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所接受,而是渗透到了各专业领域,并作为一门工具被广泛使用。而对于我们中职院校的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要如何迎接专业发展的挑战,使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专业技能,以应对岗位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当前中职院校该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浅谈一下个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体会。
1 计算机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施教对象
中职学校的施教对象主要是初中的毕业生,但随着普高的连年扩招,生源也越来越差,这些学生中有的甚至初中还没有毕业。因此他们的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较差,以至于有的课程很难跟上进度,这些都是不言而喻,显而易见的。
1.2 课程安排
学校课程的安排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需要,更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都落后于社会,老师走不出学校,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并且参差不齐,按现有的教学要求以及评价方式,许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达成。
1.3 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虽然开设专业技能课,但仍然沿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
2 如何实施计算机本文由收集整理专业一体化教学
2.1 通过对教学对象认识观念的转变,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我们的教学对象,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需要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因此可在课程的开发、教学场地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上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把他们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
2.2 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板书+讲解”,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多是从理论上接受,常用的工具软件、网页设计、二维的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都是只知道一些理论,一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发蒙,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上近年来,一些其它应用专业加强了计算机课程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就业优势。所以,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校近年来对计算机专业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办公软件、硬件维护专业转变为动漫设计专业,并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协议,根据企业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对文化课进行缩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增加了技能培训课,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行所有计算机专业课都在机房、实验室进行,对部分专业课要求参加权威部门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考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3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技能
2.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实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局域网的组建,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各章节串在一起,把组网过程中用到的设备及技术方法先交代给学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寻找实现途径等来完成最后的工作。这样在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下达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习效果评价是重要阶段,在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点评中,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2.3.3 个案教学法
所谓“个案教学”,是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在认知、接受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目标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目标,并且也有能力完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2.4 努力创建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由于受学校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师只能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使这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目前我校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的目标。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2.5 对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
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2
一、实用主义教育学
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在美国兴起。其主要创始人有约翰·杜威和威廉·詹姆斯等人。主要观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产生于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体现了美国精神的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③教育即成长,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④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⑤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索、发现。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它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1]
由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的“做中学”可以知道,教师职业技能来源于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来源于教学实践,因此教师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多次反复教学训练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首先提出“高能实践”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其流程为:观察、集体分析、准备、练习与反馈、根据教与学的录像实施高能实践、集体分析、进入下一流程。[2]高能实践理论是对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的诠释。
二、我国目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平均课时少,不能满足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诉求。目前部分高师院校已经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单列为一门课程,一般设为36学时或54学时。在这些学时内,任课教师既要讲授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理论,又要对学生进行训练。目前较好的学校每节课学生数为30人,有的学校学生人数达到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因此,学生能真正练讲的次数非常少,一般人均1次左右,对于真正想获得教师职业技能的学生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这些学时远远不能满足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诉求。
2.任课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特色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诉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职业行为,他受教师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教学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位教师的授课风格和特色是不一样的,如果任课教师按照一个标准模式来对职前教师进行训练,势必会阻碍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形成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3.模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环境不能满足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诉求。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分为两种,一种是模拟情境训练,也就是被训练者与一些充当“学生”的学生进行模拟授课的教学实践;一种是教育实习,进入班级课堂与真正的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互动式授课的教学实践。师范生在校训练只能采用第一种形式。这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只能按照被训练者自己预设的情境进行,可以在教室、微格教室进行。但是大部分学校的教室、微格教室比较紧张,很少有空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因此,学生自主训练也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
4.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训练模式,很难整体提升职前教师职业技能。目前为止,高师院校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训练哪些技能、怎样训练、怎样考核,基本上都由任课教师自行把握。这也是造成师范专业毕业生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没有太大区别,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原因。
5.学生缺乏自主训练的能动性。由于师范招生是经过高考选拔,学生填报志愿录取。这些学生是否喜爱教师职业,能否胜任教师职业都不得而知。有一部分学生是受高考的分数限制只能填报师范专业,也有一部分学生受家长的影响被迫填报师范专业,这其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喜爱教师职业,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填报的师范专业。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或不胜任教师职业,这些学生不能积极主动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自主训练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具备和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
6.教育实习不能满足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实践的诉求。虽然国家、高师院校都非常重视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但是部分接收教育实习的教育实习基地对目前师范生的技能不认可,怕接收教育实习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实习生听课、观摩、班主任工作都能正常进行,但上讲台授课受到严格的控制,实习学生经过严格的备课、试讲,最终能真正上讲台授课也就几节,在重点中学实习更是如此,无论是6周教育实习还是18周教育实习,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由于实际课堂教学与情境模拟教学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实习学生上讲台授课刚有入门的感觉就不再允许讲课了,有的学生还没有真正入门,授课时间就结束了。
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对策
1.组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小组,构建双课堂训练模式,增加学生有效训练时间。职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该在特定的环境下,由被训练者与几名配合者构成预想中的“师生关系”进行训练。为增加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有效训练时间,可以将学生分成技能训练小组,由小组成员轮流演练,这样可以开展学生自主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技能训练小组可以由寝室、实验小组等自然小组转换而成,这样便于统一安排时间,训练地点尽可能安排在微格实验室,技能训练小组应选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进行指导,由任课教师统管全部小组,组与组之间应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实行周或月评比制,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就可以形成课堂训练与课外学生自主训练相结合的双课堂训练模式,有效地增加了学生训练时间。
2.实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导师制,实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个性化、特色化。学校根据情况可以在实验基地聘请中学教师来担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导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等进行自主选择,师生沟通可采用网络、电话、学生到学校接受指导等方式,这种一对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式,在导师与学生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一个个性明显、特色突出的训练计划与实施办法。同时,这种指导训练可一直延续到教育实习结束,从技能形成到实际演练都由一个指导教师完成,这样能有效调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师职业技能。
3.加大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投入,满足学生自主训练的环境需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是教学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师范院校应建设一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室,房间以容纳10人为限,配备多媒体、微格等设备,长期对学生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验中心,中心设立多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室,对教师和学生开放使用。
4.构建以“微课”为依托,综合练讲为目标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训练模式,要考虑学生情况、课程安排情况等综合因素,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分配到各学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贯穿大学四年,形成一条线培养,训练步骤应该由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训练手段应采用“微课”式、综合练讲的方式,训练形式可以采用集中训练与自主训练相结合的双课堂训练模式。
5.招生时增加面试访谈环节,了解填报师范专业的初衷,入学后加强专业思想引领,增强学生自主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意识。师范院校招生时应增加面试环节,对考生进行初步选拔,筛除没有立志当教师的考生,避免他们进入师范专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学生入学后,学校应加强教师专业方向的引领,增加学生当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学生自主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意识。
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 多元智能 教育技术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 Bsed on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DING N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Suggested by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n the educational goal, curricula system, educational measure and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Key wordsmultiple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ode of cultivation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我国目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平等的、有差异的,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九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是在某些方面更好些而在其它方面的不那么突出,这种组合千差万别,没有两个人的智能结构是相同的。
加德纳还认为人的智能是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的,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智能的理解和对智能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每个人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也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加德纳特别强调智能是个体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在某种社会文化的标准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①他的智能观点不是像传统智能定义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
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2.1 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个体智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这就明确指出要尊重个性。
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人才群体,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是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金字塔结构,每个人都能以在不同的方面为社会做出贡献。教育要使每一位学习者获得成功,必须重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特色,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宽口径与特色方向结合”的培养,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具有运用媒体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可从事教育技术领域中有关教学、科研、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2.2 课程体系――符合学科体系,注重课程多样化
课程体系并不完全对应于学科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学科理论体系中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以及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科目。②培养“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生产及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前期的基础知识和潜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首先必须具有很好的专业基础知识,这种基础对能力的提升快慢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包括: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内容。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注重多样性,比如,尽可能多地开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拥有各自的知识特长和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多元需求。
2.3 培养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才更丰富、更易于迁移,因此,实验实践教学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十分有利。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变革只有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结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不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情景性,或有多种解决方法和途径,不能确定哪些知识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设计性实验是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步骤。
人际交往智能是多元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分组实验的方式对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十分有利。学生可以自由分组,在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智能。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发展个体智能。
2.4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力各有特点,每种智能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那么就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智能水平。类似于传统的智力量表之类的东西或作为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书面考试作,只是强调了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能力的发展,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多元智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应该树立多向度的评价观,即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真实情境中来衡量不同的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同侧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③评价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科学地设计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为此,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习过程档案袋、实验设计、作品集、上机考试、书面考试、课程答辩等。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
注释
①[美]H・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
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 图示理论 教学策略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的繁荣兴盛致使社会需求大量的翻译人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起了翻译专业,其培养层次从大学专科到硕博士研究生级别不等。基于市场大环境的要求,应用类文本的翻译能力是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英语语言类的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科技英语翻译》或《科技翻译》等课程正是基于此培养目的而设置的。
此类课程涉及各种自然科学和技术类专业文本的英汉互译练习,而语言专业类的本科学生大多缺乏这类理工知识,课程教学中,笔者发现,若直接让学生阅读练习文本,他们常常会难以理解文本大意,以至于翻译练习时即使查阅了工具书也无法选择恰当的词义,只能依靠教师讲解才能克服阅读障碍完成练习;这导致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恍惚”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此时并不是学习的主体,缺乏自主激活学习动机的诱因,整个课堂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帮助学生自主克服阅读障碍是突破《科技英语翻译》课堂被动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难点之一,近年来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被大量运用的图示理论对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图示及图示理论
图示(schema)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1781)提出,经英国心理学家Barlett发展成为“图示理论” ,后成为心理学及认知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其定义在各领域及各学者间各有不同,一般指人脑对“已知知识进行归类并将其构建成网络的行为”或 “组织和理解未知信息的系统” ;认知语言学认为,图示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基础;图示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人类的信息输入过程首先就需要理解未知信息,而对新输入信息的理解则必须基于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即图示,将预输入信息与图示相联系,激活图示,才能完成信息输入的一系列过程[ibid.]。《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许多学生最大的困难便是无法将文本中的预输入信息与自身已有图示相联系,也就无法激活已有图示,从而无法理解预输入信息,造成阅读障碍,无法开展翻译活动。那么帮助学生激活图示就成了科技英语文本翻译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二、图示在科技英语文本理解的作用
依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者自身观点,图示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类,从语篇理解角度来讲,一般分为语言图示(语言知识)、内容图示(文章内容背景)和形式图示(语篇结构)三类;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利用已有背景知识和语法词汇等知识获得文本大意,再选取恰当的双语转换方法和技巧行成译文的过程,所涉及到的图示主要为知识图示和语言图示,笔者将前者理解为译者理解文本信息所需的背景知识,例如,“It died suddenly,in a terrible rain of fire and ash. The tragedy struck on the 24th of August,A.D.79. Mount Vesuvius,which had slept quietly for centuries,erupted with savage violence.” 这段练习,从内容看应是某科普文章的截取部分,因为脱离语境,缺少必要的上下文信息,句首引导词“it”指代的事物需要学生据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到是指历史上著名的因火山爆发而毁灭的庞贝古城;了解此历史的学生理解起句义来会事半功倍,并且会将“it”转换为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从而向读者传达出语句隐含的准确的外延信息;而缺乏此知识的学生多半会将“it”直译为“它”,无法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出精准的信息。对于后者,笔者认为就科技英语翻译而言,除了指必要的语法规则、词汇知识和双语转换策略知识之外,还包括了对科技文体特有语言风格的把握能力,因为“科技语篇代表一种将现实概念化的方式,一种为保持其科技属性而必须独立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外的交流方式”。如,学生看到“The bottom layers are rich in nickel,a strong and tough material.” 这句话时,虽然能懂得大意,但翻译“strong and tough material” 时必须先要清楚,汉语科技文献用语习惯一般是要在表示材料性能的形容词前加上表示性质的名词,才能给出“强度高、韧性好”这种较为规范的译文。
三、基于图示理论的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建议
既然图示对于提高学生文本输入与输出能力的作用如此关键,那么课堂教学设计中就应当恰当运用它来帮助学生。本文将从知识图示和语言图示两个方面来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1.知识图示。前面提到,知识图示主要指译者理解文本信息所需的背景知识,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克服文本输入过程中的理解障碍。翻译本科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具备自然科学和技术制造等理工类常识,更谈不上理解精深的知识了,而这些领域恰恰是科技文本常会涉及到的,是课堂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难题。那么教师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时,一是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来分解难度,二是要让学生在接触练习文本前先建立相关知识图示。
首先教师应明确,翻译本科专业培养的应是适应社会日常对外活动需求的人才,而不是某一专业领域的译者,毕竟这些译者通常来说应由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业人员担当,《科技英语翻译》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懂得更多艰深的科技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处理科技英语文本的规律、技巧以及有助于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首先应尽量避直接选择有较高专业等级的文本,如科技专著、医学论文等,而应先让学生接触普通科技文体,如产品说明书、科普类文章等较为容易理解的文体,再循序渐进加大难度;这样既可以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学生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图示,使学生在处理较困难文本时可自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接触医学类文本时,可先给出下面这段话供学生翻译练习:
For most kids,Morse’s Disease isn’t bad. You get a pimply skin which itches. During the next couple of days you may feel almost too weak to cross the room. Then it’s over. But some kids aren’t that lucky. Morse’s Disease sometimes leaves behind a slow poison in the body which...(对大多数儿童患者来说,莫尔斯式症的病情并不严重,只是皮肤发痒、出疹。几天以后,患者感到十分疲惫,连在房间走动都感到体力不支。过后症状随即消失。但有些孩子情况不一样,莫尔斯式症有时会在他们体内留下一种慢性毒素……)
这是一段明了易懂的科普介绍,难度较低,学生读后可对“Morse’s Disease”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脑海中对这一概念建立起了一个简单的图示,知道它是一种看似寻常、但对特定患者具有严重危害的疾病,并能较好地完成翻译练习。此时教师可加大难度,出示一段更为正式的练习:
Despite a common belief that Morse’s Disease is a minor childhood ailment,medical research has uncovered the serious damage which often sneaks up on the victim after the mild primary symptoms have vanished. Weakened vision,slowed-up reflexes,and even brain damage may occur,but slowly that heretofore they have been ascribed to other causes.(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莫尔斯式症是一种轻微的儿童疾病,但是医学研究揭示了这种疾病的严重危害,这种疾病是在较轻微的初期症状消失以后潜入患者体内的。此时,患者的视力减弱,反应迟钝,甚至出现大脑损伤。但这类症状常因出现缓慢而被误诊为其他疾病)[ibid.]
这段练习传达的内容进一步解释了“Morse’s Disease”的具体危害,是一个新的信息,但是可以与学生先前建立起的图示融合,形成一个初步的知识网络。最后,教师可将“Morese’s Disease is one of a small number of know di-viral diseases in which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ges are caused by two different viruses...”[ibid.]这样更为专业的文本作为课后的拓展练习布置给学生,学生因为前两段练习的铺垫,初步具备了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他们可通过查阅资料读懂文本,明白“Morse’s Disease”的致病原理,使脑海中新形成的图示更为完善,并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熟悉到此类文体在汉语中对应的写作规范,使自己今后的译文能更为贴合原文风格。
2.语言图示。语言图示主要涉及的是基础的词汇、语法知识、翻译技巧和对文体风格的熟悉程度。对学生而言词汇通常是最大的困难。科技英语翻译理解环节的一大难题就是文本可能涉及到大量艰涩且不常用的词汇,这些通常是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术语,只有专业学者才需要接触并熟悉,甚至有些词汇在常规类的工具书中无法被查阅到。而学生一旦遇到此类文本,就会感到茫然无措。其实这类词多半由来自于希腊语或拉丁语的前缀、后缀和词根组合而成,其构词方法及常用词缀实有迹可循的。如 therm-(热的、热力学的)、chron- (时间)、quasi-(类似)、pseudo- (假的、伪的)等前缀,Coma(肿瘤)、Cectomy(切除术)等后缀。教师应注意有意引导学生积累此类知识,构建相应图示,使学生面临未知信息时能成功激活脑海中的知识网络,成功获取信息含义。其次,虽然学生的母语都是汉语,但他们的语言图示中通常还缺少汉语的某些语言规则。如汉语中表达“减少”概念时通常不与倍数搭配,而采用分数,英语则无此要求;例如 “Single-mode operation could be achieved by reducing the length of the laser tube by 5.5 times.”这句话通常应译为“把激光管的长度缩短9/11,就可以进行单模工作。”,而学生已有图示中若无此知识,则会把其中的 “reducing the length ... by 5.5 times.”译成“把……的长度缩短4.5倍”这种不规范的汉语。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填补学生翻译时涉及到的汉语知识涉的空缺部分。
图示在人认知过程中的关键性毋庸置疑;而关于《科技英语翻译》这门课程,教师在关注学生译文产出质量的同时,也需要同样关注学生的文本信息输入过程,运用科学规律帮助学生完善认知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arlett.F.C.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Schema:http:///wiki/Schema.
[3]周相利.D示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4]周红民.翻译图示解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3(3).
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5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使一直困扰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学习教学相互割裂、相互脱节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离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有很大的距离,而大家的关注程度正在大幅度降低。也许有人这样认为:我们前面的努力已经有了结果,教材都朝“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方向改革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所以没有必要再去讨论已经讨论多年的问题。本人对这样的观点不敢苟同,一直以来,造成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完全脱节分离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教材问题,而是这种只看教材不看学生、只求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管学生学习成效、只注意学生卷面成绩不看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片面看待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关系的态度及观念。单就技工学校的教材来说,目前真正属于“一体化”教学的教材还是比较少的。以电工专业为例,也仅有《电力拖动线路与技能训练》,其他课程的教材虽然也在作大幅度修改,但基本停留在原“技工学校通用教材”的旧框架内。也就是说,技工学校电工专业的绝大部分教材仍然是按旧的样式分为理论教材和实习教材两部分。因此,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割的状态也就必然被“合理”地延续;大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同样地被延续着。
当然,上述存在的问题并非全是教材的责任,但不可否认教材具有主导和指导性作用。实事求是地说,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互分割、脱节的问题是可以通过业务主管人员和教学人员的努力而得到改善的,关键在于对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认识。
下面,我们着重就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
在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问题,而实习教学则是解决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及掌握相关操作技能的问题。理论教学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理性认知方法,是向学生传递前人研究、实验与实践的总结;实习教学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用理论知识,学习应用技能。实习是印证应用知识、消化理论知识的一种手段,更是提高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简单地讲,实习教学是在理论知识指导下的技能学习,是通过动手来验证应用知识,是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进一步对专业知识的消化,是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职业能力的过程。显然,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学生就是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学到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技能。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必须是在完成理论内容的教学后才可以进行实习教学;从学习的角度而言,其过程应该是先掌握好基础理论,然后进行应用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学习。表面上看传统教学模式也是符合上述逻辑关系的,果真如此也就没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也就没有必要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推行了。事实上,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衔接并非如此简单。理论知识有其自身的连贯性、逻辑性及对应的时间要求;实习也有其自身的连续性、渐进性以及对应的时间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之间无论在时间上、知识点上都要求有一个最佳的汇合点将二者进行衔接。这在传统的理论与实习互不相干的教学模式中很难寻求,甚至无法找到这样一个衔接点,因此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也就成了必然,也就造成了同一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互不相干的实际现状。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初衷。
其次,近年来在技工学校中逐步实行了“一体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时间分配及时间衔接的问题。但只有少数课程的教材基本达到了“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而大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为理论教材与实习教材大多自成一体,缺少过渡,缺少必要的相互关联与衔接,缺少有机的联系。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的教材缺少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沟通的桥梁。
笔者曾对所在学校两个年级共计三百七十八名电工专业的在读学生进行过摸底考试调查,内容范围是已完成学习的理论课程,命题内容侧重于应用知识,即让理论知识向可操作方面靠拢,使理论知识具体化。考试的结果不理想,学生成绩令人难以接受,及格率只有6%。其中有“在我国的常规低压电网中,如何取得220V交流电压”这样一道常识性题目,答题正确率也只有10%左右。而面对这样的成绩所有参与教学的人都不感到意外,这种反应很能说明问题,也就是说大家对学生这样的考试成绩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不同的是对这样的结果有不同的结论而已。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理论教学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没有把基础知识向应用方面引导;实际的教学活动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分割,似乎仍然理所当然。
不难看出,造成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互脱节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教材内容在相互的联系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也就是理论教材与实习教材都缺乏向对方靠拢的连接,缺乏衔接点,准确地讲就是缺少双向沟通的桥梁,缺少两者之间的过渡。这个缺陷给学生制造了理论知识与实习操作之间不相干的印象,是形成“理论知识无用论”的基本原因;使学生产生了不愿意学习理论知识、缺少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的现象。值得指出的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出现并非完全是教材的责任,我们甚至也不能责怪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偏差,教师在这方面也应负很大的责任。在学习问题上,学生的观念就是教师的观念或意识的折射。为什么这样说?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关系来回答: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接受知识,同时也接受教师的相关观念;教师对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态度和质量。前面提到的摸底调查考试就是一个突出例子:面对被调查学生糟糕的考试成绩,竟然有理论教师解释为:“学生的成绩差是因为由实习教师命题,与理论课的要求不同。”这样的解释实在令人难以接受——难道职业教育有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两个不同的教育目标?难道理论课的教学可以将职业教育的目标弃而不顾吗?教师有这样的观念,我们怎能奢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关系呢?又怎能奢求给学生一个正确对待理论课程与实习课程的态度呢?
就职业教育而言,真正体现学生水平及他们日后工作能力的,是应用专业知识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如何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操作。没有理论知识做基础的操作技能学习,只能是一种直观模仿,学得再好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面对没有接触过但掌握了基本原理只需稍加观察就能弄清的设备、就能解决的问题时,也会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在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中屡见不鲜。由此可见,解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教学衔接问题,是职业教育实际教学的根本问题。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技能人才,说白了就是培养技术工人。根据这个教育目标可知,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更好地提高操作技能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学绝不是让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各自为政或只是为了完成教学指标;只有对此有清楚的认识,我们才有可能解决教材与实际教学的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
当然,解决上述问题绝非只是职业教育上层的问题,而作为基层教师也应付出自己的努力。事实上,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努力做过各种尝试,只不过这些尝试大多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受制于各人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高下,受制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了解,受制于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设备的配置,缺乏统一的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专家们应首当其冲,尽快地为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学人员提供适用的教材和指导性文件。
最后应当提及的是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向以及教师的水平、能力对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关系的影响。实习教学是否能代替“一体化”教学?答案是否定的。认为实习教学就是“一体化”教学或者可以代替“一体化”教学,要不是矫枉过正的偏激就是“理论知识无用论”作怪,是对“技能人才”、“技术工人”等名称的曲解。应该强调的是:实习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实习教学,实习是在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实习;理论教学是在操作技能中如何应用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以培养技能人才为教育目标的职业学校来说,理论教学应以满足实习教学的需求为宗旨,偏离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偏离教育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也就无法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学生。
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 新时期;机械设计;自动化;研究特色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机械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大,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培养相关人才,这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一些发达国家整体上还存在一些差距,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理论和实际不能相结合,整体的设计理念以及实际操作意识较弱。这就需要在校时加强该专业特色化的教育,有效的解决在日后应用中的不足。
一、进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教育的方式
1.1注重实践教育
在对该专业人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接触的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操作较少。鉴于该专业的的特殊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属于理科专业,相对于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更加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接触的实际操作经验较少,在进行知识点解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操作演练,就难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教育的过程中,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另外在教育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传递,还要注重实际中的应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样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将学习的知识内容更好的应用对整个教育工作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进行特色教学
想要让教学达到好的效果,就需要进行特色主义教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高校在进相关课程的教学^程中,需要注重对被教育者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要形成特色的教学主义,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进步。首先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优化培养,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悟能力不同,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为了所有的学生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成绩普遍得到提高,就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方法和速率进行掌握。
另外机械制造业专业知识难度较大,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更合理有效的学习设计能力,进行图纸的设计,绘画能力,操作作图软件进行作图。数学逻辑思考能力,通过计算得到准确的数据进行设计,分析思考能力,对整个理论知识进行更加合理的分析。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更加合理有效的分析方法,弥补在在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加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
有一种人才是理论型人才,该人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有天分,在考试中也能取得较高的成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找工作,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就,最后碌碌无为。这类人才的确在理论学习上很有造诣,但实际操作能力确不是很高,在大学中又失去了培养操作能力的机会,就影响了今后的工作。该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就是为了让相关专业人才在专业领域进行全面发展,成为业内优秀人才,为祖国的机械制造业添砖加瓦。
二、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创新方案
2.1满足市场需求
在人才的储备过程中,需要迎合市场需求才能更好的解决实践操作问题,所以就需要高校教师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市场上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备的特点,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研究,挑选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掌握市场动向。根据教学内容对市场动向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整,另外在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也要举例说明该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2.2建立专业特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