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型农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型农业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民,循环农业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当今社会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 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将会影响农业生产率,无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也会造成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组织地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意义,也将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作有力的条件。其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将增加他们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将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教育、健康,人力资本存量会有较大提高。其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期间,用人单位将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农民工也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会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变存留于部分农民身上的封闭意识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农村劳动力更具进取精神、开拓意识。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生产资金的增加,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动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消除各项对农村劳动力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建立信息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有组织地转移。
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搞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是当前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城市型农业论文范文2
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会议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热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将于2012年8月由贵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收录了经严格筛选的学术论文75篇,计120余万字,涉及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案例、农村非农化及其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及政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战略、喀斯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等前沿领域,展示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与乡村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新进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为论文集出版作序。
城市型农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花卉,园林绿化,栽培,养护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是以多种多样的园林植物、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环境和完各的设施来发挥其改善城市生态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园林工程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城市生态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而且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大大提升了现代城市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展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及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运用园林绿化所使用的树木、花草等加强对城市的绿化,花卉是整个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过程中对花卉的栽培和养护,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绿化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园林花卉栽培和养护的探讨,有助于园林工程的健康发展。
二.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栽培
1.花坛
花坛内部组成的纹样多采用对称的图案,并要求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廓。一般选用植株低矮、生长整齐、花期集中、株形紧密、花或叶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常选用一、二年生花卉或球根花卉。植物的高度与形状,对花坛纹样与图案的表现效果有密切关系,如低矮而株丛较小的花卉,适合于表现平面图案的变化,可以显示出较细致的花纹。在配置时应注意陪衬种类要单一,花色要协调,每种花色相同的花卉布置成一块,不能混种在一起。
2.花丛和花群
这种应用方式是将自然风景中野花散生于草坡的景观应用于城市园林,从而增加园林绿化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花丛和花群布置简单,应用灵活,株少为丛,丛连成群,每简均宜。花卉选择高矮不限,但以茎干挺直、不易倒伏、花朵繁密、株形丰满整齐为佳。花丛和花群常布置于开阔的草坪周围,使林缘、树丛树群与草坪之间有一个联系的钮带和过渡的桥梁,也可以布置在道路的转折处或点缀于院落之中均能产生较好的观赏效果。同时,花丛和花群还可以布置于河边、山坡、石旁,使景观生动自然。
3.花台
花台又称高设花坛,是将花卉种植在高出地面的台座上而形成的花卉景观,我国古典园林中这种应用方式较多。现在多应用于庭院,上植草花作整形式布置,由于面积狭小,一个花台内常只布置一种花卉。因花台高出地面,故选用的花卉应株形较矮、繁密匍匐或茎叶下垂于台壁,如玉簪、芍药、鸢尾、兰花、沿阶草等。
4. 花钵
花钵可以说是活动花坛,它是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花卉种植施工手段逐步完善而推出的花卉应用形式。花卉的种植钵造型美观大方,这种种植钵移动方便,里面花卉可以随着季节变换,使用方便灵活、装饰效果好,是深受欢迎的新型花卉种植形式。主要摆放广场、街道及建筑物前进行装点,施工容易,能够迅速形成景观,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养护
花卉是整个园林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花卉进行栽培以后,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规范严格的养护管理.如此,既可以让花卉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效果。
1.要规范做好花卉的栽植和更换
在笔者多年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城市绿化选择的花卉基本都是一到两年生花卉,这这些花卉年生较短,因而对栽植和更换显得更为严格,更换也会比较频繁一些。在后期的花卉养护过程中,要进行定期的多次更换,如此,既可以保持花卉的花色新鲜,有有助于保持花坛整体的美化效果。因而,在这种类型的花卉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做好育苗工作,待花苞将绽放的时候进行移植,花谢凋零后及时清理更换,要据花期的长短进行花卉的移植更换。
2.要改良花卉土壤,合理调整土壤的肥力
一般而言,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花卉对土壤的要求并不是很为严格,但是为了促进花卉在移植生长过程中,能够在一个肥力高,透气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将有利于花卉更好的发挥其美化香化功能。但是,笔者在多年的园林施工过程中,有一些城市由于受到工业污染较为严重,肥力低,盐碱化严重,土壤不太适合花卉的生长,因此,在进行花卉栽培种植之前,要进行土壤的改良,之后进行移植。在花卉移植之后,要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施肥,比如,对于多年生花卉,一般情况下,可以再花卉的栽培移植过程中就进行施肥,对一些一到两年生的花卉可以再育苗过程中就加强施肥管理。当花卉移植到花坛之后,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施肥,如果有特殊要求,可以采取液态肥进行肥力改善。
3.要对花卉进行规范的修剪和整理
在园林工程绿化施工过程中,对花卉实施定期的规范的修剪整理,是保持整个花卉艺术效果的必要措施。一般情况下,在花卉的幼苗时期,要保持花卉比较原始的状态,轻易不会修剪整理,只有当花卉移植到将要绿化的位置之后,才进行修理,这样,既可以减少在幼苗时候的花卉损害,又可以再移植修剪后,花卉整体的整齐,干净,花色更为清新。在进行花卉的修剪整理过程中,要把一些凋落,枯死,病残,果实等部分及时修剪处理。在一些毛毡花坛中,对花卉设计生长的图案和花卉的整体生长高度有着很严格的规定,只有经常修剪,才能让设计生长的花卉图案更加和谐。同时,如果植比较容易发生倒伏,一般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支架进行支撑。在冬季时候,要做好一些花卉的防冻防寒措施。
四.结束语
花卉是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对整个园林工程的绿化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园林绿化过程中,要加大对花卉栽培和养护的重视力度,要结合园林施工地区的整体气候环境了,在综合分析各种花卉生长条件和特殊要求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栽培,养护。同时,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做好花卉的肥力保持工作,并定期做好花卉的修建和整理,如此,不仅仅有助于花卉的良好涨势,也可以保持花卉在园林绿化过程中的艺术效果和境界。作为园林绿化的施工人员,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总结花卉栽培和养护的经验,提高花卉等植被的栽培和养护水平,如此,可以让花卉更好的发挥出其美化功能。
参考文献:
[1]石晓艳 浅谈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栽培与养护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4期
[2]江晓玉 有关园林绿化中的花卉栽培与养护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纵横》 -2011年13期
[3]丁建领 浅谈花卉在园林绿化中栽培与养护要点 [期刊论文]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1年7期
[4]李秀丽 大花君子兰的栽培与养护 [期刊论文]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年23期
[5]于晖 浅淡城市绿地中花卉栽培与养护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5期
[6]琚昊然 张宗应 江朝宝 观赏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期刊论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15期
城市型农业论文范文4
复旦大学 范剑勇等
“地方政府干预、土地市场与中国城镇化:来自地级城市的证据”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第695号
土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地方政府在面对工业用地与商业住宅用地两种不同的需求时,实行的是策略性的价格歧视政策。对于工业用地需求而言,其供给土地数量大、价格低,价格普遍接近于其征收成本价,甚至零地价;对于商业住宅用地需求,其减少供给数量以抬高出让价格。
基于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地方供地行为的事实考察,将地方政府供地决策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实证检查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不同干预手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外部生产率冲击对不同土地管制水平城市的动态发展影响后发现:
土地市场上的干预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发展,低价供应工业用地的行为促进了城市人口与工资的增长,对房价增长没有稳定的显著影响;相反,减少商业住宅用地供应面积的行为抬高了城市房价水平,但是对人口与工资的增长无显著影响。
同时,外部生产率冲击仅对管制强的城市房价上升有推动作用,对其余两个指标(人口增长与工资增长)均没有稳健地表现出推动作用,其中外部生产率冲击对不同土地管制水平的城市间工资增长影响没有差异,对不同土地管制水平的城市间人口增长影响介于房价增长与工资增长之间,系数值并不稳健。
常住人口增量主要贡献份额的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被动选择可能是产生上述实证结果的主要成因,也是当前土地城市化模式产生的重要机制。
从实践意义看,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应全面看待土地城市化模式,它既有快速带动城市化的系列优点,也有引发社会矛盾尖锐、助长房地产泡沫的潜在风险,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制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利中国农业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 盖庆恩等
“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经济学(季刊)》第13卷第3期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向外转移是中国过去30年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提高农户收入等具有显著作用。
基于中国农村固定调查点2004年-2010年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的面板数据,对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第一,男性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要高于其他类型,与计划经济时代对各劳动力的分配大致相同。
第二,男性劳动力和壮年女性(35岁-45岁)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使农户退出农业的概率提高,耕地流出率增大,而且会降低农户农业产出及其增长率。在当前的政策制度下,主要由于农户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转移已经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负向影响。
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国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实现向外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观点 工作时间减少有利于增加雇员幸福感
伦敦大学 Daniel S. Hamermesh等
“劳工立法有利于雇员吗?
工作时间减少后的幸福感”
NBER工作论文第20398号
劳工立法通常被认为有益于某部分特定雇员。围绕这些立法的讨论多是关于其对劳动力市场的整体影响。很少有人关心,各项劳工立法所针对的那部分雇员是否真正从他们角度看来而受益。
城市型农业论文范文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from different field have researched and payed attention to soaring price of city land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market. The price of city land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This paper inducts and summer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rice of city land in China hoping that it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management of land price.
关键词: 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Key words: the price of land in city;influencing factors;overview of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69-02
0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学者们对城市土地价格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并且不断深入。不同学者对土地价格认识的分歧,实际上源于对土地价值的理解角度不同,代表性的研究有:任克强,田树柏(1994)[1]认为城市土地价格是土地租金的构成。王蔚(1996)[2]认为土地价格是土地需求和土地供给的均衡。吕康娟等(2002)[3]分析得出土地价格的本质是供求关系影响下的土地的某种产权价格。
刘洪彬(2007)[4]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土地价格的形成过程,认为我国城市土地价格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土地价格,城市土地所有权由国家高度垄断,土地价格实质上是土地的使用权价格[5]。
1 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对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土地价格研究中的重点之一,已有的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1 定性研究方面 国内学者对城市地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主要有杨继瑞(1994)[6]、潘永强(1998)[7]、陈程飞(2006)[8]、王双超(2010)[9]等。最近几年代表性的研究有:龙专方、李月娥(2006)[10]从经济发展状况、银行利率、物价水平、储蓄、消费、投资水平、居民收入水平、购买力几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因素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胡志奇(2007)[11]改进了阿兰索城市地租分布模型,探讨适应我国城市地价分析的竞标租金函数形态,认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会使得城市土地用途分布上的表现由单个城市的单核同心圆模型转变为连片城市的多核同心圆相互作用的模型,对地价上涨具有推动作用。王军(2007)[12]从宏观调控角度分析了土地宏观调控政策、金融货币政策以及税收政策因素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另外还有姜增伟(2009)[13]和王春芝,仲少云(2009)[14],分析了影响商业用地地价的因素。
由此可以得出,有关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主要是描述性论证分析,未来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此,要借鉴参考西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经验,引入适当的经济学模型深入研究。
1.2 定量研究方面
1.2.1 对城市的单独研究 周刚华(2004)[15]以杭州和绍兴的居住用地和商务用地为例,采用线性函数形式分别建立了对应的特征价格模型,并对两个城市同一用途土地价格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样使用特征价格模型进行研究的还有刘洪彬(2007)[4]和祖明(2008)[16]。李信儒,马超群(2009)[17]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地价与容积率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并且以长沙市二级商业用地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一关系。金文广(2008)[18]和刘辉(2010)[19]分别以呼和浩特市和上海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辖区、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价格进行了分类研究。于文标,杜燕,宋玉丽(2010)[20]使用灰色相关分析法对北京市2002年到200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土地成交价增长一方面是由真实的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的,另一方面源于开放商竞买土地时对未来房价的心理预期。
1.2.2 对区域及全国城市的研究 唐焱(2006)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下江苏省13个地级市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城市间相互作用及区域性城市土地市场对城市地价的影响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张娟锋,贾生华(2009)[21]基于衍生需求模型研究浙江省29个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的差异,结果显示城市房地产业从业人数、城市房地产投资额、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城市人口结构是导致浙江省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主要因素。钟帅(2011)[22]利用全国35个大中城市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对数函数形式建立模型,验证了长期内城市土地价格与城市人口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储蓄余额、房地产开发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肖更生,李贞玉(2008)[23]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构建弹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城市工业地价影响因素及力度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区位因素及政府行为因素与工业地价的相关性较强。
1.2.3 其他 徐忆梅,叶春明(2008)[24]、仇晓辉,余万军(2010)[25]在分析影响地价因素及其构成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方法(AHP)确定出对地价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土地价格的合理制定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对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方法比较多,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相关分析法和特征价格模型法,并且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城市、某一用途的土地,还发展到研究城市间、不同用途土地的价格差异及影响因素。其中,特征价格模型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城市土地价格微观因素时使用的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但是,特征价格模型需要建立在大量市场交易数据的基础上,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地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我国自2004年8月31日后实行的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促进了土地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为特征价格模型实证研究提供了应用基础。虽然特征价格模型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应用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并且回归方法除了参数回归之外还运用了非参数回归和半参数回归,但是其在土地市场上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未来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上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学者们在土地价格这一指标的选取上并不完全相同,研究中用到的有成交价、地价指数和基准地价等,探究其原因,除了研究的需要外,也与我国土地价格复杂的城市土地价格体系有关。
目前,在土地价格相关研究方面的一个新趋势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地价空间结构与分布特征,如吴泽洪(2006)[26]从技术角度论述了将GIS技术应用于建立土地价格评估系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罗罡辉,吴次芳,郑娟尔(2007)[27]认为宗地面积的大小对住宅地价影响巨大,提出了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结合GIS方法研究土地面积大小对地价影响的空间变化,可以比特征价格模型更灵敏地反映地价空间关系。
2 总结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土地价格问题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主要总结了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如对一级和二级市场价格的区分研究、商业和工业用地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引入空间特征考虑后出现的空间自相关问题等。
今后对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上都应该注意联系我国具体国情和土地市场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应该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以指导实际工作。同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结合,借鉴城市经济学和地理学相关的研究方法,对土地价格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任克东,田树柏.试论城市土地价格的几个理论问题.现代城市研究,1994,04.
[2]王蔚.从土地价格的形成看土地价格的评估.中国房地产,1996,12,总第192期.
[3]吕康娟,张莉,关柯.论土地价格.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2.
[4]刘洪彬.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微观因素分析――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唐焱.我国城市土地价格的特点及其研究趋势探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03).
[6]杨继瑞.影响城市地价的因素体系探析.城市规划汇刊,1994,5.
[7]潘永强.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分析.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增刊.
[8]陈程飞,江峥,梁国团,陆卫星,冯娴慧.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山东建材,2006,4.
[9]王双超.郑州市土地价格预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0.
[10]龙专方,李月娥.试论经济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总第34期.
[11]胡志奇.发达地区城市化对于土地价格上涨的经济学分析.科技咨询导报,2007,30.
[12]王军.浅析影响土地价格的三大政策性因素.中国建设信息,2007,24.
[13]姜增伟.商业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商业环境,2009,5.
[14]王春芝,仲少云.区位因素对商业用地地价的影响――以烟台市为例.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02).
[15]周刚华.城市土地价格的微观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16]祖明.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城市住宅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7]李信儒,马超群.容积率对城镇土地价格的影响.系统工程,2009年1月,第27卷第1期,总第181期.
[18]金文广.城市土地利用与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19]刘辉.上海市土地价格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
[20]于文标,杜燕,宋玉丽.影响土地交易价格因素的灰色分析财经界(学术版),2010,03.
[21]张娟锋,贾生华.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决定因素――基于衍生需求模型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2009,01.
[22]钟帅.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期,总第113期.
[23]肖更生,李贞玉.我国城市工业地价影响因素及力度的计量分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
[24]徐忆梅,叶春明.层次分析法在地价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08,09.
[25]仇晓辉,余万军.基于AHP方法的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5期,总第99期.
城市型农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作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农村集镇的城市化及农民住宅的小区化,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论文格式。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当前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利用“两大优势”(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三个协调”(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五个方面作用”(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
1.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论文格式。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2.要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3.要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4.要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时暴雨的排涝要求,有的小城镇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5.要提高农村供水能力
目前,农村居民饮用水和农村工业用水主要是利用地下水,出现了农村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故必须提高农村特别是小城镇的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网敷设,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顺利推进地下水深井的封填工作。同时,在生产力布局上应综合考虑,加强村镇科学规划工作,修建集镇截污处理厂,解决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环境风貌。论文格式。
6.要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
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规费征收政策,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7.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改革
农村水利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不具有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能力。目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一家一户办不好的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应该通过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来进行解决。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晰工程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规范管理权。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根据工程类型、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灵活掌握,还可以由水利站直接管理,也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私人经营,还可以采用经营管理权承包、租赁或聘用“能人”等方式加强经营管理。在目前情况下,政府既不能把农村水利当作“包袱”甩掉,也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的做法。在租赁、承包甚至产权转让的工程管理中,要切实防止掠夺性经营。同时,要加强行业管理,制订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要加强对经营者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对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他建设而减少灌区面积的,镇村应该进行相应调节,以确保经营者的利益。在保护经营者合法收益的同时,应严格要求经营者按照规定缴纳规费,促进农村水利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