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消费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消费情况范文1
论文摘要:农民消费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其结果都会反作用于生产,合理的消费取向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通过对黑龙江省6个市(县)14个固定观察点村 1000个农户消费情况的调查分析,农民消费观正在悄然改变并逐年升级,同时存在的偏差消费行为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建议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农民选择对农业生产起积极作用的消费取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确保了农民收入稳定长期增长,农民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前提下 ,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农民消费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其结果都会反作用于生产,合理的消费取 向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通过黑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 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农民消费观正在悄然改变,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良消费行为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1 农民生活消费逐渐升级
黑龙 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共有遍布全省 6个市(县)的 14个村,其中有 13个属于经济发展水平在中等和中等偏上,占92%,仅有一个村是下等水平。被调查户共 1 000户 ,总人 口 3 590,人均纯收入3 634元,人均存款2 257元。2006年农户消费家庭总支出基本与 2005年持平,人均 3 000元左右。在消费支出结构中,经营费用仍然是家庭的主要支出项,占总支出的51%,但与 2005年比较减少 3.4% ,随之而增加的是生活消费支出。
随着惠农政策的 “口惠实至”,农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稳步提高 ,生活质量逐步改善,用于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扩大 , 占总支 出 的 39.64%, 比 2005年增加2.72%。农民在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消费的同时 ,其消费观也在悄然改变并不断升级。主要表现为:一是食品结构不断优化。在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支出占 37% ,农民在最大限度满足主食需求的同时 ,肉禽等副食支出逐年增加,2006年比上年人均增加 26元 ,增幅 7% ;比 2003年人均增加 1 17元,增幅 42% 。同时农 户在外饮食支出不断增加,比2003年人均增加 43元 ,增幅 69%。二是农 民衣着消费成衣化 、时尚化。2006年农 民衣着消费支出人均 189元 ,人均增加 l0元 ,比 2003年 人均增加 28 元。三是注重文化教育消费投入。剔除学杂费支出,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服务支 出 85元 ,比上年增加 9元。学杂费人均支出 132元,比上年增加13元。四是保险意识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接受并参加各种类型的保险,2006年用于各类保险支出人均 l2元 ,比2003年增加 4元,增幅 50%。
其中农户关注更多的是财产保险和教育保险,财产保险 比 2005年增加 37.72%, 比 2003年增加 259倍;教育保险比 2005年增加 20.34%,比 2003年增加 26.8%。五是农户的交通通讯费已成为必须支出项 。电话在农民的生活中已必不可少,2003年至2006年的 4年间 ,农户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 由 80.86部增加到 124.5部。2006年农民人均交通通讯费支出 152元,比上年增加 36.4元,增长 31%,比 2003年增加 51元 ,增幅 50.49% 。摩托车每百户拥有量 由 2003年的23辆增加到 2006年的 36辆,农民出行更为便捷。六是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变化最大的是更多的农户做饭使用电饭煲,其拥有量由2003年每百户 73个增加到 2006年的 90个;影碟机由2003年每百户拥有29台增加到 2006年的 43台;电冰箱由 2003年每百户拥有 13.9台增加到2006年 l9台。七是农户生活消费支出以现金形式支付的比例不断提高。2006年观察点村人均现金支付的生活消费支出 1 739元 ,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76.9%,比2005年增加6.9%,比 2003年增加 40.6%。在生活消费支出中,农 民人均用于购买食品的现金支出为 599元,占食品总支出的 71.2%,比上年增加 11.34%。
2 农户不良的消费行为影响其收入进一步增加长期形成的众多不良习俗,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行为,限制了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1 生产投入相对较 少
农 民在日常消费中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好坏,都是精打细算,讲求实用,尽量节省。在一些农民眼中,因为现钱很有限,节省就意味着增收。日常饮食以吃饱为准,有很多农家做饭不放调味品,唯一的调料是盐,只有在过年 的时候才买一些调料 ;服装以“能穿就行”为标准,上了年纪的人很少买衣服;日用品的使用周期一般较长,能不买就不买,能够修补再用的尽量修补再用;对新的生产技术、方法和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不舍得投入。调查数据显示 2003年至2006年 4年间农户用于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逐年下降 (见表 1),2006年比2005年下降26.3%、比2003年下降49.88%。这种节俭的消费习惯,虽然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和积累社会财富,但过度压抑消费不可避免地阻碍新的、正当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的产生,使人保守、难以接受新生事物,从而妨碍农民智力、体力等素质的提高和合理的消费结构的形成,限制了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作用,最终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2.2 虚荣消费浪费严重
受收入的限制,农民集中消费特点突出,主要集中在婚丧嫁娶、建房、子女上学等几项大事上。在一些乡村,一个青年农民从恋爱、订婚到结婚庞大的开支使农民苦不堪言。出于盲目攀比讲排场,不少农村家庭因此返贫。大多数农民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条件特点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经常是看到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在一户并不富裕的青年农民家,结婚光送彩礼钱就 2万元,结婚前男方购置彩电、冰箱音响和家具、衣服、烟酒等还要花费 1万元,置办酒席4 000元,把女方娶到家时已花了四五万元。全家辛苦近l0年攒下的积蓄全部用光,还欠了外债2万多元。农民的虚荣和攀比的消费习惯,使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安排消费,甚至导致低收入农民不堪重负陷入贫困,限制了农民消费内容的扩展,阻碍了农民消费结构优化的步伐。
2.3 人情愚昧消费负担较重
近几年,人情消费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增长较快 ,分流了较多原本有限的购买力。农村婚丧嫁娶都要互送礼金,而且数目巨大 ,已成为一种负担,有的家庭一年的礼金就相当于全年人均纯收入。人情往来一般一次得 50元或 100元,亲戚好友就得 200元甚至更多,家里如果没有钱,出门借也得把礼金随上。调查数据显示 2006年农村内部亲友赠送支出人均 843元 ,比2005年增加26元,占农 民纯收入的 23.19% ,增幅 4%。农村的愚昧消费开支也越来越大。许多农民不是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是用来修坟造墓 ,建庙敬神,大办祭品,甚至赌博吸毒,这种愚昧性的消费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钱财,也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规模,从而限制了再生产的扩大。
新农村政策出台后,农民兜里有了钱,2006年被调查村人均存款 2 257元,比2004年净增 700元,增幅 45%。但现时农民并没有真正富裕起来,只是富裕趋势的开始。虽然农民消费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诸多不 良的消费行为和不成熟的消费观制约着农民消费结构的完善和农业生产发展,最终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消费既是生产过程的起点,又是生产过程的终点。因为消费是生产的完成,没有消费便没有生产;同时 ,消费还为生产创造出新需求。这种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就是收入得以不断增长的原动力。良好的消费习惯,可以促进社会消费力不断增长 ,而这无疑会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增长,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积极引导农民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良性发展,争取农民收入趋势的更快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3 引导农民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
消费习惯对人们如何消费、消费什么、消费多少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 民收入,就必须引导农民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
3.1 引导农民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消费观念是决定农民消费行为是自主的还是盲从的,是文明、高效的还是低劣、愚昧的主要因素。正确的消费习惯的养成 ,绝对离不开消费教育。通过消费教育,倡导积极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的消费文化,把个体的消费行为引向科学、健康、高效的取向,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从而对生产起积极的作用,最终促进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开展消费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非常重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当担负起向农民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责任,要通过广播、报纸、健康的文化娱乐等方式引导农民端正价值导向,认清什么样的消费是有意义和值得追求的;什么样的消费是有益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要引导农民懂得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只是物质水平的提高,还必须包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的消费活动不仅要体现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要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建议对农民消费教育方式可以农村中、小学为教育基地,学龄教育与农民再教育相结合,可考虑在农村学校开设消费知识课 ,以帮助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对农民消费知识的培训方面,也应重在商品服务、提高消费者 自我保护能力、科学与健康的消费观念以及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知识等方面。
3.2 引导农民选择对农业生产起积极作用的消费取向
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将有限的收入用在对农业生产起积极作用的以下几个方面,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一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消费支出。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素质和生产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引导农民提升素质的消费支出就会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二是提高农业生产加工能力的消费支出。农业生产加工能力的提高必将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拿出部分收入用于购买生产用品与机械,必将提高生产能力,加速集约化生产的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有着最直接的推动。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消费支出。我国正处于信息社会,信息的通畅对每个人的发展致关重要。获取信息不单单是为了了解社会,更多是为了根据信息安排生产,增加收入。应引导农民将一部分收入用于购买电脑、电视、图书、报纸等获取信息的工具。四是用于身心健康的消费支出。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才能更好地进行生产活动。应引导农民进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消费,如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等。
参考文献:
[1]李秀荣 .科学消费与农村市场开拓[J].消费经济,2002 (2):21—24.
农村消费情况范文2
关键词 县级农村;消费市场
一、XX县农民消费现状分析
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XX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895万元,其中,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6294万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55.88%,所占比重比2001年降6.97%;2007年底XX县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7.01%,比2004年下降1.46个百分点。上述统计表明,四年间,XX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因农村高端消费群体的城镇化转移,使农村市场实际消费能力处于下降趋势;而且占全县人口总数87.01%的农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5.88%,相差30个百分点,这足以从总量上反应出XX县城乡居消费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XX县农民收入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截止2007年末,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45元,比2004年增加871元,增幅44.12%,而消费支出比2004年增自32.22%。在整个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在2007年末为59.62%,比2004年增加了1.04个百分点。按照恩格尔定律,XX县农民正处于奔小康时期,而消费与收入不相匹配。XX县消费特征主要表现为:①从消费的耐用消费品来看,以2007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量进行调查,选取了包括洗衣机、电冰箱在内的10个品种。从调查了解情况,2007年,XX县农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中:洗衣机、电冰箱、电话机分别为19台、34台、77部;摩托车、自行车、照相机分别为11辆、7辆、3架;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影碟机分别为:90台、22台、46台;家用计算机2台。而作为目前城镇居民流行消费的空调、微波炉等耐用消费品,拥有者甚少。同时,在上述耐用消费品中,大部分的拥有者均为居住乡场镇或附近的农户。从上述可以看出,目前,XX县农民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农民物质需求的许多方面尚未得到满足,现实消费不足,潜在需求巨大;②从消费结构看,目前,XX县农民的消费支出中,生存性消费支出过高,发展性消费支出过低。2007年底,XX县农民生存性消费支出占比70.55%,而发展性消费支出占40%左右。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衣、食、住支出的比重超过70%,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等支出的比重却非常低。从整体消费结构看。目前XX县农民的消费仍属于维持温饱的生存型消费。农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还需要一个过程。③从XX县农消费增长情况看,处于持续增长状况。从四年间我县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看,分别为1579元、1847元、1884元、2088元,平均增幅9.9%。但农民人均消费总量仍然不足,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制约XX县农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XX县农民消费的落后状况是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落后的突出表现,目前制约农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库区产业“空虚化”导致农民收入较低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农民消费水平过低,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农民的收放太少。从统计表明,2004年至2007年,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4元增加到2845元,增幅虽然达到44.12%,但收入绝对额不高。主要原因:①自然灾害影响,部分农业基础设施毁坏,农业抗灾能力减弱,影响农业收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主要得力于外出务工经济;②农业产业化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对分散的生产方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大量农村劳动力外也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③多数农产品属初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基于上述因素,致使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成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最大障碍。
(二)农产品流通市场不畅,农民利益流失
从XX县实际情况,农户在当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导致的农民经济利益的流失,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主要原因在于由分散、各自为政的农户直接进入初级市场,必将难以回避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而农民的低素质决定了其和约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导致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谈判地位很低。从了解的情况看,多数农民是先将产品生产出来,再寻找收购者,由于初级产品不易储藏,季节性、同质性强,农民在销售中处于劣势,利润的分配多向流通过程倾斜;另外,作为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农民预期收入并不稳定,而当前农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仍需完善。此外,农民还要承担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利益损失。这―切都会迫使农民捂紧口袋,不敢轻易花钱。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由于XX县地处山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XX县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质量、规模、档次方面都远远满足不了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少数农村偏远地方甚至连供水、供电、道路、电视信号等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的输变电设备成旧,线路老化,供电能力不足,电压不稳,电价偏高,抑制了农村的电力消费,不利于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进入农村市场。部分农村的交通、通讯、商业等设施落后,市场流通网络正处于建设时期,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还不完善,部分农民购物极不方便,不能满足农民对现代生产、生活商品的需求。同时,大多数商家在经营理念上,存在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商品缺乏针对性。个别地方坑农、害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伤害了农民的感情,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滞后
1 农民实际消费能力难以达到消费信贷标准
从调查情况,目前,银行消费贷款品种起贷金额一般为5万元,汽车、耐用消费品贷款首付比例一般为20%,同时要求按月还款,农民消费由于原始积累不足、收入呈季节性变化、缺乏适格抵押品而难以达到现行的信贷标准。
2 温饱型传统消费观限制消费信贷产品创新
大部分农民仍普遍存在“小富即安,温饱知足”、“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等观念,受传统消费观念限制,银行缺乏产品创新动力。据调查,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开办了生产性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建房贷款等,信贷品种明显偏少。
3 配套机制缺失影响消费信贷营销积极性
一方面政策引导不足。目前,我国对消费信贷的规章散见于《合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且出台时间较早,针对性不强,在贷款发放及债权维护等方面缺乏立法保障。同时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银行拓展农村消费信贷风险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业务拓展困难。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金融知识普及率低,金融宣传和信贷营销成本高、难度大而收效甚微;加之农村个人征信系统尚未建立,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状况的有效手段,也制约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三、目前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主要对策
(一)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突破口
在目前农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农民消费水平过低和消费结构升级缓慢情况下,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
1 就政府角度而言
①在财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②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农村经济的各项政策;③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利益的社区服务体系,改变农民交易成本过高、谈判地位较低的销售劣势现状,提高农民市场交易的合约化、组织化程度,有效减少农民经济利益的流失。④将小城镇建设与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并逐步培育农产品的加工业以及由此带动的产后各种服务业,通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①加强农业保险的防灾防损服务。农村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农业生产风险较大,经营农业保险微利甚至亏损的现实,致使农业保险迟迟不能进入农业领域,在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倾斜和保护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保险机构宜围绕“灾”字做文章,从源头抓起,扎扎实实作好农业保险中的防灾、减灾、防损工作,逐步适应广大农民免除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恐惧和寻求生产保障的迫切需要。②涉农金融机构必须抓住重点,突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适时培育第三产业,逐渐引导农业向高次目标发展,推动农业的“高效、生态、绿色、产业化”进程,有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把握农民新的消费点,促进农民进行消费
农民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必将走向更高层次的消费阶段。以家电为主的耐用消费品必将成为农村下一个消费热点。同时,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将愈显迫切,现阶段改善居住条件将成为多数农民的首选,统计表明,2004年至2007年四年间,XX县农村私人建房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22.5%的增长速度。另外,交通和通讯、杂项商品及服务这两项消费,也将逐渐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并适当加大对相关行业的支持。目前,应该以农村消费的财政补贴政策为契机,激发农民消费热情。作为涉农金融机构,在满足对农业支持的前提下,积极发放农村消费贷款,发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作用。当前,可以根据农村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适当发放个人购房贷款,支持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对农民自建房和购买大件消费品等消费性贷款需求,能够落实担保的,要给予信贷支持。
农村消费情况范文3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51)。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其他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交通通信(0.0582)、医疗保健(0.0475)、家庭设备(0.0463)、衣着(0.0295)、其他(0.0119)、文教娱乐(-0.0306)。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娱乐的支出反而有所下降,反映出省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投入的忽视,全省整体精神文化层次较低。
(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敏感程度。
从整体上看,居住支出对收入的敏感性最高,为1.46。其次是家庭设备,为1.12。这说明此两类商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省农民非常关注和热衷于改善家庭生活、居住条件。而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其他类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几类商品对收入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缺乏弹性,省农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增长低于其收入的增长。
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针对目前的消费现状,为合理引导省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一)稳步提高省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只有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适合省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放开农民消费思路的重要基础。
(三)大力推动“建材下乡”、“家电下乡”。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的情况,全面推广“建材下乡”、“家电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建材、家电产品,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消费情况范文4
农民的消费支出构成是衡量农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在通常情况下,研究农民的各项生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重点包括食物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有助于衡量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1978—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7%降到49.1%。但与城市相比较,仍然较高,相应地比城市高出10.2和9.7个百分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低层次的食物、衣着消费支出在逐渐下降,由1980年到2000年下降了12.64、6.61个百分点,较高层次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增长了3.13、5.52、6.09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有增加的态势,其中正向变动比例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消费所占比重。目前,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分别为45.5%、5.8%、14.5%、4.4%、11.6%、9.6%、6.6%、2.1%。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生活质量也继续改善,已开始向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注重健康等方向发展。
可见,农民消费结构在逐渐升级,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合理的农民消费结构应当是同该地区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同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以及同农民自然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消费结构。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而且与城市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农民消费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恩格尔系数偏高。农户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食品、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消费经济学有关理论证明,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与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正相关。实践证明,各种消费增长是不同步的。一般情况下,随收入增加,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如耐用品和文化娱乐消费品)增长较快,而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如食品)增长相对较慢。1980-2005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所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1.77%下降到2005年的45.5%,下降了16.2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出现了增快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在逐步改善。但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1年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仍在8.5%—9.5%之间徘徊。
农民高层次消费明显低于城镇。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生活现代化程度低。即发展型消费品较少,生存型消费特点较为明显。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导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层次低级的原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农民收入状况决定着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导致农民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比较低。如果将农户按收入五等分分组,也体现出高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增加享受型和发展型生活资料的可能性比较大。农民传统消费观念的存在。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是滞后的。滞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滞后的消费行为,即除了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外,农村居民相对滞后的消费观也是导致农民消费结构低级化的一个原因。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策
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需求的一个因素,消费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与反作用。扩大内需的一个政策取向就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而对农村消费结构的认识与调整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农民结构调整应该着重促使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一)促使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
在观念层次,要激励厂商重视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厂商要把握农民的发展动态,在人口发展数量变化、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寻求市场机会;在营销过程中杜绝欺骗农村消费者的短期行为,对于每一个农村消费者要有诚信,以稳定现实的顾客群体,同时为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变为现实的消费者创造条件。农村消费者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尤其要减少滞后消费。这对于农村居民个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在政策层面,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鼓励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增加家庭设备用品的购置及服务消费,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品的消费,以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增加交通费支出和通讯消费,以增强获得信息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增加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以提升文化素质;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风险能力。同时,要适当压缩攀比性消费、减少超前消费、集中消费,同时,要减少规避性的住房消费,这是减少宅基地扩大对耕地占用增多的状况的重要措施。
在食品消费中,在保证植物性食品消费支出正常化的前提下,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支出。同时,增加商品性消费,减少自给性消费。因此厂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消费品的功能、价格、服务等方面尽量贴近农民生活实际,逐渐产品差别化策略。
政府要加强农村消费环境建设,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物美价廉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以此促进农民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效益以及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农村消费情况范文5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农民的消费支出构成是衡量农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在通常情况下,研究农民的各项生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重点包括食物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有助于衡量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1978—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7%降到49.1%。但与城市相比较,仍然较高,相应地比城市高出10.2和9.7个百分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低层次的食物、衣着消费支出在逐渐下降,由1980年到2000年下降了12.64、6.61个百分点,较高层次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增长了3.13、5.52、6.09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有增加的态势,其中正向变动比例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消费所占比重。目前,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分别为45.5%、5.8%、14.5%、4.4%、11.6%、9.6%、6.6%、2.1%。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生活质量也继续改善,已开始向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注重健康等方向发展。
可见,农民消费结构在逐渐升级,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合理的农民消费结构应当是同该地区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同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以及同农民自然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消费结构。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而且与城市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农民消费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恩格尔系数偏高。农户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食品、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消费经济学有关理论证明,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与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正相关。实践证明,各种消费增长是不同步的。一般情况下,随收入增加,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如耐用品和文化娱乐消费品)增长较快,而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如食品)增长相对较慢。1980-2005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所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1.77%下降到2005年的45.5%,下降了16.2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出现了增快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在逐步改善。但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1年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仍在8.5%—9.5%之间徘徊。
农民高层次消费明显低于城镇。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生活现代化程度低。即发展型消费品较少,生存型消费特点较为明显。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导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层次低级的原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农民收入状况决定着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导致农民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比较低。如果将农户按收入五等分分组,也体现出高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增加享受型和发展型生活资料的可能性比较大。农民传统消费观念的存在。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是滞后的。滞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滞后的消费行为,即除了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外,农村居民相对滞后的消费观也是导致农民消费结构低级化的一个原因。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策
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需求的一个因素,消费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与反作用。扩大内需的一个政策取向就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而对农村消费结构的认识与调整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农民结构调整应该着重促使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一)促使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
在观念层次,要激励厂商重视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厂商要把握农民的发展动态,在人口发展数量变化、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寻求市场机会;在营销过程中杜绝欺骗农村消费者的短期行为,对于每一个农村消费者要有诚信,以稳定现实的顾客群体,同时为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变为现实的消费者创造条件。农村消费者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尤其要减少滞后消费。这对于农村居民个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在政策层面,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鼓励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增加家庭设备用品的购置及服务消费,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品的消费,以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增加交通费支出和通讯消费,以增强获得信息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增加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以提升文化素质;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风险能力。同时,要适当压缩攀比性消费、减少超前消费、集中消费,同时,要减少规避性的住房消费,这是减少宅基地扩大对耕地占用增多的状况的重要措施。
农村消费情况范文6
关键词:农村消费现状;农村消费研究取向;可持续的合理消费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有深厚农业历史基础的大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农业以及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长期以来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因素和有力支持,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长期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经济的新发展。国民经济开始转向扩大内需、刺激国内消费的发展模式。由于我国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及占人口大部分的农民被赋予了高度的期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消费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二、农村消费现状研究:消费不足
(一)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农村消费水平“低”、农村消费“不足”是农村消费情况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进入供给相对过剩的发展阶段。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传统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维持下去,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时,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才凸显。因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我国政府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都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和社会各界将焦点放在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将消费潜力的挖掘集中于农村消费市场和农民消费群体。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展开了农村消费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消费不足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不论哪方面的观点,最终都得出“农村消费相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来讲不足”的论点,都为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村消费的观点提供了支持。
(二)城乡二元机制。农村消费水平“低”、农村消费“不足”源于在城乡二元框架中,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的对比中,相对来说农村消费水平低而不足。长期城乡二元机制的实施,使农村地区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劣势地位,造成其消费市场发育不良。一方面通过剪刀差,农村地区的经济重要来源即农产品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国家,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又缺乏国家提供给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和保障,农民需要独自承担各种支出。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农村地区都无法培育出像城市一样的消费水平。可见,农村消费水平相对于城市消费水平而言,其“低”与“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我国东西部地区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农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农消费结构、消费需求层次、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观念以及农村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悬殊。
三、农村消费研究基本取向:扩大农村消费
(一)经济视角。经济视角将农村消费不足归因于经济因素,将扩大农村消费寄希望于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扩大农村消费需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消费与其收入有显著的正相关,收入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首要因素。农民收入不仅影响消费的数量还影响消费的结构,农民的低收入导致农村居民仍以生存型消费为主。
(二)环境视角。一些学者认为扩大农民消费有很多制约因素,其中农村消费环境是扩大农民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他们希望通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启动农村市场,来扩大农民消费。这些研究中涉及的农民消费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消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生产与消费性的基础设施将极大地促进农村消费。相反,农村电网系统、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则无法满足消费需求,阻碍了农村消费发展。二是农村消费安全方面。城市打假力度不断加强使假冒伪劣商品流转到农村地区,农村地区消费安全问题突出,弱化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三是农村商务服务业方面。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售后服务无法保证,产品的安装、维修等障碍重重。四是商业网点方面。农村地区商业网点相对少而分散,规模也小,再加上通讯设施落后更加制约了消费发展。五是农村物流体系。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程度与农村居民对消费品的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有其现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制度视角。作为转型中的国家,我国制度对农村消费的扩张有着决定性影响。制度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决定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长期影响着农村的文化观念和消费环境。学者发现,国民经济的总体性增长并不能有效提高农村的消费,反而有负面的影响,其根源在于我国的制度对于农村消费有不利影响。因此,扩大农村消费需要从制度上做出改变,包括城乡二元制度、农地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中,首先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障碍,其次是农地制度。金融制度对农民增收也有关键影响,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人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直接导致城乡收入差别拉大。此外,社会保障的落后也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农民对未来发展顾虑较多,储蓄首要用途仍是防老养病、子女教育,以致消费受限制。
(四)文化心理视角。文化和心理因素对于消费行为也有重要影响,一些学者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于如何扩大农村消费进行了探索。长久以来,农村居民形成的谨慎消费心理直接导致农民消费率过低,这严重影响着我国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探讨我国农村居民谨慎消费心理的形成,为消除我国农村居民的谨慎消费心理、开拓农村市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从自发性消费需求、消费传统以及消费环境三个方面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进行了阐述。
四、总结与反思
然而有关农村消费的研究主要关注农村消费的不足和如何扩大农村消费。这样的研究趋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随着中国逐渐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公民社会责任的重心也逐渐从生产向消费。但是,也要看到这种“农村消费的不足和扩大农村消费”的呼声背后的潜在危害。近些年来,这样的呼声在市场、媒体等各界的推波助澜下,促使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明显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如过度的人情消费、超出负担的奢侈消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