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循环的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1
关键词:城市 水资源 再生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非常巨大,如何有效的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将城市的污水废水看成是一种资源,将这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回收处理利用,达到区域内本流域水环境平衡,保持社会经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资源节约型城市。
二、目前的城市水资源现状
在流域的城市群中,大多数城市都是临水而建,通过若干年的建设与发展,从城市功能上基本连成一体,一个城市的下游同时是另一个下游城市的上游。作为良好的水环境并不是局部地域而是整个流域。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目前却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不仅使得农作物灌溉、工业生产、甚至连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水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占有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日本的1/2,美国的1/4,俄罗斯的1/12,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水资源还存在时空分布明显不均的情况,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而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其中100多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就有9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都比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正常年份缺水量约在40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为1600万吨。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目前国内外在水资源再循环利用方面的情况
水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水循环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结合自己的实际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纳米比亚、日本、欧盟成员国以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Asano等认为水资源需求的数量和调配的范围随着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扩展水资源的调配范围;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提高了调水的经济和技术实力。Metcalf从污水再生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污水处理、处置和回用的基本原理。Beekman从节水减污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水体保护、循环利用的基本原理。Lund对调水的成本与风险交易以及对自然、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Glenn-Marie建立了国家层面水资源循环体系和水实物量核算投入产出表,并用于南部非洲国家(如纳米比亚)的水资源核算,进而分析水资源对各部门经济的影响,提出产业发展政策。其中,澳大利亚无论在水循环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颇为成功。
从1977年开始,澳大利亚有关部门便开始着手再生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了成功举办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家水资源管理战略框架》和《NSW城市和社区循环水利用导则》,并建立了相应的循环水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标准;目前,在澳大利亚大约有500个污水处理厂,其中有一半从事循环水的开发,每年大约有150 GL到200 GL的废水被循环利用。2004年,在澳大利亚国会资助下,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出版了《澳大利亚的水循环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介绍了澳大利亚当前水循环利用情况,主要强调生活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程度和循环利用问题。报告讨论了一系列问题,既有国际的,又有国内的经验,并提出了未来水循环利用和管理的24条建议。
四、再生水的利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紧缺显得日益突出,在城市尤为严峻。水资源短缺致使城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可开采空间越来越小,水位逐年下降,某些大城市甚至出现了地面下沉的严重后果,然而,水资源的供求矛盾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并且有加剧的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即从控制水、开发水、利用水转变为以水资源再生为核心的水的循环再用和水生态的修复和恢复,从根本上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解决城市缺水,要节流先行,充分利用再生水。鉴于再生水具有诸多优点,对其充分利用变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这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即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污水再生回用既可有效节约清洁水资源,又可减轻水污染。
据统计,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循环使用,这就意味着,通过对再生水的充分利用,可使城市供水量增加56左右。对再生水的利用不仅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随着城市自来水价格的提高,再生水运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以及回用水量的增大,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突出。合理利用再生水能维持生态平衡,有效地保护水资源,改变传统的开采―利用―排放的用水模式,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再生水使用方式很多,按与用户的关系可分为直接使用与间接使用,直接使用又可以分为就地使用与集中使用。多数国家的再生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以间接使用为主;日本等少数国家的再生水则主要用于城市非饮用水,以就地使用为主;新趋势是用于城市环境水景观的环境用水。
五、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具体措施
1.安全供水是促进污水再生利用产业化进程的保障
严格再生水水质管理,市水务局委托市排水监测站定期对正常运行的再生水设施化验,水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对再生水的卫生指标进行监督检测,确保安全供水开发和推广应用。
2.公共财政资金注入是加快再生水输送管网的建设进度保障
要高度重视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滞后的问题,管网系统建设的难度和所需资金远远大于再生水处理厂建设本身,因此必须建立稳定规范的财政资金注入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发挥效益。
3.合理的价格激励机制是污水再生利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
目前北京市为鼓励使用再生水定价只能弥补中水厂运营成本,还不能使再生水厂形成良性的可赢利的运营机制,再生水水价根本没有考虑管网的建设和维护费用目前还未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再生水收费与实际成本价格相比相差较大,不能涵盖企业维护运行投资回收及利润回报制约了污水再生利用市场的发展目前再生水的应用处于推广阶段还需政府的相应补贴。
4.加强政府协调力度是落实污水再生利用规划的保证
再生水主要用于园林绿化河道、景观补水、道路冲刷、工业用水、冲厕、洗车施工等方面主要用户是政府和工业用户。由于园林绿化河道景观补水道路冲刷都是政府埋单具体使用单位没有使用再生水的积极性,站在各自企业的利益上,寻找各种理由抵制使用再生水。所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应成立相应机构承担推动和监督工作,出台节水的强制性法律法规,逐步落实再生水回用规划。
5.提高宣传力度是公众克服污水再利用心理障碍的保证
要大力宣传发达国家和我们已有的使用中水的实例,在广大群众中普及中水回用知识,大力开展利用再生水会产生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使本市全体公民掌握科学的水资源知识,树立污水可再生利用成为城市重要水源的正确观念。
六、结束语:
进一步扩展再生水的利用渠道,因地制宜,根据需要确定利用途径,促进对再生水的利用。如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水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其重要性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日益明显。应牢固树立节约用水,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科学理念,政府及相关部门更要重视对再生水的利用,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经济繁荣、生态优良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彭澄瑶.城市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与水生态环境修复[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1期 第11页
[2]张惠源,李健,陈双星,关代宇.城市水资源的再生循环与综合利用――以TEDA水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系统为例[J].中华建设-2012年8期 第99页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2
/
关键词 结构化 血液循环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结构化原则是指: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一切科学理性知识都借助概念才能进行。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上好一堂课最关键要素,也是进行其他教育活动的基础。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赖于教师平时对教材的前后连贯,另一方面还有赖于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纵横归纳。
“血液循环途径”这部分内容自成体系,因为它建立在学生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静脉血、动脉血”概念的理解以及心脏结构的学习基础之上。氧气及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又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血液循环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也尝试过多种方法:小实验情境体验、动画模拟、编顺口溜,讲练结合当堂检测,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与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想象能力有待于提高有密切关系,也与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的教材前后联系做的不够,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关。为提高教学实效,笔者对结构化原则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用进行了如下尝试。
1 提前渗透概念,把握学习的起点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是在“输送血液的泵-血液”一节的第二课时才出现,而“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是学生易混概念,再加上血液循环这个难点,学习难度相当大。在“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时,教材有一段话“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这里已经涉及到血液含氧量变化的问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学习“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为动脉血”,而未到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为静脉血”两个概念,既是对这部分知识的深化,同时也开始了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2 图文理解概念,找准知识的基点
对每个概念的真正理解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础,学习血液循环途径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识图能力。不论是在初中生物新课标,还是高中生物新课标都提出:学生具有利用图文资料、绘制生物图表等图文转换能力方面的要求。
笔者对“血管”这部分教学是这样进行的:请学生阅读课文后,试述什么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学生阅读后回答:“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叫做动脉”;“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便于血液与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请同学们用简图正确表示这三种血管。”叽叽喳喳的声音响起“对,不对”,经过学生的板演、判断与纠正之后,最后在黑板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比较完美的3个图(图1)。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图1的第三个图中进行动脉、动脉血与静脉、静脉血的概念辨析,学生能较快地判断出M是动脉,流的是动脉血,N是静脉,流的是静脉血。之后,教师让学生将三者连成一个循环路线(即体循环大致路线)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过这样教学知识显得更加明了,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 引发认知冲突,凝聚思维的焦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某个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新情境,引起其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心脏是这个知识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重中之重。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体循环有了大体印象之后,教师再板画出肺循环模式图(图2),让学生再次判断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部分学生会认为1中流的是动脉血,3中流的是静脉血,经过辨析之后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判断1中流的是静脉血,3中流的是动脉血。这时教师再追问:“人只有一个心脏,可是前面一个图心脏输送出的是动脉血,输回的是静脉血;而后面一个图心脏输送出的是静脉血,输回的是动脉血,那么心脏的结构如何呢?”这时班级会出现一阵骚动:“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教师微微一笑:“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这样给学生下一节学习心脏结构埋下伏笔,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有了前一节课留下的悬念,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再加上教师引导学生三识心脏:“平面识心脏――模型识心脏――实物识心脏”层层递进式学习,学生对心脏结构有了深入了解。当学生能识别心脏的四个腔及与之相连的血管后,教师再让学生分析心脏内的血流情况,同时又复习了静脉与动脉的知识:静脉将血液送回心脏,动脉将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这样学生比较快就能分析得出图3。
4 自主构建途径,探讨思维的疑点
“血液循环途径”容易让学生纠结的地方是:血液从心脏的一侧出发,是回到同一侧呢,还是到另一侧?学习血液途径时,教师先采用了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让学生完成心脏解剖示意图识图练习,并标出心脏内的血液方向;再完成组织里毛细血管示意图、肺泡毛细血管示意图的识图练习。教师设问:血液是在闭合的管道内流动的,这三者是如何有机形成一个整体呢?请学生尝试自主构建。学生讨论发现,因为血管都有一端连着心脏,在心脏处,血液循环路线只有两种可能:要不左出左回,右出右回;要不左出右回,右出左回。然后经过尝试、思考与讨论,学生得出,血液从一侧出发回到同一侧没有意义,因为肺交换来的血液无法送到组织细胞,疑点被自己解决了,学生的脸上也荡起了微笑。
5 角色扮演游戏,激发思维的亮点
角色扮演法是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由教师或学生依据教材扮演特定的人物,在扮演过程中开展学习的活动。
当学生自主构建血液循环途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静态图,形成比较正确的血液循环途径,再辅以播放flash动画:模拟一个红细胞的循环路线。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设计了角色扮演这一活动: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个红细胞在人体的“旅游线路”,介绍“景点”和沿途发生的“主要事件”,每组共同讨论解说词,并推选本组最佳解说员。经过小组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上台绘声绘色地介绍起来了:“我是一个红细胞,我的家族很大,我们的看家本领就是能将氧气送到主人的各个细胞里。我们寿命都不长,大约在主人的身体里游玩上120 d。让我来介绍一下我在主人身体里的活动线路吧。我们从左心室开始我们的旅程,我们从左心室向主动脉前进。沿途中我的兄弟进入了不同动脉的分支,这样一直流啊流啊,我终于到达了狭窄通道―毛细血管在这里,我将氧卸下来,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完成后我从鲜红色变成了暗红色。随即,我又流啊流啊,通过上、下腔静脉流到了右心房,又流到了右心室,我完成了一次‘体循环’。紧接着,我又通过肺动脉到达肺,毛细血管跟肺泡进行了一次气体交换,我有力量啦!哈哈!我又通过肺静脉转回到左心房,完成了一次‘肺循环’。怎么样,我帅吧?转了那么多圈都没晕。”(掌声)
另一个又上台了……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3
1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面对卫生部将医院文书档案管理纳入医院评审的新要求,我院为了提高医院文书档案管理质量,分析我院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发展。我院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1缺乏管理制度 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科室的文书档案管理意识薄弱,缺少档案统一管理的意识,并且存在不严格执行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现象。部分行政部门更是办理文件效率差,不能及时将上级文件上交办公室,甚至为了科室查询方便,自行留存本科室。加之档案档案管理人员不固定,容易造成资料缺失或者丢失。
1.2硬件设施差 医院办公条件的限制,造成部分医院文书档案管理科室无独立的办公空间,并且没有相应的专用档案存储电脑、扫描仪等设备,不能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要求。同时医院对文书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对其的资金支持和投入较少,限制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2]。
1.3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差 多数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属于非专业人员,缺少专业的知识,并且对新知识的应用不足,从而造成文书档案办理不及时,归档不合理等问题。或者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差,档案管理工作不认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差,归档过程中不严格遵守文书档案管理要求。
1.4拓展应用 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人员自身操作水平差,对于信息化管理手段不能熟练应用,造成信息检索慢、工作效率低。同时在文档资料开发利用过程中,档案管理不全面、不系统,导致文书档案资源浪费现象,缺少具有科研成果的档案管理内容,出现文书档案管理轻重失衡现象,不能发挥文书档案管理的价值[3]。
2 PDCA循环原理的探索应用
PDCA循环原理是指通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结果、处理问题等工作的循环过程。在管理活动中应用PDCA循环,可以不普遍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益。在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原理,我们应该严格遵循PDCA循环原则,使医院文书档案管理质量以车轮式提高,促进医院文书档案管理高效规范化的实现。
2.1制定计划 针对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注针对性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为医院文书档案管理科室配备标准化的档案办公室;综合分析确定新建档的方案;配备专门的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档案管理专业设备;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人员档案管理的专业技能;建立完善健全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4]。
2.2执行计划
2.2.1将纸质文书档案转化为信息化档案,可以通过扫描方式进行。对于需要录入的内容,不能随意更改档案内容,并且对档案进行严格分类和归档。转变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观念,正确认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2.2.2综合我院文书档案管理现状以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同时明确规范文书档案管理流程,为文书档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依据。
2.2.3严格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聘任制度。招聘人员必须是专业从事档案管理人员,并且经专业培训取得档案专业上岗证。通过不断的招聘,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5]。
2.2.4加强对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培养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对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培养档案管理人员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保证档案管理内容和分类的齐全。
2.3检查结果 依据PDCA循环工作原理,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检查医院档案管理应用PDCA循环原理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度、制度落实情况、文书档案办理效果以及归档分类情况。结合医院文书档案评审工作的不断深入,通过自查和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跟组检查等方式,科学合理的检查文书档案管理质量。结合检查结果,制定评审方针,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及时跟踪整改效果,分析整改措施的可行性,从而有效促进档案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2.4处理问题 定期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研讨会,及时发现计划、执行以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生的原因,并且明确调整措施的重要性,保证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改进。特别是对于文书档案办理流程,应该及时改进,保证文书档案按时限办理,不断提高当日办理率、三日归档率。同时,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经验总结,促使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逐步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质量循环过程。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4
【关键词】 新生儿室; 医院感染; PDCA循环法; 应用效果
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场所[1]。由于患儿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尚不完善,特别是早产儿与低体重儿,易发生感染。有调查表明,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5%~11.4%,在我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暴发占了整个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60%[2]。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儿的死亡率,同时也造成了患儿家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实施国家有关规范、制定评价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查、评价、反馈,使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持续改进和质量稳步提高已成为管理者探索的新课题。2013年开始新生儿室逐步采用PDCA循环法应用于院感质控中,PDCA循环法指的是基于标准化、程序化及科学化的一种基本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即根据一定的计划(P)、执行或实施(D)、检查(C)、处理(A)原理,使得工作的质量能在不断循环往复的实践中得到最大化地提高[3-4]。本科在2013年将PDCA循环法引入到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继续探究应用效果,本科就应用PDCA法与未应用该法在该科管理中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3年在新生儿应用PDCA循环法时,工作人员共25名,其中男3名,女22名,年龄21~48岁,中专14名,大专1名,本科10名。将2012年未采用PDCA循环法作为对照研究,工作人员共23名,其中男2名,女21名,年龄21~47岁,中专2名,大专14名,本科7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计划(P) 分析现状、识别问题、发现问题是每一个PDCA循环的起点,并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新生儿科院感存在的问题:科室布局不合理,洗手间的门设置设在层流区内治疗室的旁边,配奶与奶瓶、奶嘴清洗区域未分开,病区通道与标本送检通道共用;注重经济利益:奶瓶、奶嘴科室自行高温消毒,入室通道门口无洗手液,入室鞋清洗周期长;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存在认识不足,感控质量及考核结果未纳入综合质量目标考核体系,未与绩效挂钩,执行力不强,监管不力,由于工作繁忙,医护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意识淡薄,手卫生依从性不高,七部洗手法不熟练。对于以上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辨证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1.2.2 实施(D)
1.2.2.1 提高认识、加强医院感染意识 以争创等级医院为抓手,加强全员培训,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制定相应制度,让大家有章可循。同时科室成立了院感小组,定期、不定期对科内院感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院感相关知识以微型培训等方法进行定期培训,对新入科人员、护工、保洁员等高危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接受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5]。
1.2.2.2 规范科室的布局及分区 请医院院感办专业人士到现场进行指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将监护病区洗手间的出入门关闭,将门改开向生活区的走廊。在进入生活区的医护人员通道入口处设立密闭门,使整个新生儿监护病区组成一个密闭的整体,以满足医务人员的工作、生活及安全的需要。将配奶室及奶瓶清洗区域分隔开,启用标本传递窗及污物通道,以上改建设施使监护病区的生活区与监护区相对分开,布局更趋于合理。病区使用的是层流空气净化系统,严格按照层流洁净管理要求每半个月对通风口滤网进行清洁。
1.2.2.3 对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加强教育及督导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隔离手段的重中之重,有效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可降低新生儿院感的发生率[6]。每个温箱、蓝光箱、小床旁、治疗车上、入室门口均放置快速消毒洗手液。仪器设备贴有清洁消毒指引流程。在诊疗过程中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严格洗手关,规范医疗护理行为,同时加强督导。
1.2.2.4 加强新生儿用品、用具、器械消毒管理 设定消毒员,每日对室内地面、使用中的仪器设备进行清洁消毒。新生儿的奶瓶、奶嘴、衣物等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奶瓶、奶嘴使用后清洗干净,装槽送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每班对无菌物品清点,防止过期使用。对于有效期短的物品,科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协商,加用纸塑包装,延长有效期,预防过期使用,同时可减少成本。
1.2.3 检查(C) 在检查阶段,科室形成护士长-感控护士-当班护士三级质控体系,护士长每天进行抽查,感控护士则不定期做好每月的专项检查,如室内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表采样等。检验科每月对科室空气进行采样,院感办每季度随机对科室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护士长还与感控护士做好每月的指导及考核工作,并将考核同绩效挂钩。
1.2.4 处理(A) 处理阶段是管理的总结反馈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以每月作为一个循环周期,科室将质量检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对于每个循环中遇到什么问题,并采取何种措施进行解决进行总结,同时制定质量改进方案,并纳入下一次的循环管理中。
1.3 评价指标 该研究的评价指标包括实施前后的区域的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奶瓶、医务人员手采样合格率、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对病室空气监测12次,物体表面监测16次,医务人员手监测16次,奶瓶采样16次。本院新生儿科在应用PDCA循环法后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奶瓶采样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应用PDCA循环法之前,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迅猛进步,新生儿的救治率及存活率得到了根本的提升。然而由于患儿的功能器官尚未成熟,机体抵抗能力差,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要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易发生感染[7-10]。为了更好地做好新生儿室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室一直在不断探索寻求一种良好的方法。PDCA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Shewhat(休哈特)提出的PDS(Plan Do See)演化而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宣传、获得普及,从而也被称为“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11-13]。PDCA循环既适用于解决医院整体的问题,又适用于解决各科室的问题。
从本科研究可知,应用PDCA循环法后,科室的工作质量得到了提升,各项采样合格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手卫生依从性提高,人人都参与到各个环节管理中去。该法还呈现了一种“大环带小环,大阶梯式上升,科学统计”的独特性,以预防为主,加强过程监控,使工作与标准化流程更贴近,从而使工作质量得以持续改进[14]。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体系的建立,拓展了护理内涵,体现了护理的价值及专业性,因而此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六亿.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2):45-47.
[2]张志强,刘火姐,李淑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7):241.
[3]黄蕾,黄蒙.PDCA循环法在医院消毒供应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7(11):90-91.
[4]张惠珍,宁花兰,方家瑛,等.引入PDCA循环法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0-92.
[5]吴杰.PDCA循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48-149.
[6]王超美,段红林,杨军.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手卫生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1):60-61.
[7]周建平.规范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87-88.
[8]郭健英,郭秀妹,钟双玲.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3038-3040.
[9]付改芝,李庆安,李爱敏.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4):262-263.
[10]王旭.运用PDCA循环管理提升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患者安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144-145.
[11]郑守新.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基础管理[J].企业管理,2011,32(10):46-47.
[12]陈希康,李莉娜.运用PDCA循环提高现场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1(1):60.
[13]袁福宁,钱剑英.论PDCA循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3,7(28):167-168.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5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循环;作用
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系统中的自然过程总是有利于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最大化,而非自然过程总是降低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显然,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以及开采森林等活动都是非自然过程,这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虽然目前我们尚不能准确地预测其生态后果,但最终的结果必将危害人类自身。鉴于大气二氧化碳上升可能引起的严重生态后果,科学家对于全球碳循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地球各部分(大气、海洋和森林等)碳储量估算,森林生态系统与其他部分碳的交换量(流)的估算,以及人类干扰对各个库和流的影响。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它贮有1 146Pg碳,占整个陆地碳库的56%。因此,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研究陆气系统的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循环都是一个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1.森林及地球各部分的碳储量
当前,对全球碳库及库与库之间的转移量以及转移速率等关键性数值的估计差异较大。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约为7.0×1017~7.5×1017g。由于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正处加速上升阶段,因而其碳储量的估计值显然与估算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地壳碳储量最大,估计值相差也大,不过它们与其他库的交换很小,因此一般不会给碳流量的估算带来大的误差。海洋是仅次于地壳的大碳库,也是最大的一个汇。通常估计海洋中的碳储量时将其分为表层和深层2个亚库,前者与大气有较频繁和较稳定的碳交流。陆地生物群落包含的碳量约为5.5×1017~5.6×1017g。
在各个库中,陆地生物群落最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也是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影响最大的分库。海洋碳储量虽大,但与大气处于相对稳定的碳交换状态,目前估计海洋与大气的交换是每年吸收约2.0×1015~3.0×1015g的碳。陆地生物群落在未受干扰状态,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为主,一旦受破坏,则要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森林是一种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3(4.1×109hm2)。森林生物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生产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的70%。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状态下,森林进行光合同化二氧化碳,固定于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存在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这一逆过程,同时固定于木质部分的二氧化碳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归还大气。因此,从很长的时间尺度(1 000~10 000a)考察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只能是一个不很大的汇。但在短时间程度(<300a)来考察,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因此森林变化(人类干扰)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
2.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则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更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通过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温带和北部寒带森林是碳汇,如北方森林每年净吸收碳量为0.4~0.6Pg碳,俄罗斯森林每年固碳0.36~0.45Pg碳。在温带,森林每年净吸收碳量为0.17~0.35Pg碳,美国东南部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固碳0.07Gt碳。而热带森林地区由于过度砍伐森林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已成为碳源,在1980年向大气净释放了1.0×105~2.6×105g碳。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首先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有机质贮藏在体内(Gp),这是森林吸收碳素的过程。而后,通过植物自身的吸收作用要释放出一部分碳素(Ra)。另外,植物还会以枯枝落叶、根屑等形式把碳贮藏在土壤中,而土壤中的碳有一部分会被微生物和其他的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和呼吸释放到大气中(Rh)。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通量是森林生长过程中固定的碳和干扰过程中释放碳之间的差值。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NEP)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NEP=Gp-Ra-Rh,如果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按上面这个公式计算,一般森林生态系统的NEP为正,是个碳汇。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尤其是对热带森林的乱伐或把其变成为农业用地等行为就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的NEP为负,从而成为碳源,这应该引起人类的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森林变成碳源,从而缓和和扭转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在陆气系统碳循环中表现为碳汇,其NEP值为0.48Pg碳。
3.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从人类认识到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使全球气温变暖,从而带来一系列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时,就展开了对碳素循环的研究。而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一个大碳汇,在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森林面积为41.61亿公顷,其中热带、温带、寒带分别占32.9%、24.9%和42.1%。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的碳为562Gt,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的含碳量为483Gt,占了86%。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含碳量为1 272Gt,而森林地下部含碳约927Gt,占整个世界土壤含碳量的73%。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贮存着大量的碳素,如按植物生物量的含碳量为45%~50%计,那么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将近一半是碳素含量。森林的生物量与其成长阶段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森林据其年龄可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其中碳的累积速度在中龄林生态系统中最大,而成熟林/过熟林,其中碳的累积速度在中龄林生态系统中最大,而成熟林/过熟林由于其生物量基本停止增长,其碳素的吸收与释放基本平衡。从森林的年龄结构来估算吸收碳素的潜力是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一个主要方面。目前,我国森林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居多,因此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很大。据王效科等估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潜在的植物总碳贮量为8.41Pg,现有的实际碳贮存总量只是潜在的植物总碳贮量的44.3%。因此,如果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得到切实有效地保护,那么它将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碳汇。
(2)林产品。森林生态系统林产品的固碳量是个变化很大的因子。一般林产品根据其使用寿命可分为短期产品和长期产品。像燃料用木、纸浆用木等属于短期产品,而胶合板、建筑用木则属于长期产品。林产品使用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使用寿命长的林产品可以延缓碳素释放,缓解全球大气碳浓度的增加,一般来说,耐用林产品的使用寿命可达100~200a,在这么长时间里,通过再造林完全可以实现碳素的良性循环。因此,应尽量加工耐用、使用寿命长的林产品。
(3)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碎屑。这一部分含碳量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占的比例虽少,但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碳库,减缓它的沉淀和分解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量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4)森林土壤。这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不同的森林其土壤含碳量具有很大的差别,在北部森林中森林土壤占有84%总碳量;温带森林土壤中的碳占到其总碳量的62.9%;在热带森林中,土壤中的含碳量占整个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一半。全球森林土壤的含碳量为660~927Gt,是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的2~3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识到森林土壤碳库的重要作用,纷纷对其展开研究。目前,研究土壤碳库及其碳循环和全球变化已成为土壤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4.参考文献
[1] 方精云,任梦华.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全球温暖化[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2):113-118.
[2] 张传清.俄罗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J].环境科学,1997,18(3):86-87.
[3] 周玉荣,于振良.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518-522.
[4] 王效科,冯宗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J].生态学杂志,2000,19(4):72-74.
[5] 陈庆强,彭少麟.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6):555-563.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6
A. 1983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是1.862%
B. 某草原每公顷有10只黄鼠
C. 盐钩虾在5℃下后代雄性为雌性的5倍,而在23℃下后代雌性为雄性的13倍
D. 瓢虫的成群分布
2.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3. 在下图食物网中,a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A. y=90ax+10x B. y=25ax+5x
C. y=20ax+5x D. y=100ax+10x
4. 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从实验结果中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
A. 竞争 B. 捕食 C. 互利共生 D. 寄生
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 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6. 下图为野生绵羊种群在1800年早期被引入某岛屿后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对1850年前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判断及1850年后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是( )
A. S型种群将超过K值,因为在1850年以后,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状态
B. J型1850年后趋于稳定,因为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的凋节
C. S型种群数量趋向灭绝,因为在1930年出现了种群“爆炸”
D. J型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调节,因为种群大小每10年呈现快速下降趋势
7. 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 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 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8.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凋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汁数且没有震荡试管
C.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9.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B.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 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N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0. 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B. 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C. 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D. 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11.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不可能的是( )
A.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
B. 对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C. 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1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兔子吃了1公斤的草,则这1公斤草中的能量就流入到了兔子体内
B.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l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14. 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 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 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
D. 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15.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进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有机物中,一部分经过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B.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均可以单独进行
C. 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但是不包括食物网
16. 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 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
D. 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17.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根据下图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①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②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b的数量增加有关
③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
④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⑤图中少一个箭头,异养生物a指向无机环境,异养生物b的代谢类型不一定相同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18. 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例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A. 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B. 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D. 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19. 下图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比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最多能养活20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③④
20. 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B.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
D.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1.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
①图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填字母)。
②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 (填生物成分)所利用。
③若D还能以E为食物,则B的数量会 (填“增加”或“减少”或“不变”)。
④若图表示冬季某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进入A的二氧化碳总量为M,由A进入E的二氧化碳量为N,则M和N的数量关系为 。
(2)下表是五个种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已知水中X的质量分数为0.003mg/L,请分析说明:
若每一种生物都可被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捕食,请你用箭头表示出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22.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芦,其覆盖度大于80%。读下表分析回答: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 。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 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 变化影响较大。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 ,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 。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 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 。
23. 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沼蟹][蜘蛛][线虫][藻类][大米草][食草虫][ 螺 ][细菌][个体存活数][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四龄幼虫][卵][蛹成虫][甲乙][丙]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所示。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死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 。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 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 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容易受到破坏。
24. 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
[尸体][尸体][碳化][动物][绿色植物][化石燃料][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在细胞内 中进行的;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 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 形式储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碳的存在形式是 。
(3)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 性,属于气体型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 ,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 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 关系,其②内部之间还可存在 关系;④表示 。
(5)参与过程④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
(6)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 ,效应。
(7)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
(8)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 ,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 ,因而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25. 下图a为某地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示意图,图b为该生态系统中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图c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 。要使人工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外,各种生物的 要保持相对稳定。
(2)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 的作用后可被桑基、蔗基所利用。蚕粪中的氨经过 的作用形成的 可被植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