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教学案例 内涵 开发 应用
一.教学案例的内涵特征。案例是含有问题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从这一概述中可以看到,对事物的静态的缺乏过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称之为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案例;没有客观真实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案例。案例是承载理念的载体,是理念的外化形式,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典型的案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新课程的某一理念或理念的某一方面。
二.教学案例的结构。案例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引言、情境、反思等。
标题。案例总是有标题的,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一般地说,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
引言。引言主要描写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引言可以使读者对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背景。案例中的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依托一定的背景在案例的叙述中,对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案例中问题解决方法的分析、评判离不开背景。
问题。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描述中要讲明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地描述,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案例的主体。
反思与讨论。撰写案例的过程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过程。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升智慧、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教学案例的开发途径
(1)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事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不断地把自己经典的教学故事撰写成案例,使自己比较模糊的教学思想清晰化,比较乏味的教学过程趣味化,使自己的教学反思经常化。
(2)调研收集同事的教学案例。我们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同事的教学事例,拓展事例的收集与整理渠道,并把教学事例改编成教学案例。我们发现青年教师的教学,尽管让我耳目一新,但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老教师的教学,尽管有些陈旧,但确有值得推广的东西。广大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都能改编成我们用以培训的典型案例,而且这些案例极具针对性。
(3)内化报刊上的案例。采用“报刊撷英”的方式收集案例,是教师得以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我们订阅了《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新课程教学案例》《小学各科教学(复印资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小学青年教师》《小学语文》《小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等报刊,对报刊上的典型案例反复品读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在培训中有效地运用。
四.教学案例的应用
1.用于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方式是教师的自主发展。所谓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主反思、自主专业结构剖析、自主专业发展计划与计划的拟订、自主专业发展计划实施与自主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主专业发展和自主更新的目的。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通常是从教师对自己发展现状的反思开始的,没有教师的自我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教育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案例不仅是对教学状况的真实记录,而且是对教学教学的反思。
2.用于校本培训。通俗地讲,校本培训是本校教师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基层学校的教师作为培训者的时候,长篇大论的“专题讲座”非其所长,而生动的、鲜活的案例培训方式则是培训者与被培训者都喜闻乐见的方式。我们创立了案例培训法的应用模式:引出话题——描述案例情境——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评析见解。我们在采用基本模式的同时,还创造出许多变式,如:片断展示——经典解读、案例对比——优劣评析、案例反思——重新设计等,让模式彰显出了生命的活力。
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审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71—02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特点和优势[1]。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案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因而仍有必要结合案例教学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本质与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创立了案例教学法。兰德尔认为,法学教学应摆脱从案件到案件的经验式思维,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具体案例、推广个别决策来归纳与总结法学的理论逻辑,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一般化理解进一步把握美国法律的精神实质。1910年,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授课,工商管理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展示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起初较为缓慢,随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德汉姆的推动下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逐步扩展到管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学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传授教育对象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并由此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手段。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设定、模拟、重现、复制现存的生活场景,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构成了开展案例教学的根本要求。
(一)案例组织的情境性
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依据而加工整理的教学资料。案例是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通常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以叙事的形式呈现。人们编制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案例描述中一般不会加入编写者的意见和观点,编写者仅仅客观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研讨,依托案例探究建构教学共同体,并达成获得新知、自觉学习的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的内隐性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塑造教育对象的案例角色,使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思考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案例教学既包括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为特征的外显学习,更包括大量的潜移默化接受为特征的内隐学习。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充当了教育主客体双方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参与案例分析,通过案例研讨丰富对知识与学习本身的理解,成为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的根本指向。
(三)教学效果的生成性
与传统的单向讲授不同,案例教学通过“注入式”教学向“参与式”教学的转变,尊重和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启发式、亲验式学习引导受教育者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生成转化中实现认识的深化发展。因而,案例教学既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通过案例创造受教育者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持续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自实施“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编写教学案例、建设网络案例平台以及开发多媒体教学案例中积累了丰硕成果,深化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媒介的多样化、案例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案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等基本经验,案例教学已成为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和喜欢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然而,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客观上存在着被“简化为事例论证,泛化为生活事件,固化为教育程式”的突出问题。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全面的思维应变力,在案例教学中缺乏教学设计和方法论意识,不能充分考虑思想理论与案例之间的合宜性与复杂性,将案例教学简单地理解为举例说明,简化为事实和材料的堆砌。作为案例教学被简化的表征,许多无丰厚思想理论内蕴的日常生活事件被泛化为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变身故事沙龙、小品欣赏,案例教学蜕变为艳丽而浅薄的课堂花絮。在长期的简化和泛化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固化为原理加事例的教育程式。更为突出的是,一些教师仍然将受教育者当作知识接受的“容器”,用灌输和辩驳取代沟通和对话。或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忽视案例与思想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或随意拔高和夸大案例的教育功能,将牵强附会当作理论注释。程式化的案例教学排斥了思考、交流、碰撞,忽视了深度访谈和有效沟通而产生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疲劳。由于案例教学的情境性、内隐性、生成性受损,案例教学变成了形式主义的工具,游离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宏阔价值视阈。
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3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
到渠成。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B.面粉厂C.织布厂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这类题目可以用于使用任何具体案例学习的学生,因为评价的是学生对旅
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4
1.运用地图,建立空间概念,学会空间定位。
区域空间定位的一般方法如下:①从形状轮廓特点进行直觉推测。在识记时将轮廓赋予某种熟悉的形象,如黑龙江似天鹅、湖北似大盖帽,意大利似长筒靴,等等。②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如美国本土主体经纬度为西经75°至西经120°、北纬30°至北纬49°,西邻太平洋,东邻大西洋。③利用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如某区域标有鲁尔河及埃森等,则该区域有可能是鲁尔工业区。注意构建中国和世界的“心理地图”;加强对重要国家、特征区域和重要地理事物的心理记忆。
2.运用综合的方法,归纳区域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水系、植被、土壤等方面归纳概括,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人口、工农业、交通通信、城市等方面归纳概括。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地理观察能力是对地理事象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各种地理能力的基础。观察是同学们思维的触角,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得越细致、越全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深入,思维就越活跃。因此,地理观察力在地理智力结构中起着纽带的作用。
一个人地理观察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其中,地理感性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对观察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图所包含的内容大大超过了同样篇幅的文字记载量,地图对地理事象的定性、定量、定位、定向、定型等五大方面的功能表现出较高的精确度,它还展示了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变化规律。可见,地图语言的内容最精炼,表达最直观,使同学们容易辨认、判断、理解和记忆。原因是图像系统比文字系统更形象、更直观。实验证明,同一地理信息,用语言描述传递,需2.8秒,用素描图像传递,需1.5秒;用彩色图像传递,只需0.9秒。可见,在同一时空,大家对地理事物的感知和有效反应差别较大,对清晰、形象、鲜明的图像系统反应灵敏,兴趣浓厚。
4.重挖掘,抓联系。
综合性是地理学的特征之一。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改变,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区域地理教学一定要抓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要素的内在联系,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不断“派生”新的知识。研究区域,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个思路:将任何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状况或变化引入下图中,用以解释和探讨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成因联系,综合分析的结果必然得出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再联系人类活动,人类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植被、水域、土壤等),进而影响其他要素的思路继续深入探讨。这样思维线索的深刻意义是帮助学生解决任何一个区域的实际问题,从而渗透有用地理的学习理念。
5.利用案例教学。
5.1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于1870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其目的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期达到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从而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5.2地理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
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目前主要见于高中地理新教材,它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直观形象的典型案例,供师生使用。此外,高中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正是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加快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和使用。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作用。
5.2.1便于理解知识
采用地理案例教学,便于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的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也有利于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
5.2.2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地理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学生经过准备、参与讨论、分析思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有助于所学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巩固,有利于地理学习的内化。
6.树立区域整体性思想。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特别是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一。它为认识区域总体特征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教学指导思想。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中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理学十分重视在区域内把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在一起研究,力求从整体中观察事物的特性,从各种事象相互关联中把握整体属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会从地理要素之间、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入手,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综合性。
7.讲练结合。
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赶进度,因而每节课老师都把内容安排得满满的,直到下课铃响,老师还意犹未尽,恨不得再拖堂几分钟。老师这样做的心意是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好心不一定就能办好事,学生长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慢慢地就离不开老师的“教”,离开了老师便不会“走路”,能力也就退化了。洋思中学之所以成功,原因就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应适当穿插一些经典的高考题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这样做的目的,重点不是教会学生解这些题,而是在解题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探寻解题思维方式或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感悟高考试题,知道高考是怎么在考,从而把握高考的方向,树立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白令海峡.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5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展示,调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内容。文件检验是刑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实践性和经验性都很强,教师在文件检验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体现公安教育面向实战的需要。目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治安形势和犯罪形势仍然严峻,呈现出高智能、高科技的新型犯罪。文件检验课程不能因循守旧,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满堂灌”,必须把真实的案例应用到教学,实现教学与实战的“无缝衔接”,有助于培养“体改生”毕业就能直接适应当前的公安工作。
实施案例教学法,如何最大限度突出实践性,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案例的科学选取。选取合适的案例,是成功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关键。好的案例应具备有理论知识,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几点:一是案例的针对性,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相关。二是案例的真实性。案例如果是虚构的,案件的很多情节就可能与现实脱节,案情就不可能客观详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案例的时效性。对于很多典型案例,教师一用就是几十年,典型案例对学生固然有启发作用,但案例过于陈旧,与当下公安业务会存在脱节。四是案例的实战性。公安实战的案例,可操作性强,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他们从事公安工作的能力。五是案例的难易要适中。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应该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
(二)运用有效的案例展示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展示手段多样、灵活,比如口述案例、图片案例展示、视频案例展示等。每种展示手段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综合考虑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或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展示,力求最大限度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效果。
(三)案例的讨论要互动。教师介绍完案例后,要加强教学互动,有序组织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问答式,教师根据案例的内容,提出具有争议、研究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分析,然后进行回答。二是分组讨论式,以每组3-5人为宜,各小组对案件有关文件物证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然后组织各小组代表课堂发言。教师针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讲评。
(四)教学完成后的评价。教师对于案例教学法在“体改生”中的实施成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及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可以从学生的案例心得报告得到反馈,或者听取学生对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评价,以便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查找资料,共同研究、讨论、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学历教育,文件检验课程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类似于中小学时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只能从事简单的文件物证勘验工作,遇到复杂的案件,就会无从下手。“体改生”毕业将从事公安基层实务工作,要求他们不仅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更应该具备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
研讨式教学法在文件检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几个环节:
(一)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之前,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做讲解。如笔迹检验是建立在对笔迹特征掌握基础之上,教师应先介绍笔迹的基本特征,才能围绕笔迹检验设计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否恰当关系到研讨式教学的效果,问题太简单,会演变成简单的提问,学生失去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这一环节的主体是教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独立探索。在教师讲解基本知识,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独自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将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使学生提高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同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之以渔”。
(三)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将各自探索得出的观点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由小组长在课堂上借助PPT课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不同观点的,学生可以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掌握了知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模拟某种活动的真实场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的不断启发下有效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直接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文件检验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构建情境,把学生带到具体情境中去学习、实践,能引起学生的情绪高涨;让学生直接参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左手伪装笔迹教学环节,让学生课堂上利用左手伪装书写匿名信,然后体会自己左手伪装笔迹变化特点。整个过程学生人人参与,将枯燥的主动形象化,学生容易掌握。
情境教学法在文件检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情境教学组织要周密。情境教学要求教师精心准备,周密组织,要把知识传授与情境教学紧密结合,让情境服务于课堂。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果组织不好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达不到情境教学的预期效果。这一环节,教师必须指挥引导学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情境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是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这种构建过程需要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来实现,所以情境创设前要考虑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如选择伪装书写笔迹特征创设教学情境,在这之前学生应该掌握笔迹特征、正常书写笔迹检验方法等知识。如果单讲完笔迹特征就开展伪装笔迹情境教学,就超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境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三)情境教学讲评环节不能忽略。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讲评环节。讲评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讲评的方式进行。自评是学生通过反思,对自己存在问题进行自我批评;互评是学生对于别人的表现,结合自己的观点提出意见或建议;教师讲评是综合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出不足,给出建议。学生之间以及教师的点评要及时,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各种实践锻炼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方法因课程性质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法运用到文件检验课程,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培养“体改生”今后工作中必需的操作技能。如现场烧毁文件的提取,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把提取步骤熟记。但是没有经过实地操作提取,学生还是很难把握烧毁文件易碎,不好提取的解决办法。学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认识,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用技术,不至于“纸上谈兵”。
实践教学法在文件检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不同专业,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安排,体改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为两年,其中有半年时间实习。这样一来,时间短任务重,要想教好和学好,就必须制定好教学计划。为提高学生的文件检验办案能力,就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课时应该是1:1或4:3比较合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侦查专业的学生,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同文检相关的内容是勘察现场过程提取和保存现场的文件物证。所以,应侧重介绍各类文件物证的提取、保存和送检。对于治安专业的学生,涉及经常查处交通违章或参与大型活动安保,讲述内容应围绕证件、货币和票据识别。
(二)改进实践教学的手段。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公安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全国很多公安院校,文件检验课程的实验教学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如做笔迹特征挑选实验,学生还是对照纸质案件材料,通过手工临摹方法制作特征比对表。这种工作方式,工作量大且容易改变书写人笔迹的原本书写特征,已经不适应当代刑事技术工作的要求。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开展实践教学。如污损文件检验实验,教师将收集到的实际案例,用扫描仪进行扫描上传到电脑,然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对污损文件进行图像处理,可以使检材和样本图像清晰度增强,便于学生辨读和检验文件。
(一)采用分层递进的方法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根据文件检验教学计划的安排,文件检验实践教学可分为验证性实验阶段、模拟实验阶段和综合训练阶段。不同阶段,对实践操作要求有不同的标准,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实践活动由易到难,不断强化。
案例教学的特征范文6
一、精做准备,让案例教学走上成功轨道
要想成功地在小学思品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首先必须做好案例教学前的一切准备性工作,为后续的教学开展奠定基础、创造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要先行“取经”,掌握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和步骤,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与案例教学法进行对比、整合,创造出适合的实施方法,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技巧。其次,要精选案例。案例选取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对于案例教学的成果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当充分地了解课标要求,研究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成长规律,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不仅能够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中分析、探究和解读道德内涵,进而实现正向迁移,而且能够在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和效能的提升,真正实现小学德育的实质性进展。例如,教学“我是谁”时,教师应当结合“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教学主题,选取若干个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案例,如以助人为乐、志愿者等为主题的案例,或以学生个人的才华为主题的案例等,再附上案例讨论的若干个问题。最后,还要设置一份适切的导学案,内容包括对案例教学法的直观介绍、对有关思品主题案例的教学流程以及学生在讨论交流和汇报过程中的注意点等。
二、巧妙施行,让案例教学实现预定梦想
案例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案例教学的核心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体验而建构自身思想品质的生成过程,学生主要要完成自主学习案例、小组合作讨论案例、个人汇报学习成果以及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和讨论情况等四个流程的任务。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对于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案例教学,学生可能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对于给予的案例通常会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做好预设的一切工作,避免走向“活动式的过场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在呈现有关“合作成功或失败”的小学学生生活案例后,应当告知学生拿到案例后应当先进行若干分钟的自我学习和思考,在教师提醒下进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阶段以及后续流程等。教师要做好监督者的角色。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建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优秀的人格特质,但这要避免课堂走向放任式的放养型教学。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堂监控工作,并借机强化遵守纪律意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学习、讨论和交流之中。
三、全面总结,让案例教学画上完美休止符
案例教学的总结阶段主要是指针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解说,并针对案例教学无法完成或存在知识学习空白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系统教授。首先,要做好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补充和巩固。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但并不代表所有的道德、思想、人格、社会责任意识等知识都能依靠案例教学来完成,所以,教师不管是在开展案例教学之前,还是开展之后,都必须对所应教授的内容的达成度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补缺补漏。例如,教授“真正的友谊”时,只能利用案例进行辅助教学。对于交友的对象选择、友谊的真正内涵以及交友的标准等,教师都应当通过其他教学方式进行传授,以发展为核心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总结评价的目的应当放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点上,而不应过分注重结果或甄别选拔,应当对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优缺点、讨论交流待改进之处、反馈汇报的形式改进等过程给予更多的总结和指导,以提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力、参与力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