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研究

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研究范文1

由于随机现象的普遍性,使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该课程不仅是理科、工科和经管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而且也是各个学科领域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必要基础,并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对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过分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往往与实际脱节,往往造成该课程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枯燥的现象。案例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相关案例为媒介,以分析案例为切入点,以与学生共同探究为主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该教学法不仅具有独到的功能作用,而且有着广泛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是一种行之有效而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法,尤其在西方一些享有国际声誉的高校备受推崇。相对于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教和学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个方面的互动,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拟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标出发,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际探讨案例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安排如下:首先,探讨教学案例的目标设计问题;其次,研究案例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最后,对案例法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1 教学案例的目标设计

开展案例教学,必须首先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目标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内容上,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又高于实际生活;每个案例都侧重于分析和研究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案例之后均附有相关的思考与讨论题,用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在方法上,考虑我校以师范为主的特点,强调了案例选材的专业特点,把案例的目标、要求、内容、学习方法等进行整体设计;在案例的教学中,进一步明确案例的具体背景、内容和分析等,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与研究,从而提高了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体系上,注意与具体专业在内容体系上的一致性,保持整体的协调性;注意概率统计课程中各个章之间、各个案例之间的有效过渡,保持该课程的整体性;注意案例的内容与结构上的合理性。

2 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做好案例教学的理论准备。通过研究教材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的了解。在明确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来有效开展案例教学,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达到客观分析的效果。

(2)选择典型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应同时具备目的性、启发性、生动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来选择典型案例。

(3)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辅助案例教学。在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把案例教学的相关内容用文本、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机组合,按照课程大纲,做到先易后难,先感性后理性的过渡,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概率论讲授泊松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关系时,借助动画可以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出他们之间的渐近逼近的关系。

(4)丰富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期末一张试卷,增加了很多的过程考核(包括课堂参与情况,学习态度,个人或小组案例分析报告等),在课程总评成绩中,加大了后者所占的比例。在期末考核中,可以尝试进行开卷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限于篇幅,笔者就以概率论中学习贝叶斯公式时,选用的案例为伊索寓言中“孩子与狼”的故事说明案例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课前按照小组(4~6人为一组,可以自由组合)布置任务:(一)学生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孩子与狼”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二)提前预习贝叶斯公式的相关内容,(三)思考,为什么那个小孩最后会被吃掉?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是如何下降的?能否定量刻画该变化过程?

上课时,首先让一至两位同学复述该案例的内容,即“孩子与狼”的故事,然后教师在PPT上打出具体内容,讲的是一个小孩每天在山上放羊,山里有狼出没。有一天,他在山上喊:“狼来了!狼来了!”山下村民闻讯便去打狼,可到了山上,发现狼没有来;第二天仍然如此;第三天狼真的来了,可无论小孩怎么喊叫,也没有人来救他,因为前两天他说了谎,人们不再相信他了。

附上相应的思考题:分析故事中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是如何下降的?能否定量刻画该变化过程?

先让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总结与补充!

解答步骤如下:

首先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研究实际问题问题,需要引入变量及数学记号,令A=“小孩撒谎”,B=“小孩可信”,分析故事中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是如何下降,也就是计算和比较事件B在新的信息下的概率的变化,即条件概率;另外A=“小孩撒谎”认为是该试验中的结果,造成该结果的因素分别为B=“小孩可信”和“小孩不可信”,该问题属于典型的“由果求因”问题。

其次,为了进行定量分析,作必要的假设。为了计算,根据以往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印象作如下假设:P(B) = 0.8,另外假定“可信的孩子说谎”与“不可信的孩子说谎”的概率分别为第一次村民上山打狼,发现狼没有来,即小孩说了谎,村民根据这个信息,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改变为,由条件概率= 0.444,这表明村民上了一次当后,对这个小孩的信任程度由原来的0.8调整为0.444,也就是村民对这个孩子的最初印象P(B)= 0.8,调整为P(B)= 0.444,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用公式计算,亦即计算这个小孩第二次说谎后,村民对他的可信程度,即概率,经计算得以上结果表明村民经过两次上当后,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由最初的0.8下降到0.138。

思考题:请学生自己利用以上公式计算一下,这个小孩第三次说谎后村民对他的可信程度?请同学抢答,经计算得如此低的可信度,村民听到第三次呼叫时怎么会再上山去打狼呢?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有两次不守信用,到第三次还有人相信他吗?该案例也对“事不过三”做了很好的阐述。另外通过该例题的分析与解答给出课程中的有关贝叶斯公式的内容、能解决的问题和运用过程中的注意点。课后作为练习,可以让学生改变假设条件(先验概率)或通过抽样获得先验概率的估计值再次分析故事中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是如何下降的?

注:这个故事学生都比较熟悉,但贝叶斯公式初次接触,把这两者通过案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适当的课堂讨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间接渗透诚信教育,可谓一举多得。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分组调研,学生不仅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还学会设计问卷建立模型,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案例法应用的效果分析

(1)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做出分析与决策,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堂讨伦、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案例教学,因此,学习内容更加清晰、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方法更加灵活,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使得学习效果显著。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对案例搜集及后期对例子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和课后对相关案例进行的修正和更新,提高了教师在概率统计课程中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同任何事物一样,案例教学也具有两面性。下面结合笔者在使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谈一下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案例教学。首先来看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案例的统筹策划问题。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哪一部分以案例教学为主,哪些章节适宜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应占多少比例合适等问题。

(2)案例缺乏质与量的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教学案例所涉及的行业过窄,或者借鉴国外的已有案例时效性和代表性都较差。

(3)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全程参与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方面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课堂讨论上,有时未能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而使得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而没有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案例教学的一些建议:

(1)对教学案例的统筹设计。该教学设计应从整个课程体系层次进行统筹规划,案例教学实施前,必须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计划,合理地设计出该教学的实施方案,设计配套的多元考核方式。

(2)加大对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念,筛选出典型的案例。同时在设计案例时,要强调案例与所学知识的相关性、案例素材的典型性和案例的时效性。

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研究范文2

目前,浙江省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并且将其纳入到学校常态化管理的轨道,全省拥有一支基本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通用技术课程为学生带来了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一、关注教师知能结构,探索专业发展策略

在通用技术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突出困难就是师资建设问题。2007年调查发现,浙江省79%的专职通用技术教师来自劳动与技术、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21%来自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及数学、英语、化学等学科教师或实验员,而75%的兼职教师以兼任物理、信息技术、化学等学科为主。

基于通用技术教师在知能结构上存在的不足,我们通过区域合作教研、校本研修、网络教研等方式探索促进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在内容上,构建着眼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疑难问题的指导体系,并加强以奠实学科专业基础为主要任务的专题研修。2007年至2008年,浙江每学期初开展课前培训,以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及教学方法介绍为主。2009年至2012年,开展一系列解决教学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培训。在省级培训之后,各市、县都积极地组织了相关培训。例如,针对通用技术实践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等普遍较弱的现状,衢州市江山市实施了一系列专题研修,2009年,举行了为期10天的以钳工技能和设计能力提高为主要目标的研修活动。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是教师的自主、自觉学习和发展,同伴交流合作是一种重要策略。但一所普通高中只有1~2名专职通用技术教师,教研活动很难组织,对于一个县(市区)来说通用技术教师人数也不多,骨干教师数量有限,难以高质量地展开活动。因此,在组织形式上一方面通过学科能力评比,引导通用技术教师的自觉专业修炼;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合作教研,形成通用技术教师互助工作机制,并且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建设教师学习研修的虚拟社区。例如,宁波奉化共有5所普通高中,只有十几位通用技术教师,教研力量比较薄弱,于是与附近的象山县开展合作,两地多次组织教研活动,在开展教学反思、同伴交流讨论的同时,两地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作讲座和执教示范课,进行操作技能指导,提高了教研的质量和互助的效率。

网络教研方面,我们在省市县不同层面都进行了探索。如省教育厅建立“浙江通用技术教学网”、嘉兴市建设了定位为通用技术教师网络资源库的“嘉兴通用技术网”、奉化市建设了以讨论交流为主的“奉化市通用技术教学论坛”和以网络研修为主的“奉化市通用技术网络研修平台”以及各种通用技术教师QQ群。不同层面、不同定位的网络平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开展教学研究,构建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课堂

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初期,课堂教学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将通用技术课上成纯粹的动手操作课,另一个是将通用技术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课。而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不是停留在单一的动手技能的培养上,而是定位在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上;在内容上,不仅包括技术工具的操作、技术产品的制作,而且还包括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技术决策等内含大量学生心智活动的内容。因此,通用技术课堂应该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课堂,是充满实践、充满创意的课堂。

怎样将通用技术课程理念、课程要求转化为常态的教学行为,落实到教师的具体教学中,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充分认识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地落实课程要求的重要性和现实困难,开展了课程标准研究,撰写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研究报告》,从宏观上把握课程标准的落实;研究并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通用技术》,对如何实施通用技术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参考建议;开展了通用技术教学设计研究,研究通用技术教学的方法与策略,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多个案例片段,并形成了必修模块的教学设计集;开展了“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以一个个生动的课堂教学实例为载体,探究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落实,研究可操作的方法,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包括技术案例的选择、技术实践活动的安排、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学生作品评价的开展等。随着课程的实施,2012年开始,我们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展通用技术课程技术设计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普通高中学生技术设计与实践能力的表现特征和培养技术设计与实践能力有效教学策略。

我们还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了研究,提出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制作、试验三种模式,而每一种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赋予不同的组织形式。通过几年的实践,强调技术试验方法的“纸制梁的设计与承重试验”、强调设计一般过程的“台灯的设计与制作”、强调方案构思的“橡筋动力小车的设计与制作”、强调工艺的“三角架的制作”、“木质鸟巢模型的制作”、强调结构的设计与制作的“木桥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等项目在不少学校得到了实施,并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些活动项目,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在设计、制作、试验等实践活动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研活动带动了一批通用技术教师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在省市县各级教研室开展的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使更多的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方向,并参与教学研究。课堂教学从最早的技能训练或案例教学为主,转变为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灵活使用。

三、以选修课程带动学校应用性课程建设

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高中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减少必修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并将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将通用技术选修课程规定为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2013年调查显示,仅嘉兴、金华、台州、丽水四个地市的通用技术教师就开设了82门通用技术选修课程。其中既有应用科学课程和技术应用课程,也有很多职业技能类课程,如“生活理财”、“快乐烘焙”等以生活技能为主的课程,“农业种植技术入门和实践”、“金工基础”等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

通用技术选修课程的建设,不仅带动了以生活技能培养、就业准备为主旨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建设,而且带动了以专业发展为主旨的应用科学和以素养提高为主旨的技术应用课程的建设,这有利于改变目前普通高中学术性课程过多、应用性课程不足的现状。

四、项目测评与纸笔测试相结合,引导实施方向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来保证,而且需要课程评价的积极引导。浙江省构建了以动手项目制作为主的综合素质测评和以纸笔测试为主的会考相结合的通用技术评价体系,并将通用技术纳入到高考之中。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用技术项目测评,包括平时实践活动和测评的技术设计项目,目的是引导学校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技术设计过程。通用技术会考、通用技术高考则以纸笔测试为主。

通用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不少人对采用纸笔测试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认为,虽然工具的实际操作、模型的装配、技术试验的实施等不能完全依靠纸笔测试来考查,但技术知识、思想与方法的运用、加工工艺、技术语言表达等内容是可以通过纸笔测试来考查的。为使纸笔测试能够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特点,我们提出通用技术会考、高考在目标上应强调以能力立意,在内容上应注重技术知识、思想方法、方案构思、设计评价等的考查。我们提出技术评价、设计、实践能力为一体的学科能力建构设想,依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测试的内容范围和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开发了体现能力立意的题型,如案例分析题、作品评价题、技术操作题、技术试验题、读图作图题、技术设计题等,这些题型更多地体现了引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项目测评与纸笔测试相结合的通用技术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既能避免纯粹的动手操作教学,又避免了纯粹的理论教学,符合通用技术课程强调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理念。将通用技术纳入到高考之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通用技术课程的地位,促进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通用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向的是技术素养,而这正是工科院校、高职院校等高校的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与这些高校的招生标准相一致。

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研究范文3

>> Webquest教学模式 基于webquest的高职德育教学实践 利用Webquest进行物理教学的案例 WebQuest教学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WebQuest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WebQuest的高职java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WebQuest的通用技术教学平台设计 基于WebQuest的Web服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Webquest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探索 基于交互式学习环境下的WebQuest教学 职高数学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 WebQuest模式初探 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JiTT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JITT理论的美国文学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JiTT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引入WEBQUEST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 运用思维导图模式,优化小学作文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范蓉. 与网络同行: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语文阅读课[DB/OL]. [2010-12-26]. .cn/practice/here1.htm.

[6] 高凌飚. 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0):37-39.

Research on the WebQuest of Mindmap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JITT

CHEN Jichao, MOU Zhansheng, FENG Nana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

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研究范文4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2010年1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该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提高质量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坚持应用导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积极探索实施一套可以有效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模式、技术与方法是我国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展的重大项目。该项目是国家级“十五”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的继承与深化。通过多年的实施推进,这两个项目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试验成果。例如,项目从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特色的视角出发,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有特色的优质数字化课程建设为核心,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大幅度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学科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和高水平增长,使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使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目前,课题项目已进行了10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理论方法初步建立阶段(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广州东风东路小学等全国都有影响力的知名学校,利用专有的教材,在课堂网络环境下对语文学科开展研究);理论方法逐渐完善阶段(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的普通学校,利用通用的一般教材,在课堂网环境下开展语文、英语两个学科的课题实施);试验探索日益深入阶段(在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利用通用的一般教材,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中,对语文、英语两个学科进行课题实施);试验领域逐步扩展阶段(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学校,利用通用的一般教材,在普通的教室中,对语文、英语两个学科进行课题实施)。目前试验学校已有228所。

2008年10月,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组在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探索项目的推广模式,日前已取得显著效果。如,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六年级的实验班学生,可在规定的40分钟内完成700多字的现场命题作文;宁夏海原县入学时零识字量的农村孩子,在项目实施一年之后,能写出平均100多字的小文章。经对比测试,丰宁实验区二年级的实验班孩子与北京名校同年级孩子的语文测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虽然实验区的生源素质、教师素质、办学条件等情况远不及一些城区的学校,但项目实施后的情况令人欣慰――在教学起点不甚相当的情况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地区的师资情况普遍存在优秀师资流失严重、在岗教师专业能力亟待提升的状况。以宁夏海原县为例,项目启动时,15名参与实验的教师中有7名特岗教师,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常规的课堂管理、教学组织都存在问题;另有3名转岗教师,在项目实施之前没有任何所在学科的教学经验。我们项目的核心成果是探索出了一套能够有效提升农村课堂教学质量、可大面积推广的理论、技术、模式和方法,通过面授、听课、评课、个别指导、网上授课、网上讨论、检查评估以及组织校际、跨区和全国流与研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从而确保实验学校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大幅度提升。项目实施一年之后,宁夏海原县参与课题的教师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实现这种变化的原因,要归于项目组关于提升县域农村教师专业技能的六维途径。

二、提升县域农村教师专业技能的六维途径

该项目主要通过多种方式的集中培训、经常性的学习支持及个别指导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达到显著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的项目目标。从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层面来看,项目组采用了下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六维途径,即:短期面授入门培训、规范指导敦促实践、专题课程网络支持、搭建平台促进交流、落实教研有效提升、地方行政制度保障。

1.短期面授 入门培训

在每所学校,项目实施之初,项目组对参与项目的人员开展为期两天的入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项目概述及其理论基础、学科教学设计方法、学科模式及学科案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四个单元的内容。入门培训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这样能够利用人员集中、内容集中的优势,让参与试验的教师较快地对项目的理论、模式、方法、技术等内容有所了解,为后续的项目实施做好铺垫。

利用入门培训的时机,项目组还会对项目学校的领导进行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方式介绍,以帮助参与试验的学校对课题实施过程有所认识,结合其他地区的各项实施经验,对需要他们给予教师理解和支持的细节进行介绍,以使校级项目管理层树立不仅看重项目效果,更要经历过程的观念。这样,学校的领导才能够帮助教师走过项目实施的各个不同心理时期,从而为项目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规范指导 敦促实践

经过项目入门培训之后,项目实施进入正轨过程中。总课题指导小组成员每月一次与参与项目的教师面对面进行规范的实施指导,这是项目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做法。每一次课题指导一般都要按照“教师提交教学设计方案――集体研讨教学设计方案――教师上课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课后集体研讨评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修改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指导组”这样的工作流程来进行。规范的指导流程能够帮助参与试验的教师快速入门,使教师尽快熟悉本课题的理念与模式。

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与教学反思是保证课题有效实施的两个关键因素。教师一般都比较熟悉传统教案的编写,但是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如何编写却不很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而没有科学的、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本课题所要求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无法实施。所以课题指导组要求教师应就教学设计方案的构思和编写经常与课题指导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面授方式)或通过e-mail(远程方式)交流与研讨。为了让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创新理论、模式与方法,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认真的教学反思。为此课题指导组积极鼓励教师通过e-mail方式经常和课题指导组成员进行个别化的远程交流。面授和远程这两种指导方式都得到教师们的充分肯定,所以指导效率高,所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

总课题指导小组成员深入教学现场时,会对每一所试验学校的每一位参与试验的教师所上的课进行现场指导,方式主要是听课与评课。通过听课,可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指导组成员听完课后要与课题学校负责人、教研组教师以及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对教学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并针对具体情况给出可操作的改进办法。此外,对部分试验学校的教学要进行事先不通知的听课与评课指导。每月指导结束后,指导组会撰写相应的月活动公示,公布本月课题实施情况、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主要改进、试验学校领导需要关注课题的哪些环节,以及本月参加课题活动的教师名单;并且把月活动公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各个项目学校的有关领导以及教育局领导,以督促课题的有效推进。

3.专题课程 网络支持

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需求,项目组开发出一套包括三十多个专题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这些专题涵盖了课题理念、课题管理、信息技术环境与工具、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常见问题处理等三十多个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及资源,指导教师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并且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落实。此套培训方案共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培训课程说明、学习手册、网络课程。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这套课程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可以给予教师很大帮助。

4.搭建平台 促进交流

为开阔各试验区领导和教师的思路和视野,促进不同试验区之间的相互学习,并使新加入课题的教师能较快地理解本课题的创新教学理念和相关的操作模式,总课题组努力为广大教师提供跨区县交流与研讨的机会。例如,总课题组曾多次组织河北丰宁试验区的教师和北京远郊区县试验区的教师,以及广州沙湾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和深圳白芒小学的教师,互相到对方的学校去听课、去观摩,共同切磋、共同研讨。总课题组也组织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就近到本省市的跨越式试验区去参观学习。例如,组织广州沙湾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前往广州越秀跨越式试验区和深圳南山跨越式试验区参观学习;组织北京远郊区县与河北丰宁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前往北京城区的先进跨越式试验校参观学习。与此同时,总课题组还注意加强全国各试验区、各试验学校之间的交流与研讨,以进一步推动课题的深入开展。自2004年以来,总课题组已先后召开过六次全国性课题交流与研讨大会。大会中心内容是研讨网络与非网络环境下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开展课题试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各试验区优秀试验教师的先进经验介绍和大会交流。

5.落实教研 有效提升

在本项目推进过程中,教师能否掌握现代化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最为关键。本项目采用基于案例的校本教研为基本推进方式,以案例研究为核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实际面临的问题为研究内容,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教学研究,目的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与质量,并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一推进方式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教育教学规律,并把教育教学规律继续应用于教学中去。在基于案例的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项目组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以案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与核心内容;大力推进基于网络的教研;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同时有专家专业引领;构建大校本教研体系,依托学校资源优势以及专家资源优势开展研究。

6.地方行政 制度保障

高等院校的专家在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这种学术优势一旦与基层的实践问题相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效能。河北丰宁实验区是在2004年5月签署的项目实施协议,那时丰宁县已经经历了几年的新课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当时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议题。宁夏海原县于2009年5月加入项目。在项目引入时,这两个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都有着迫切地要改变教育现状提升教育质量的意愿。有了对“症”“良药”,还需要“有效的治疗过程”,方能“药”到“病”除。为此,两个地区分别出台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制度,如:教师的项目实施工作是其绩效考核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学校在日常开展的项目也成为考核其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与项目的理念和模式相结合,等等。这些地方行政制度的保障,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理想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这六个方面的努力,县域农村教师专业技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这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并结合自已的试验研究实践和观摩大量优秀案例,边学习边思考,使教育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指导组每月一次到试验校课堂的现场听课、评课指导,使试验校教师能较深入地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能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与方法。而且,在参与试验的教师的带动下,试验区各校的教师们普遍开展了学、比、练的教研活动,实验区的教师们纷纷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精心编写教学设计方案。现在,以课题带动教学,在教中学、教中做已经成为各试验校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和良好风尚。

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研究范文5

为了贯彻落实“双高目标”办学理念,规范我区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区高中学校开展教学规范达标活动(以下简称“教学规范达标”)。为了保证“教学规范达标”的顺利推进,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双高目标”办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方式为抓手,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规范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研训活动等行为,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

二、主要目标

到2011年,力求实现以下目标:

(一)全区90%以上的高中学校成为“教学规范达标”学校(其中公办学校在2010年前要通过达标验收),做到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研训活动规范,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90%以上的高中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与辅导、质量测评、研训活动等方面达到评估标准,学会撰写案例和反思,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建立全区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高中学校管理的过程评价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使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推出一批办学的典型案例和研究成果。

(五)加强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实施范围

全区所有公、民办高中。

参加“教学规范达标”的学科为:

普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

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十四个学科。

职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及专业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另行规定。

参加“教学规范达标”的学校所有教师(包括行政领导)都必须参加达标活动;兼任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教师可以自选其中一门学科参加研训、评比等活动。

年满55周岁以上的男教师和年满50周岁以上的女教师可自愿参加。

四、实施内容

通过区、校联动,开展“备课”、“上课”、“作业与辅导”、“质量测评”“研训活动”等教学规范达标活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一)区教师发展中心根据我区的实际,研究制定“备课”、“上课”、“作业与辅导”、“质量测评”、“研训活动”基本规范标准,供全区高中教师学习、贯彻、执行。

(二)区教师发展中心组建指导师工作组,聘请省市专家指导参加“教学规范达标”的各学科教师开展“备课”、“上课”和“命题”达标活动,为学校提供专业引领。

(三)学校建立规范的校本研训制度,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和研训活动的管理,围绕《*区高中教师教学常规》(试行)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反思交流活动和教学基本功大练兵等活动,引导教师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学校要加强教学规范的过程管理,建立相应的检查和评比制度。采取集中与分散的方式,开展教学常规检查,及时对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建立规范的文档管理制度,及时收集、认真整理、妥善保管相关资料,建立档案。

(五)设立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命题”四项专项评比,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六)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学校进行“教学规范达标”评估验收;开展先进教研组、备课组评选活动,表彰“教学规范达标”先进集体和个人。

(七)学校要结合“教学规范达标”的重点和难点,开展有关学科教学、校本研训、学校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

1.制定“教学规范达标活动”实施意见,成立“教学规范达标活动”领导小组。

2.宣传动员,各校做好实施准备。

(二)实施阶段(2009年5月—2011年9月)

1.学校制定相应计划,组织“备课”“上课”“命题”专题培训,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命题”四项评比。

2.学校开展“教学规范达标”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达到教学规范标准。

3.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规范检查力度。

4.开展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的调研、指导和评估工作。

5.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评估验收。教师经过学习、实践,达到规范标准,可以向学校提出“验收”申请,学校对教师教学规范初审通过后,报区教学规范达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验收,验收通过后发给教师“教学规范达标”合格证。

学校中90%以上的教师通过验收后,学校可以向区教学规范达标活动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授予区“教学规范达标学校”称号。

(三)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总结、表彰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

六、组织实施

(一)建立相应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区教学规范达标活动领导小组。由陈建淼任组长,王学朝、朱学林、朱爱莲、周小珍、柯晓平任副组长,陈良、王敏、曾国眼、叶庆树、李新平、郑笃达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师发展中心。曾国眼兼办公室主任,李新平、叶庆树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区各高中学科研训员、各高中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为成员。

各校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领导本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

(二)实行分级管理,各司其职。

区教学规范达标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区教学规范达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教学规范达标”的研究、指导和评估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学校是“教学规范达标”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负责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要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确保学校“教学规范达标”顺利实施。

(三)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实施。

区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教学规范达标”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立“教学规范达标”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经验总结等工作。

(四)加强调研评估,及时反馈。

区教育局教育科、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对学校开展“教学规范达标”工作的调查研究和检查评估,及时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修正不足,推进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用技术案例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相框制作 通用技术 教学意义 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17-01

前言

设计《相框制作》一课,立足于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着眼于创新设计课堂环节,注重课堂鼓励机制。既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购买精美相框昂贵的苦恼,又激发了同学们动手动脑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创新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在评价作品环节,教师首先设置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目标,这样学生的设计才更能体现通用技术课堂的特色。

通用技术立足实践,所以课堂的重心应该设置在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中。《相框制作》不仅提供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且对通用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帮助。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浅谈相框制作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意义。

一、在《相框制作》实践中,有助于同学们技术素养的提升

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实践当中来,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技术活动《相框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熟练了木工工具的使用,加强了创新意识的提高。几节课下来,各组同学都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做出了精美的相框。在动手实践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实践技术,而且相应地塑造和提升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比如设计中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等等。从而有效加强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和能力提高。

二、在《相框制作》的实践平台中,可以促使同学们提高实践能力

在相框制作过程中,我们的重心是鼓励学生创新的设计一些实用价值比较大的精美相框。但在制作过程中,学会各种木工工具的正确使用也是必须的。学生开始使用工具时有种好奇,所以都有试试手的想法,自然而然在团队制作过程中就学会了各种工具如何正确使用。作品完工时,我们不仅收获了一件精美的相框,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实践能力也大大提高。

三、相框制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而且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素质教育遭到应试教育“围攻”的大环境下,《通用技术》这门课程却像一个圣斗士一样,努力的保护着素质教育的阵地。在设计制作中,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也很好的塑造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设计《相框制作》实践课,同学们不仅在动手制作中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加强了自身的合作意识,而且在实践探索中,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作为教师,需要在每次的实践中,找到不足,不断改进,力争以后的实践课更加完善地培养学生的素养。

四、对于设计与结构,设计与流程的理论知识,在《相框制作》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认识结构,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将使我们理性地观察和对待世间奇妙的结构现象,进而学会简单的结构设计。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安排生活和生产,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生产将变得更有效率。然而科学合理的流程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人们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设计,不断改进的结果。在《相框制作》实践课中,碰到相框选择什么结构,构件之间如何连接,如何为《相框制作》规划一个合理的流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等此类的问题,同学们都一一解决了。作品完工时,我们发现同学们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且掌握了设计与结构,设计与流程的理论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应用。

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我们在《相框制作》设计过程中,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并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设计实践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收获,而且拥有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总结

新课改指导下的通用技术教学,不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而是旨在通过学习相应理论知识,提高各种技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所以在相框设计制作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指导学生在设计中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克服传统产品设计的不足,使所设计的相框既能满足产品功能的要求,又能满足适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另外在制作过程中,也随之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而什么又是对人终身有益的?即“求知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这些都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伟胜. 浅议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