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消费行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消费行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消费行为

新型消费行为范文1

关键词:信用卡 消费行为 影响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更好地抢占市场,维系与客户的关系,各个银行纷纷推出信用卡业务。信用卡是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的、给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需按时还款的银行卡。由于信用卡具有消费、存取现金和转账结算等诸多功能,深受现代人们的喜爱,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一、放大心理账户,增强消费乐趣

由于信用卡可以提前支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消费者的心理账户效应。正如萨勒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他认为无认是个体、家庭及企业集团,都有明确或潜大的心理账户系统[1]。每个人都有经济学账户和心理账户,两个账户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经济学账户里金钱是可以替代的,而在心理账户则不同,对不同来源的金钱,以及如何使用会持有不同的态度。

在做购买决策时,心理账户系统会起主观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在购买中会追求情感的最大满意化。刷卡需要稍后一段时间进行支付,会让人们感觉不到金钱的减少,好像花钱的乐趣大于痛苦,使人们感觉不到明确的现金支出。在消费时,若用现金支付,使会消费者产生“失去”的感觉,享受的感觉很少,付出的感觉强烈,减少了他们购物的情感体验。信用卡使人们在购买时享受这种好像现金不减少的快乐,在内心产生一定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其购买的动机,增强其购买的能力。

二、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盲目购物

各家银行为了使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支付,会通过积分兑换等功能引导刺激消费需求。例如,一些银行会承诺:只要消费者积分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享受各种优惠,如免费发放礼品。这样的宣传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者,对他们形成心理暗示。大多数消费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通过信用卡来消费,从而获取不同的额外利益。甚至一些消费者为了换取满意的礼品去购买一些目前还不需要的产品。

三、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增强购买力

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银行推出了多样化的信用卡,如针对女性推出设计精美的信用卡,针对青年人推出时尚或卡通类的信用卡。由于信用卡可以透支一定金额的现金,还款期限相对比较长,为现代消费创造了条件。有些银行的信用卡还款免息期最长近两个月,有些还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金额不断调整透支额度,或者延长还款期。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还款的压力,会使他们大胆购物,增强了购买能力。

四、信用卡套现行为不断出现

信用卡可以提取现金,在银行规定的时间内归还都是免息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很多人现金紧缺的问题。然而随着信用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甚至通过套现来获得免息的权利。信用卡套现是指通过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等方法,与商家协商好,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套取发卡行资金的行为,实质是以透支消费之名行透支取现之实[2]。

由于一些消费者的资金压力需要套现,一些不法分子会提供套现,使套现的现象不断增多。目前我国对信用卡的套现法律还很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人们非法套现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居民正确的信用卡消费观。

五、合理使用信用卡的建议

信用卡作为一种可以透支的银行卡,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容易提前支付各种费用。但是也会造成人们冲动消费,甚至形成非主观的坏帐。因此,如何合理使用信用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择适合的信用卡,提高理财能力

信用卡作为一种预付卡,需要人们正确使用,在办理信用卡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信用卡,要根据消费能力、消费方式,选择网点多、还款方便的信用卡,提高还款的便利性。信用卡不能作为借记卡使用,因此,当人们在网络购物时建议使用信用卡支付,这样既能保障资金的安全,还能增加信用积分,提高个人理财能力。

(二)增强信用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信用卡是一个人信用的记录,当人们按时还款,不但能减免利息,还能形成良好信用记录。随着我国个人诚信系统的完善,一个人的信用状况会越来越影响他在金融机构的借贷结果。因此对于每个消费者来说,都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减少冲动消费,更要杜绝为了礼品而猛刷信用卡的行为。

信用卡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提供提前消费、透支的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容易使人们为了信用卡的积分而消费,形成不理性的消费观念。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消费者一定要选择适合的信用卡,增强信用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合理正确地使用信用卡。

参考文献:

新型消费行为范文2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在我国当前居民消费升级,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阶段,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既能有效拉动国内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和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大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江苏省提出《省政府关于促进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意义,明确信息消费发展的目标,并明确要扩大农村信息消费,组织实施“信息下乡”工程,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

2.研究意义

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进行研究能够分析当前江苏农村信息化状况,总结其特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推动江苏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社会稳定。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江苏省农民信息消费的实际情况及特点,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找数据库文献和检索网络信息,掌握有关农民信息消费行为的相关成果及研究,以便比较分析、参考借鉴。

二、理论基础及数据模型分析

1.信息消费的概念

一般认为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张一帆说,信息消费是指在生产、生活中,消费主体以信息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信息化过程的消费行为[2]。杨诚指出,信息消费是一种特殊消费的行为,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既可以是一种物质消费,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消费。[1]。

2.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基本现状

自“十二五”规划强调农业信息化以来,江苏省积极响应,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保持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支出逐年提升。农村信息消费领域由传统的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等领域扩展到目前的电视、电话、手机、平板、互联网等领域。信息消费方式逐步摆脱了单一化,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全省信息消费支出也一直高于全国信息消费支出,不过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依旧存在着数字鸿沟,2008年苏南地区农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已达到2687元,而苏北地区2013年才达到2528元。

3.信息消费指数的核算

(1)信息消费指数的概念

信息消费是指在生产、生活中,消费主体以信息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信息化过程的消费行为。信息消费是对信息服务与信息产品(软硬件)的消费以及消费的信息化[2]。我国学者一般认为,信息消费指数就是居民用于信息类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信息类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指与信息密切相关的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支出。[3]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把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8个类别。并指出农民信息消费系数等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3项支出之和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1]

(2)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指数的计算

信息消费系数定义为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信息类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计算公式是:

ICC= *100%

其中ICC表示信息消费系数,分母E表示居民消费性支出总额,分子表示居民消费性支出中与信息消费有关的部分。

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表明江苏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信息消费也不断提高,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4.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消费水平很大程度受收入影响,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身份地位等对消费者的信息消费意识会有影响。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2015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的相关结果作为参照,发现在年龄上45岁以上和20岁以下农村居民高达63%,而青年仅占37%;农村居民中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比例最高(12.4%),其次是小学(32.7%)和高中(12.4%),而大学以上学历为4%。而根据2014年《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光缆线路总长度205.4万公里,位列全国第一;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8453G,宽带接入端口总数3198万个,移动电话基站数24.5万个,均位列全国第二;互联网普及率53.8%,较2013年增长2.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个百分点;全省网民4274万人,较2013年增长4.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民信息消费支付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农村信息消费服务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5.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15),选用人民生活部分中同收入组农村常住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采用剔除法,将居民消费中扣除衣、食、住以外的其他“杂费”总额求得居民信息消费额,并利用excel绘制出如下柱状分析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2014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递增,信息消费支出也逐年增加,可认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信息消费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收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消费支出。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其信息消费的增长,同时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该地区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扩大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这对促进农村信息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江苏三大地区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带来区域间农村信息消费的差距。利用2010年―2014年江苏省三大地区农村常住居民家庭基本情况构成数据,用excel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到如下的折线图:

分析数据我们得出,2010年到2014年,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三者在信息消费行为上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但三区之间的信息消费支出差距逐年减小。苏南地区依据其经济发展优势,通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信息消费发展迅速,信息化水平较高。然而较大的地区差异会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状态,甚至可能使得地区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想从根本上解决地区间的信息消费的差距,就必须要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建议及策略

1.政府应施行有力政策,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经济收入决定支付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民就业基数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增加信息消费的支出。

2.加强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农村居民作为信息消费的主体,需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信息宣传和讲解力度,使他们对信息产品和服务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多方面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

新型消费行为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心 消费行为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生活费的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提供,在一定程度上应当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由于大学生的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本文着重从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以考察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

1.材料

1.1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界定

(1)消费心理的界定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高林琴);在本次调查中,根据高林琴对消费心理的理解,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大学生在购买活动中,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消费行为的界定 我国学者马义爽等将消费者购买行为界定为,消费者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在购买动机的驱使下,以货币换取商品的行为。本研究中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界定为:大学生为满足购买需要,以货币换取商品的一种购买行为。

1.2问题的提出

(1)以往研究的不足 以往的研究者主要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了一般特征的分析,概括了大学生消费的水平、来源、基本状况、特点、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提出了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消费问题并对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但是,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有着怎样的关系的专门研究并不多。

(2)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选取菏泽学院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2.方法

2.1被试

选取菏泽学院大学生120名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06份,其中男大学生39名,女大学生67名。

2.2研究工具

2.2.1《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问卷》的五个维度如下:

⑴节约型消费心理:大学生在量入为出的基础上,节俭、有计划、理智的消费心理。

⑵冲动型消费:大学生受到外部购买因素诱惑下,产生的情绪化、无意识的消费心理。

⑶享乐型消费心理:大学生为追求享受和舒适产生的消费心理。

⑷随心所欲消费心理:大学生所具有的没有特定目的和随意的消费心理。

⑸爱慕虚荣型消费心理:大学生为了满足虚荣心或为了体现自身的优越感形成的攀比消费心理。原问卷采用α系数(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611,各因素的同质性信度在0.6804-0.8273之间;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7324,各因素的分半信度在0.6515-0.8172之间,说明此次调查问卷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问卷采用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5”代表“完全符合”。此次调查问卷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3,各因素冲动型、享乐型、节约型、随心所欲型和爱慕虚荣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42,0.763,0.821,0.702,0.826。

2.2.2《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问卷》问卷的五个维度如下:

⑴理性消费行为:指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消费行为。

⑵务实性消费行为:指大学生追求商品实用性、服务的可靠性和价格的合理性的消费行为。

⑶享乐性消费行为:指大学生为追求舒适或与周围同学攀比而产生的消费行为。

⑷超前性消费行为:指大学生超出现实经济能力的消费行为。

⑸情感性消费行为:指大学生为获得朋友、同学或他人的认同、接纳和喜爱而进行的消费行为。原问卷采用α系数(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895,各因素的同质性信度在0.7626-0.8432之间;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7031,各因素的分半信度在0.6907-0.7518之间,说明此次调查问卷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问卷采用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5”代表“完全符合”。此次调查问卷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8,各因素理性、务实性、超前性、情感性和享乐性消费行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96,0.719,0.813,0.780,0.876。

3.讨论

3.1结论与分析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体到各个维度来看,本地大学生节约型消费心理与理性消费行为和务实性消费行为有显著性正相关。冲动型消费心理与享乐性消费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享乐型消费心理与享乐性和情感性消费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务实性消费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随心所欲型和爱慕虚荣型消费心理与享乐性、超前性和情感性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务实性消费行为呈负相关。

3.2此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新型消费行为范文4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将移动医疗定义为m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移动终端系统的各类医疗健康APP应用为主。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通过移动医疗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移动医疗发展迅速。就市场规模来看,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突破30亿元,且预计2016年将突破80亿元大关;就用户规模来看,从2011年至2014年移动医疗互联网用户从3.56亿人次增至5.53亿人次,增幅高达55.3%。

虽然当前国内移动医疗市场呈现井喷式现状,但无论从发展时间还是技术水平,我国移动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相信随着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逐渐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未来中国移动医疗将会拥有大批成熟且固定的用户群体。

2分析方法简述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移动医疗市场消费环境心理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在移动医疗业中哪些环境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

第一步,结合相关文献设计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步,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设计,将问卷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

第三步,通过SPSS stats对问卷数据进行降维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影响因子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从而得到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

3数据处理方法

为了能够将定性指标量化为可以分析的变量以便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本文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的基础上拓展评级层级至7级,以提高数据检验的信度和效度。

量表问题所代表的7层级赋值反映的是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在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得到主成分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主成分的成分构成。本文所采用的是统计软件SPSS中的降维分析和因子分析。

3.1降维分析

在降维分析中,本研究根据初始特征值和提取平方和载入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判断主成分及其影响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原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用以替代原来可能具有多重共线性的指标。其数学分析模型为:

使用SPSS软件将因子分析的原始变量录入“变量”列表,得到特征变量矩阵,并由特征向量矩阵得到主成分分析的计算公式。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共因子的提取,并计算因子贡献率指标。

通过对主成分累计解释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分析,得到主成分对原有指标信息的保有程度,若累计贡献率达标,即可用其代替原指标的信息。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代表该因子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权重。

3.2因子分析

本研究需要采用因子分析来判断主成分的成分构成。

4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体系构建的依据

毕众增《消费心理学》(2011)中将消费环境心理系统划分为微观消费环境心理、产品、价格、广告和宏观消费环境心理,这是构建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但由于划分标准过于宏观,无法据此得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核心因素。

因此,针对我国消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现状,笔者试图从更多实践研究中借鉴经验。梁宁、邵荣昭(2007)认为消费者所有活动都是与其内(指身心环境)外(社会、自然环境)环境状况联系相应,离开整体生活动态背景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得出的结果是其表象,而消费环境又同消费者一般心理、个体心理、消费行为构成统一的整体。卢泰宏(2012)则引入迈克尔?R.所罗门的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由个体到群体,从市场、个体、决策者、亚文化和文化五个角度逐层剖析消费者行为。

4.2指标设计原则

4.2.1科学性原则

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以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各指标对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影响。

4.2.2系统性原则

从框架来看,体系涵盖微观、中观、宏观消费环境心理,指标构建系统全面。从内容来看,在指标的设计方面更适合中国消费者行为特点。

4.2.3直接评价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运用直接评价原则,即将被调查消费者充分被纳入评价过程中,通过相关人群直接反馈对指标影响效果进行直接评价。

5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毕重增《消费心理学》(2011)一书中将微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环境因素、消费者反应、中介因素,中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宏观消费环境心理分为经济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等。

为使指标科学有效,本文通过排除描述性指标、解释性指标、相关性指标,将二级指标定义为软件因素、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继而通过枚举法分解出三级指标,得到如表2所示指标体系表。

6主成分分析

本次共发出问卷150份,其中实体问卷70份,网络问卷80份。实际收回149份,有效问卷146份,经由SPSS-Stats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7解释分析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和笔者原本的设想有一定差距,Y1~Y7代表移动医疗市场中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但其中并不包括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价格因素,反之宣传渠道、文化因素和设计包装却是主导因素。

首先,根据市场调研,虽然当前我国移动医疗APP开发呈现井喷式发展,但实际上百分之八十的用户都集中于使用下载量排名前五的APP,例如春雨医生、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等,这些APP在平台相关的资质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医师资质透明化程度上做的相当成熟,因此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并没有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环境因素。

其次,移动医疗APP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的健康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处于金字塔的最低端――生理需求;另外当前移动医疗APP的消费群体以中青年白领、在校大学生为主,前者经济条件较好,而后者属于非自我能力消费者。综合两点因素,当前移动医疗领域主要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一般。

8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8.1理论依据支撑研究框架

本文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理论分析,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全面性。

8.2采用较为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调研方面,问卷依托“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数据处理方面,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问题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要问题。该套成体系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参考价意义。

9研究局限性

9.1未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和适宜性检验

在消费环境心理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主要通过经验判断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而未采取指标信度检验和适宜性检验来研究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内部互为因果的依赖关系。

新型消费行为范文5

关键词:网购 女性消费者 网络营销

截止2012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总人数已经达到2.10亿,其中女性消费者占到40%,已经成为我国网购市场的主力军。同时,从2012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大战愈演愈烈,各大电子商务网站一方面通过价格战增加消费者黏性,另一方面互相开展合作,出现了很多针对特点目标客户的专业性网站。而女性消费者无一例外的称为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努力争夺的对象。毋庸置疑的是女性消费者已经成为一股力量极大的消费者群体,其发展潜力巨大,应该予以重视。

一、女性消费者网络购物的特点

(一)年龄较轻

根据2011年《中国网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71.9%的网络购物人群的年龄维持在18—30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消费者有其独特的购物风格和特点,她们强调自身个性化的需求,主张在低调中展示属于自己特殊的品味。从网购的角度来看,她们通常并不刻意追求奢华的商品,但是个性化必须是首位的。

(二)学历较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女性网购消费者群体主要以中高学历为主。2011年在网购市场中,本科以上学历层次的人群占到了40.4%。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通过对于2009—2011三年的数据比较来看,用户的学历差距在不断缩小。初中以下用户的比例逐渐上升,造成这一局面的出现的主因是网购流程的简化和网购技术门槛的降低从而使更多女性消费者参与到网上购物成为了可能。

(三)职业结构

经常性从事网络购物的女性群体主要分布在以下五大群体:企业公司人员、学生、个体及自由职业者、党政事业单位和其他。其中企业公司人员和学生是女性网络购物的主要群体,在2011年两者的比例占到了50.8%。从2008年开始,党政事业单位人员的比例也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作为电子商务购物网站,尤其是以女性消费者为主要目标客户的电子商务网站,应将这三类群体作为自己首先争取的目标对象。

(四)收入结构

从收入结构的角度来看,女性消费者市场呈现典型的“两端扩散”局面,即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用户份额不断攀升,同时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网购用户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但是总体来说,参与网购的女性消费者群体仍然属于中高消费者群体。

二、女性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心理特点

1、易受情绪影响

据有关资料统计有半数以上的女性消费者参与网购是在受人为因素影响下完成的,同时在进行商品选择的过程中,女性更容易被感性化的图片、语言、视频和描述所吸引。从上面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网购人群的心理弹性较大。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女性更容易被情绪化的事物所控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购买行为。所以作为购物网站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网络营销工作。

2、从众心理严重

女性是天生的商品信息传播员和商品质量传递者。她们会自发的将购后感受传递给自己的家人、朋友 、同事等相关群体。同时在购物过程中,特别是在购买决策时又极易受到他人信息和意见的影响,这种心理状态就是从众心理。从网络营销的角度看,从众心理有利于企业商品的推广活动,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女性消费者成为“义务商品推销员”。

3、个性化倾向

网络购物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个性化色商品,从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而女性做为天生的时尚追寻者,渴望变化、追求创新的好奇心也是导致她们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以白领阶层为主的女性网购群体选择的不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她们更在乎体现自身的与众不同以及商品带来的附加价值。

4、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强

在对于商品的选择上,女性更愿意将精力放在价格上。通过调查证明三分之一女性参与网购的原因是网络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价。具体说当同种商品的网络价格低于实际价格时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更容易成交。因为女性的购买决策过程更加谨慎,女性在购物过程中更乐于通过对于商品的反复比较来决定是否购买。而网络购物平台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实体商店相比,网络商店商品更多、选择更便捷,所占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少。

(二)影响因素

1、个人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大部分女性消费者对于网络商品价格的心理预期是比实体商店低20%—30%,而现在的情况是网上商品平均仅比实体店低8%—13%。除了价格因素以外,商品不能满足女性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也是影响女性网购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由于网络特有的展示商品形式,一些商品照片和实物之间存在色差也是女性消费者心理得不到满足的原因。基于以上分析,由于各方原因照成的个人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影响女性消费者购物的最重要因素。

2、网络购物个人安全感的缺失

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电子商务交易额不断攀高。网络黑客也瞄准了这一领域,各类网络泄密案件层出不穷。2011年9月,淘宝就爆发了“一元门”事件,综合损失高达上百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消费者在整个网购购物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在网络购物纠纷中的不作为也减低了女性消费者的个人安全感。女性消费者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和对于网络操作的不熟悉会增强她们的不安心理。

3、低效的物流影响女性网络购物

物流配送是影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公司配送时间长、配送费用高、商品损毁率高已经成为影响女性消费者网购信息的原因之一。而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效率虽然高,但是往往费用偏高,增加了网购商品的成本,这一点也制约了女性消费者进行网购。

三、基于女性消费者网购心理行为的对策

(一)产品策略

1、坚持质量为本

网上销售不能因为追求时尚潮流而顾此失彼,女性消费者可能暂时会被个性化的商品所吸引,但是最终她们重视的也是商品的质量,而且女性从众心理严重,质量差的商品往往口碑较差。

2、增强商品和店铺美感

在重视质量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女性消费者心理,增强外部商品设计和外包装的美感。同时增加店铺的个性化设计,通过网络技术简化购物流程。通过以上手段给女性消费者美的享受。

(二)价格策略

1、高价策略

针对不同的商品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对于个性化较强的和外部感官较美的商品采取高价策略,例如服装、化妆品、家居用品等商品。满足女性消费者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要求。

2、低价策略

对于易耗品、日用品可以采取低价策略。在家庭生活中,此类商品往往由女性购买,在购买过程中,物美价廉的日用品更受到女性的青睐。特别是在网购中女性通过从众效应会快速地流向价格更低的网店。

(三)促销策略

1、提升广告的有效性

网给广告是购物网站进行推广的主要手段,其具有虚拟化、跨时空、成本低等特点。但同时网络广告最大的问题就是转化效率低,通过技术手段让商品信息多元化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提升网络广告效率。

2、充分利用网站和论坛进行推广

购物网站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商品的陈列、价格的调整等方面,还应该关注女性消费者的社交需要。利用网站和论坛开发女性专属频道,为女性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交流、娱乐和游戏等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2

新型消费行为范文6

(一)K.勒温模型

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对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致力于对此的研究,试图提示隐藏在复杂行为背后的一般心理规律。其中最为著名的可能要是K 勒温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人类行为模型。

勒温的行为模型如下所示:

B = f(P,E)

勒温的模型表明,人类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该模型还进一步阐明,人类的行为方式、指向和强度,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类基本因素,而外部因素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类因素。这一观点为60年代以后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模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A. 班杜拉的人类行为交互作用模型

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勒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行为是三元(三向)交互作用形成理论。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述模式,班杜拉的人的行为交互作用模式说明:行为既不是单由内部因素决定的,也不是由外部刺激所控制的,而是由个人的行为、个人的认知、情感等内部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决定的。根据班杜拉的人类行为交互作用模式,进一步发展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概念性框架,对我们思考消费者心理与营销策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下图表征的是班杜拉的行为交互作用模式与营销策略的相互关系。

这里消费者的感知(情感)与认知是指对外部环境的事物与刺激可能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反应。顶感知反应偏向于情感方面;认知则涉及思考和知识结构。消费者行为是指外在行为即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消费者活动。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以及人与人之间交互产生的氛围,这些都对人的行为有影响。营销策略则将营销刺激因素置于消费者的环境中,从而影响他们的感知、认知和行为。并非每个消费者都会被某个营销策略影响,因此商家要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类型将市场划分才会适销对路。记住:这一点十分重要。

(三)D.I.霍金斯的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

如果说前两个模型主要是从心理学理论本身考虑的话,那么美国消费心理与行为学家D.I.霍金斯的模型则是将心理学与营销策略整合的最佳典范。他的《消费者行为学》一书目前已出了第八版(2001),可见该书在营销界的影响力。

霍金斯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模式如下图所示:

这一个关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与营销策略的模型,它为我们描述消费者特点提供了一个基本结构与过程或概念性模型,也反映了今天人们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性质的信念和认识。

该模式认为,消费者在内外因素影响下形成自我概念(形象)和生活方式,然后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导致一致的需要与欲望产生,这些需要与欲望大部分要求以消费行为(获得产品)的满足与体验。同时这些也会影响今后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别是对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的调节与变化作用。

关于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是近来消费心理研究的热点。一般认为,消费者在内外因素影响下首先形成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其后自我概念又将通过生活方式反映出来。实际上,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身的所有想法和情感的综合体。生活方式则是你如何生活。后者涉及你所使用的产品,你如何使用这些产品以及你对这些产品的评价和感觉。记住:生活方式是自我概念的折射。

无任是家庭还是个体消费者,均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由意识到的和没有意识到的各种决策或选择所决定的。通常,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的选择对自己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不太可能意识到我们现在和欲求的生活方式,也会对我们所做的消费决策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