展。

二、结语

门店经营管理方案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30-03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方式,在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中普遍应用,由于其强大的复制能力和规模效益,得以向汽车、医药、家居建材等多种行业快速渗透。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2011年立项的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结合连锁经营在各行业中的发展态势及亳州中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学校按商业连锁和医药连锁两个方向同时发展的思路,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贯穿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一、面向产业及企业需求,确定专业发展定位

根据项目建设方案,专业建设围绕国家及安徽省、亳州市“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顺应现代商业连锁经营企业发展方向,对接生产性和生活连锁企业需求,主要为农村、城镇连锁经营发展及中小型连锁企业发展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具体培养规格为: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掌握2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零售企业工作中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和关键性劳动,能够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完成目标任务,能够将最新的理论、设计、技能要求变成高品质、高效益的服务管理。就业部门为:连锁超市、便利店、连锁餐饮企业、连锁药店、连锁酒店等连锁企业及其总部。就业岗位有:连锁企业的中高级销售人员,中小型商业连锁企业门店店长,连锁企业仓储配送中心的技术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大型连锁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等。岗位证书包括:连锁经营管理师、营销师、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等资格证书。相关专业群包括:物流管理、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药品经营与管理等。

二、基于校企“四对接”,重构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设计学生的基本技能、核心能力、职业素质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具体见图1。

经过长期实践,学校不仅形成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模块,而且逐步形成了“基本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互渗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的课程体系。把第一课堂的公共素质教育课和第二课堂技能素质教育课进行完美结合是本专业建设的特色之一,基本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设计见表1。

三、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构建项目化课程机制及职业技能展示平台

在核心课程开发过程中,把课程分解为各项主题学习任务和作业项目。如对于《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课程,设计了门店店长作业化管理、门店理货员与营业员作业管理、门店收银作业管理、门店卖场的规划与管理、门店营业现场服务管理、门店促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门店商品管理、门店防损与安全管理等8大项目。

为巩固项目课程实施效果,学校每年均举办POP广告设计大赛、校园购物节活动、营销策划技能大赛、店长演讲比赛及商品陈列等竞赛活动。《连锁经营管理实务》《市场营销与策划》及《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等课程也据此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采取以赛代考模式。

四、拓展实习实训空间,构建专业课程实施资源支撑平台

为保障项目课程实施,规范课程教学,组织任课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编写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同时整合全校优势资源,围绕连锁企业工作过程、工作情景和管理运营的主题,校企共同开发典型案例、模拟动画、视频讲解等为核心内容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学校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在线下建设系列实践基地,使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用。

一是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连锁经营管理综合实训室、物流配送实训室、企业电子对抗实训室、连锁药房模拟实训室等,并配备连锁经营管理实训软件系统,使学生全过程模拟和仿真训练连锁企业采购、仓储、配送、销售、收银、防损等业务流程,全面提升学生营运管理能力。

二是建设校内实体店和网上商城。在连锁经营管理教学团队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我管理,在校内创建便利店与网上商城相结合的网络实训平台——亳职院商城(http://236813.com)。便利店的建设实现了“校中有店、店中上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也为超市门店营运与管理、商品采购管理、POS系统的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商品采购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顾客服务、特许经营综合实训等课程相关实训模块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

三是增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项目期内,学校与金华十足便利有限公司、亳州盖福祥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连锁企业合作,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制定基地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实践教学考核管理办法等教学政策,制定实习标准和实训指导手册、专业行为识别手册等规定,保障学生实习权益和实习效果。学校还建立了由校领导、专业负责人和企业领导、业务负责人及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组成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计划的审议、实施、监督和评价。在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期间,安排专任教师跟踪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情况。

门店经营管理方案范文4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商业连锁经营企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连锁门店店长已成为商业连锁店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因此,作为与经济结合最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新型连锁门店店长培养模式,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连锁门店;校企合作;门店店长

一、连锁门店店长的素质要求

连锁门店店长在连锁店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现代零售经营的前线指挥官,零售业的快速变革让优秀的店长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现在的店长不但负责卖场的商品管理,还要研究卖场促销方式及商品毛利、成本控制,以及人员管理等,总之,作为门店的大小事务都要店长“一把抓”。同时,作为总公司的执行者、门店的组织者和市场的开拓者,还要具备较强的社会公关能力,赢得政府的支持、同行的合理竞争及消费者的认可。零售业发展到今天,门店店长岗位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前的店长只考虑管好“人、财、物”,就能够完成任务,而现在的门店店长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调用一切资源、运用一切手段,在激励的竞争中击败对手,创造更多的价值。岗位职责的变化对连锁门店店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校企合作培养连锁门店店长的必要性

门店是连锁企业的基层单位,店长是门店经营的核心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连锁店门店业绩的好坏。企业理想的店长是熟悉工作流程、能立即上岗、拥有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人,但是对于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仅依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很难完成工作任务,其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与企业需求不符,难以胜任店长的工作,这样也反映了职业教育存在着工学脱节“、产销不对路”的问题。

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职业文化,共管毕业生就业,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互聘,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当前,解决商业连锁经营企业店长人才市场存在着的供求矛盾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对企业而言,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可通过学生在企业的表现选定和储备人才,节约了教育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对学校而言,学校参与校企合作有利于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的设置和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出更多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的高技能型人才;对学生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发展,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增强了实践的动手能力及职业素养。可见,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合格店长。

三、校企合作探索连锁门店店长培养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连锁门店店长应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养优秀的门店店长级管理人员为目标,其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三大结合。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

在对连锁门店店长的职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由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共同组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门店管理、掌握业务技术的高素质校企合作教学团队,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职责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体系等,共同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

理论教学包括公共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企业门店店长级管理人员为目标的公共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思政与法律基础等理论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连锁经营、营销学等,此外,企业文化也应被列入理论教学必修课,在课堂上引入相关企业的企业理念、员工职责、工作流程、安全规范等,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让学生接受职业素质养成的潜性教育。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教育部对实践教学有明确指出,“三年制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但在教学观念上,仍有许多职业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强化“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习企业门店店长级管理人员经营店铺的必备技巧、业务流程以及门店产品知识、服务及销售技巧等,实践教学过程主要依托校内外仿真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来实施。

(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结合

在校学生的实习实训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按照实习实训的空间的不同可将学生实训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共建的校内仿真性的实训基地能很好的让学生在模拟的门店环境中学习,但是,往往一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规模和数量有限,学生也无法在校内实训中接触到真实门店管理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校外实训就成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只有通过校内外实训的结合,才能在熟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门店实操经验。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校内实训的基础,校企共同来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的职场环境,院校提供场地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企业提供门店所需设备、实训师资、业务标准等,以企业门店环境和氛围为主要特征表象,使受训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岗位工作的全过程。校内实训对于校企双方而言;学校减少了设备、师资的投入及其他建设投入,提高了教学效率,企业减少了征地、基本建设等的投入,缩短了培训周期;对于学生而言,在真实的门店经营管理环境中学习门店经营管理流程等,更能体现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校外实训是学生与门店经营管理工作“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校外实训相比校内实训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学生进入企业门店顶岗实习,亲身解决、经历在模拟环境中遇不到的服务与管理实践等各种问题,从而使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一批熟悉业务流程并充满活力、易于管理的实训学生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企业发展。学生在校内实训中掌握了模拟门店环境中的业务流程及相关知识后,再通过门店实际工作进行培训,学生的职业才能方能真正得到锻炼。

(三)项目管理与评价考核结合

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制订一系列关于设备管理、师资管理、实习实训管理等基础性制度,以保障人才培养环节的有序开展外,还须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人才培养效果,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合格的连锁门店店长级管理人才。

校企双方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关键,走质量与效益并重的企业化管理之路。对于门店店长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便是项目驱动法,由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共同研讨,针对相关专业(群)所面向的门店岗位群,筛选出符合教学目标、具有能够达到学习目标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实训项目,并按照门店业务流程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将掌握的各项能力和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完成项目来熟悉业务,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按项目流程设计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对学生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学生规范化操作的考评,制定任务评价与考核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项目分阶段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将项目任务分阶段成果作为考核点,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任务完成情况并作好记载,按比例记入课程成绩。通过项目完成过程与结果双向考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学生在“做中学”,在项目完成和考评过程中熟悉企业流程,淡化了自己的学生身份,强化了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连锁门店店长级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黎.连锁经营人才培养中的校企深度融合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

[2]张小华.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

[3]蒋祥龙.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3)

门店经营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岗位能力;《连锁门店运营管理》;课程改革

1高职《连锁门店运营管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教高[2006]14号文件明确指出:“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改革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经非常明朗,即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最终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连锁门店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然而从目前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完全满足学习者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无法达到理实一体的教学目标。本文章针对当前《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把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从而真实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2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能力本位理念

产生于二战时期,最初源于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它的核心观念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其能力目标。到了20世纪80年代该理念又逐渐推广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该理念对这些国家及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能力本位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石伟平先生引进到了中国,随着高校对能力本位理论的进一步重视,能力本位理论几乎进入了整个教育领域。

3连锁行业的职业能力分析

3.1素质要求

我们通过对多家连锁行业企业的调研得知,绝大多数连锁企业最看重的就是员工是否能够吃苦耐劳以及是否具备良好的心态,除此之外就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员工是否具备实干精神和服务意识。在调研过程中,很多管理者还提及到了员工的职业道德问题,良好的道德可以拨正人生态度,激励人生进取,优化人际关系,提高群体素质,促进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健康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企业都遭遇到过员工泄露商业机密的问题,因此是否具备职业操守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员工时的基本标准。

3.2职业能力要求

首先学历方面,连锁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岗位要求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学历,但由于在用人市场上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是比较务实,企业的一些基层岗位管理岗位甚至包括一些中高级管理岗位都以能力作为参考指标而不是学历。其次,是通用能力方面,尽管每一个岗位工作性质不一,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相通的能力要求,如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最后是职业能力方面,连锁企业内部各岗位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因此对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也不同,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遵守连锁企业的运营规则,具有抵制商品流失和损耗的职业素质;能妥善处理好顾客和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熟悉连锁企业业务和管理工作、并具有不断开拓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连锁门店管理、商品促销、商品配送、物流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能力;有较强的市场感知能力。

4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与运用

4.1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1)围绕培养目标,构建知识体系。紧密围绕连锁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突出基础技能达标训练及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知识体系。

(2)面向岗位群,更新教学内容。全面了解企业及社会对连锁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结合重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逐步完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3)加强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增加《连锁门店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来制定本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在此基础上,院系层面成立教学督导组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

4.2建立产学研教学实训基地平台

建立模拟超市综合实训室,将其打造成集教学、培训、认证和推广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设备设施齐备的连锁经营实训中心;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经营的卖场实训室;在原有基础上,应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搭建有效平台。4.3开发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课程学习网站,除了开发一系列的网络课件和电子教案外,还应该配置丰富的电子学习资源、在线答疑解惑、从业信息等栏目,以适应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的需要。

4.4成立校外专家评价小组

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为未来的入职奠定基础的,所以他们的学习效果应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评价。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应包含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应该组成一个专门的评价小组,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对学生实施整体性评价。

5结语

高职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有的教学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展对连锁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重新构建一套科学适用的教学体系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本文为提高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李迈强,方凤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张卓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法初探[J].北方经贸,2010(11).

[3]张倩.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29).

门店经营管理方案范文6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直接带动了餐饮业的高速发展,中国餐饮业已连续十几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竞争焦点开始由品种向品牌,由数量向质量,由单店经营向规模经营、连锁经营的方向转化。企业要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必须加强创新力度和文化品牌内涵,进一步突出特色经营。加强创新、树立品牌、注重营销成为广大餐饮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餐饮企业在注重特色经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菜品质量、就餐环境和管理服务水平逐步的改善和提高。在保持出品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厨房餐厅更趋现代化,服务更趋规模化,菜品质量更趋标准化,管理更趋科学化。同时企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管理、网络促销更加普及,由重品种、重低价向重品牌、重质量方向转变,从价格品种竞争为主向品牌文化竞争转化。其次,管理与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只有技术优势已难以形成企业竞争与发展的保证,必须加强现代管理知识与管理手段的应用,加强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推动行业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连锁经营被作为壮大企业实力、提升企业品牌优势的重要手段在餐饮行业很快流行开来,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老字号企业和名店、特色店积极推广直营和特许连锁,成为行业连锁发展的骨干力量。一大批连锁企业在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和积累完善中发展壮大。相信随着餐饮连锁经营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发展,该模式必将日趋成熟与完善,连锁经营将成为未来餐饮的业主要经营方式。

连锁化经营的挑战

当餐饮企业连锁化的规模初步建立,管理方面的问题便陆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餐饮企业的经营将会遇到很大风险。

1.滞后管理导致管理疲于应付。企业创始人往往在起步阶段做得很辛苦,很多事情亲力亲为,从而保证了起步阶段的成功。当企业上到一定的规模,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四处奔波处理各个店经营遇到的棘手问题。其工作量、操劳程度比以往更甚。更有甚者,企业的老板扮演的是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有事就在哪里出现。这样的滞后管理状态对企业发展是很不利的,激烈的竞争不允许企业犯错误,而且,很多代价也是付不起的。如何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预先管理,如何了解各个门店的经营状况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组织机构臃肿导致效率低下。企业大了之后,很容易犯大企业病。严重的大企业病会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反应缓慢,竞争力减弱。预防这样的大企业病需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将各个岗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岗位分工清晰,责权利分明,并将考核机制往企业想得到的结果上去引导。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这样精细化的管理及考核如果没有一套符合餐饮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很难做到的。凭经验、感觉或者任人唯亲都会使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3.沟通不畅导致执行力欠佳、监管不力。传统的单店管理方法和手段管理那些看得到的、可以随时亲临现场的餐厅没有问题,因为管理者可以现场指挥,并根据经验指出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但是在企业进入连锁发展阶段,对每个店面无法现场了解经营细节,进而发现潜在的问题。因此当企业连锁化经营之后,沟通、执行力、督导能力的保持就非常重要。现行的方法是管理者将身边培训过的、信任的、有能力的人派出去,但这样的做法还是远不能解决问题,一方面这样的人员太少,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效果也远不及期望。所以,建立一套标准的沟通机制,明确被授权人权力和责任,并且集团管理者可随时了解到执行的情况,以便做出监督及指导。而这一切,势必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结合餐饮管理的经验得以实现。

4.无法精确复制成功店面。一个成功的样板店可笼统地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指的是餐厅的规模、装修、设施、人员配备、菜肴等。软件是指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制度、标准和企业文化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硬件照搬照抄比较容易,而软件方面复制起来就很困难,而体现整个集团一贯的风格最终取决于软件部分,让每个店保持统一的口味和服务感受就需要一套企业的标准,辅助以企业文化,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贯策执行下去。

5.经营策略调整、决策支持缺乏科学的根据。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即便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如果不具备市场的敏锐度,不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经营策略,靠一招鲜打天下越来越行不通了。在连锁经营当中,由于店面众多,各地消费习惯不同,依赖经验和想象来做决策和调整必定会有偏差,而经营管理者如果能及时了解到当地经营情况,特别是根据量化的结果来调整经营策略,就能更容易赢得当地客人的青睐。因此,借助于集团化的餐饮信息解决方案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以信息化

平台为依托

信息化建设可以为餐饮连锁企业提供一个科学的管理平台,为连锁餐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保障。围绕信息化管理平台,企业可以形成符合自身运行与管理需要的运行流程和管理规范。

在我国已经有一大批长期扎根于餐饮信息化的软件企业,其中也有些软件公司针对大型餐饮连锁集团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软硬件一揽子解决方案,可以支持连锁企业对异地跨省市连锁门店、加盟店、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等实施统一管理,保证集团管理者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企业经营状态的信息,依赖这些准确、及时、详细的信息,再做出更准确的经营策略调整。

根据笔者所在的石川科技公司面向连锁经营的餐饮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部署和实施经验,笔者认为,连锁餐饮企业信息化必须坚持“统一客户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物资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统一客户管理平台。客户管理平台主要提供统一预订服务、一卡通、客户数据分析和短信平台。

统一预订服务:传统的每个门店一个预订电话,一个预订台的预订服务方式不利于企业的宣传推广,也不利于为新老客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连锁化统一预订平台将帮助连锁企业成功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建立呼叫中心和网络预订平台,消费者只需要记住一个电话号码(或一个网址),就可实现对连锁企业旗下任意一个门店的餐位预订。

一卡通:对常客提供折扣卡或储值卡,通过消费积分进行折扣优惠,而总部可以进行一卡通结算。

客户数据分析:包括现场数据分析和后台数据分析,前者用于在现场向客人提供个,后者为总部进行市场营销提供数据。

短信平台:向客户酒店资讯,也可以向客户实施关怀,成为酒店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桥梁。

2.统一财务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主要提供经营数据统计、销售数据分析及管理审计等。

经营数据统计:提供账单明细、日销售数据、月销售数据及销售收入数据汇总等,准确掌握各门店的经营数据和经营状态。

销售数据分析:提供人均消费、菜品排行、日流量、周流量等分析报表,为餐厅经营调整提供依据。

管理审计:提供退菜分析,赠送分析、折扣分析等,堵塞门店经营管理漏洞。

3.统一物资管理平台。物资管理平台主要提供采购管理、配送管理和成本分析。

采购管理:通过查询各门店当前库存状况和门店的配送请求单,系统可提供给采购人员关于各物品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消耗情况和补充情况。集团采购部门可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地预测物品消耗走势,并制定出合适的采购计划,包括短期的采购计划和中长期的采购计划等。 集团采购部门的重点是抓住各类商品的需求以及它们在各地的分布状况,制订合理的采购计划,并利用集团采购的优势甄选优秀的供货商,最终完成价廉物美、数量合理、分布恰当、供货及时的采购任务。

配送管理:根据门店的配送请求和当前库存状况,产生物流配送清单,并由相关单位及时完成配送任务。各门店在接受了配送物资后,即可上网确认配送单中涉及的商品品种和数量,完成配送接收工作,及时确认配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丢失、损坏、多余和其他不匹配的情况。

成本分析:配送中心和集团总部可以在财务周期内获得各门店材料消耗成本,并了解各门店的毛利情况。

如何建设

信息化平台

餐饮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是理性的,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门店,后连锁”,即先建立门店运行信息化管理,再实施连锁信息化管理;“先局部,后全面”,即先在少数门店进行试运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然后进行全面推广。

由门店到连锁的信息化建设步骤是中国餐饮企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传统服务业,员工在接受新技术方面需要有个过程,如果一哄而上,员工思想准备不足与技能储备不够很容易造成的“消化不良”。将不利于信息化建设。

由局部到全面的信息化建设步骤是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需要。任何一套信息化系统都需要与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融合。企业只有完成将原有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有机结合,全面推广信息化管理才水到渠成。操之过急,不仅存在信息化管理效能发挥不好的问题,更是白白浪费信息化投资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