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资文言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教资文言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教资文言文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阅读,要以阅读教学为中心。从高中语文教材来看,阅读教学是所占时间最长、所占比率最大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呈现了“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教学模式填鸭式,阅读教学受到教师的控制,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人文精神塑造。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对语文阅读教学反思,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

(一)自主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就是自主性,所谓的自主性就是在学习中自我设计学习计划、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等,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管理与自我选择。

(二)自我学习的主体性

自我学习注重的是注重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目标的提出、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评价的设计,需要由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做出自己相应的调整。

(三)自主学习的发展性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注重自己的发展。自主学习情调的是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制定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成学生在学习中充分的自省与反思。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字数学习的发展西,关系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权利是否得到充分的尊重,关系到教师的工作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创建和谐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需要和谐的阅读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教育的成功需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创设和谐的环境,营造积极的民主的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安全感,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亲其师,才能够重其道。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实施自主学习的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营造一个关爱的、平等的、自主的、河西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空间,教师在课外的时间里,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他们交朋友,放下教师的权威,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内心的心声,多多的给与学生肯定与鼓励。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用良好的态度与积极地眼光来看待学生,挖掘学生内心的潜能,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二)明确阅读学习的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目标是出发点与落脚点,学习目标的明确性、科学性、具体性,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求知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要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探究、自我评价,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始终是一致的。从严格意义上来数,学习目标的建立,需要由学生进行确定,在阅读教学中遇到什么具体的难题,这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而目标。但是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必须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的机会少之又少,在多数情况下,学习目标还说由教师来制定。教师所指定的目标需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要具体明确,便于学生理解。自主学习的目标,必须与单元训练的目标结合。例如,在学习当代诗歌的单元的时候,笔者结合单元的目标提示,介绍了当代诗歌的主要的状况,介绍怎样鉴赏诗歌,诗歌学习的重点就是抓住意象等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阅读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谓的兴趣,就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的某种心理倾向,兴趣决定了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态度。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深入的、兴致勃勃的学习知识,因此,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累愉快的阅读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坚持用几分钟接受美文介绍文化名人,使得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一定的学习状态下,在导入的环节可以使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利用音像、图片O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的《雷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讲述法进行导入,介绍的生平,从他的大学生生活、文学生活等等展现出来,然后介绍其处女作《雷雨》,激发学生惊奇的、疑问的情绪,使得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与策略,提升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丽军. 当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 语文学刊,2005.

高中语文教资文言文范文2

语言文字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来说,不仅仅是普通话的培训、测试和推广,也不等同学大学语文课程,语言文字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融合于高等医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高等医学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向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的的特点和实际,下面谈谈语言文字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语言文字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能够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1. 语言文字教育内容丰富,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丰富的知识是提高文化修养的基础。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博大精深的视野,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语言文字教育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宽泛,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丰富的知识是提高文化道德修养的基础。我们可以结合医学生的特点,以语言文字教育为手段和途径,开展人文教育,选择学习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还可以开设一些与医学有关的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疗语言学、医学美学、医古文等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热爱专业、丰富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医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2. 语言文字教育能以情动人、陶冶性情,培养并提高医学生审美素养及道德修养。高等医学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好的心灵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方面语言文字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不同,语言文字教育通过加强经典诵写讲教育,开展“诵中华经典、写规范汉字”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选取一些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进行,这些作品都有着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教师只要能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分析这些作品,并将其当作艺术品来鉴赏与讲授,就能吸引医学生激发起心灵中美好情感的浪花,收到艺术的感染熏陶与美的享受,并可帮助医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建立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美的操行。语言文字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而且还会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从而富于同情心、爱国心,增强责任感、意志力,培养起救死扶伤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语言文字教育可以配合医德教育,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语言文字教育能促进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提高,培养医学生现代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作为当代医学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离不开语言文字基础,尤其欲成为本专业中出类拔萃之辈者,更需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如晋代名医皇甫谧、唐代名人孙思邈、当代著名的中科院院士陈可冀教授等人,都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对医学生实施通才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总趋势,文理渗透、文理交叉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语言文字教育正是对医学生实施通才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不是哪一门学科单独能完成,发展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要靠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各门学科的共同努力。语言文字教育在培养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上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语言文字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具有现代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而医学特点就是以观察为基础,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单纯的医学专业教育侧重培养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易成思维定势,观念很难改变;而语言文字教育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创新求变,重视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训练,形象思维居主要地位,润物细无声,其教育的结果将体现在他们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专业技能中,发挥潜在而持久的作用,使医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锻炼形象思维能力,掌握开放、多元、辨正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

3.语言文字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社交能力、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医学生们除了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良好的处世技巧,而这两种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均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修养,提高他们的书面语及口语交际能力,加强医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并提高他们应用写作和科技写作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的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语言文字教育能够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语言文字教育渗透在医学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全过程。教师及科研人员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方法,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修养,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保障。《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完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机制。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融入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列为教育质量检测、督查等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等医学教育中,将语言文字教育融汇在专业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就业培训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教育内涵建设,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高中语文教资文言文范文3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方式叫做自主学习,此方式不同于别人教学或指导教学。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对自我学习进行事先的计划安排,以及及时地反馈检查,并对此进行思考纠正,因此,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时,学生要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再由教师指导,并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自学目标对写作制订出更完整系统的目标,最后通过反馈、思考等达成学习目标。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策略应用

1.命题以生活体验为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成长及心路历程等全方位的发展,这便指明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自主学习的方向,因此,自主学习教学不再是放牧形式,而是按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及个人精神境界体验为主旨内容,从而写出学生的所想及自己内心成长的历程。所以,作为自主学习引导者的教师,不能再仅限于理论教学,要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体验已学知识,并在体验过程中掌握重点,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来为写作命题。

2.课外结合课堂,领悟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教资文言文范文4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45-01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阶段教育问题现状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6139亿人。北京师范大学袁连生教授等人对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84.6%的学生希望初中毕业后继续读书;回老家种地或工作的只有1.5%。而同时也有38.9%的家长打算让孩子在北京读完高中(含中专、职高、技校)。

然而他们目前却面临着两难境地――留城还是回乡。在当地读高中,他们普遍受到经济收入、分数、户籍等因素的限制。据调查,当前在许多地区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仍要交借读费或其他费用,在大多数农民工家庭处于城市贫困群体的情况下,支付不菲的学习费用读高中,对农民工子女而言,只能是一种奢望。但是如果回乡上学,由于他们对原籍没有或很少具有印象和生活体验,城乡之间巨大的落差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偏差。

一边是对继续升学的渴望,一边是渺茫的升学机会,这些渴望继续升学的孩子,初中毕业以后他们该何去何从?

二、制约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根本原因

1、户籍制度的障碍

随着改革开放至今,户籍制度已逐渐淡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市场调剂机制与教育资源的政府分配机制之间的矛盾又导致了随迁子女不能平等享受流入地的教育,如只允许特定单位职工(北京市知青子女、专业技能人才子女、部队随军子女和台胞子女等)或从事特定工作(广州市殡葬工人的适龄子女以及从事承担政府环卫作业工作服务连续两年以上的环卫临时工子女)的农民工子女报考本地高中阶段教育,或有条件地开放本地高中阶段教育(深圳市规定提供“五证”的非户籍人口可与市民一样参加中考)等。因此,户籍制度仍然是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的第一道屏障。

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

城市教育资源供求严重不均,富余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而农民工聚集的城乡接合处的学校十分短缺。此外,农民工聚集城市在资金、土地和师资方面面临很大压力。在非户籍常住人口集中的珠三角地区,教育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城市教育规划缺乏前瞻性。大多数城市的教育规划是以本市户籍人口为基数制定的,没有根据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特别是一些新建居民小区,没有按规定配建相应的学校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机会保障带来了许多无法补救的难题。

3、监督保障机制的缺失

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文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各地执行力度不够,根本原因是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当前政策从宏观上指明了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方向,但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尽管学校有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实施监督,但以往的中心多集中于对城乡公办学校的监督,对城市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歧视现象并没有进行直接有效的干预,对于随迁子女在入学、升学、教学条件等环节上被歧视的现象缺乏系统的监控和处理机制。同时,由于国家出台的关于保护随迁子女权益的政策的文件并非法律条款,不具有法律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性,结果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互相推诿责任,使农民工随迁子女权益受到极大的侵害。

4、新型高考移民的涌现

从长远来看,如果目前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单向地开放普通高中教育,满足了他们对普高教育的要求,那么他们就完全有可能在几年以后进一步提出对高等教育的入学需求等问题, 同时,这将会促进形成一种新型的高考移民,对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现象是雪上加霜,对我国现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造成影响,与国家教育部现行的“高考严禁跨省报考”政策相背离。但是, 从2010年开始全国各省高中一年级已经全部实施新课程,各省课程内容相差甚远,且独立高考或自主命题的省份日益增加,跨省高考的难度正进一步加剧,所以如果我国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高考制度不进行相应的改革,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就读高中对其今后回原籍参加相关的升学考试极为不利。

三、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农民工子女的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已基本得到保障;而高中教育是选择性教育,政府责任特殊,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些游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子女,他们不仅耽误自己的前途,可能会成为未来社会不稳定因素。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长期不合理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是造成随迁子女教育中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目前,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启动。江苏省自2003年5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未基本形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湖北省自2004年起也取消了农业、非农业户口的性质,湖北省居民的户口类型统称为“湖北居民户口”;2010年6月7日,广东省计划在三年之内,引导和鼓励180万名左右农民工通过积分制入户城镇、融入城镇。现在,广东省发改委和公安等部门正在研究,按照每年60万名的额度制定分解指标下达各地。“农民工积满60分就可以申请入户。”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在广东破冰。这些省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对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并不可能完全取消户籍制度,而是应该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二元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城乡分割的各项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农民工的平等地位,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应有的待遇。

2、调整城市发展规划

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许多城市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城市规划,在经费投入、学校布局、师资配置等方面着力保障。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以当地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为基数,按照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向学校拨付公用经费;一些城市建立了专项经费,支持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北京近几年累计投入4亿元,武汉、杭州等城市分别投入数千万元。这样,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多的学校所得到的公用经费就更多,也有助于调动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热情。

3、实行教育补偿制度

由于中央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是以学生的户籍为准,将教育经费支付给学生户籍所在地,而不是支付给他们实际接受教育所在地。农民工迁移,部分学生也跟着迁移,但中央财政支持的教育资源并未随之迁移。如此一来,大量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责任,全部压在流入地政府的身上,损害一些地方政府实行“同城待遇”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实行“教育”制度,即所有学生都有权向户籍所在地政府申请一定面额的“教育”,在哪里上学,就向哪里交纳“教育”,学校收到“教育”之后,与所在地政府结算费用,而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之间,再按实际发生的“教育”数量,经中央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4]这样,就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农民工子女因迁移而无法及时地得到教育经费的补偿,保证他们正常的接受教育,又能够刺激流入地地方政府接收农民工子女的积极性。

4、集中分区办学

据调查,我国农民工子女地区分布高度集中,广东省占全国的14.60%,上海市每3个学生中就有1个是农民工子女,除此之外,北京、浙江、天津和福建等地农民工子女比重均较高。而跨省农民工子女来源地分布也较为集中,多来自于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安徽、四川、河南、湖南、重庆和江西六省市输送了一半以上的跨省农民工子女。[5]这样也为集中分区办学提供了方便。对于农民工子女密度较大的流入省市,可将来自不同地区的农民工子女,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建立使用各地不同教材的教学点,高考时再回原籍报名。这样,既避免了农民工子女高中必须回原籍的问题,又解决了他们因在不同地区上学所带来的课程内容无法适应的困惑。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新华时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2] 袁连生,付尧,李奇.北京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

[3] 桑锦龙,雷虹,郭志成.我国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高中阶段入学问题初探[J].教育研究,2009(7)

高中语文教资文言文范文5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原则 方法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是中华先人留给后代子孙的精神食粮。我们要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首先便应搞好文言文教学。而高中阶段正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读懂并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但从教学实际来看,艰深晦涩的文言文又的确比现代散文、诗歌要难教。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钱梦龙先生曾经讲过,文言文也属于我们的母语,而不是外国语,如果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每走一步都得由老师扶着拽着,教母语就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发展,其语法、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与古代汉语有血缘关系。很多古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书面语里。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古汉语虽然有一定障碍,但决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从零开始。

既然古今汉语有这样紧密的联系,学生阅读古文又有这样的基础,因此学生借助课本上的注解自行阅读,是能大体读懂的。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就应该像教现代文那样,在可放手处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以启发学生思考,万不可越俎代庖,搞“字字清楚,句句落实”那一套。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语言的演变,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已有较大的差别,需要学习的词语、句式数量不小,学好它,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要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更不是易事。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教师首先应熟悉文言文词句教学的主要目标(常用的实词、虚词、句式),要认真阅读教材,弄清这些词句在各册、各课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课的词句教学重点。在具体教学中,有计划地逐课引导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句,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捕捉、积累新的意义和用法。这样一天天、一课课日积月累,掌握的数量就多了。

切忌见词就讲、见句就教,把词句教学等同于翻译,那是目标不明、缺少计划、没有重点的做法。每课一个小目标,每册一个中目标,由小到大,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就能轻松实现《大纲》规定的总目标。

三、联系的原则

首先是要联系语言环境。学习词语,固然要借助字典词典,但有许多词语是多义的,是特定的语言环境规定了它的意义和用法,所以只有联系语言环境,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只有结合这些词所在的句子,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有时不仅要联系所在句子,而且要联系上下句或上下段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逍遥游》末段一句“其自视也,亦如是也”中的“是”,只有联系上下段,我们才能明白,作者是把本段所写的四种人比作了上一段中自命不凡的斥鴳,所以这个“是”是代词,代指斥鴳。

凡是会读文章的人都知道,阅读大体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理解文言词句也不例外。联系语言环境反复玩味,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深入。

其次要联系现代汉语。把词语的古今意义、句子的古今形式加以比较,才能了解古今汉语词句的差异,感知汉语的演变。在比较区别中学习,不仅有利于准确牢固地理解新学的文言词句,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第三,要联系造字法来理解词语。这样做,会为词句教学增添许多趣味,还能增加理解记忆的成分,让学生既学得有趣,又理解得透彻。如学习“造”时,告诉学生,它是形声字,形旁是“辶” , 意义与“走”有关,因此“造访”的“造”不能讲作“制造”;又如“夺”字,是会意字,篆体的写法上面部分表示两只想展翅高飞的鸟,下面部分是一只手,想抓住它们,不让它们飞走,强迫改变它们的意愿,所以它在“舅夺母志”一句中能讲作“强迫改变”的意思。如此等等。结合着造字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有人说,学习要学规律方面的知识,造字法与字词的意义有密切联系,也算一条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有可能举一反三,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四,还要联系旧知。这样做,既能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以便于掌握,又能启发学生运用其才智,自求理解。

联系的原则,应该是学习古汉语的一条重要原则。

四、实用性原则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要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散乱的文言词句,也不能过多地甚至脱离文意地大讲特讲语法知识。前者是词句收藏家的做法,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的语言材料,而不能欣赏到用这些材料建筑起来的艺术品——文章之美,是“买椟还珠”的做法,会失掉阅读能力之“珠”;后者是语法学家的做法,是脱离《大纲》的要求的。正确的做法是着眼于更准确地理解文意,适当介绍语法规则,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其表达效果。举个例子来说,学习《师说》首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者……也”是判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这是只见“言”(文言词句)而不见“文”的做法。应该联系全文指出,这篇文章论说从师的道理,首先就应该指出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开篇这句话,作者就用判断句极其简练地提出了对教师职能的看法,为下文的论述做了铺垫。作了这一番指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服务于对文意的理解。这样的词句教学才是实用的,有价值的。

五、激励性原则

不愿登山的人,攀登时必定腿软;不想夺冠的人,竞技状态必定不佳。没有求知欲,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怎么能搞好学习呢?因此,教师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不仅要研究《大纲》和教材,而且要研究学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励。

高中语文教资文言文范文6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高等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利用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资源短缺的矛盾,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将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高校得到国家投入的教育资源后,根据校内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情况,实现教育资源的校内配置,分配给校内教学、科研、服务等有关部门,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贡献良好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提供服务,得到社会认可,从而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充足,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主要是教育资源的竞争。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现阶段高教资源的主要来源。尽管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总量严重不足。具体来说,一是管理性资源占据较大比例,“重管理轻学术”的现象突出。二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资源配置集中度不足。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集中度不够,没有重点。资源平均分配,小而散,科研没有大项目,学科形不成大平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的学科建设,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各二级学院、专业争抢有限的资源,致使教学、研究机构重复设置、设备重复购置。同时,由于缺乏相应配套政策与制度的制约,投资论证不充分,而造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材料利用率不高,稀缺的资源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三是激励评估不到位。高教评估和激励的目标较多地集中在对产出的增加,而忽略了对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评估和激励,因而造成只重视产出,而忽视投入。其次是评估手段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标准。 

 

二、高校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高校内部资源配置要实现最优化,高校应在创造、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保证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前提下,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最小化。高校必须进行内部自身制度创新、提高办学效率,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浪费和损失,优化消费教育资源的配置。 

(一)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已形成格局。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人员过多,且工作效率低,消耗过多的教育资源。改变这种状况应加大改革力度,根据本部门的范围,将多余人员采用多向分流的办法处理。符合教师条件的充实到教学、科研第一线;不能做教师的分流到校办产业或其他服务岗位上;留在管理岗位上的可以跨岗兼职。另外,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后勤保障体系。但如果高校后勤交由学校去配置资源,将会形成与教学科研争经费,分散学校办学精力等诸多弊端。因此,将高校后勤交与社会去配置资源,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高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是后勤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后勤社会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化,除了作为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外,还应该受学校特殊性的制约。 

(二)公共设施实行开放式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这里的资源共享既有校内各专业之间的,也包括相邻的各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实际上,许多高校大多数是在某些方面资源短缺,但另外几个方面却有剩余。尤其是在省会或中心城市,高校、科研机构比较集中,应该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价值较高的科研、教学仪器、计算机以及公用性强的实习、实验场地、图书材料、体育设施等应该相互开放。资源的拥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应该互相提供方便,实行有偿服务。特别是大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联网后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各高校只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够获得规模效益。高校内部也要优化师资队伍,实现专业间的资源共享。当各专业相容性较强时,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会因专业间能实现资源共享而减少投入,又有利于各专业的相互促进。无论是校内各专业之间的,还是相邻的各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都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又能降低生均培养成本,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在微观层次的配置效率。 

(三)整合学科专业,形成特色,实现资源重组 

任何一所大学包括世界一流大学,都不可能在任何领域、任何专业都拥有绝对的优势。根据自身实力对学科布局进行定位,使教育资源在各个学科领域进行合理配置,才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高校本身竞争能力较强,也有足够理想的发展潜力的学科,特别是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应优先发展,高校应保证这些学科所需的一切资源,以维持它们在本领域有利的地位;反之,如果这个学科发展前景黯淡,学校本身实力又很小,应尽快放弃,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对于发展前景看好,社会需求旺盛,而学校本身实力已有一定基础,但还不够充分的前沿学科、新兴学科,应该不断强化,努力通过分配更多的资源以加强其竞争能力。在确定了学科布局之后,就如何具体地开展学科建设,需要对师资梯队、学科带头人、学科物质技术基础条件、有关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支撑条件等资源的配置进行具体的规划,以保证资源的合理、有序、高效的使用。 

学科和专业的整合是为了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促进学科和专业发展。从优化结构的角度考虑,学科力量、资源的配置既要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学校在若干学科上的优势,形成带头学科、特色学科,又要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营造有利于学科共生的学术生态环境。首先要掌握学科、专业发展的各种信息,然后按照学科、专业收益率的大小进行择优选择,避免教育资源配置的过于集中和分散的两种极端倾向,力求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整合过程中,学校要寻找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力争“特”、“优”,而非“大”“全”。 

(四)建立完善的激励评估机制 

 一是加强对资源利用率的评估考核和激励,实现传统的产出考核激励+效率考核评估激励。 要真正实现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激发教育资源使用者的效率。首先,没有单一的激励机制,高校不同部门的激励应有所区别,并把对个人的激励与对专业或系的激励区别开来。在高校内部,对个人的激励似乎比较容易操作,最直接的办法往往是加薪、提职等。即将个人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成绩的好坏与其工资和奖金挂钩,与职称和职务挂钩。对一个部门、专业或系来说,激励制度则比较缺乏。在这方面,国外的经验是通过与这个系共享节余成本来激励其成员共同奋进,共同合作。当然,节余成本不一定要分配给个人,也可以分配到院系或者是拨给系里更多的资源,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励院系,使其提高效率并改善研究环境。 

 

参考文献: 

[1]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