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1

关键词 绿色食品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5-02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绿色食品作为“三品一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模式。

近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从获证企业数量到总体管理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同许多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家,是陕西省的6倍以上;西部的四川、甘肃等省的绿色农产品数量是陕西省的3倍以上,这与要把陕西省建成西部强省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陕西省必须迎头赶上,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步伐。

1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土地面积20.58万km2,常用耕地面积286.10万hm2,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3个自然生态区,不同的物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农产品优势特点,也构成了陕西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天然条件[1]。

近10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品牌和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102家,产品216个,产量209.27万t。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个,覆盖面积4.4万hm2。全省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17.09万hm2,约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5.97%。企业数与产品数分别是2005年的2.42倍和3.43倍。

另一方面,相比全国其他省市地区,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目前,全国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获证企业逾9 000家,产品逾2万个,陕西省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仅1%,排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市区间的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西安、渭南、汉中、榆林发展较快,其中西安市占全省总量的42%;杨凌、商洛、安康、铜川发展较慢,所占比例不足5%,其中安康为发展空白区。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而陕西省绿色食品虽已有一定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

2.1 相关法规文件滞后,落实不到位

目前,全省尚未出台适宜陕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指导性规程文件,对企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实施缺乏指引,同时也不利于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2.2 市县级服务体系不健全

许多市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由于职能分工不明确,对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缺乏技术指导和行业监管,有些甚至不了解、不熟悉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有些市县级技术人员对绿色食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掌握也不到位,严重限制了本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3]。

2.3 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合作社和企业实力不强,人员素质相对较弱,管理水平不到位。内部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内检员更换频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绿色食品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职责不明确,存在续展间断现象。

2.4 产品销售模式不合理

许多企业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未发挥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品牌意识较弱[4]。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在销售模式上没有区分,销售渠道没有针对性,价格没有梯度,没有利用好绿色食品这个品牌,导致企业对绿色食品品牌的需求性不强,存在放弃续展的现象[4]。

2.5 政策扶持不到位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由于利润偏低,因不能立刻在销售中获得经济效益而对绿色食品申报存在犹豫和顾虑。这需要各级政府对企业申报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政策倾向和资金补助的落实[5],还要加大宣传、引导消费,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

3 对策

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陕西省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扩大规模仍然是陕西省绿色食品工作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的监管,以保证陕西省绿色食品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3.1 完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全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对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如苹果、梨、猕猴桃、红枣、小麦、大米等,制定并完善各类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推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进步。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指导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

3.2 稳步扩大总量规模

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调动企业、农民及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完善标准化发展机制,推进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树立牢固基础,同时发挥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

3.3 切实加强行业监管

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制度建设,保证食品认证质量,同时提高有效性。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监管机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3.4 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正确的消费理念,引领健康消费方式,提高陕西省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构建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推动绿色食品专业流通型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销体系与促销机制。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全面提升陕西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

3.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全省绿色食品法规建设,并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监管能力与水平。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加强对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导。

4 参考文献

[1] 杨毅哲.绿色食品与陕西农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刘连馥.绿色农业:立足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报道,2007(9):11-14.

[3] 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

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2

1 黑龙江省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食品工业基地,食品产业是黑龙江省“十大重点产业”中成长性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特别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期间,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食品加工业,做强绿色食品优势资源加工产业;围绕包括绿色食品、资源开发等在内的“十大重点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构建粮深加工、畜禽深加工和绿色、有机特色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11.34万亿元,黑龙江省食品工业总产值5500亿元,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有671家;果蔬、果酒等食品企业还有6500多家,白酒生产企业350余家。这为黑龙江省食品类专业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契机。

2 黑龙江省高职食品类专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黑龙江省各高职院校结合区域食品产业发展设置专业,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也为区域食品产业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2015年底,教育部重新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各院校也相应地对专业进行了调整。我们对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旅游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牡丹江大学、鸡西大学10所有食品类专业的黑龙江省高职院校(或本科高职专业)的食品类专业进行了调查,食品类专业开设情况是:农业类专业中,有3所学校开设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专业代码510114,下同);食品工业类专业中,有7所学校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590107),有6所学校开设食品加工技术专业(590101),有4所学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590103),而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590106)、食品检测技术专业(590105)、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590104)均只有1所学校开设;生物技术类专业中,有2所学校开设食品生物技术专业(570101);包装类专业中,食品包装技术专业(580204)没有学校开设。

3 黑龙江省高职食品类专业与产业发展对接情况及原因分析

由上述数据不难看出,黑龙江省的高职食品类专业覆盖面较广,10个专业中,8个专业有院校开设,其中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分别有7家、6家、4家和3家开设;但是,全省没有一家学校开设酿酒技术专业和食品包装技术专业,这是一个空白,而产粮大省的粮食深加工转化也有酿酒业的一部分。原因是:

3.1 专业目录调整后的平台期

由于2015年底调整的专业目录在2016年即进行招生,食品包装技术是新增专业,学校很难在短时间内新建一个专业。除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外,其他几个专业虽然名称未变,但也是都是多个专业整合的结果,各院校也在适应调整过程中。

3.2 专业设置和审核过程地方区域行业参与度小

专业设置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行业参与以国家级行指委为主,考虑的是全国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区域产业的局部气候可能把握不足。比如黑龙江省的养殖业和粮食产量在全国举足轻重,食品加工业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专业设置应更细化而非整合。审核过程一般仅以教育主管部门专家网上审核为主,地方人才需求计划无法纳入审核过程,必然导致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不高。

3.3 跨地区招生和就业与专业设置的不一致性

绝大多数高职院均有省外招生名额,在专业设置和课程选择上,多以区域需求为主,难以照顾其他省份和地区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和需求,人才职业能力与外省产业发展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另外学生就业面向不局限于属地,特别是黑龙江的孩子,向往南方的气候和人才发展环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到省外发展,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其就业岗位适应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3.4 照顾考生或家长的需求与专业发展对接存在矛盾

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考虑考生和家长的喜好,生源紧张的现实,促使各校考虑学生和家长的心理,特别是独生子女时代,家长对食品加工技术、酿酒技术等比较专业认识不足,认为就是在生产线上当工人,比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则由于其就业面向好而备受青睐,就业岗位好,

4 黑龙江省高职食品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的路径和对策

4.1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黑龙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休闲食品等发展良好,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为依据,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出发点,合理定位,精心规划,以实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

4.2 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每年春季,各高职院校都会对本校当年招生专业进行调整,但在新增专业时,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为出发点,而不是关注家长需求,追求扩大办学规模,增设专业要符合自身定位和传统优势,发展特色专业,立足地方经济,重点发展特色专业,提升院校竞争力。以黑龙江职业学院为例,2012年两校合并之初,共有100余个专业,食品类专业有三个专业和4个专业方向,2015年以来,学校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过程中,坚持发展优势专业,专业数降至45个,食品类专业取消所有方向,只保留三个专业。

4.3 建立专业建设保障机制

省教育厅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主管作用,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领、监督管理等方式,加强宏观调控和约束力度,合理布局省内高职院校新增食品类专业,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重复性和短期行为。要完善专家论证环节,科学布局,鼓励各高职院校按照一校一品,一校一业的专业设置原则,针对黑龙江省发展食品工业的人才需求,扶持重点,突出特色,使各院校的优势专业做优做强,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4.4 行业企业参谋专业建设和调整工作

改变以前行业企业参与度小的弊病,省教育厅要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工作,在专业审核时,参考他们的意见,关注行业发展,把脉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建立前瞻性机制,发展长线专业,留出发展空间,避免盲目设置专业。

4.5 针对新专业目录发展新专业

从表1可见,酿酒技术和食品包装技术专业在省内高职院校专业中属空白,各高职院校目前仅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中设置此类课程,人才职业素养远达不到企业岗位需求,因此,建议各高职院校在充分{研的基础上,科学设置以上专业,服务区域经济,提高人才综合能力,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黑龙江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产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专业调整与对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院校要充分调研,力求完美对接,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3

尽管当前企业规模不大、园区产值不高,生物食品产业作为我市的一个新兴产业。但企业产品定位准确,且均有一定科技含量,市场前景非常好,可以说是一个朝阳产业。曾经我提出要通过以商招商、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把生物食品产业打造成为我市产业发展中的一艘轻型航母”也就是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生物食品产业形成10亿元的销售收入。去年,已经达到3亿元左右的产值。如果发展顺利,实现10亿元的销售收入目标应该问题不大,特别是随着恒天实业两期共6000吨大米蛋白肽项目的建设、投产,仅这一个项目就可能实现10亿元的产值,发展得好整个生物食品产业总产值超百亿元也是完全有可能。当然产业发展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发展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正是问题的存在才体现我服务的重要和必要,体现服务的价值,才能找到服务的差距、感到服务的压力。为此,大家要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不仅开展面上的服务,更要研究、分析、把握产业和行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规律、新要求,研究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市场前景、市场份额,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服务到点子上,服务到企业的关键时、紧要处。希望大家切实沉下心来,深入企业,真正把服务工作作为自身工作生活应有的一部分,作为提升自己能力素质的一个过程,参与服务的实践中使自己成为生物食品行业的专家、服务的行家。

一、培育产业就是培植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优化地方经济结构的核心因素,优势主导产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实现经济社会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找准、培育和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大产业支撑大发展。通过各届班子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走出了靠零星零散小企业、靠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企业发展的路子,培育和壮大了以港源硅业、好帮手电子为龙头的光伏电子产业,以斯米克、东鹏、唯美等为龙头的精品陶瓷产业,以凯迈集团为龙头的再生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电厂为龙头的新型能源产业,以恒天源集团为龙头的生物食品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正是五大产业的培育、形成和其效益的逐步释放,才让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10年时间增长10培。

其市场前景非常好,就生物食品产业而言。特别是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其产品附加值空间很大。如天玉油脂公司新上油脂生产项目,其产品精茶油不仅市场前景好,而且附加值高,项目达产后企业年产值可达2亿元。当然,就目前来看,生物食品企业与我市一些其它产业企业相比较,还称不上大企业,税收贡献也相对比较低。恒天实业一年的税收也就是300-400万元左右,这在今天的算不上纳税大户。但回过头来看,五六年前它就是大企业、大税收,今天的小县市也仍可以称得上是大企业、骨干企业。为此,当务之急我要服务、扶持好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使其不断做大做强,不仅增加政府税收,而且有效吸纳、转移一大批劳动力,带动农民致富。这也是发展生物食品产业的真正目的所在希望产业项目推进工作组围绕打造百亿元产业的目标,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帮助企业延伸上下游产品、推动产品效益裂变上,真正用目标坚定信念、凝聚人心,围绕目标优化环境、优质服务。另外,还要认识到当前落户生物食品产业园区的企业,都是近几来通过自身积累发展起来的佼佼者,都是本土创业的代表。从这种意义上说,扶持生物食品产业发展就是培植的民营经济,就是推动全民创业。同时,也希望各企业强化“坚守就是胜利”理念,既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化为危机,又不断提升工艺流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危机中抢先机谋发展。

二、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服务农民、反哺农业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近年来。通过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产品与市场的关联度,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统计,全市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加工、生产型企业已经达到30余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宜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形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15个,从业农户1200余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也从2000年的2416元增加到2008年的5178元,增长了1.1倍。就拿恒天实业来说,其生产生物糖浆,既消化了大量碎米,而且提高了碎米价格,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这就是龙头企业带给农民的实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服务农民、反哺农业。为此,各相关部门单位务必站在服务农民、反哺农业的高度,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尤其是当前企业困难的情况下,更要支持、服务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以龙头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民大增收、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三农”工作水平大提升。同时,产业项目推进组的同志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更要聘请高端专家进一步研究生物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向,对园区重点吸纳、引进、培育的项目,进行研究和认证,确保产业档次高,产品富有科技含量。要力争在论坛经济上有突破、有建树、有成效,让专家来帮助我提纲挈领,追求醍醐灌顶的感觉。要专门制定生物食品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着力构建产业和特色园区企业成本竞争的优势,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三、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

企业市场竞争的利器,品牌是企业产品的标志。企业的生命,代表着市场,代表着利润。为此,既要强化质量意识,更要强化品牌意识。中国为什么没有百年老店?这固然与我国家商品经济市场培育时间比较短、不够发达、制度不够健全有关,更重要的与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品牌意识有关,与企业家知识层面、自身素质有关。让我感到高兴的市生物食品产业几家企业的名称和产品标识、标志都非常好,尤其是名字比较响亮,如恒天、恒鼎、天玉、香油坊等名字都很好。当然,名字叫得响不等于企业叫得响,但至少说明了这些企业发展的第一步走得很好。今后,希望各企业紧紧围绕让企业叫得响的目标,切实根据生物食品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把品牌作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前提、基本要素来研究,从商标的申报保护、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产品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着手,重品牌、塑品牌。如,刚才天玉油脂公司负责同志讲到打造富硒茶油品牌的问题,这个思路很好,市委、市政府同意并予以支持,但公司必须立足长远先做质量标准体系,并重视质量标准体系的申请保护。目前,全市富硒品牌建设工作,正由省质监局牵头,先做省级质量标准体系,以后再升级做国家级的质量标准体系。为此,广电等宣传部门要着眼企业品牌建设,帮助企业加强宣传,扩大企业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产业项目推进工作组要积极组织协调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就企业产品标牌、标识的申请、保护等问题,深入园区进行专题调研和帮扶。这才是高端服务、智力扶持,这样才能提升服务的层次与水平,才能提升产业和企业发展空间,才能成为优质企业聚集、优质品牌云集、上市企业汇集的强盛之地,成为经济大县、经济强县。

四、诚信是政府和干部的根本

国无信不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诚实守信的美德。诚信是美德,人无信不立。财富,生产力。对于政府和干部而言,都要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凡是承诺的事情必须不折不扣地予以落实,确实由于特殊原因,一时难于兑现的承诺,要积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争取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工业园管委会和产业项目推进工作组办公室对于市委、市政府为促进、扶持生物食品产业和相关企业发展的承诺,要认真加以梳理,进一步明确哪些承诺履行和兑现了哪些承诺还没到位,梳理后报送挂点领导认真研究,逐项拿出具体办法抓落实,确保承诺的事项一一兑现。同时,对于今天会上各企业和部门提出的问题,请产业项目推进工作组办公室在梳理后,按照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一个月后再次调度,确保每个问题解决到位、落实到位。对于土地办证问题,国土部门要在对园区土地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加快办证速度和效率,保障企业合理用地需求;用电问题,供电部门在注重自身企业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企业社会形象和企业信誉,加强行风建设,强化规范管理,为企业在用电上创造低成本优势;信贷难问题,各金融机构要强化银企共生共荣意识,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对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确保信贷支持到位,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供气问题,电厂要本着“不把供气作为主业来经营,但按主业来管理”理念,强化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的服务,抓时间、抢进度,加快蒸汽管网改造,确保6月初正常供气;土地平整问题,尚庄街道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土地平整到位。工业园管委会要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污水处理池的改造,确保7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

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4

关键词: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2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issn.1672-3309(x).2011.03.0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3-19-03

近年来。石河子开发区随着招商引资的成功实施,顶新康师傅、台湾旺旺,江苏华芳、雨润,浙江娃哈哈、雄峰、弘生,北京燕京,内蒙古伊利,贵州航空和河北华龙日清今麦郎食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形成了纺织、绿色食品、氯碱化工等支柱产业集群。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开发区通过实施纺织、食品、现代农业装备、化工4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目前。这4大支柱产业成为行业知名龙头企业聚集度最高、相关产业配套最完善、产业链条最紧密的优势产业。

一、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石河子开发区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纺织产业通过快速发展,形成以下特点:一是纺锭规模大,发展速度快。近几年来。开发区依托垦区的棉花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际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通过引进国内外具有深加工能力的大的企业集团,实现了“三个转换”:即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的转换,工业同区向产业集群的转换,商品棉基地向纺织生产基地的转换;二是设备装备水平先进,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断增强,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开发区引进的棉纺项目都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纺织技术装备和检测检验设备。运用了高效现代纺织生产工艺技术。促进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机电一体化。

(二)石河子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09年底,开发区共有各类食品加工企业20多家。年食品加工量达66,5万吨,实现税收7100万元,吸纳就业岗位4000多个。以康师傅、旺旺、娃哈哈、伊利等为代表的食品龙头企业和项目,共生产各类方便食品1.75万吨、各类饮品21.2万吨、各类肉制品1098吨、各类番茄制品27.25万吨、葡萄酒4000吨。食品产业通过集聚发展,形成了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国内外行业知名龙头企业聚集度高,发展速度快,运行质量好。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十几家食品龙头企业,食品加工规模平均每年以30.9%的发展速度递增,企业效益增幅大,企业运行规范。产销两旺。为进一步满足市场的需求,龙头企业纷纷启动了扩能增产的“二次投资建设”计划。二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快、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升级。食品加工已实现了从粗加工向深加工、精细加工的转化,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实现了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的就地转换,调整了八师石河子市大农业产业的结构,促进了农牧团场职工的增收。三是已形成了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体,带动了食品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和功能拓展。各优势生产要素不断集聚园区,实现了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

(三)石河子开发区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以天业节水灌溉、贵航农机公司、天振农机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结合新疆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喷、滴、微灌等)设备、采棉机、精量播种机械等现代农业装备。主要发展特点有:一是通过不断吸收创新,一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及其装备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是在大量的科研与产业化投入的基砌上,带动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农机制造和农资生产企业的衍生发展,产业链条逐渐延长:三是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农业装备产品巾有了逐步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了新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四)石河子开发区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天业化工项目的全面推进和天富煤制甲醇的启动建设,开发区化工产业逐渐壮大,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洁净化”生产,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是形成了较为深厚的基础,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以天业集团为代表的大集团、大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可靠的电石法制PVC、煤气化制甲醇等化工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二、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通过上述对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同类国家级开发区相比较,其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差距较大。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开发区支柱产业中的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仍处于以加工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产品结构和层次定位不明确,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不高,附加值低:初加工企业占一半以上,而利润空间大、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及终端行业比重太小。

(二)支柱产业链奈短。关联产业发展缓慢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使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而开发区支柱产业都主要集中在棉纱加工、PVC半成品生产、鲜奶的初级加工等层次较低的产业前端,对区域内优势资源加工深度的能力较低。未能向产业后端及后续产业方向延伸;关联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比较松散。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较低,制约了支柱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优化。

(三)支柱产业快速推进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作用来充分发挥

一个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依靠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开发区支柱产业一直处于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巾心的发展阶段,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主要以快速发展具有高加工度化的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产业为核心。虽然开发区化工产业的比重占据支柱产业的份量逐年提高,但现代农业装备等其他支柱产业快速推进,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开发区支柱产业大都以传统行业为基础,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占企业支出的费用不足5%,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较为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平均的投入水平差距很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支柱产业中所占比重过大,利用高新技术开发研制的新产品和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不多,高新技术企业占据支柱产业中企业总量的比例不足3%。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绝大部分都以引进为主。影响了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且支柱产业中的主要生产技术和工艺有一定的同质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

三、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趋势

(一)对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的分析

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不只需要企业简单的集中,而是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关联产业企业的一个生态化群体。石河子开发区通过发展这种有效组织方式。可以促进区内企业不断创新。能够使区内企业获得模仿优势和示范效应,有效扩大开发区的规模。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共同作用,使开发区发展成为经济集聚核心区。

(二)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1、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体系的开放性不断增强

开发区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和壮大以下几大产业群:一是依托石河子地区丰富的棉花等农副资源优势和在现有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纺织产业群。二是依托已引进的康师傅、娃哈哈、旺旺、燕京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通过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发展壮大的绿色食品产业群。三是依托天业化工城重化工项目及对准东煤田、铁列克煤矿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天业12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天富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等重化工项目的投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化工产业群。同时,随着石河子开发区及周边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区内投资者和企业将会到全疆尤其是北疆区域建设产业工业园,这必然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格局,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的合作空间会不断扩大。

2、支柱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升级

随着开发区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支柱产业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升级。

――纺织产业。通过进一步依托石河子地区质优量大的棉花资源以及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梯度转移能力的提升,一批有实力的集纺纱、织布纺织企业形成发展。与此相关的配套产业也进行集聚,开发区纺织产业从棉纺业向产业终端延伸。

――绿色食品产业。通过进一步依托石河子地区丰富的绿色农产品、畜牧资源,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快速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肉奶产品、果蔬饮料、番茄制品等具有技术创新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占据主导,一个大的食品加工产业链形成。

――现代农业装备产业。通过进一步依托新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良好机遇。贵航采棉机、天业节水灌溉器材等现代农用设备生产进一步扩大,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农机制造和农资生产的企业快速形成发展。

――化工产业。通过进一步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煤炭、石灰石、原盐等资源,聚氯乙烯化工和洁净煤技术快速得到应用和推广。“资源――工业品――再生资源――工业品”的循环经济模式更加成熟。

3、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步增强

随着开发区支柱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形成“纺织、绿色食品、现代农业装备、化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带动开发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综合成本降低,竞争力提高。围绕发展壮大的支柱产业,在纺织印染、方便休闲食品、饮料制造、聚氯乙烯、生物科技等支柱产业内引进、发展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这些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促进开发区支柱产业规模的扩大,并积极促进支柱产业进一步集中。

4、支柱产业发展水平与人口、环境、资源等空间协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开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促使开发区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发展水平与人口、环境、资源等空间逐步达到均衡,并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支柱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得各类人才向开发区支柱产业流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纷纷聚集,支柱产业通过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了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促进开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从而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对进一步加快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调整开发区工业产业结构。推动支柱产业结构的优化井级

1、纺织产业。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设备。积极推广使用国内外先进棉纺织设备,鼓励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的应用和推广。按照“引技术、上规模、高效益、外向型”原则。培养纺织企业竞争优势,做大一批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大力发展棉纺。适度发展织造,力求与东部有实力的纺织、印染、服装企业集团合作。打造集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家纺)及相关产业集聚的生产基地。

2、绿色食品产业。加强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原料基地的建设,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重点发展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的绿色食品,引导和鼓励本地企业开拓中亚市场,使开发区成为规模大、品种多、品质优的特色食品加工和集散地。

3、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加大、加快天业节水器材、贵航采棉机、天振农机等自主品牌建设,加强技术协作。联合开发生产一批适合于新疆发展现代农业的专用生产装备,促进产业整体提升;重点企业实现生产连续化、高速化和设备自动化。力争到“十一五”末节水器材供应能力增加到66.67万公顷(1000万亩)。采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150台以上,逐步把开发区打造成新疆农机加工制造基地。

4、化工产业。充分利用已取得探矿开发权的准东煤田及铁列克煤矿的矿产资源优势。以新疆天业120万吨聚氯乙烯化工项目和天富煤制甲醇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做大做强PVC及下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以石河子周边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依托。承接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库车、吐哈等4大石化基地下游产品的开发建设,进行其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

(二)加快园区建设,培育支柱产业集群

抓住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针对区内的支柱产业定位,制定可行具体的承接产业的方案;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园区能源保障供应及北区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持续优化投资的软硬环境。促进优势生产要素和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

(三)促进关联产业发展,构筑支柱产业链体系

开发区发展支柱产业必须要有成熟的前项产业为基础和后项产业为其提供市场,应当通过建设和健全开发区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和促进支柱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更好地开发优势产业资源。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技术、研发、品牌、营销渠道和劳动力、资源、原材料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要素市场,推进产业链条延伸,使得一批与支柱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形成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链。

(四)坚持自主创新和外向带动。培育支柱产业品牌龙头企业,实现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

制定产业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市场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转换能力:通过对优势企业在审核、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进行扶植,培育一批上规模、高效益、有增长潜力、对支柱产业发展帮动能力强的企业:建立和扩大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在东部沿海、中亚拓展营销渠道,增强综合竞争力;积极解决制约支柱产业发展的原料供应、运输保障等问题,实现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同三、齐建国,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夏大慰,面向新经济时代的发展经济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5

关键词:层次分析;五常市;产业发展

从2007到2013年中央文件多次提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提倡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生态示范省,有必要寻求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五”期间提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提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成“产销链”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我省有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掌握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为我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供理论依据,也更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政策制定者及发展规划者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所确定的水稻优势主产区,也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核心区800个产粮大县之一。近几年来,五常市在农业产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稻播种面积和商品量两项指标均列全国县级单位首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

水稻是五常市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五常市是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之一,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一季粳稻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县级单位第一,是全国水稻五强县(市)之一,素有“张广才岭下水稻王国”之称[29]。2009年全市仅水稻一项就实现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收14亿元,人均增收2200元,稻米产业经济效益在全国位于前列。农村人均纯收入2007年实现5385万元,位居全省17位;2008年实现6098元,位居全省14位;2009年实现7200元,位居全省12位。

(1)规模结构

(2)产业发展结构

(3)生产技术

(4)公共服务体系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现状

五常现有大米加工企业350家,国有企业1家、日本独资1家、中外合资3家、合股经营26家、民营319家。现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0万亩。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企业有26家、产品70个,无公害大米标志企业3家、产品4个,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2家(省内认证12家)、产品32个。五常稻米产业初步形成了“市场+龙头+基地”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订单面积达到16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从图3-4可看出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五常有机大米产量在逐年增长,产量增幅也在逐年增大,这说明一方面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科技在农民增产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现状

五常大米现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旗舰店、专卖店、连锁店、配送中心400多个,进入大小超市2000多家,直接从事销售人员近3万人。五常大米以优质品质和品牌影响,价格不断攀升,09年水稻价格由“两节”期间的1.53元/市斤一路飙升到2.20-2.25元/市斤,五优稻四号大米价格达到5.30元/市斤,高档礼品米达到40—50元/市斤,中良美裕公司的美裕牌大米在北京卖到56元/市斤,东方集团的天地稻牌大米卖到98元/市斤。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问题

(2)基础设施问题

(3)农技推广问题

(4)机械化水平

(5)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日益严重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稻米加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技术含量相对低、市场需求较大、准入门槛不高,这些特点使得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规模稻米加工企业,他们具有、粗加工生产力过剩、深加工产品少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缺点。而且大量的小型稻米加工企业多以个体工商户形式存在,其灵活的采购工作、粗放的加工质量、较少的用工、税收费用,形成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加上傍著名品牌包装,以明显低于品牌大米的价格进入市场,很快地占领了稻米的低端市场,对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稻米加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存在的问题

(1)品牌保护不统一。

(2)大米认证标识使用不统一。

(3)市场开发层次不统一。

(4)品牌宣传不统一。

(5)内外市场打假维权不统一。

(6)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三、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

2、 水利工程建设起点低,配套差。

3、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4、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

5、 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四、深化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思路

五常市担负着为区域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思路、模式和经验的重任,在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确定“以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主线,围绕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的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五大战略,努力把五常建成国家第一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把五常大米打造成“中国大米第一品牌”的总体思路。

1、建设大基地

2、组建大集团

3、培育大产业

4、打造大品牌(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

参 考 文 献

[1]方颖,卞新民.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8(3):72-75.

[2]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8):26-31.

[3]张东送,王彦,刘萍.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潜力巨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1):32-34.

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6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产业竞争力

一、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概况

本文选择了2007~2009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增加指数作为指标,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河南省三大产业的发展近况。上述数据来自河南省统计局统计公报。

由上表可以看出,河南省的第二产业占有较大比例,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根据库兹尼茨的产业演化规律,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而第一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这说明河南省正处于较快的工业化进程中。

二、根据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河南省的优势产业

根据前文分析,河南省正处于较快的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对推进河南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河南省第二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可以认识河南省工业发展现状,为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建议。本文选择了增加值、区位商、产业人均装备率指数、产业平均规模指数、产业销售收入实现率指数、工业成本费用率指数、产业市场占有率指数等指标来分析2009年河南省工业产业的发展状况。鉴于河南省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第二产业部类中的产业发展现状。根据河南省工业部门主成分分析得分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位居所有行业前列,两者得分均高于大多数行业,这显示了有色金属行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河南铝土储量居全国第四位,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因此,有色金属行业是河南省的重点发展产业,也是具有较大优势的产业。(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得分位居第3,非金属矿采选业位居第17位,说明非金属矿物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也有很大优势。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材料的开发利用,这也是非金属矿产行业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机。(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综合得分位居第四,一方面,煤炭行业在河南省具有重要地位,平顶山、焦作等地是河南省传统的煤炭生产基地,河南省煤炭储量居全国第8位;另一方面,河南省电力主要依靠火电,所以煤炭行业在河南省能源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在综合得分中,食品制造产业位居第12位,农副产品加工业位居第13位,综合考虑各种情况,本文认为食品制造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也是河南省应该大力发展的产业。河南有丰富的农副产品,河南巨大的人口规模又为食品、农副产品提供的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河南省应提高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既能延伸农业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带动物流、食品加工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结论

综合前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拥有优势的产业多为传统产业,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位居前列的产业多为技术层次不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资源性产业所占份额较大,以光电、生物制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较弱。这说明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尚未形成规模,对提升河南省产业结构是不利的。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竞争力处于劣势,这不仅对河南省整体经济竞争力形成不利影响,还可能影响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未来,河南省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当加强上述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培育产业增长点,将上述产业稳步发展起来。

参 考 文 献

[1]高文雅,葛丹.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J].经济论坛.200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