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的实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循环的实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循环的实质

碳循环的实质范文1

【关键词】劳动价值 生态价值 生态经济价值

一、生态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

将经济与价值联系起来进行哲学思考,马克思做出了杰出贡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经济与价值的关系真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马克思的价值论贡献是伟大的,主要在于劳动价值论。当考察当下人类遇到的环境与经济关系问题时,我们发现仅仅以劳动价值论来说明现时代的自然资源、劳动、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当时的研究条件和应用条件,重点揭示了微观领域的劳动价值关系,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作出了近似于忽略不计的处理。随着经济学的深人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的拓展,经济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劳动范畴。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中引用威廉·配弟的话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在这里承认了经济财富的全面价值来源在于人类劳动和土地等自然资源。遗憾的是马克思赋予了劳动以价值,却没有赋予土地等自然资源以价值,而仅仅是承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相容的关系。

由于自然物的使用价值是无法计量和难以比较的,而经济学基本上沿着数学化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发展没有重视自然资源,不仅仅是因为其与人类劳动的区别,还因为其不容易量化和比较的特征。自然资源作为一个既没有价值当然也不能以数量进行比较的财富来源,在经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被忽略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作为后来者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前人的理论创造,也不能无视现实的要求。立足于现实,从逻辑上说,生态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的补充,二者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我们仅仅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谈自然资源的价值是不合适的,因为劳动价值论的学术前提与生态价值论是不同的。比如说,以前人们说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该结论显然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是违背常识的。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都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当作价值的第一含义,现在看来,这些解释都将价值的含义作了狭隘的理解。相反《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把价值的常识理解当作价值的第一含义。"value :quality of bing useful。:desir- able:有用性,重要性,价值”。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价值既包括可以数学计量的劳动价值,也应该包括不能数学计量的,如使用价值。在使用价值概念中,汉语构词是偏正结构,暗示了“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理解。由于马克思明确划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所以就造成了学术界对自然物价值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谈到的价值不是“价值”,而是劳动价值,用劳动价值代替价值,有以偏概全之嫌,并且很多事情就说不通了。因为就概念来说,价值的宽泛含义显然不是劳动价值所能涵盖的。但是把马克思理解的价值表述为“劳动价值”,那么自然物的价值就容易理解了:自然物不是人类的劳动创造,没有劳动价值,但是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所以显然是具有价值的。既然自然物有价值,那么保护环境和节省利用自然资源就合情合理了。要不,说自然资源没有价值,那么就可以浪费自然资源了,这根本说不通。

由于概念使用和理解上的问题,我们误解了马克思,马克思的价值是指劳动价值,不是一般所指的“价值”。从逻辑上说,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应该包括所有的价值形态,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宗教价值,等等。这样的话,我们在劳动价值之外,就能够承认生态价值的存在了。生态价值的存在证明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来说是有价值的。从哲学角度来说,自然资源作为客体满足人类作为主体的各种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是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具有价值是我们保护环境的价值前提。没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肯定,循环经济的保护环境初衷是不可思议的。

自然环境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具有人类所不能创造的价值。人类凭借自己的脑力和体力,长期致力于经济财富的创造,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创造巨额财富使得人类对自己的创富能力的认识急剧膨胀,人类获得了有史以来最积极的自信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创造一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创作力不能代替自然界的创造作用。美国科技界启动“生物圈2号”工程,目的是再造一个人类的生态系统,可是最终失败了。“生物圈2号”工程的失败让我们懂得,目前自然界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实事求是地说,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创造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人类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在很多的方面并没有考虑到自然界生态循环的规律要求,比如工业流程的孤立设计就与物质、能量的自然生态循环相违背。人类与自然不协调的经济行为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及其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告诉人们,人类应该在自然界面前谦 虚一点,人类经济行为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界的规律要求,人类的创造不能取代自然界的创造。人类社会不过是整个自然界系统的一个部分,这个系统的命运不是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要取决于自然界的选择,这就是“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

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体现在真、善、美多个方面。“真”的价值体现在人类科学研究、模仿自然界智慧等方面。“美”的价值就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审美对象、影响人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活、宗教等方面,其中自然界的经济价值是本文的主题之一。自然界的经济价值绝不仅限于传统经济粗放利用的自然资源价值,比如森林作为木材的价值。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自然界经济价值的发挥取决于生态条件的状况。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经济资源同时也是生态资源,同一资源综合地发挥着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生态价值的作用,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不仅体现为自然界对当代人类的价值作用,也包括自然界对人类后代的价值作用。人类后代的命运寄托于现有的自然资源能否有效的保护,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保证人类后代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其他价值。生态价值是自然资源的基础价值,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是以生态价值为基础的,生态价值的缺失将大大降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耕地的沙化就大大降低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人类的发展不仅是自身种的延续,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条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存在上,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存在有利于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发挥。

广义而言,生态价值不仅包括自然界对人类的生态价值,还包括人类对自然界的生态价值。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对人类正面的价值作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界—人类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人类对自然界具有价值关系,人类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都体现了对自然界的良好价值。

二、循环经济:创造价值

既然生态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那么自然界创造的生态价值以及人类创造的劳动价值就是经济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就是说经济系统所涉及的价值类型至少包括生态价值和劳动价值。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主要是三类: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当然与此相应地就产生了三大价值: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资本价值以及劳动力价值。从终极源头来说,资本价值来源于劳动创造价值。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中主要包括两类价值即劳动价值和生态价值。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运作模式,相对于传统经济模式在价值创造方面,必然具有更大的优势。那么循环经济是如何创造价值的呢?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的行为选择,它创造的价值必然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而不是自然界创造的价值。自然界创造的价值集中于人类经济活动开始之前。经济活动开始之后,主要是人类劳动创造价值,无论这种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相比较而言,循环经济要比传统经济更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循环经济创造价值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策略智慧。由于科技含量的提高,’循环经济创造的价值主要是由人类的复杂劳动带来的。

循环经济中的人类复杂劳动是立足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等生态目的的劳动。具体来说,包括各经济环节的技术改造、工业流程重组、产业衔接整合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循环经济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经济环节的微观部分,而是经济运行的宏观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要改造工业流程,对工业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最终要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良性对接。

循环经济创造价值,“创造”一词在这里的意思决不仅仅是源头性的产生,还包括价值的储存和转移。在循环经济中,人们的劳动创造经济价值。人类节省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的行为也是劳动,创造的是生态价值。人类的循环经济行为阻 碍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对自然环境是有益的,这反过来又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具有生态价值。当然循环经济创造的价值主要还是经济价值。自然界创造的生态价值在循环经济中被节省、储存和循环,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生产成品上。人类减少污染排放而产生环境价值,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相对于传统经济粗放利用自然资源价值的方式,循环经济变相地创造了生态价值。在经济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 自然资源利用率,就会延长自然资源的存续和保护环境,所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显着的生态价值。

转贴于

具体来说,循环经济创造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材料、能源开发环节。在该环节,循环经济由于置人了保护环境的理念,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回采率,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重视开发可再生能源,而避免了由于大规模开发不可再生资源而威胁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区别和采取不同策略,就是基于循环观念的引人和理解。实际上不可再生资源就是资源循环生成极其缓慢的资源;可再生资源就是循环生成比较快的资源,如风、太阳能等。循环生成缓慢的资源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具有维持环境稳定和完整的生态作用,其开采和使用应该降低,否则生态环境将面临较大威胁,人类将难以适应环境的巨大变化。相反,循环生成快的资源具有无限的可利用量,并且大规模利用不影响环境的美丽、完整和稳定,没有明显的生态负面作用,并且充分利用了不断循环产生的大量资源和能源,为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2)工业“三废”的回收利用环节。适度延长工业流程,整合工业布局,对工业“三废”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既提高了单位资源的产品产出率,又减少了污染排放,对生态环境具有增益作用。比如糖厂的甘蔗渣和甜菜渣可以用来造纸,造纸排放的废水可以用作水泥制造。(3)消费品报废后回收再利用环节。随着经济发展,报废的消费品数量日益增大,其占有的可利用资源相当可观,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加强对报废消费品中可利用资源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比如报废的家用电器,其中有很多零部件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另外像汞等有毒的物质会因为不回收而污染环境。

总之,循环经济是将经济过程的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循环融合起来,协调经济循环与生态循环,减少两个循环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目标。 三、生态经济价值:循环经济的价值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诞生的背景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经济,从传统工业经济到循环经济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传统工业经济以“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造成大规模环境污染”为主要特征,该经济模式具有显着的生态和社会负面效应,从而引发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心。为了确保人类的经济前景,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循环经济从微观上说,起步于工业流程的生态设计.如清洁生产,还有垃圾等工业排放物的再利用,但是由于经济属于宏观范畴,其涉及范围远远超过工业工程,在单一的工业工程之外,循环经济发展了不同的工业工程之间的复合设计、不同企业之间的工业工程循环设计,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循环设计,最后是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复合设计和循环运作。这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反映了循环经济由循环工艺到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

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区别的关键在于不同的经济价值观,即在经济活动的价值追求中体现了不同的经济目的。传统经济模式的目的是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基础上生产和销售更多的商品,获取利润,积累财富。由于人们对成本的理解是狭隘的,没有考虑环境成本,所以这样建立起来的经济模式利用了甚至是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破坏和污染了自然环境,总之是牺牲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循环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兼顾了生态环境的规律要求,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同时减少了排放物,有利于环境净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价值观上,循环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的差别是明显的。传统工业经济只追求经济价值,没有考虑生态价值等其他价值的意义。循环经济不仅体现了经济价值,而且体现了生态价值,这种对多种价值的兼顾使得我们发掘出这样一种价值,即生态经济价值。所谓生态经济价值就是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的价值形式,是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共生、兼顾的产物。循环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原有经济模式的调整,意味着过高的经济增长会出现减缓甚至是负增长,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暂时牺牲部分经济价值,保护和发挥更大的生态环境价值。这是对过去片面强调经济价值的一种纠偏,纠偏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在经济活动中的相对平衡。我们知道健康的必然是相对平衡的,相对平衡的经济活动、价值结构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经济单一地体现了经济价值,循环经济不仅体现了经济价值,而且补充体现了生态价值,这是对传统经济的价值结构的有效调整。由此可提出如下问题:有没有一种经济模式单一地体现生态价值,而没有经济价值?在比较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提出这个问题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说没有意义。因为经济价值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核心价值,取消了经济价值,也就无所谓经济活动、经济发展和经济模式了。

人类现在的经济活动之所以要兼顾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一个系统,相比较生态系统来说,它只是一个微观的系统,该系统的健康运行要受到其环境的严重制约。经济活动的环境就是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内的宏观系统。有人说,经济学家把生态环境当作经济活动的一个微观系统来研究,而生态学家则把经济活动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微观部分来研究。这话说的是对的,学科研究的视角差异必然造成世界理解的差异。简单比较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谁比谁更宏观,没有太大的意义。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本来就不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不是一个谁包含谁的关系。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是一个交叉关系结构,两个系统有一个巨大的重合部分。如果说这两个系统没有重合的部分分别体现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那么这个重合的部分就体现了生态经济价值。只有这一部分才最有价值,真正体现了这两个系统关系发展的前景,体现了人类对经济发展的期望。

碳循环的实质范文2

关键字:城市规划;循环经济;小区域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在的科学技术、经济在不断的进步,而资源、环境、社会发展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那么我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这个理念,着重强调了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构建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中,循环经济有着重要意义,而随着各国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构建也在朝着生态城市这一方向靠拢,不断的发挥着循环经济所具有的作用。时间在不断推移,体现出了城市规划和循环经济见得密切关系,所以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对于小区域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 循环经济的理论

1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生态经济,其主要就是应用生态规律知道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将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产这样的反馈流程,特征就是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在这个经济循环中,所有能源、物质都能得到持久、合理的利用,从而就会将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程度降到最小。

2实现原则

循环经济的实现原则就是3R,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而这些原则排列的顺序是有科学依据的。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其目的是降低消费流程、进入生产的无质量。再利用原则是过程,其目的是延长服务、产品的时间。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其目的是将废弃物变得资源化,从而降低最终的处理量。在处理废物时,其优先顺序就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就是首先在输入端考虑到节省资源,从而提高生产产品对于资源的使用率,减少、预防废物产生,然后就是源头不鞥减少的污染物、旧物。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让其能够回归于经济循环当中,如果回收利用、避免产生都没有实现,那么就要对这些废弃物无害处理。

二 城市规划和小区域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

1循环经济受小区域城市规划的影响

小区域城市规划对于循环经济有较大影响,有效的城市规划会帮助循环经济发展,那么不合理的规划就会影响到循环经济发展。不合理循环经济阻碍循环经济的作用是:城市规划属于预测性科学,因此城市规划就不能对最终规划结果预测的十分准确,而这样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受到了城市发展环境的制约。随着现在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很快,但是所出现的不合理城市规划却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有些城市只片面的追求城市规模、经济增长,从而忽略了资源环境的承载条件,这样也就超过了发展阶段的城区面积、经济、人口指标;有些城市的布局构造并不合理,和相邻城市的发展也就不够协调;还有很多大城市功能都集中在了中心区,这样也就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问题。这些不合理城市规划结果是与循环经济理念、原则背道而驰的,从而也就影响到循环经济发展,让城市发展出现了很难调和的矛盾。

2循环对于小区域城市规划的影响方面

(1)生态工业园规划

循环经济3R原则对于生态工业园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现在我国的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而生态工业园所根据的就是工业园设计、循环经济理论所形成的新型工业组织,这也是生态工业所汇集的场所。有关调查曾经显示,消费、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垃圾、废料,有60%以上都是可循环利用的,那么在规划工业园的时候,要要运用循环经济再循环、再使用原则来对筛选入园门类,根据流线组织的工业布局把原料、产出有关联的工业放在同一园区,从而让这个区域能够相互依存,然后加以利用垃圾、废料,建设出生态工业园模型。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但是现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生态工业园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像是在上海开幕的铜业展就能促进生态铜业的发展。

(2)生态能源规划

人们在生活中,没有考虑到所进行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在利用能源这一方面,像是煤、石油和天然气这就都是不能循环使用的能源,一方面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一方面这些能源都是自然资源、不能再生,这样也就会导致出现能源危机。现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意识到了清洁型能源、节约型能源所具有的重要性,那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就要表现出循环经济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去规划能源使用,在最小程度消耗原料下来完成最大化能源生产,所以在规划城市的时候,最好可以使用风能发电、潮能发电、水力发电,尽量降低火电开发。同时也要强调循环经济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比如说我国可用循环使用原则和自然条件来大力发展潮能。风力能源、水电,这样布置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实现了循环使用自然资源;充分应用沼气来代替日常能源,这不只让废弃物排放有了很大减少,也再循环使用了废弃物,城市能源规划在循环经济的影响下,正在朝着生态能源方面蓬勃发展。

(3)生态社区建设

生态社区是基础设施、居民家庭、社会服务、自然生态环境,那么就要规划社区建设,建立起热循环、小区水、节能节水、垃圾分类这一生态型的社区。在小区内要倡导人们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比如说用洗澡水来洗衣服,用淘米水来浇花,用洗菜水来洗碗,用洗脸水冲厕所等。同时在垃圾处理方面也要进行分类,在小区垃圾堆放处设置出回收点,从而让居民方便处理垃圾,像是可回收垃圾就包括金属、废纸、玻璃、布料、塑料;有害垃圾包括过期药品、废弃电池等。

总结:

城市规划与小区域循环经济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就要用矛盾、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二者的关系,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如何,充分的将循环经济运用在城市规划中,从而让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史宝娟;许亚平;索贵彬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规划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10(05)

碳循环的实质范文3

关键词:资金循环 会计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措施。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维持企业稳定的内部环境,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奠定基础。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金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强会计系统控制,监督、分析资金循环运行情况,确保资金不沉淀、不断链,引导资金良性循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资金循环背景下企业会计系统控制的现状

(一)企业资金循环

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可以将企业资金循环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采购与付款:购买物资(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的相关活动。

(2)生产与资金占用。将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造产品及资金占用的相关活动。

(3)销售与收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回收货款等相关活动。

(4)投资。为获得收益或资金增值而进行的实物、资本和证券等资金投放的相关活动。

(5)筹资。从不同的资金渠道(一种是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另一种是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筹措所需资金的相关活动。

针对以上资金循环的五个部分,企业需要针对各个关键控制点实施必要的会计系统控制活动,加强资金管理和财务风险的控制。

(二)企业会计系统控制的现状

首先,岗位权责不清,制度有待完善。清晰的岗位职责划分、操作性强的制度是实施会计系统控制的重要前提和依据。目前部分企业缺乏权责分明的岗位说明书,岗位交叉、不相容职务未分的情况离普遍存在。制度纲要性较强,但缺乏统一、标准化、规范的操作步骤,导致会计人员、资金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约束,出现资金管理漏洞疏于管理造成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管理层不够重视,控制意识薄弱。当前,国内多数企业依旧沿用传统的会计思想,管理方式滞后,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意识,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系统控制重视程度不够,普遍认为会计工作无外乎是记账和核算成本,忽视了会计系统控制的监督分析、管理的职能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企业会计系统控制工作由会计人员最终实施和落实,并最终影响到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部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有限,未将内部控制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更无法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保证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这就造成了许多企业资金循环问题突出,且容易因会计系统控制工作欠缺而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资金循环视域下企业会计系统控制原则

会计系统控制是指以会计的核算以及监督系统为手段所进行的控制。加强对资金循环过程的会计系统控制,在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财务费用以及增加企业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金循环视域下企业会计系统控制主要原则如下:

(一)合法性原则

企业会计系统控制的首先要原则。企业各项资金循环活动都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会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控制规范和会计法,对企业发生的各项资金流动业务进行记录、分类、归集和报告,健全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努力发挥会计系统的控制职能。

(二)全面性原则

会计系统应该控制企业资金循环的每一项活动,覆盖企业全部业务的各种资金流出、流入,不存在资金活动会计系统控制的空白点。

(三)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原则的基础上,企业要关注重要业务和重大资金风险,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重大缺陷的发生。企业对于大额资金支付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企业应当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经营模式的变化,从业务事项的金额和性质等方面来考虑实施控制的重点。

三、资金循环视域下的企业会计系统控制

(一)采购与付款控制

会计部门须认真统计供货商情况,核对审批单位、采购合同等,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的验收证明、入库凭证、发票等入账,确保会计、采购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会计人员在办理资金支付时,应当明确款项支付的金额、用途、支付方式、审批权限和预算等信息。会计部门须指定会计人员通过询证函等方式,定期与供货商核对各种往来款项。企业应当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尤其是长期、大额或有问题的预付款项应当定期进行跟踪、调查。

(二)生产与资金占用控制

会计部门要详细记录生产中原材料的领用、人工费用的统计、制造费用的分摊,计算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成本,每月对库存材料进行稽核,确保账实相符。会计部门要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综合平衡,严格按照预算进行资金调度,保证资金收付及时,降低资金的占用,实现资金良性循环,全面提高资金营运效率。

(三)销售与收款控制

签订销售合同之后,会计部门依据销售单确认收入,详细统计客户、合同、款项回收、发运凭证等信息,保证销售、仓储与会计记录数据一致。全部资金收入应当及时入账,严禁收款不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严禁销售人员接触货款。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会计部门须指定会计通过询证函等方式,定期与客户核对各种往来款项。企业应当加强销售收款坏账的管理。货款无法收回的,企业须分析原因,划清责任,按照制度履行审批程序后进行处理。

(四)投资控制

根据企业对被投资方的影响大小,会计部门应编写投资管理手工台账,认真统计持股比例、投资对象、金额、投资收益、约定期限等事项,妥善保存出资证明、投资协议或合同等相关证明文件。会计部门持续监测被投资方经营活动,如被投资方市价当期大幅下跌、财务状况恶化等情形的,须根据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并记录投资到期后收回的本金。

(五)筹资控制

会计部门必须建立账簿记录筹资业务,并按照国家会计准则的规定监督和核算筹集的资金数额、偿还本息、支付股利等相关业务,妥善保管筹资合同或协议、收款凭证、入库凭证等资料。为确保筹资活动符合筹资方案的要求,会计部门须定期核对与资金提供方的账务。

四、资金循环视域下的企业会计系统控制的优化建议

(一)权责分配

企业须根据业务特点依法设置会计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分配从业会计人员,并保证对会计人员的分工科学合理,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企业应当将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作为聘用和选拔财会人员的重要衡量指标,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会计人员内部控制的能力。

(二)风险应对

资金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识别资金循环过程中的各项风险,科学分析资金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分类制定会计系统控制措施应对资金风险,避免资金风险损失。

(三)控制措施

企业应根据资金循环活动特点制定岗位说明书和统一、标准化的会计系统控制操作规范,明确会计人员内部控制工作内容,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与预算、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控制措施相结合助力会计系统控制的开展。

(四)信息化建设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沟通制度,会计部门要及时、准确的收集、传递与资金管理有关的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软件的建设与维护,实现自动化控制资金循环流程中的各项业务,降低或消除人为干预。

(五)监督与改进

企业应通过日常核对、专项检查、审计等方式对资金循环视域下的会计系统控制进行检查和监督,系统的评价会计系统控制的效果。同时,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职能,建立资金循环视域下企业会计系统控制缺陷识别、纠偏和完善机制,防范资金风险。

五、结束语

企业会计系统控制对于企业资金循环意义重大。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系统控制的关注和重视,从资金循环的各个环节深化和落实会计系统控制相关工作。同时,企业要完善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引进优秀的会计人才,优化会计团队设置,使其能够真正胜任会计系统控制工作,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碳循环的实质范文4

论文摘要: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教育应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造就未来优秀的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适应性。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研究、教育部相关的文件和“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的实施,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要以“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为栽体,以经常性合作交流活动为纽带,以制度和机制为保障,来运作和巩固发展。

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要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深化高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模式。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改革课题。近年来各地开展的高校选派高年级优秀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让置换出来的教师离岗培训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活动,不失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尝试。这一活动,既是高校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教育实习的制度改革,又是高校与地方共同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益探索。教师教育应以这一活动为契机和切入口,创新模式,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

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模式构想

“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模式,就是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大学与中小学校通过制订相应的合作计划和相关的实施办法,形成相互促进的机制、互利共赢的稳定的共同体,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的活动。共同体由大学与作为师范生实习基地的和作为教师培训研修基地的中小学组成。

具体形式是:一方面,由大学有计划地组织师范教育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基地学校,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一对一”或“二对一”的顶岗实习支教,以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其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顶岗实习支教置换出来的实习基地学校的教师,到派出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的大学,按照大学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拟定的培训研修计划,接受培训和到研修基地学校进行观摩、研修。同时,大学教师就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索,与研修基地、实习基地学校的教师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各方的发展,并成为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它是一种把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和教师发展学校((TDS),有所不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以中小学为基地,由大学或教育科研机构和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共同体”。教师发展学校是大学、教育科研机构、教育学术团体、教研培训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建立的以人为本、以教学教育实践为基础、以教学相长为意义取向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但是它们都是以中小学为基地,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都旨在通过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并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共同发展。

二、“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意义作用

“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模式,是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各方都是学习者,在教学教育实践的合作中相互学习,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相互沟通,大学和中小学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都有未来发展的希望,而不是大学搞实验,中小学做被试者。因为中小学校若要变革进步,成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知识;大学若想培养出未来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中小学校作为师范教育实践的场所。而当大学与中小学双方处于分离状态时,双方的缺点呈现显性状态,双方的优点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双方合作才能为对方提供其所需、但又不具备的要素,才能有利于双方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从事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构建就是旨在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造就未来优秀的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适应性。

从大学的层面上看,师范生需要具备的教师职业的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意向,要形成的专业判断能力,可以在实习基地学校的“临床”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或实现。大学不能完全提供的教师教育需要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可以在“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完全获得。同时,中小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和教师丰富、鲜活的教学实践经验,会给大学的研究和教师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大学教师把中小学的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带进课堂,可使其教学内容更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而成为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资源;大学教师就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其研究成果会更富有针X-’J"性和适切性。大学的教育理论只有扎根于中小学丰富的教育实践,从鲜活的中小学教育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提取经验,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检验自己。

从中小学的层面上看,相当多的教师在参加工作以后很少有机会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亟需得到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模式将为他们提供很好的条件和机会。大学教师具备丰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及时获取新知识的优越条件,具有敏锐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和运用相应理论研究问题的能力,能给中小学带来一些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的发展思路和研究问题的策略及方法c3]。大学根据需要,针对中小学教师实践问题开办教育理论讲座,为中小学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唤醒他们积极、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愿望,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在中小学教师眼里变成研究的对象,从而逐渐开始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教育教学的日常工作,不断适应教师职业的发展。

从大学与中小学的相互关系来看,高质量的大中小学教育来自优异的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是大学与中小学共同发展的基础,大学与中小学在教师教育合作中取长补短,可“形成一种互补关系”,结成一种平等、共生、有机合作的伙伴关系。即实习基地学校给大学师范生提供实习情境和场所,研修基地学校给大学组织培训中小学教师提供研修条件,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与大学的合作中,中小学可有效的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促进学校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大学则充分运用中小学的教育情境和场所,更好地释放自身应有的功能,实施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并通过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教育N-学项目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探讨教育实践问题等各种途径,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培训服务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广泛的支持。“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可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大学与中小学的共同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双向沟通。

三、“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构建依据与基础

“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落实为具体行动进而成为现实,良好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成功条件。

1.“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构建的理论依据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研究认为,在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中,教师教育一体化已逐步成为各国教师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的模式。要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师范生的培养和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必须利用中小学的资源,加强与大学的合作。目前,我国教师培养系统和培训系统水平倒挂的现象存在,显然不利于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能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教师教育要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必须改变培养、培训分离的状态,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实现一体化,并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研究还认为,教师教育一体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培养、人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建设教师终身教育的协调体系;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建立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而要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首先是在教育组织上的一体化。“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无疑是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一种教育组织。

2.“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构建的政策依据2007年7月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34号),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工作依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各地要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和中小学要不断创新师范生实习支教的途径和方法,积极探索三方合作、协同开展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的有效机制。教育部还要求高师院校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因地制宜地选择确定一批条件适中中小学作为实习基地,建立相稳定的师范生实习基地。这就有意无意地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建立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从而成为相应的依据。

3.“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构建的实践基础

各地教育部门和大学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意见,实施“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程,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在实施“顶岗支教,置换培}”工程中,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通过顶岗实习支教和对置换出来的教师资进行培训,把大学与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校联系结合起来,开展合作。即高校选派优秀师范生到实习基地学校顶岗实习支教,顶岗实习支教结束,由实习基地学校对顶岗实习支教学生在实习支教期间的思想表现及业务水平做出鉴定;实习基地学校把被顶岗的教师送到派遣师范生的高校参加培训,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由高校颁发相关的培训证书。这一“顶岗支教,置换培训”项目工程的实施,不论是组织形式,还是实施内容,客观上都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而可称之为其雏形。如钦州市教育局和钦州学院在实施“顶岗支教,置换培训”项目工程中,制定了“钦州学院师范生顶岗实习与师资培训实施方案”,教育局下文明确了13所中学为钦州学院师范生的实习基地学校,确立了2所先进中学为师资培训的示范性研修基地学校。钦州学院为做好师范生顶岗实习与师资培训工作,还制定了《钦州学院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管理办法》、《钦州学院师范生顶岗实习与师资培训试点工作教师基地研修计划》以及《被顶岗教师培训方案》,并与师资培训示范性研修基地学校的领导及有关人员成立了培训机构。不仅形成了一套顶岗实习支教的管理办法和一套完整的师资培训模式,还形成了在教育行政部门协调下建立起来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框架。 四、“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形成与运作

“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建立,目的是使合作学校成为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职后培训的场所,并在教师教育中实现共同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目的的实现是需要形成稳定的工作统一体和相应的运作载体与运作策略作为依托的。

(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形成

“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是大学与地方“校地合作”的一种形式。它由地方高校与接受师范生实习的中小学和接受教师研修的示范性中小学组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是“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组建者,各相关中小学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组织参加。它应有一个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安排到自愿加入的过程。目前,即以实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为切人口,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选择的确定接受师范生实习和接受教师研修的中小学校,明确为师范生实习基地和教师培训研修基地,把这些相关的学校与大学组成“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将来,经过实践成熟和认识的提高,并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各;b-均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寻求合作发展时,进入“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中小学校,则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转为自愿要求参加。然而,它的运转和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则取决于各方权利与义务的确定、是否达成共识、形成的制度和管理的规则等因素。

(二)“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运作的载体与策略

1.以“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为载体,开展合作,促进教师教育发展

在过去的教师教育中,大学是教师学习理论的场所,中小学是教师实践的基地,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相互隔阂,各行其是,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现在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活动,让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实习支教,同时置换出实习基地学校的教师离岗到高校接受培训,高校又把培训的教JI’rli~到研修基地学校去观摩、研讨。这样把“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成员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大学与中小学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提供对方所需,相互弥补,实施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和合作双方的发展,实现双赢。“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也就能在工作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并较好地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只有建立起了这种紧密的工作合作关系,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才可能是稳定和长久的。

2.以经常性合作交流活动为纽带,巩固合作成果,发挥合作共同体的效能

一是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发挥双方的专长,共同探讨教育实践与理论问题,通过科研活动中的文化磨合,增强合作意识。

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大学教育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的开展交流。学校利用自己的网站,开通与本校教科研相关的BBS,邀请教育科研人员在线主持,与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三是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学不定期的举办教育理论讲座等,定期进行交流,以座谈会的形式就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

四是合作成员中的中小学开展重大的教育教学活动邀请大学师范教育专业的师生参加,大学积极响应,并予以支持和帮助。在双方平等的合作过程中,大学帮助中小学获取了更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技术和方法,使中小学有意识地去展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使其处于隐性状态下的促进教师发展功能得以充分释放;在双方相互交流中,大学了解了中小学对教师教育的需求,得以及时对教师教育计划、内容、方式方法作出反应;在与中小学的实际接触过程中,大学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便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这有利于充分释放教育科研为中小学服务的功能[3]。这些建立在平等互动基础上的经常性合作交流活动,既巩固了“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合作成果,又发挥了“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效能。

3.以制度和机制为保障,推动合作顺利进行,提高教师教育合作效益在合作共同体的层面上,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指导下,制定“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章程,明确其宗旨、目的与和各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等有关事项;建立的“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成员单位的校长联席会议制度。校长联席会主要研究决定合作的重大问题和合作项目,沟通信息,交流情况,每年召开1~2次。“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应设立工作协调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和实习基地、研修基地的学校代表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制定教师教育的合作规划、完善合作活动制度、编制活动计划等,如拟订“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实施方案”、“教师培训研修合作计划”、“合作备忘录”、“项目合作管理办法”等。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或根据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召开。

碳循环的实质范文5

关键词: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质能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农林种植业废弃物包括农业产生的秸秆,经济作物生产和利用利用过程产生的固废;林业产生的树叶、树枝、树头等等,如处理不当本来的“资源”变为“污染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和处理现状问题

湛江市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人口密集,农林种植业规模化发展迅速,每年生产大量农作物秆秸和林业产生的树叶、树枝、树头等农林种植业废弃物,随着农林种植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原来用作燃料和肥料的农业废弃物的利用越来越少,农业废弃物越来越多。目前农作物秸秆或加工利用后固体废物以及林业产生的树叶、树枝、树头等有60%未被有效利用,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严重污染了环境。

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作物秆秸和林业产生的树叶、树枝、树头等农林种植业废弃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据测定,很多农作物的副产品的化学能不亚于其主产品。因此,农林种植业废弃物利用蕴藏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废弃物是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科学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将废弃秸秆等变废为宝,成为生产资源,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循环再生”是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必然选择

3.1 循环农业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需求。农业发展方式的改革与升级已成为必然。循环农业广泛吸收国内外可持续农业的成功经验,把农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循环融为一体,注重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与减轻污染的目的,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2循环农业技术已日臻成熟。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就是通过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与减轻污染的目的,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环境的改善,农业成本大幅度下降而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是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型农业技术,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市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例如本地区主要经济农作物甘蔗的生产及其废物综合利用模式及经济林桉树的固体废物的利用模式。

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抓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应主要从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来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现代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模式

(1)生物质能源利用已成为我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而随着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装备的发展,秸秆发电技术装备也日趋成熟,积极引导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提高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湛江市遂溪县于2011年底建成了生物质发电项目,主要收集整个湛江及周边地区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加以发电利用。同时,农作物固体废弃物经破碎后发展沼气技术,积极研发与示范推广农村沼气利用模式。

(2)利用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基质生产单细胞蛋白质是当今利用纤维素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农业废弃物栽培食用菌,可改变资源浪费型传统农业,实现“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是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一条最为有效、持久的捷径。沼气在我国的推广和使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以食用菌工程技术、沼气工程技术为纽带,按照“循环再生”理论,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沼气—种植业循环链,是农业废弃资源多层次环保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

总之,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提高农业综合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应当给予农民示范引导,并加大宣传力度与财政扶持力度,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张颖,王晓辉.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任仲杰,顾孟迪.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05-2106

碳循环的实质范文6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血管造影术

据临床调查资料显示, 诱发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动脉狭窄率高达70%以上, 而针对血液动力学障碍的脑动脉狭窄所研究的代偿机制中起着至关作用的则为侧支循环, 侧支循环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 同时还可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1]。目前我国对颈动脉狭窄闭塞后颅内侧支循环的研究较少, 现用来评价侧支循环的主要标准及依据仅凭脑血管造影。因此, 本文针对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时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情况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检查, 以统计该组患者不同血管病变及出现侧支循环的种类及数目, 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0例, 女38例, 年龄27~78岁, 平均年龄58.7岁。全部患者均经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排除了有出血性脑卒中及颅脑创伤患者, 并签署了知情权同意书。

1. 2 方法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响对该组患者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主动脉弓、双侧颈动脉及双侧椎动脉, 以全面展示出患者颅内动脉病变、颅外动脉病变及侧支代偿情况。

1. 3 观察指标 观察该组患者中出现侧支循环及未出现侧支循环的患者数, 并统计出现侧支循环的支数, 并按照侧支途径计数的方法按照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后软脑膜吻合、前软脑膜吻合侧支的出现计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该组患者侧支循环的基本特点:该组患者中出现侧支循环55例, 占70.51%, 未出现侧支循环13例, 占16.67%。侧支数为1的17例, 占30.91%, 侧支数为2的38例, 占69.09%。前交通动脉30例, 占54.44%, 后交通动脉26例, 占47.27%, 眼动脉24例, 占43.64%, 后软脑膜吻合22例, 占40.00%, 前软脑膜吻合5例, 占9.09%, 前、后交通动脉同时出现11例, 占20.00%, 出现次级侧支38例, 占69.09%。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该组患者中出现侧支循环55例, 占70.51%。前交通动脉30例, 占54.44%, 后交通动脉26例, 占47.27%, 眼动脉24例, 占43.64%, 后软脑膜吻合22例, 占40.00%, 前软脑膜吻合5例, 占9.09%。有报道指出, 单侧颈动脉严重狭窄时前交通动脉及同侧后交通动脉出现率分别为47%~72%、36%~59%, 与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初级侧支由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所构成, 且在患者出血缺血早期可发挥作用, 并起到了明显的代偿作用, 而次级侧支的开通则需以毛细血管床以基础, 发挥代偿作用较晚, 这就说明了当初级侧支循环起着代偿作用后, 次级测支循环则起到的是补充代偿的作用, 而此时患者已经出现了初级侧支循环的失代偿, 这就意味着患者血液动力学已经收到了严重的损伤[3]。而据大量研究证明, 当侧支出现时需具备两个必须的条件:①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所形成的压力呈现出不均衡性;②为了组成侧支血管的完整性[4]。临床医师在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观察时若发现了侧支循环, 则可提示严重狭窄病变的存在, 以此判断血液动力学受损。

综上所述, 单侧颈动脉病变时以前交通动脉作为主要的代偿侧支, 且出现侧支数>2支, 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为临床选择及预后提供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Dickey PS, Kailasnath P, Bloomgarden G, et al. Computer modeling of cerebral blood flow following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Neurol Res , 2006, 18(3):259-266.

[2] Baumgartner RW, Baumgartner I, Mattle HP, et al. 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collateral flow through the circle of Willi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7, 18(1):127-133.

[3] 李尧, 龚浠平, 王拥军, 等.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时侧支循环的开放特征.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2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