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1

近年来,针对我国居高不下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恢复强制婚检”、“实行免费婚检”的建议频频见诸媒体。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姜洪池教授在北京会议中心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恢复婚前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他建议将婚检列入公共卫生范畴,并逐步实现免费婚检。

婚前检查是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健康检查,重点是遗传疾病、传染性疾病和生殖器官。对于一些不利于婚后家庭幸福和妨碍优生的隐患,婚检可以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姜洪池委员在他的提案《加强婚前保健检查,提高人口素质》中给出了一组数据: 2002年至2007年,我国婚检率由2002年的54.3%下降至2007年的7.7%,新生儿缺陷率却从2002年的111.1/万增加至2007年的147.9/万。对于以上两组对比明显的数据,姜洪池委员显得忧心忡忡:“在国家大力提倡提高人口素质、创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大量残疾儿童的出现,将会给一些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婚检率的急剧下降,毋庸置疑是导致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自2003年10月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自愿婚检制度以来,全国各地婚检率急剧下降,有的城市甚至出现“零婚检”。随后,不少地区实行了“政府埋单”、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婚前检查,但是持续低迷的婚检率并没有因“免费”而回升。姜洪池委员分析并总结了实施自愿婚检制度以来婚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广大婚龄青年对婚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将婚检等同于一般体检,或自以为自己很健康;三是有的人担心在婚前医学检查中发现一些问题后,会影响婚事,自找麻烦;四是有的人故意隐瞒病情,以“婚检自愿”原则为借口,不参加婚检;五是一些经济上拮据的男女,因为贫困而不愿参加婚检等。

针对上述“病因”,姜洪池委员开出了“方子”。他建议:第一,加强宣传工作和政府的政策引导,提高全民对婚前保健检查和医学指导的重要性的认识;第二,针对婚检部门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费不足等实际困难,并结合影响群众自觉参加婚检的原因,进行整改和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将婚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并逐步实行免费婚检;第三,婚检部门提高服务意识,针对以往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加速整改,尽快树立良好形象,以利于婚前检查服务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促使广大婚龄青年自觉、自愿参加婚检并从中受益;第四,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各级卫生部门、宣传部门、广大婚检部门医师和遗传优生工作者,更要加大力度,加强学习,深刻认识婚检和医学指导的必要性,合理有效地开展工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2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北京 101312

[摘要]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新医改的工作重点之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能够保障城乡居民最基本,最有效、最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但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却呈现出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两大问题。作为理应体现社会公平的政策却呈现出了不公平的现状,因此亟需对这一问题加以关注和分析。

[

关键词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社会公平;公共产品

前言

近年来,我国将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进一步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是广大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关乎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由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的五个“统筹”概念,排在首位的便是统筹城乡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自然也包含在其中。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均问题的表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较快增长,居民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的问题日渐凸显,公共卫生服务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国家投入不足且城乡差距大

(1)政府卫生总体投入不足并且结构失衡。

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过低: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中国目前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为5.1%,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比重6.2%。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比例也不断在变化,“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环境卫生等方面”i。其中个人支出所占的比例过大,但近年来始终保持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58.98%下降至2011年的34.8%,而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的比例较低。在农村,卫生总费用中这种比例失衡更为明显。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就现状来看,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仍需努力。政府卫生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也不利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虽然公共卫生支出中公费理疗保障经费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其受众并不局限于政府行政事业职工,新农合医疗保障体系使参与其中的农村人口也也能享受公费医疗,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仍主要是大病保险,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发展十分受限。

(2)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在城乡间有明显差距

农村卫生总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过低,2012年,占中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居民,卫生总费用仅占全国的23.7%。卫生防疫机构、妇幼保健院、卫生院是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三大主要承担机构ⅱ,而在新医改实施之前,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在各项上都明显向城市倾斜,总量上更可以看出显著的城乡差异(如表1),城市卫生费用增长率也远高于农村(如图1)。

2.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设施分配不均

在资源配置方面,农村远远不及城市,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由于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硬件设施上发展滞后,农民大多选择在最近的卫生机构,如村卫生室,来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疫苗接种等。我国行政村的数量在建村支合并浪潮中不断减少,但行政村的地理范围也由此相对扩大了,进而从居民住所到村卫生室的距离也变得更远,加之交通不便,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减弱,居民就医难度大;另一方面行政村的人口也因此增加,村卫生室的承载量增大,其设备、人员逐渐无法满足所有居民的需要。相比之下城市公共卫生机构可以较好地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可及性较强。

3.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

2008年底,我国卫生人员总数为616.9万人,其中农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为93.8万人,同2007年相比,总量上增加了26.2万人,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增加量仅为6552人。在质量上,我国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中拥有硕士学历的仅为1.3%,具有博士学历的仅为0.3%,并且高学历和具有较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卫生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乡村医生中,具有中专学历的中游21%,具有大学学历的只有1.4%,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乡村医生甚至并不具备国家规定的从业条件。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均的原因分析

(1)公共服务制度上的城乡二元化

虽然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但一直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始终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各种壁垒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资源分配等方面都体现了这种差异。这种差异进一步影响到了医疗保障制度:在城市,居民享受着各型各类的保险待遇;而在农村却只有水平较低的医疗救助,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免于“大病致贫返贫”,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强调的只是“大病统筹”,并没有普通疾病的医疗保障。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出的时间不长,使得这一差异更为明显。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导致这一不均等现象愈发严重。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虽然同比去年增长13.5%,但对比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6959元仍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倍多。农村居民对于不能像医疗服务一样迅速产生疾病的治愈等明显成效的公共卫生保健本就不够重视,更不会在较低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去进行公共卫生消费。这就导致了公共卫生产品的经营不善,投入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就会相应减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符合条件或者水平较高的卫生技术人员向城市聚集,一来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二来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再加上城市生活环境的优越,使得农村更加无法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

(3)地方政府并不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建设

尽管今年来国家一再指出基本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重要性,但许多地方政府仍对其采取放任态度,交由市场调控。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进行主导提供,交由市场必然会使公共卫生服务市场混乱。市场定价会导致许多贫困家庭由于无法支付服务费用而被拒之门外,失去了其作为公共产品的公益性,无法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

5.总结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是一项惠及城乡居民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体现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因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显得尤为重要,使人人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吴三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简要评估及制度建议[J].湖南社院学报,2009(2).

[2]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1).

[3]常修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N].人民日报,2007—01—31(09).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3

一、福建省卫生监督体系发展现状

为推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启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卫生监督网络逐步建成

目前,福建省已建立省级、9个设区市和84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在300多个乡镇、街道启动了农村卫生监督协管工 作,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网络。

2.卫生监督队伍初步建立

福建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核编2000名,现有在岗人员1848名,通过实行统一着装与标识、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塑造了良好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形象。同时,严格准入标准和培训教育,目前全省卫生监督队伍中76%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为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3.监督执法范围不断扩大

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范围由单一的公共卫生监督逐步扩大。具体包括依法监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公共场所、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传染病防治、为医疗服务市场的正常运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对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各级别的卫生监督机构至上而下共同承担着全省30多万家监管对象的经常性或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较好地维护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

二、福建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1.卫生立法不完善

目前,福建省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早期制定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时期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行政处罚的手段和效果也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不能有效的起到预防的目的。卫生立法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只有卫生立法不断完善,才能保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

2.业务用房短缺

据统计,福建省84个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中,有73个县没有业务用房(占86.90%),均为通过临时借用或租用场所办公,监督机构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与标准相比缺口近80%。业务用房不足,造成功能分区缺失和混乱,给案件受理、证据保存、行政许可受理等业务带来了不便,制约了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

3.基本设备、装备配置不足

福建省目前大部分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车辆、取证工具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等严重缺乏和落后。目前,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快速检测设备配备率约为5%-15%,执法取证工具和办公设备的配备率约在35%-50%之间,执法车辆配备率约35%。基层监督机构的基本设备、装备低于国家的装备标准,制约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4.卫生监督力量不足

5.卫生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卫生监督专业有着技术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在执行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时,都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作为支撑。卫生监督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技术。在社会发展迅速的新时期,基层卫生监督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专业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合理,整体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分析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基本包括计划免疫,妇幼保健,院前急救和采供血,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在2011年,卫生部又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将由0-3岁扩大到0-6岁,增加孕产妇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项目。此外还将为农民工及其子女等特殊人群提供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服务,为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的流动人口提供建立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

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范围和内容也将不断的完善和扩大。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涵分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第一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人生健康的权利。这意味着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都是相同的;第二是明确合理、规范、有效的服务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是依据广大公民对健康的需要和政府的财力确定的,既有面向普遍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也有面向单独个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疫苗接种)。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内容上是依据公民的健康需要提供,而不是每个个体都将得到完全无差别的公共卫生服务。

3.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1)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一部分就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开展进程缓慢,实施起来有许多困难。所以要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必须从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着手,打好现实基础。

(2)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要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首先就必须从条件较为落后、卫生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农村出发。而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正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的具体体现。

(3)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是有效率地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效率低下、重复浪费的情况。而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保证了卫生监督工作的有效展开,无疑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从根本上为基层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保障,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好、更快地实现。

四、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1)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关键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政府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

(2)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上的主要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政府保证了财政投入下,努力加强机构建设、设施设备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狠下功夫,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取得预期效果。

2.加快和完善卫生立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只有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新需求,才能切实做到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卫生立法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的现状,逐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使卫生法规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各项卫生工作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能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有效性。

3.加大基层地区财政投入

城市与基层地区县在基本公共卫生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基层地区的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状况和医疗状况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投入力度,为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1)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部门协调工作,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基层卫生监督资源的投入,解决卫生执法专项经费、人员和工作经费问题,积极做好基层卫生监督执法办公用房、执法车辆、取证、快速检验监督设备、通讯工具、防护装备、网络

建设经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层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提供物质保障。

(2)健全基层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促使政府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从而能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根据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发展,建立稳步的筹资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提供。

4.建立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

鉴于目前我国卫生人员在培养、配置与流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对我国现阶段卫生人员提出的种种挑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对卫生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利用开发,以促进基层卫生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尽快实现。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4

西得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特・提斯曼表示:“投资购买西得乐生产线的客户,既需要也期待西得乐能够在设备整个生命周期内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支持。正因如此,在为客户提供西得乐Matrix?液体包装系统等创新技术的同时,我们还致力于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过去18个月,西得乐一直在不断审视、重新调整和全面改善服务工作。公司在实施服务改革的过程中参考了多方意见,其中就包括通过全面的客户年度调查,收集到的1000多份重要反馈。这项调查至今已实施多年。

西得乐服务副总裁Dag Gronevik解释道:“本次问卷调查,反映出当前业务环境的诸多现实状况,包括全球监管政策日趋完善,经济风云变幻,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饮料生产线。”Dag Gronevik曾担任多个国际性职务,在服务、工程和管理方面拥有30多年的丰富经验。他于2013年从姊妹公司利乐调任西得乐,负责监管新组建的服务部门的运营实施工作。“因此,饮料生产商必须始终重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和越来越快的创新速度,他们的生产还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能够紧跟趋势,应时而变。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设备能够持续降低总拥有成本,就显得特别重要。”

现在,通过深入分析所有的客户调查反馈,西得乐重新调整了自身的服务运营。调整后的新服务框架,将帮助客户改善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生产灵活性、优化成本和加强品牌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西得乐设备的使用价值、饮料产品品质和企业盈利能力。从减少停机时间,到生产线快速换型或设计创新解决方案,Sidel Services西得乐服务将助力饮料生产商和装瓶商从设备投资中获得更丰厚的回报,降低总拥有成本。

除了内部的服务机构调整,西得乐还投入相关资源,推动改进业务操作实践,帮助改善全球饮料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例如,于2014年在全球范围推出了全新的备件物流服务和技术支持计划*。这些举措便于西得乐客户获得所需的人员支持和备件服务,有效减少成本高昂的停机时间,快速恢复正常生产。改进后的全球备件物流网络采用全新的仓库管理系统,可为客户提供3种优先级的交付服务,从48小时内紧急交付,到订单确认后8周内的计划性维护交付服务,适应客户不同级别的备件需求。在西得乐新的技术支持系统下,全新的报修系统能快速响应客户紧急问题,便于客户与相应的西得乐专家直接联系。

参与调查的客户文化背景不同,实际反馈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不过都代表了各自的服务体验:Sidel Services西得乐服务方案的推出,使百事可乐德国公司旗下一家工厂节能19%,使巴西Spaipa公司产能提升122%;采用Sidel Services西得乐服务,海地饮料生产巨头Tropic的两台西得乐SBO吹瓶机效率达到95%,节能多达35%;雀巢饮用水公司旗下土耳其Erikli公司将瓶胚瓶颈减重36%;可口可乐罗马尼亚公司通过西得乐紧急交付服务,23小时内即收到关键备件;同月,百事可乐印度公司在短短40小时内就收到急需的备件,该生产商为此表示:“能在周末将备件直接送达公司,我们不甚感激。望能在今后服务中再接再厉。”

未来数月乃至几年内,随着Sidel Services西得乐服务新举措和分级交付服务在全球饮料生产商中的推广,将能听到更多这样的成功故事。

西得乐积极加入LIQUIFORM?技术开发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5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40-01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历经三个主要阶段:一是预防为主阶段,二是市场化改革阶段,三是“非典”后重建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较于国外处于落后水平,究其原因有多种。本文就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

1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解析

1.1 农村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的说法,是指有村落、集镇,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的农业区,包括各类林场、农场、园艺及蔬菜生产地等。

1.2 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各大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居民提供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具有公益性,能对疾病起到预防控制作用。

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

2.1 农村公共卫生机构组织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处于市场化阶段,村级卫生组织受到严重冲击,村卫生组织自负盈亏,失去了公益性。且村卫生组织的并未实现全面覆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管理上亦存在漏洞,导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未发挥相应的作用。

2.2 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关系松散

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保障,尤其在初期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市场化进程,及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带领作用减弱,乡镇村卫生机构缺乏资金投入,更有管理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等情况存在。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心依旧是在治疗方面,而忽视预防的重要性,严重偏离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防控等工作管理不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未发挥相应的效用。

2.3 我国农村出现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存,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情况严重

当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较高,患病人数逐年上升,肝炎、结核病等依旧威胁着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其余地方病如寄生虫病、肠道传染病及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仍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且艾滋病、禽流感等新发的传染病又层出不穷,进一步加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难度。

3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医药改革的推行,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日益增强,然其具体开展中仍存在各种问题。

3.1 财政投入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相对于以往,政府在公共卫生的投入明显增加,但在整体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加之农村居民对卫生的需求有所增加,实际上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对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主要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地方政府资金的不足,导致农村卫生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别扩大,农村居民的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1]。

3.2 重治轻防,公共卫生功能弱化

由于管理、补偿机制、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的整体功能仍处于较低水平。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仍不乏存在。在有偿服务的驱使下,“以药补医”、“以医补防”广泛存在。较之于国家医疗机构正式人员,乡村医生待遇较低,因此各种离职脱岗和变动也较为频繁。加之考核机制的缺乏,疾病防控工作自然难以有效开展和推进。

3.3重硬件轻软件,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各级政府均开始重视疾病的预防控制,对疾病预防、基层医疗机构及妇幼保健系统加大了投资力度。扩大了卫生服务机构规模,添加一系列高科技仪器等,但投入到工作人员培训及继续教育方面的资金非常有限。整体人才素质普遍偏低,不能满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不能很好的应用新的设备设施,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使得一些贵重设备闲置。其中更突出的问题是,基层卫生机构缺乏留住人才的条件,人力资源极度匮乏,造成基层卫生机构发展严重受挫。

4 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在当前新医改政策指导下,农村居民生活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问题。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前提,认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差别,制定有效政策,使得农村卫生资源分配合理,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健康地发展。

4.1 完善现行管理体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问题应急预案

对现行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恢复县乡镇三级预防保健网系统,对各项工作实施逐级管理。依据相关条例和要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人员管理、业务操作、经费统筹等全权由县级部门管理负责。此外,地方政府制定有效的农村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预案,解决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4.2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预防保健网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具有公益性,因此决定了其不能在市场经济地时代自负盈亏。为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正常发展,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各级政府应将公共卫生服务归为政府财政预算,依据具体的项目进行准确预算,进行资金投入。随着医改政策的变化,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应更为关注,增加投入,保证其正常有序的发展。

4.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人才培养无疑是各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亦不例外。要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人才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应当从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角度出发考虑,加强专业教育与强化培养,积极鼓励相关人员与医生进行再次强化。与此同时,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全方面、多角度、多途径的教育和培训。以此确保他们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达标,增进其对常见病、突发、多发病的应急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6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迈出重大改革的步伐,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主要内容的新医改方案在我国正式实施。新医改的理论基础和核心理念,就是要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新医改理论基础和核心理念就是要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但目前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认知度尚不高,内容尚不明确,对象尚不确定,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措施尚不完善。

1 公共卫生服务新医改方案

(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体思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二)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理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1]。

(三)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体目标的实现

①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②是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③是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为使改革尽快取得成效,落实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着力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按照让群众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的要求,确定基本路线图。

2 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措施

2.1整合卫生资源形成基层公共服务的新纪元

①是城镇要形成以专业卫生服务机构为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力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②是在农村的县乡村三级,要形成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乡镇卫生院及其村卫生室要承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乡村卫生管理等四大职能。

2.2 建设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

要加强基层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可借鉴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模式。开辟免费的医学教育,制定免费医学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和制度。通过医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若干年后可以免还助学贷款等办法鼓励非免费生到基层工作.

2.3 完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育及人才引进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我们把人才分层次培养,满足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⑴是加大医学专业人才教育力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⑵是发展全科医生队伍。

2.4 继续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和形成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医疗保险扩面速度。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以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2.5完善财政投入

新医改方案的提出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投入。2009 -2011年,我国财政已经共要投入了 8500 亿元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其中,中央政府投入 3318 亿元,其余由地方政府补贴。这笔资金投入预计将主要分配在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补助标准导致的投入; 用于基层医疗卫生设施、设备的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 用于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对医疗机构的补贴这些方面。财政投入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保障,政府是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

2.5.1一是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确保公共卫生的福利性质。

政府要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将卫生财政支出置于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和公共支出的优先领域与战略重点,满足人民的基本健康需要[1]。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在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健全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2.5.2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财政卫生支出倾斜弱势群体的机制。

按照各地财政实力和人口数量、事务量协调的原则进行转移支付,通过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政府卫生支出要倾向于五保老人、特困户、残疾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特殊人群与弱势群体,充分发挥财政二次分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作用。

2.5.3三是建立公立医院资金缺口补偿机制。

新医改方案提出,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因此,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药品加成取消以后医院资金的缺口补偿机制,省财政转移支付多少,地市和县要出多少,以及各级的补偿资金来源问题,都必须建立固定机制,并有明确的解决办法,这正是目前新医改迫在眉睫的问题。

2.5.4四是明晰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向与财政补助的范围。

新医改实施方案确定: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经费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

2.6 形成制度化的健康教育[1]

①是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功能。②是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③三是加强禁烟禁毒等宣教活动。④是做好检查指导和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