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章制度管理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章制度管理细则范文1
2009-05-09 10:11
一、制定的定义:
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
规章制度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大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行业、各系统,小至单位、部门、班组。它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因此,规章制度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制度的分类、方式
制度可分为岗位性制度和法规性制度两种类型。岗位性制度适用于某一岗位上的长期性工作,所以有时制度也叫“岗位责任制”。如《办公室人员考勤制度》、《机关值班制度》。法规性制度是对某方面工作制定的带有法令性质的规定,如《职工休假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
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制度的方式比较多样,除作为文件存在之外,还可以张贴和悬挂在某一岗位和某项工作的现场,以便随时提醒人们遵守,同时便于大家互相监督。
三、制度的特点
1.指导性和约束性。制度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明确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因此,制度有指导性和约束性的特点。
2.鞭策性和激励性。制度有时就张贴或悬挂在工作现场,随时鞭策和激励着人员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
3.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四、制度的写法
(一)标题。制度的标题主要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以适用对象和文种构成,如《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另一种是以单位名称、适用对象、文种构成,如《××大学校产管理制度》、《××市工业局廉政制度》。
(二)正文。制度的正文有多种写法,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引言、条文、结语式。通篇条文式;多层条文式。
1.引言、条文、结语式
先写一段引言,主要用来阐述制定制度的根据、目的、意义、适用范围等,然后将有关规定一一分条列出,最后再写一段结语,强调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2.通篇条文式
将全部内容都列入条文,包括开头部分的根据、目的、意义,主体部分的种种规定,结尾部分的执行要求等,逐条表达,形式整齐。
3.多层条文式
这种写法适用于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制度,特点是将全文分为多层序码,篇下分项、项下分条、条下分款。如某省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用“一、二、三??”来表示大项,用“(一)、(二)、(三)??”来表示大项下的条,用“1、2、3、??”来表示条下的款。
(三)制发单位和日期。如有必要,可在标题下方正中加括号注明制发单位名称和日期,其位置也可以在正文之下,相当于公文落款的地方。
规章制度的写法:规章制度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规章制度的标题一般由单位名称、内容、文种组成。如《××市房地产市场管理细则》等。单位名称,或是规章制度适用的单位或范围,或是制订、颁发单位名称。
2.正文。规章制度的正文结构一般有两种形式。
(1)分章列条式(章条式)。即将规章制度的内容分成若干章,每章又分若干条。第一章是总则,中间各章叫分则,最后一章叫附则。
总则一般写原则性、普遍性、共同性的内容。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制定依据、制定目的(宗旨)和任务、适用范围、有关定义、主管部门(该项有时也可视具体情况置于分则或附则中)。
分则指接在总则之后的具体内容。通常按事物间的逻辑顺序,或按各部分内容的联系,或按工作活动程序以及惯例分条列项,集中编排。表述奖惩办法的条文也可单独构成罚则或奖罚则,作为分则的最后条文。
附则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施行程序与方式,有关说明(该文书与其他文书之间的关系,规定附件的效用,数量以及不同文字文本的效用等),施行日期。
(2)条款式。这种规章制度只分条目不分章节,适用于内容比较简单的规章制度。一般开头说明缘由、目的、要求等,主体部分分条列出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其第1条相当于分章列条式写法的总则,最后一条相当于附则的写法。 规章制度的写作要求:
(1)体式的规范性。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具有法定效力,因此在体式上较其他事务文书,更具有规范性。规章制度,用语简洁、平易、严密,在格式上,不论是章条式,还是条款式,本质上都是采用逐章逐条的写法,条款层次由大到小依次可分为七级:编、章、节、条、款、目、项。一般以章、条、款三层组成最为常见。
(2)内容的严密性。规章制度需要人们遵守其特定范围的事项,因此其内容必须有预见性、科学性,就其整体,必须通盘考虑,使其内容具有严密性,否则无法遵守或执行。
实施方案
一、定义
实施方案是指对某项工作,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
二、实施方案的特点
1. 广泛性。实施方案的应用很广泛,适用范围广。从适用的主体来看,既可以是各级的党政机关,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从实施方案的内容来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
2. 具体性。实施方案要把某项工作的工作内容、目标要求、实施的方法步骤以及领导保证、督促检查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出具体明确的安排。要落实到工作
分几个阶段、什么时间开展、什么人来负责、领导及监督如何保障等,都要做出具体明确的安排。
3. 规定性。实施方案的制定有很强的规定性。实施方案的规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施方案要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及精神来制定,要根据所要实施的工作的目的、要求、工作的内容及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而不能是随意制定的。另一方面,实施方案一旦制定出来,制定机关及相关部门单位就要按照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实施方案的写法
实施方案通常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四个部分内容构成。
1. 标题。制作实施方案的标题通常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二要素法,即“实施的内容+文种”,如“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第二种是三要素法,即“制文机关+实施的内容+文种”,如“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师职务岗位考核实施方案”;上述例文的标题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第三种是四要素法,即“制文时间+制文机关+实施的内容+文种”,如“二〇〇四年牡丹江科技进步工作目标考核实施方案”。
2. 主送机关。实施方案一般用于下发给制文机关所属的部门、单位及各科室,要求其遵照执行。主送机关可以放在正文之前,也可以放在文件尾部的主送、抄送栏。对上级机关一般是抄送或抄报,以用于审批或备案。
3. 正文。实施方案的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要写明制发实施方案的目的和依据,要求写得简明扼要。一般先写制发的目的,常用“为”、“为了”开头;然后说明制发的依据,常用习惯语“根据??,结合本(我)单位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结束。如例文开头就是使用这种方法,以简明扼要的一段话把该局制定实施方案的目的和根据非常清楚、明确地表达出来。
(2)主体。主体部分是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几部分的内容:一是简要阐述实施某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阐明实施某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及指导原则;三是实施某项工作的安排、步骤、方式方法等;四是关于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及资金保证等。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实施某项工作分为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安排在什么时间、时间安排多长以及每个步骤由哪些部门、哪些人员负责落实等都要做好具体明确的安排和分工。同时上述四部分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部门单位、不同的工作内容而有所删减,有的实施方案就不写第一部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内容,而直接写后三部分的内容。如上述例文就包含了“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基本要求”四部分的内容,而且每部分的内容都制定得很具体、详细,特别是第三部分“实施步骤”,把该局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时间、教育活动的内容、负责的部门及要求等都做了非常具体、详细而又明确的布署和安排,这样便于各个股室、支部及党员个人去贯彻执行。
(3)结尾。结尾部分通常是对贯彻实施方案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受文机关认真贯彻执行,要写得简明扼要。如上面所举的实施方案的结尾就对该局所属的股室和支部提出制定实施计划的时间和贯彻执行的要求。
4.落款。在正文右下角写上发文机关的名称和发文日期。如果标题中写明发文机关的,可以省略不写发文机关,直接写发文日期。
实施细则
一、定义
细则也称实施细则,是有关机关或部门为使下级机关或人员更好地贯彻执行某一法令、条例和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所做的详细的、具体的的解释和补充。细则是应用写作研究的主要文体之一。
细则一般由原法令、条例、规定的制定机构或其下属职能部门制定,与原法令、条例、规定配套使用,其目的是堵住原条文中的漏洞,使原条文发挥出具体入微的工作效应。
(一)细则的含义。细则是有关机关为实施某一法律、法规、规章而制定的详细具体的法规性文书。
国家的有关法律或上级机关的有关条例、规定等,在具体环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相应的管理部门结合实践再作补充和阐释。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在实行某一法规的时候,充许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处理。因此,有些法规在的时候,就在结尾外特意说明:“本条例(规定)由××部门负责解释”,或者“各地要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制定出实施细则,并于×月×日前报××办公厅”。这些都显示了细则这种文体的必要性。
(二)细则的特点:1.派生性。细则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法规性文书,它必须以某一法律、法规为前提,是某一法律、法规的派生物。如: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才会有随后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
细则作为法律、法规的派生物,只能是对原文的补充、阐释和细节化,使相关法律和法规更详尽、周密和具体,而不能超出原法律、法规的内容范围,更不能自行其事,另立法规。
2.解释性。细则要对原法律、法规的重要词语、规定事项给以阐释,使其含义更明确、具体,更具有可行性。
3.补充性。细则还要对原文不够详尽的地方进行补充。补充之后,大大增强了规定的可行性。
4.详细性。细则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特别详细,这一点在文种名称中已经显现出来了。
二、细则的写法
(一)标题和日期。1.标题。细则的标题由原法规名称加“实施细则”或“施行细则”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实施细则》。
2.日期和制发机关。在标题之下正中,加括号标注日期和制发机关名称,或者批准、修订日期和机关名称。随命令、通知等颁布的细则,可不列此项。
(二)正文。正文是细则的主体部分,要对某一法律、法规的实施作具体、周密的阐释、补充和规定,但不得超出原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细则的正文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章条式写法,一种是条款式写法。
1、章条式写法。这种写法适用于内容较多的细则。全文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总则、分则、附则。
总则是开头部分,主要用来说明制定细则的根据、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机关等。总则一般排为第一章,分若干条。
分则是细则的主体部分,分若干章,每章再分若干条。分则用来对原法律、法规进行解释、补充,作出细致周密、切实可行的规定。
规章制度管理细则范文2
在班级管理自主模式中,规章制度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笔者为了克服通行制度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水土不服”的弊端,对其进行了优化改进和改造。要求班委会在遵循学校整体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班级、其他学校以及从网上搜集有关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对照学习、纪律、卫生、文体、寝室管理等方面逐一制订管理细则,将班级规章制度的触角延伸到学生校内外学习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的讨论稿,提交全班学生进行讨论。班级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对班级管理制度初稿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经过初稿第一轮征求意见之后,班委会结合全体学生的意见,在班主任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修改,筛除其中不合理或操作性不强的细则,增加学生建议中的科学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形成班级管理制度表决稿。表决稿形成后,由班长代表班委会在全班宣读,并开展全班无记名投票,在同意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五之后,自动成为本班级常规管理制度。制度自全班表决通过之后自动生效,每一名成员都必须无条件服从。通过这样的方式制订出来的规章制度,一方面体现了科学性,经过两轮研究并充分汲取了他人先进经验而形成的班级规章制度,能够较为科学地对班级管理各个方面开展指导,避免了闭门造车形成制度的局限性。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体现了规章制度的全面性,经过全体学生的讨论和补充,班级制度基本能够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在整个班级管理中具有更好的针对性成效。
二、公正进行检查考核,凸显公平示范效应
科学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与基础,而公正地进行制度的执行则是班级各项工作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笔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求所有成员都必须严格按照通过的规章制度执行,并开展了检查考核。在检查考核工作中,为了提高检查的公平性,保证检查考核结果的公正,在每一个岗位的班级干部开展检查考核的过程中,都有学生代表陪同检查。学生代表的产生是按照学号顺序轮流执行,每天的检查结果不仅需要班级干部进行签字确认,同时陪同检查、发挥协助与监督作用的学生代表也要一同签字,提交班委会成员进行统计。这种方式在班级管理考核中能够起到有效的监督与制衡功能,保证每一项检查工作的公正性,在班级中形成了人人遵守纪律,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检查考核的结果每周一汇总,每月一公布,对每一名学生一个月以来的各方面表现进行量化考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在班级产生良好的制度导向作用。
三、推行集体评议模式,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规章制度管理细则范文3
[关键词]和谐高校 行政管理 管理者素质
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努力构建和谐高校,就成了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谐高校不但包括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师生与学校的和谐,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而高校的管理模式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高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以及行政管理,而行政管理在整个高校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建立和谐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就成为创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构建和谐高校的意义
1.构建和谐高校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校和谐校园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高校的发展。再者,和谐高校是构成和谐社会的稳定基础之一。因此.社会要和谐,稳定是基础,而高校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2.构建和谐高校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
高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正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到高校使得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给贫困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使部分学生形成自卑、自暴自弃或反叛的复杂心理;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一部分学生毕业等于失业或者就业质量不高,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高校的稳定增添了新的变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学生必然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校要稳定,必须正确应对待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风险,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大力促进校园和谐。
3.构建和谐高校,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
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二、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高校的行政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规章制度设计不合理
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长期以来,高校改革由政府主导,重点集中在教学科研运作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陈旧落后。表现为规章制度不适应管理的发展需要;干部岗位职责划分不清,工作中扯皮、推诿现象时有发生;对行政管理工作监督重视程度不够,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往往出现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局面,最终导致工作失误;学校内行政会议多、文件多、指令多,而真正对教学科研起推动作用的却不太多;部门与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职责不清,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隐性流失,影响高校事业的发展。
2.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的管理人员大都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现代管理知识贫乏,只是凭经验办事。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思想观念陈旧,办事墨守成规,人浮于事,不钻研业务,有些已渐渐不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服务意识不强,民主气氛不够,官本位意识严重
一些机关管理行政人员给自己的思想定位不正确,其决策程序是需求、请示、报告、批示,认为领导是一切的内行。行文办事不是从基层和群众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方便自己出发,不是当服务者,而是从官本位思想出发,“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 的情况经常发生。工作时效性不强,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解决问题的时间观念较差。能马上解决的,一拖再拖,等等再说;能一次交待清楚的,让你跑两三次;有时限要求的,经常拖延,工作拖拉;工作承接性不强,一旦某人有事离岗,工作即出现空档,陷于停滞,致使师生员工为办一件事,要跑好几次;个人的事第一,在办公室泡制论文评职称或者谋划自己的发展,而将师生员工和单位的事放在脑后。
三、和谐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
建立和谐的高校管理体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是在制度建设中体现和谐新理念
第一,具体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应受法律制度的约束。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将学校具体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同国家的法律法规有机结合,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实现依法管理。这既有利于规范管理活动,有利于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具体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应遵循“以人为本”。这要求在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考虑科学制度下的井然有序,又要以尊重和发展人为核心,努力提升人的价值,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第三,具体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应体现民主意识。这要求在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时。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鼓励教职工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做到充分发扬民主,博采众长。这样既可以避免制度脱离实际,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又有利于沟通感情,统一认识,为制度的贯彻执行畅通渠道。
2.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来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更要有能独当一面的能力素质。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校内校外,各部门之间,教师与学生郜有一定的联系。行政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合理协调好学校内外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本校、本部门的各项工作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行政管理者还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对于行政管理者来说,是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能力。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主要是对人的管理,与人打交道,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正确处理工作中所引发的矛盾;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还要有创新能力,不应墨守成规,对事物的观察要敏锐,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意见和措施,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同时优化行政管理者的结构,提高懂经济、懂法、懂管理的人员的比重,积极推进社会公开考试和招聘,吸收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到管理岗位上来。同时,改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从而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3.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管理关系
首先,和谐的管理关系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这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不是仅靠行政命令、强制措施来进行管理,而是多对教职工进行“情感投资”,在工作中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师生员工着想,在为师生员工诚心诚意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被管理者真正从内心接受管理,从而达到“不治”而“自律”、“自育”的境界。其次,和谐的管理关系应体现管理就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服务。要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和谐统一,应当摒弃以往那种“管理就是坐机关”、“管理就是管你,管你就得服从”的观念和做法。强调管理的服务功能,使管理和服务融会贯通。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每一位管理者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教师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关心教师,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使教师自觉地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融为一体,并把学校工作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和工作动力。再次,和谐的管理关系应体现平等、尊重的精神。教师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独立意识较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群体,也是一个要求平等、强烈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特殊群体。因此,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切不能“管”得过多,“统”得过死。而应该理解和尊重他们,用柔性约束代替刚性管理,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学术自主、自治权,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充分体现他们的个人意愿和特性,对他们的工作业绩要给予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管理中还应尊重教师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学校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及教师利益的教育教学改革,诸如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教学评价及考核奖惩等重大问题。要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积极采纳教师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郑祖波.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和谐观在跨文化管理中的应用[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4):50.
[2]李春美.高校管理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强化的着力点[J].江西社会科学,2002,(4):185.
规章制度管理细则范文4
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就是把班级的各项工作,如课堂出勤、病事假、寝室扣分、作业提交、好人好事、纪律违纪、各组值日卫生、学校公布的批评与表扬等,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交由学生自主进行量化考核、评价、管理,让学生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并且每一项都有固定的分值。
卢梭曾经说过,不应该对学生在口头上进行任何方式的批评教育,而应该让他们从实践中去吸取教训。量化管理模式就是让学生对于在学校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进行实时记录,用这种方式来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工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量化管理模式在中职—本科衔接班实施中的积极作用
(一)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透明直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中职—本科衔接班是学校创新办学模式下的“新产品”,学校从各方面都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班级管理上要求更加严格,力争通过三年的规范管理使学生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里来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量化管理模式对于班级管理所涉及的各项工作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赋予相应的分值,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表述得清清楚楚,让学生明白在纪律、卫生、学习出勤、文艺活动、生活安全等方面该怎么做,这样清晰透明的管理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现今大多数班主任都将班干部当做自己管理班级的助手,主要是代替班主任暂时行使班级管理的权力,但实际上这种态度以及做法让班委在工作中很被动,完全是按照班主任的想法做事情,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然也就缺少创新精神。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融会贯通的角色,及时处理和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将消息和工作任务上传下达,引领班级的发展方向。应让班干部有机会在班级管理中表现自我,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从而达到培养各方面能力的目的。通过对班级进行量化管理,让班干部可以有机会进行自主管理、自我展示,进而不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的管理水平。
(二)使学生参与自主管理更加积极主动,有利于促进班风的好转
班级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地方,是学生不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舞台,也是接触社会新事物的窗口。量化管理模式不是教师本人在做班级管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與其中,自主管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有了自主参与的平台,在开展量化考核过程中就会更加积极,为创造良好班风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量化管理有助于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具体化、可测化。学生每天都坚持记录下真实的班级信息,包括班级的哪些工作做得比较好,哪些还不够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发挥班级学生的舆论优势,共同创建一个和谐温暖并且不断进步的班集体。中职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等能力需要在班集体的影响下不断形成,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只有在班集体的作用下,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才能相辅相成,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习成绩也得到一定的提高,进而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使学生“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有利于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引导者,不是保姆,所以不必事事躬亲,要充分相信学生。对班级进行量化管理的方式,可以让班主任不再像之前那样跟踪式管理,而变成一种提供管理方针,让学生具体落实的方式,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锻炼空间,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班主任要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利用班级中有管理特长的学生,给予适合的班级职务,让他们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班级的纪律以及集体荣誉感。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及时高效地了解班级内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四)使考核评价更加公平、科学,有利于对学生操行的评定
量化管理模式从依靠班主任的主观评价,到凡事都有操作规则,都有可操作量化的分值,它不仅是管理形式上的改变,更是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及管理质量的提升。量化考核模式讲究的是制度管人、分值说话,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活中的评价都靠事先制定好的规章制度来执行,都以量化的形式来体现,这样会使考核评价更加公平、科学。
其中的操行评定,是对一个学期(或一个时期)内学生学习情况、有无违纪以及宿舍内务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并给予客观的评价。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督促他们不断进步。但是操行评定制度的实施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让他们了解制定操行评定对其自身的好处,而且在操行评定中各项目分值设定时要充分考虑它的合理性,要让多数学生达到合格的分数,对于比较差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可以达到不错的分值。根据不同的评定结果进行适当的奖罚,这样的评定方式才有实施的价值,学生才会主动去维护和遵守,每个学生都有意识的去自我约束,班干部也主动承担管理的义务,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才会形成。
二、量化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及量化考核细则时要体现民主化原则
规则是指对一个集体中所有成员进行鼓励或者是约束的一种手段。不过具体能否顺利开展实施工作,还要看它的目的是否符合集体中大多数人的需求和意愿,如果是符合的,那么就能得到大家的接受和配合,才能成为所谓的规则,班级量化制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特点,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及中职学生守则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班级的规章考核制度。先由班委会和团支部牵头,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搜集一些同级别的学校规章制度,详细制定出班级量化考核细则讨论稿,交由班主任审核,然后再下发到学习小组讨论,广泛征求全体学生的意见。在征求大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班级量化考核细则修订稿,这一轮修改主要是结合班级实际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使操作规则更加具体全面,量化分值更加合理,更具可操作性。把修改所形成的修改稿让全班学生表决,同意率达到95%以上方可作为班级正式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这样制定的考核细则和操作细则才能得到学生的广泛拥护,才能更加贴近班级工作实际。
(二)全员参与保证量化考核公平、公正,体现量化管理执行的公开化原则
规章制度定好,量化分值确定,最关键的是实施。对于班级进行量化管理的实施,主要有两个问题:谁负责?怎样负责?负责的人对于制度实施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执行力,而执行力的关键是负责执行的人。为了体现民主与公平,给每一个人营造被尊重、被信任的机会,建议采取双人配合监督式检查执行模式,每天有一名班委会成员和一名班级学生代表共同履行职责,对每名学生的学习、纪律、出勤、生活、文体等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检查,这名学生代表要全程跟踪检查记录签字。学生代表是按学号顺序轮流进行,这样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参与考核管理,同时也避免出现班级干部的特权现象。这样班级管理就成为大家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一项活动,最大限度地保证检查结果的公正性、量化得分的准确性。另外,对于学生代表而言,其承载着同学们的信任,担负着监督的作用,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责任感,进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养成认真工作的态度。
量化考核细则涉及学生在校的方方面面。要想评价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效果,就要进行考核,考核的依据就来自于检查。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需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如此,班级成员才会积极维护和支持,该项措施才可以长期有效。否则没有学生的认可,强制性的执行,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三)量化结果周汇总、月公布,体现量化管理的激励性原则
在量化考核过程中对没有达到要求的采取扣分制,对表现突出的采取加分制,以100分为基础加分减分形成综合分。每天的检查结果交给班委会,每周有固定的成员进行汇总,一个月公布一次结果,评出班级的优秀学生之星,如学习之星、纪律之星、安全之星,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参与量化的积极性就更高,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每学年评优的依据,规定表彰无论是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量化考核成绩必须不能低于一定的分值。严格执行量化制度规定的奖罚方式,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让积极遵守规定的人得到适当的奖励,给予不遵守规定的学生相应的处罚,让他们有压力去遵守和改进自己的不足,在班集体中形成一股正向的督促和激励之风。
三、运用量化考核管理的几点思考
量化考核管理模式是用最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细则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此来教育、引导、约束学生,在运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加强落后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全班共同进步
对于一个大集体,总是会存在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三个级别,这种分层现象在职业学校尤为突出。大约一半的学生都是落后群体,对于班级中的差等生而言,要想快速达到量化管理中的相关标准,实在是不易。如果长期处于量化的压力下,他们就会产生无所谓的情绪,更不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改善生活习惯等,所以要针对这部分学生制定阶段性的进步激励制度,让他们一步步变得更好。
首先,对这部分学生要进行观念上的沟通,可以经常性地与他们聊天谈心,關心他们的生活,慢慢地加强对学习方面的渗透。对于中职生来讲,年龄都不大,社会阅历浅,可以多跟他们聊一些社会现状,让他们有一种危机感,尽量用身边的优秀毕业生立志成才的事例和先进人物事迹去教育每一个落后生,在谈话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相待,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架势,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班主任要注重言传身教,在生活中和学习上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每一位学生,比如在大扫除时主动参与打扫卫生、亲自示范学生如何整理内务、学校或者班级举办文艺或比赛活动时,积极带头报名,潜移默化之中教育、感染着每一名学生,给学生的思想、行为提供一条准绳。
最后,为落后学生创造操行加分条件,鼓励学生做好事,增加奖励分值。如被任课教师点名表扬的同学加2分,拾到东西上交的加3分,卫生在学校大检查时提出表扬的每名值日生加2分,等等,以弥补同学偶尔扣分造成的低操行分。这样就有效调动了落后生的积极性,不至于失去信心。
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每一位落后生,他们也可以成为量化管理的受益者,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不断提升学习成绩,进一步改善生活习惯,享受班集体的快乐和温暖,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要注意量化标准的弹性化
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在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上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在量化标准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对于某些要求要有一定的弹性设定,对于大多数能做到的,常规的行为准则可以有明确的分值考核标准,但是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细则规定,如对学生能力提高有帮助的项目,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行为,对班级建设有益的做法,参加班级间比赛、为班级争光的行为,都可以给予额外的加分特权。以此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进行自我突破。
(三)要注重量化评价的时效性
不仅加分要及时,反馈也得及时,使学生在知情的同时也能及时核实加减分的准确性,一方面提醒学生及时整改提高,另一方面也对执行者起到监督的作用。班主任要及时查看量化评价记录,对扣分较多的同学要及时教育鼓励并帮助其通过加分政策弥补所扣的分数,避免出现对量化考核无所谓的现象发生。
规章制度管理细则范文5
关键词:制度;执行力
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中,会发现不少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能严格落实的情况,若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及时纠正,必然对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形成实质性损害,进而产生制度执行力下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产生不良后果。因此,企业的管理层都很重视规章制度建设,重视制度的执行力,那么,如何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呢?
一、制度的设计应具有明确而清晰的内涵
制度能否得到严格执行和落实,首先审核制度本身是否严谨、科学。若制度的表述不明确、不清晰,在含义上过于宽泛,使人可以从多种角度予以解释,则必然在执行中出现多种行为均符合规定或均不违反规定的后果。规则内涵的不严谨常常导致执行者各取所需、差异执行的后果,实际上赋予了执行者过大的自由裁量权,自然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因此,企业的职能部门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对具体的执行层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在制度的制定中表述明确、清晰,提高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制度的本质是一个企业的法律、规则,是文化和软实力,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管理层要从现代企业管理的战略层面上重视制度建设,做好制度建设规划,明确管理机构和职责,实现企业制度设计最优,创新及时和具有实效,形成企业集中、统一和规范的制度管理体系。
二、制度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
制度的设计是为了能够在实践中落实,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制度设计的可操作性就与制度执行力的强弱有着内在的实质性联系。可操作性低的制度自然可行性就低,而可行性低必然导致执行力弱,反之亦然。而一个制度的可操作性集中反映和体现着这个制度对于企业现实情况的针对性如何,反映着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契合程度。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操作性上存在障碍,导致很多制度不能真正落实。
为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的管理机构要审核具体制订制度的部门对现有制度的评审报告,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方可制订制度。制度前,需进行制度会审,会审通过后才能正式。
三、制度的执行必须责任明确
验证制度设计是否科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求制度规则的执行必须责任明确, 就是指每一项制度要求认真落实执行,都必须有清晰明确的主体,由确定的部门和岗位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责任主体的确定上绝不可模糊,更不可给执行者以责任不清的裁量权。如果特定的职责在执行的主体上可以有多种解释,或者粗略地规定为由多个部门和岗位相互协商来确定,则职责的落实必然落空,进而削弱制度的执行力。为了提高不同部门的整体效能和合作成效,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按照科学化的原则进一步细化不同部门各自的责任范围和职责内容,最大限度地压缩部门之间扯皮推诿的空间,从制度上强化责任归属,以促进制度执行力的提升。
四、相关制度之间须加强配套与协调
制度运作的系统性是整个制度体系运作绩效的基础和保障,它要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保持协调和良性的互动。制度规则能否顺畅有效地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各运作机制之间的协调性和关联性。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差,出现摩擦、脱节和冲突,必然影响和阻碍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行,使得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之间发生人为矛盾,使得各方的工作相互抵消,大大降低了制度的执行力。为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必须着力加强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消除阻碍制度执行绩效的制度结构上的症结,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
五、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和考核
企业的制度体系健全以后,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就要加强制度的监督和考核,若一套再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若监督和考核跟不上,使执行者感受不到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和不执行一个样,那么,很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和考核,使执行者感受到制度的约束力和严肃性,对严格执行制度、促进企业发展的执行部门进行奖励,对不严格执行制度,给企业带来损失的执行部门进行处罚,在执行层面建立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企业要建立综合考核管理细则,每项制度的业务管理部门每月要对制度的执行情况上报考核情况,由综合考核管理负责汇总、报审和考核结果。坚持每月做好制度执行力的考核,才能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六、加强制度评审和更新机制
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新的法律、法规在陆续,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内部也在不断变化,所以要建立针对规章制度的管理细则,把每年规章制度的评审、需制修订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把规章制度的立项、起草、审核与纳入《规章制度的管理细则》,确保制度更新及时,符合企业实际。
规章制度管理细则范文6
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依据和保证。为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推动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努力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学校现行的规章制度开展一次集中清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清理原则
规章制度的清理和修改完善力求体现法制统一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保留适应的、废止过时的、修订残缺的、制定空白的”,结合高等教育规律,特别是我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保证规章制度的合法性、程序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体现稳定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二、清理范围
本次规章制度清理的重点为20xx年版《学校学生手册》、《学校教师手册》中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清理标准
明确各制度的“留”、“废”、“改”、“立”,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和完善。
“留”是指:学校所执行文件符合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规定,与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一致,适宜于学校的管理实际和发展需要,应当继续执行的,予以保留。
“废”是指:凡在实施过程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式要求,或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规定不相符合,不适宜于学校的管理要求,已经没有存在必要的,已经过时的规章制度或条款要明确废止执行;
“改”是指:对不适应形式要求、部分内容不和适宜,与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不一致,或现行依据有所调整,不完全适宜于学校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尚不够完善的,依照有关规定程序应予以修改、合并的,修订完善。
“立”是指:现行制度整体上已不适用,已重新制定,或由于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实际工作需要填补制度空白的规章制度要着手制定。
四、工作程序
(一)梳理整改
从实际出发,结合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填写《现行规章制度梳理情况统计表》。各部门对本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查、整理的过程中,从文体、内容、执行效果及依据和合法性等方面,按类逐文进行审核,提出是否保留、修改、废止或补充的初步意见,报主管校领导阅批。
(二)归类
本次清理规范工作采取“分块处理”、“归口清理”的方式进行。“分块处理”即“留”、“废”、“改”、“立”,先行完成对应予废止的规章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宣布废止的工作,之后陆续完成对拟修改和新制定的
规章制度的审核和工作;“归口清理”即相关部门、二级学院、直属单位实施“谁制定(规章制度)谁清理”的原则。
新修订的党的工作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党委工作规则、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纪检工作、工会工作、共青团、学生会工作等7个方面的制度。
新修订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综合管理、人事管理、教学与教研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治安保卫、后勤管理和建设规划等9个方面的制度。
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清理范围内划分、归类各部门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
(三)清理审查
各单位在明确各项制度的“留”、“废”、“改”、“立”的基础上根据主管领导意见,调整、完善文件内容,形成内部意见后报主管校领导,由主管校领导报学校相关会议审议通过,决定相关规章制度的保留、修改、废止和制定。
1、审核内容
(1)政策法规审核:制定主体有无权限,规章制度的实体性内容和程序性内容是否合法、明确、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与上级文件相抵触。
(2)依据审核:规章制度的实体性内容和程序性内容所依据的文件是否合法、是否仍现行有效,名称是否正确。
(3)内容审核:是否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否科学、全面、合理、系统和配套;与本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有无矛盾,是否重复,是否互有抵触;具体内容是否与主体一致;是否符合学校目前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是否存在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内容;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内容、主体、程序、对象及监督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执行效果是否达到规章制度的制定目标;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是否经过协商,分歧意见是否一致,会签单位是否齐全;是否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
(4)体式审核:规章制度的字体、格式等表现形式是否规范统一、符合公文的形式。是否符合《公文处理办法》和《细则》的有关规定,文种是否恰当;文稿结构是否符合公文写作要求。
(5)文字审核:表述是否规范,包括字、词、标点、语句和逻辑结构是否准确、合理;计量单位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行文、数字、层次、序数等是否规范。
2、审核程序
拟写人初核、处室负责人审核、分管校领导审签。
(四)印发公布
修订完毕,学校按规章制度公布程序重新印发《学校学生手册》、《学校教师手册》。
五、清理结果及报送要求
规章制度清理结果分为:保留、修改、废止、新立四类(见附表1《现行规章制度梳理情况统计表》)。对于需要废止的,提出明确理由;
对于需要重新修订的,应当说明修订的必要性。
校发规章制度需将《现行规章制度梳理情况统计表》分别报送纸质及电子版(目录及内容)各1份,并需加盖单位公章。
其它部门制定的某些规章制度是否与你处相关规章制度有重复、交叉或冲突的地方?或你认为学校还应制定哪些规章制度?
六、清理工作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学校规章制度清理工作组,具体负责制定清理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初步审查各单位清理目录,研究解决清理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具体组成如下:
总负责人:
总协调:
汇总:
政策法规审核:
依据审核:
内容审核:
体式审核:
文字审核:
校属各单位要成立清理工作小组,负责审查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清理目录,并派专人负责清理工作。
七、清理工作注意事项
1.加强领导,组织到位。此次规章制度梳理、修订和完善,工作量大、覆盖面广,政策性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与紧迫性,把制度修订工作作为近期重点工作任务来抓。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负责,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阶段任务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