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卫生强市为目标,以“四个化”(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管理一体化、信息现代化)和“五个转变”(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转变、知识结构转变、运行机制转变和投入机制转变)为基础,通过政府购买和补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确保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公益性质,使居民享有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安全保障。

二、工作内容

根据*省卫生厅统一规定,现阶段我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共12个项目,其服务内容、目标见附件1。

三、组织实施

为切实抓好城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社区责任医师制度,实行城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责任管理。

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切实转变服务功能、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按服务人口和半径,合理设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实行一体化管理;按照1:2000服务人口的标准配置社区责任医生,并予以公示使每个居民区、每个楼道都有社区责任医生公示牌,每个家庭都有社区责任医生名片。社区责任医生实行分片负责,下片区服务每月不少于7天,重点做好组织协调辖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进行健康状况调查,针对辖区居民健康状况,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成为辖区居民的预防和保健医生,认真落实城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应由社区责任医生完成的工作,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健康进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妇幼保健院和各直属医院应依法履行公共卫生工作职责,按照《*市预防保健监督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直属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的要求,承担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

四、经费保障

为促进城市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市财政按服务人口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设立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补贴直接面向城市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支出。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移作他用。

五、考核评价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2

【关键词】高专护理;公共卫生服务;课程改革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现代整体护理观强调对患者的护理不仅包括身心两方面,还包括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体护理促使护理从医院向社区延伸,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当前护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培养具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层护理人才是当今社会健康服务的需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都比较薄弱,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度不够,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欠缺。如何加大护理专业的改革,完善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护理专业教育研究的重点。我院通过对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培养具有较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层社区护理人才。目前我院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设置在第四学期,课程为《社区护理》和《营养与膳食》。公共卫生课程学时少,教授的内容有限,在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中过于单薄,比重过小,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度亦不够,学习敷衍了事。为了提升护理人才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体现整体护理的理念,满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我们团队对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实施了改革。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选择我院2014级高专护理专业186人,随机分成2014级护理1班(49人)、2014级护理2班(44人)、2014级护理3班(49人)和2014级护理4班(44人)。1班和2班为教改班,3班和4班为对照班。学生均已系统地学习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两组学生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班2014级护理3班、4班采用教改前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进行授课。教改班2014级护理1班、2班采用在原有的公共卫生课程基础上增设《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进行授课。对照班和教改班均为同一个教师授课。

3.效果评价:对照班和教改班公共卫生课程全部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生公共卫生学知识掌握情况和医学统计及流行病学方法的认知度,进行集中填答。调查2014级护理1、2、3、4班所有学生。回收有效答卷共186份。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用t检验;数值分类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1。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公共卫生知识学测试成绩比较:讨论长期以来,我院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设置上只有《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在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太小,而且由于在第四学期开设,只有6周学习时间(6周后去实习),讲授的学时、内容太少,教师授课方法方式也较被动,学生学习公共卫生学内容有限,对公共卫生学课程缺乏兴趣。教改后,在第二学期就开始增设了《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课程,第四学期又增设了《流行病学》课程,明显加大了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的比例和学时,教师也能够在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下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能进行更深入地学习。结果显示,教改班2014级1班、2班公共卫生学知识测试成绩和医学统计学及流行病学方法的认知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班2014级3班、4班(均P<0.01)。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的改革,有效地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变了以往“重医疗,轻预防”的思想,树立预防为主,整体护理的大卫生观。反思与建议:教材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与教材紧密结合,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建设是实施教育的最基础环节[2]。在这次我院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公共卫生课程教材存在以下问题: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教材呈现形式单一,出版时间较早;缺少教学案例,配套资源开发不足等,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统筹规划,改革创新,加强公共卫生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根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参与编写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合我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高质量公共卫生课程教材。另一方面,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校与医院两种育人环境同时得以强化提高,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医疗环境需要的高技术专业人才和高素养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3]。加强校内预防实验室建设,增设实验实训项目,完善实验设施,形成现代化的多功能实验实训室。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紧密的交流合作机制,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慢性病的防治、居民营养状况调查、老年保健调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社区护理常见的工作。通过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通过实践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和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提高他们综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的卫生职业精神,增强对群众健康的责任感[4]。

参考文献

[1]陈锦治.社区护理[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杨金友,张巧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高职护理课程体系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14-315.

[3]涂明华,沈宁,戴宝珍,等.护理高职高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3(4):1-4.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大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3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也是体现政府职能水平的重要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主要是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预测预警、监测控制、监督管理、事件预防、信息收集分析、科学决策与快速反应、应急保障、紧急救援与医疗救治和事件综合处置能力等方面[3]。而其中各级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防治机构和最先感知部门,医院应对能力将直接影响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成效。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现状

1997年以来,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已进入了体制创新的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承担常住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外,同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2003年SARS的防控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迅速掌握社区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发挥街道、机关团体、医务人员和家庭的群体优势,在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构筑起了三道防线,为SARS防控工作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作者所在的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先后2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在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2009年4月份,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上海也出现了大量输入性病例,严重威胁着广大市民的健康和安全。中心从完善组织管理、加强预检分诊、病例筛查和登记、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控制、加强重点场所督导检查、广泛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开展重点人员流感疫苗免费接种等多个环节入手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和传播,顺利完成了27名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其中电话随访4名,居家医学观察17名,集中医学观察6名,未发现续发病例,完成8名轻症病例的居家医学观察和随访,切实保障和维护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以及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相关研究时有报道。但是研究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对于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角色职能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往往被忽略。这也导致了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虽有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工作实际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能力建设相对落后,组织、人员、财政保障相对不足。

2)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缺乏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

4)人员培训、实战演练不充分,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等。因此立足社区医院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夯实区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对策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结合世博会安全保障、甲型流感、手足口病防控等工作实际,从以下4个方面探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3.1 建立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中心通过人员访谈、现况调查等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按照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要求,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灵活性和动态性原则,借鉴其他省市和地区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从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应急预案系统、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应急人员、应急物质储备、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下设二级指标入手 [5],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相应指标建立后,中心结合应急处置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和修订,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2 建立一套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定期评估修订

中心立足社区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自2010年起对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了梳理和补充,形成了1项总体预案、2项工作制度和13项工作预案,预案的重点内容是急性传染病疫情的现场处置,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到最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是保证预案能够取得理想处置效果的关键[6] ,因此中心成立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应急预案评估小组,定期对预案内容的全面性和预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并对预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面性的评估内容指预案内容包括工作原则、疫情发现与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接种、现场控制措施、健康宣教、事件进程观察、事件解除报告等要素。预案的可操作性是评估预案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以及需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3.3 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医务人员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他们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能否快速、准确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心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对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现场处置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况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和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选择和确立的方法,筛选出本中心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事件能力的影响因素指标,包括基本情况(下设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健康状况、学术任职等二级指标)、知识结构(下设基本认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二级指标)、实践与技能(下设专业技术、培训演练、参与经历、沟通协调等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下设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了中心应急处置队伍人员的结构和组成,进一步提高了应急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逐步建立起了一支稳定并具有战斗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

3.4 加强实战演练,建立对演练过程的考核评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的局限性,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务人员对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要求的淡忘,因此尤其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这也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随机性和突发性,使应急处置队伍熟悉和掌握类似事件的处置要求,同时加深对相关预案的了解[7],并及时发现预案的不足,为应急预案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使之更有效地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置。

中心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较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先后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世博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紧急救助演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应急处置桌面推演和病媒生物应急控制现场演练等。同时组织考评小组和参与演练的医务人员对每一次的演练效果进行评估,考评小组侧重对从疫情发现与报告,直至现场处置结束,撰写调查报告的每个处理环节完成质量进行评估(表1)。演练人员则侧重于从自身参与的角度来评价通过演练得到的帮助和提高,并发现其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演练目标的实现、演练内容与质量、演练内容与个人工作的相关性、演练过程的时间节点把握、应急处置人员的组织协调、演练过程的总体评价等,评估等级分为“差、不足、尚可、好、很好”五个等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心通过这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逐步建立健全了应急保障机制,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近年来上海举办各类国际赛事不断增加、输入性传染病和一些不明原因疾病等的不断出现,使社区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面临着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要坚持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纳入中心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针对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改进完善,确保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和发展,切实保障辖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宋瑞霖,主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17-134.

[2] 宋瑞霖,主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43-157.

[3] 张文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1-3.

[4] 庞连智,蔡静芳,施永兴.社区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智能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5):562-563.

[5] 徐枫,傅人姣,袁家麟,等.社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9):19-20.

[6] 龚卫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及预警警示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6):41-43.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4

关键词:卫生局;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医疗改革

一、前言

卫生局作为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其日常工作不但要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还要结合国家医疗改革实际,积极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工作,使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能够取得实效,满足国家医疗改革的现实需求。基于这一认识,卫生局应从加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和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确保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推进,保证卫生局的公共卫生改革工作达到预期目标,满足卫生局工作需要。

二、加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

卫生局在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应重视基层卫生管理机构建设,应重点加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组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卫生局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组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并明确层级,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应深入社区一线发挥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

(二)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原则

考虑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特点,在管理过程中,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原则。可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按一定的管辖范围和服务人口在社区设立派出机构,派出专业人员直接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三)明确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管理职责

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卫生局既要突出职能作用,同时也要明确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职责,使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满足基层公共卫生改革的实际需要,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

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

卫生局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应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不但要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重要的改革着力点,还要结合基层公共卫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的健全性,使其作用能够得到全面发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建设应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根据当地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每个街道(乡镇)或3万~5万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由此可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对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只有认识到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并结合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实际,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才能保证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取得实效。为此,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应成为基层公共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资金投入

卫生局作为基层公共卫生改革的上级管理部门,在推动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改革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当前基层公共卫生改革来看,资金投入是困扰基层公共卫生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只有加大资金投入,并从多方面入手,畅通资金渠道,才能保证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取得实效。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体现,也是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的重要保证。按照公共财政分级管理的要求,市、市(县)区和街道(乡镇)三级财政按相应比例承担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经费补偿。

为此,卫生局应发挥领导作用,应在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认识到资金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根据公共卫生改革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资金投入和管理计划,保证资金能够按时足额的发放到位,形成对基层公共卫生改革的有力支持,为基层公共卫生改革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卫生局作为上级管理部门,在推动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要想提高整体效果,就要从加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和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确保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 李水根.对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05).

[2] 李栋,许琨,王兴涌.公共卫生服务的市场失灵和政府调节[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04).

[3] 冯兴元,李晓佳.公共卫生事权应该怎样划分[J].中国改革,2013(10).

[4] 叶煜荣.揭阳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12(07).

[5] 朱吉鸽,张亮.“公共卫生服务券”评析[J].医学与社会,2013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5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问题;策略

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爆发恶性传染性疾病,如非典、埃博拉病毒和禽流感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人类生活过程中,还需要面对各种慢性疾病。因此我国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应加大对这些疾病的防控工作,广泛向人民群众普及知识,维护人民的健康,而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 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组织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多数社区运行过程中,并没有构建相关组织协调机构,导致卫生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尽管我国相关部门积极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其中明确指出在开班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过程中,居民委员会必须积极参与[1]。然而在没有统一的组织体系基础上,居委会和街道参与疾病防控工作中的程度明显较低,因此在日常开展卫生工作的过程中,季节性防控病媒生物以及卫生检查成为居委会和街道餐后疾病防控工作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我国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开展过程中,严重缺乏健全的组织体系,各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无法充分调动资源以及工作人员积极性,造成群防群治工作在疾病防控工作中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特点。

1.2资金投入力度低 根据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其中明确指出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中所需的资金需要由当地政府来承担。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国的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呈现出资金严重不足的缺陷,导致各项基础性工作无法顺利开展[2]。例如,社区工作中没有及时构建健康档案,此项工作需要对社区居民健康、疾病以及个人资料等进行详细的记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缺乏资金保障的背景下,这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因此没有给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而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薪金待遇较低,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挫伤,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被忽视[3]。

2 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的策略

2.1构建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基层性特点,新时期必须还应当体现出专业性以及广泛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提升此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至关重要。

首先,构建区街一体化管理组织领导机构。新时期,在积极开展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引导职能,对各个社区的卫生局、疾病防控中心以及街道办事处等进行有效的整合,促使其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在统一的组织管理体系下,通过合作提升社区疾病防控力度[3]。在这一统一的管理机构基础上,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既能够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有效支持,还能够在各个部门的努力合作下,提升工作质量,为社区居民有效预防传染疾病和慢性疾病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操作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并将街道办事处的卫生服务主体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

其次,构建公共卫生管理组织,将社区居委会以及街道作为主体。各地政府运行过程中,街道办事处是作为派出机构,对当地区域内的保健、公共卫生工作具有一定责任。在对街道卫生管理组织进行统一的过程中,对社区卫生管理部门的设立是街道工作中的关键,该部门日常运行过程中,不仅要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同时还承担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职责,这些工作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4]。公共卫生委员会在各个社区当中,应服从社区卫生部门的组织管理,为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2.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过程中,能够吸引更多的医疗专业人才积极加入到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中来,提升这项工作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当地积极构建稳定的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队伍[5]。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各级政府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应全面负责公共卫生和保健防御工作,并推动防爆机构的建立,同时,在发生重大传染疾病的时候,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保证防控工作质量。政府运行过程中,应将这部分经费作为各项经费开支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提供工资补贴和办公经费。

现阶段,政府在运行过程中,在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资金投入的过程中,积极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在对不同社区人口数量以及所需服务内容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了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的质量、制具数量等,同时这一补助经费正在逐渐提升[6]。现阶段,在积极提升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质量的过程中,还应当清晰划分医疗服务人员和防保人员,促使专款专用得以实现,在保证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顺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积极加强疾病防控工作中,引导人民群众加大对各种疾病的了解,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预防力度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存在组织体系不健全、资金投入力度较低的缺陷,面对这一现状,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健全组织体系,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利民,李丽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6:36+38.

[2]周志衡,王彩霞,王家骥,等.基于社区医护人员认知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应急SWOT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01:29-32.

[3]刘德海,王维国,孙康.基于演化博弈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景预测模型与防控措施[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05:937-946.

[4]秦江梅.中国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趋势、面临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14,01:1-4.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6

关键词:上海市 城市郊区 公共卫生 队伍建设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由卫生院转变而来,人员多以医疗专业技术型为主,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为适应新形势条件下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转变,上海市某区对全区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郊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案。

一、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上海市郊区某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调查方法。第一,下发调查问卷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公共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公共卫生人员的数量、专业组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第二,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公共卫生条线的主任进行访谈,了解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公共卫生队伍中护理、临床、预防专业人员的最佳配置等。第三,聘请人力资源专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等获取对预测比例的意见和建议。第四,使用epi-data软件统一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公共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某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公共卫生人员251名,以女性为主,有202名(80.48%);以40岁以下的中青年为主,30岁及以下者60名(23.90%)、30至40岁者118名(47.01%);以大专、本科学历毕业的工作人员为主,大专118名(47.01%)、本科93名(37.05);以初、中级职称工作人员为主,初级职称者139名(55.38%)、中级职称者94名(37.45%)。

2.公共卫生人员的专业分类。某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公共卫生条线的工作人员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护理专业技术人员、临床专业技术人员、预防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类人员。人员配备比例分别为41.43%、29.48%、23.90%、5.18% ,其他类人员多为医技类、无职称人员。

3.公共卫生人员中护理、临床、预防人员的最佳配置。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条线分管主任的访谈,我们梳理总结出了公共卫生队伍中护理、临床、预防人员的最佳配置比例。

4.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困难。在访谈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主任普遍反映,就常规工作而言,10家社区目前的人手配备能够顺利完成日常工作,但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的日益重视,一些政府性公共卫生项目不断开展,由于公共卫生人员人手不足,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专业人员更少,但民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造成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服务不够到位,甚至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讨论

基层公共卫生队伍是全面做好社区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的一支重要业务力量。是绝大多数公共卫生工作的落脚点和执行者,其人员数量、结构和业务水平都会直接影响预防工作的开展和质量。调查显示,目前某区基层公共卫生队伍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人员有进一步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但仍有以下方面的不足。

1.公共卫生人员规模尚有不足。按照《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的有关发展要求,公共卫生人员应达到每万人口配备4.73―6.27人。目前政府性项目工作量大,预防条线工作量突飞猛进,工作负荷增加,以现有的人员规模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预防保健需求。

2.公共卫生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目前公共卫生队伍中护理、临床、预防专业的比例分别为41.43%、29.48%、23.90%。与我们得出的最佳配置比例35%、30%、35%相比,预防专业医师比例偏低。这表明了实际工作中护理和临床人员承担了公卫医师的部分工作。同时,仍然存在5.18%无职称、不具备执业资格的其他类人员。

四、建议和措施

1.规范岗位用人制度。进一步完善岗位准入制度,规范岗位用人制度。对现有无职称人员将采取清理规范、逐步淘汰。同时,要严把准入关,杜绝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转入公共卫生工作岗位,以保障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