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机安全风险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机安全风险点范文1
农机互助保险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1农机互助保险发展现状
陕西省是全国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开展较早的省份之一,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9年,陕西省率先成立了农机使用者协会。在农民“机手”自愿入会的前提下,由农机监理部门主导,农机使用者协会负责实施,同时由资深专家组成团队参与管理,形成了农机安全事故风险共同抵御的运作方式。协会会员的会费由全省统一筹划,统筹安排,分县进行记账和事故补偿,结余归会员所有。陕西省农机安全风险互助保险的服务项目包括联合收获机和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的保险费用最高800元,保险额度为10万元,期限为90~180天;最低300元,保险额度为6万元。拖拉机的保险期限为1年,按功率分段计算保险费,最高每台每年400元,保险额5.8万元;最低每台每年100元,保额1.2万元[5]。协会与农机制造企业和销售公司联合为新“机手”赠送农机安全互助保险[6-8]。截至2011年6月,开展农机互助保险工作的区县达到81个,参加协会的机手达到12615户,接到并处理的农机安全事故299起。湖北省于2010年4月成立了农机安全互助管理委员会,并建立了由省市县乡4级垂直联动的服务模式。同时,聘请江泰保险经纪公司合作,由省农机安全协会统一组织农机用户在同一家保险公司投保,有效防止了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无序恶性竞争。一旦出现农机安全事故,由协会的服务站负责牵头实施救助。在出现纠纷时,服务站也负责协助机手维权,化解保险的索赔疑难问题。2010年11月底,全省已经有15702名机手加入协会,共筹集保险金320万元余,为“机手”提供农机事故服务98次,补偿事故损失70万元多,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9]。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依据《江苏省农机管理条例》,给予联合收获机“三责险”和拖拉机“交强险”不低于50%的补贴[10]。目前,在江苏实施的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保险的险种包括“交强险”、“三责险”和驾驶员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从2006年起,上海市财政部门依照政府预算安排农业机械的政府保险补贴资金,享受保险费补贴到达30%,补贴对象为联合收获机和拖拉机。浙江等省也实行了农机保险政策性补贴,补贴幅度达60%~90%,宁夏与甘肃等区省已开展了农机免费挂牌检验[12]。这些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充分表明,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农机安全事故保险健康发展与壮大的有力保障[11]。
2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机风险互助保险等政策缓解了拖拉机保险费高,登记率和年检率低的矛盾,为农机事故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总体覆盖率低。陕西省是国内开展农机安全互助较早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参保率仍然很低,拖拉机只有全省注册“机手”的1/10参保,联合收获机只有1/4的用户参保。另外,大批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机还未纳入农机安全事故互助保险行列。主要原因是农民穷,农机收入低,许多农民购置农机是负债经营,加之没有风险保障意识。由于一些保险公司超标准收取拖拉机“交强险”,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民个人交费办理安全互助形成心理上的反差,影响了农民参加互助保险的积极性。2)政府各级部门重视力度不足,方法不当。农机安全保险的健康稳定发展,只有农机部门的参与是不够的,政府各级相关部门不能积极支持,没有形成政府的主导和推进的良好环境,各级农机监理部门思想不够重视,没有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和实施方案[1];同时,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报刊及网络积极宣传农机互助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致使机手对互助保险了解甚少,得不到农民的认可和支持。3)缺乏队伍建设。作为一个社会团体服务组织,不能只是农机部门的附属品,区级会员服务站还没有建立起一支集查勘定损、事故救援、配件供给和保养维护于一体的高素质队伍,无法跟上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13]。4)缺乏必要的救援和定损装备。农机安全互助事业刚刚开始,尚无资金积累,开办费、工作经费及各类设施装备费用只能抽取于农机安全互助保险费。各级会员服务组织在没有配备必要的救援和定损装备情况下,致使运行成本提高,效率降低。5)“机手”热情不高,收取保险费难。农机安全互助保险是“机手”自愿交费投保,不是强制投保范畴,在农民收入不高、认识不充分的形式下,无法调动机手的热情,导致互助保险费收取困难[12,14]。
我国发展农机互助保险的对策
1加快农机互助保险立法进程,加强财政补贴引导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至今我国尚未制定完整的农机相互保险的法律法规。为此,应加强调研,学习和借鉴法国、日本及其它国家的农业保险立法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农机保险法,使农机保险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农机保险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现在主动参加农机安全互助的农户是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先进和自我安全意识强的农户;但也有部分农户愿望强烈但交不起费用,这就需要政府财政的介入,从而引导和支持农民的这种愿望,为机手保驾护航。随着农机购机补贴的发展,国家应引导机手加强农机使用的风险意识,在机手用好和管理好现有农机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可以从农机购机补贴资金中开辟或增设专项资金用于农机互助保险的补贴,引导和鼓励机手提高安全意识。
2加强农机安全互助工作,建立新型安全保障制度
要抓住机遇,争取政府支持,把农机安全互助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强政策的财政补贴引导,调动“机手”的参与热情,把农机监理和安全保险相结合,把农机事故抢险和现场定补确认相结合,把教育管理“机手”和风险预防相结合,创新农机安全保障制度;形成农机监理、风险管理、事故救援、现场定损和维修服务“一条龙”的服务模式,把农机监理部门、保险专家和农机协会的资源整合起来,促进农机安全互助保险的发展壮大,探索新型农机保险模式,破解农机行业的“老大难”问题。
3整合服务资源,规范定补工作,提高救援效率
农机安全互助保险跨区作业服务队与跨区作业厂家服务维修、配件销售流动服务车及收割机销售商三包服务车结合,提供组合服务,以协会名义给会员及时提供配件更换信息服务,使收割机配件和价格更加规范化和市场化,保护了会员权益。同时,服务队根据流动作业收割机的位置提供导航服务,让“机手”不走冤枉路,不掏冤枉钱。协会与信誉良好的农机维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地市为单位,每个地市范围确定2个定点维修企业,联合出击,展开事故救援、定损补偿和维修服务等工作,做到随时出险、随时救援、随时定补和随时修复。
农机安全风险点范文2
农机安全互助保险(简称农机互助)是农民为防范在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发生的机具损毁、机手意外人身伤害等风险,自愿开展的以互助共济为目的的合作保险。我区2011年开始推广农机互助保险业务,截止目前,我区完成互助保单2688份,上缴互助保费371533元,其中机械互助保险247183元,机手人身互助保险124350元。农机互助的引进,拓展了农机业务,促进了农机的发展,普及了农机保险的观念。但是,随着农机互助的不断发展,也暴露出亟待改进的问题。
1 影响农机互助推广的因素
1.1 农机互助协会的诚信
农机互助协会诚信对互助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广大机手对农机互助的评价、看法与选择,农机互助诚信、信誉好能够赢得机手的支持和信赖,并能吸引机手产生投保行为,进而促进销售。
1.2 农机互助保险的服务
农机互助保险服务是指互助协会为投保机手的整个行为过程提供的各种服务。服务质量的高低,服务效果的好坏,都直接与农机互助协会的自身形象紧密相关。因此为顾客提供完备的售后服务,保持其连续性、完整性和彻底性。
1.3 农机互助从业人员的素质
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机互助推广人员的队伍,是开展农机互助的重要保证。
1.4 农机互助险种的结构
由于农机手的经济条件、所处地域以及农业机械使用的情况对互助保险品种的需求不同,农机互助协会在设计产品时,要注意多样化、多层次,以满足不同机主和机手的需要。
2 我区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有效需求不断增加,实际参保逐年减少。
目前,随着我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户购置和拥有的农机具数量快速增长,在促进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同时,也给农机户带来了新的风险,理应互助保险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实际情况是从2011年169460元到2014年的48704元,成逐年减少趋势。
2.2 农机所有者和机手参保意识淡薄。
农机所有者和机手缺乏保险意识是农机互助在我区发展不起来的一大症结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落后、农机互助宣传力度不够使绝大多数农机所有者和机手缺乏农机互助相关知识,甚至根本就不懂农机互助是怎么回事,对农机互助、险种、保险条款等的不了解,导致对农机互助的抵触,更不用说主动购买了。多数农机所有者和机手认为保险“意义不大”、“不值得”,而且索赔困难,如果出现状况向农机互助会员服务站索赔时,手续极其繁琐,而且很多时候农机互助会员服务站电话都无人接听(指晚上没有专人值班);
2.3 农机互助保险覆盖面不广。
我区各种农机登记注册的有2221台(不含微耕机等其他农业机械),农机驾驶(操作)人员2246人,年应收保费应该在50万左右。但是,实际参保的农业机械和驾驶人员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2.4 保险险种单一、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目前从事农机全面保险的机构只有农机安全互助协会,其他保险公司仅仅受理一个交强险,农机互助又只有机身和人身两种保险,远远不能满足农机发展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我区从事农机互助保险的农机安全协会服务站,在岗工作人员只有4人,而且都是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兼职,从事保险业都是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要服务好一个面积1324平方公里,人口52万的大区,可见服务力量是捉襟见肘。
2.5 缺乏相应的财政、税收的优惠支持及相应的法律支持。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指出,要探索发展相互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2009年中央1号文件也指出,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业务,农机互助属于农业保险的范畴。然而,目前却没有相应的补贴措施,我们农机互助还任重道远。
3 解决我区农机安全互助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农机互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要更好地促进我区农机互助的发展,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3.1 加强农机互助保险教育与宣传
3.1.1加强对农机所有人和操作人员农机互助保险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开展农机互助保险知识宣传教育,不断扩大保险宣传的影响力,提高保险意识。
3.1.2充实农机安全协会服务站工作人员,加强在职教育。还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组织农机互助保险人员从业资格考试等,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
3.1.3改善农机互助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农机互助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 树立农机互助保险的正面形象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对农机互助保险的服务质量、服务手段、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农机互助保险打造成深入人心、确实能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保驾护航的“金盾”保险,而不是农机人员闻之摇头的“鸡肋”保险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3.2.1提高全员的服务意识,培养员工的服务观念,树立一切服务于农机,服务于农业的宗旨。
3.2.2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3.2.3充实理赔服务内容,加快理赔速度,做到小额赔案立等可取,大额赔案送款上门。休息时间安排专人值班,保证报案和上下信息的畅通。
3.3 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农机互助信誉
3.3.1加强对服务站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树立农机安全协会良好的社会形象。控制每一个可能出现风险和腐败的节点,确保互助费的及时上缴和安全,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让农机互助能够成为农机安全管理的又一大亮点。
3.3.2 要坚持诚信为本,严厉惩戒失信行为,使诚信为本在农机互助保险服务中真正蔚然成风。
农机安全风险点范文3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截止月14日,全市共检验各类农业机械2514台。其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2159台、其它农业机械355台;注册登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508台、其它农业机械355台;考核发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286本、核发其它农业机械操作证355本。
2、截止月21日,全市共吸纳农业机械安全协会会员2080名,收取农机安全互助费27.6万元。
3、处理农机事故3起。农机事故死亡率为零。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以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为主线,狠抓农机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
1、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全面落实。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逐步落实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三项责任”,即: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农机业主的主体责任,形成了市政府—镇街办—行政村;市农机局—镇街办农业服务中心—行政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市农机安全监理站—农机安全员—农机业主。建立了我市农机安全生产多位一体的责任体系。二是层层签订责任状,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我站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共签订责任书2600余份。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机安全生产“三个制度”。即:考核制、责任倒查制、过错追究制。按照层级负责、落实到人的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2、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活动。
今年我市根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和安排部署,相继开展了“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农机百千万文明交通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安全生产月”活动、“打击农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专项行动”、重要节假日和主要农时季节专项安全检查活动,切实做到“四有”,即:有方案、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确保专项活动取得实效。
〈1〉、重宣传,营造活动氛围。专项活动开展期间,我站充分利用电视、专栏、广播、横幅、专题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营造农机安全生产氛围,并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专项活动。据统计,今年我站共举办各类安全培训3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多份,悬挂横幅标语60多条,在电视台《乡村行》播放专题片28次,受教育机手达7300人次。
〈2〉、抓重点,排查事故隐患。我市按照专项活动的总体要求,认真部署,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两打一检”活动取得实效。一是确保隐患排查常态化。我站监理人员会同镇街办农机岗位责任人建立常态机制,分赴乡村道路、田间场院开展安全检查,严厉打击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证驾驶、违法载人、酒后驾驶、掉检脱审、超速超载等违法行为。二是确保隐患治理重点。针对重要场所、重要农时季节进行集中打击。在“三夏三秋”、重要节假日、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期间,我站组建专班进行了全天候的安全监管。特别是夏收及秋收等农忙季节,针对外来及本地收割机抢时抢季作业,极易忽视农机安全的实际,我站开展了“两检查一告知”的活动,即:检查证件是否齐全、检查机具安全状态是否完好、告知安全生产注意事项,并在现场发放农机安全告知书,及时排除事故隐患,得到了驾驶操作人员及农户的好评。三是加强了其它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特别是强化了微耕机操作培训和安全监督管理。据统计,今年我市共进行安全检查460人次,排查事故隐患540个,已整改到位526个,整改率达到97﹪。
3、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工作。
巩固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工作,是我市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此,我市不仅要在已经创建的镇村上下功夫,完善措施、开展活动、建立机制、巩固成果,而且要对照模式,创新方式,辐射全市,扩大成果。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工作,已创建9个安全镇,56个安全村(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结合“农机百千万文明交通行动”,已推荐1个农机文明交通镇、18个文明交通机车、230个文明驾驶人,将受到省市的命名表彰。
(二)、以提高农机“三率”为重点,扩大农机列管面
1、继续开展农机“三送”下乡。
工作前移,重心下沉,服务到乡镇,送检到村坉,是新时期农机监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我站结合三个时段,扎实开展了“三送”活动。一是三月份集中年检审阶段。组织全站人员到各镇中心及区域联系点,集中开展“送检送审”工作;二是对欲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机手进行农机安全知识培训,“送考”下乡,与市农机学校联合,对农机手进行培训考试;三是我站与各镇街办农业服务中心联系,对购买了补贴机具的农机户发放牌证。
2、加大对补贴机具的牌证核发力度。
一是对大中型耕整机械和收割机械在补贴现场发放牌证;二是对手扶拖拉机在乡镇进行集中办理。针对有些资料不全的机车,我们采取了先办后补的方法,由我们找经销商补办相关手续。极大地方便农机手,减少奔波之苦。
3、加强其它农业机械的牌证管理。
根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监理工作的意见》(农机发【2012】5号)及省农机局、省农机监理总站的相关文件要求,积极推进农机监理工作“四个转变”,我站把推土机、微耕机、挖掘机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逐步纳入了监管范畴,核发农机操作证、登记证,进行实地安全技术检验。两年来,共核发两证765台人套,为适应我市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实现对农业机械的全面监管奠定了良好地基础。
(三)、以加强自身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监理能力
1、加强监理人员学习培训,提高履职能力。
随着农业部《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管理规范》、《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意见》等一些法规及文件的出台,给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为此,我们一是强化了对监理人员的学习培训,采取送训、请训和自训相结合的办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主动参加我市的“三万”活动,积极为联系村做好事、办实事,得到了有关部门和村里群众的好评。同时,使我站派出的工作队员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工作管理经验。三是加强了全体监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廉政教育,推进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其履职能力。
2、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今年3月份,省农机局在《2010年省级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及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中为我站配备了车载式农机安全检测设备,这对于增强我市农机监理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机车的安全技术状态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同时,我站自筹资金,配备了6台电脑、3台打印机,2部照相机,已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3、大力推进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提高安全风险保障能力
在今年的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中,做法上我们坚持“五靠”、“五及时”。靠领导重视抓落实、靠提升素质强管理、靠加强宣传纳会员、靠全面覆盖拓领域、靠补偿及时赢信任。宣传及时、纳会及时、出险及时、定损及时,补偿及时。目前,累计吸纳农机会员3333名,筹集互助会费38.3万元,承担农机风险保障金3千多万元;接到事故报案5起,结案补偿4起,补偿事故损失8735元。通过我们大力推进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互助合作,同舟共济,使得我市农机抗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建立了一道安全保障线。
三、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拖拉机使用功能转型,绝大多数拖拉机从事纯农田作业,导致我市农机“三率”偏低。
2、农机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镇街办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处于实散名不散的局面,难于把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3、农机安全监管手段落后,权责不对等,往往只能管路放田,丢失一大片。执法手段不硬,执法力度偏软。
4、拖拉机违法载人、无牌无证驾驶现象在我市较为突出,农机安全隐患时刻存在。隐患排查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5、我站的财政预算性质还未改变,人员和公用经费严重不足,靠收费养人养事,农机安全经费无力投入
农机安全风险点范文4
1.农村保险市场需求呈现新特点
此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城镇与农村的比例为2:3。调查结果显示.县域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且不平衡。一是城镇地区保险发展普遍好于农村。以人寿保险为例,抽查的200份城镇区问卷中,参保户数87户,参保率为43.5%,抽查的300份农村问卷中,参保户数17户,参保率仅5.7%。二是农村合作医疗明显优于商业保险。在调查的300户农村住户中,参加寿险与财险的总计24户,占比为8%,而参加合作医疗的298户,占比高达99.3%。三是农业保险发展慢,且偏离农民较远。1982年恢复保险业务后,曾试办种植业生长期保险,1996年开始逐年收缩。目前仅有人保公司开办的“烟叶保险”。
2.农村保险市场的需求状况
(1)农村“养老险”、“医疗险”、“农民工意外伤害险”等人寿保险险种潜在需求大。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位,尽管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出于养老防病的考虑,农村消费增长滞缓。2004年以来,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达99%1~2上,表明了农村对养老、疾病医疗等保险的需求潜能。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中体力劳动输出人数增加,外出农民工的人身生命财产安全风险隐患增多,对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医疗险、生存险、死亡险、两全险等寿险险种的潜在需求巨大。
(2)农村“火灾险”、“农机险”、“农用车辆险”等财产保险险种市场空间拓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财产增多,农村对财产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一方面,农民居住面积增加,家用电器、高档家具占有率提高,对财产有关的火险、失窃险等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农业内部分工更细,专业化从事农村运输业、农业机播、机收的农村专业户增多,农用车、大中型农机具、其他运输车辆在农村涌现,农村车辆保险、农机具保险的发展势在必行。
(3)“麦场险”、“烟叶生长期险”、“家禽疫病险”、“特种种养险”等农业保险险种亟待开发。据调查,三门峡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烟叶种植面积23万亩,棉花种植面积5万亩,建材林面积15万亩,经济林面积19万亩。种养业产业化发展,肉牛存栏1万余头,役用牛达到15万头,生猪存栏70万头,羊存栏15万只,肉鸡和蛋鸡存栏总数90万只左右,鱼塘面积5万亩。据不完全测算,符合农业保险承保范围的农业保险标的总价值达到150亿元。每年因暴风雨、冰雹或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直接农业经济损失近3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农业保险市场需求较大。
3.目前农村保险产品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1)保费标准过高,农民人保“坎”难迈。目前,保险公司还没有推出为农村、农民量身定做的农村保险品种,简单地把按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创设的保险品种投放农村,推广应用难度较大。据对三门峡市350户农民的随机调查发现,其中有46%的被调查农民对农业保险需求迫切,37%的农民对推广农业保险表示认可,17%的农民对农业保险持无所谓态度。但是在农业保险费用支出选项中,有86%的农民选择农业保险费支出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对保费支出心存异议。在问卷反馈调查中还发现,在农资持续大幅涨价情况下,农业生产成本投入增加较多,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参加农业保险将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有部分农民心存侥幸心理。认为一旦农业生产正常,农业保费支出将成为无谓成本,另有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赔付心存疑虑,对保险公司持不信任态度,保费支出与保险需求产生矛盾。
(2)农业险种另类化,农民利益难保障。农业生产周期长、抗灾害能力差、收益差别较大、保费低和理赔率高等,造成保险公司对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实行保守营销。人保某支公司1992年开办农村互助统筹保险,农户一亩地交纳保费10元,共收取保费1万元。当年该公司所在县某乡镇遭受冰雹袭击,农作物受灾严重,人保公司支付赔款19.3万元,目前该险种已停办。农业保险因政府组织难、保险公司经营难、农民交费难而大面积停办的同时,出现农业保险品种受益人的非农化。如2004-2005年某些县市推出的“烟叶保险”的运作方式为:保费按烟叶生产成本的6%-12%由烟草公司缴纳,按每亩烟叶种植最低投入成本.100元的6%计算,每亩地缴纳6元,在承保的5万亩烟叶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时,保险公司将理赔款项直接赔付烟草公司,农民并不享受农业保险保障。
(3)劳务险种滞后,农民工外出欠安全。据统计,1988年至今,三门峡市已累计向外输出农民工60余万人,但多以体力劳务输出为主,输出人员在外安全系数低,对意外伤害险、大病医疗险等的潜在需求较大,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劳务输出的保险品种。
4.发展“三农”保险的建议
(1)发展低保费、低保额、短期限、高覆盖的农民人身险。借鉴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设计低保费、低保额的人身保险品种,保费可考虑每份缴金额在100元至500元或年缴20元至50元,保额在3000元至5000元,保险期限5-10年。
(2)发展农民工疾病医疗、意外伤害综合险。结合实际,设计含农民工疾病医疗、意外伤害、年金分红等在内的业务范围宽泛,操作简便,适用灵活的农民工综合险险种势在必行。考虑农民在外资金结算和资金安全的问题,建议采取月缴保费形式,每份月缴500元,缴费期10个月,保额6000元,保险期限为1年。
(3)发展农村互助统筹险。针对实际,由政府牵头组成农村互助统筹保险小组,由人保公司具体承办产业保险,一亩地缴保费30元,其中,由农民自缴20元,财政贴补10元,保险期为1年,保险金额为300元,财政补贴部分可考虑结合粮食直补等,也可由财政预算列支,各地可视财力实际自行斟酌。粮食、烟叶、桑蚕、果树等均可适用此类保险。
农机安全风险点范文5
1.信息科技管理模式现状
一是分支机构管理模式。主要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及各级农合机构。其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管理均由上级行统一负责,市、县各级科技部门主要负责本行信息系统安全、运维和设备管理。其中市级分支机构通过成立科技管理部或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科技管理工作;市级中心机房仅承担网络通道、应用前端和节点接入功能,负责数据发送接收。县级分支机构科技管理通常由财会、办公室等部门人员兼任,由上级行科技部门对其进行技术指导。
二是中小法人管理模式。主要为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信息化建设均外包给发起行,由其统一进行建设;重要信息系统托管于发起行,或由发起行托管于第三方机构;科技管理工作通常由财会、办公室等部门人员兼任,由发起行科技部门对其进行技术指导。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基层涉农银行机构在信息科技管理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人力、物力缺乏,制度、规范缺位,贯彻执行乏力的情况;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阶段,对于实质存在哪些风险、如何有效降低风险知之甚少。综合分析,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2.1科技岗位缺失导致保障能力不强
辖内基层涉农银行机构科技人员整体布局不足,与银监会要求的“十二五”末达到3%的目标相距甚远。基层机构普遍在人事制度安排上,没有专业部门负责科技管理,一般由财务会计、办公室、综合部门兼管科技,有的虽成立了信息科技部门,但科技工作职责上没有严格独立。高管层中也没有专职领导来分管科技,普遍缺乏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内涵的认知,缺乏整体科技战略,没有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当作日常性工作安排,少有银行机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信息科技管理工作。调查发现,城区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比例约在1%;县域的比例约在0.4%,即县级机构普遍只有1-2名兼职人员负责辖内县、乡、村网点的科技管理和技术保障,再加上与业务部门职能交叉,辖内到科技人员占比低,力量薄弱。现场走访调查发现,辖内基层涉农机构大量信息科技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有限,对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对重要信息系统难以形成有效保障。
2.2管理水平低下,制约信息科技发展
信息科技管理不仅对人员技术水平有特殊的要求,管理方法和经验也尤为重要,目前辖内基层涉农银行机构信息科技整体管理简单、粗糙,管理水平明显不足,基本沿用了上级行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并不适合组织架构较为简化,人员岗位存在严重不足的基层涉农机构,导致制度与实际脱节、决策流程不畅、办事效率底下,相关工作要求难以有效落实到工作中去,对业务流程管理也缺乏约束。
2.3运维管理管理存在风险隐患
一是运维管理不规范。辖内多数基层涉农银行机构未落实机房专人值班,仅有少数机构能够落实双人值班。另外,辖内多数机构未设置信息安全员岗位,在对柜面人员、科技运维人员和中心机房的安全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安全管理制度,部分机构仅凭经验与员工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约定。二是运维流程不清晰。辖内基层涉农银行机构在运维流程方面比较混乱,网络出现故障乱作一团,没有章法可循。三是是运维手段未建立。目前大部分机构运维仍然完全依靠工作人员,银行普遍使用的安全监控、网络监控、系统和设备监控等技术手段在基层涉农银行机构还是空白,导致出现故障时完全依靠经验判断,处置风险的精确度和效率大大降低。
2.4电子渠道信息安全隐患突出
近年,辖内基层涉农银行机构连续发生3起ATM安全事件,对客户及银行的资金安全造成威胁。随着基层涉农银行机构的银行卡和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基层涉农银行机构科技力量薄弱问题凸显,难以有效管控信息科技风险。归结起来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基层涉农银行机构离行式金融机具管理手段落后,无远程管理能力,普遍存在夜间管理困难、缺乏自动报警手段等问题。二是地域广科技人员少,重要信息系统日常检查、定期巡查周期过长。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县域客户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个人信息、银行卡的密码等重要信息容易泄漏。
2.5基础设施落后,业务连续性缺乏保障
因为科技投入不足,基层涉农银行机构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风险较大,普遍存在因基础设施故障导致业务中断、安全防范设施不足导致信息被盗的风险较为突出。一是机房建设标准较低。部分涉农机构机房布局、面积、防静电、防火低于国家机房建设标准;缺乏精密空调,硬件设备正常运行的环境无法保障;缺乏视频监控系统,信息科技突发事件难以实时响应;少数机构还有与其它单位共用机房,双方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维护情况。二是电力保障未达到监管要求。多数涉农机构地处供山区,供电保障条件较差,未实行双路市电、UPS+发电机等供电保障机制,与所处环境供电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三是重要网络通信设备缺少冗余备份。尽管网络接入基本采用了专线,主要网络设备也有冗余备份,但出于成本考虑,通讯线路大部分是单线运行,因通讯故障和通讯运营商服务质量导致业务中断的故障时有发生。
3.监管建议
3.1立足市场准入,科技监管地位要明确
监管部门应将县级以下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纳入监管视野,关注涉农银行机构的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问题,通过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将信息科技监管纳入市场准入工作,将科技风险关口前移,严控信息科技风险。一是明确县级以下分支机构科技准入标准,包括科技人员覆盖率、年度投入等,确保信息科技人力物力投入力度;二是制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科技建设准入门槛,确保小法人机构的基础设施能保障业务连续性发展;三是加大县域机构信息科技风险巡查力度,确保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3.2立足制度建设,科技治理架构要规范
县级以下分支机构应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并重点从制度建设、基建保障、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一是整章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管理指引》,逐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科技制度,形成完整、实用的规章制度体系,从制度上提高科技风险管理能力;二是狠抓基建。有计划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对供电、通讯和主要设备冗余备份机制,不断加强容灾能力,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三是连续性管理。加强环境监控措施,适时开展应急演练和测评,确保在发生重大突发信息科技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从容应对。
农机安全风险点范文6
做好农业机械的引进和推广工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更新农业机械装备。2011以来共投入资金3200万元,先后购进102台套农业机械及配套农具,对部分老旧机具进行了更新。大型农业机械的投入,场头机械的更新,改善农机安全生产环境,增强抗灾能力,圆满地完成了农作物生产的作业任务。
(一)添置美国凯斯7130收割机,进行大型收割机的更新换代。充分发挥了机械功效、抢时的优势,确保了我场大小麦和水稻及时颗粒归仓,改变了历年秋收租用小型久保田收割机收割水稻的现状。
(二)全面推广大马力复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耙地、施肥、开沟、播种、镇压、理沟等多项作业,减少机车设备和人力的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连续阴雨对秋播的影响,能够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麦播作业任务。
(三)主动引进新型插秧机,改进插秧机栽培模式。引进4台洋马2ZGQ-8D九行插秧机,在原有八行行距30cm的基础上,株距不变,将行距缩短至27.5cm,达到了缩行扩苗的目的,为水稻实现产量效益突破夯实了基础。
(四)购进改造筑埂机,提高生产效率。为解决水稻田筑田埂,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等缺点,引进新型筑埂机械,并进行技术改进、性能优化,采用大马力拖拉机后悬挂,一次作业完成覆土、成型、压实,筑出的土埂,埂实、线直、表面光滑,抗水渗泡,作业费用低,效率高。平均每小时筑埂1000米,耗油42.23元/km,大大降低了作业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
(五)拓展思路,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引入农用抓草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力的强度。农用抓草机可用于装载、运输和农作物秸秆的回收和利用等工况,适应能力强、操作舒适度好,维护保养方便,具有用途广泛、效率高等优势。
二、切实做好农机生产安全检查工作,确保生产零风险
(一)认真做好年度检验审验工作,把好安全源头关
加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年度农机检审工作。年检年审工作历来是农机监理工作的重点,农机部门早部署、早行动,年初及时下发年检年审通知,明确了时间和要求,公开检验项目、收费标准及办理程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确保检审率100%。年检年审中严格农业机械检验标准,实施双检验员签名,把好安全关。
(二)开展农机安全技术状态检查工作,为农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