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范文1
关键词: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运行模式;支持条件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开放性等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非常契合。本文以江南大学行知教育调研团为例探讨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一、培育新型的社团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获取知识并最终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一种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行知教育调研团将社团活动定位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设定学习目标、研究内容、组织方式。
1.学习目标具有生成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鼓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织,提出疑问并进行新的探索。行知教育调研团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后,选取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概括,最终生成问题的答案。调研团各项活动均以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其学习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活动,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纵观调研团近五年的调研报告,学生的研究学科涉及教育、心理、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涉及大中小学生、教师、农民等不同群体,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公平、中小学课程改革、青少年公民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建设等内容。面对各类社会教育问题,学生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真正体现了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探究欲望。
3.组织方式具有灵活性
采用探究性的活动方式,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文献收集、方案设计、实地调研、小组交流、报告撰写等
多个环节。在组织过程中,行知教育调研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活动情境。
二、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运行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指的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具体过程为:提出问题或假设,针对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或实验,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行知教育调研团采用“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社团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健康的运行模式。
1.制定项目规划
每学年初,调研团都在师生中征集项目选题,要求选题要来自社会生活,具有非预测性、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值得进行深度研究,且学生有能力驾驭。认真筛选后社团制订项目研究的总体计划,明确研究周期及工作推进时间表,研究一般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
2.组建合作小组
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成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差异,进行合理组合,尽可能做到互补、互助。小组内根据成员的兴趣和特长,选取本小组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初步论证。
3.聘请指导教师
社团根据选题为各小组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对项目研究进行指导。学生就项目研究主动与导师沟通、协商,对选题进行充分论证。
4.开展基础培训
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程度的差异较大,社团需对成员展开相关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5.制订实施方案
各组成员自主围绕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共同围绕课题的有效开展与实现展开互动式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和制订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成员专业互补的优势,尽可能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发散式的见解、观点。
6.实施与体验
根据实施方案,合作小组开始有序地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发放问卷等调研工作,并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抽象和反思。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小组成员可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直至研究目标的基本实现。
7.进行成果交流
在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要通过中期汇报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在调研完成之后,小组成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提炼,形成调研报告。社团要组织答辩、讨论等,让成员研究成果、交流学习感受、进行体验。
三、形成健康发展的社团文化
1.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
调研团拥有自己的章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细则,确保招新考核、导师聘任、课题开题报告会、中期汇报会、总结评奖、论文汇编等环节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并且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
2.营造平等合作的氛围
小组合作是调研团成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用的组织方式,一般由3~5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均有专业导师。平等合作的氛围使各种观点能够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产生视角独特、思辨性强的调研报告。
3.培养踏实严谨的作风
调研团倡导“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的理念,要求成员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成员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要检索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艰苦的实地调查,还要处理成批的数据,这一过程也培养了社团成员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品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配备导师
社团导师要在课题的提供、筛选、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论证,具体实施等过程中与社团成员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导师应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尽可能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灵感和探索的热情,其职能是“指导”“引导”,而不是“领导”。
2.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更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成长,重视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实现。因此,对高校社团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考量过程,而不是用静态的目光聚集结果。
3.高校学生社团需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社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避免出现社团组织松散、运作不规范、成员流动性大、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社团还要重视提高成员素质,在招录新成员时要注重考察他们的基本科研能力、课程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新成员招录来后要帮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凝聚力强的团队。
4.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学校的支持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社团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的创新,社团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特别是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调查研究、科技创造活动,指导他们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丰富内容、扩大参与面,帮助他们聘请导师,并在经费投入、评奖评优中予以倾斜。还要努力在全校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采取开放、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为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创设更为理想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1).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范文2
关键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工作机制、工作模式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合同,课题名称:以效率提升为目的的学生管理服务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SK201317-2 .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工作室为平台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SD132025 .
一、研究意义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是高校育人的基础性工作。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的提升、工作水平的提高、质量的保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培养、发展和成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全面落实。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数量剧增,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层次素质不一等变化的出现,使高校学生工作重心逐步下移,院系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然而,现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很大程度上还受过去工作经验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前学生群体在思想状态、价值观取向、主观意识等方面产生的新变化,导致了一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也直接导致了诸多思想教育工作问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因此,不断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建设,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研究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机制上的问题,既有高校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和学生本身的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就目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的研究资料来看,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于新环境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研究较为全面,但很多研究和论文往往从某一方面或某一点进行探讨和论述,虽然具体,但是往往在研究过程中忽略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对一些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的潜在积极因素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全面的分析,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与实践。
三、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一)转变思想教育工作模式,从以“管”为主的说教模式转变为以“导”为主的师生互动模式,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矛盾问题的疏导上。要重视对学生前期引导教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听课、班会、年级会、个别谈话、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注意加强教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特别是倡导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开展日常的“角色平等”交流活动。注重教师、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强化其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态度、价值观、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引导,把教育潜移默化于师生日常的交流沟通之中。
(二)明确思想教育工作主体,从传统的以“学工、政工干部”为主体转变为“教职员工”全员为主体的参与,使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教育、培养、服务、就业指导等工作的全过程。高校要倡导全体教职员工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同时积极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比如建立教学单位与学工单位的联动互动机制等,把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育人工作思想为先的原则,努力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视角和全覆盖。
(三)建立健全从上到下的建制完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科学的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根据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认真研究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着切实促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科学设计考核指标和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思想教育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意图,积极调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确保思想教育工作收到实效。建立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学生表现考评机制,使之规范化和常态化。并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对工作体系的成果进行及时评估,以便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总结和推广工作成果,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表现考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实施学生骨干培训工程,侧重对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培养。抓好骨干的选拔,制定科学的干部骨干选拔选任计划,注重选聘的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证选拔干部的综合素质过硬;通过专题报告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交流、素质拓展、工作实务培训、实践教育等方式强化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注重通过业绩考核、同学互评、实践工作检验等方式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工作考核;逐渐建立学生骨干信息库,择优向有关人才需求部门推荐,努力为学生骨干创造就业、深造机会;通过开展“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学生服务工作标兵”、“一名干部一面旗”等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
(五)思想教育工作要及时占领网络阵地。思想教育工作队伍要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类网络工具的操作和应用技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加强现代化媒介工具和软件系统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引入,充分利用好网站和QQ网络空间、微信、飞信等网络资源[5],发挥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积极开发学生基本信息库、评优评奖、实践登记、网络调研、舆情关注、校园文化活动的前期调研、组织宣传、学术活动、就业创业教育、就业择业指导等工作功能的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综合信息平台。
(六)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划与统筹管理。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线和实际需求,科学制定校园文化活动总体方案,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搭建和不断拓展活动平台,探索校园文化长效工作机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所学、所需,组织一些受到广大青年学生欢迎的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同时,要注意理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主线,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谋划要注意倾听校园文化最大主体――学生的诉求,努力实现校园文化与学生需求的有机结合。此外,还要注意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与规范,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方向。
(七)逐步建立从学校到院系层级清晰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及相关危机干预制度、机制,建立校园突发事件的相关预案和应急处理工作机构。平时注重抓好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干部、学生骨干的有关心理危机问题和突发事件处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对已经出现的危机问题和突发事件要作为案例及时组织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研讨、总结和提炼,分类做好案例事件的定性判断、问题分析、干预方案选择、应急措施、经验总结,形成模板式“教案”,充分做好平时的“战备”。 以便帮助一线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心理危机问题和校园突发事件及时开展必要的防范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苗头在萌芽阶段进行必要的干预,尽量避免心理危机问题和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问题发生时,一线人员也能及时、客观、准确的进行定位与处理,避免事态恶化。
(八)理顺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流程,捋顺部门工作关系。对现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和发展,树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系统观、立体观和整体观,对外探索与社会、家庭的联系、联动机制,对内探索与学校教学、服务、管理等工作部门的联系、联动机制,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资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服务。同时,进一步明确思想教育工作的职责职能,严格规范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程序和流程,捋顺部门工作关系,加强与校内部门间的合作交流与信息互通,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九)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团队建设,由学校学工部门牵头搭建全校性的工作平台,建立全校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部门。建立学校与院系、院系之间的工作信息交流机制,建立定期的全校思想教育工作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工作简报、辅导员沙龙、全校学生骨干交流活动、工作快讯、网络会议等工作形式的作用。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信息、经验、方法等在全校范围内的共享。同时,努力搭建辅导员素质提升学习平台,分别成立学校的辅导员工作研究室和院系辅导员工作研究小组,建立辅导员人才梯队,建立此类思想教育工作研究部门的分工机制、例会制度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院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例会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实行全校性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会商制度,强化思想教育工作的交流与沟通,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房丽华.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实践与探索,242.
[2] 张晓莉,唐小云,王宇,等.探索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切实提高扩招生教学质量[J].医学信息,2009,22(11):2307-2309.
[3] 李亚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2012(8):143,182.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实践研究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是遵循大学生教育规律和成人成才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学生公寓文化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校园文化教育工作实效的有意义探索。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1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通常是指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服务或结构而进行的一次性努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项目侧重于过程。一个项目通常包括三个因素:确定的目标、明确的开始与结束时间、既定的预算。
项目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科学,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科学管理方式。它以系统论为指导,以现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特有的组织形式,实现项目全过程的总和动态管理,从而有效完成项目任务。①项目管理对项目进行组织管理,可以更好地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难,最大程度地优化所需资源配置,做到项目在特定的范围、有限的时间、预定的成本及质量之间的相对平衡。
1.2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指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形成、体现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伴随大学生思想、认知、性格、追求的不断碰撞、磨合直至互相融合,最终形成极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②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是依托学生公寓这一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的一次性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起止时间明确、参与对象明确、活动预算简单等特点。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指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各项具体活动视为一个个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对具体活动摘要求,实施目标化管理,建立文化活动时间安排表,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采取招投标制度进行立项操作,通过公平竞争、公开评审,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做到目标到位、责任到人。
1.3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将项目管理引入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管理,有利于优化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管理,充分调动大学生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校园文化真正地走到大学生生活中去,增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几年来,莆田学院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中也尝试实施项目化管理模式教育管理论文,如每年一届学生公寓文化节就是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工作中运用项目化管理的成功案例。通过组织“好学风”优秀宿舍评选大赛、“宿舍文化风尚大赛”、“寝室舍标设计大赛”、“安全知识知多少”之社区安全教育主题海报设计大赛、“迎奥运、树新风”之社区文明标语征集大赛、“节约我先行”之社区节能宿舍评选大赛等活动,运用项目管理的目标导向、过程控制、团队激励、绩效评估等专业理论,充分利用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做到责任到人、专款专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流程
2.1酝酿准备阶段
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专家组经过调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总体构想,明确教育总体目标,确立正确导向。其次,进行目标任务分解。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选择适合项目化管理的任务,确定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制定并公布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的申报指南,面向全校师生公开征集公寓文化活动方案,营造“人人可以申报,人人可以参与”的氛围。。
2.2项目申报与审批
在立项通知公布之后,申报活动的学生团体必须在了解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各项具体规定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学生的活动意向和需求、活动场地情况,并对活动的开展时间、地点、规模、主题、内容、形式作出详细的计划或实施方案,在充分论证之后向学生工作处投递活动计划书,参与项目申报。活动计划书须体现时代特色,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对广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一定的校园影响力。
在审批环节中,由学生工作处统一组织活动立项评审,对所有活动项目计划书的可行性、影响力、内容、活动形式、安全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核,保证审批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立项。
2.3项目实施与监控
项目实施与监控是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主体部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通过审核的立项活动项目,由学生工作处与活动主要负责人签订《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立项协议书》,以协议书的方式确保活动任务的正常开展和配套经费的及时落实。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立项的计划书不得擅自改变,在活动的实施阶段,学生工作处组织立项活动督查小组对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及督导,检查活动项目主要负责人及活动组织者是否按照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进度是否符合计划的要求,活动经费是否合理使用。学生工作处对活动项目进行中期评测,如发现活动项目负责人未按计划开展活动,或是活动方案执行难度大,或是活动经费不合理使用,则可以中指活动项目的实施,停止拨款、撤销立项的处理,做到尽量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2.4项目验收与评价
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与传统活动管理方式的最重要区别之处就在于活动项目的验收与评价环节。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运行结束之后,活动项目负责人应做好活动项目的工作总结,全面总结出活动的成功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向学生工作处提交文本材、图片、DV等多种形式的资料,积极配合学生工作处进行活动项目的审核与验收工作。学生工作处组织验收专家组对活动项目进行全面的、最终的评审和反馈,根据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成效、影响力等,评选出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精品项目、优秀项目、合格项目以及不合格项目;同时对活动项目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次该负责人或团体申报立项的参考指标。
项目验收结束后,学生工作处要做出公正的评价,及时兑现奖励和处罚,及时表扬和奖励开展得好的活动项目;批评不合格项目的负责人及申报团队。活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宣传,可在校内媒体中开辟学生公寓文化活动专栏,广泛交流活动项目开展的经验,也可对成功的活动项目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推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
3.1坚持资源整合原则
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常常出现部门之间、院系之间各自规划,各行其事,未能形成有效的“齐抓共管”的局面,资源整合也无法得到实现。在有限的资源得不到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重复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项目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组织内外的各种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化解项目矛盾与冲突,提高项目资源利用效率。③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深入调研,精心规划,围绕大学生的成人成才需要科学设置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总目标,完善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具体项目的申报指南,严把活动立项审批关,对申报的同类相似的活动项目,采取合并立项的方法,倡导竞争与合作,避免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重复开展的情况出现教育管理论文,有效地整合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去达到最好的效果。
3.2坚持强化负责人责任原则
立项项目的实施与管理过程中能否按计划开展,人力物力是否到位、经费是否合理使用,这些都与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是紧密相连的。活动项目通过立项之后,倘若项目管理部门放开初期管理,项目负责人责任心不够,待到活动中后期才开始管理,则会延误了活动项目实施的最佳时机,活动效果可想而知。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如何提高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如何变活动项目负责人的被动管理为积极管理?总的来说,只有坚持强化负责人责任原则,加强负责人的项目管理技能和经验培训,结合往届优秀项目案例,培养负责人项目管理所需要的策划、组织、公关等方面的能力,强调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宣传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管理的规则和实施办法,以及项目成果的鉴定办法和具体标准。通过强化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促使项目负责人在通过立项审批时,能够明确其工作职责,能按照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管理的具体要求,及时着手开展工作,如进行活动人员安排、进行活动的前期宣传、协调解决活动场地的使用问题、合理安排经费预算等等。在项目的实施与监控环节,通过立项活动督查小组的不定期抽查与督导,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全局意识、进度意识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加强,有利于项目负责人有效地、保质保量地开展活动。
3.3坚持过程监督原则
在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监督是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实施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应坚持过程监督原则。学生公寓文化立项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给予重视和监督,任何一个环节的完成情况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环节的完成,进而导致整个活动项目无法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有立项活动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和督导,与活动项目团队进行有效沟通,直观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意见,协助解决问题。
项目管理应用到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管理中,实现了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的具体实践,搭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平台,激发大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杨卫兵王务均.《大学生廉洁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及运行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46
②刘建荣.《探索公寓文化建设途径,强化公寓文化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9
③郝丽丽宋岩蔡慧慧,《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范文4
【关键词】自我管理;比较;必要性;新思路
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由于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考察体验的思考和梳理,比较两地高校在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功能方面的差异,探讨加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尝试找出适合内地高校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新思路。
一、两地高校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功能的比较
香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强调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侧重于辅导的功效,内地高校学生工作重点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及制度建设的功效,不同体制背景下学生事务工作的比较,能够为增强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提供借鉴。
(一)工作理念不同
香港高校学生工作是基于大学生已“成人”,具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具备独立思考和判别的能力,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应当得到重视。因此,学生事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联络、辅导、服务”,“提供周详的服务及设施,以帮助学生成长,发挥其潜能及提高其学习能力”。
内地高校教育者并不像香港的高校那样把学生看成是能够自我管理的人。内地高校学生工作长期以来被视为“灭火机、消防队、高级保姆”,缺乏关怀和尊重的管理方式使学生缺乏自我锻炼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无法得到调动,既不利于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锻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二)学生组织运作模式不同
在香港高校,学生组织是完全独立的,自主运行、自我管理,与学校、学生事务处无隶属关系。学生组织与学校、学生事务处之间无被领导和领导的关系, 只是一种服务关系;学生组织的工作完全由 “在庄” 的干事会来负责,开展任何工作也不需要向学校申请。
在内地高校,所有的学生组织都要向学校注册,并且与学校是一种隶属关系,由校团委和分团委代替学校行使管理、监督、指导的职能,因此学生组织是在学校的管理、监督、指导下开展工作的。这种隶属关系,不利于学生组织维护学生权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功能的发挥。
(三)以生为本的落实程度不同
香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服务”上,而不是以一个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出现。香港高校学生事务处在制定目标、提供训练、计划实施时,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调研,以学生的调查资料作为参考,务求所提供的服务能切合学生的需要。
内地高校学生工作也提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但是这种理念在具体工作中却并未很好的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并未以学生的真实需要为本,而是以学校认为的学生需要为本。学生工作在制定目标、开展活动、计划实施时,很少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调研,而是从教育者、管理者的角度主观认为学生应该需要什么,造成学校开展组织活动时,学生参与面小、参与率低,表面上校园活动丰富多彩,轰轰烈烈,但是实际上,忙碌的都是相对固定的少部分学生干部。
二、加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一)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要求必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在学校创造了环境和条件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不仅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使他们在自我管理过程中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客体的关系,并能据此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自己的观察、评价和调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其潜能的发展。
(二)新时期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必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现在的学生渴望自由、平等、自主、创新,而在自我管理中,学生处于一种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内心体验,经过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分析、比较、选择,最后拟定自我教育的方案或计划,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而且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强调了对大学生的价值关怀,突出其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为其提供了一个平台来证实自己的价值存在,符合了学生的这种自觉自愿活动的要求。
(三)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要求必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学校的学生管理以班级为主体,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负责人。根据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关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配备方面,规定高等学校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因此,每一名辅导员管理的学生较多,又要求细致和全面,影响工作效率。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不仅可以减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使学生参与班级和院系的各项事务,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有利于辅导员角色的转换和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四)创新教育方法要求必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在教育方法上,变灌输为内导。在一般的社会教育过程中,以灌输理论为主。而自我管理模式则是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主体作用来进行。正如列宁说的:“力求实现自己,通过自身使自己在客观世界上获得客观性并完成自己。”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既是现代社会向大学生提出的在能力上不断通过自我管理而得以提升的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向大学生提出的在思想道德上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要求。
三、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一)提升学生对学校事务管理的参与权
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参与权是加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体现。在与学生个体权益密切相关的制定修改管理制度、出台改革方案、决定学生违纪处分、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等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听证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听取并采纳学生的合理化建议。
1. 培育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自治组织
不可否认,能够有自主自立观念和自我管理思想的学生毕竟只有少数,有足够的管理知识、经验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但这并不能排斥学生的参与,更不能否定学生对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的影响力。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培育或者引导部分学生自发组建各类自治组织作为学生利益的代表,有权参与到学校教学、学生事务等相关部门的具体管理环节中,参与讨论、制定或者审议高校管理部门制定的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各类决策,表达利益诉求,提出意见和建议。
2. 发挥学生会参与管理决策的支持作用
一支高素质、热心公益的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团学干部,以其能力、阅历和经历者的第一视野,可以引导一般学生在参与的方法、途径上减少失误和挫败感,是带动广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的学生会是学校、教师与学生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桥梁,要充分发挥其对管理优化、决策科学、团队引领方面的支持作用。学生会既要能够代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事务管理过程,及时反映学生意见和要求,大力倡导学生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精神积极参与相关事务。
3. 搭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信息平台
学生参与决策的过程中,与学校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心理优势存在较大落差,平等的交流需要师生间良好的人际互动和心理平衡。因此,校方要在过程中充分彰显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的热情。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辅助设施,采用校园微博、贴吧、BBS学生论坛、电子邮箱、意见信箱等各种方式,建立高校管理网络的新平台,学校可以和学生对政策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发表自身的利益诉求和要求意见,也有助于管理者了解服务管理对象的合理化建议。
(二)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转变教育观念
1.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香港高校学生事务处的职员多为心理学、教育学的硕士、博士,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和相关的知识背景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服务。内地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专兼结合,有一定的学力层次,但知识背景大多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关性不大。因此学生工作人员要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充实自己;还要理论联系实际,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恰当的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新思路、新知识、新信息传递和灌输给学生,更加有效地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2. 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育观念
由于传统教育观强调教育和社会功能而忽视育人功能的做法,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都起到了阻碍作用。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由“管理对象”转变为“管理主体”。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立自强的自主意识,渴望宽松的环境,希望有机会展示自己,实现自我,因此要转变观念,把学生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充分利用他们心理需求,发挥其自我意识和潜能。
(三)真正落实“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1. “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校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以达成和推进学生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管理的最终目的。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把实现班级和学校目标、维护班级和学校利益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和归宿。以生为本的管理在关注学校目标和学校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个性化等问题。
2. “以生为本”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影响和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他还说,“学校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不是成为一个专家,而是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和健康情感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幸福的学习生活环境。
3. “以生为本”要真正摆脱传统管理模式
传统管理模式学生只要服从管理者的管理,听从管理者的安排,就够了,停留于“管好学生”、“管住学生”,而不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重点来开展工作。从表面看来,似乎这种管理还比较顺利,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他们渴望成才、渴望独立,如果不了解他们,只把他们当作被动的管理对象来管理,那就肯定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总的来看,学生管理者采用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训导多,平等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充当长者、管理者的色彩浓,担当朋友、服务者的色彩淡;空洞的说教多,能真正满足大学生情感、生活等需求的心理沟通等有效的工作少。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教育管理者应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教育管理不是单纯的去“管”学生,而是去服务于学生,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指导者,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参考文献
[1] 焦文铭.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1(3):10-12.
[2] 陈光军.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年第二期.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22-02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都会加速人类文明的演进。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唯有创新,才能产生新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科研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和形成新理论的能力。当前,高等学校扮演着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角色。一部分高校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国家各类研究机构(如研究所),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生力量。因此,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备受关注。高校学生作为青年一代,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是由于受现行教育制度和高校科研平台条件的影响,不同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从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条件出发,从高校、师资队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中国的高校通过高考按照考试成绩的高低选拔学生。由于高考以分数高低为导向,更注重的是对教科书中理论知识的考查,对实践教育的考查较为欠缺。而且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应对高考,未能接触最新的学科领域和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尤其是英语科技文献。因此,当学生进入高校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时,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科研能力基础较薄弱,但是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要培养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只能从最初步和最简单的工作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一滴地积累。我国的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相差悬殊,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偏少。具有较好科研平台的高校,学生在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从而有利于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国的学位培养制度是动态递进的,高校学生可以从研究实力较差的学校流动到实力较强的学校进一步深造,从而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在现行的教学和科研体制下,某些高校的教师为了完成相关科研任务,把沉重的实验测试工作交给学生去完成,却不让学生在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等关键步骤参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受应试教育和体制的影响,基础并不好,但是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到高校、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
1.高校科研平台和氛围。开展科学研究,基础和设施非常重要。基础主要指过去的研究积累,设施主要包括实验设备、仪器和软件等。如果没有任何基础和仪器设备,科学研究是难以开展的。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能力,首先得拥有一个较好的科研平台,创建可供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保证科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其次,学校要鼓励学生尽早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安排相关老师作为科研导师给予指导。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包括文献调研、项目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经受良好的科研训练,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和交流。个人的思想毕竟带有局限性,广泛讨论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现更多自己难以发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不少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科技报告会和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科学研究结果的平台,很值得推广,但不能流于形式。学校要鼓励学生广泛查阅最新文献。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学校要有较好的图书期刊等馆藏资料和文献数据库查询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快捷地获取新资料,把握最新的科研动向,利于科研计划的开展实施。最后学校要形成一股奋发向上和你追我赶的科研风气。对科研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生要予以表彰,对发表优秀学术论文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2.指导教师。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导师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对学生予以指导。同时,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对于研究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现象和结果导师也是疑惑重重,需要和学生共同去破解难题,从而获得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导师需要及时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广泛开展交流。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进行具体的指导,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导师需及时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研究小组召开的讨论会可以让学生汇报研究进度,讨论已经取得的阶段性结果,以便更好地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当研究数据出来以后,导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全程参与研究的每一个过程并经受良好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高校学生。作为科研能力培养的主体,高校学生自身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学生需要主动地学习和阅读文献资料,要掌握在信息膨胀时代查阅文献的技能。学生需要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事科学研究,高校学生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科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而且绝对不能怕麻烦。学生需要与老师和同学主动交流,争取机会积极参与学术会议,拓宽眼界。科学研究是个苦差事。青年学生若想在科学研究中做出较好的成绩,就要坐得住冷板凳,不断积累和坚持,淡薄名利,杜绝浮躁。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未来的发展,学生最好给未来的研究道路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并沿着这条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学生在进入高校开始科学研究时的科研能力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和指导教师可以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科研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慧,焦红.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29-30.
[2]陆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教学的积极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1-22.
[3]孙克辉,曾旭日,盛利元,等.理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1):57-59,100.
[4]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2-54.
[5]张春华,孟令辉,徐慧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7-8.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 197.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1018-01
【关键词】 卫生保健改革;组织和管理;保险,健康;学生
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这是继中小学生纳入医保后,国家为在校青少年实施的又一重大举措。为积极稳妥地推行这项重要工作,笔者在贯彻指导意见的同时,通过对山西省15所隶属关系不同、专业类别不同的公办和民办高校进行调研,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的医疗保障现状及推行中将要面临的问题,为省(市)级部门落实中央政策、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改革方案分析
1.1 基本原则 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时坚持自愿的原则,学校日常的医疗工作继续进行。根据中央确定的主要政策和地区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大学生实行属地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资金筹集机制和费用分担机制,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2 主要政策
1.2.1 覆盖范围 此方案将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习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都纳入参保范围。
1.2.2 保障方式 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按照属地原则通过参加学校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大学生按照当地规定缴费并享受相应待遇,待遇水平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同时也鼓励大学生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自愿原则,通过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途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2.3 资金筹措 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标准和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当地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应标准执行。个人缴费原则上由大学生本人和家庭负担,有条件的高校可对其缴费给予补助。大学生参保所需政府补助资金,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责安排。中央财政对地方所属高校学生按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办法给予补助。大学生日常医疗所需资金,继续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予以补助。同时国家还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给予特别关注,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社会慈善捐助等多种途径的资助方式,切实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医疗费用负担。
2 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
2.1 医疗经费来源 山西省高校及全国大多地区沿用的还是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全国高校学生医疗保障体制:财政给计划内招生的部委所属院校学生每年每人拨60元,省属院校学生40元作为医疗费用(高职高专和后来建立的二级学院的学生则没有国家拨款)[1]。各个高校建有校医院或校医室,其服务对象主要限于在校学生和教职工。某些高校还根据自身情况引入了商业医疗保险,让学生自愿参保,以获得最大幅度的医疗保障。
2.2 医疗管理体制 高校通过校医院或校医室进行医疗工作,有的院校也让学生处等管理部门协同管理。各个高校都基本制定了针对学生的公费医疗管理办法[2]。在校学生生病后,一般先到本校的医疗机构就诊(某些医科院校因有其附属医院所以不归为此类),常见多发病就在校内进行处理,其费用直接由学校垫付报销,学生本人支付10%~20%。但遇到大病时,各个高校便捉襟见肘,力不从心[3]。一个重病学生花掉全年级学生医疗费用的情况在山西省乃至全国都屡见不鲜。
3 大学生纳入医疗保险的问题及建议
不少学校的专家认为,以自愿为参保原则充分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和公平性。然而,广大学生中不乏经济条件差和自我健康保健意识薄弱者,如果这些人群不积极参保,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也为今后医疗费用的负担埋下隐患。因此,针对此类人群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和参保公益宣传也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都为参保人员建立了个人帐户,而在校大学生人数庞大且面临着再就业的问题。如只针对在校期间建立个人帐户和IC卡信息,必将导致财政负担的加重。倘若建立长效机制,在大学生毕业后参保基金的缴纳得以顺利衔接,并过渡至用人单位,不但节约了资源,而且为大学生健康保障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校的部分大学生参加了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其他医疗保障体系,此类人群在纳入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范围时应如何对待也是十分重要的。要避免各类医疗保障体系不相冲突,就必须统筹安排、以发展的眼光理顺各类参保基金的关系,达到卫生资源不被重复利用,避免浪费。
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虽为其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仍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各高校应引入健康管理机制,对学生的健康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并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健康危险因素还需进行全程干预[4]。笔者认为,能否将大学生的体检也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以及早发现疾病隐患,防患于未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不仅节约了可能耗费的卫生资源,还能为进一步开展健康管理打下基础。
4 参考文献
[1] 肖俊辉.我国高校学生医疗保障现状分析与改革初探.中国卫生资源,2008,11(4):188-190.
[2] 杨辉.高校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探讨.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88.
[3] 汪丹萍.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势在必行.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7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