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调研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调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调研方案

大学生调研方案范文1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创新实践;自我评价;优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70-02

一、引言

随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学生的教育评价问题影响着改革的方向。目前,教育评价问题与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教育发展理论问题并列为教育科学的三大前沿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教育机构的研究重点。在上世纪60年代,斯特弗尔比姆就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正是以此为标志,国外开始关注发展性评价的研究并发展成一种新的教育评价理念。我国高校的教育评价研究工作自1985年起步,由于“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育观念的延袭,致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发展性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更是很少,对学生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查、鉴定、评比和考核。从而形成了我国高校教育机构重视单一的教育评价而轻视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评价。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对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全面性的综合评价具有更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发展性评价从教育评价的主体功能和最终目的出发,强调有效发挥教育评价的改进和促进功能,直接针对原有评价方式无法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弊端而提出的。发展性评价是以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根本出发点,以融合教学与评价为基础和核心,以教师运用评价工具不断开展行动研究和反思,从而改进其教学和课程设计为中介或途径,并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课程建设三方面共同发展的新型评价模式。评价的本质是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表现为以教师的教学技巧为主的评价观和以学生实际收获为主的评价观。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施大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就要放弃原有的单一评价指标,按照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运用发展的思想和评价方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过程进行客观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方式使大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积淀、发展、优化自我素质结构,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三、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发展性评价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通过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发展性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以学生的个性为本,促进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以全面发展为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才。促进大学生在理论知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通过对学生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自身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2.过程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核心。在学生学习与实践训练过程中,着眼于明天,侧重于发展,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素质的改进和提升上来,而不只是在学生学习的终了时,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一次性单一指标的评价,而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未来,注重学习综合素质的进高。

3.多元化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方式。发展性评价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以“单一测验和考试”为形式的评价方式,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入手,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创新思维过程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促进其进步和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而提高。

4.自评和互评是发展性评价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是一种目标考核的评价方式,是建立在泰勒的目标达成度模式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把预定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把模糊的教育目标变为具体的、可操作且可进行评价的目标。这种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考核模式,片面强调和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自评变得无足轻重,从而显现出现存单一评价模式的避端。而发展性评价模式则是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使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共性,更能反映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评价活动的认可度,提高评价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四、发展性评价在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创新实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种包括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技法演练和动手能力训练的综合性实践教育内容,属于实践教育教学的范围。因此,本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目的,拓宽评价指标,推动发展性评价模式在创新实践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内容可从创新意识、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设计。根据“产品创新设计与制作”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过程运行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创新性思维训练。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是要进行创新技法的学习与训练。创新技法的学习训练就是为了让学生首先从思维上理解创新的含义和目的,从而产生创新意识和主动进行创新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确定目标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在创新技法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大量详实的案例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创新实践活动带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在创新技法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以5人为一个小组,按照某一创新技法的运用过程,针对确定的项目主题,进行技法演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形成项目主题的一系列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和创新性思维的运用情况,从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通过对方案的评价,指出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2.创新目标的提出与分析训练。在学习了创新技法之后,让学生针对某一产品作为目标进行市场调研。首先调研目标产品的起源、改进、成熟与未来的发展方向;然后再调研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程度;其次再调研产品的市场分布、细分市场和消费者人群等。经过全面的调研过后,提出产品的创新方案,结合现有技术条件和资源条件等现状,对产品创新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产品设计方案,确定产品创新的目标,形成市场调研分析报告。这一过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收集材料的总结分析能力和创新产品目标的提出能力。

3.创新产品方案设计训练。在确定产品创新目标之后,在小组长的组织领导下进行产品创新方案的设计。根据创新目标和市场调研分析,对方案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设计,设计产品的类型、规格、市场、消费对象等。形成一套详细、可行的设计图纸,确定产品功能和各项技术指标。设计产品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等。这一过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产品图纸的绘制能力、各项指标的设计与产品开发能力等。

4.实践制作训练。在详细的方案设计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设计方案,组织有关材料,运用制作设备,进行产品模型的制作,展示产品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材料的组织与制作的实践训练,检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针对不合理的成分进行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后,再进行制作,通过反复实践,直至达成预定目标。这一过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训练学生不达目标不放弃的坚定毅力,让学生亲身体会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的艰辛,对产品设计开发形成全面的认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文字表达训练。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知识学习、市场调研、方案设计与实践制作过程,对整个产品创新设计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完整深刻的理解之后,学生之间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时让学生根据学习与制作整个过程,撰写形成产品创新设计与制作的实践报告,制作形成汇报形式的PPT电子材料,并以答辩的形式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创新目标的形成、产品结构设计、性能解说以及学习体会等方面的汇报。这一过程主要训练学生的总结提升与文字表达能力,训练学生汇报材料的撰写与口语表达能力。

6.自我与互相评价训练。在课程结束之后,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自我总结,形成自我评价的书面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自己认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分析能力。再让学生分别对自己小组的其他人进行评价。通过自评和互评,让学生记录自己思想的成长过程和收获,以学生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认真学习和实践的内部动机。这一过程主要训练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评价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发展性评价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导向,改变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受教育者的被动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这种思想自然地融入到师生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以及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保障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于开莲.发展性评价与相关评价概念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大学生调研方案范文2

【摘 要】顺应社会的新变化,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已成为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在较好地把握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院校社会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合理修订了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出课程群的合理构建及其建设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关键词】培养方案 需求状况 社会学专业 课程群 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14-02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与《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落实《湖北民族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的总体部署,根据教务处和法学院的工作安排,全面推进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从2011年7月下旬开始对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为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基本依据,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一 社会学本科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1.发展现状

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拓展的现实条件和需要,2004年9月,湖北民族学院迎来了第一届社会学专业新生。如今经过9年的积累与发展,社会学专业的设置符合时展的总体趋势,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已发展成为一个基础条件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办学实力较强、教学管理规范、专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本科专业。社会学专业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在积极探索专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以谋求社会学专业的较快发展。

2.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第一,就业状况。从整体上说,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状况比较好,其主要就业渠道有公务员、考研、村官、支教、企业等,平均就业率都在85%以上。如2012届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6人,有30人找到工作,就业率达82%。

第二,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调研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感到不太乐观,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当问到“你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时,有46.60%的大学生认为“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有44.60%的大学生要求“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还有30.40%的大学生希望“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35.80%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3.人才需求分析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学发展的永久生命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小康社会建设实践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据有关资料预测,社会学专业人才在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深受欢迎的人才,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有社会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社会学专业人才潜在的巨大需求为社会学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社会学在中国是个新兴专业、紧缺专业,就学科性质而言,其专业性似乎不

是特别强,没有特别对口的职业渠道,因而,其社会的认知度也还有待提高。但是,调研表明,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学学科的综合性等特征,知识涉及面比较广,就业的路子还是比较宽的。据统计,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家公务员、编辑、教师、企业主管、秘书、销售人员、市场调研、政策评估与咨询、人力资源助理、市场信息员、村官等。

第二,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秉承现代教育理念,以“德育为先、能力导向、提升素质”为原则,社会学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本科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和社会统计学知识综合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掌握社会学基础理论与调查研究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认识、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党政机关、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社会团体胜任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社会管理与规划、社会工作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 调研与借鉴情况

1.基本情况概述

本次专业调研采取网上收集材料及走访相关院校社会学专业的主要就业单位等方式。从收集到的高校培养方案及调研资料分析来看,似乎也没有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或许在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上有所不同,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不同,在专业知识面上有差别;也可能在学习氛围等方面有所差异,在学校提供的信息方面有差别,在学校整体环境的熏陶等方面有所不同。具体走访的学校有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电话咨询了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评论意见,网上收集了10余所学校的培养方案。同时,利用教师读博和开会交流的机会,收集到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师的意见。调研学校时,有意识地考虑学校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即东中西部高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社会学专业。

2.其他学校的培养方案分析

国外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异,不便比较,但是方案中体现的思路还是有一些启发意义,一些相关的论文分析对做好修订工作也大有帮助。下面主要以国内高校社会学专业为例来加以分析讨论。

第一,专业的学分数不完全一致(单位:分)。学分数较多的约180,如华中农业大学的173;学分中等的约155,如华东师范大学的160、中山大学的155,150的有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有的学校甚至都不到150,如武汉大学社会学的学分只有140。多数高校的学分在150左右。

第二,课程设置的组合方式形式多样,但实质基本相近。即使课程名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可以划分为公共(含通识)基础课、专业课(含选修课)、特色课及实践环节。

三 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民族地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升内涵”的原则,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突出应用、分类培养”的基本思路,着力制订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培养目标及依据

第一,培养目标。社会学本科专业要“立足湖北,着眼民族地区,辐射全国”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具备较扎实的社会学理论知识与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等技能,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社会调查研究、社会保障、政策研究、行政管理、社区发展规划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又可在企业或媒体行业从事市场调查与分析、社会调查、公共关系等工作;又可通过攻读社会学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或到教育部门从事科研、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基本依据。(1)社会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根据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学校的《指导意见》为基础,其实现路径表现为设置“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个性模块课”。(2)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以国家对合格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基础,通过专业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3)大学生素质结构的要求。通过培育,使社会学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与身体素质等,促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课程结构

第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设置以课程群为逻辑主线,按课程模块的方式进行构建,其基本思路是: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与个性课程模块四大类来设计。

第二,课程的基本结构。(1)通识必修课以学校的基本安排为准,其课程模块主要由道德修养课程、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与体育课程等构成。(2)学科基础课以专业能力训练为基础,主要由社会学概论、逻辑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社会统计学等课程构成。(3)专业核心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主要由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实践与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构成。(4)个性模块课程主要由方向课与能力提高课程构成。

大学生调研方案范文3

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辅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依托,组织实施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文献资料法广泛浏览国内外有关就业指导的教育理论,通过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了与本课题的相关资料,通过文献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先进理念。调查法采取走访、问卷方式就本区域内生物技术企业对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要求进行调查,并调查其他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作进行总结,改革不足,完善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大量数据加以实证。

2研究过程

2.1前期研究(2010年6月—2010年12月)的主要工作

2010年上半年,随机调查了多名往届的毕业生,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是满意的,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建议。一是组建了就业工作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是长期从事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他们与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朝夕相处,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问题,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了解,方便开展工作。2010年9月课题组主要成员主编并出版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书,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提高专业兴趣和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魅力技巧和社会技能;同时搭建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信息渠道[3]。二是完成了对现代生物技术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及其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相关单位的调研、国内部分学校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就业率及就业前景调研。细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生成问卷调查表。其次,列好访谈提纲,对新余市生物技术企业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对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要求,并调查其他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最后,回收问卷,整理访谈记录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安徽农业科学》上发表。三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2008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39人)到实践基地实习一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的招聘工作。

2.2中期研究(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2011年上半年,我们调查了16家实践基地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的所有学生,调查内容有“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等。调查结果显示,16家实践基地的领导对我校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是满意的。通过对毕业生综合表现的跟踪调查,所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都表现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学生们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4]。二是对各种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研究的基本思路,确定研究成果的基本结构,制定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负责人撰写了论文《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12月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东农业科学》上。三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2009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3人)到实践基地实习一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的招聘工作。

2.3后期研究(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两个小组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5月指导20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曾佳同学负责的小组开展的“培育优质新品草莓”项目,参加新余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立项并结题。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5月指导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卢云明同学负责的小组开展的“山地立体农场设计”项目,参加新余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立项并结题。二是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学生筹建大学生创业团队。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6月指导卢云明同学负责筹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新余市生态立体农场”,吸收了《动物养殖》公共选修课的学生,获得新余学院第一届创业团队一等奖,医学院因此获得新余学院校级组织奖。三是课题组成员对学生的社会综合素质的提升培训。课题组成员在2012年9月对新余学院二年级开设公共选修课《社会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社会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的就业指导,将研究成果在学校进行推广。四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2人)到实践基地实习3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招聘工作的安排。

3存在的问题

3.1就业协议的填写不规范

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就业协议的填写不规范,对毕业派遣证和户口迁移的认识不清楚。今后在就业指导中增加就业协议的填写说明,介绍就业报到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它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列入当年国家就业方案的毕业生才有的有效证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经验,存在上当受骗、传销等安全问题,希望今后在学生就业指导中侧重强调安全问题[5]。

3.2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针对新余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没有针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希望今后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就业指导要重点介绍医疗器械、饲料、药酒等方面的营销技巧。

3.3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习时间太短

根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的具体情况的反馈,实习单位普遍反映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太短,无法适应实习单位各个部门的具体要求,实习单位建议学校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调整为6个月。

3.4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力度

大学生调研方案范文4

【关键词】地方 本科院校 科研 体系 构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历史上最为剧烈的变革当中,世界各国软实力的竞争,使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形势,加之近年来教育呈现出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趋势,由此导致大学生特别是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实践、沟通、创新、就业等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成为常被社会所诟病的事实。如何尽快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地方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方面的训练始于欧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大学也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便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但有些研究者却据此认为:“积极推进研究型学习,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应是研究型大学与普通大学的根本区别。”这种观点其实是将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的权利给“一票否决”掉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也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实力日渐丰厚的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认识到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性。

(一)是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不仅仅意味着学校拥有能够进行高层次科研的师资,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意味着学校需要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人才。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今日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明日社会各领域的中坚,甚至肩负引领某方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在大学期间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以外,必须使学生接受一种能为其今后从事更深层次研究和社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二)是打破高等教育等级划分、追求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的现象,这导致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无论在师资、生源、经费、硬件、地域分布等诸多发展要素面前失去了话语权。如果在培养人才的措施和方案上再采取不同的版本,将不利于地方高等院校的长期发展。而这些院校培养的人才当前恰恰正是支撑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中间力量,能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顺利实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现象,尤其在地方院校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学生受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难以获得参与科研的机会,而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也陈旧僵化,不能反映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虽然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自主创新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但由于该类活动中竞赛类型的比率偏多,教育科普性质类型的比率偏少,这就使得受益人群的范围大大受限。学校为了保证获奖,往往在人员选拔、项目筛选上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在资源投入和使用上也往往集中于优势项目,对学生干涉过多,学生难以得到真正的科研训练和进步。

(四)是为了大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

科研训练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于其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锻炼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今天,在80、90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持续发展最有力的动力和源泉。

二、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重庆三峡学院于2008年5月正式启动和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SRTP”是面向全日制在读本科学生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几年来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概括而言做了如下几点工作:

(一)制定文件、搭建组织机构

制定一个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方案是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精心调研、了解国内外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地方政府对经济文化事业建设的具体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实施方案。方案制定后要以文件形式下发,要搭建实施计划的组织领导机构,要安排一定的经费保障,还要安排专人负责。并且要将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的创新学分、奖学金、先进个人等的评比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有目的、有激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精心设计实施措施和办法

1. 成果完全参照教师科研立项的模式进行,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实行课题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项目强调主持人的权利和义务,其权利不仅可以决定项目的创意、分工、组织等环节,甚至可以依据成员的表现决定其去留。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锻炼课题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领导能力,同时也锻炼团队成员间的组织、协调等能力。

2. 项目申报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注重受益面的问题。方案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分别30%、40%、30%的人数比例限制数量进行立项,这样做使得大学生在项目申报中感到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会积极、主动、超前地选择导师指导,酝酿好方案,并精心地进行方案论证。立项也考虑到三年内对所有本科生做到100%的覆盖率,使每一个人均能获得平等的科研训练机会。

3. 结题要求采用多媒体(PPT)答辩制,一年安排两次进行。项目运行周期一般为一年,但对完成优秀者和完成一般者可以在半年和一年半中做弹性调整,直至取消不合格者的答辩资格并要求其重新申请项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和答辩,将视频、影像、声音资料和传统文本资料加以结合,锻炼其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视成果进展灵活安排答辩有利于给学生带来挑战,也有利于学生自行处理好科研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4. 选择题目、选择团队、选择导师完全打通。选题上既鼓励在专业学科的范围内进行,也允许打破专业限制,按照自身的爱好任意选题。团队组成允许打破班级、年级、专业、学校、地区的局限,鼓励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成员,唯一要求必须是在校大学生。如我校项目目前已有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绵阳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大学生间的校际交流,也有利于对分布其他省域间的研究内容进行调查。导师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并自行联系,如果确因研究课题校内无法解决的,经申请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

5. 立项归属地原则。从安全、经济和项目运行的深度、广度及运用等因素考虑,一般来说立项中倾向于考虑项目成员和项目所属地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项目不同于教师和科研机构项目的地方。靠近家乡有利于学生调研中的人身安全和节约经费考虑,毕竟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研究内容的实质,更有利于现在或者将来这些学生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家乡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上。

(三)能力过程并举

方案设计中我们鼓励教师在指导中多提思路而不是“越俎代庖”,不主张教师直接参与到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去,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同时,我们也鼓励大学生带着项目积极投身到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并要求每一名学生写下活动感言或日记,并且将好的东西及时运用媒体和网络进行宣传。注重过程训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中,扩大了视野,学会了做人做事,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三、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成果及运用

从2008年运行至今,重庆三峡学院“SRTP”项目参与成员达到上千人,共立项建设了200多个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共产生了一批调查报告、学术论文、DV短片等成果,其中有近200篇在省级刊物上。学生还依托项目成果申报了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大、小“挑战杯”项目,并获得一批市级、校级奖励。通过项目运行,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由于部分项目与“挑战杯”“三下乡” 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结合,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了国情、市情和民情,相信这段经历会对他们一辈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在调研中留下了感人的日记,文中摘录几条:“在这里,我得感谢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感谢那些在实践活动期间帮助我们的人。因为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团结、互助、友爱、进步’的团队精神。”“在进行调查期间,每次看到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充满渴望而又略带忧伤的眼神时总是心酸。我们需要用更多的力量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让他们的生活和心灵都不再孤独,这是我的一个心愿。” “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出去实地考察的那段日子。不管之前在网上、在书上查阅了多少资料,也不及我们亲自从古寨走过。只有到了实地,我们才能真正产生自己的想法;只有亲自去做了,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成果。这个简单朴实的道理,我想是适用一辈子的。”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锻炼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今天,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大学早已不再只被当作是理论学习的场所了,它更应该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社会团体。在这个环境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校都需要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土壤,只有如此才能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永不衰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 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4).

[2]余国贞,杜旭莫,王卓明,高文菁.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J].化工高等教育,2003(3).

大学生调研方案范文5

一、 调研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游的方式放松身心、享受生活。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群体,在选择外出旅游时必然呈现出其代表性和典型性。而这些特点将对研究其他不同类型人群出游影响因素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因此,本次调研旨在重点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出游影响因素,通过结合专业知识制作调查问卷、搜集分析调研结果,揭示当今影响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并为进一步预测和研究影响不同人群的出游影响因素提供思路。

二、调研方案

1 调查目的要求

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目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得到初步结果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影响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

2 调查对象及范围

调查对象为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范围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3 调查内容

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设计出适合的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搜集调查结果。

4 调查问卷

主要参考《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第三章)相关知识,广泛收集信息,设计出调查问卷如下:

5 调查参与人员分工

本小组人员:刘x

具体分工:组长刘x负责全面工作并撰写调研计划书、向组员分派工作任务,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李x主持制定设计调查问卷,孙x、刘xx、张xx、王xx负责实施调查并搜集问卷,胡x、李x、王xx负责对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数据并编写调查报告,王x、刘x主持制作ppt并进行调研结果演示汇报。

三、调研结果分析

搜集调查问卷结果,深入分析数据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大学生调研方案范文6

一实践方案准备充足

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时,在团队指导老师的指导与建议下,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自己的个人实践项目,这让同学们拓展了的思维,也会使同学们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更主动,对实践活动的执行也更加有动力。实践证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来确定的实践活动,能在保证同学们兴趣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初步方案制定中,陈老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大家的社会实践方案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建议,确保了同学们社会实践方案的合理性及可执行性。此次社会实践,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联系了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也有同学选择联系较有名的高校。其实,同学们与相关单位联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沟通能力和处理事务能力的过程,这是同学们试着接触社会进行锻炼的机会。通过前期的工作,明确了目标和具体的方向,制定实践内容和方案,能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工作。

二团队成员结构合理

本次社会实践团共14人,其中有5名研究生和9名本科生。不同年级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团队,相互之间也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在专业知识方面,低年级同学还未能学习太多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一些专业性的原理还不是很理解,此时作为已经较多接触专业相关项目的研究生学长学姐就可以发挥带头作用,来给学弟学妹们进行一些专业知识的讲解,这样让低年级同学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研究生同学也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实践活动中,学弟学妹们也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为学长学姐们提供帮助。这样,整个社会实践团的成员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实践内容多样,成果形式丰富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的形式丰富多样,之前较为常见的是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司实习等。此次社会实践以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开展,通过前期准备、方案的讨论与制定等,收集整理大家在就业、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惑及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进行社会实践,更能让同学们有所收获。在我们所调研的几家单位中,几乎都与高校开展着不同程度的合作。具体形式有高校与企业联手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项目开发,高校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培训、进行实地学习实践等。此外,在联系高校与企业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可以学习到更多踏入社会待人处事方面的经验。当然,此次社会实践在一些地方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同学们个人实践项目制定后,大部分人都将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了自己所联系的单位或者感兴趣的企业上,而对其他单位的相关信息缺少主动了解与沟通,这样的话损失了学习不同领域专业知识、开阔视野的机会。

四社会实践开展方式探索

通过此次赴上海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促进高校社会实践更好地开展。

1.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为了让大家在就业创业、职业规划、专业社会需求等方面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联系高校和企业合作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正如东芝电梯的工作人员说:“仅仅是靠企业去培养员工是远远不够的,与高校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高校与企业合作使二者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技术开发以及生产经营等许多方面建立起协作关系。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的责任,应深入企业是了解人才的社会需求。高校应当更注重与校友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校友企业对学校学生的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了解,同时校内的同学也更倾向于与学长学姐进行交流,向其学习。

2.丰富内容,加强创新

新形势下的实践活动应该具有时代感,增强创新精神,以往社会实践的范围较为狭窄,我们应当注重把握以社会实践能够给同学们带来的真正有用的收获,把握社会实践与同学们自身需求的结合点,丰富实践内容。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例,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在校园学习中,大学生创新项目也成为学生培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也是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锻炼自己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机会。很多时候同学们不知道如何去申请相关项目,也有很多同学不知如何去开展项目。如果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走出校园,进入企业中,去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毫无疑问能够迸发出更多的思路和创新点。同时,若与企业单位多多沟通交流,同学们也能够得到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设计指导等。以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来说,以社会实际需求去开展项目不仅可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样更能发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价值与现实意义。总之,高校社会实践的内容要与创新要结合起来。

3.开拓领域,锻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