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主要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内科主要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内科主要理论知识

呼吸内科主要理论知识范文1

现代临床医学是一门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及理论性等特性的现代科学。临床医学是学生主动接触医学实践,并把呼吸内科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学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要经过的过程,也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教学中,学生要把以前学习的理论运知识运用到医学实践中去,其目的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动手操作技能、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临床实践意识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接触到患者,那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使得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医学实践中的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临床医学里面呼吸内科做为医学院主干课程《内科学》重要的一部分,其一直是医学院学生进行临床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笔者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其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新型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二、呼吸内科临床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的发展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当前我国公共卫生医疗有了较大的改善,这就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改革,尤其是对医学临床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目前新的形势影响下,其呼吸内科的临床教学也艺术面临着新的难题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对呼吸病学兴趣不高

由于临床医学课的选择决定学生毕业之后工作的方向。因此,很多的学生比较热衷与部分热门学科,经过我们粗略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表倾向于内分泌科、外科医师、心血管内科等,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我们临床教学的效果。再加上部分学校课程安排具有不合理性,这就使得学生的临床学习对于某些病例没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最终让我们的临床教学变成“讲课”。

(二)任课教师安排不科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医学临床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性,其临床教学经验主要是教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的,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部分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就让一些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带临床教学课,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担心其教学质量。

三、新时期下创新呼吸内科临床教学措施

医学临床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其是医学学生从理论医学转向实践医学、有医学学生向医生转变的主要阶段。就当前的呼吸内科临床教学而言,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就必须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以此来提升呼吸内科临床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弥补病例缺少缺陷

由于部分医学院基础教学设施落后,尤其是在医学病例缺失的情况下,可以充分以往典型的呼吸功能检查报告单、胸片、多媒体、病案等教学设施与教具,运用这些教学工具可以让呼吸内科临床教学更加形象和生动,运用现成的教学素材教学模式就是采用的“情景再现”教学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医学实践的工作情境。

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首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呼吸临床典型病案,并在见习之前教师将本次见习的内容和重点创新复习一次,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临床病例时能够抓住重点,也为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在病例资料中尽量要整理到完整的医学案例(如:临床症状的特点、患者体征、患者呼吸功能、CT、胸片等相关资料),并同时给学生留下与病例相关的思考题。

临床医学中呼吸内科疾病有着多种典型体征和症状(如:紫绀、湿罗音、喘息、哮鸣音、各种性状的呼吸道分泌物、桶状胸等),这些教师可以利用病人拍照、扫描以及互联网下载等方式,将大量的关于呼吸内科病例资料或者影像资料做成PPT课件,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授呼吸临床知识,通过这样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临床教学的真实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新临床教学模式,提高临床教学效率

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在学生见习之前对呼吸学理论进行讲解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没有上过大课的学生),通过理论讲解可以在临床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一般参与临床课程学习的学生还不具备临床思维能力,但是他们对于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期待,更有甚者是想让自己能够马上运用所学知识来医治病人,所以在我们的临床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很受学生重视的。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将我们临床教学程序与临床医生医治患者的思维方法和工作程序相结合,也就是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启发式教学其实就是要我们的临床教学能够尽量贴近临床实际,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教师和学生最喜欢的临床教学授课方式。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去启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并且实时针对典型病例提出一系列的思考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的进入到正确的临床思维里面,以此来提升呼吸内科临床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医德培养,提升人文素质

呼吸内科主要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呼吸内科;临床护理教学;护患沟通;语言技巧;职业素养;综合素质

临床护理教学是提高护理学生临床技能及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名护理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经之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知识了解的增多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护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患纠纷的现象也越来越多[1]。临床护理教学除了要对护理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注重对其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2]。近些年随着空气质量的下降,患呼吸内科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老年危重患者较多,临床护理工作复杂繁重,对呼吸内科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应急能力及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内科在对护理学生的教学中,强化护患沟通教育,现将其实践及体会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本科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学生,年龄21~23岁,平均(21.02±0.85)岁,男5名,女55名,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实习学生为28名女性,2名男性,年龄21~23岁,平均(20.98±1.12)岁。观察组实习学生为27名女性,3名男性,年龄21~23岁,平均(21.04±1.18)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护理学生接受常规护理教学。常规护理教学包括护理查房,与医生及与患者间的交流教学。观察组护理学生在常规护理教学的基础上同时接受护患沟通强化教育。强化护患沟通教育的具体措施如下:(1)在护患沟通中强化语言技巧的应用: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护理学生首先要做到尊重患者,称呼患者时尽量用“您、老人家”等称呼,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体验到医院温馨的人文环境。礼貌用语可以体现出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增加患者的好感度及信任度。比如有的患者经历呼吸机甚至气管切开等治疗,内心十分恐惧,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信心不足,这时护理人员言语上的安慰能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在护患沟通中强调肢体沟通等非语言技巧:呼吸内科有些患者反复发病,住院期间难免会有焦虑烦躁的情绪。护理学生要学会宽容、多从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向患者作出解释和交代,切忌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适当的微笑与同情等面部表情会给患者以安慰,可以拉进护患之间的距离,患者更容易配合诊治。良好的仪态仪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医护人员要做到着装整洁、面带微笑、阳光自信,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比如,当患者呼吸困难难以表达时,轻轻抚摸患者给予适当的安慰,在精神上给予鼓励,缓解患者的不适。气管插管在呼吸内科是一个常见的操作,由于插管时的不适,患者经常会躁动挣扎,此时护理人员轻拍肩膀、眼神交流等身体接触可以减轻患者的恐惧。

1.3评价指标

1.3.1患者对学生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由患者填评价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评价指标包括护理质量、医护配合、病情掌握情况、临床护理中生活方式等注意事项的指导。采用李克特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满意、还可以、不满意、非常不满意这五种满意度,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

1.3.2护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评价:由学生填写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评价指标包括:加深对疾病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护患沟通的信心、临床护理患者综合能力的提高。采用利克特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满意、还可以、不满意、非常不满意这五种满意度,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

1.3.3由护士长及护士长助理组成检查小组,同期考核两组学生对所管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包括两组学生对患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诊疗方案、阳性体征、治疗目的及效果的掌握情况,每项满分25分,总分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对两组学生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患者对观察组学生的护理质量、医护配合、病情掌握、生活方式等注意事项的指导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尤其生活方式等注意事项的指导满意度最高。总体上,患者对观察组护理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对教育方法的满意度较高,满意度调查包括对疾病理论知识的理解、护患沟通的信心、护理患者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学生对患者的病情掌握情况比较

两组学生对患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诊疗方案、阳性体征、治疗目的及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对患者病情的评价成绩较观察组更高(P=0.000),见表3。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作为人体的一种常见慢性病,在各年龄段都有发生,老年人居多。其主要特点是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4]。漫长的疾病诊治过程,使得患者对疾病及诊治有一些了解,对护士的信任度降低。对于未进入或刚进入临床的护理学生来说,临床知识匮乏,很难获得患者的信任,护患沟通存在难度。因此呼吸内科护士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临床护理技术之外,还要不断的学习并总结沟通技巧,注重护患沟通,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5-6]。呼吸内科疾病病种较多,有些护理学生从课堂走向临床工作,仍然只重视专业知识及考试成绩,没有意识到临床中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而且学生的社会经验少,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社会地位的患者心理状况缺乏了解。作为带教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做好从课堂学习到临床工作学习的角色转变。呼吸内科护理中的专科操作比较多,包括吸氧、吸痰、雾化吸入、胸腔闭式引流等。在护理工作中,需要关注这些操作的每一个细节,并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比如吸氧时需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禁烟防火及通风的重要性,取得患方的积极配合。而且是吸氧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气道干燥及出血等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安慰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呼吸内科老年危重患者较多,病情重而且变化快[7-8]。护理人员需要多巡视观察病情,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与医生共同采取有效地救治措施。因此,在呼吸内科护理教学中强化护患沟通教育非常重要。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除了需要对临床技能进行强化,同时需要增加与护理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等知识。科室定期组织各位带教老师进行护患沟通教学经验分享与交流,规范教学流程,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质量。本科带教老师教学经验如下:(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临床技能是良好的医患沟通的前提。呼吸系统疾病相对复杂,有些学生专业素质不够,在患者询问病情时无法正确回应。比如患者询问护士,“我呼吸困难加重了,能否增加我的吸氧浓度?”此时护理人员要掌握每一种疾病适合的吸氧浓度,才能正确回答患者的问题。因此,带教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复习理论知识,不断把呼吸内科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临床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临床技能操作方面,带教老师应在操作前详细讲解其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带教老师进行示范教学,护理学生作为助手完成操作,待学生完全掌握后,方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监督下进行实践操作。(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患沟通意识。带教老师要培养护理学生的敬业精神,带领学生们刻苦钻研业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护理人员要提高个人修养,在护患沟通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力争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9-11]。(3)在护理学生操作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4)规范教学流程。严格遵守参观学习-实践-总结并纠错-再实践的教学流程。(5)采用任务驱动结合经典案例教学法强化护患沟通教育。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设计成多个具体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完成各个任务的方式[12]。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护患沟通教育为教学目标,选取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及总结[13-15]。带教老师精心挑选护患沟通的经典案例(包括失败案例),结合任务驱动法能够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点评学生,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护患沟通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对护患沟通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分析临床问题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呼吸内科主要理论知识范文3

1.1人才培养目标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包括内科学等。

2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2.1突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及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对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综合素质类课程兴趣不高。因此,内科学课程设计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课程,也不能把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适当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制订内科学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增强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体现岗位需要的知识。

2.2明确内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1明确内科学的地位

开始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内科学与专业课程、临床工作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统的常见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

2.2.2明确内科学学习的意义

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为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实践或基础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想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其诊疗原则与方法亦适用于其他临床各科。

2.2.3明确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给出合理治疗方案。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1重视“三基”教学,强化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科学学习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讲解,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时,先让学生复习支气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炎症的病理特点,咳嗽、咳痰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再进行讨论并提出诊断依据,给予合理治疗,从而达到基本理念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为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奠定基础。

2.3.2重视疾病间影像诊断的鉴别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作出诊断。内科学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病早期,病变部位病理改变为渗出性炎症,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相似的X线征象,但这两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不一样,如发热症状,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热,肺结核病人多表现为长期低热,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介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影像学检查只是辅助检查,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诊断,从而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3.3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弥补临床见习中的不足,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床病例后再进行教学。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时,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中还可通过对解剖、病理生理知识的复习来阐述疾病的演变和表现、两种病之间的联系、影像诊断的变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诊治方案,不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问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4强调教学总结和复习

教学中对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复习,使学生明确重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课堂导入和结束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师对“肺结核”一病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明确“肺结核”临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课间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明确岗位需求、就业要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的经历,大部分教师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医院最新技术引入教学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双师型”教师已成为主要的师资力量。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熟练掌握临床技能,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岗位需求;认真备好、写好教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4选好教材

呼吸内科主要理论知识范文4

首先规划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符合护理专业特色的《内科护理学》实验大纲及实习指导手册。

建议内科护理学开课初,增设内科护理技能兴趣课(如模拟典型患者的护理等)。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护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根本,突出护理职业特点,确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调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设置比例,注重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实训基地,实行紧密、连续、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施理论-实践教学全程衔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采用“边理论、边实践”全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践教育方面,以“一主线、五步骤、两对接、社区延伸”的实践教学特色。以“一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为主线;“五步骤”:以预见习、校内实验、校内综合实训、医院见习、毕业临床实习来加强护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两对接”技能考核与临床护理技能操作需要对接,技能考核与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对接;通过健康促进技能训练将健康知识延伸给个人、家庭、社区。

教学内容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真实的医院工作任务需求为导向,以护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根本,突出护理职业特点,制定了完善的实验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材,每个实训项目均制定了详细、规范的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同时,根据临床工作实际和护理工作的发展,不断以创新的科技知识为导向,动态地更新相关内容;以护理岗位的需求为中心,不断地调整理论知识的偏重并体现在实训实习之中;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经常进行专业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提出更多的具体能力要素,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更新新技术等实际操作用于课堂和实验,使教、学、做相结合,实际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常见病、多发人的全方位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技术。

课程难点主要包括:心电图的分析、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及其初步识别;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全面护理评估、护理要点,以及专科护理操作技术。

针对课程的难点专科护理操作技术问题,采取措施如下:

基础护理技能实训 包括基础护理、健康评估能力实训。这两项技能是内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专科护理技能实训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对护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选取临床常见疾病和常用护理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治、护理进行重点教学。此外,教学内容还兼顾到护士注册考试大纲的要求,为学生顺利通过护士注册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围绕案例设计实践教学-先启发学生讨论应采取哪些治疗、护理措施,然后教师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进行仿真演示,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加强实验室建设:在保证实验器材数量的同时加速实验器材的现代化,不仅要使实验开出率达100%,而且要使实验形式具有多样性、启发性、直观性和实体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实验课效果。

实验及实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达到声文图并茂,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想向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光盘使学生从直观上产生初步认识。使用模拟人、各种操作器械,由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利用功能齐备而先进的多功能护理人员和高级急救训练组合,让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护理实践操作。

加强课堂实践活动:每一系统疾病理论讲授后,均根据临床典型病历组织同学进行病历讨论和制订护理计划,并完成护理计划的书写上交,教师批改后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反馈。

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实践考试占总成绩的20%。

在配有阶梯椅、黑板、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仿真专科护理实训室内,按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进行专科护理演示教学及训练,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

见习临床护理工作: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到医院熟悉临床环境。组织学生课间见习,或集中见习。早期接触临床:在《内科护理学》课程进行中见习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改变以往课程结束后下临床造成理论与临床脱节,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护理综合实验提供依据。

开设护理综合实验 学完专业课及临床见习后,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临床情景,组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模拟临床真实的诊治、护理过程。根据每组学生综合应用临床知识、操作能力及判断能力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计分。

实习临床护理工作将课堂知识与临床真实护理工作接轨充分发挥实习医院的实习基地作用:加强与实训基地交流,配合校内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临床见习和实习的机会。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时,加强临床的带教指导,进一步规范提高实践技能。让学生在临床真实的环境、条件下得到真实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为迅速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呼吸内科主要理论知识范文5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二十一世纪医疗卫生事业对职业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护理人才,就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护理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护理基本知识,更要注重对护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教育提出了“三以一化”,即“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1]。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卫生职业教育的要求,使教学情境与工作情景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笔者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改革方案。

 

一、传统教学在职业教育《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局限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学科课程,教材的编写以直接叙述知识点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讲解,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相对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2],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岗位为中心”的思想。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这种知识“填鸭式”的教学,一方面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被动的跟着授课教师,授课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所学内容无选择性,有些内容甚至超过职业学生的接收能力,实用性不高,从而使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即将从事的岗位任务关联度低,没有与岗位任务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

 

二、项目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

 

内科护理课程设计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与护理行业专家共同探讨研究,遵循医院内科设置(呼吸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风湿科、神经内科)构建学习领域,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情境,同时按内科护理岗位的职业要求,对内科护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内科岗位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将临床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工作过程转化为内科护理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模块,设计为项目,再按临床内科护理工作过程的程序分解为任务:①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包括护理资料采集、身体评估等);②提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并拟定护理计划;③对病人实施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内科护理技术操作等);④进行护理评价;⑤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饮食与运动、用药指导、功能示教等);⑥完成相关护理记录的书写,做好交接班报告。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单元的实施

 

教学单元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项目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3]。同时,每个教学单元的设计模拟临床真实的工作环境,根据病案将临床具体的护理工作设计为对应的任务,将临床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工作过程转化为内科护理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模块。从而在教学单元实施过程中,使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主体,从护士角色切入,促进学生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观察病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爱护病患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图书、网络资料、整理资料等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第一次课,首先告知学生本门课项目化教学的整体安排,拟定师生角色,其中教师扮演科室护士长,如呼吸内科护士长、心内科护士长等,根据每次任务情境的变化而调整;学生扮演护士,如呼吸内科护士、心内科护士等,同样根据每次任务情境的变化而调整。同时划分学习小组,学生按4-6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有一个护理组长。设定工作情境,作为一名内科病房护士,对(呼吸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的病人,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并评价,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正确完整的书写护理记录并进行交接班。

 

教学单元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工作任务 在每次课之前,教师提前将设计好的任务单(包括案例与情境、以及工作任务给学生,阐述本次教学单元要求达到的能力、知识、素质目标及本次任务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准备。

 

2.知识与技能准备 学生分组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分工,结合案例模拟情境、角色扮演,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准备,教师进行指导、答疑。

 

3.汇报展示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每个小组进行成果的汇报展示,逐一完成每项任务。由小组成员角色扮演,模拟临床工作情境,结合案例,对病人的进行病情评估、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并评价,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PPT展示书写的护理记录并模拟进行交接班。教师认真听取汇报并做好记录。

 

4.教学评价 小组间相互评价、指出错误、不足的地方。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强调技能操作的要点。

 

5.布置下一次工作任务 教师布置下一次教学单元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好准备。

 

(三)考核方案设计

 

授课期间采用任务考核法,即对完成任务的每个过程和结果都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如技能操作评分、学习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同时,因为护理学生上岗必须先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所以也强调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内容主要是国家护士执业考试和岗位所需职业知识。因此,内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课程总成绩=项目过程性考核×20%+项目展示成果考核×30%+期末理论考核×50%。

 

三、结论

 

项目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一个教学项目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的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时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授者,时而是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协调员、引导者[4],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还需掌握一系列人文科学知识(如心理学、人际沟通、行为学等),才能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等各种各样的角色[5]。

 

另一方面,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中,每一个项目任务的设计都是来源于临床内科护理岗位具体的工作过程,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使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即将从事的岗位任务紧密联系,为学生今后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转变工作角色,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改革能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可以在教学中应用实施。

呼吸内科主要理论知识范文6

1开展内科学课程改革教与学创新性研究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医护专业临床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已经以“80后、90后”为主,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代新人,在医学院校医护专业,如何结合卫生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对医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系统性教育,让他们接受和了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跨时代的转变,给医学教师和医学生提出了“教”与“学”的新要求。

2创新内科学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按照中专卫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的卫生专业人才的目标,从内科学教学着手,开展了一系列的内科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临床课教学策略的研究,并应用于临床课教学,建立了医护专业临床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了教学质量。

2.1运用归纳综合教学法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利用内科教材内容,将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归纳、综合,使讲授内容简单明了,条理清楚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单一疾病、系统疾病和纵横全面归纳综合3种方式。能够使讲授的内科学知识更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规范性,达到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触类旁通地解决内科学问题的目的,培养了医学生的归纳、综合、对比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2.2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内科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把内科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动手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让医学生掌握内科疾病与疾病、疾病与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每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使医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学生将掌握的医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内科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提高了大、中专医学生的医疗技术水平、综合分析与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构成了具有特色的内科学课程体系,探索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卫生技术人才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2.3运用对比性教学法

对比性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内科学理论知识,增强了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再记忆能力,培养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提高了医学生对内科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对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为学生在离开课堂后能迅速适应临床医疗工作,减少临床上的误诊、漏诊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4运用多种复合教学法

把几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有机地科学地融合到内科学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如应用趣味性教学法,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用归纳综合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应用导入式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应用病案分析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专题讲座法,树立医学生的科研理念。

2.5探索教学新模式,强化内科教学质量管理

从内科教学课程改革着手,积极探索内科学教学新模式,加大临床课教学策略研究的力度,建立了临床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1)改革教学手段,建立临床课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2)改革考试与考核方法,建立临床课考试考核质量管理体系;(3)改革技能操作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临床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4)建立临床课技术、技能型教学评价体系;(5)建立科学实用、规范有序的临床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创新内科学学习方法的宗旨是提升学习效果

3.1展现课程内容,以内科学魅力吸引学生

临床课每一门学科都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只有准确把握并且展现出它的魅力,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走出被动应试性学习的阴影,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学习过程。一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综合学科,它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疾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是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的基础,并与各临床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打好内科学基础,学会诊断防治疾病的临床思路,无论今后从事任何一门临床学科的医师都是十分重要的。二是让学生在趣味中享受内科学的“绿色”之美。内科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一必须重视内科学临床技能的训练,如何与病人沟通、采集完整病史、完成全面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病情、选择确诊方法和采取的鉴别诊断措施等,只有练好内科学的基本功,才能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提出正确的诊治方案;第二必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内科学知识是医学专家对各系统疾病普遍规律的总结,但是每类疾病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的不同,它的临床过程和表现也可千变万化,不同病人的治疗反应也不同,因此,要求学生在临床实习和实践阶段要抓住机会,深入病房,多接触病人,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学习上级医师的临床经验,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获得解决内科学实际问题的技能。三是让学生感受内科学的“科学”之美。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在学习内科学疾病时,应及时复习每个系统每个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医学微生物、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基础知识指导和诊治疾病。四是让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感受内科学的“实用”之美。内科疾病涉及面广,常见病多发病在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神经等各个系统都可以见到,医学生所学的内科学诊疗知识毕业后进入医院、社区和基层农村可以直接运用,并能够应用医疗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受到社会的尊重。

3.2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拓展学生智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掌握内科学知识。一是培养、关注和激发医学生学习内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愿学、想学和主动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医学生掌握内科学诊疗知识、诊疗方法和收集临床医学信息的能力。二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学习的信心,通过对内科学每一个系统和每一类疾病理论知识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实验、考试考核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内科学方法,预习是前提,听课是关键,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是手段,复习掌握是目的,考试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把握好以上每一个学习环节,才能够获得、理解、识记、掌握和灵活运用内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