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

工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1

关键词:工会经费 审计 财产管理 有效措施 民主监督

工会经费和工会资产是工会组织赖以生存发展以及开展各项工作和职工活动的物质基础。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经审会)是代表工会会员对工会经费收支和财产进行管理、审查、监督的组织。做好经审工作能够保证工会工作顺利完成,促进工运事业发展;保证工会经费和资产安全完整、不受侵害,是加强民主监督,促进廉政建设,维护工会形象的有效措施。下面,本人将从三个方面浅议如何做好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

一、基层工会经审工作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到位,经审监督难

    基层工会领导对经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经审工作重视、支持力度不够,在人员和经费上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部分经审干部对自己从事的经审工作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重财务轻经审,对经审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工会的各项经济活动不能自觉接受经审会的监督,经审会对工会经费和工会资产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经审组织不够健全,影响经审作用的发挥

    部分基层工会经审会主任由财务人员兼任,既是经审会主任、又是财务人员,自己监督自己;有的经审会主任因工作变动或退休,未及时补选长期空缺;有的基层经审会虽然组织健全,但监督乏力的状况较为突出,难以正常行使监督职能。

(三)审计力量相对薄弱,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基层工会经审干部多为兼职人员,一方面因为人少事多,工作一忙,对经审工作无暇顾及;另一方面,经审人员中精通财务、审计专业知识的较少,业务不熟,在审计过程中难以揭示工会经费收支和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难以履行好工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二、针对上述问题,本人认为,基层工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经审工作。

  (一)提高认识,是做好经审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工会领导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消除“经审工作可有可无,经审会就是专门挑毛病”的偏见,使其真正认识到经审会履行审查监督职责是对工会干部的爱护,是避免工会干部滋生腐败的有力措施。其次,基层经审干部积极争取工会领导对经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取得广大职工群众的信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放下思想包袱,克服“怕得罪领导、不敢审”的畏难情绪,对经费开支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切实起到把关作用,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二)调动经审委员积极性,促进经审组织建设

加强经审组织建设,是有效履行审查监督职能的基本保证,发挥经审委员作用,对于做好经审工作至关重要。一是按照“三同时”的原则,建立经审组织。形成“工会组织建到哪里,经审组织就建到哪里”的良好氛围。二是配齐、配强经审委员,完善经审组织。在配备经审委员的过程中,应注意把好“三关”,即:人员筛选关、审核评价关和民主选举关。由工会组织组成考核小组,筛选出事业心强、政策水平高、业务过硬特别是在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方面有专长的人员,经过审核评价后,按照民主程序进行选举,使经审组织逐步向专业型、知识型发展。二是建立经审委员定期联络制度。工会经审干部要起到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召集经审委员开展活动,发挥经审委员专长,做到经审组织有人管理,经审委员有人组织,经审工作有人开展,使经审组织实现高效运行。

  (三)以本级审计为突破口,提高审查监督质量

基层工会经审工作重点应放在本级工会经费收支和财产管理审计上,在本级审计工作中存在敷衍了事、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审计过程简单,缺乏必要的审计证据和审计资料,大多以召开经审会宣读会计报表,委员们就举手通过的方式对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审查,有些经审委员甚至对财务收支状况都不清楚,根本起不到把关的作用。

那么,经审会要如何以本级审计为突破口,提高审查监督质量呢?第一,按照审计操作规程运作,把好工会经费收、管、用三道关口。经审会议前,召集经审委员组成审计组进行经费收支审计。从审查原始凭证、核对会计账簿、报表入手,收集审计证据,填制各类工作底稿,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经费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督促落实整改。第二,经费收支审计重点突出“七查七看”,一查预算执行情况,看经费收支是否遵循预算,执行中是否存在随意性;二查经费使用结构,看经费使用方向是否侧重于职工会员;三查拨交经费收入,看工会经费是否足额拨付到位;四查内部控制制度,看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地执行;五查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看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各项支出是否合法、合规,审批程序是否齐全。六查固定资产,看工会资产是否安全完整,是否发挥效益。第三,为收到较好的审计效果,可争取上级经审会协助本单位搞好本级审计工作,使对本级经费收支审计尽快形成制度。

(四)加强经审业务知识培训,全面提高经审干部的业务素质。

工会经费审查监督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财务知识精通、经审业务熟练的经审干部队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工会经审工作的需要。首先各级工会组织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经审干部的业务知识培训,进行业务指导,从而提高经审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其次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取得审计资格证书和会计师证书的经审干部给与奖励;第三,通过座谈会、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强横向交流,学习典型经验,找出自身差距,完善经审工作。

  (五)处理好各方关系,促进经审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处理好经审工作与工会全局工作的关系。经审会要找准服务全局工作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好审查监督职能,通过审计,促进工会经济活动开展。 二是要处理好审计工作中审、帮、促之间的关系。审计是手段,帮助是出发点,促进工作是目标。在开展审查监督工作中,依法严格审计,更重要的是帮助有关部门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及时纠正,促进工会经济活动规范化。三是处理好与财务工作的关系。经审工作与财务工作的目的和要求是一致的,都是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保证工会资产安全、完整、发挥效益。因此,经审会应与财务部门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共同维护财经法纪,为工会工作实现新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努力,以“四个到位”进一步发挥经审工作作用。

(一)思想认识统一到位

    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切实加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工会领导了解和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充分认识做好工会经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消除“经审工作可有可无,经审会就是专门挑毛病”的偏见。

(二)经审组织把关到位

新形势下,工会经费收、管、用的范围不断加大,经审工作任务也随之加重,如果没有健全的经审组织,就无法完成经审工作的各项任务。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对工会经审组织在同级工会中有着纪检监察、经济警察双重地位的认识,为开展经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工会要依照法律规定实施工会内部监督机制,把工会经审工作纳入工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纳经审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监督。工会经审组织如遇换届或经审干部人动时,一定要及时选配得力人员充实经审干部队伍,坚持做到经审会与工会委员会同时组建、同时选举、同时报批。

(三)制度建设落实到位

    工会经审工作制度是确保工会经费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效益的有效手段,能促进工会经费收入的稳步增长。审计工作需要严谨细致的作风,更需要一系列规范的制度和程序来保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和规范的工作程序,用制度来明确经审监督应该干什么,用规范的程序去指导经审干部怎样干,使工会经审组织的审查监督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经审人员配备到位。

    要加强经审组织建设,按照全总提出的“经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配齐配强经审干部队伍。加强经审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恪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准则,自觉遵守审计工作纪律。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抓好经审干部专业技能和财经政策法规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更新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全面提高经审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

工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2

    [论文摘要]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发展的方向。文章首先阐述了传统手工审计的特点及计算机审计产生的背景与含义,然后对两者进行了较深入全面的比较分析。

    随着“金审工程”的实施,计算机审计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成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利器”。但不少人经常混淆计算机辅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的概念,并没意识到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两者的巨大区别,没意识到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将引发一场审计革命。为了促进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必须澄清计算机审计与传统手工审计的概念以及其区别。

    一、传统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

    传统的会计、统计和计划等管理数据的处理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传统审计也是以手工的会计资料处理系统为特征的。随着审计事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复杂,传统手工审计的取证模式也逐渐从账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发展到风险基础审计,审计取证的切入点从反映经济业务的纸质账目演变为内部控制制度再演变为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因素,审计对象从纸质账目系统一个变为内部控制制度与纸质账目系统两个,审计的核心方法也从详查法发展为测试法;而测试法的大量运用,使审计方法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并使其最终脱离了簿记方法,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方法,并使“簿记审计”转变为“测试审计”,使审计逐步脱离审计就是查账的概念。

    在纸质环境下,审计实务可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选择相应的审计模式,既可以采取账目基础审计模式,也可以采取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或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但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改变,会计环境也被极大地改变了,使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审计理论和方法也急待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因此,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巨大变化,计算机审计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发展的方向。

    计算机审计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统审计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数理统计等科学相互融合、渗透而产生的一门崭新的审计学科。计算机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和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因此,计算机审计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即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即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概括起来说,无论是对计算机进行审计还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都统称为计算机审计。

    二、计算机审计和传统手工审计比较

    (一)相同之处

    从根本上说,计算机审计的目标与传统手工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规定的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其职能都表现为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都必须以《审计法》或《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相关的审计准则作为执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以会计准则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判断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的标准。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传统审计,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通过执行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审计思路和审计过程予以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二)不同之处

    1.审计环境不同。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得所有会计数据不再是纸介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表现形式虚拟化,即审计环境数字化,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而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各异,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

    2.审计的思维方式不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各行各业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会计电子数据。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一整体,这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审计对象,却很难全面把握海量数据。而计算机审计打破了手工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计算机审计能够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3.审计线索不同。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其纸质业务轨迹,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相关的文字记录被磁盘和磁带取代,加上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而审计线索的改变,导致在电算化系统中可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如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将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复原,则很难判定报表数据的正确与真实性。从而使得传统审计的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入手点更多的是靠判断和经验。

    4.审计测试的对象与范围不同。在会计电算

    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机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与系统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为了控制数据风险,保障审计目标的实现,计算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系统内部控制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与测试,这是手工审计所无法实现的。

    计算机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电子数据直接进行测试,即审计人员不须先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再实施审计程序,而是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非财务信息、自行组合的新财务信息、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组合的混合型信息。这些类型的信息在传统账套中是无法轻易取得的,从而扩大了审计人员的视野,丰富了审计人员的可用信息。此外,由于运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计算机审计可以非常快速和非常便捷地处理海量数据,解决了在纸质和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想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计算机审计的范围较传统手工审计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出必要的扩大。

    5.审计技术方法不同。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 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仅局限于对信息的处理,它是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测试工作。在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时,可使用两种计算机审计特有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方法、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审计中间表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由审计人员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它是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技术。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趋势、结构、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

工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改变,会计环境也被极大地改变了,使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审计理论和方法也急待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

1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共同点

计算机审计的目标与传统手工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传统审计,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通过执行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审计思路和审计过程予以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2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差异

2.1站在新角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各行各业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会计电子数据。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一整体,这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审计对象,却很难全面把握海量数据。而计算机审计打破了手工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计算机审计能够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2.2面临新环境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得所有会计数据不再是纸介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表现形式虚拟化,即审计环境数字化,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而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各异,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

2.3线索更复杂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其纸质业务轨迹,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相关的文字记录被磁盘和磁带取代,加上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而审计线索的改变,导致在电算化系统中可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如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将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复原,则很难判定报表数据的正确与真实性。从而使得传统审计的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入手点更多的是靠判断和经验。

2.4涉及的范围更大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机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将不堪设想。

计算机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电子数据直接进行测试,即审计人员不须先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再实施审计程序,而是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总而言之,计算机审计的范围较传统手工审计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出必要的扩大。

2.5审计技术更现代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仅局限于对信息的处理,它是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测试工作。在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时,可使用两种计算机审计特有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方法、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审计中间表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由审计人员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它是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技术。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趋势、结构、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

2.6审计流程更长计算机审计由三阶段演变为四个阶段。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中,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但是,在引入计算机审计后,审计准备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非常不清,可能是由于数据分析既像审计准备工作,又像审计实施工作。其中,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审前调查的归属没有明确的限定。审前调查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而数据分析的测试属性又无法合理确定,于是有些审计人员将其划入审计准备阶段,有些审计人员则将其划入审计实施阶段。我们应当将审计过程再行细分,将其直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原则应该是,审计人员是否需要实施实际的数据分析。如果需要,就须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书,然后才能获取敏感性、实质性的数据。有了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和进行审计验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4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一)内部审计: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或部门、单位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审核,查明其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是审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风险。新颁布的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当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高职院校审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对本单位的活动进行内部审计时,由于会计资料存在严重的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缺陷,或存在重大的舞弊事项,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发表了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看,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部审计风险是针对内部审计主体(即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二是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风险是由单位内部审计资料的缺陷、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造成的。三是内部审计风险是可能性风险。按照审计理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从定量的角度看,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可表示为:审计风险=固有风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同样适用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风险。

(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对于高职院校审计风险的特点,我们可以表述为,第一是客观性和可控性,即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不能到零,但是能够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控制;第二是潜在性和非故意性,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内部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承担某种损失的可能性是潜在的问题,并不一定会转为实在的风险,只有在错误形成并经过证实后才能体现出来;第三、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是一种随机现象。

高职院校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体制不完善,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在当前,高职院校随着发展步伐的差异,对内部审计机构有不同的内设形式:一些院校把审计机构设在财会部门、计划财务处中,没有专门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把审计机构和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等等。人员的配置上,让会计兼任或者财务处的副职兼任等。因此,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内审工作与其他部门一样,一般在学校管理层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领导意志所左右,同时内部政策的压力,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必然会使内审工作的开展受到许多限制。不能有效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就很难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二)高职院校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内部审计对象范围扩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校的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高等学校的发展要求。学校下属学院、系部等实体通过考证、培训等取得资金,下属学院、系部为小集体利益,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现象,这些敏感的审计事项涉及的高职院校复杂的人际关系,舞弊手段很隐蔽。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正处于高速的建设期,资金周转频繁,审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财务收支审计已拓展和延伸到如基建工程预决算、设备购置、资金筹措、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经济责任等多个领域。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三)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审计风险。目前,高校的会计工作基本实现了电算化、网络化。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环境下,审计人员熟悉财务数据的钩稽关系,能够辨别数据被修特别处理的线索和痕迹。在信息环境下,原始数据在业务发生时就已经作弊篡改,那么由原始数据而来的会计账凭证金额、会计账户余额和报表等数据就一定跟着出错,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这里的素质包括执业能力和道德水平。高职院校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时间不长,成员主要以原来财务会计人员为主。他们一般学历不高,职业能力和技能一般,结构单一,缺乏基建施工、专业技术、工程技术、物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审计人员缺少相应的资质。而且,一些审计人员道德水平低,不愿坚持原则得罪人,使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增加。

控制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建议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其内在动因和自身规律。其风险的防范应当重视对其内部审计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分析,控制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除严格执行审计规范中对审计内容、方法、程序等的有关规定外,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灵魂,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上,在高职院校里,审计机构要直接受院长的领导,向院长负责并汇报工作。院长是高职院校的法人代表,是财务主负责人,在院长负责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层次最高,能够更好的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高职院校在领导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下,要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以制度形式确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审计部门制订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方案、提交审计报告、落实整改意见等审计活动都有制度保证。其次,要融合审计与被审计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审计人员要树立服务观念,高校内审人员要本着“一审二帮三促改”的原则,不仅仅是查处问题,还应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帮助被审计单位,促进被审计单位树立财经法律意识和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是内部审计实现服务职能的制度保证。

工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5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会计监督 内部监督 外部监督 构建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各单位的法定义务。会计监督可以定义为"经授权的会计人员按照本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使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监督和督促,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监督的主体应该是经授权的会计人员而不是会计机构。监督是一种权力机制,会计监督的客体即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人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手段全面反映企业活动,监督的依据是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对企业和会计人员的外部约束力量,监督的直接目的是为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服务,最终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会计监督对于改制的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1.会计监督是国有企业改组迈向现代公司的重要保证。

国有企业通过改造重组,最终成为现代公司,这一过程中的大量工作是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活动来实施的。从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新建公司的规划预测以及开业公告,到企业财产清查、资产重组、产权界定、股东权益确定等等,没有原始的、大量详细的会计资料的提供,是不可能完成这些项工作的。而这些资料信息科学性和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即会计监督。

2.会计监督是现代公司内部运作管理的重要工具。

现代企业的运作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国有企业完成了现代公司制的转轨变型后,公司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各种。职能,使会计监督更好的为满足包括股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为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服务。

3.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神经中枢。

作为现代公司投资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完成企业改组后,各种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与国家,公司与投资集团,公司与股东,都在事前以公司章程的形式规定了各自的利益关系,它们凭借各自占有的股份,享有不同的权益,承担着各自的经济责任。因此,界定产权是现代公司处理各方利益关系的基础;确定经营成果,进行收益分配,是公司利益关系的具体表现:而确定公司解散时的财产分配,又是现代公司各方利益关系的终结。正是由于会计部门对整个公司经济运作活动的价值管理,才使集合在一个公司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达成协调统一。

二、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

(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可以分为所有者会计监督、债权人会计监督、经营者会计监督、职工会计监督和政府税务部门的会计监督。首先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认为经营者、所有者和职工属于公司内部人,因此他们的会计监督称为内部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相应的债权人和政府税务部门的会计监督则称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

1.经营者会计监督。

经营者会计监督则可以按不同层次进一步分为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和单位其他部门的会计监督等。其中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是经营者会计监督的基础,内审部门会计监督是单位负责人进行监督所利用的手段,经营者会计监督的效果与单位负责人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内部报告的管理会计信息来说,单位负责人作为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一般不希望该类信息是虚假的或是粉饰过的,因为虚假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其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使其经营业绩和自身利益都受到不应有的侵害。因此,对于内部报告的管理会计信息来说,单位负责人都会有很强的监督动机,而不会有操纵这类会计信息的动机。

2.经营者会计监督之外单位内部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

由于经营者直接控制着会计系统,任何虚增收益及隐瞒收益的会计操纵行为都必须有经营者的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公司治理结构中除了经营者之外的各利益相关者都要对经营者会计监督的效果进行再监督。

3.债权人会计监督

债权人对债务人会计信息进行监督也采取直接监督和间接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直接监督是指债权人可以采取质询和实地考查的方法对债权人进行会计监督,如果债权人是银行,则可以通过与经营企业的结算业务,及时掌握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和交易往来情况,以便有一效的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间接监督是指银行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监督。

4.政府税务部门会计监督

政府税务部门有权对纳税人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和有关资料直接进行税务检查,以实现会计监督。

(二)单位外部会计监督。

单位外部会计监督主要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监督和司法部门的监督。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行政监督主要包括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督、国家审计会计监督、证券监管会计监督。

1.财政部门会计监督

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督是指财政部依照有关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对所有单位实施的以保证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工作信息真实、完整为重点的全面的监督检查,而且财政部门有权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监督,使得财政部门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进行再监督。可以说,财政部门实施的会计监督在政府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中处于主导地位。

2.国家审计会计监督

国家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依据宪法和审计法律、法规,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的监督和检查。

3.证券监管会计监督

证券监管是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的证券业务进行监督管理,有权查阅证券交易记录、登记过户记录、财务会计资料等相关资料等。

4.司法监督

工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煤炭企业 审计

会计电算化,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网络为载体,在知识经济时代把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的简称,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程序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从而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和利用的现代化记账手段。会计电算化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以及会计电算化制度的建立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电算化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建立相关制度和培训相关人员,旨在服务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然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会计电算化工作发展的客观生存环境之一。

一、会计电算化对煤炭企业审计工作的影响

审计和会计面临环境改变的高度一致性,使得会计工作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直接导致审计工作的重大变革。

(一)对审计内涵和内容的影响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会计电算化工作就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将逐步完全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是历史趋势发展的必然。两者所用工具的差异导致传统审计工作也将迅速发展为电算化审计,手工审计转变为电算化审计,使得审计概念在会计电算化工作背景下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手工审计,是由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会计记录等经济资料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审查和鉴证的经济监督活动。电算化审计有两种内涵:其一是审计工作中引入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了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得以实现;二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审计。从概念上来看,电算化审计比手工审计的目标和任务要更为宽泛和广阔一些。

煤炭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会计软件的程序设计、数据文件和内容的控制等。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煤企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系统的调试、检验和验收整个过程,检查系统的规范、合法、安全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更应从煤炭企业自身特殊的角度去审查系统的可审性、审计线索的设置等状况。

(二)对煤炭企业审计人员和审计技术要求的改变

传统煤炭企业电算化队伍很多是原来的会计或出纳经过短期培训形成的,年龄和知识层次的局限使得他们对计算机软硬件以及互联网知之甚少,只会使用财务软件处理简单业务,一旦出现例外故障或异常情况,就束手无策,甚至出现因误操作使系统数据丢失,或导致系统崩溃的情况。电算化条件下,煤炭企业中不了解计算机的审计人员会因审计程序的改变而无法进行审计;不会使用计算机的审计人员无法进行系统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不了解系统特点和风险的审计人员无法识别和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因此,会计专业知识以及必备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对于煤炭企业审计人员来讲是应该熟练掌握的。

由于在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已扩展到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开发、数据分析与内部控制等方面,若对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时采用传统手工审计方法,则达不到审计的目的,客观要求煤企审计人员必须辅以计算机审计技术,用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去应对各种工作平台下的会计软件。

(三)对煤炭企业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不是设立在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之下,而是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由于分管领导对审计工作不熟悉或者支持不够,内部审计人员不能把检查、评价企业管理情况的信息直接传递给企业的决策层,以使其正确决策。电算化系统的使用,会计信息的存储与处理高度依赖于计算机,使得手工会计系统中的某些职责相分离,牵制力明显下降。所以煤炭企业现代审计是以评价内控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即审计人员把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审查和评价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根据。

(四)煤炭企业审计的空间范围扩大

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借以出具审计报告,鉴证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这些是现阶段煤炭企业审计的主要内容。从原始凭证到报表都是由纸质承载,审计线索均记录在案,若对存在有疑问的会计数据,逆向跟踪报表数据到原始凭证资料,就可解决问题,这是纸质会计数据时代的审计范围;数据电子化后,数据原始的储存状态审计人员无法接触,审计线索的取得完全依靠电算化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这个阶段下审计的范围就扩展到了对整个电算化系统的审计。

(五)对煤炭企业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电算化条件下,大部分审计档案都是通过代码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由于磁性介质易擦写,备份、复制很容易,这就要求用更科学的方法对审计档案进行保管。可是手工条件下所形成的审计档案,都是以纸张为载体记录所有的信息,是企业审计的重要原始资料,按照相关规定必须妥善保管而且相对比较容易保管。当然,有弊就有利,煤炭企业电算化人员如果在档案的管理上应用电子检索的功能,查询起来就会十分方便、快捷,这比手工审计进了一大步。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煤企审计工作的宏观对策分析

会计电算化是煤炭企业审计变革的推动器,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那么,煤炭企业审计工作应该怎样来适应会计电算化时代的到来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积极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煤炭企业审计人员

任何工作的关键都是人才的培养,煤炭企业审计人员的知识的更新速度,决定了煤炭企业审计工作实现电算化的进程。电算化条件下,煤炭企业审计人员要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等专业基础,熟悉企业审计以及其它会计法规规范,同时也要不断学习电脑数据处理知识、电算化系统分析设计和评审技术、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技术等等。

煤炭企业应组织广大审计人员,在企业允许的条件下参加电脑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训,强化和更新计算机知识,积极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熟练操作电算化处理系统进行,获取审计证据;人力资源部门还应优化组合审计小组人员,发挥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协同能力,相互沟通,合理分工,提高效率,不留盲点;煤炭企业还可以鼓励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学习,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培养煤炭企业电算化审计后备人才摇篮基地的作用。

(二)建立稳定可靠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煤炭企业在会计电算化运行初期,为保证电算化和手工核算的一致性,手工记账和电算化必须同时运行三个月以上的时间,要建立包括操作人员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的管理制度,预防记账凭证等数据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以及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记账凭证未经复核而登账的制度和措施,加强计算机软硬件的管理,保障系统机房设备的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转、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保密、保存稳妥。会计软件在初始数据以前,企业应系统地整理会计业务资料,确保账证、账账、账实相符,并对初始化数据进行试算平衡,同时为了保证从手工方式到电算化方式的顺利过度和转换,还要详实准确的录入包括固定资产卡片、工资固定信息等重要数据,为今后的企业日常业务的处理备份可靠完整的资料。

(三)适应电算化会计的方法和手段的采用

电算化条件下,手工审计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完全达到目的。会计电算化的审计范围和范畴已有很大的拓展,除对手动输入的原始数据和打印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外,还需要对系统程序的真是可靠、保密安全性进行检查,煤炭企业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风险在不断上升,因此审计技术和方法应随之改变。首先,应该根据系统程序的设计流程图,重点检查程序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借以考核其合法性;再者,利用被审计单位手工条件下的原始数据,对系统进行检验,并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存储的数据和文件进行审计。此外,计算机审计和手工审计工作上的不同点,导致了许多巧妙的计算机审计工具和技巧的产生。煤炭企业计算机审计收集符合性测试的证据,一般是通过设定模拟数据进行测试,从而形成要收集的证据,要注重对处理过程和业务事项进行证据收集,不断加强对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四)煤炭企业实施计算机审计以防范检查风险

电算化会计系统数据的存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部会计数据存储磁性介质上;一种是将有关的会计资料打印出来,形成分类的书面会计账簿资料。当然,大量的会计资料都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或电算化会计系统中,能够打印出来的资料只有少部分。电算化系统下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的程序变化,导致了手工条件下许多熟知的审计线索不再清晰可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必须深入到系统的内部进行测试审核,充分利用计算机独有的功能,达到控制检查风险的目的。

在对账、证、表进行审计时,除了结合通常手工条件下惯用的方法和手段外,煤炭企业每次审计工作开始时,还需要在测试系统程序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被审单位电算化会计系统各项公式的设置状况以及程序的可靠性,可以利用模拟数据测试被审单位的系统程序,将测试的结果数据与正确的或应当出现的结果进行核对。

(五)信息系统的事前和事中审计

煤炭企业审计人员应该有权审查系统的全部技术文档资料,以及进行系统测试和评价。这些审计要求应该在企业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制度中明确提出。针对煤炭企业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信息系统的设计、评审和验收,设置煤炭企业审计控制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的有关审计所需的线索,提供测试数据和比较标准。

煤炭企业审计人员的工作是:系统总体设计过程中,重点审查系统的合法性、合规性、安全可靠性、可审计性和可维护性;系统测试过程中,主要测试系统核心程序功能能否达到既定要求,程序编写是否符合要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测试数据运行结果是否正确,系统对付突然事故和抗干扰能力,发生非常事件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如何,非法数据的容错功能;系统评价过程中,可审计性是最重要的,如果达不到,有权否决整个系统,即一票否决权,这是评价系统是否达到既定设计与开发目的关键所在。当然,通过各种实质性和符合性测试方法,对会计电算化的运行结果进行审计的事后审计也非常重要。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实施,使得煤炭企业传统的审计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引发了煤炭企业审计的变革。煤炭企业审计工作如何更好的适应和获取会计电算化带来的便利,减小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所受到的影响,是煤炭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课题。煤炭企业自身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根据煤炭企业审计的特殊要求,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来提高煤炭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