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工业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工业发展报告

食品工业发展报告范文1

但“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在全国来看处于中游,和同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山东省相对比,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甚至在东北四省区中也位居偏末位置(表略)。黑龙江省的食品精深加工能力较为落后,造成数量庞大的农产品大多以原生态或粗加工的形式输出,本土的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和食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还存在着数量和种类不够繁多等问题,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结构,食品工业发展与自身农业大省的身份和地位极不匹配。1)企业规模偏小。食品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大中型龙头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都相对较少,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和小作坊占绝大多数。从粮食部门得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省只有2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年处理原粮能力超100万t的企业仅5家,规模在10万t以上的稻米加工企业仅39家(占水稻企业总数的3.1%)。2)项目资金缺乏。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发现,资金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项目建设资金缺乏,导致有些产品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效益收入可观的项目无法实施,甚至有些已经过可研论证的项目无法开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规模扩大。3)科技应用落后。大型企业国际领先食品加工设备应用程度仍相对较低,小型企业的食品生产加工工艺相对落后,小作坊生产设备简陋。研发力量普遍薄弱,大型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中小型企业基本无研发实力,高科技含量、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品牌仍相对不多[5]。4)集群效应不强。食品产业相关企业总体布局相对分散,高标准的食品工业园区数量仍然不多,原料供应、初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服务、物流运输等关联性产业单元相对孤立,集聚性不强,联系不紧密,彼此带动能力差,难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快速延伸。5)行业活力不足。在黑龙江省地方食品企业中,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在各自产品领域中占有全省的较大份额,且具有较强的资金、技术、设备与品牌优势。但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在食品工业这个竞争激烈的经济领域中并不具有真正优势和后续优势,加之非公企业普遍发展相对落后,造成行业整体活力不强。

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的意义和优势

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的意义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优质农产品原料主产地和输出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粮食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557.05亿kg,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发展食品工业,将本省的农业资源就地加以良好利用,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需求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也是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区”、“十大工程”及“十大产业”的建设之需,更是带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如果黑龙江省在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使农业与食品工业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食品大省的切实转变,黑龙江省的农业和工业势必都将再次提档升级,整体经济实力也将得到大的飞跃。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的优势1)农业资源优势。黑龙江省现阶段耕地资源、粮食产量、绿色食品产量、大豆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乳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是我国典型的农业资源大省,可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原料保障。2)劳动力优势。黑龙江省城镇总人口与就业人口之比为3∶1,全国为2∶1,剩余劳动力为食品工业这样的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6]。3)装备制造优势。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与食品工业一样,也被列为省内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优势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设备基础。4)国家政策优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指出,国家将支持农产品加工向产区集中[7],这为农业省份发展食品工业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食品工业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近年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在国家方针的指引下,各大高校正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其配备专门的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育人模式。迄今,本科生导师制已发展形成了如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等多种模式[1]。其中,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2]。

本文作者结合所在专业的特点,详细论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将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本科人才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育教学模式。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1.1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目前,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培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当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科研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

1.3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中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工程设计方面工作,以及能在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检验检疫、教育教学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所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本专业对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途径

2.1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或创业实践项目。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引导下,各省、学校都开始设立与之相关的基金项目,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并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载体,导师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2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也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与食品相关的项目研究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并最终以学术论文或科技发明制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可极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其在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3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各类科研项目,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接触到最新的食品学科发展前沿和食品产业发展动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情感和热爱。此外,导师以其人格魅力和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建良好的交流和科研氛围,对于拔尖本科人才留校读研从事可延续性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4 通过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科研导师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探究真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已成为检验人才培养水准的重要指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四阶段进行,由于学生处于考研、就业等压力下,很难安心完成任务,造成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较低[3]。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让部分学生在大三阶段就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导师也能在科研选题、资料收集、开题、科学研究、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等各环节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有效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本科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首先依赖于本科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需加强国家级、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同时依托与本地高新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和食品企业等的平台,建设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实习基地,以此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实践平台。此外,还需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与专业间的界限,实现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3.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择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还依赖于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应建设专门的教师发展培训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强化对教师实践经历的要求,建立教师定期到食品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科学研究,以及参加海外学习考察等的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和海外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科研导师选择机制,从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导师选拔,必要时可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创新人才作为校外导师,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教师资源。

3.3 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中,导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同时,应该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与其他导师制区分开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需要将学生科研、社会实践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由学校组建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各项细化的管理制度,在学生和科研导师的遴选、科学研究过程、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对本科生和导师进行监管,以进一步规范科研实践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评价体系,从专业实践、文献资料收集、科研项目申报、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科研获奖、学位论文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还需完善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的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4 结语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之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食品工业发展,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都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载体和平台。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 (9):56-59.

食品工业发展报告范文3

关键词:人才培养 食品专业 教学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目前国内各地方院校基本都设置了食品相关专业,为我国食品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进入21世纪,食品工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全世界食品工业正以每年约27000亿美元的销售额居各行业之首,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坎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已跃升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连续8年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首位,年产值已突破10000亿元大关,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持续增长。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全球化发展和地方食品工业与经济的需要,成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近年来国际国内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在经历着快速转变,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代表的传统食品专业的发展普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标志着大家都在积极探索食品专业学科与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1.我国食品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食品工业获得了有目共睹的光辉业绩。2005年中国食品工业突破2万亿元的总产值,连续8年位居工业部门之首。 食品工业增长连续10年在10%以上,食品工业进入高速成长期。但是,我国食品工业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二倍以上,而中国还不到80%;许多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在90%以上,而中国还不到30%。这就对食品工业提出了相应的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来自全球、全方位的信息的不断获得,人们更关注如何吃得更科学、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今后10年,将是我国居民食物结构全面改善和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时期。在这关键时期,中国食品工业必须挖掘潜力,加快自身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服务人类社会。“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的质量安全始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而最终保证食品工业健康持续发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都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大量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

2.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食品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相关部门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商品检验、卫生防疫、食品贸易工作。或者到与食品质量控制和管理有关的质检、检疫部门,药品、食品、饮料、发酵调味品等生产企业,农产品贮藏保鲜企业,及其他相关的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从国内院校的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来看,由于难以找到一个权威的就业统计来源,仅从笔者近年接触过的本科院校食品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来看,进入食品生产企业的毕业生不到二分之一,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一部分进入与食品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还有少部分就业的单位或机构与食品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尤其近年来,随着地方本科院校食品专业的纷纷开设,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因此,无论是从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保证就业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还是适应国内外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都必须作出及时改革和发展。

3 传统的食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拓宽专业口径,在原来食品工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等专业基础上合并而成,几乎包括了食品工业的各领域。近几年随着食品工业市场的发展,各地又纷纷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相关专业。目前,国内多数地方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同小异,基本上按照“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实践环节”四大模块设置。

3.1基础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法律基础、思想政治课、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

3.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等。

3.3专业课程

由于学科基础差异和地方培养需求的差异,这部分课程设置差异较大。通常在传统食品工艺学的基础上,以专业课程组或课程方向形式出现,如食品工艺类、食品工程类、葡萄酒类等。每个课程组或专业方向又设有数门主干课,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上进一步获取专业知识能力。

3.4实践环节

为了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和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该专业普遍设立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锻炼。通常分为实验课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环节还包括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和考察。但是各地方院校由于实验室建设规模和资金投入的不平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也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专业课的实验和设计。

传统的食品专业课程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市场需求,相对死板的课程设置模式很难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4.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4.1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地方特色,拓宽培养人才的知识体系

为了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地方院校要认真研究和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实现文理渗透、理工农结合,拓宽基础教学内涵,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计划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体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必修课与选修课、通修课与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确定所选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时分配和教学方法,如在专业课程中逐步增加用中、英双语讲授的章节。在课程设置中,将过去专业纵深型课程体系改为横向复合型的课程体系,开辟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综合性特色。课程设置要突出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服务,增设任选课,拓宽知识面,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需求。如增设“现代生物技术”、“功能食品”、“绿色食品”、“食品工业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开设“掺伪食品的鉴别”、“农副产品保藏”等适用性选修课和“旅游休闲食品”、“地方食品资源与原料”等结合地区特点的课程,形成特色。同时扩大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

4.2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育不同,创造教育旨在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个性品质,使之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求培养出思想敏捷,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人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动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保证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导,发挥学生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热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以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积极实践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调查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办法。作业方面减少问答式,增加读书报告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空间,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创造教学,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和整合能力。用启发式教学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讲授少而精,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学习方式,培养能想问题、会思考的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同样也需要改革教学手段。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知识和信息迅速增长的现实要求,只有与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特别是根据教学内容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种媒体,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掌握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生动和客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培养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多媒体教学、讲座、讨论、社会调查、写读书报告和课程论文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3发挥地方优势,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食品专业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抓好实验室建设,对基础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院校应该集中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实验室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同时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增强实验课程学时,加大实践力度,一方面保证基础实验的开设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创新性实验的指导和引导,增强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是可以增加设计型、研究型的实验的数量,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开放实验室,强化动手能力,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付诸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能力与素质培养,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勇于竞争的品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利用地方优势,联合地方食品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观实习的机会和岗位,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积极组织各种科研小组,让学生增加实践内容,加大实践力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动手机会。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从生产实际寻找课题和解决的方法,增加工厂实习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部分生产难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同时突出地方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主题,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通过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不断适应社会要求奠定基础。同时加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应用专业毕业设计能力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 4立足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要适应专业改革、教学计划改革及课程改革的需要。主要课程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和公认的水平较高的教材,推广使用面向21世纪的高起点、高水平教材,保证教材质量,鼓励选用外文原版教材。从教学规律出发,提倡专业大口径,加强能力素质训练,提高适应能力,进行通才教育。这对于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毕业生就业模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食品产品类型众多,千变万化,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理分布、学校自身条件、历史背景,决定了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有强烈地方色彩,那种全国统一模式、统一大纲、材己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选用优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要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点,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和实验教材,真正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交叉和综合化趋势,科技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对高校食品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在尊重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依托国际国内食品工业发展的大背景,结合地方特色和社会需求,主动探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培养竞争中把握先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其自身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尚贵,黄晋.面向21世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5):17-20.

[2]何本初.地方本科院校要紧密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J].滁州学院学报,2006(1):100-101.

[3]黄文,等.构建新世纪高等农林院校食品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中国农业教育,2002(2):34-35.

食品工业发展报告范文4

(一)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

20*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61亿元,同比增长18.94%;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216户,比20*年增加了45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114.4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4.64,同比提高14.4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烟草、电力、建材、食品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烟草、建材、食品工业增速均超过全州平均增长水平,有力地拉动了全州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二)工业经济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对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年全州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0.5亿元,同比增长13.6%,工业对全州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为28.9%,拉动全州生产总值增长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交税金9.3亿元,比20*年增加1.17亿元,其中国税增加4575万元,地税增加7115万元。20*年全州地税收入为6.98亿元,比20*年增加1.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州地税收入的直接贡献率达63.4%。

(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工业投入加大,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近两年来,全州工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20*年,全州有155个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实施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14.3亿元,同比增长12.6%。项目建设的直接效果就是培育了一批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拉动了全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今年全州要继续做好100个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60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其中50%以上年内投产见效;继续实施“百项技改工程”,再推进100个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新建、续建技术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项目,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0亿元以上。

二、“工业兴州”大旗要高举

*州发展工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配置相对滞后,同时受区位条件的限制,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先天不足,发展工业难度较大,但我们不能遇难就退,而是要迎难而上。“工业兴州”是州委、州政府在认真分析州情和落后地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既是基本的理念,又是凝聚力量的旗帜。我们要继续高举“工业兴州”这面大旗,推动*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工业化是*州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虽然工业化并非是每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对于农业人口占86%和非耕地面积占88%的*州来说,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一产业发展和增长空间有限,不可能支撑全州经济快速增长,而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工业化的加快和制造业的大发展作支撑,如果工业化严重滞后,第三产业也将因缺乏重要支撑而难以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因此,工业化过去是今后仍然是*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二)“工业兴州”是实施赶超战略的必然选择。

按照钱纳里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标准来进行衡量,目前我州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期中阶段,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且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州要实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实施赶超战略,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后发优势,以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州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州工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今后五年,是*州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交通瓶颈将彻底打破。目前,“两路”建设进展顺利,年底高速公路可贯通部分路段,明年铁路可实现铺轨,县市间“3小时公路网”和乡镇油路已全面贯通,全州大交通骨架基本成型,长期制约我州工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彻底打破。二是区域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州以烟草、电力、建材、食品和药化为支撑的区域特色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正向集群式发展迈进。三是优势资源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州委、州政府提出,“十一五”时期全州逐步建成“五大产业基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我州正在成为一块开发热土。武钢将于5月正式注册公司,启动铁矿开发项目;建南天然气开发正在加大钻探力度,预期十分乐观;一批客商纷纷涌入我州,抢占战略要地。四是有宏观政策的支持。国家将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为我州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宏观支撑。五是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给我州工业发展带来机遇。六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较大改善。近年来,全州大力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各级各部门致力于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基本形成“发展抓经济、经济抓工业、工业抓项目、项目抓招商”的共识。

三、“工业兴州”要有新突破

(一)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挥资源优势相结合,走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州工业基础薄弱,不可能直接跨入信息化阶段。在工业化初期必须充分发挥我州资源优势,转变增长方式,变潜在的资源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由单纯的采掘和原料工业转变为资源精深加工制造业,由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精深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必须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高新技术、信息化相结合,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来推动工业化。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要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实现我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州要把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任务,重点围绕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鄂西南乃至华中地区洁净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矿产工业基地建设,下大力气培植能源工业、矿产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能源工业要抓好在建电源点建设,加快天然气、风电的开发;农产品加工工业要重点支持武烟集团*50万箱生产基地建设,抓好药化工业和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新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矿产工业要重点抓好铁矿、磷矿和高岭土的开发,加大主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制定合理有序开发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培植新的支柱产业。

(二)坚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由于我州工业化比较滞后,丰富的矿产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我州工业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增殖,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变单纯的“卖资源”、“卖原料”的采掘和原料工业。同时,不能单纯依靠加大资源开发的力度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要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生态理论,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生态产业链,以最优的资源组合,最小的生态成本,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

发展资源型工业是加快*州工业化进程的突破口,全州要把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作为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是要对风电、铁矿、天然气、磷矿等重点资源开发项目,组建项目工作专班,研究资源开发规划和产业发展思路。铁矿资源开发已成立了铁矿办,并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他矿产资源开发也要组建相应的工作专班。二是要加快资源勘查步伐,多渠道筹集勘查资金,为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创造条件。三是要加强资源管理,规范资源开发秩序,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防止无序开采和违法开采行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要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导向,杜绝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五是要加强环境保护,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保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标准和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杜绝以高消耗、高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三)坚持推进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我州招商引资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招商引资不仅仅是招商部门的工作,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以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一是要把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作为招商工作的重点,大力引进一批工业项目落户*。二是要根据我州产业发展布局,在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强与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大力引进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重大项目。三是要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四是要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重大建设项目要适当抬高门槛,合理采取调控措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于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技术水准低的企业,要严加限制,甚至予以淘汰。五是要加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对引进的项目要全程跟踪服务直至建成投产,为项目投产运营和实现盈利创造良好环境,使招商工作取得成效。

(四)坚持平台建设与产业聚集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两路”贯通以后,园区将成为商家的首选之地,谁的园区建设速度快,谁就占据了发展的“地利”。目前,我州工业园区建设总体上进度不快,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入园企业不多,规模不大,特色不鲜明,产业关联度低,园区聚集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要努力在园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加快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工业用地要有新突破。要加大土地收储工作力度,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完善土地相关手续,确保工业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三是标准厂房建设要有新突破。各县市要通过政府投入、引资开发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要完成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目标。四是退城进园要有新突破。要加快退城进园步伐,加大对入园企业的协调服务力度,推进企业向园区相对集中发展。

(五)坚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大力推进市场主体建设实现新突破。

近几年来,全州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实力不强。20*年全州21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民营企业187户,占86.6%,但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仅占47.7%。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体制,引导民营企业拓宽产业发展领域。继续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和“过百超千达亿元”工程,培育、扶持民营经济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引导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搭建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食品工业发展报告范文5

要:当前,由于开设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院校较少,对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亦是鲜见,造成了部分院校食品生物技术实验的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中无法全面获得和掌握必需的课程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在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方面的综合素质,笔者根据近些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分别从重视课程介绍、调整理论教学、优化实验教学和改进考核模式四个方面来探讨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教学体系;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Biotechnology Experiments

Chen Wei, Han Longfei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Hangzhou 310035)

Abstract:Currently, there are fewer institutions which set up experimental courses of food biotechnology, with rare reports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this discipline. These phenomena resulted in imperfect teaching system of food biotechnology experiments and students’ failing to obtain the required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we provided som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or food biotechnology experiments. In this study, we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 from four aspects: course introduction, adjusting theory teaching, optimizing of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mode.

Key words: Food biotechnology; Teaching system; Experiment teaching; Assessment mode.

引言

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technology)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学科[1]。它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生物技术,进行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和制造[2]。从古代,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酒精、酿造啤酒,到现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高产作物品种,食品生物技术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3]。由于食品生物技术包括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科,同时又结合了一些非生物学科,使得学生对这一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知识的理解上遇到了障碍,在实验操作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很多学校在该学科实验教学的方法和硬件设施的配备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与现代食品工业发展接轨的食品生物技术人才,本文将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对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一、重视课程介绍,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比较注重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以提高在实验操作时的成功率,而缺乏对学科发展动态、前沿进展方面的介绍,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程的认识不全面,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后续的实验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进展和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这一学科知识的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为接下来的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调整理论教学,完善知识体系

由于部分现行教材内容滞后和编排不合理,课程理论知识又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再加上实验内容的复杂性和某些环节的不可预见性等因素,使得学生在理论理解、实验操作和创新设计方面遇到诸多障碍。

1.设计理论教学内容

当前,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所给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授课,缺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5]。部分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利于学生学习时的知识过度和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同时,教材在内容上不能及时更新,这对于学生获知当前的最新知识是不利的。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来安排实验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将实验内容按照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的顺序进行,然后在每个工程后面讲解其在食品加工、贮藏保鲜和品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因为学生在高中时期接触比较多的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理论知识,先讲授这些内容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都涉及到了动植物细胞,酶工程中也有发酵的知识,所以按照上述顺序授课有利于知识的过度。而后再讲授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能够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这些技术的认识。

2.穿插讲解相关知识

由于食品生物技术涉及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在酶工程里就涉及酶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的生物化学知识,还有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里的免疫学知识等等,在教授食品生物技术实验的同时穿插讲解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独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触类旁通,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学习起来也就不会枯燥。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其实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当中都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这里再次将其纳入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荐方法当中。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不仅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实验成功率。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验当中看不见的过程,比如基因工程里的DNA剪切、拼接、重组及复制等[7]。

三、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素养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实验课程的核心,优化实验教学过程的目的就是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有用知识,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1.实验室科学化管理

很多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缺乏基本的实验素养,经常出现桌面凌乱,实验药品过度使用、乱扔或不放回原处,不按照要求操作实验仪器等现象[8-9]。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会降低实验效率,甚至损坏仪器设备。教师应加强实验室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同时实验室也存在实验资源不能有效使用、实验设备跟不上实验教学步伐的现象。教师应适时对实验资源进行合理配制,向学校申请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并聘请专业人员定期保养,使得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得以落实。

2.精选实验内容

鉴于实验课时有限,让学生将所有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都做一遍是不现实的,而且有些实验存在重复性,所以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让学生尽可能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就要精选实验教学内容,比如PCR技术、基因克隆表达、蛋白电泳等一些在很多综合实验中都能用到的技术。让学生将这些经典的实验理解消化,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做相关的实验研究。

3.强化实验基本功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当中有很多学生由于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够熟悉,导致实验不能按时完成,甚至实验失败及一些安全性问题。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实验仪器,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现场操作。

4.培养科研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做科研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对实验过程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10],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和技术,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例如对某种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的完善或者某种技术更广泛的运用等;然后让学生将具体的操作步骤书面化,并附加相关的实验依据,教师对其可行性作出评价并在细节上予以修正;如果条件允许,可将学生的创新方案付诸实验。

5.实验内容讨论

一次实验做完之后,组织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讨论一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解决实验当中遇到的疑问、学习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将一些奇思妙想与同学分享,与此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勇于质疑的精神。然后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再作出正确的引导和解答。

四、改进考核模式

实验成绩的考核不仅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且单纯的试卷考试也不足以达到考核的目的,学生只要临时突击一下就可以考出一个不错的分数。对实验考核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进,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课程知识,而且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1.实验报告评分

实验报告是实验的再次重现,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的同时可以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实验报告并不是简单的抄录实验指导内容,我们鼓励学生在报告里进行批注,杜绝同学间的相互抄袭,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简洁明了,并且对实验操作过程加以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评分,并计入期末成绩。

2.实验操作评分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只用试卷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或者提前通知学生期末实验的考察内容,其得到的结果会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教师可以以抽签的方式让学生从做过的实验中选出一个综合性实验进行期末实验考核,然后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评分。这种方式能够较好的反应学生对前期实验的掌握情况。

3.学生课堂讲解

教师可以抽出两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进行考察。教师可以随机给学生一个实验题目,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之后再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完整度、流利度和对时间的掌控度予以评分。这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应变和表达能力[11]。

4.创新实验评分

在实验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做的实验结合自己的想法和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实验的探索,然后根据实验的创新度和方案的可行性等因素进行评分,并作为期末成绩的加分项。创新是科研的灵魂。认真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应该被这些信息所束缚,只有不断的创新,科学才能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早期的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地提出解决思路。

结语

综上所述,现行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模式及考核制度还存在种种弊端,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与技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对现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志英.食品生物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王岁楼. 食品生物技术[M].海洋出版社.1998.

[3] 罗云波、生吉萍.食品生物技术[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4] 王悦.民办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 2011:57-58.

[5] 刘海、陈爽爽.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和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3):204-205.

[6] 刘鹏举、马镝、张少斌、阚国仕、曹慧颖.农业院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教改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21):6638.

[7] Nordman Jared, Orr Weaver Terry L. Regulation of replication during development [J]. Development. 2012, 139(3):455-464.

[8] 段玉清、周越、伍娟、齐向辉、王云、姜松.生物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8):412.

[9] 李桂玲、宋威、谭晓荣、李欢庆、李瑞芳.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科技信息,2010,31:8-14.

食品工业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 《食品安全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分析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及流行病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其内容广博,应用性较强。因此,一般把它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此时已学过大多数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生已打下了扎实的食品专业基础,已经掌握了食品分析、食品科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添加剂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了食品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了食品分析、检测、贮藏加工、品质控制等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学生熟悉了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理论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高的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食品安全学》从现代食品安全的角度,介绍了国内外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及法规、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是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的危险性分析及控制措施。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加工与贮藏、食品安全学、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食品标准与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毕业后能从事食品工业领域的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工作。笔者担任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学》的教学工作,在此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提出看法。

1.教材的选择

《食品安全学》教改中的重中之重是教材的选择,哪些内容应该保留,哪些内容需要更新,哪些内容需要删除,这些都是选定教材时首先要考虑的。特别是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法规、新的概念,这些都只有在新的教材中才能体现,特别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食品法规日益完善,食品检测、加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材的更新速度需加快,适当选择较新的教材或者外文译本教材,是教改教材选择的一个方向。

就《食品安全学》课程的历史沿革来讲,在国内众多高校中,起步均较晚,上海海洋大学是较早开设这门课的院校之一。目前在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包括实验室的一般装备等方面,与国内院校的同类课程相比,上海海洋大学的整体水平靠前。因此,理论课教材我们采用了上海水产大学教授钟耀广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食品安全学》,该教材围绕食品安全中的危害因素展开,系统介绍了引起食品危害的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及产生原因和危害性,以及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方法及国内外常见的食品污染物的性质和相关标准法规等。

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食品添加剂等专业课,因此当《食品安全学》涉及这类知识点时,则不做具体介绍,重点讲解它的应用安全性和其他应用性较强且容易理解的章节如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危害,像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毒素等内容则可以安排为自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拟在此后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累积的讲义的基础上,再结合本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特点,编纂一部适合本专业教学的《食品安全学》教材。

2.教学手段选择

《食品安全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食品安全学的教学不能采用“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而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文、声、画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使知识的传播更直观、便捷[1]。如介绍教材中第五章“化学物质应用的安全性”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实例及受害人的图像资料,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化学物质应用的危害性。另外,通过各种图像资料能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增加教学知识信息量,这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克服抽象枯燥、理解困难的弊端,如教材第十章“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它涉及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及条文,比较枯燥,学生普遍兴趣不高。而穿插实例教学则可以避免这一弊端,并激发学生兴趣,在讲授条文的同时,介绍一些最近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例,形象、直观,并可将整个安全性评价的程序分步展现出来,体现细节,给该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工作参考范例。

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形式变得单一乏味,特别是采用整篇推出的显示方式,使教学内容一览无余,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仅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板书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是幻灯片不能比拟的,好的板书设计能直观显示教学内容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2]。另外,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导致注意力分散,如果穿插板书教学,则有利于学生调整学习状态。

3.课程考核方式选择

课程的考核方式打破了以往试卷笔试这一单一的方式,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制作PPT电子讲稿、做一定时间的学术报告及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考核学生。试卷笔试侧重对学生识记方面的考核,而往往疏于对综合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制作PPT电子讲稿、做一定时间的学术报告可以锻炼和考查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书本之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课程小论文这种考核形式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和综合所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写作的能力,可以真正考查和锻炼学生的总结、书面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方法都可以为学生将来撰写学位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

在本科阶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要注重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培养他们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的意识、思维,提高他们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的实践能力[3,4]。

《食品安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必须改变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根据专业的特点,可以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目前培养的食品学科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实践动手能力的缺陷。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变现有实践模式,增强实践教学的多样性、综合性和开发性,增加课程实践的课时数或者设置开放式实验室,使学生可以随时进实验室学习和工作,甚至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充分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

5.结语

借助改革这一机遇,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对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研究型本科生具有深远意义。《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改变了以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教改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更适合培养新型人才,更适应培养现代食品科学研究和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华庆,程筱雯.以省级精品课程为契机全面推进《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医药,2008,12(7):671-673.

[2]葛友华,袁健.课堂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7,(Z2):136-137.

[3]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