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艺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工艺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工艺原理

化学工艺原理范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化工原理》这门计算较多的理论课程尤其显得重要。只有让学生对这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会取得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绪论课堂上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介绍本专业的特点、最新发展动态,化工原理课程相关内容在解决专业工程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等进行介绍,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学专业,认识到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专业对他们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把生活事例和书本知识联系,把枯燥单纯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过程中,注意在讲清讲透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举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流体流动章节时,给出一系列具体的制药生产中液态物料输送的流程图,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流体流动过程,提出物料是如何输送的?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选择怎样的流速最合适等问题供学生思考。

2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

课程讲授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手段上不能单一的使用传统的“灌注式”,要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改变教师一个人讲解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学习,增进师生互动。通过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既要达到清楚的传授所讲内容,更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3]。(1)在课堂引导中,设置学生较为熟悉且与新课有关的生活事例进行提问,从中引出新的知识点,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好的使学生接受并掌握新的内容。例如在讲述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时,可以提问“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往地处流?”、“如何才能使水从低处往高处流?”等等,既复习了前一章的能量互换守恒原理,又引出本章的重点液体输送机械--泵的相关内容。在讲到传热章节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冬天穿羽绒服保暖?被子晒过后会更暖和?”,这主要是因为空气的导热系数比较小,保温效果较强。(2)对于重点知识点,增加计算实例,课堂进行讲解。同时改编目前教材上使用传统化工的例子,添加部分制药生产实际的例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例如,在流体流动章节中,伯努利方程式的应用就是一个重点难点。在给学生上习题课时,不要急于讲解解题过程,而是首先结合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解题思路,再动手做题。告知解题的基本思路,即分析题意、画出流程示意图、选取截面和基准面、列方程计算求解。以讨论的方式为主,调动学生的思维,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的纠正和讲解,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3)在授课期间及课后,设置一定数量和难度的思考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督促学生主动思考,保持教与学之间的多种形式交流,使学生思维与同步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完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后,提出在实际的生产中,“为什么要减少流动阻力?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阻力?”。通过思考,让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活跃他们的思维,更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

3利用多媒体及动画技术,提高教学趣味性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与实践性很强的课,涉及到各单元操作的复杂操作原理及流程、大量的计算、实际设备的选择应用等。与医学院学生之前的课程有很大不同,且由于很少接触过生产实际,工程观念不强,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粉笔,黑板,教师的语言)来表达不能有效地提供工程信息,既费事又费力,且学生难以理解。多媒体及动画技术能很好的将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集于一体,把制药化工单元操作中的设备结构、操作原理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等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课堂上枯燥的静态界面变成引人入胜的动态效果,向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具体形象,较传统的板书有更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如讲述雷诺演示实验时,可以运用动画形象的设置阀门开度来演示相应的流动形态,直观的表达和对比层流、湍流的特点和本质区别。在讲离心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知识点时,使用动画及图片素材,直观的呈现泵的运转过程、液体在泵内的流向、叶轮和泵壳的作用等。同时,把离心泵操作中一些注意事项一并介绍,如怎么避免泵的气缚汽蚀现象,开机关机时如何操作等等。既能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情景趣味化,静态问题动态化,还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加深印象,愉快地获取知识,极大提高教学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4注重多层次总结,强化教学效果

化学工艺原理范文2

一、注意强化学生实验预习环节

化工原理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所以预习尤其重要。首先,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和内容有初步的了解。预习的重点可要求学生弄清楚实验原理;明确实验任务,也就是实验过程中需要测定并记录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又通过什么方法测定;初步了解实验仪器、仪表及设备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初步完成实验后的思考题等。通过实验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实验课效率,提高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学生在完成预习报告的基础上,可进行仿真实验,以进一步强化预习效果。目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一般的化工原理实验过程都有仿真实验软件。在实验操作前让学生先进行实验仿真,可使学生对实验装置流程、操作步骤以及应测试的数据都有切实的感受,为真正实验做好准备。仿真不同于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多次重复进行,可强化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操作步骤的掌握,有效的改善实验操作效果。目前的仿真软件一般都配有操作说明,当学生操作错误,软件会给出误操作的后果以及正确的操作步骤,因此仿真实验可强化学生对仪器设备操作注意事项的理解。其三,学生对实验数据,先进行手动处理,再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将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实验结果误差所在,最后绘制曲线,分析误差,如此不仅可提高学生对三传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仿真实验毕竟不是在设备上的实际操作,所以不能完全替代实际操作。

二、加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依托开放型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时间、实验资源、实验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学生更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更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训练,缓解了实验资源紧张的矛盾,因此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是必要的,其优势也是勿容置疑的[4]。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首先要建设有开放的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设备一般都是大型设备,投资较大,因此许多大中专业院校购置较少,且多是单台(套)。而开放式教学模式只需增加开放时间,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是时间上的开放,从管理和人员配备上也需要要改革。管理上可细化管理制度,比如贵重仪器的使用,可从预约、登记、学习使用说明、操作使用、管理人员检查登记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管理细则,以强化管理。化工原理实验设备大多占地较大,配备责任心强的实验人员是必需的。另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还应依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验证性能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开放实验项目;对同一实验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计划,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和要求。对于实验过程,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比如板框式过滤实验,由于阀门多、管路复杂、操作麻烦,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无法正常过滤或者洗涤等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是板框放反了,还是阀门开关不对,或者是其他原因。这时,学生结合教材上板框结构方面理论知识,现场分析,可对板框的结构有了直观的理解,充分掌握了板框的工作原理。通过开放式教学,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化工原理实验具有工程实践性特点,因此,对学生树立工程实践观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化工原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实验教育模式,树立“素质教育为基本,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比如增设仿真实验、创新型或者研究性等实验项目以扩展实验内容体系,改革实验运行模式、实验考核等管理制度。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前提和关键是老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或者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5]。比如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教师在讲解时,可边讲解边操作,不断调节离心泵的流量,让学生观察功率表(或者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进而提取问题,启发学生为什么启动离心泵时要关闭出口阀。不但复习了课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减少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误操作(不关闭出口阀而直接启动离心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增加自设计开放实验,培养学生“大工程观”

上世纪90年代,国外首先提出大工程观。近年来在国内部分大学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试点。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授转变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大工程观要求学生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增加自设计开放实验,有助于学生“大工程观”的培养。自设计开放实验是在研究性实验开放环节中,鼓励学生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化工不同单元或多种单元相结合的创新实验设计,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流程设计,进一步理解以“三传理论”为基础的化工单元操作的相对独立性和综合性,为后期学习“大工程观”中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鼓励学生对单元操作理论未涉及的单元操作进行实验设计,如新型换热器、多功能精馏塔等,通过实验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化学工艺原理范文3

二年以上工作经验|女|27岁(1987年9月16日)

居住地:广州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8个月]

公 司:XX化学试剂厂

行 业:化学/化工

职 位:化学工艺技术人员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制药工程

学 校:广东海洋大学

自我评价

本人吃苦耐劳,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做事态度严谨、认真、负责。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目标,我愿意做些具体的工作。能进行本专业中、外文文献检索,了解制药各种生产工艺和药事法规以及GMP要求,熟练应用实验器材,曾跟学院教授做课题。在Volume 4,Number2,April 2006,题目.毕业论文获得优秀。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化学/化工

目标地点:广州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化学工艺技术人员

工作经验

2012 /7—至今:XX化学试剂厂[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化学/化工

质检部 化学工艺技术人员

1. 广州化学试剂厂工作,从事过化学工艺技术人员和质检员工作。

2. 了解有机溶剂和无机结晶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参加过ACS产品工艺的改造,并获得广东省人事厅认可的“化学工艺工程师助理”的职称。

3. 同时熟悉化学产品整个检验操作,对化验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化分、产品前处理。

4. 在此期间还参加过ACS产品英 文版的 翻译 ,检验方法的修改,检验标准的制定。

5. 了解片剂、酊剂、大输液、针剂等生产工艺及GMP要求,注射用水的生产工艺。

2011 /7—2012 /7:XX化学试剂厂[1年]

所属行业: 化学/化工

质检部 化学工艺技术人员

1. 协助完成下属公司GSP认证。

2. 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计数、大肠菌落等微生物检验。

3. 食品常规理化检验 重金属检测 蛋白质含量测定。

4. 车间卫生检查、生产过程监控、偏差处理、GMP落实的监督管理。

5. 负责医师中药处方的审核、调配、核对与发药工作。

教育经历

2007/9—2010 /6 广东海洋大学 制药工程 本科

证 书

2009/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8/6 大学英语四级

化学工艺原理范文4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高职院校;以人为本

1人性化管理内涵的界定

在高等院校日常化管理过程中,过去我们习惯于强制、命令的要求已越发难以适应现在高校科学化发展的要求。目前社会上、教育界对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与日俱增。换言之,传统行政命令式的以岗位、级别为约束力,采用强制手段进行刚性的集体化、半军事化性质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以行政强制威权的权威也已然式微。

1.1以人为本的内在动力

所谓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科学性,又规范了管理的基准。人性化管理,讲求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以提高人的思维情操和道德境界为工作要点与核心。把满足人的内心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管理目标。因此,不依靠上级发号施令,不依靠权威的约束来影响人、塑造人即是人性化管理的最大特点。传统的管理方式,依据的是条条框框的束缚,时代稍有变化,其条条框框便显得力有不逮,无法适应。而且传统的行政式命令,往往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被压迫感,抑制了思想、压抑了思维自由的蔓延于发展。无法将人的创造性与潜在动力激发出来,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力量。相较之下,人性化管理就更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1.2以文化为导向的动力

人性化管理的精髓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观念,在充分的人文关怀下实现管理的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首要就是要形成行为一个共通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并依据这个共通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并在其感召下实现对人的管理。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就是要求人性化管理从制度上的管人与管事,提升到思想与文化层面上来。由被动的管理,升华为内涵式的管理。从过去的被我管、我被管,逐步提升到我要管、我来管,在一个组织体系内形成一种群体的力量,使组织中所有人都受到这种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感召,随时体味到这种氛围,并自发的向外在延伸,实现刚性管理所鞭长莫及、无法发挥的作用。

2高职院校引入人性化管理的原因分析

据了解,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沿用制度与框架相结合的刚性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从组织结构上呈现一个正三角形的塔形结构,每个层级有一个责任人,一级对一级负责,讲究的是负责制、责任制。讲求的是追责与问责。强调的不是防与控的结合,而是监督与防范。严重缺乏自由度。

2.1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的人性化管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往往仍旧沿袭传统的威权主义,以各种条条框框、规章制度为准绳,行政命令式的刚性管理模式。诚然这一模式,在对职业教育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确保了学 校办学秩序的稳定。但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生存土壤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以往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主要是走的中专途径,其生源质量、培养目标与今日相比大相径庭。过去的学生就业压力不大,在校园里追求理想与人生。对其而言,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出来当工人,其理想性因素更重。而今天高职教育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但今天的80、90后大学生们已没有了过去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荣誉感、使命感。高昂的学费、学业的压力、就业的竞争无一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几座大山。同过去的学生单纯的读书、学习相比,今天的大学生无疑使背负着三座大山在前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大学生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有成型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体系。然而这一体系有属于初步成型阶段,其各个方面还极容易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变化性和可塑性。

他们的个性化更强,注重个性的展现同时他们的维权意识、反权威意识、个性化标签更明显。他们不再是按照学校制定的种种条条框框下安安心心的做顺民。随着总理教育产业化的振臂一呼,产业化、市场化愈发植根人心,对学生而言,缴纳高昂的学费来接受教育,付费市场的意识越来越浓厚。他们需要学校为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服务。譬如:开设个性化课堂、自我设计寝室、热水器进校园、饮水机进寝室、wifi进公寓等要求。作为学校,一方面会毋庸置疑的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和学生生活条件而努力;但另一方面,这些努力在进展程度和效果上,始终多多少少的与学生的期许存在着沟壑。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就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每一个学生为一个个平等的客体,考虑到他们的切身感受。

来自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其专业化、工作一线化、工作实用性强、能吃苦、易上手等自身特点,他们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实训、实习的需求更为紧迫和强烈,从教学时段上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每学期的实训时段普遍达到了4-6个教学周次,而普通本科院校仅1-2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们搭建一个方便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平台,并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进工厂、去工地、到大项目、大工程上去看看、去试试、去学习、去实践,做到学以致用。以为了学生的成才,为了学生的未来,是我们教育管理工作的原点与归宿,并在次基础上结合各地的实情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尽量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3高职院校实现人性化管理的方针

人性化管理,即强调通过引导调动并激发对象自我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达到管理目标,这一内在精神体现了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宗旨和理念的一致性 。人性化管理符合当前90后甚至95后大学生主体群体的价值需求,也契合了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的心理需求,而且对于锻造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诉求、价值取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1以自我管理实现人性化管理

自我管理是以被管理者个体本身,出于自觉、自省、自悟而产生的自发更正并改善自己做法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注重挖掘被管理者自身的潜力,调动并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高职院校人性化管理基础就是力图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自我管理。对教师而言,教学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而教学则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一节课都有可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这些课完善课提高的地方,又往往是旁人无法察觉的细节末梢之处,只有教师自己慢慢体会与觉察。因此就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点一滴的提升。同样,学生的自我管理里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虽然在校园里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其改善与提高貌似微乎其微。但就整个学生群体而言则能做到集腋成裘。总之,通过构建自主管理平台,使他们产生浓厚的价值认同感,共同参与,激发其内在驱动力。既满足管理对象的发展需求,也提高了师生对管理决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3.2确立沟通激励机制,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

高校教师是一个知识层面较高的群体,学校除了保障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外,还需要更多的惠及到教师的合理需求。知识分子多不患寡而患不均,较其他职业相比更看重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围绕如何增强教师对所属院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来做文章。

因此,人性化管理提倡以情动人、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潜在的价值认同与共同的文化理念,形成趋同的集体价值观,满并足高职院校员工高层次的需要,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 。

4总结

人性化管理更着眼于人的社会与情感诉求,以实现人的自我管理,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为目标实现管理对象的促进发展。而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校人性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实现人性化管理对院校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白同平.国内大专院校文化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冀学锋.现代高校德育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孙鹤娟.高等院校文化管理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1.5版

作者简介

化学工艺原理范文5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辅导员;学生

一、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内涵及实施的必要性

(一)人性化管理的内涵。人性化管理最早起源于企业,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相对,是管理学的概念范畴,指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强调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等等。

人性化管理理论应用到学生工作方面,就是指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和目的的管理概念和模式,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养成完善的人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自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辅导员工作中践行人性化管理理念,作为辅导员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切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教育,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日常的一切工作中。

(二)人性化管理实施必要性。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教育要研究的首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内外部形势的变化,高校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式的变化,高校也需要不断调整工作策略,改变传统的官本位和官僚化的工作体系为一切以学生为本位的工作体系,作为开展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学生发展,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变管理者为服务者,使自己更加符合学生的要求。开展人性化管理是时代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要求,而人性化管理的开展也必将给辅导员学生工作开展带来勃勃的生机。

二、人性化管理运用到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实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从单调枯燥的说教变为尊重与理解。大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教育责任落实到了辅导员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全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顺利的进行,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涌入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严峻,传统单一灌输式和制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常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遇到问题,换位思考,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思泰洛齐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学生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他们微笑而微笑。”大学生的心智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只有真正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彼此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学生组织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人性化管理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通过综合测评加分等激励性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善于引导和利用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以学生会、自律会、团委为主体的学生组织模式,同时鼓励同学们自发建立多种学术性、文体性社团组织,帮助同学们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变外部制度管理和约束为自发的内部管理,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宿舍管理方面,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生活空间。营造安全文明的寝室生活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的保障,也是辅导员重要的工作职责。辅导员通过对学生进行寝室走访,及时对学生进行督促和检查,是保障寝室安全文明整洁的有效基础手段,但是辅导员的精力毕竟有限,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会发现,被动式的督促和检查对于寝室管理来说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探索学生寝室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是加强学生寝室管理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人性化管理理论对于加强学生寝室管理具有十分必要的借鉴意义。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自主加入到宿舍管理中来,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一方面作为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示范作用,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提高内务标准和要求,划分宿舍责任区,建立起辅导员、党员学生干部、寝室长、学生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举办以宿舍为单位参加的文体活动,像寝室设计大赛、寝室才艺大比拼等活动,增强寝室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营造健康活泼向上的寝室文化,树立同学们的主人翁责任意识,让同学们主动做到护寝、爱寝,营造寝室管理有效和长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18.

[2] 重庆交通学院课题组.对学生管理制度创新中几个重要问题的理性思考[J].探索,2004(5).

[3] 乔海彬.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化学工艺原理范文6

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推进的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淡化,双方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性愈加突出和明显。在该背景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就越发严格,由此艺术教育也越发得到重视和关注。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情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丰富对学生美和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突出和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艺术社团一直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载体。艺术社团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对大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同时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效以及对大学生长远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内关注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的管理,将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推进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艺术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发性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可以较好地弥补高校艺术教育的天然弱性,可以更好地走近每个学生群体中,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农科院校作为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学生大多从事自然科学类专业,因此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重视在农科院校中的管理和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艺术社团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农科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完善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1 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农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

从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趋势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里的艺术类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艺术兴趣,提升文化修养和素质,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还满足了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哟蔚拇笱?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农科院校内加强对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可以减轻当前大学校园艺术、精神文化缺失的问题,还会带给学生自我展示和兴趣培养的舞台,弥补以往应试教育阶段带来的一些艺术素质薄弱和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社团的有效管理和建设出发,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个坚实有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由具有相同艺术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队即艺术社团,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以及活动形式的开放性,已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艺术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构成,因此可以很好地提升和增加学生个人能力,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2 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存问题

虽然大学生艺术社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院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农科院校由于缺乏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学生艺术社团在农科院校建设面临着“制度―硬件―队伍”三大困境。

2.1制度困境:社团管理制度缺失,有待健全

在调研了解的五所农科院校中均发现艺术社团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因此大多数艺术社团均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社团成员招募的规则明细、成员的管理制度,以及社团活动的整体规划运行等。

此外,从社团成员的管理从属关系来看,仍存在分工合作不明确的问题。在社团中包括社团干部和普通会员两类学生,但由于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不明确,因此经常会有部分社团干部未能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同时,社团内划分为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合作也较为松散,缺乏整体的核心力。

2.2 硬件困境:活动场所,配套设施不足

与其他兴趣类社团不同的是,艺术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场所,而且很多艺术社团还需要有相配套的器乐设施。但是从目前了解的现状看,绝大多数的社团都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即便有也仅能满足基本开会需要,无法进行日常训练或者排练节目。

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很多社团没有固定的配套器乐设备,大多数都为学生自行携带,因此也给社团学生在某种艺术特长方面的培养带来了局限性。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有不少同学中途退出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乐器或无法支付高昂的乐器租用费。

2.3队伍困境:社团干部及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农科院校的社团管理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社团内的学生干部以及专业师资指导力量的不足。

2.3.1 社团学生干部方面 艺术社团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一刚加入的时候,学生兴趣最浓、积极性最高。但是到了大二,选择是否留任的时候,很多人对社团失去了新鲜感,甚至觉得该体验的都体验过了,因此就会放弃留任,有些即便留任了,也没有太大的兴致将社团进行更好的管理创新。这种“留人荒”的现象,基本成了最困扰农科类院校艺术社团建设的问题。

2.3.2 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指导 与其他社团组织不同,艺术类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定艺术类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现在不少学校的艺术类社团虽然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但大多数都是“挂名”,并没有在实际活动开展或者社团管理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很多艺术社团都是因为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很多活动缺乏专业性而最终变成了学生自娱自乐的活动。

3完善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端正高校艺术教育态度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早期以专业性教育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方案不可避免地受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农科院校是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在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甚至部分高校持有“艺术无用”的观念,从而导致“重农轻文”的教育局面,这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农科院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端正轻视艺术教育的守旧思想,重视艺术社团建设和管理,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一方面,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社团,与时俱进,并结合农科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丰富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提供充足的引导、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提升艺术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

3.2健全艺术社团管理制度体系

实现艺术社团的有效管理,需要建立一套针对艺术社团日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将人、资金等社团资源的使用规范到具体的条文里,切实做到有章可循。另外,还需配有一系列的奖惩机制、考评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从而为艺术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高校领导、专家和社团负责部门组成艺术社团管理小组,对艺术社团成立严格把关,注重建团目的和社团发展计划;完善评价体系,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内自评,把艺术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评估体系,定期考核社团日常事务管理和活动成效;以考评结果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基准,定期对表现优秀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制订对考评不及格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加强对艺术社团的监督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监督,避免活动敷衍、社团人员队伍懒散等现象。

3.3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投入力度

强化对高校艺术社团的指导,依据艺术社团类型配备一位专业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专门负责思想指导、知识指导、活动指导以及相关事务管理。其中,指导老师需严格审核社团活?樱?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避免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社团活动;协助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建议以农业优势学科为依托,发展具有特色的艺术社团活动;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各类艺术社团指导老师组成一支专业的指导队伍,对社团整体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艺术社团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对艺术社团的运作资金作出合理计划,根据社团的年度发展计划发放相应的补助资金额度。丰富资金来源渠道,除了校内补助,还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出席一些企业公演以及提供有偿的演出来筹集活动资金,从而为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另外,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对艺术社团活动配备必要的器具、设备和培训场地等。因此,为实现艺术社团的成效和影响力的最大化,高校应积极给社团提供有力的人才、物质和经济方面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