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语文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川高考语文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川高考语文作文

四川高考语文作文范文1

  材料作文,围绕以下三个标语写作

  1981年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

  2005年浙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四川高考语文作文范文2

2017年全国III卷高考作文题目出炉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7年全国卷III高考作文题:(适用地区:四川 广西 贵州 云南)

题目是一个副标题作文,因为是正逢高考四十年,是关于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

四川高考语文作文范文3

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语音、字形、词语、病句等的考查,从2015年各省份高考语文试卷的总体情况看,语言基础知识考情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语音、字形题量收缩,单独命题趋于减少。从语音考查情况看,广东卷、四川卷、湖北卷、天津卷、浙江卷、湖南卷单独命题,重庆卷将语音和字形的考查合为一题,全国新课标卷Ⅰ、全国新课标卷Ⅱ、安徽卷、福建卷、山东卷、北京卷、江苏卷没有单独命题。从命题形式看,主要是辨别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例如广东卷以辨别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是否相同的形式出现。从选用词语看,多音字、形声字、音近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点。

从字形考查情况看,安徽卷、山东卷、四川卷、湖北卷、天津卷、浙江卷单独设题,全国新课标卷Ⅰ、全国新课标卷Ⅱ、重庆卷、福建卷、广东卷、湖南卷、北京卷、江苏卷没有单独设题。从命题形式看,字形考查还是按照传统的辨别错别字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辨别词语中的错别字,选取的基本是两字、三字、四字词语,有的引入俗语、谚语。考点是形声字、音近字、形近字中的易错字,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熟语、惯用语中的易错字。从题干要求看,全部是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提升了考查难度。

2.词语考查突出比较辨析,命题形式趋于合并。2015年高考语文在词语方面突出了对考生比较辨析能力的考查。比如山东卷的近义实词比较式考查,湖北卷的近义实词、虚词比较式考查,天津卷、江苏卷的近义实词、成语比较式考查,还有新课标卷Ⅰ、新课标卷Ⅱ、湖南卷的近义成语比较式考查。将两字词语和四字成语合并考查的,有重庆卷、四川卷、浙江卷;按常规方式考查成语使用的有安徽卷、山东卷、广东卷,其中安徽卷、山东卷考查在语句中辨析成语,广东卷则是考查在具体语段中辨析词语。

3.病句考查仍是重中之重,命题形式趋于稳定。从2015年高考语文病句考查情况看,除北京卷、湖南卷没有单独设题直接考查外,其他省份高考试卷都是单独设题直接考查。比如重庆卷、福建卷以主观题形式考查,新课标卷Ⅰ、新课标卷Ⅱ以及山东卷、安徽卷、广东卷等均以常规的客观题形式出现,考查内容重点集中在《考试说明》规定的六大基本病句类型中。其中考查“搭配不当”的有6句,考查“成分残缺或赘余”的有8句,考查“结构混乱”的有7句,考查“不合逻辑”的有6句,这四类病句类型是考查的重点。从病句所选语句看,或来自报纸杂志,或来自网络媒体,或来自热门话题评论,材料贴近生活实际,充满时代气息,体现出关注生活、与时俱进的选取原则。

二、趋势预测

语音、字形考查以往多以静态考查方式为主,即给定相关词语,要求辨别读音、书写的正误,而近年来,多在具体语境、语意中动态考查语音、字形正误,使命题更能突显出实用性,无疑提升了考查难度,这种命题形式值得关注。另外为减少分值,语音、字形考查也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当然,由于高考越来越注重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对字形也出现了分解考查的情状,如在名篇名句默写、现代文主观题以及作文书写等项中,有些省份对汉字书写的不规范现象提出了扣分要求,这是对汉字的隐性考查,也应当引起注意。

此外,近两年的新课标卷Ⅰ、新课标卷Ⅱ等采用了辨析近义成语的方式命题,部分省份考卷出现了关联词填充题,应当说为词语考查树立了新的风向标。总的来看,在词语考查试题题量减少的情况下,合并式命题形式会更多地出现,除了常规的客观选择题外,还可以通过言语操作对词语使用情况进行考查,可能出现词语填充题、判断题、修改题等主观应用型题目。

病句考查命题整体来看有四个特点:一是题型以辨析为主,重点考查考生对语句表达有无毛病的判断能力;二是范围有明确界定,以《考试说明》规定的六大病句基本类型为重点;三是内容以辨析语病的综合考查为主,不会单一考查某一种语病;四是选材多为当前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的热点题材。病句考查命题形式相对成熟与稳定,预测今后的高考试题会延续这些命题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病句考查可能会更多地以主观修改题的形式出现,或会综合简明、连贯、得体等考点一起考查。

三、备考策略

1.注重积累,抓住重点。语言基础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厚积才能薄发,但积累识记应抓住重点。首先要做好以课本为重点的词汇复习,比如要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规定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尤其是其中的多音字、形声字,音近字、形近字,更应当明辨区别。其次对《异形词整理表》中规定的规范汉字,也应当准确识记。

2.梳理考题,强化落实。语言基础知识面广量大,涉及文字、词汇等方方面面,“常用”“规范”“基本”是《考试说明》明确做出的界定,高考命题也一直遵循这样的原则。考生要多梳理和揣摩高考试题,明确考试导向,进而强化落实,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四川高考语文作文范文4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三千年诗史的国家,始终把诗放在重要的位置,早在两周时期,就设立了专门的采诗官,收集诗歌,编撰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礼乐教化的重要工具。此外,还将诗艺作为士子“六艺”的首学和开科取士、选拔贤能的重要依据。此后很多朝代还建立了乐府,负责诗歌的挖掘、整理、发行和培训等工作,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诗歌普及体系。直到今天,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还经常用诗歌知识作为试题,延续着诗脉;奥运火炬传递,用诗歌点燃了激情;汶川大地震更是用诗歌激活了爱心。可见,人们爱诗、重诗之心没有消失,而是与时俱进。

至于诗歌不作为高考作文的限制体裁,应与诗歌的地位无关,我想更多的是考虑了诗歌本身的独特性,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同时也保护了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是由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诗歌观点、流派的多样性决定的。诗歌语言含蓄而富有弹性,带有很强的弗晰性,往往无章可循。加上诗歌观点众多、流派林立,从古代的意象、肌理、性灵、格调和现在的古典、浪漫、现代、后现代、朦胧、后朦胧、第三条道路、下半身、垃圾派等等,一些观点甚至相互排斥,让人无法判别那个观点对、那个流派错,使考生和阅卷者无所适从,也就无法形成一套完善的诗歌评判标准,诗歌的优劣更多的是依靠阅卷者的“自由心证”,这样,势必颠覆现有的高考制度,造成高考的混乱。试想,一场没有游戏规则的高考,还有什么公平性可言?

其次,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千百年来,始终闪耀着个性化的光芒,诗人不仅仅处于思想的最先锋,而且还站在生活的最前列,时代的最前沿,战斗的最前线。他们往往志存高远,很多观点都具有前瞻性,很多思想都是尝试性的,带有一定的离奇色彩,所以,很多时候诗人被誉为“预言家”或贬为“疯子”,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可贵之处。如果诗歌进入高考文体,就算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标准和评分模式,诗歌中的个性化就会被庸俗化、世俗化所扼杀,诗歌就会裹脚不前,同时也意味着诗歌将走向死亡。

第三,诗歌的写作,通常采用婉曲、通感、跳脱、隐喻、飞白、歧义等表现手法,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出现文字表层的病态,逻辑纽带的断裂,思想情绪的游移,瞬间灵感的迸发,她需要更高的写作技巧、更深的文化积淀、更多的生活历练,作为一个高中生,这是难以驾驭的,而在有限的答卷时间里,想写好一首诗,更是难以做到的,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的汉语的滥用,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背离了高考的本来目的和意义。

其实,诗歌进不进入高考作文,是经过时代检验的,就在2002年,四川考生毛敏以一首诗歌《选择》而获得了当年高考作文的满分;无独有偶,2003年的高考,陕西考生吴斌也以一首《无题》获得了当年的高考作文满分。对于上述的高考满分诗歌,给出的评价也仅仅是优美和耐读。诗歌固然有优美和耐读的一面,但不是诗歌的本质,这些诗歌,不过是高中生风花雪月的倾诉或对迷茫前途的忧伤,从某种角度上说,毫无价值,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诗,因此受到了很多的诟病。由此可见,诗歌进入高考作文体裁是不成功的。

过去几年,诗歌的确曾一度沉寂,什么裸诵诗人、梨花诗人、行为诗人等让诗歌蒙羞,人们给诗歌戴上了有色眼镜,产生了诸多的误解,导致这种结局的直接原因就是诗人自己糟蹋了诗歌。“国家不幸诗家幸”,汶川大地震,诗歌在一夜之间苏醒,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诗歌,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我想,这个时候,正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期,诗歌形象的重塑期,诗歌发展的繁荣期,广大诗人应好好把握这一机遇,用手中的笔,写出时代的华章,洗刷身上的污浊,而不必利用所谓的诗歌体裁进高考来寻求社会的认同。

四川高考语文作文范文5

试卷结构有较大调整,“选考试题”首次登场。新旧高考命题题型虽然都是由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几个板块组成,但新高考题增加了选考内容,这既是试卷变化最大之处,更是新高考试卷的亮点。与此同时,新试题加强了社科类文本阅读的比重,题量在旧高考的基础增加了一道,而分值却是旧高考题的两倍。社科类文本的阅读题型也有不小的变化,由纯客观题型演变为主客观题型兼顾,分值、题量各占一半。选考类文本的分值则比旧高考必考文本的分值有所降低,语言表达题量和分值也有降低。这个变化,既符合新课标强调的“人文内涵”培养和“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改精神,也表现出命题者关注社会发展和需要,引导学生和语文教学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作文题沿用“话题作文题型”,意在鼓励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给考生个性以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选材富有时代感,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兼顾地方特色。试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第22题是一道语言表达题,选材是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志图形,要求自选一个图形,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并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表达。

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更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四个比赛项目的标志图形是广大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因此,这类材料,比其他任何纯理性的抽象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答题要求来看,既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又能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广东题锐意出新,命题视野开阔

选考题实用类文本《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所涉及的人物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围绕“做好人,才做艺术家”这个中心展开,对人生有正确导向作用,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名句默写部分,都是耳熟能详的句子,舍弃了旧高考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的内容。文言文阅读所选取的材料,一改传统的传记文学,选取著名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的篇章,取材新颖,内容生动,又富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不像传记文学那样面孔冷峻,这就拉近了文言文阅读与中学生的心理距离。

第23题是关于粤剧的信息筛选试题。这个内容极具岭南地方特色,作为广东学生应该有所了解,作为广东语文教学也应该有所涉及。老题型新内容,面目鲜活,体现了广东的地方文化特色。

客观题难度降低而主观题难度有所提高,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例如,第1题关于汉字读音,几乎没有设置解题障碍。第2题,关于成语及熟语的运用,秉承了旧高考的传统,去掉了生僻成语以及介于成语与熟语之间的熟语。第3题是关于词语的辨析,选材都是使用率较高的词语,辨析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文言文阅读理解所涉及的词语以及内容的理解难度都不大。而主观题则适当增加了难度,如选考类文学文本第18题,选考类实用文本第21题,要求学生既结合文本内容又结合自身的语文素养来回答,这样既考查了阅读鉴赏能力,又考查了“审美情感”和“思想情感”,虽然自由度增加了,但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社科类文本阅读增加了两道主观题,将原来的三道客观题改为现在的主客观题各两道,无疑增加了答题难度。这些题注重对人的思想精神领域的开掘,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考查的力度也相对加大。

选考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难度增加,但给学生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发挥空间。增设选考内容,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例如,文学类文本第18题,主要是从学生的“审美情感”角度命题,学生解答时既要鉴赏文章的内容,还要调动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难度较大。实用类文本第21题则是从学生的“思想情感”角度命题,出题思路与文学类文本虽然略有变化,但本质上是一致的。由于选考设计了不同文本的阅读试题,这就给考生提供了依据自身特长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本阅读答题的自由,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增加探究题型,凸显新课程理念。该套试题注重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第14题、第15题、第18题、第21题是该套试题的亮点。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来分析问题,昭示了教改方向和学习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形成学术研究思维。

宁夏、海南题 推陈出新,改革力度较大

试卷知识结构与题型结构推陈出新。该试卷题型安排除了根据课改精神推出选考题外,还改变了旧高考试题的编排顺序,先从社科类文本阅读开始,然后是文言诗文阅读,接着是选考文本阅读,再是语言文字选择与运用,最后是写作。

从知识结构来看,全套试题去掉了旧高考试题中的读音和字形的辨析,保留了其他传统知识点的考查,语言运用题量减少,分值也相应减少。但整个板块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着力考查语文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古诗文的阅读鉴赏,最突出的变化是分值的提高。比旧高考试题增加了4分,更重视古诗文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现代文本阅读设置选考题,这个变化应该说是紧随新课改精神,体现了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

试卷中文本选材既凸显时代特点,又兼顾传统。例如,社科类文本选材是关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却出不了伟大作家"的问题,具有时代特点,而选考文学类文本选材是《林冲见差拨》,则是传统的古白话小说,选考实用类文本是《叶圣陶在四川》,关注的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相关信息。

增加探究题型,体现出强烈的改革意识。探究题与广东、山东卷一样设在现代文本阅读部分。但两省该题赋分比广东、山东都要多。第14题和18题是探究题,赋分均为8分。这样设置分数,体现了海南、宁夏两省对探究性试题和对探究性学习的高度重视。

作文命题注重考查写作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海南、宁夏的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科学故事,故事的核心与创造相关。作文试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大,材料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固定的话题,考生只要注意故事后面的提示,就不容易离题,这样将作文的重点放到表达上而不是审题上,是一种合乎实际的回归。这样命题继承了旧高考的新材料作文的传统,注重考查写作基本功和基本素养。由于这个命题留给考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开阔,考生完全可以根据题意和自己的积累与个性特长立意作文,这与目前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不谋而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山东题平稳中体现创新,继承中寻求突破

山东题全卷整体结构形式与旧高考试题结构形式保持一致。不论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考查,都体现了良好的继承性和稳定性。除选考题以外,其他题型没有任何变化,该套命题体现了在课改第一年高考中平稳过渡的命题特点。

整套试卷从知识结构和题型结构上,又都在稳中创新,在继承旧高考的传统命题题型上寻求变化和突破。其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点:

作文由旧高考的新材料作文回归到“话题作文”。作文话题没有安排任何语境,话题本身充满了诗意,虽说审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构思、立意和选材的自由度非常大,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写作,便于学生展示个性才华和语文素养。

古诗文识记和阅读欣赏部分虽然题量、题型没有变化,但文言文的翻译和名句默写题增加了分值。

分值增加3分,这暗示了要求考生加强文言文学习的方向。准确翻译文言文和名句默写则是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基本的方式。

社科类之外的文本阅读由过去的必做题改为选做题。在题型和文本的选择上与广东题多有相似之处。

两道题难度、题型和分值基本一致,考生可根据自身特长选做不同内容的文本试题。阅读文本的变化和选择的自主性,便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这种命题与新课标所确立的“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十分吻合。

试卷信息量大,题量与旧高考一致,但比广东题多两道小题。这两道小题主要是基础知识部分和语言表达部分各多出了一道题,因而涵盖的知识面更为广泛。

文本阅读选材继承传统,立足于稳,重视语文的“文”的色彩。选材虽然生活气息没有广东试题浓厚,材料也不如广东题鲜活,但所设计的探究题比广东题更开放,更自由。例如,选考题文学类第21、22题,实用类第22题即是如此。

增加探究题型,体现创新和寻求突破。注重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这是山东题创新思想和寻求突破的又一体现。选做题的两个第22题,就是这样的试题。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来分析问题,昭示了教改方向和学习发展方向。

新高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四省区新课程改革后第一年的高考题均“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即保持了高考的相对稳定,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样的试题命题方向对我们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四省区的语文试题都没有放弃对基础知识、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这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无论高考怎样改革,无论语文教学怎样改革,语文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都要强调。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认真落实基础知识学习和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文素养的提高意识。

语文教学要锐意改革,积极推进探究性学习。四省区高考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探究性试题引进高考试题中。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不约而同,但都昭示一个共同的方向,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与课堂教学脱节,而应该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研究,真正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要给学生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空间。四省区高考命题的另一亮点就是增设选做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语文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这不仅是高考命题昭示的方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更是我们民族独立创新、走向强大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理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真正使学生成长为人格独立、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大写的人。

四川高考语文作文范文6

一、咬定标题不放松

1.抓住中心词(主干),确定立意大范围

中心词往往能透露出题目的大范围。审题首先要抓住中心词,这样才能确定大范围。如2009年北京市高考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首先,要抓住“我有翅膀”这个主干,是“我”不是他不是你,是“翅膀”不是手臂不是头。又如2007湖南省高考作文题目“诗意地生活”,中心词是“生活”。这些好像都无需多言,但总有考生弄错这个大方向。

其次,要明确中心词的概念意义,进而再去联想其深层含意。

2.分析修饰词,确定立意重点

修饰词往往是作文立意的重点,要重点进行分析。如2007年湖南省高考作文“诗意地生活”、2008年重庆市高考作文“在自然中生活”,这两个标题的关键都在于状语部分――“诗意”“在自然中”。“诗意”,可以指诗情画意,心灵和谐,超越物质注重精神,浪漫惬意,更富人性化,更具理想色彩,等等。“在自然中”,既可以指与城市相对应的大自然,也可以指自由发展不受束缚,还可以指自然状态,不勉强,不做作。

3.分析标题结构,确定要素关系,避免偏题

标题结构往往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只有把握好标题结构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标题含意。在写作“诗意地生活”“在自然中生活”这两个作文题时,不能孤立地去谈“生活”或者“诗意”或者“自然”,必须要明确怎么生活,在哪里生活,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扣题。

有些考生常常忽略标题的结构关系,把重心单独放在一个词上,从而偏离题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先分后合:先分析中心词或者主干,再分析修饰词,最后分析结构,全面把握标题的含意。

4.变化重音,体会不同含义

同一个标题,重音不同,强调的意思自然也就不一样,考生可据此拟出新颖的题目来。如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若把重音落在“我”上,强调的就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而不是他想握住你的手,可能是他不重视你,“我”重视你,他未看到你的价值,“我”看到了你的价值。若重音落在“你”上,则强调不是别人的手,而是“你”的手,因为“你”与众不同。若重音落在“手”上,则强调不是你的脸,不是你的背或者脚,而是你的“手”让我感动,你所做的事让我感动。若重音落在“握住”上,而不是别的动作,握住让人感觉比较平等,比较动情,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可见,立意因重音的不同而不同。

二、展开联想的翅膀

标题常常有非常丰富的含义,这也给善于思考的学生以广阔驰骋的空间。命题作文要立好意,学生必须展开丰富的联想。

1.由实到虚

很多词都可以进行由实到虚的联想。这类词往往有比喻义。审题时,学生要由实到虚进行联想,要抓住事物的相似性。比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隐形的翅膀”含义就非常丰富,它可以是抽象的东西,如理想、梦想、追求、信念、亲情、关爱、良知、责任、勇气、文学、艺术等。但要注意,这些东西都应该是隐性的,不容易看到、感受到或者领悟到的。又如2007年安徽省高考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一标题,关键在“春光”一词,“春光”可以指什么呢?不仅可以实指春天的鲜花,更可以指像春天一样美好而充满生机的事物,如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顽强的拼搏、美好的情感等。

2.由此及彼

联想不仅可以由实到虚,还可以由此及彼。如2006年上海市高考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这里的“手”既可以实指手,也可以指虚的“手”,“握手”可以表达“愿意交往”“愿意了解”的意思。“你的手”可以是同学的手、父亲的手、母亲的手、爷爷奶奶的手、朋友的手,等等。那虚的“手”可以指些什么呢?文学、艺术、音乐、军事、诚信、责任等。这里列举的事物,都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得来的。

3.增加内涵

很多标题只是简单的一个词,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立意,这种宽泛的标题能给人以很大的创造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对标题增加内涵,说直白点,就是围绕标题进行造句。造句要造一个有价值的句子,一个既能紧扣标题同时又能吸引人的句子。如2006年辽宁省高考作文题“肩膀”,就可以造这样一些句子:我想靠住你的肩膀,我想成为你的肩膀,中国需要这样的肩膀,要做强有力的肩膀,站在巨人的肩膀,真正的肩膀是怎样的……又如2008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这是一个方位短语,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考生要立意自然就必须对标题进行补充: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举手投足之间,彰显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举手投足之间,足以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

经过上面两个大的步骤,学生一般可以拟很多好的立意了,这之后自然还有一个择优的过程。

1.选择新颖的立意

在众多立意中,要选择最新颖的立意。比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一作文题,立意如下就不新颖:我想握住朋友的手,我想握住父母的手,我想握住老师的手。但如果是“我想握住某位古人的手”(某个未见过面的人的手或者未来某个人的手),就比较新颖了。如果是“我想握住音乐的手”“我想握住命运的手”,就显得更加新颖,因为这里的“你”是抽象的事物。

2.选择有思想的立意

有思想的立意更能给人以冲击,启发人思考。比如作文题“肩膀”,如果立意为“我赞美父亲的肩膀,因为他肩扛一家人的重担”,就显得比较一般,缺乏思想深度。如果立意为“让自己的肩膀强壮起来,早日担当重任”,就显得更有思想,更容易刺激读者好奇的神经。如果立意为“揉揉你的肩膀,因为肩膀也需要休息”,反弹琵琶,强调一个人既要承担责任,同时也要善待自己,则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3.选择有针对性的立意

文章要有时代感,要针对当下的现实生活。所以要选择有针对性的立意,这样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比如作文题“诗意地生活”,如果完全崇尚一种像古人一样归隐山林的生活,写得再好再美也不太切合实际,毕竟没有多少人愿意过那种生活。如果立意为“身在闹市,也要寻求诗意的生活”,或者“在追求物质的时候,不忘过一种陶冶性情的生活”,就显得更有针对性,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容易引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