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1

1、选题依据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3、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4、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5、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3、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Internet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验。但是,它必须是以1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基础的。我校已与互联网相接,且建成了校园网。我们将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进行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该实验研究的重点是利用Internet辅助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利用网校辅助学习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适合初中学生教育教学特点的,基于Internet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能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

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实验班学生除每周规定的信息技术课外,根据需要还要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与上机时间,保证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的技能。

2.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境式课件开发。

教学情境的展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设计开发设计出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情境式教学软件。

3。模型建立式课件开发。

教学模型的展示和联想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为重要,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知识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要求,开发理综模型建立式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4。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软件的利用、开发。

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集理化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收集大量的有关的素材,制作出适合个别化学习学习软件。

5。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研究。

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开阔眼界,培养灵感,并提供让学生对身边有关理化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见解、观点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探究。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为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

7。取得有1定影响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师论文、理化课件库、实验研究报告、学生的小论文、小发明等等。

4、研究对象

实验年级:初中9年级、高1年级、高2年级、高3年级

实验班级:初中9年级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

5、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验螺旋形上升。

(2)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研究文章,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

(3)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4)观察法:每节实验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做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5)测试法:每1单元学习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进行1次延时测验。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2019年1月——2019年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① 制订课题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② 根据课题目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③ 制订相应实施计划。

④ 对教师进行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操作的培训。

⑤ 实验学科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开发准备工作。

(2)2019年9月——2019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根据课题目标,对教育教学及设计理论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提出课题实施策略。

②按课题目标分网络课件和单元计划的样式,进行教学开发与设计。

③组织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收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和信息。

④进行中期评估并调整课题方案。

(3)2019年7月——2019年11月为深入实施阶段。

根据中期调整、深入实施并适时进行推广实验。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

(4)2019年11月——2019年12月为结题阶段: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

7、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程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有关课题的实验报告,有关论文或专题研究文章。

3、有关课题的优质实验课教学录和个案例集。

4、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网络课件和单元教学资料。

5、实验检测所得的各种资料的分类档案及子课题组活动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8、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 长:张振山负责人员的培训、课题的综合研究及组织的管理

组 员: 何东升 胡伯龙 单爱春 杨艳芳

负责高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刘金水 薛松春 王振月 王金旗 张 庆 马兰萱

张凤秀 果 顺 古学丽

负责初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9、课题的实施和完成条件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均具是专科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参与实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并都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进行教学研究的素质和经验。对参与研究该课题都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些条件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2

关键词: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教育;高效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它综合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科学课程知识面广泛,时空跨度大,生物、物质变化过程难以亲历观察和体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影响教学效果。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如果改进教学方式,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像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就可以弥补这方面不足,降低学习难度,节省教学时间,建立高效课堂。

一、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新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图片或影像视频片段,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气候与季节》一课时,教师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上课一开始就播放轻音乐《初秋》,使学生在聆听轻盈的音乐声中,紧张的情绪得到缓和。接着,教师展示自己用相机拍摄的校园及公园等自然界中的几组秋天景色(植物、动物、人类活动等)的照片,以秋天的气候特点来认识气候的特征。在表现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时,播放电闪雷鸣、暴雨哗哗、北风呼啸、白雪飘飘、鸟语欢歌的录音,学生随着声音的不同转换,情绪跌宕起伏,过去目睹的不同季节的景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随着不同的声音和节奏,一个一个呈现,对特定的气候特征有了基本理解。最后总结时,教师利用网络下载了动画《春夏秋冬》让学生欣赏,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不同季节的降水、气温、植物的变化,动物的活动情况。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学生虽对四季的气候特征有感受经历,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学生不能够在某一特定时间感受到四季的气候特点,再加上是低年级小学生对经历过的每一个季节的情景也不可能记得清晰,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勾起他们对四季景象的回忆,从而归纳四季的特征。

二、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缩短时间的长度,拓展内容的宽度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有些教学内容时间、空间跨度大。传统的语言描述方式,虽然也可能将事物的现象讲清楚,但很抽象,需要学生在脑中拼凑,重现事物的存在,这个过程相当困难。而且往往会出现一节课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延长教学时间的现象。更由于一节课的时间限制,教学内容也受到很大的制约。而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交互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够节约时间,缩短教学时间的长度,同时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使内容更丰富。

像《养蚕》《植物的一生》《看月亮》,这类内容需要长期的观察和探究活动,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无法实现。在教学《养蚕》时,教师在新学期一开始就给学生布置了养蚕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蚕生长变化的过程,并用照相机、摄像机把蚕生长变化的过程拍摄下来。一个月后,教师把学生拍摄的照片和录像收集上来,进行剪切、整合、编辑、录音,制作了一个《蚕宝宝》视频短片。在短片中,展示蚕宝宝“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使学生对蚕的生活环境,身体外形的生长变化,如何产丝结茧有了清晰的了解。用十分钟的时间解决了一个月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观看蚕产丝结茧的过程中,又真正理解了“作茧自缚”这个成语的意义。与此同时,再将从网上下载反映中国养蚕历史及丝绸之路的一些片段插入到短片中,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对世界贡献有所了解,这样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实际教学,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效率,更丰富了教学内容,一举多得。

三、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延展了知识的广度

科学课程是一门启蒙学科,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科学课中的许多知识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在学生生活中能够很难亲身经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技术设备所限,学生无法感受和想象,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较大难度。

诸如地壳运动、卵石的形成、月相现象、风的形成、火山地震等内容,没法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来进行演示。教师运用传统的语言描述和挂图讲解,枯燥无味,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利用已经制作好的图片、录像或者多媒体网络,将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够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这些科学现象,降低学习的难度。学习“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时,由于学生对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再受冷后变为云,云随风飘动再变成雨、雪,雨水及雪水又渗入地里流入江河海洋。对这样一个循环变化的过程无法看见,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水循环的知识。如果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将这一变化循环过程全面地展示给学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就很容易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上更为轻松,获得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3

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势在必行的。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进入了多媒体网络化交互式教学阶段,这也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可能。

多媒体网络化交互式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此,对如何进行历史学科的网络化教学,实现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网络环境下的历史常规课堂教学

网络化课程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有着不同的服务对象。CAI主要是教师实施传统教学的一种先进手段,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而网络化课程注重的是学习环境要素的提供,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学习者将处于某种情景,通过与他人交流协商,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表达,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习能力,建构学习思想。这种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外界提供的信息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以问题驱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网络环境下的常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教师精心设置学习内容。设置的原则是在包含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概念、人物、事件等丰富的课外知识及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等外延性知识。

第二,通过超文本的方式,使目标知识(新知识)和相关问题的预备性知识(旧知识)以及伴生性知识(学生随机产生的多种问题)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制成网页。网页的设计应当体现知识体系的有效性和关联性。最好设计成多套的学习路线,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第三,学生浏览网页,完成自主学习。在这种以网页浏览方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行操控电脑,浏览经过精心设计的关联性知识体系,初步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通过讨论及接受个别辅导,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共同探究各种关联性很强的问题,为深层次的理解创造空间。

第四,当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而本网页不能解决的时候,可由教师指导学生浏览互联网的其他网站,查询资料,解决问题。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及讨论层次达到一定水平后,可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深化,把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网页,向其他学生展示,让大家对自己的言论、观点进行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最关键的是问题的设置。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什么,并且这个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最重要的是资源的搜集与处理。资源是指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有关信息或网页清单,这些资源都是指导者(教师)预先选定的,以便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主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漫游。这样学生才会通过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和网页中提供的相关资料,由浅入深的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等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引发思维定向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良性发展。

在上述整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策划者,包括前期探索环境的建立和探索过程中的适时引导。在后者中,教师处于一种同时兼顾整体和个体的状态,需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做出引导。

如在讲《文艺复兴运动》时,我采用单机版与网络版交互运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单机投影上主要进行课堂的组织活动,而学生通过我的网络版课件,一方面运用查询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单机版上提出的问题。如: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有哪些?文艺复兴时期各国的代表人物及其他们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文艺复兴运动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你如何理解人文主义精神?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式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欣赏到了很多绘画作品,阅读了不少课外资料,既得到了美的熏陶,又拓展了知识面。通过这种课堂探究,我发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够相互协作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课题或任务驱动为核心,利用网络手段获取和交流资料,或运用网络手段进行远程交流,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方式。历史学科以其内容丰富、涉猎领域广泛的特点,有很多让学生感兴趣的选题。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4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够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与动态性,将之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说为我们的美术教学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美术教学的诸多问题,可以为学生营造愉悦、生动而活泼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的探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了教学结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在积极而踊跃地参与,真正地享受到了美术学习的乐趣,这正是优化美术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1 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就如同食盐对于美食,不仅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而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教学参与度,而且会抑制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正常智力的发挥,可见兴趣在整个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只有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才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中,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中单一的输出方式,而是将所要讲解的内容以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信息的种类与展现形式更为多样,这使得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更具动态感。这尤其对于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眼中所看到的不再是黑板白字,不再是枯燥而静止的教材,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动听的音乐、一段段精彩的视频,这样的图文并茂、视听结合,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内心那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来为学生制作精彩的海底世界的视频。生动逼真的画面、斑斓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海底,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如此教学,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使得教学氛围更加轻松生动,这样使学生探究神秘海底世界的激情油然而生,做到了“课伊始,趣即生”,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美术理论知识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如果只是采用机械而单一的讲解,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也一直是传统手段难以逾越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重难点部分,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情境、再现情境等,将那些抽象枯燥而深奥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事物与景象结合起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主动而积极地探索新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学习《森林王国》这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制作了精美的动画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分别展示四季的森林以及大量的动物图片。这样的情境更能刺激学生,将学生带入那美丽的森林王国。身处如此情境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此时再加上教师适当的语言点拨,更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得到审美熏陶和情愫滋润,此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自然也得以突破,从而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这样能为学生今后的绘画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展现学生作品,升华学生认知水平

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与升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往的单向评价,开创了评价的新局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展现平台,将学生的作品集中展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评价环节来在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这对于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及认知都是一次提升,以最大限度发挥了评价的功效,达到了巩固旧知,强化知识联系、内化知识的目的。为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和学生一起开辟一个全新而有趣的作品展评区,将学生的作品集中展现出来,在全班开展评价。第一,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将学生的作品集中进行展现,这是一个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个性与才华的舞台,更能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与评价的动力,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美术的教学活动中来。第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通过集中展现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对于典型性问题可以集中进行指导与分析,而对于个性化问题则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实现了教学面向全体。第三,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中。每个学生不仅是被评者,更是评价者,这样学生就可以站在欣赏者与创作者的角色上来进行观察与鉴赏,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利于学生创作水平、审美能力的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5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现代信息技术;虚拟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42-02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随着环境工程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水处理技术与成果渗透到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即在不超出学校规定实验总学时的前提下满足不断拓展的实验教学内容的需要。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构建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并对其进行实施。

一、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和构建

模块一为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包括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处理单元及指标的检测,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测试方法、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准确描述实验结果的并规范撰写实验报告。模块二是综合性实验,该模块实验内容的特点是将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紧密相连的多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统一,体现水处理工艺的系统性,通过这类实验锻炼学生在动态、连续的实验中的综合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水处理体系的知识加以综合理解,掌握水处理的方法。模块三是设计性实验,利用与公司合作开发的“水处理综合实训平台”处理各种工业废水。由老师带领学生去采废水样品,然后学生根据所采废水的特征设计实验方案,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虚拟实验平台”上进行模拟找出最佳实验方案,最后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模块四是科技创新实验,由相关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或者科研课题中的一部分进行设计,转变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到科研课题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

二、校园网环境下水污染控制工程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及作用

实验中心与相关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在线平台控制软件,并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对实验教学体系中各模块教学内容整合成能够在校园网络环境条件下独立运行的在线学习平台――水污染控制工程虚拟实验平台。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制作构建虚拟实验平台的各种文档、视频、课件、仿真软件等材料,包括:将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做成文档;将“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模块一和模块二中涉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或检测某种指标的,将相关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实验所需试剂耗材、实验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制作成视频、课件、动画资料;对于模块二和模块三中涉及各种水处理工艺单元的,则采用视频、动画、仿真软件等进行直观演示,如使用各种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录像、各种水处理工艺单元的图片及工艺设备的运行动画、水处理仿真软件等;最后将各实验内容按知识点制作成考核题目,并形成相应的考核题库。第二步,将控制软件和这些“视频、动画、课件、仿真软件、考核题库”资料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中遵从认知规律,将各个模块内容合理整合成能够在校园网络环境条件下独立运行的在线学习平台――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线“教”与“学”虚拟实验平台。

虚拟平台的构建可以产生如下作用:学生在开始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前即可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有整体性了解;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被要求先在虚拟实验平台学习实验相关资料或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待通过相应实验考核或得到最佳实验方案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应用与实施

“新”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在虚拟实验平台和教学实验室两个平台进行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实施步骤如下:对于模块一和模块二的实验,首先,学生在虚拟实验平成相关实验资料的学习,完成相应的实验在线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预约实验室的实验;对于模块三实验的实施见“一、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中;模块四的实验内容在虚拟实验平台中没有具体体现,由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和试剂和设备条件,提出实验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或结合相关教师的科研课题及学校“挑战杯”的竞赛要求,让学生针对某一课题展开研究。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并设计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然后在两个实验平台实施实验方案,由相关老师对该课题提供指导,根据研究结果完成课程论文的撰写。

四、结语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验课程。近几年,许多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方法相继出现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中,而实验教学体系中却没有体现,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教学能跟上理论教学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实验教学中心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构建“四个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借助校园网络构建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线“教”与“学”虚拟实验平台,将部分教学内容转至虚拟实验平台上,这样既可缓解实验教学内容拓展更新与恒定教学时数的矛盾,又有利于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的建立。“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能够明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范文6

关键词: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现代信息技术;兴趣;认知;复习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他们初步形成科学人文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基础。其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教育实践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恰当、合理运用有着众多显著的突出优势。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运用特点展开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能调动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已得到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而在众多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之中,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例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展示不同地区截然不同地带景观的幻灯片,其中包括热带雨林带郁郁葱葱的森林、热带草原带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热带沙漠带无边无际的黄沙、极地冰原带白雪皑皑的积雪与被封冻的冰面……这些幻灯片的播放都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刺激,也使他们将注意力更加集中于课堂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其他纷纷扰扰不相干的事物上。这都表明,此时学生具备最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也最端正。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抛出“正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景观的出现”这一知识点便是水到渠成了,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切实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深化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认知

相对于专业地理学科来讲,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较为浅显,并不具备很大的学习难度。但这并不能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抽象、较为复杂,不易于高中阶段学生所理解的一些内容。如此,高中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特定抽象的地理知识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并致使高中学生的地理必修课程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是不尽如人意。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包含信息量大的特点,而且其呈现信息的方式也较为直观、形象,即能以直观、立体的形式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充分呈现出来。很显然,这种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易的特点就为深化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更好认知、理解与灵活掌握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

对此,笔者深有感触。例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若是仍然采取一板一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打压,二来也并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特意采用了既受学生欢迎,同时也具备实际良好教学效果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学生清晰地看到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整个形成过程:

褶皱形成初期,由于岩层受侵袭较小,因此,就背斜形成了山,向斜形成了谷;

再受外力侵蚀的过程中,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已被侵蚀,而向斜槽部则因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

一段时间后,由于受到有差别侵蚀的影响,背斜部位反而要低于向斜部位,因此,也就形成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这一自然现象。

如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整个形成过程就以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充分展示在了学生眼前。而学生也通过观看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复习形式

传统教育背景下,高中阶段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复习形式局限于大量的习题练习之中。但实质上,这一题海战术并不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相关的复习活动,因此,其复习质量也较甚微。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很好地优化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复习形式,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复习效率及质量。如,在学习了“水资源利用”这一节内容之后,笔者就将其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如,水资源的含义、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造成水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解决缺水问题等以微视频的形式发送到了班级公共QQ邮箱中。由于微视频时间较短,仅仅只有5分钟的时间,因此,学生可在家进行下载和观看,并以此辅助展开更加有效的课下复习活动。

这一新颖的课下复习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复习兴趣,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就在创新高中学生地理课程复习形式基础上,大大优化了学生的课余复习效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并结合实际情况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运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