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相关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相关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相关理论知识

护理相关理论知识范文1

一、银行账户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经济组织结构的多元化、经济成份的复杂化,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提出对账户管理体制进行大力改革的要求

经过十年(2002-2011)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2002年的12.0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在规模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不仅使政府财政实力大大增强,企业和居民的收入持续增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经济成份,也愈发多元化和复杂化。银行账户是各类经济组织的资金管理工具,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银行账户数量的增加。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单位银行结算账户2,824.22万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0.82亿户。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必然带来多元化的账户管理需求,但由于制度的滞后性及历史局限性,现行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体制,逐渐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如企业单位开户的实际需要与现行账户制度发生冲突;职能部门管理需要与现行账户规定存在瓶颈;司法部门账户查询需要与现行账户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等。在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银行账户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2、科学技术的应用,为账户管理提供新机遇

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账户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挑战。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的建立和推广,为账户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科技化管理手段,规范了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确保了存款人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唯一性。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建成,为银行机构识别客户身份,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得我国银行账户实名制得以真正落实。网上银行的推广,一方面方便了客户的业务办理和资金汇划,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客户识别和客户管理的难度,为洗钱、套现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温床。科学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账户管理和使用的方式,使得账户管理的重点发生变化。为了应对技术革新给账户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必须研究新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利用科学技术,创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账户管理提出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对账户管理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银行监管机构与中央银行职能的分设,使得银行业务的资质审批与账户监管权限相分离。账户是商业银行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并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工具,也是账户管理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管理的重点。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划分以后,人民银行在账户管理中,就无法继续采取吊销金融业务许可证的方式对违反账户管理制度的银行机构进行处罚,对商业银行账户业务的约束力度受到一定影响。第二,反洗钱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账户管理工作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自2006年《反洗钱法》颁布以来,我国反洗钱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保存制度的建立,细化了银行账户实名制的具体内容,为商业银行识别存款人身份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建立了对账户资金交易情况的监控网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不法分子利用银行账户实施犯罪起到威慑作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账户管理工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适时对账户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监管体制。

4、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对账户管理提出新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显著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大大增强,国外的机构和个人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进行旅游、学习、投资、经商等各项活动。特别是2009年我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来,国外机构和个人在中国境内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科学有效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是对账户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尤其是境外机构设立的合法性及境外个人身份的真实性如何核实问题,已成为当前境外机构和个人开户业务中最大的风险点,亟需相关管理部门探索出新的管理方式,既能满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账户管理需求,又能实现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预防打击跨境资金犯罪的目的。

5、账户管理工作的强化,对账户管理系统提出新要求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是人民银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的账户业务管理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在规范账户业务办理,控制账户业务风险,提高账户业务办理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账户管理系统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首先,由于账户管理系统没有实现与商业银行行内业务系统的连接,导致商业银行不能自动将开户信息从其行内业务系统中,发送到账户管理系统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账户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账户信息的准确性。其次,账户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全国统一的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并没有在账号标准化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账户管理系统的年检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目前仅有账户年检的登记和查询功能,年检工作的具体操作,仍需要商业银行手工完成,自动化程度底。账户管理系统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支持账户管理工作的作用。

护理相关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基层医院;ICU;专科护士;培训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ICU收治的患者主要特点为疾病病情危重,且病情对生命危害较大,ICU的设立目的是提高该类危急重症患者的存活率[1]。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存活率[2],本文旨在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的ICU专科护士在职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基层医院ICU专科护士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及科学依据。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入组的研究资料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参与我院基层ICU专科护士培训的学员40名,其中女39名,男1名,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为(27.15±5.71)岁。其中拥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31名,中专9名;其中职称为护士的人员有19人,护师有16人,主管护师5人,工龄2~18年,平均工龄为(6.19±2.27)年,其中于ICU工作人员有25人,无相关经历人员15人。

1.2方法

本组研究主要观察“入学评估-集中授课-每周随班考核-结业理论考核”的培训方法在基层医学ICU专科护士培训的效果及意义。第一阶段:成立课题小组,遴选专家,构建初步ICU专科护士培养方式函询框架,拟采用DelPhi法[3]对专家进行函询。具体方式为通过数轮专家调查,征求专家意见,并将意见综合、整理、归纳后反馈给专家,供他们分析,以提出新的论证。反复多次,意见趋于一致,得到一个比较一致且可靠性比较大的意见。本研究拟采用两轮咨询对专家的反馈结果进行分析,达成一致性意见,构建基层ICU专科护士培养方式。重症监护学理论考核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及护士长考核;感染控制由感染科主任医师及护士长考核;机械通气、呼吸相关护理由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及护士长考核、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护理由心内科主任医师及护士长考核、神经系统相关知识由神经内科教授及护士长考核。第二阶段:选取符合标准条件的40名学员进行培训,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培训主要内容包括:重症监护学相关理论;各种基本监护技术与病情评估;各系统的监护要点与技能;ICU感染控制;ICU心理护理。实际培训计划主要包括气道管理、机械通气、呼吸相关护理、心电图、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护理、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入院程序、临终患者、家属护理、精神障碍患者护理、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处理心脏骤停、意外脱管紧急处理等。基础理论体系、急救护理技能训练、急救护理文书疏泄、护理质量控制、医院相关信息应用、人文知识体系、急救相关医护沟通、自我心理调节、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相关管理能力。在本组研究中,我们发现ICU相关感染控制及心理护理等方面是需要重点培训的内容,也是参与人员知识薄弱的地方,需要进行全员培训。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分析学员于培训前后ICU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度、学员于培训前后ICU相关理论知识考试分数;评价标准包括两个部分:(1)对接受培训人员进行理论考核;(2)评价学员的理论知识掌握度,评价学员桑方面知识的掌握度,评级方法为五级评分[4],分值越高掌握程度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所采用的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13.0,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对数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员于培训前后

ICU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度的比较学员于培训前后ICU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度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

2.2学员于培训前后

ICU相关理论知识考试分数比较学员于培训前后、ICU相关理论知识考试分数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

3讨论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简称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而ICU护士既是先进仪器的使用者,又是危重病人最直接的观察者和抢救者,其护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护理质量的优劣及危重病人救治的成败[3]。目前国内尚无ICU护士培训中心,现有的ICU护士无正式的专业证书,待遇方面无响应改变,与国际、国内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和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虽然国内已有开始尝试培养ICU专科护士,但是由于其概念理解和培养标准各不相同,尚未形成统一的培养方式。因此探索一种新型且适合我国国情的ICU专科护士培训方式对于基层医院ICU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培训方式所采用的试题是在带教老师严格甄选之后的选用的,该套培训内容结合ICU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且以重症监护病房的岗位需要为导向,以提高护士专业能力及素质为目标。但是应该注意到广东省地域面积较广,区域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不平衡,来自偏远地区基层医院的护士对于ICU相关知识需求更加旺盛,培训效果也更好。综上所述,基层医院ICU专科护士培训可以促进护士加强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低工龄和低学历护士的加强培训。

作者:张小文 梁水英 唐素勤 唐映莲 梁慧娟 周丰华 莫文庆 罗艳慧 单位:连州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潘夏蓁,方希敏,包向燕,等.身体约束在ICU的应用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11,10:1031~1033.

护理相关理论知识范文3

实验室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结合的重要平台,对于《妇产科护理学》这样一门临床实践课程来说,更加需要相关实验室的建立。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系于2010建立《妇产科护理学》实验室。实验室内共配备8个床单位,并购买大量实验器材及标本模型,包括交互式分娩机制模型,手摇式分娩机转模型,4部触诊模型人,骨盆模型,骨盆测量仪,以及女性生殖系统标本。

2实验课程的设置

根据《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内容,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我系针对护理本科的学生开展6个学时的实验课,分三次进行,分别为实验一:骨盆测量、辨认胎儿及其附属物;实验二:四步触诊法、尺测耻上子宫的高度及腹围、听诊胎心音;实验三:接生术、会阴侧切术、产时会阴擦洗、消毒。护理本科的学生在接受理论课教学后再进行实验课操作,实验课教学过程为:①教师设定教学目标,讲解本次实验课的重点和难点。②教师可根据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临床情景,利用模型进行操作示范,也可播放教学视频,加强学生感官认识,进一步强调重点内容。③学生分小组练习,可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情景,教师巡视,随时提供指导。④练习结束后,教师随堂抽取学生提问或进行操作考试。⑤教师做总结评价。在实验课中,教师随时向学生提问,设置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效果评价

3.1学生对实验课教学的评价反馈

实验课程结束后,对护理本科2009级11名学生做访谈,结果表明,本科学生认为开展《妇产科护理学》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掌握妇产科相关护理操作技能,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为进入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验课操作练习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激发了学生对《妇产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

3.2学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

实验课程结束后,对我系护理本科2009级138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考试,结果显示,操作考试90分以上44人,占31.88%,80~90分82人,占59.43%,70~80分12人,占8.69%。结果显示,《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程实施效果良好,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的掌握妇产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

4结果

4.1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护理教育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各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因为人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针对护理本科学生建立《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后,在实验室进行相关护理操作,即巩固复习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实验室中独立操作各个实验环节的准备、操作、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功能模型和相关教学视频综合示教,在示教过程中设立临床问题,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分析、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操作练习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使学习内容增加趣味性,相互操作练习过程中亦可相互纠正错误,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4.2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以往我系教师对《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或在理论教学后组织学生去临床进行见习,但由于妇产科患者的特殊性,许多操作涉及到患者的隐私,学生去临床见多只停留在看和问的层面上,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加之教师平时工作繁忙,临床护理工作经验较少,导致上理论课时无法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随着《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夯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实验器材的性能与应用,掌握各项技能操作。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教研室每周针对一项实验操作进行集体备课,对实验课的操作内容和流程做统一规范,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密切关注临床护理新动态,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可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上实验课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从根本上提高了《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5小结

护理相关理论知识范文4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学主要是结合课程主题,采用相关的临床案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完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总之,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实际的案例情景进行描述分析,引导学生在特殊的情景中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应用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可使学生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充分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相结合,为以后打好基础。第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使课堂讨论形成的不同观点碰撞出火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思辨和表达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基础护理课堂质量。第三,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联系、分析与思考,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与拓展,开展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总之,传统案例教学的方法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充分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及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使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提出问题

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选择典型病理,其关于基础护理方面的病理要充分满足教学环境的需求,使学生充分了解该基础护理课堂中的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时间,通过声音与文字的方式将重点知识充分呈现出来,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一定的巩固。比如:患者为张某,患有支气管哮喘疾病,呼吸比较困难,病人非常焦虑。针对该案例,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护士,应该如何采用相关措施来解救患者?采取卧位的目的又是什么?

(二)分析实际案例

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提出案例问题之后,要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同时还要纠正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动作上的不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扮演护士,教师可扮演患者。在此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护士问病人:“您这样躺着舒服吗?”病人:“挺好的。”让学生知道怎样表达自己。

(三)讨论案例

学生在学习护理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和同学及时沟通与讨论自己的意见。另外,每个小组在代表发言的时候都可以结合相关案例,取其精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谈论。

(四)总结案例

护理相关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循证护理教学 本科护生 实习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是新兴的护理理念,体现了现代护理对患者个人价值和期待的重视,①又称实证护理或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是循证护理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其核心思想是批判性地接受现有专业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用于临床实践的证据。②目前,EBN在我国护理领域里的研究成果③主要是运用于与临床相关的范围,与护理教育相关的仅为9.37%。临床护士、护理教师及不同层次护生循证护理认知度较低。④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本科护生开展循证护理教学效果的调查,评价循证护理教学对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教学效果的影响,为循证护理教学更加深入广泛的开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实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7月-2013年3月护理本科生50人,均为女性,年龄20~24岁,平均21.7岁。学制4年,每科实习周期为4周。随机分组: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2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室实习的调查方法

50名护理本科护生在手术室实习时,A组和B组均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1.2.2 普外科实习的调查方法

对两组护理本科生进行入科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临床护理实践+专题理论教学。B组采用传统护理带教模式,A组采用循证护理带教模式。A组教学方法:(1)理论知识学习:循证护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文献查阅方法,文献获取方法。(2)合适病案选择:入科后,分管病人数2~3人,遵循护理原则实施护理,参加科室查房,收集患者资料,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并确认。护生结合所学解剖、生理等知识,在护理病人的同时把收集的患者资料与自身的护理体会进行整理,通过带习老师的辅导,综合以上信息整理出护理问题以及文献检索的关键词。(3)确定检索策略,查阅文献:通过文献资料、带习老师指导、患者本人同意,将适用的护理证据用于该患者的护理实施。⑤(4)实施有证据的护理计划,观察病人的反应,结合护生本人、带习老师和患者三方面评价效果。⑥(5)案例讨论:选择典型病例,护士长、总带教、全体护生参与,讨论会由护生主持。

1.3 评价方法

4周实习结束后,对两组护生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及基础护理操作考核。考核两组护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用调查问卷,搜集护生学习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归纳能力五方面的结果,使用Likert Scales 标准计分法计分。

1.4 数据处理

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组护生在手术室的基本护理成绩比较(见表1)

2.2 A、B组护生在手术室的综合实践能力评分比较(见表2)

2.3 A、B组护生在普外科的基本护理成绩比较(见表3)

2.4 A、B组护生在普外科的综合实践能力评分比较(见表4)

3 讨论

循证护理意为在护理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证据,把同行的经验与临床相结合的护理,⑦把科学研究结果和护理临床经验,患者实际需求结合。它的实施包括:问题提出,文献支持,证据观察及实际运用4 个阶段。⑧护理学生实习是将护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同时通过临床实践,反馈促进护理学理论知识的提高和发展,最终不断提高临床护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高更优质、更全面、更个体化的服务。

表1、表2是护生在手术室的基本护理成绩和综合实践能力评分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没有差异。表3护生在普外科的基本护理考核成绩比较,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表明循证护理教学模式能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效地结合。表4护生综合技能考核优良率,对照组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表明传统教学不利于发挥护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循证护理教学模式则有利于培养护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文献查阅,不断发现患者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方案。

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新的护理观、较强的综合素质及较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护理人才。⑨EBN能较大幅度提高护理本科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其综合实践能力,也护理本科学生临床带教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4 结论

循证护理教学是一种新的临床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本科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对临床护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循证护理教学应该被大力推行及实施,以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符佳为本文通讯作者。

注释

① 杨秀,卢锡芝.循证护理:护理学科面临新挑战[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3):108-110.

② 李玲.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3.17(6B):35-37.

③ 王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5-7.

④ 邓甲秀,应燕萍.临床护理教师和本科护生对循证护理知识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4):75-77.

⑤ 陈茜,成翼,夏娟,等. 循证护理在褥疮护理中的临床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846.

⑥ 李武平.外科护理ISBN 7-117-05659-2/R,5660.

⑦ 张宏,朱光君.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2.

护理相关理论知识范文6

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8月-2011年4月于本院内科进行实习的28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将28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4名,两组护生均以内科为本院实习的第一个科室。对照组的14名护生中,男性1名,女性13名,年龄17-24岁,平均(21.2±1.1)岁,文化程度:中专3名,大专8名,本科3名。观察组的14名护生中,男性1名,女性13名,年龄17-23岁,平均(21.1±1.2)岁,文化程度:中专2名,大专9名,本科3名。两组内科实习护生的个人基本资料数据方面的比较显示,P均>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的护生以常规的带教程序进行带教,于护生入科之初对其进行内科的大概介绍,将预期的带教内容和制定的知识大纲进行全面讲解,然后在每个护理内容及程序带教前进行预习内容的温习,带教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的全面讲解,带教后对施教内容进行思考问题的布置。观察组则以连续性全方位带教模式进行带教,即对每位护生首先进行综合知识掌握面的评估,并对其学习能力进行有效评估,然后对每位护生均采用连续性的带教程序的制定,即由特定的带教教师全程化对护生进行指导带教,在带教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护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带教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使其全称契合护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注意在带教过程中对带教知识面的拓展,即不仅仅将特定知识进行有效带教,且将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全面施教,引导护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而使其进一步提升其自我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然后将两组护生带教前与带教后出科前的内科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估结果进行比较。

3.评价标准。(1)内科护理理论知识的评估采用考试评估的方式进行,考卷的内容包含内科护理的各个知识点及相关延伸性知识,总分设定为0-100分。(2)实践操作评估则由护理部人员与带教教师共同进行,严格按照相关操作的评分标准进行,且其评分也设定为0-100分。

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生带教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生带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均高于带教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带教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高于对照组带教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来自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三、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