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审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管理审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管理审计报告

安全管理审计报告范文1

1.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IIA对内部审计做了这样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估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认为内部审计是针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所必须的。

(2)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监督职能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条防线,是风险管理的监督职能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2.公司主要风险及风险管理现状

(1)主要风险通过对数家企业的考察,发现考察的多数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经济萎缩带来的产业重新定位风险;体制、机制落后制约发展;加工企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决策不当,被投资企业经济效益不佳;长短期债务资金结构不合理,资本性投资多用短期信贷资金解决,造成现金流短缺,资金紧张,资金成本加大;进出口和其他对外业务因汇率变动遭受损失;赊销政策不当,导致应收款项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损失;境外投资企业财务监管不到位;安全管理不善。

(2)风险管理现状多数公司非常重视风险管理,当前,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①风险管理职能分散,尚未形成管理体系。

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缺乏有机结合,未形成突出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

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未形成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对企业是否建立恰当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其充分性和有效等方面起到保证作用;二是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协助企业确定评价并应用处理风险和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保证作用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监督体系

从监督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涵盖了决策、经营、生产、财务等主要风险;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等方面,评价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很多公司尚未建立起完整的风险管理和监督体系,内部审计主要是立足本职岗位,通过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加以分析整理和评估,提请管理层关注各种风险,为完成风险管理和监督体系做好初始信息管理和风险评估等基础工作。

2.监督评价风险管理相关制度

在具体的实践中,内部审计人员从评价各单位和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结合符合性测试等办法,审查相关控制制度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识别并防范风险。例如,一家公司下属热电公司的煤炭采购是管理上困扰企业经营者多年的难点问题。内部审计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各个环节的分析,发现该公司在煤炭采购、检尺、化验、入库、付款等环节中存在一人多职的问题。对此,内部审计提出了建议并帮助建立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加大对关键部位的控制,使该企业的管理得到了提升,卸掉了领导身上的包袱。通过对此类问题的监督,内部审计协助完善集团材料采购、招投标废旧物资处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解决了人碰人的管理弊端,实现了重点环节的制度化管理。内部审计不光监督和揭示风险,更注重发现和总结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

三、对内部审计全面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公司的组织形式日趋集团化,经营方式走向多元化,组织结构倾向月扁平化和网络化,这些变化客观上使公司面临更多的风险,要求加强对整个公司的监管,如何克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上全面参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符合经营目标的稳定的风险管理框架

内部审计要指导和协助风险管理部门建立适合的风险管理框架,从企业整体层面建设风险管理整体架构,包括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设计与优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设计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及其职能,从而改变目前“直觉管理”、“局部管理“的状态,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突出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

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离不开风险监控,这是内部审计最重要的职责。所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用一个有活力的程序指出风险管理中的弱点和缺陷,使我们能正确地行动。首先,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关键风险指标和效力标准。其次,各职能部门、分公司、子公司建立风险管理岗位,设立专职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效果评价。再次,健全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范围和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对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向董事会和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报送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3.立足现实,开展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审计

虽然内部审计开展了一些涉及风险管理的工作,但还要积极开展更科学、更专业的风险管理审计。首先,要改变原来的审计思路和观念,更加注重确认和测试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其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风险管理审计创新。再次,将风险管理审计经常化、制度化,要周期性或不定期地开展风险管理审计。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尽管内部审计为公司的风险管理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专职审计人员比较少,并且以财务人员转型为主,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存在一定困难。风险管理审计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除政治素质外,业务上需要学习财务知识以外的更多的东西,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否则,难以胜任。首先,要增加内部审计力量,在分公司、子公司设专职内审人员。其次,内审人员要定期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再次,除财务人员外,审计队伍还要吸收一些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专家参与。

四、结语

安全管理审计报告范文2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坚定信心

近年来,辖内县支行克服人少事多等困难,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履职方式创新,较好地发挥了中央银行“神经末梢”的作用。

当前县支行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状况堪忧。一是人员总量不足减员快。1998年机构改革以来,县支行长时间停止新进行员,2003年以来银监分设,加上到龄退休多,县支行减员速度明显加快。按此趋势,5年后将进一步减少。加上人员老化长期病号意味着支行实际可用人员更少,支行一般有60多个岗位,大部分员工身兼数岗,一个股室对口上级行多个部门,常常疲于应付。 二是结构不优改善慢。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35岁以下的占比不到9%,46岁以上的占70%,其中距法定退休时间5年以内的超过38%,虽然近年来,人员结构有所改善,但改善的速度较慢。三是优势不再留人难。银监分设后,县支行监管职能削弱,行政管理职能逐步淡出,支行发行库撤销,在金融系统的权威下降。此外,相对于金融机构和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近年来员工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员工失落感较强,跳槽的年轻员工较多。

(二)履职障碍较多。一是职责定位欠明晰。人民银行分支行“三定”方案一直未出台,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支行在履职过程中缺乏方向感。而县支行对于涉及金融方面的工作大多分派给人民银行,包括证券、保险甚至民间融资问题都要人民银行牵头去处理,这种“牵头”既无法律依据,也缺乏可用手段。

二是职责履行欠底气。在传统业务方面,桑植县撤消了发行库,不仅难以掌握辖内货币流通情况,且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反映强烈。在新职责方面,有的县支行对“两管理两综合一保护”等工作感到难以开展,金融风险监测手段欠缺,由于缺乏熟悉政策和业务的检查人员,对金融机构的执法检查底气不足。

三是业务系统欠整合。据统计,目前县支行运行的各类业务系统达60多个,但兼容性差,甚至同一部门的业务系统也只能满足某一方面的业务需求,部分业务系统平均每月业务仅仅1笔,个别系统如支票影像交换)使用频率更低,但每天必须开机登陆。

((三)管理机制不活。一是业绩考核办法偏繁琐。中支对支行的考核程序繁琐,不仅有日常考核,还有年中、年末考核,考核面面俱到,每个科室都对支行进行考核,必然分散支行有限的资源。

二是激励约束机制僵化。首先,晋职晋级遭遇“天花板”。受机构层级和职数的限制,县支行行级领导大多只能到正科级职务,股长任职多年也难以提任副主任科员。其次,薪级待遇存在“大锅饭”,奖励性工资的分配过于简单,职务职称之间、不同岗位之间差别小,与绩效考核联系少,导致争先创优风气不浓。再次,退出机制难破“铁饭碗”,即使对长期违反劳动纪律、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员工也难以处置。

三是费用保障机制不配套。近5年支行费用增幅低于同期CPI涨幅,总量偏紧。从支出看,除人员工资、办公运转等刚性支出外,还面临着来自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各种摊派,费用缺口较大。为弥补经费不足,县支行主要以经理国库等名义向地方财政申请补助,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风险隐患不少。近年来,人民银行县支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各类风险事项构成复杂,风险管控难度加大,风险识别和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业务发展,风险全面识别、准确评估和有效管理的模式尚未成型,总体层次不高。解决这一维系各级行健康平稳发展的根本问题,还需要大家进一步开拓思维、拓宽视野,从组织架构、治理层面深入研究、探索。一是库款管理压力较大。目前某县支行发行库房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达不到封闭式管理的要求,加之电视监控设备需经常更新,安全管理难度大。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发行量较快增长与库容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发行基金堆码过密、过高,监控死角增加等问题日益显现。二是资金安全隐患较多。由于人手紧,县支行会计核算岗位都难以落实强制休假制度,违规代岗在所难免;部分要害岗位使用合同制人员,容易滋生道德风险。重要业务系统日常管理不到位,留下管理漏洞。三是人员及内部管理难度加大。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员工工作时间以外的管理难度加大;支行员工朝夕相处,容易出现管理讲“感情”、不讲制度、不讲原则的现象。一些支行长期使用合同制人员,不注意防范法律风险,容易产生劳务纠纷。通过对支行开展行领导履职审计和发行业务及管理风险导向审计以及“三查五看”活动,发现支行业务操作存在以下问题:调账、暂付款项列支未经会计主管审批、报账凭证、现金使用不合规、发行库入库凭证欠规范。

二、更新理念,强化措施,提升质效

(一)增强四种意识,增强内控安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是增强风险意识。风险与业务相伴而生,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根据统计分析,近些年人民银行系统内控安全案件高发部位仍然是县支行。县支行由于内部管理、人员素质诸多因素在风险隐患的控制和防范方面存在较多薄弱环节,是内控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不重视内控安全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抓好内控安全要想有效履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借用伏尔泰说过的一句话: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子里的沙子。那么,基层人行有效履职的基石和支撑,不在于创新亮点而是内控安全。把内控安全比喻为基层人行履职的“压舱石”和科学发展的“定盘星”一点也不过分。

二是强化敬畏意识。内控制度是带电的高压线。要敬畏制度,不能踩制度的红线,不能触及底线,防止用感情代替制度,用习惯代替原则的行为发生。认真落实中支工作会议提出的增强问题意识,善用底线思维,培育认真精神的工作要求,围绕重点部位、关键环节,主动排查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重大业务差错,确保各项工作安全有序运转。

三是强化认真意识。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浮躁心态,强化制度执行、力求制度落实。在日常业务操作中,要增强合规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在制度执行中要认真负责,敢于较真,敢于碰硬,只认制度不认人,不当“好好先生”,严肃处理违反业务规章、行纪行规的各种行为。

四是强化担当意识。做任何事情都要敢于担当,没有担当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不愿担当,就不能从事内审工作,不敢担责,就不配当内审干部。内审人员首先要增强担当意识,对于违规违章行为要敢于暴露,敢于处理,对自己责任范围内出现的风险苗头、矛盾和问题要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不回避,不上交矛盾,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本级。县支行党组用人选人要坚持“看票不唯票”,优先提拔、表彰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大胆管理、勇于担当的干部。

(二)强化“四项职能”,将内审转型不断引向深入

1、突出“风险防范”,进一步强化内审的防御功能。

内审是一张内控安全的“试纸”,他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要遵循风险导向思路,更新理念,运用逆向思维,超前思维和博弈思维推动转型实践。

2、突出审计质量,进一步强化内审的监督功能。

3、突出成果运用,进一步强化内审的建设功能。

一个项目,两项任务,两项成果)

4、突出转型功能,进一步强化内审的创新功能。

(三)正确处理四个关系,确保安全高效履职

1、正确处理安全与争创的关系;

2、正确处理主审与被审的关系;

3、正确处理潜绩与显绩的关系;

4、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四)努力塑造四个特质,构建基层央行内审文化

1、立足公正立场,无私无畏,敢于担当。公正是内审文化的基石。公正是审计工作者履行职责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公正的含义应该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审计中,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评价审计事项以及处理违规行为时,必须持公正之心、行公正之举、扬公正之风,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规章制度为准绳,把工作做到深处、细处和实处,始终严守内审工作制度。遇到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明确的情况,应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从社会公平和效率效益出发,评价审计查出的问题。

2、坚持严谨特质,深入细致、准确有效。严谨是内审工作的根本。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而严谨细致的作风能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一方面,严谨细致要贯穿互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在开展审前调查环节,要深入摸清被审计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制定审计方案包括实施方案)环节,要谨慎确定审计范围、内容、重点、步骤、方法、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在搜集证据、编制工作底稿环节,要保证整个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取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撰写审计报告环节,要注重听取和慎重对待被审计对象的不同意识,积极采纳被审计对象的正确意见,提出的审计意识建议应做到准确有效、切实可行。

3、鼓足创新动力,更新理念,转型提质。创新是内审转型的动力。内审转型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打破“常规”、改变陈规陋习的过程,要将改革创新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工作思路、内审模式、内审手段、风险评估、队伍建设中去。在审计理念上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在审计目标上,由注重结果向重在治本上转变;在审计内容上,要由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在审计类型上,要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为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转变。

4、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奉献是内审的精神源泉。在内部审计文化的构建中,奉献占有特殊地位,它是整个审计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为内审实践以及内审工作转型提供持久有效的精神支持。作为一名优秀内审人员,要做到无私奉献,正确看待名利得失,理性看待履职要求,始终保持和平心态,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要积极面对日常工作的平淡与枯燥,正视内审工作的困难,认真思考如何解决困难,自愿、积极、主动地践行审计职业规范,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强化风险防控,守住履职底线

(一)坚持内控优化,增强风险意识。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各县支行要对照相关制度、规定进行自查自纠,做到举一反三,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上级行加强内控、防范风险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上来。采取风险提示、典型案例分析、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帮助员工增强问题意识和底线思维,杜绝感情代替制度、信任代替监督,筑牢内控思想防线。健全内控制度。从建立内控管理长效机制入手,定期对现行制度进行清理和完善,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对制度的学习

与培训,增强执行制度的统一性。

(二)严格遵守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一分制度,九分执行。各县支行要按照内部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的要求,要根据授权审批、重要岗位分离等规章制度,明确业务操作流程,实现业务管理规范化。加大对各项业务特别是人、财、物等要害部门和重要业务系统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到位,系统平稳、安全运行。不放过一个问题,不留下一处死角,不忽略风险,不遗留一处隐患。

(三)改进监督模式,确保问题整改。启动约见谈话,制定中支审计发现问题约见谈话制度,确保辖内县支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杜绝严重违规问题和屡审屡犯现象的发生。本着下查一级与本级检查、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对支行进行全方位监督。强化对人、财、物等要害部门和重要业务系统的监督检查,加大对检查发现问题的跟踪整改力度。各监督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健全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