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探索研究

所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提高学生“以人为本”的素质和修养。即提高他们自身应有的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养的养成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文教育逼退一角,逐渐被人遗忘,语文出现了“文学性”的失落、“个性”的失落、“审美性”的失落、“诗性”的失落和“悟性”的失落等令人担忧的严重问题。特别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早已干瘪而枯燥,审美与诗意全无;语文教师那富有诗意的激情与理想化色彩,早在那一轮轮的考试中消失怠尽,学生所患的“人文素养贫血症”也越来越严重。

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1.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2.整合课文,激发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3.充分发挥语文以情动人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中“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感结合。

3.1 设置情境,诱感。

新教材的选文大都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但这些情感有时需要教师的发挥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境界,融入到作家的生活体验中,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进入作品的境界,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其“信其真,正确判断是非,让自己得到改变”。

如《我与地坛》蕴涵着伟大的母爱,讲授时或沉痛,或悲戚,甚至感动的热泪盈眶。这样,当母爱的暖意在教室里弥漫开来,当“我深深的自责”引发学生对自己反思的时候,学生的情感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纯真。

3.2 加强诵读,体验情感。

诵读能使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如《我心归去》的教学,第二段写“我”在异国他乡的寂寞、孤独、空虚,作者写到“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通过作者非常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家乡的情感。有些作品的语言像醇酒那样甜美浓烈、耐人寻味。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像品尝美酒那样去品味,使学生的全部情感融入到作品的世界中去,从而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获得体验。

3.3 与世相连,沟通情感。

在对教材分析时,要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社会的哲理,并联系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沟通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

如《赤壁赋》,坡在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和愤慨中,从佛禅和老庄思想中获得了某种瞬间和永恒的超脱感:任自然而旷达,由一瞬而转为永恒。正是这种超脱,使他在黄州生活于凄苦孤独中没有沉沦,而是“习惯了淡泊和静定”“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承受着多种压力,面临着各种可能的失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赤壁”情结中这种失意与痛苦的超脱,对现代人的心理调整,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从而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如何将这些语文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可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如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总之,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2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语文素养;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10-01

“语文素养”是新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并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积极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阅读中会说会听,让课内阅读扎实有效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是由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和特级教师共同斟酌、审校的经典篇目,具有较强的教育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应该有效利用好语文课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一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表达的完整性,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好习惯。例如,在课本的看图说话活动中,我问学生:“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甲说:“小鸟。”学生乙说:“我在图上看见了一只小鸟。”我及时表扬学生乙:“你表述得很完整。”随后,学生丙高举小手,我示意他站起来。他响亮地说道:“图上有一只快乐的小鸟在高声唱歌。”对此,我问全体学生更喜欢哪位同学的表述,很多学生都认为丙同学的表达最好。基于此,我让一些学生说出喜欢丙同学所说句子的理由,然后我进行总结:“同学们都说对了,丙同学不仅把句子说完整了,而且这个句子读起来很美,并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通过这样的课堂引导与追问,让学生掌握了完整表达的技巧。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内阅读训练活动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阅读中凸显“读”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把课文读通,而且要引导学生把儿化音、轻声读好,感受中国文字的音韵美与语言美。例如,教学《春天的手》时,教师通过范读、学生自读、师生合作读、生齐读、配乐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感知行文节奏。因此,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感悟语言的优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由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读中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春天的美。

三、在阅读中想象,以读促思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例如,学完《一粒种子》后,我提问:“文中写到这粒种子几次‘挺一挺’?”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四次。”紧接着,我让学生想象种子钻出地面后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很多学生说:“种子会看到一个热闹的新世界。”基于此,我追问引导:“为什么地面这么热闹,你愿意告诉刚钻出地面的种子吗?”在我的追问下,学生很热心为这粒种子当地面导游。有的学生说:“青蛙一个冬天没有唱歌,现在正在‘呱呱’地练嗓子。”有的学生说:“各种小动物都在夸‘春天真美丽,真暖和’……”这种续说的教学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在阅读中积累,以读促写

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写作中“薄发”。例如,学习《水乡歌》后,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仿写诗歌,写自己的家乡肃南。有了丰厚的阅读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诗作应运而生:“肃南什么多?灯多。千盏灯,万盏灯,点亮肃南新生活。肃南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大树小树手拉手,保卫家乡水和土。肃南什么多?花多。雪莲花,格桑花,山川草原满地花,花香飘进我的家。”由此可以看出,精彩习作的背后,需要教师借助阅读合理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五、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绘本图书也是一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之一。例如,读完绘本故事《我是怎样长大的》后,我让学生回家种一粒种子,写观察日记,并配上简单有趣的图画。同时,我及时指导与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小作家的成就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这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在阅读中提升爱国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唐诗时,我先教学生阅读并背诵经典的散文语句:“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我爱唐诗,更爱中国。”让学生从诵读中真切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3

一、教师要努力开发各种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差异性。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教师必须积极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不断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扩大知识面,才会对各种人文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语文是一门大学科,涵盖很多内容,综合性比较强,和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开发利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经过漫长的学习过程,学生自然会有深厚的人文知识积累。语文学习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课内资料也有课外资料,包括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而课内资料主要以教材为主,课外资源主要包括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资料、期刊杂志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对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多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鲁迅先生的《社戏》这一课时,就可以将绍兴地方戏的特点及鲁迅的生活经历作一个全面的讲述,再联系学生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要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为了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教师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包括一些社会调查,这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多进行人格方面的教育,注意渗透育人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健康的品性和人格是学生人文素养最基本的表现,教师应努力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品格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教育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比如说学生要有同情心、爱心,要学会宽容、能包容别人的不足,要懂得友善、懂得尊重别人等。

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这一章节时,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要强化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净化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从自我做起,不随便丢弃废弃物,不随便破坏花草植被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爱护环境的活动,走进生活宣传环保的重要性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懂得人类是自然界的成员,保护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于道德修养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伟大人物的高尚品德,从古今中外一些品格高尚的人的身上得到启发。如教学《纪念白求恩》,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白求恩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启发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多一些宽容》一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做一个懂得宽容的人,如何去体谅别人;教学《陋室铭》一文,启发学生如何洁身自好,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些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绝好素材,应用恰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4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是高考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风向标,它决定着高中语文教学的走向。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能了解“一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课堂干枯、板结,令人乏味,甚至面目可憎”这种现实。拿新课标教材来说,我们知道,很多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都分为必修本和选修本,其目的是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后,再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二年级下学期和高三学年使用选修模块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事实上现在很多高中为了高考,不仅放弃了一些选修课本的教学,即使是必修课本内容也不是都讲,而是根据考试的实际情况选择部分篇目教学,从而造成了“必修课选教,选修课不教”的局面。尤其是现代诗歌和戏剧等教学内容更是成了高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摆设。必修课本没有得到如实贯彻,选修课本更是成了摆设,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更有甚者,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上其它学科的强大攻势,本来是主科的语文学科几乎变成了高中教学的边缘学科。不用说是课外,就是课内,学生对语文学科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作业也是在其它学科完成之后,有时间才会做,没有时间也就不了了之。现在有很多高中学生英语的水平甚至超过了汉语,真是可悲。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认真解读和贯彻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到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想搞好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慢功夫,是一个“缓”的教学艺术。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就说明语文学科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为了高考大量地做题怎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能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既然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慢功夫,是一个缓的教学艺术,那么,怎么样去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呢?

(一)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每一门课程都有每一门课程的上课特点,语文课的特点就是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没有了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能说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也无法做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有语文味呢?“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文学的魅力中快乐成长,踏实进取,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融进语文课堂,融入到课文当中。

(二)舍弃为高考的功利做法

为了高考,弃语文教学于不顾,节节都在讲方法、讲答题技巧。这是高中的很多语文教师的一贯做法,适应高考题型,美其名曰不要让自己的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非常不聪明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学本不应该带有功利色彩,但我们一些教师却偏偏急功近利。他们或一味追求考试成绩,或一味追赶教育时髦。考试不考的内容不教,于是给学生打精神底子的名著阅读成了虚设;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于是舍本逐末,大谈解题技巧,背诵范文成了应试作文素材的唯一来源。”“急功近利者忽视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因此我们要舍弃所谓为了高考的功利做法,真真正正回到语文课的本色上来。

(三)开好阅读课,把阅读课落到实处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5

一、高中语文泛化类型与成因追溯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外围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_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昵?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拋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外围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三、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实施条件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渗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怡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曰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四、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K。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

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_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6

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其专业素养越来越受到外界以及教师自身的重视。如何应对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快速转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专业素养。

一、正确的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高中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文字使用技巧的训练场所,同时还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师需要借助语文教学向学生拓展相关的常识、道理和方法。融合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前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之一,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形成综合性、融合性、整合性的学科结构。语文学科本身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工具作用,同时也承担着性情陶冶、价值引导,审美提升、艺术创作的责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浩繁的信息,扮演教学和引导角色的教师则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体系,广博的信息储备,融会贯通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工作的成绩,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又为自身的思想认识和信息储备所制约。因此,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培养教师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对于本学科的常识、原理、方法、规则等有着纯熟的理解和认识,同样需要对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有一定的涉猎,语文教师一定要避免固步自封。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指引者,不仅要在本学科的领域做好本职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学生的其他学科进行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当然我们不苛求每一位教师成为全才,可以教授任何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教师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在信息储备、思维方法、问题解决等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一定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是中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经历过全面、系统的训练和熏陶,对于文学基本常识的掌握、分析解读的方法、审美领悟的能力都受过专门的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形成文学素养是理所当然的,而语文教师提升其文学素养的意义在于服务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引导学生。

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师的工作目标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单纯的工具性知识讲述和传授,把性情陶冶、价值引导、审美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往高中语文教师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工作目标,每天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检查和复习,对于本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学素养则无暇顾及。当前的新课标提出教师需要把文学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方向也应随之转变。

四、教育科研能力。

中国传统的教学观中对学习中提出了“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的要求。对于学习内容和工作对象,行为主体都应该有着清晰、全面、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工作。通过事物的表象,了解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做好基本的教学工作,还应当尝试进行教学研究。理想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明确工作方向、了解学生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实施科学评价、创新工作思路、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把工作中发现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