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积极学习理论知识

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张友辉,江西南昌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6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48-04

行为主义开始于十九世纪20年代,兴盛于60年代,现在已在人们的责备声中,渐渐地势微。接踵而来的是建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究其个中缘由,主要是行为主义在课程中注重控制本位,强调对学生的控制,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压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解放,自由、全面发展,与现代的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相对而言,建构主义主张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建构自己有意义的世界。人本主义则主张以人为本,在尊重学生独立个体,完全生命体的前提下,对课程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充分体现其个性,发挥其特长,从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事实上,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诸领域,我们不难发现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一些教育理念大多只停留在人们的口号倡导中和理论研究上,还没有多少真正地落实到社会实践中,特别是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领域。反观行为主义,尽管它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非议,但其经典教育思想、学习理论仍被运用于职业教育各领域,体现其价值所在。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要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视为刺激与反应之间新关系建立的历程,所谓学习是个体处于某些条件限制(指引起反应的刺激情景下)所产生的反应。同时,将个体学到的行为解释为刺激反应之间关系的联结,而所谓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个体某种固定的反应,但经条件作用后,它就能在该刺激出现时做出该固定的反应。

(一)联结学习

桑代克通过猫解决疑难笼问题的著名试验,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最终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后来,他和同事们又通过一系列动物和人的学习实验,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定律。

1.准备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随个体身心准备状态而异,个体在准备反应状态下任其反应,将会因反应而获满足,有过满足的经验,以后在同样的情景下自然会出现同样的反应。

2.练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削弱。

(二)刺激――反应学说

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的影响下,提出了刺激一反应学说。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是以刺激与反应的术语进行解释的,至于个体的内部状态,认为这一部分是“黑箱”。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

1.频因律。能解决问题的动作在每次练习中是不可缺少的;这种S―R刺激联结建立的次数越多,联结越牢固。

2.近因律。让尝试与错误过程最后的成功动作,总是前一次练习中的最后一个动作,于是,在下一次练习中,这一动作必获得较早发现。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他认为,由于人的行动多半是各种各样的操作,因此操作行为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境。他把重点放在结果控制下的操作学习上。

斯金纳十分重视强化的作用。他指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他认为,强化所增加的不仅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且更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即发生的概率。对个体偶然出现的某一动作,若能立即给以强化,则该动作复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若强化多次.这个动作就能得以保持。他认为,练习不只能提高速率.更能为进一步的强化提供机会。所以,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变化。

斯金纳还认为,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强化的程序,采取连续接近的方法去塑造行为,即把动作分成许多小步子,当个体往所需的动作接近一步,就给该步骤以强化,直到最后达到所需要的所有动作。他认为,倘若采取这样的方法,无论操作离所设想的目标多么遥远,或者所设想的行为多么复杂,只要一直稳步前进,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斯金纳把他的理论运用到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中去,在教学上影响较大。

(四)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它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进行简单的模仿;二是抽象性观察学习,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三是创造性观察学习,观察者通过观察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因而,观察学习不一定是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也不等于简单的模仿,模仿只不过是观察学习的一小部分,但模仿使人们能够甚至在他们尝试某一特定行动之前,就可以通过向范例学习到他们应做些什么、从而减少直接尝试错误学习的负担和风险。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应包含四个子过程即注意、保持、动作重复以及动机。观察学习在动作学习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一切动作的学习是从观察和模仿开始的。

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

根据以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义阐述,行为主义突出的特点在于预期行为的达成,强调通过刺激与反应联结、观察、模仿、训练以及强化的方式,让人的行为发生具体的变化,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强化就能较为顺利完成一个由生手到熟手再到巧手的过程。这与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目标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为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而此类人才的关键就是要有熟练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想获得熟练的工作岗位技能,不经过目标明确,反复的训练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对职业院校而言,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的教授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通过实训、实习和实验课,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于工作岗位的动作技能,这也是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之所在。可见,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程目标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目标主张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整个课程活动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阐明学生应该做什么,需达到什么程度。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为目标具体、明确,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用泰勒的话来说,“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并指导教学”。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的,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院校实训课可采取任务分析的方法,把职业的业务活动,先分成几个相应的职责,再把每种职责又细分为几个相应任务,最后每个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便于教师能按顺序的有梯度地进行教学,也便于学生观察、模仿,进行练习、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准确地进行评价,就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地教育督导,与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

(二)课程组织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组织主张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在编制教材时,将知识、技能按照工作岗位内在的逻辑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技能项目(或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技能项目组合成一套前后衔接、逐步加深的训练程序。让学生按照这个程序循序渐进地逐个学习每个知识、技能项目。在伴随每个知识、技能项目的学习过程中,还应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和矫正补救的机会,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项目,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教材组织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是实施程序教学的关键所在。此外,按照程序教学原理,在编制职业院校实训课教材时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小步子原则,教材中的知识、技能项目不宜过大,而应该划分成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下一步与上一步之间在难度和深度上差异不宜过大,便于学生有条不紊地展开学习;二是积极反应原则,在教授每个知识、技能项目之后,都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解答);三是及时强化原则,在学生做出反应后,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给出反馈的信息,以便及时地进行强化,对学生知识或技能错误的反应提供纠正补救的机会;四是低错误律原则,程序教材的编写要尽量减少学生出现错误反应的可能性。错误的反应得到的是令人厌恶的刺激,因此,过多的错误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速度,对于学习缺乏信心的职业院校学生更是如此。无错误或少错误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学习的动机。总之,强调职业院校实训课教材的逻辑结构的序列应该说是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实训、实践活动的。

(三)课程实施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实施主张强调观察、模仿、训练和强化。在职业院校注重实训课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根据动作学习理论,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学习者外部动作行为在外部影响作用下的变化过程。动作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快速、准确的动作行为习惯。这种学习效果取决于动作反应行为的次数与质量。动作技能形成后用于完成新的任务,就是行为习惯的泛化(见图1)。运用时的动作任务与学习时的动作任务越相似,运用起来就越容易,越有效。因此,在实训课时,学生务必要仔细地观察、悉心揣摩。力争由开始的直接观察、简单模仿,做到最后能创造性的观察、建设性模仿。把外在的、简单的技能操作,综合、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由一个技能门外汉转变为行家里手。当然,在这个艰辛的锐化过程中,只是观察、模仿还是不够的,还要辅助大量的训练和强化。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个体任何一项联结的获得都是刺激和反应反复作用的结果,重复练习时联结的形成十分必要。正如桑代克所说:“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练习可以加强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所以,必要的练习是实施实训课程的基本方法。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行为主义者所倡导的练习,大多是重复性的机械练习,这种练习对于一般动作技能简单学习很有效。但对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复杂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不够的,况且一味的重复单调的练习容易形成定势,所以必须进行策略性的变式练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还认为,对个体来说,任何练习都是乏味的,这就必须要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强化也就成了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对实训课这一种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的课程,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强化机会应该是成千上万的。在强化过程中,应更多的偏向于正强化和断续强化,这比起负强化和连续强化,将更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

(四)课程评价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评价主张科学―实证评价。一方面,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因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导致的外在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接受刺激并自动地受练习和强化影响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外显的、可观察的,应该通过测量学习者的外显行为来证明他们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是基于职业院校的特点。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要实行良好就业就需以社会需求为最高标准,也就是说职业院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社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而现在用人单位用人的原则是就业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度过工作适应期,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些指标是外显的、具体的、可测量的。例如,要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测评人员可以通过该该生制作某件产品的速度和质量来衡量。这种外显、可测量的评定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让人信服,相对而言,那些内在的、难以测量的人文―自然的评价方式却难以让人信服。“是骡子是马只有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行为主义心理学还尤为推崇客观性测验。所谓客观性测验,其主要特征是测验者首先制定一套明确的、标准化的评分规则。然后,用此规则去评价被测试的学生,评价严格按照评分规则进行。当然,在客观性测验中,评分标准往往是由行业专家和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测验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工作岗位的相关知识、技能。这样可以经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对课程的评价应该偏重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因为课程的实施是整个课程的环节的重中之重,缺乏有效地课程实施,学生知识、技能得不到提高,那么再好的课程计划也只不过是空中的楼阁,水中的月。所以,笔者主张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应是科学―实证评价,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评价更是如此。

三、总结

行为主义课程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学生的行为,并制定具体的行为目标,克服了传统课程目标的主观性、模糊性和抽象性,使课程从目标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尽管在一阵阵新型课程理念的“浪潮”声中行为主义课程理论似乎逐渐“销声匿迹”,但实际上它的课程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潜流”,并深深地“浸透”到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之中。可以说,行为主义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今的课程中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机能主义)和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的潜在影响,行为主义课程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机械性。具体体现在:不太重视行为的内在原因,较少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人格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对自主学习活动重视不够,将学生常置于被动发展的地位。但笔者认为,对行为主义课程观还是客观地看待为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在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中有机地融入行为主义的观点是合理的、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至少目前是这样。

参考文献

[1]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出版社,2002.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黄克孝著.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德恩著.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范文2

论文关键词:理论;二级学科;“轮式”理论

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基本原理、发展史、中国化研究、国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加强学科建设,开展科研和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五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学界存在两种看法:一种为“圆式”理论,以三个放射状圆圈来表述学科间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因无法纳入圆圈中而被视为上述各学科的应用(见图1);另一种为“分式”理论,即视基本原理、发展史、中国化研究、国外研究为基础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为应用学科。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对厘清五个二级学科的关系有所裨益,但都存在偏颇:第一种意见既不能反映五个二级学科的全貌,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无法纳入圆圈之中,同时也不应机械生硬地套用圆圈来表述,因为四者的关系根本就不是大小圆圈的关系;第二种意见的不足就更为明显,因为这五个二级学科既具有基础理论性,又具有实际应用性。笔者主张“轮式”理论,即本身位于中心,基本原理学科是从理论、现实、横向或共时态角度来研究,发展史学科是从实践、历史、纵向或历时态角度来研究,前者是静态研究,后者是动态研究;而中国化研究、国外研究①、思想政治教育(又称的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学科,都是围绕纵横两条线展开环形运动的解读、研究和运用,如图2所示。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本身,位于“轮式”理论的中心位置,是马克思恩格斯以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亲身参加社会革命实践为基础,从所处的时代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充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原汁原味的。

(2)基本原理和发展史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来解读。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说,对马克思恩格斯原着读得还很少,尤其是受语言的限制,对原文着作接触得就更少了。因此说,对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研究,都只能说是“走近马克思”,距离“走进马克思”还很远,但“走进马克思”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两者之间是一个逐渐从前者到后者的关系问题。

(3)“走近马克思”涉及对解读的客观性原则问题。从对象的实际出发把握对象,以主客观相符合满足认识的真理性,这既是

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们进行事实认知的客观性原则。在解读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或者借用释义学术语说。解读者应该坚持从本义出发解读文本。

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画、一件雕塑艺术品、一种科学理论,都凝聚着某种思想,蕴含着一定的意义,而这些又体现了某个精神主体的理念和愿望,这就是决定作品面貌的作者意图。泛泛而论,作者意图属于主观性的东西,然而它一旦物化为客体,就以精神客体的身份,带着客体性的标记与解读主体一同步人解读的过程之中。因此,所谓解读者能否从客体出发解读客体,就突出表现为能否按作者意图解读作品。进一步说,是否承认作者意图的确定性,这是能否满足解读客观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关于作者意图的确定性问题,西方释义学有客观主义和怀疑主义两种理论。前者突出强调作者意图的客体含义,认为作者意欲表达的含义是自我统一的和明确的,一部作品的重要性可以随时问和前后解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作品隐含的意思是不变的。后者否认作者意图对客体的决定作用,认为它是外在于客体的东西,与客体含义不具有同一关系。作品的意义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永远从属于一次次发展变化着的现实,所以客体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和可塑的。对这两种观点,不能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不过,就提出了理解的客观依据和标准、指出离开作者意图任意处置客体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错误这一点而言,客观主义的解读前提无疑是正确的。前提正确不能说明一切,正如霍埃所说,客观主义与客观性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客观主义将释义的客观性等同于作者意图和客体含义的固定不变性,这确有形而上学之嫌。事实表明,作者在制作作品过程中改变初衷是常有的事。当一个作家发现其作品与他本意相左时,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他人将其对某一作品的解读当做是作者的本意而产生的误解,由于这种误解恰巧代表着对该作品普遍满意的看法,这就使得作者完全可能采取默认态度,允许违背作品原意的解读成立甚至认同;二是他人对作品的解读包含着对作者意图的干预,如作者确认其高明,亦可能通过修改作品来改变最初的意图。

说作者意图和客体含义并非固定不变,决不等于否认它们具有相对确定的属性。在这一点上,怀疑主义走得太远了。他们将作者意图与客体含义割裂开来,认定客体含义不依赖其思想者,含义因人而异,这就必然导致对客体客观对象性的否定。事实上,主观、任意地设置解读标准的反权威主义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因为这只能导致解读的混乱状态。

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范文3

论文摘要:遵循系统分析的思想,首先根据对健轰操教学研究的分析,指出建立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对促进健美操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并提出建立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的设想,接着从信息构建理论对平台设计提出的要求出发,给出了部分系统实现方案,最后给出了平台的系统架构.

简·方达为减肥而创编流行至今的健美操,其不拘一格的动作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健美操具有减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消化功能、培养审美能力、培养意志力、培养良好的社会品德、促进创新能力培养、改善情绪等优点,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健美操课程。但笔者认为健美操的设计和教学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如果编排缺乏艺术性或简单的进行动作传授会使大学生们丧失学习兴趣,在编排方面教师们的能动性很大,一些将动作和音乐的旋律完美融合的健美操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犹未尽的感觉仪,而由于健美操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许多教师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是,当前缺乏对这些宝贵的艺术资料和教学经验的有效保存井共享的机制,健关操老师相互间的交流也相当有限;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健美操课程尚无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枯燥,教学评价采用单纯的技术评分机制,过于依赖教师的主观认定,不能全面地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学生们也非常希望有一个可以随时学习健美操知识的平台。因此构建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作为支撑健美操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及时保存优秀健美操设计,同时辅以各种与健美操有关的知识,对提高健美操教学水平,使健美操教学走向规范化,提高教学成果的受益面,促进健美操教学经验的共享,增加学生学习的知识性、趣味性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健美操知识资源在向健美操教师和学生开放的同时,还可以成为校内其他教师或社区居民学习健美操的新途径,为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建设增加新的载体,为体育院系进行教学数字资源建设提供参考。

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构建的主要方法是将健美操的教学环节的各类信息经过数字化加工后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存储并,其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健美操教学信息构建的过程。我们将以信息构建理论为指导,提出我校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的构建架构设想。

1信息构建理论概述及其在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的应用

信息构建(IA)理论最早应用于各种电子商务网站的构建,网站经营者需要知道网站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找到改进的办法,而用户需要r解如何寻找最好的网站,以获得最好的服务和最大的价值,信息构建理论为评价各类网站提供了指导方法。

日前基于IA理论构建的网站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网站内容和网站设计。研究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有助提高新的网站设计水平和效率,因此我们将首先根据网站内容评价指标结合健美操教学知识特点来分析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网站所应该涵盖的内容以及内容的组织方式,然后根据网站设计评价指标结合网站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分析如何从技术的角度得到较高的评价。

1.1健美操教学知识体系内容

健美操教学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目标、教学内容、相关知识、能力拓展、教学相长、结果评价(其中基本目标参考的研究),教学内容的设计、相关知识的提供都应该是围绕基本口标进行的,而能力拓展、教学相长通过增加学生学习健美操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基本日标的完成而设置的,结果评价则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过程,是完成基本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过程组成部分。其中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知识原理、运动能力、素养提高汽个部分。对照网站内容评价的准确性、权威性、全面性、独特性、时效性、实用性指标要求,除时效性要求本网站提供的各种知识尤其是新闻和报道类的信息要及时更新外,其余几个指标都很自然地得到满足。

1.2平台网站设计技术分析

平台网站设计评价指标包括:全局导航、局部导航、语境导航、补充导航、分类体系、交互性设计、搜索系统、标识系统。

全局导航和局部导航都要求导航的全面性、位置的一致性、位置指示符的完整性。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数据库管理全局和局部栏目的图片、位置次序、位置指示符、栏日的层次关系等所有与全局或局部导航有关的网页元素,并管理所有页面的栏日级别信息。网站设计时,采用动态网页技术,从栏日管理数据库中读取各栏目的名称、图标、页面指向等信息,同时显示当前页面的栏目级别。在今后的运行中,任何维护都首先对栏目管理数据库进行维护,将从根本上保证全局和局部导航的各项指标的顺利实现。而采用框架式的网页主体结构很容易达到全局和局部导航的全面性要求。

语境导航也称上下文浏览、参见导航或预期导航。在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中,将针对每个页面或栏目建立相关内容或服务的链接,包括相关知识的其他网站等。

补充导航指标要求提供网站地图、网站内容索引等直观的导航,以方便网站用户直达所需信息。当我们使用栏目管理数据库来管理全局和局部导航的栏目关系后,建立网站地图以及网站内容索引就相当方便了。

分类体系评价指标要求内容对象分类或分组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要求在组织网站内容时,严格按照健美操教学知识体系来完成对各种内容的分类,对于类目之间的联系则通过在知识库中增加相应的条目,并在适当的页面中表示。

交互性和搜索系统设计要求网站提供多种交互界面,如数据库查询,BBS公告牌等.同时在网页中留卜联络方式。用户可以和信息提供者进行直接交流。这要求健美操教学平台在增强与用户的交互性方面要化功夫,除了常规网站采取的措施外,还要结合健美操的特点设计一些特别的交互虚拟场景。

标识系统决定如何称呼和调用那些分组内容,并创建一致的标识方案。要求对网站的所使用的各种名称和术语进行仔细推敲分析,并通过接受网站使用者的评价的方法来逐步改进。而各网页内容的一致性则需要通过对网页的关键词表及栏目管理数据库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不一致的标识。

另外网站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站数据的安全性、可扩展性以及其他的运行性能2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网站的实现方案。

2.1平台网站功能层次图

根据以上的技术分析,我们得到如图1所示的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的网站系统功能层次图。管理员通过管理系统来维护网站的栏目、网页、留言、相关知识和课件管理员或教师在回答留言板问题时,可以直接参考相关知识,并根据留言板的问题频度建立_常见问题问答。知识讲座中还包括各种有关健美操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书籍的信息。

网站用户主要包括一般用户、VIP用户、教师、管理用户,用户管理主要是对一般用户以外的用户的权限的管理,一般用户拥有浏览网站信息,发表评论和留言等基本权限,VIP用户拥有卜传自己的DIY作品的权限,教师用户拥有上传课件的权限,管理用户则拥有管理各种不同数据表的权限,平台根据用户的角色权限显示不同的页面内容。严格区分用户权限级别,有助于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和数据的有效性。

动态网页通过嵌入在网页文件中的脚本,从管理数据库中读取网页组成元素的各种信息。这种方法保证使用同一网页元素的所有网页文件都是一致的。

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的组织结构以健美操教学知识体系为主,包括全局导航条、局部导航条、网站地图、网页内容索引、信息检索、留言板等。

外部访问接口主要是由平台开发的专门供其他体育知识数据库访问健美操知识平台信息时使用,这样可以使健美操知识平台方便地成为体育知识库系统的子系统。 本平台网站将使用数据库管理各种网页元素包括平台的栏目信息、各种健美操知识、课件和视频以及用户管理等,这样可以为网站的维护和升级提供很好的扩展性。在这些数据库的基础仁,结合动态网页生成技术,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的网站搭建。

2.2增强平台交互性的相关实现技术

根据文献提供的网站评价结果,交互性是多数网站比较欠缺的方面,但却是网站赢得用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里重点介绍本平台在增强平台交互性方面的特别思考:

2.2.1自动关键词索引,提高用户搜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实现这一功能需要建立所有页面的关键词表。目前对关键词表的建立有两种方案,一种是人工方式,另一种是自动分词方式。人工方式的缺点是效率低,不全面,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白动分词的缺点是分词的专业相关性不好把握,但是可以配合专业词表来解决。因此,我们将首先建立体育及健美操专业词表,并采用自动分词方式来建立页面关键问表索引。

2.2.2 DIY教练。利用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对学生自编健美操的过程进行知识相关性的辅导也能进一步增强平台的交互性。具体做法是建立健美操编排的基础知识库、编排案例库、编排素材库(包括音乐、基本舞步、单元舞、音乐与舞步或舞姿的搭配素材等)以及DIY作品库(包括教师对这些DIY作品的评价),甚至可以在这些作品中评选出优秀的作品,作为学生健美操大赛的备选队。

2. 2. 3健美操运动处方。网站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处方知识库中搜索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案,健美操老师会为那些没有找到合适处方的用户开出健美操运动处方,这些处方又可以作为新的知识为其他人共享

2. 3健美操知识平台网站的进一步扩展

健美操教学知识平台网站的目的是为健美操教师提供教学知识、学生学习健美操知识并与教师进行互动沟通的平台。对学生来说,平台的知识内容是否丰富,更新是否及时将直接影响其对网站的兴趣和依赖程度,对教师来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也会慢慢尚失将自己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平台的积极性因此一方面,平台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增加平台的知识内容,如开发新的软件,专门搜索国内外关于健美操学术研究和优秀健美操的设计等;丰富平台与学生互动的手段,如开设健美操俱乐部,为健美操爱好者提供专门的辅导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平台开展师生间的交流,听取学生的建议,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并将教师对平台的贡献度纳入工作考核。只有这样,平台的建设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3平台的系统架构、特点及意义

系统架构主要从整体上解决系统应用中各个环节的连接、子系统的部署、信息的存储问题,系统架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实施效率。根据以上的技术和功能层次分析,我们采用如图2的B/S模式的系统架构。

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贸易;理论内核;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6-0015-07

一、引言

贸易经济学(或商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贸易领域的各种经济关系和运行规律的学科,由于一直没有明确统领学科发展的理论核心,贸易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摇摆不定,其科学共同体中存在“宽派”和“窄派”之分。在研究方法上,未能充分应用现代经济学定量和经验实证分析方法,从而削弱其对现实问题的理论解释力。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借鉴产业组织学、新制度经济学等成果来重建贸易经济学(夏春玉、丁涛,2011;冉净斐、文启湘,2004;石明明、张小军,2009),并取得较大进展。但受制于理论内核界定的模糊,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缺乏科学研究纲领标准的评价,理论创新路径也不够明晰。因此,与其他蓬勃发展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相比,贸易经济学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从主流经济学对贸易理论研究看,经济学说史上解释贸易产生和发展的贸易理论与分工深化的历史演进逻辑是相一致的。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的是产业间贸易,这主要是基于国与国之间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形成的国际产业间分工。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与国之间同一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开始出现,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逐步上升。这种国际分工现象是难以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论来解释,而新贸易理论运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在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的商品模式、贸易和流通方面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

20世纪60年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大幅度上升,一些学者研究产品生产阶段或工序在不同国家间分配,如Dixit和Grossman(1982),这属于早期的关于产品内分工的研究。随着分工深化,服务不仅成为产品内分工的重要贸易标的,而且通过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推动产品生产流程的优化。进入90年代,随着全球外包、海外外包、转包等产品内分工现象的出现,以Grossman和Helpman(2005)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引入产业组织和不完全契约的分析范式,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内容和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产品内分工产生的动因主要来源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如Dixit和Grossman(1982)认为生产分割为不同阶段上的比较优势是创造产品内贸易利益的基础b 3592,而卢锋(2004)则认为不同生产阶段对应的有效规模存在差异。

随着分工深化,一些学者考虑分工机制的内生演进,并在这样的条件下解释贸易的产生。如Stiglitz和Dixit(1977)、克鲁格曼(1979)等从产品种类数的内生性分析贸易对生产规模和参与贸易国家的福利影响,而Roser(1983)、Becker和Murphy(1992)考虑专业化水平的内生性。杨小凯(1992)等对分工的内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劳动分工演进过程的特点是内生均衡的移动而不是静态的均衡,在此基础上比较利益会内生地创造,随着交易效率的提升和市场容量的扩大,国内贸易自然会延伸到国际贸易。

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纲领,贸易经济学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结构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按照拉卡托斯的界定,一个完整的或成熟的科学研究纲领应有一个公有的理论“内核”,有一组保护硬核的“保护带”和引导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启示法”。本文以分工深化为主线探索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基于科学研究纲领标准分析贸易经济学的“保护带”和“启示法”,并试图从内核、保护带、启示法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构建贸易经济学严整的知识体系,最后提出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路径。

二、分工深化为贸易得利的普遍性奠定基础

自人类社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业成为独立经济部门后,分工深化不断促进贸易发展,不仅促进交易量和商品交易品种增长,而且使交换范围从区域扩展到国际市场。交换是最微观和最基础的活动,贸易是分工基础上的交换。分工深化不仅扩大市场规模,而且提升生产和交易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交易制度的完善,降低交易费用,增进交易效率,从而形成报酬递增的源泉。以分工深化为主线,不仅可以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而且可为贸易得利的普遍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为贸易经济学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内核。

(一)分工深化扩大市场规模

首先,按照斯密定理,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水平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其次,市场规模与分工是相互作用并自我演进的。杨格(1928)提出著名的杨格定理:迂回方法的经济,或其它形式的劳动分工经济更多取决于市场的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杨格论证市场的大小不仅由人口规模,而且由有效购买力决定,而购买力由生产率决定,生产率又依赖分工水平,市场规模与分工程度相互依赖并以累进的方式自我繁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大交易对象、品种和规模,最终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实现报酬递增。

(二)分工深化提升专业化收益

按照杨格的论述,分工可用三个概念来描述,第一个是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水平随每人的活动范围缩小而提高。第二个是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第三个是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的产品种类数。通过分工深化,在生产中不断引入迂回或间接生产方式使用劳动可增进专业化水平和收益。对个人而言,Roser(1983)指出,分工收益由人们关于专业化决策内生决定,对专业化水平的选择来自于人力资本报酬递增。

另外,随着产品工序和间接链条迂回生产方式的不断引入,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知识高级要素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导致企业间生产效率的差异。企业生产效率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内生地选择不同技术水平和雇佣不同类型员工,从而提升企业专业化水平和收益。Helpman(2006)认为企业异质性会内生行业新的比较优势,产业链链条得到延伸,最近几十年跨国公司内贸易和产品内分工的快速发展充分证实这一点。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分工深化都提升交易主体的专业化水平,发挥知识等高级要素的边际贡献,减少重复学习时间和费用,并通过更高的专业化水平提升生产和交易效率,形成报酬递增的经济利益。

(三)分工深化推动技术进步

分工深化还推动技术进步。马歇尔认为机械的改良与分工的日益精细是同时并进的,机械改良使得进一步分工的工作价钱便宜和更为精密。技术进步不仅包括新自然资源及其应用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增加,而且包括交易方式、交易制度、商业习惯、流通组织的变革。

技术进步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加强报酬递增的力量,从而为贸易得利普遍性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近几十年来流通创新为例,交通运输技术的改善极大地扩展市场范围,增进人类交易能力。而以光纤通信和数字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信息交流的准确性,而且降低通信损耗,这极大降低了由于信息传输而产生的交易费用。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信息交流,监督和协调其分散的贸易活动,并对相关业务信息快速进行存贮、分析和处理,为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支持。信息网络的普及使得全球范围的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贸易组织的创新,催生供应链战略联盟、价值链集成商、品牌运营商等新的贸易组织方式的出现。而这些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创新形式极大地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搜寻的成本和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断提升交易效率和贸易量。分工深化还不断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减少交易中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交易制度的完善使更多的产品适合引入迂回生产方式,也使产品生产工序、环节乃至投入要素可分性得以增强,并降低协调价值链各环节的交易费用,不断提升交易效率,为贸易得利普遍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按照科学研究纲领的标准,围绕分工提出的“劳动分工的客观存在”、“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流通的本质”是贸易经济学不可证伪的公理,构成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商人、商业、商品、交换这些重要的贸易经济学概念也是以分工为思想内核的。交换是使用价值的互换,交易是价值角度的互换,交换是最微观的经济活动,交换发展为交易(贸易),贸易和交换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分工深化不断增进交易效率,为贸易得利的普遍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分工为理论内核也不断推动贸易理论研究纲领的发展。

三、以分工为理论内核的贸易经济学“保护带”和“启示法”

(一)贸易经济学中的“反面启示法”与“保护带”

根据拉卡托斯界定的科学研究纲领,纲领由一些方法规则构成,主要包括正面启示法和反面启示法,反面启示法告诉研究者需要避免哪些研究道路,正面启示法则告诉研究者寻求哪些研究道路。反面启示法禁止否定后件式对准内核,通过独创性声明来阐明,甚至发明“辅助假说”,这些辅助假说围绕内核形成“保护带”,将否定后件式转向这些辅助假说。辅助假说保护带可以通过检验,调整替换,以保护因而硬化的硬核。

和其他科学学科一样,贸易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中同样拥有引导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启示法”。应用反面启示法,保卫贸易经济学分工的理论“内核”不受经验事实的反驳或否定。如分工的程度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内生专业化与分工、贸易产生的原因、流通渠道的演化、零售业态变迁等等,这些关于贸易经济过程、组织存在的一些重要假说或假设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或经验证据来加以检验、证伪或拒绝。以分工作为理论“内核”,反面启示法禁止否定后件式对准分工这一内核。通过独创性声明来阐明“辅助假说”,辅助假说围绕分工内核形成“保护带”,将否定后件式转向这些辅助假说。辅助假说保护带可以通过检验,调整替换,以保护理论硬核。在这个过程中,以经验事实不断证实和增加辅助假说保护带内容,这就保护理论内核不受谬误的攻击,从而推动贸易经济学进步的理论问题转换。

(二)贸易经济学中的“正面启示法"与“保护带”

同时,应用“正面启示法”可改进和发展贸易经济科学中的“可反驳”部分,通过调整和完善“保护带”来发展贸易经济学。正面启示法包括一组部分明确表达出来的建议或暗示,以说明如何改变、发展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变体”,如何更改、完善“可反驳的”保护带。比如对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在不同交易环境下,引起分工深化的主导动力机制发生变化,或是提高报酬收益,或是降低交易费用,这样就产生新的潜在获利机会,推动分工深化。分工动力机制有资源决定的比较优势,也有市场规模和内生比较优势。具体分工环境中新的潜在获利机会为交易的形成奠定利益基础,也就催生新的贸易运行方式,影响贸易主体行为。“正面启示法”通过界定具体分工环境中交易条件,对某一种分工形式产生的报酬增进和交易费用节约进行阐释,从而不断发展调整和完善“保护带”贸易产生原因,而分工内核则不可否定和反驳。

正面启示法比反面启示法灵活,当一个纲领进入到退化阶段,正面启示法一个小小的革命或创造性的转换会再次推动纲领的前进。例如,针对“批发无用论”,其解释主要在于,在报酬不变的前提下,市场需求发生根本改变导致定制化程度提高后,市场内生出降低产品技术信息甄别费用的需求,企业自创品牌与自建营销网络将导致专业市场的瓦解。采用正面启示法,一些学者以规模报酬递增替换规模报酬递增不变的假设,考虑批发市场拓展对分工交易可靠性影响,从而构筑以批发市场为基础的区域内生报酬递增机制和区际分工协作网络,并寻求经验事实的支持,有力地对“批发无用论”进行反驳,推动贸易经济学批发商业理论的发展。

因此,贸易经济学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纲领,以分工作为理论内核,同时存在一组保护分工内核的“保护带”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启示法”,由理论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和正面启示法四个部分构成贸易经济学严整有机的理论体系(见表1)。

(三)贸易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主题

在分工理论“硬核”和“保护带”的基础上,贸易经济学还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研究主题(见表2),并通过具体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形成本学科的理论结论,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贸易经济学的研究纲领。

四、贸易经济学的知识体系

依循分工的理论内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的划分,按照分工一交换一(贸易、流通、商业)的商品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贸易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应包含贸易成因与发展、贸易实现以及贸易活动人格化和专业化三个方面内容(见图1)。贸易成因与发展是贸易经济学核心和理论根基,贸易实现是贸易经济学基本理论在总体和宏观领域(流通)的拓展和外延,贸易活动人格化和专业化是贸易资本活动规律的生动体现。

(一)贸易成因与发展理论

贸易是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以分工深化为主线,围绕贸易互利性、普遍性和均衡性,贸易成因与发展理论包括:(1)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两个视角分析贸易的互利性,一是趋异视角,从价格、成本、劳动生产率、技术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二是趋同视角,从规模经济、技术外溢、干中学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为代表。(2)贸易互利的普遍性。贸易运行效率的综合评价方法;提高贸易效率的途径,主要解释分工与专业化如何增进贸易(流通)效率,侧重于解决专业化和交易费用冲突下贸易效率的发展问题。(3)贸易互利的均衡性。贸易利益的分配;宏观贸易政策体系(贸易促进政策、国际化政策、现代化政策、贸易安全政策);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创新。主要涉及产业链的产销衔接、国内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发展、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协同。

(二)贸易实现理论

贸易实现理论具体包括贸易时间实现、空间实现、利益实现和实现形式四个方面内容:(1)贸易时间实现,即不同产业背景下贸易时间实现方式问题。包括贸易时间价值、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贸易实现中的时间差异与套利行为、流通运行速度等内容。(2)贸易空间实现。贸易空间的分工基础与运行条件;贸易空间效应(点:聚集效应;线:伸缩效应;面:网络效应);零售商圈与城市商业空间布局。(3)贸易利益实现。流通效率的综合评价;流通费用、成本、利润构成与核算方法。(4)贸易实现的形式。即供求形式、价格形式、支持与补贴;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运行过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三)贸易活动的人格化和专业化

贸易活动的人格化研究贸易资本微观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规律,贸易活动的专业化是从国民经济角度考察商业的产业地位和作用,从社会角度考察商业的分工体系,并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对商业主体和行为进行监督与规范。贸易活动的人格化和专业化的核心问题包括:(1)贸易活动人格化。贸易主体的投资、经营;商业企业的购、运、存、销;商业企业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商业盈利模式。(2)贸易组织。主要从贸易组织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强调组织功能是流通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基本功能。包括贸易企业的规模扩张与复制;贸易企业的经济联系方式;商业企业与非专业化商业企业的融合等方面内容。(3)商业产业。包含商业市场结构;零售、批发商业的分工。(4)商业产业管理体制,其核心是促进商业领域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包括:商业管理体制环境、商业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管制目标、管制工具选择(经济性和社会性规制手段)。

五、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路径

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纲领,它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外界现实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贸易经济学必须不断发展完善,对新的贸易现象予以科学的解释,对贸易现象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指导。随着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和要素内分工深化及其与国际化、信息化的交互作用,社会的经济形态发展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分工和交易的范围极度扩张,以致使一切可以用于交换或交易的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都纳入了贸易的范畴。为此,贸易经济学理论发展应当遵循科学的理论创新路径,推动研究纲领的不断进步。

(一)坚持分工的理论内核

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首先应明确和坚持分工作为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应用启示法,构建辅助假说和保护带,将针对分工内核的反驳转向保护带。例如,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演进,对于分工基础变化而出现的新贸易现象,可以通过修改和替换保护带(贸易产生的原因)予以解释,而无论是产业间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分工的理论内核是不容动摇,贸易是基于分工基础的交换也是不容反驳的。

(二)不断发展替换退化的保护带

近年来,贸易经济学的退化主要原因在于贸易经济学学者没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调整替换保护带,一定程度上导致退化的问题转换,受到一些反例甚至受到支持反例的观察现象的反对。如“无流通论”、“批发无用论”等等,贸易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需要通过“反例”的观察现象,将反证据变成证认的证据,而这些反常必须在辅助、“观察”假说和初始条件构成的“保护带”中引起变化,保护分工内核不受到反例的攻击。

在发展贸易经济理论过程中,应围绕理论内核,采用反面启示法保护内核不受对立现象的攻击。同时,采用正面启示法不断修改替换退化的保护带,解释发展、动态的贸易现象。贸易经济学理论发展必须克服研究内容的部门色彩,并努力走出“政策解释学”的学术传统。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我国在贸易经济学的学科范围内曾经分别创建了商业经济学、物资经济学、粮食经济学、供销合作经济学、国际贸易等部门经济学科,这种部门分割的特征影响了贸易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也使退化的“保护带”未得到及时替换,进而使贸易经济学面对新的贸易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系统的解释。近年来,贸易经济学界努力克服研究内容的部门色彩,在学科重建上取得积极的进展,一些退化的“保护带”得到替换。但内外贸分立的贸易经济学研究尚未得到统一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根据正面启示法不断提炼研究主题,以替换退化的保护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贸易经济学研究纲领的进步。

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范文5

下面是包头日报社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宣传报道要求,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的一些做法。

一、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增强采编人员责任感使命感和业务技能

加强采编队伍建设,夯实报纸立业之基,这是历代报业同仁共同努力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党报开展了新闻采编综合素质培训活动、“三项教育”学习、新闻观学习培训以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党报的发展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又通过高素质的采编队伍的辛勤工作使报业获得长足的进步。

根据党委宣传部下发的《关于在全区新闻战线开展新闻采编综合素质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包头日报社积极组织、精心部署,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培训指导机构,并多次召开各种形式的相关会议,强调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制定具体的培训制度,使广大采编人员在做好日常繁忙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能够切实将学习培训落在实处、切实使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年的时间里,报社采编人员围绕学习培训的前两部分内容——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开展了认真扎实的学习。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广大采编人员日常承担着繁重的新闻宣传报道任务,风雨晨昏,难有止停。尽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理论的补养还是使大家生发了诸多的感受。如在理论基础篇之哲学原理章节,讲到新闻工作要把握适度原则,即:要适宜、要适量、要适时、要合法。尤其是适量原则中讲到:“应当懂得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道理。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控制好报道的密度,做到详尽报道和提纲契领相结合。再如,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才能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二、践行“走转改”,树立责任意识,踏踏实实写新闻

由于新闻工作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任何理论性的学习与培训最终要还原到实践中。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了解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鼓励和带动采编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投身于田间地头、城市社区、厂矿企业等基层一线,记录百姓寻常生活,反应群众的真情实感。同时在采访当中,通过深度报道、主题策划、舆论监督,提高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和从业操守,在实践中历练成长。

近年来有关春运,成为记者关注的重点话题。记者相继采写了铁路、民航、交通、交警等相关部门确保春运畅通安全的报道。记者报道的覆盖面不可谓不广,但是我们又感觉欠缺些东西。施行实名制、网上购票后,农民工是否感到了方便?那些为春运忙碌的个体,他们会有怎样的心境?我们惯常的报道往往是宏观够大、微观不微,其实离开那些鲜活的个体感受,宏观的支撑注定力道不足。于是记者深入到购票现场,采写出《三个农民工的艰辛购票记》的新闻特写,这3个农民工一个是用电话订票;一个购票时忘带身份证,让家人通过传真发送身份证复印件时,又找不到收传真的地方;一个网上购票,找到网络时,又不会使用网络预订。这样感同身受(下转82页)的报道自然是让人印象深刻,感慨颇多。

三、学习工作相渗透,培育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

采编队伍专业素质和道德操守如何,关乎着党报公信力与权威性的确立。多年来,包头日报社致力于倡导新闻观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总编辑率先垂范,编采部门主任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了所有编采人员。编采人员边学习、边摸索、边工作,将学习渗透于工作之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已经成为包头日报社采编部门的惯例。业务研讨、编采策划、考核打分,时时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

为紧跟全国党报发展步伐,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党报改革成果,以促进《包头日报》取得长足的进步,自2008年起,包头日报社总编辑、副总编辑亲自带队,先后分赴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地区考察学习。编采人员学习回来后,又将个人的收获与体会通过报告会等形式与大家分享,同时将一些先进的工作理念逐步融入到工作实践中。2012年,为紧跟国内党报发展趋势,包头日报社先后派出近20人次到北京、西安、广州、上海等地学习。一方面参加新闻机构组织的有关版面设计、新闻策划、网络新闻等学习培训,另一方面走进先进的新闻集团,如《广州日报》《京华日报》等报业集团现场观摩求教。这些走出去的代表回来后再传播给所有采编人员。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的采编人员能够走出封闭办报的格局,接受更多新鲜的办报思维和理念,报社又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曾先后三次邀请南方报业集团视觉总监赵小星,为编采人员进行了版面设计创意与规范化操作专题培训。2012年2月,邀请原《华西都市报》主任、国际劳动组织管理人员李维,作《新闻工作人员如何对待工作的专题报告》,培训在报社引起强烈的共鸣和反响。

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范文6

[论文关键词] 理论教学 实训 并重  

  

[论文摘要]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基础会计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训的学习是并重的。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 “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 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 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 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 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 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 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 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 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 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 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 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 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 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 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 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 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与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如果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 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 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兆英: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的衔接问题探析.会计之友,2006,(11)  

[2]强锦:关于《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