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技术伦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技术伦理范文1
(一)易于表现
我们知道雪雕的制作过程与其他艺术品的制作过程相比较比较复杂,它要求雪雕设计者以及雪雕雕刻者都必须有较为精湛的技术,因此,如果雪雕设计者设计的雪雕造型过于复杂,就会给雪雕雕刻者的雕刻过程带来较大的困难,这样不仅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还会大大地减少雕刻作品的美观程度。另外,如果在雕刻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由于受雕刻原料本身的影响,这种失误是很难消除的,即使可以消除也会影响雪雕作品的美观程度。因此,雪雕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结合雪雕原料的特点、雪雕雕刻者的技术以及雪雕的美观程度,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雪雕的制作水平。
(二)调动情感
一件成功的雪雕作品不仅仅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作品,还可以更好的调动观众的情感,让他们可以通过雪雕作品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雪雕设计者在设计雪雕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得雪雕作品的主体明确以及易于表现,还应该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注入到雪雕作品。当观众看到雪雕作品时,首先他们愿意停下来观察这件作品,刚开始观众并不能直接看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但是当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更深层次的观察时,他们就会透过作品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了解作者在设计作品时的心情。
(三)合理的比例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合理的比例是直接决定一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观众对于雪雕作品的兴趣。我国大部分雪雕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注重雪雕作品的比例安排,他们仅仅只是按照自己的观察来确定作品的比例。而在西方大部分国家,雪雕设计者对于雪雕作品的比例是极其注重的,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精确的仪器来确定比例,这就是我国雪雕制作水平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雪雕设计者必须要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引进他们的各种先进技术,加强对雪雕作品比例的重视程度,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雪雕艺术水平,最后提高我国雪雕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雪雕艺术的实践应用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渐渐的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雪雕艺术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雪雕艺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雪雕的出现不仅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开阔他们的视眼,还可以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雪雕艺术还可以丰富我国的文化,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加的博大精深,进而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欣赏我国的文化。
三、小结
医学技术伦理范文2
为满足社会及就业所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在重视实践技术学习及实践技能提高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原因如下:
1.实践应该与理论相结合。虽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应该以实践课程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就要只学习实践知识,而忽略理论知识的摄取。实践来源于理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这就像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一样,“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每一次认识都比上一次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同样每一次的实践也都比上一次实践得到提高。如果只重视实践技能而忽略理论的获取,那么实践技能就会停滞不前,停留在原地,得不到发展。因为理论知识并不是只用于指导实践,相反它可以使思维方式打开,并有利于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
2.艺术理论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素质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开设艺术理论这门课程,其目的并不单单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风格、艺术思维等这些抽象理论,而是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通过老师课上结合实例的讲授过程,以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只有在提高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同时,才能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技能,如在室内装饰设计时,使室内装饰的配色、布局等方面更加协调,满足业主的多方面需求;在设计一个商品包装时,由于外观新颖,使商品更加醒目,让购买者在一瞬间便被商品所吸引,从而增加商品的销售率及市场覆盖率,以达到商品宣传,刺激消费的目的。
3.如果只会实践而不懂理论,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只会变成空洞的设计,譬如:设计者要掌握艺术史上各个流派的特点以及设计风格的演变。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使设计不显得乏味,不与他人雷同,并且能够将艺术史上各个流派的特色,及各个风格的不同之处在设计作品中进行合理地运用,再结合自身的体会感受使作品具有自己的风格,与众不同,独具特色。这样的作品才会显得富有内涵,充分显示出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艺术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课程中,安排一定的艺术史论内容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在具体艺术史论教学中,决不能就史论讲史论,而应该从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具体实施。所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十分重要。
1.艺术理论课程的当代性和实践性。“当代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讲授艺术理论课程时,要做到“与时俱进”。即从选取的材料到讲述的理论观点都要瞄准和跟上当今艺术前沿的步伐。要做到便于学生设计眼界的开阔以及设计理念的更新,使其设计思维与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导观念同步发展。尽管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些难度,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基础缺乏信心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领域接触的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老师耐心地进行引导,让他们能放开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自信心提高的基础上可以更大范围的融入到专业领域。举例来说,可以针对学生的求知需求举办一些讲座,还可以模拟拍卖会的形式,让学生用直接参与的形式理解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艺术市场,亦可根据课程内容,让学生自己编组,做一些专题类的辩论或专题片,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技能知识,充分利用所学专业优势,比如讲述艺术风格的课程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偏重于平面设计领域中他们所熟知的设计师来讲述何为艺术风格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激励他们去获取所需知识。又可以通过活动,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加深他们的专业技能及学识,促使他们在实际任务中提高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另外在相应的时机,根据需要也可采取传统型教师传授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设计实践课程上更为常见,即由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设计工程,涉及到艺术理论的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策划艺术展览之类的活动。
2.艺术理论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即少使用一些教条主义的知识框架,不从既定的各种原则框架及既成的艺术理论定义出发,更多地使用作品来解释概念,使概念不再深奥晦涩,更加浅显易懂。并且还要多联系些学生熟知的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创作的实际,多利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及作品,通过学生直观上的感触,动员他们自己去寻找艺术形式的内部规律,且进行深入地研究,这样他们既把艺术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又能够因为找到自己的熟悉点,从而对艺术理论的探索产生兴趣。不仅如此,在讲授艺术理论课程的同时,还要注意一层层深入、一点点地渗透,不能简单直接地讲述一些概念性的理论,而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就要求讲授艺术理论课程做到条理清楚,层层递进,从易到难地深入传授。在系统地传授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同时,有利于他们的记忆。只有做到熟记于心,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当中,才是真正地实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3.艺术理论课程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实际上,艺术理论是一门范围和领域都很广博的学科,这就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尽量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桎梏,应该打破束缚,给学生讲述更多艺术前沿的艺术理论。并且在教学中应该加有对国内外及现代各种艺术流派、艺术理论学派研究成果的介绍,用来丰富我们的艺术理论。这样才能让打开学生的知识范围,并不只是单一地了解本专业小范围内的知识,而是具备广泛领域的知识储备,在艺术实践中可以做到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触类旁通。这样才能使得设计更具有内涵,能融入与世界的潮流之中。具体涉及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接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领域,比如给学生们看一些现代艺术的视频,在观看视频中,给学生们讲解现代艺术的学派和艺术家创作现代艺术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
医学技术伦理范文3
【关键词】艺术设计理论 实践性 多学科性 系统性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15-02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范畴,是指“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设计。”艺术设计是与大工业的社会基本实践相关联的,艺术设计还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电脑网络系统,设计理论综合了多学科的理论,其中不仅包括一般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还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在方法论层次上,不仅运用传统的哲学理论,还引进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这一切都使艺术设计理论作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代表了美学发展的方向,对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艺术设计理论的实践性对美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因为与大工业相联系,使其理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现代艺术设计的诞生就表现出强烈的干预社会生活的愿望。其最早的理论代表人物英国的艺术理论家、画家、诗人和政论家罗斯金,就密切关注艺术和技术相互作用的伦理方面,从道德主义立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罗斯金在牛津宣称,在各种艺术领域中,从高级的艺术到低级的艺术(指衣服、器皿、家具等产品的制造),艺术的健康方向首先取决于它在工业中的应用。他认为,工业艺术、日用艺术是艺术大厦的基石,而这些艺术的基础是天赋、美和效用三位一体。罗斯金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罗斯金的观点涉及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美学、艺术和生活三者关系。传统的美学基本上是建立在纯艺术上的,由于在文明社会,社会的分工决定艺术与其他社会实践的距离和艺术家与其他社会成员的角色的不同,就使得传统美学非常强调审美意识的“非功利性”,康德对美学定义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或不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的对象就是美的。”康德美学的定义在美学史上往往被当作经典而制约着美学的发展,尤其对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影响更大。西方分析思维的特征决定其思想家相互之间各执行一端相互补充,因此,康德的理论受到后世的不断置疑和否定。而国内理论界由于特定的学术背景,对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过分重视德国古代哲学,对康德美学的部分结论过分重视。
艺术设计理论与传统的艺术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理论直接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相结合。艺术设计理论的核心是明确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强调艺术的功能性特点,完全否认康德美学的“非功利性”原则。美学理论是对审美经验的总结,是对各种艺术理论的概括,但在特定的时期,往往以某一种艺术美类为基础,问题是这样以某一种艺术美类为基础的理论是否与其他艺术门类相矛盾,是否揭示美的本质,有没有普遍意义。从当代文化的角度看,康德美学的理论不仅内部结构不完整,甚至在阐释纯艺术时都不完全适合,更与艺术设计等当代审美经验相矛盾。而以明确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为本质特征的艺术设计理论却能够揭示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历史和逻辑是统一的,事物的本质在历史的过程中展开。
艺术设计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形式附丽于功能到形式追随功能到形式和功能的内在统一的过程。功能并不是人类文化要排斥的属性,而是人类文化要加强的属性,对功能的深入研究表明,功能也是审美文化的核心。产品的功能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在艺术设计中,无论是材料的利用、结构形式的选择、造型形态以及功利的处理,都不能离开产品的功能这一核心。它可以体现社会生产的目的性,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但产品的功能是多样化的,不仅包括产品的物质实体功能,而且包括产品的形式特征所具有的美感特点所具有的精神功能,以及产品与环境的协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工业设计的实践表明,艺术的形式不是从外面加到产品中的,而必须从产品本身的功能中引申出来。如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设计,就模仿了自然界的有机形态,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艺术形式和功能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形式内涵。现代美术的诸多流派有些是和艺术设计相关的,如风格主义的简单而富有感染力几何形式、未来主义的动感形式造型等。
艺术设计理论中功能和形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促进这一基本观点对美学具有普遍意义,把这一基本观点加以引申,说明审美意识没必要排斥功利性,而是要扩张功利性,就是扩张审美意识在整合人类心理、协同人类关系中的社会文化功能,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特定社会文化功能,在形式和功能的辨证关系中,各种艺术理论都可以统一起来,给美学理论奠定基础,使得美学理论可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深刻揭示审美意识的实践性本质。
二 艺术设计理论的多学科性对美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理论具有多学科的支撑,这是其优越性所在。在美学理论的大框架中,艺术设计理论作为形而下的艺术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具有鲜明的现代特点,在各门艺术理论中,艺术设计理论所涉及的学科面最广。在乌尔姆高等造型学校1966年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已经涉及众多的学科,如人体工程学、20世纪文化史、控制论、方法论、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艺术设计理论、结构几何、设计技术、技术物理、视觉交际学等等。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使得艺术设计理论能够超越任何一门科学的局限性,更深入地揭示审美意识的本质和揭示艺术活动的规律。
艺术设计理论体现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从来没有一门科学像艺术设计理论这样有如此多的学科在统一研究对象中协同起来,有如此大的学科跨度。艺术设计产品要具有物质实用性,技术、工艺、经济的可行性,形象的美观性,环境的协调性,真正实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合目的性的统一。仅仅在造型规律上,如在数学上就不仅运用到传统的几何学,还运用到现代模糊数学、突变数学、拓扑学等等,在物理学上运用到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等;在技术上运用到仿生学,在美学上运用到各种理论,这种多学科的写作,可以揭示艺术思维的规律性。通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协同,使个体的多样化精神追求与社会的规律能够统一起来,使得非理性的本能、直觉、情感、意志与社会的理性和普遍性的文化统一起来,体现审美意识的文化整合功能。
三 艺术设计理论的系统性对美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理论的最大特点是系统性。在乌尔姆高等造型学校1966年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就把当时刚兴起的控制论理论作为方法论基础。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关于“质料、形式、动力、目的”的四因说就说明了以目的为指向的事物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过程,由此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有机结构的形式特征,这也是美的特征。这是那个时代的天才思想,与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系统科学有着内在一致性。系统科学认为说明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系统内部不同层次、要素发生非线性的相干作用,随机涨落,各自的自由度受到整体的约束机制的控制,发生自组织的协同效应,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艺术设计理论本身是多学科构成的系统,其内部形成多层次的结构,形成形而上的理论与形而下的理论的协同;高层次的方法论与具体操作的实体性学科的协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艺术设计的对象是要(人)素、结构、功能的系统,内部要素构成的有机结构与外在形式的协同;艺术设计的核心功能是一个以主体(人)的多层次需要为价值指向的有机系统;艺术设计的语言是人与人相互沟通的社会文化媒介,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系统;艺术设计的最终产品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同。
总之,艺术设计理论揭示了自然结构、人的生理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一致性,使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达到高度的一致性,揭示了美的内在本质是实现和谐性社会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医学技术伦理范文4
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具有科学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企业文化,1996,2.
医学技术伦理范文5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教学,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由于现代媒体的参与与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使学生学习容易由被动转为主动,其自主性更大大得到增强,其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是处处凸显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想,从教学的指导理念,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支持信息资源的硬件、软件设备及潜件资源的利用,都渗透着人本主义的自然人性论。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由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等人文化教学理念,借助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情境,克服了传统学习理论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优化了其教学效果,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趋于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综合的观点是尊重生命、培养健全个体思想在学习领域中的反映,引导并启发信息技术教学有了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这正是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内涵体现,通过对学生信息情意的激发,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教育教学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⑵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谐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要求教师充分地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目前,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育环境、传统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都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启学生的乐学、愿学、好学的学习态度。
⑶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大多重点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帮助老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
⑷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意义学习,强调过程学习,这对于克服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忽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偏向不无启示。信息技术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学习时空、师生关系变成了可持续发展关系,在教学中容易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
二、自我实现是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罗杰斯提出人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促使人生长和发展的最大内驱力,甚至是推动社会前进时的动力。目前,学生的自我实现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先进的媒体的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情况的变化、条件的不同进行灵活地运用和调整,具有学习的自由性和充分的灵活性。在具体学习开始之前,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树立目标,制定计划,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个人的实现目标和需求,然后,根据这一特定目标安排学习步骤,选择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行为监控、反馈,依据学习结果,正确评价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和水平,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加强薄弱环节,真正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此外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为自由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在教师的严密组织管理下进行教学,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这使得教学生会学习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学为教师的移情提供了先进的媒体和渠道教育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充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到人本主义崇尚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和美德的价值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自我实现正好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了方向性的理论依据。
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彰显人性化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是指支持、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内外因素与条件。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教学对资源的依赖性更大,因此有人称信息技术教学是基于技术和资源的教学。下面主要从以“三件”划分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即“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来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其的影响。
1.信息技术教学中“硬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首先,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与发展,现代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网络信息处理时代,其主要特点是因特网(Internet)广泛应用,实现了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国摘要以多种形式筹借资金用于此工程的建设,积极营造信息技术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克服传统环境的限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克服时间地域限制,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的权利,这些也都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硬件资源人性化的表现。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配备了很多信息技术设备,如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而运用液晶显示屏、积极扩充实验设备和扩建实验场所,大力开展情景教学,从各方面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些人性化的措施,是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和考虑。硬件资源建设的优化更好的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而且能提供丰富而广泛的学习资料,从而充分利于学生学习时自由地发挥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意义的学习论文范文。
2.信息技术教学中“软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并精心设计这些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以使学生在进行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学习过程中,优化知识与个人经验的整合。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各样的软件资源为学生建构真实的教学情境,成为教学资源的整理者和设计者。从目前的各种计算机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资源、电视教学节目的设计来看,整体设计十分人性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管从界面的块状布局、颜色搭配、导航链接、音频、视频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及心理特点,使教学达到视听结合,其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感染力都大大增强,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像模拟、游戏型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论文,它们都是用计算机提供仿真的环境进行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自主进行选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进行意义学习,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课程软件资源建设中的人性化。使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3.信息技术教学中“潜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步实现了教学的网络化,网上教学、网络学校的诞生和发展,不但开辟了教育教学交流的新渠道,也是信息教学的人性化的优势体现的愈加明显。例如在虚拟现实教学中,学生能享受到一个完全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在那里老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也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网上讨论,没有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压力,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能得到最大的保护,这种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不光使教学有了一个良好学习氛围,而且这些潜在条件优势充分体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和自由。
总之,要使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就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渗透,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总之,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反理智重情感、反灌输重创造,反强制重自我的新姿态而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了新的活力,所以要充分发挥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夕真.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75-178.
[2]冯锐.论人本主义理论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71.
[3]周平儒.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3):36-37.
医学技术伦理范文6
一、引言
纤维艺术,是当今最为绚丽、最具有人类智慧的手工艺术品之一[1]。这门艺术主要是指艺术创作家通过各种纤维质以及类纤维质材料(如羽毛,碎布,树皮等)的收集,对其进行初步的定型处理,然后经过捆绑、缠绕以及打结等多种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纤维艺术最为常见的作品,就是壁挂工艺品,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经常被当作装饰品表现出居室的品位和格调。我国的纤维艺术最早的雏形,就是享誉全球的“中国结”。为了继续发扬这门艺术,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同时也拓宽广大学生的视野,我国开始了“纤维艺术入课堂”的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近些年开始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育制度的探索。在教育制度探索的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人们广泛重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2]。为了符合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教学的普及,提高教学效率,我国教育部门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发展不充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本文从当今社会的热点出发,结合了教育体制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介绍了现阶段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状,并通过分析该项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探讨出实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实途径,为我国纤维艺术教学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文化教育建设的不断推进,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二、我国现阶段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尽最大可能的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化、互动化、创新化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目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不完善,无法充分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导致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我国现阶段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较为严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从而导致建构主义理论只浮于表面,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学生缺乏沟通交流的热情以及独立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当今的学生学习理念出现偏差,普遍的认为成绩决定一切,另外再加上传统教育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三、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1.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人性化教学的需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侧重于对广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掘,从而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依靠学生本身实现独立学习[3]。因此,将该理论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可以有效地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化交流,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充分的沟通中,实现独立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从而推动人性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是推动我国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措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现人性化的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解决了这一难题,有利于推动教育制度改革,提高当前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四、 现阶段实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实途径
1.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纤维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我国的教育部门必须通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教师的实岗培训,努力提高教师应用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为了实现人性化教学管理,有必要对广大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保证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从而保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