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1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在课程改革以前,全国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但课程改革以后,初高中历史使用的教材和课程设置的变化很大,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考试方式与初中存在有很多的差异,这给高中教学带来不少问题,特别是高中一年级的历史难教,学生难学,是长期困扰在高中任教的历史老师的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个不过时的长效问题,是在一线的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师在教学上相对独立,实施初、高中分离后,初高中教师双方都对对方教材缺乏了解,许多高中教师没有上过初中的课,所以对初中教学和教材并不一定了解,高中教师常主观地认为,某个知识点初中教师已经讲过,学生应该会知道,不用再讲了,一笔带过。

(2)从初高中教材内容来看: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为单元进行编写,没有时序性。新教材突破了多年来历史教材以编年体编写的形式,采用专题史的形式编写。编者认为新教材按专题、采用中外合编的形式,可以与初中教材区别开,可以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变换认识历史的角度,可以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探究问题。这些意图和观点是正确的,但却没有充分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别是农村历史教学现状。

(3)从初高中历史学科的地位来看。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是不可替代的一门国家课程,但历史学科始终都摆脱不了“冷门”、“副科”的地位,特别是初中,还有一些初中农村学校专业教师配备不足,历史课被抢去成为主科的讲评课、练习课,加上中考是开卷考,所以不被学校、学生、家长重视。高中虽有文理分科,但实际上也好不到哪儿。

(4)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并不兴趣,历史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很差,一些常识性史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都不知道,在一定程度上讲,高中教学就是从零开始。

二、对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1)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解决初高中教材脱节问题,关键在教师,主要是高中教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好高中教材,也要备好初中教材,在对照初中教材后,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补充或扩充,以实现教材的衔接。例如有以下几种情况,本人认为必须要适度补充:一是初中教材没有涉及或讲述较少的,建议必须进行必要的知识补充;二是初中教材中已讲述较多过程性史实但观点不多的,建议延伸教材,着重在教材分析上进行扩展,借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初、高中教材中都有的,高中可以根据课标和考试要求或略讲或进行知识梳理、归纳特点等再深化。

(2)紧扣课标,实施递进式教学。解决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点点的积累和一步步的改变,所以本人认为可采用递进式的渐变方法,以实现三维目标的衔接。

(3)创新形式,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师应创新课堂形式,改变“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历史形象,开发故事课、读史课、历史题材影视赏析课、地方校本课程等多样化课堂形式。许多人对历史的兴趣是很“原始”的,社会上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的热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一样“原始”,大多停留在趣味、生动的历史上,这种简单直接的兴趣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慢慢衰退甚至消失。如内容难记难学、概念不能理解、其他学科学习的压力等。历史教师应利用、刺激、稳定学生的这种原始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帮助的。但高中教师常把鲜活生动的历史变成了背景、过程、影响的程序化模式,学生的兴趣在背景、过程、影响的知识结构中,在政治、经济、思想的思维结构中一点点消失。所以我认为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教师插讲或由学生自己讲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看一些相关视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也没什么不好。

(4)手段辅助,运用多媒体教学。历史的主角是人,是生动、形象的,但是历史又是过去的。如过多地依赖老师的讲授,单纯的语言传递气氛沉闷,除非老师会说评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了局限,教师可以把相关图片资料、歌曲、影视资料等制作成课件,发挥声音、图像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历史的直观性、欣赏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是不同。

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行考试制度、教材都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唯一能掌控的是我们自己的课堂,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路径,就一定能实现从脱节到衔接。

参考文献: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2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言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

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中国改革开放时,就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状态之中。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后,对历史的学习就会有正确的认识,教师也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历史学科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世界发展之趋势。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历史学科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夯实基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初中阶段打牢基础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初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历史学科能力。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做好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初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尝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我能学”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书写规范工整等方面的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怎样将重点内容勾划在教材上,怎样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以及解题答题技巧等;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互相沟通,共同研讨,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3

一、影响衔接的原因分析

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基本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面对全新的教材、更高的要求,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但认为历史很难,甚至有同学开始决定要抛弃这门课程,这就比较严重了。为什么会在衔接上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高一新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认识,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观原因。这种状况是由功利观念所造成的。功利性使得初中历史所有的教与学都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历史教学中,中考要考的就教,否则就不教,同时,在中考总分中,历史科所占的比重有限,这就在学校部分领导、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心目中,历史似乎是“副科”,由此,使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学生态度上的轻视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考范围一般只选取中国史、世界史的部分单元进行考核,学生最后只需对较少的零碎的考试内容进行强化复习、训练,从而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

第二,初高中课程设置的巨大差异和跨度,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这种差异和跨度主要体现在:

1.课程体系的设置:初中采用通史体例,中国史、世界史分编,基本按照从古至今的时序,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而高中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模块+专题的体例。这种体例跳跃性大,时序颠倒,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

2.课程内容的编排: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内容编写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而高中课程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内容偏深、偏难,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可读性不强。这样的差异和跨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一新生来说,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一旦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则十分不利于历史教学的进行。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一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二、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一,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师在面对高一新生时,要对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中考的范围等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知晓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第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针对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零碎,缺少知识结构的状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尽量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空间中联系。比如在讲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整理一个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表,接着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三个方面,把必修三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构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全貌。同样,对于某一个单元甚至某一课,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复习,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基本还是沿用初中那一套,习惯于机械背诵,总以为读读背背是拿高分的法宝。其实,高中历史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初中大的多,知识结构也更复杂。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保证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科学、正确,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比如在做笔记环节,可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和一些相关的说明,而不是全盘记下。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将笔记记在书本空白处,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4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知识 衔接途径

当前,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和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我国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以我所在的为例,这里地理课程在初中的开设情况是初一和初二学习地理,初三不学地理,高中阶段从高一再重新开始学习地理,这种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出现“断层”。初高中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高中地理知识及能力体系的构建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因此,目前初高中地理断层的现象严重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困扰高中地理教学的难题,亟待解决。

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看,如何做好教学衔接工作,使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是地理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如何做好衔接呢?我认为并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再拿到高中课堂上复习一遍,而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制订教学计划,有目的、分步骤地将其渗透到教学中。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衔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转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看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这是因为外界各种刺激作用于人时,人将做出怎样的反应往往受到态度的调节和制约。初中地理是会考科目,因此一些学生认为其是一门“副科”,很多学校也不够重视,上课时老师把主要内容讲一讲,学生在教材上画一画,课下再背一背就可以了。在会考前临时突击,会考一结束就把教材扔到一边,等到上高中的时候已忘得差不多了。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二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呢?

首先,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知识很贴近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身边的现象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地理课程有趣性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融入到教材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例如:我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时,举了大量身边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理知识。如:我们早晚看到的太阳为什么又大又红?交通信号灯为什么用红灯作为停止的信号?如何利用影子判断方向?汶川大地震是由哪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造成的恶劣后果等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身边许多现象都能用地理知识解释,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另外,地理与其他学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腰百花山上雪,河谷炎热穿单衣”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与计算,运用到相关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可引导学生回忆篝火晚会的情景,运用物理理论解释为什么篝火中心灰烬会随着火苗上升,却又在四周落下?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画出空气运动图,习得“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这一知识点;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运用洋流解释历史的诺曼底登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这能够使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变被动学习为需要学习,激发学生的期望心理,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的控制程度比较高。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尝试,我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充分调研,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时,老师可以通过书面文字的形式,或者课下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教学中有的放矢。其次,研究新课标初中教材的变化,明确学习目标。近几年初中地理教材变化较大,版本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调整。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然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要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内容,确立教学的起点和重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识图、用图是地理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初中学生对于地图知识的掌握较薄弱,不知道怎么看图,读图时没有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不能灵活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记图、用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地图则难以弄懂和解答此类问题。每次做题遇到不熟悉的地方就动手查地图册并有意识地记住,通过不断做题积累与完善,最后在脑海里逐渐形成一个可以上下翻转、平面展开、自动定位的地球模型,形成“脑地图”。几乎做一切地理题都可以用到它,这是学好地理的一把金钥匙。以易出错的“时间计算题”为例,可用地图册上“地球俯视24时区图”,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可以左右转动、南北颠倒的地球时区图。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根据学生的特点,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记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是囫囵吞枣,记住就行。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就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果此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就会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我们在高中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怎样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怎样将地理知识与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是每个地理教师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高中阶段地理学习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和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深刻思考、仔细研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这些工作如果完成到位,初高中地理知识就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黄流凯.地理――可以这样学.地理教育,2014(3).

[2]俞立中.对地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地理教学,2012(5).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5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兴趣;自学

一、台阶效应

大部分学生觉得高中历史比较难学,究其原因,在于初、高中之间存在着“台阶”,初中毕业以后,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台阶效应”让他们产生了高中历史知识既深又难的感觉。任何知识都有它的学习特点,任何难题都有它的解决方法,掌握其中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度过学习难关,从而传道功成、解惑果就。现将教学体会逐步列举。

二、认识到历史教学的不同之处

1.点、线、面、立体的区别

关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郑天挺老前辈曾经指出:“小学是个点,初中是个线,高中是个面,大学是立体。”所谓“点”,点到而已,大致上了解一下;所谓“线”,就是在点的基础上拓展,重点描述人物的、事件的、过程性的、具体的、史实性的知识;所谓“面”,就是揭示历史内在联系,叙述较复杂的、抽象的、史论性的知识,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与评价,重点说明观点的、结构的(如,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性的知识。所谓“立体”,就是全面的洞悉历史,总结往昔成败,归纳过去兴衰,启蒙当下,昭示以后,视通万里,千姿百态,彻悟真源,穷研法理,运筹眼下,鉴往知来。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J.R.)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是“知什么”的知识,即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是“知如何”的知识,即主要认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说,初、高中历史的区别,即高中历史除对过程的描述之外,在理论分析方面,在“为什么”方面有所侧重,比较注重多层面地展开历史。

3.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有一定的高度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知识量的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认知水平的区别,所以,在教学方面也要有所区分。初中历史的教学侧重陈述性知识,高中历史的教学侧重程序性知识,即学习能力与方法。初中历史的教学,依据课本,高中历史的教学,将课本与教师的见解融为一体,教师对学习的内容有所诠释与延伸,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历史、学习历史,学习历史,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增加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如何去正确看待与评价,看问题有深度,对课本有提炼。

三、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作为非中考科目,这就为高中历史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学生不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他们平时的学习就很紧张,“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大,初中的历史学习没有打好基础,学校在教学方面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引导不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一片懵懂,不是张冠李戴就是一问三不知,存在的问题可谓多多,这些都亟待高中教师的解决。

四、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路上的坦途。学生上高中以后,思想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扩展,他们的观念逐步的成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升。在初中阶段,教师往往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仍留在感性阶段,到了高中,历史教学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注重能力渗透,情趣交融,情理汇合,分出层次。

比如说,的学习,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侵占中国的,人民水深火热,遭受奴役,学生都认为这是中国在历史进程上的倒退。这个时候就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一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他们的思维。

五、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育学家卡尔说:“别人所教用处不大,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高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他们自学,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们在中学当中学会发现,能够穷因究果,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在自学当中,要紧密跟随,适时点拨,有收有放,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仔细检查,不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大家一起商榷,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自学指导贵在设疑、求疑、解疑,由矛盾始,到矛盾终,激起一个个求知的浪花,实现一个个求知欲望的满足。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范文6

一、 教学计划中要重视衔接教学的安排和实施。

首先,老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初、高中衔接,对衔接教学工作有具体的计划安排,并且以后一步一步得以实施,使计划具体落实到实处。具体做法:(1)高一入校后,及时研究教学过程中衔接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措施,并在相关教学内容中逐步完成。并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中寻找工作的得与失,及时进行调整和补救。(2)要选出几位对物理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好基础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选编学生在学习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及时解决,并且开展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3)针对某些具体问题,适当开设专题讲座,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这些内容。(4)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和手段,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容易混淆的问题制成动画,展示给学生,机械波的形成、传播等。(5)利用课外开设专题讲座,给学生介绍与学习、生活、科技有关的物理知识,做一些有趣的探索性实验,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适当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1、 及时弥补数学知识的不足缺漏。

初、高中教学内容中知识的障碍,要清除这些障碍,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弥补所缺漏的知识。如:在讲到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大部分学生对三角函数知识不熟练,解三角形能力也比较差;还有特别是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力差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学中要对这些知识作必要的复习和讲解。在具体教学中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注意物理过程的分析,而且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要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板书,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正确处理初、高中知识的过渡。

高一物理中的“重力”、“浮力”、“摩擦力”、“力的图示”;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功、功率、机械能等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它们又恰是各相应章节的知识的“衔接点”,从这些“点”延伸出去,使新内容成为这些已有知识的延续和拓宽,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 注意知识的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处理好教学要求的衔接

虽然学生上完初中,有一定的物理知识,但仍存在医学心理障碍,如经验性结论,思维定势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除了依据大纲、教材、考纲、考点外,还必须考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学要求过急、过高,都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感到紧张和困难,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兴趣入手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切忌一步到位。如物体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对受力分析一开始不能要求太高,应先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一有问题,就及时发现,及时排解。

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根据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处理新出现的问题,并相应调节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如:讲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发现矢量运算是学生难点;学牛顿第二定律时,对定律的应用是难点。根据多角度,全方位剖析知识的具体情况,应该放慢进度,上相应内容的习题课,使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难关。

四、 处理好思维能力的

刚步入高中学生习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还处在萌芽阶段,所以学生进入高一学习过程中,应该多结合学生习惯的形象思维,给出一些具体直观的例子,或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逐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1、 培养学生自己学会概括总结,并得出结论。

人们的思维往往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的,学生也常由此做出判断,但有时是错误的,例如在分析抛出的铅球受力时,初学者往往会说:铅球受重力、推力、阻力。受重力、空气阻力没问题,但这个推力的有无,必定有这个力的施力物体,那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学生会回答说:人手。接着反问:人手随铅球一起飞出去了吗?学生会说没有。此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出经验分析的推力没有施力物体,那它必然就不存在了,因而从根本上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间接地提高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利用实验功能,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许多的知识可以通过实验由前人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直接经验,逐步完成知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为此在第一章中为了说明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发生变化,设置挤压玻璃瓶观察微小形变的实验,在学习反冲运动时,设置水火箭实验,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设置拍手实验,让学生感受体会。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生产、生活的实例进行分析、推理做出结论,一方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另一方面也达到使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的目的。

3、 逐步传授物理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和题目,逐步使学生获得假设、分析、推理、论证等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这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思维能力过渡的关键。为此,在教学中点明方法、指导思路,使学生按照预定的方向去思考,做出结论。出错误后,指出错误产生的根源,在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时抓本质、抓关键,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五、 注意学习方法衔接和过渡

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内容,不但知识内容浅,而且能力要求也不高。但是,高中物理教学却逐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这些能力刚上高一的学生基本上不具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需要学生改变以前的学习方法,改变那种靠死记硬背,靠套公式解题,不注意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顺利衔接和过渡。

1、 先教学生怎样学高中物理,学习高中物理尤其要注意什么。

在序言的教学中要突出把学习方法告诉学生。(1)在学物理知识,概念,规律时要注重理解。理解规律、概念的确切含义,适用条件,表达形式和与此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能辨别有关说法的正误。如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A.谁起阻碍作用——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B.阻碍什么——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C.怎样阻碍——增反减同;D.阻碍不等于阻止,仅仅只起到延缓磁通量变化的作用;E.阻碍也不意味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其实,有时相同,有时相反;(2)注意学习领会学习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3)注意学习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4)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5)要求学生学习中一定要多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善于归纳总结分析,切忌死记硬背。

2、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意贯穿学习方法的教学:(1)刚开始学生理解领略规律不深刻,注重表面。因此,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理解一些概念,规律。(2)教学中注意把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如理想化模型化法,理想化实验法,从简单到复杂,假说法,类比法,观察实验法等。(3)注意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教学中有时老师归纳解题思路、方法,并做出良好示范;有时让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思路、方法,老师再作指导,对学生进行思路和方法训练。(4)教学中经常举例说明要动脑思考分析问题,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轻易下结论判断。知识点要准,概念要请。

3、 注意学生自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对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内容,我们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并配学生自学思考题,学生学完后,老师再作辅导,让学生顺利完成自学任务。在学生自学中,要让学生学会通读、细读、精度,理解概念、规律,做到眼、脑、手并用。

六、 重视情感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的倾向性、选择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物理爱好者对解答物理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常常能集中注意力去分析、理解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使步入高中的学生能保持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老师应主动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的情况,了解现在学习物理的情况。利用空闲时间给学生讲物理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关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讲现代物理发展的前景,讲与物理有关的世界之谜……让学生提高兴趣。在学生回答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对一个问题有了新的见解时,应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把好每次测验命题关,让更多的学生在物理测验中能得到满意的分数,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这一点,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往往把握不好,他们认为什么都简单,一出题,就难。年老教师则担心考简单了会与以后的高考接不上轨,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才上高一,你要让他得到他想到的分数,鼓励他不要失去信心。如果他失去信心,兴趣全无,那还谈什么高考,那就是纸上谈兵,扼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