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管理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企合作管理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企合作管理细则

校企合作管理细则范文1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案受到多级领导的重视,在企业和高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一些保障措施的相继出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也得到了完善,大部分企业和高校都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但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F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主动性较弱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了解到校企合作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技能,但是许多学校还是存在很多顾虑,主动性较差,这使企业与学校间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

2.校企合作模式单一

企业的性质和管理与学校不同,有些企业的发展目光短浅,认为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对招聘优秀人才根本不担心,导致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只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并不在这些学生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员工。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没有对实习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产业链的培训。在这些实习生中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留在企业,但企业并没有将其核心技术等内容让学生进行了解和学习,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环境,达到企业的要求。

3.保障措施不完善

我国有些企业虽然已经开始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培训工作,但是一些相关的保障措施还不完善。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合作的组织者,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充当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角色,而学校在遇到问题时所采取的单方面决定使得企业没有参与权。对于合作企业来说,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企业培训,对操作规程不了解,很难保证产品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都需要企业来承担相应的风险。实习生在企业中没有具体的保障细则,一些风险机制没有得到完善,一旦实习工作中发生失误,不论对学生自身还是企业发展,都将产生不利因素。因此,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制订相关的保障细则,维护校企双方的权益。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有效措施研究

要想实现企业与高校的长久合作,就必须保证企业与高校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应建立当前社会需要的、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够推动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能为企业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1.建立校企合作的导向机制

为了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增强社会经济服务职能,使人才培养与岗位职务之间形成有机联系,政府需要在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导向机制,发挥指导带头作用,以便企业与学校更加深入地开展合作。

2.建立校企合作的推动机制

为了使校企合作朝着更加稳定长久的方向发展,应建立校企合作的推动机制,这样能有效提高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时的主动性,也是促进校企合作朝着更加稳定的局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建立校企人才共享等制度,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校企合作管理细则范文2

【关键词】会计技能

竞赛平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28-03

职业技能大赛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大赛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推动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也是我国培养选拔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拥有1200多所职业院校,有800多所院校设置会计专业。2012年举办首届全国高职组会计技能项目竞赛,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比赛项目,会计技能赛项是在仿真财务、会计、税务、银行、供应商等职场氛围中进行的,由会计行业专家、企业财会人员和高职高专院校财会专业师生共同参与、观摩、体验的一项分岗位开放式会计技能竞赛。会计技能竞赛对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成果进行了一次大检阅,成为今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试金石和推进器。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一)教学改革缺乏推动力

“十一五”期间,通过教学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高职会计专业的建设成效显著,然而,如今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缓慢,缺乏改革的推动力。教学改革进入疲软期。要摆脱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瓶颈状态,必须有一推动力,推动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健康发展。

(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缺乏可比性

我国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估有一套指标体系,这些评估指标是根据被评估的院校提供的资料通过分析、汇总、计算而得,然后在信息的采集过程或多或少会受到采集者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评估信息的失真现象就无法避免,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比性,也就缺乏了说服力,造成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形式大于实质。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的评定,也成为目前困惑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缺乏对会计核心能力的研究,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随意性大

我国高职教育由于缺乏对会计核心能力的研究,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行业部门对会计的核心能力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会计核心能力的阐述也就众说纷纭,缺乏科学的论证。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由于没有一个职业上的统一标准,因此许多高职会计专业的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因对会计核心能力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而偏向于以就业为导向;然而社会的发展变化影响着就业环境的变化,为了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随之变化,因此,在没有统一会计核心能力标准的前提下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随意性也就大,这势必影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的质量。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能充分体现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高素质的会计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长期以来由于对会计的核心能力理解不透,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虽然经过教学改革取得了有效的进步,但课程的设置上仍是重视会计核算,忽视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在会计技能的训练上往往忽视珠算、点钞、小键盘输入、数码字的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课程的安排,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数码字的书写不规范,影响了做账的质量;会计工具―会计电算化主要为考证服务,课时安排不能满足掌握会计核算工具所需;重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会计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差,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等,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五)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十一五”以来许多高职会计专业都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会计行业的特殊性给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加强校企合作虽然使得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但长期以来,由于校企合作处于一种学校的行为,无政府行为的参与,再加上校企合作没有建立在校企合作双赢的基础上,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力度小,校企合作办学的合力没有充分发挥,因此,校企合作处于―种浅层次的合作状态。

二、建立多层次会计技能竞赛平台,开展会计技能竞赛的意义

(一)建立高职会计教育交流的平台。加强了校校交流和校企交流

会计技能竞赛,建立高职会计教育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参赛院校、观摩院校还是企业,竞赛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企业家有机会聚集一堂,通过竞赛和竞赛期间的高峰论坛,共同探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热点,探讨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学习兄弟院校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教学改革向健康方向发展。通过竞赛的平台,加强了学生与企业沟通,进一步展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超的技能水平,向企业用人单位宣传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人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二)通过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推动教学改革

会计技能竞赛是评价高职会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高职会计技能竞赛教学改革风向标的作用,明确了逐渐形成面向会计能力培养、面向会计岗位就业的创新教学模式,应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改革一个重要方向。会计技能竞赛的战略目标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通过有效的会计技能大赛,学校可以根据会计技能大赛,反思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中的不足,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又促进职业教育会计教学课程改革、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调整和完善课堂教学,使高职会计教学更趋合理、更加科学。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生会计技能培养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竞赛的指导教师在竞赛培训中不但要“言传”还要“身教”,然而每一名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完成竞赛指导的任务,必须依靠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教师有来自本学校的教师也有来自校外的教师和会计行业的专家,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参赛,必须熟悉和理解竞赛的规程和竞赛细则,了解每一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和核算技能和评分标准,在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既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能了解自身知识的缺乏和技能上的缺陷,激发加强社会实践与调研的积极性,加强业务交流和研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进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技能是通过反复的训练而形成的,职业素养的养成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会计技能竞赛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比的是会计技能,同时比的是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建立多层次会计技能竞赛平台,学生参与竞赛面广,通过竞赛和竞赛的奖励机制,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技能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竞赛的环境下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会计技能竞赛的培训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训练,一是提高会计的技能,二是在训练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联系,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因此,会计技能大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有助于让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素养,是对会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五)提升校企合作的内涵

会计技能竞赛连接着学校和企业,为校企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加强了校企的交流,使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企业也更好地了解学校,互通有无,促使校企在学校教学、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进行有效合作,使学校和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和有效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双赢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三、以多层次会计技能竞赛平台推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我国首届高职组会计技能竞赛项目的开展,将促进多层次高职会计技能竞赛平台的建立,推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这正是会计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

(一)成立各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组委会和执委会

为了确保会计技能竞赛的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应成立各层次会计技能竞赛组委会和执委会。成员有来自学校的主管领导和专业骨干,也有来自行业的会计专家。负责大赛的有关制度的制定,及时总结竞赛的经验,组织开展竞赛的科学研究,确保制定的竞赛规程与时俱进,竞赛的内容与会计实际工作贴近。并通过执委会有效组织开展竞赛活动,使竞赛工作按计划顺利开展,确保竞赛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会计核心能力的研究,完善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教学改革的作用,必须加强会计核心能力的研究,通过对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反复的论证和研究,确定符合时代的会计核心能力,为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平台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技能竞赛的引领教学改革的作用,根据技能竞赛确定的会计核心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会计核心能力为核心,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和完善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会计技能竞赛的规程和竞赛细则,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有效的会计竞赛平台是建立在科学的会计技能竞赛规程的基础之上,制定会计技能竞赛的规程则关系到竞赛的成败。职业技能竞赛不能为赛而赛,而应该与社会需求、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契合,与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相吻合,让职业技能竞赛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引领专业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踏实。为此各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首先要明确竞赛的目标,以全国高职会计技能竞赛规程、竞赛细则为指导,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本区域的会计核算环境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确定本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的核心能力,和企业家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技能竞赛规程和竞赛细则。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会计技能竞赛的规程和竞赛细则,企业参与到技能竞赛组织和培训工作中,进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校通过竞赛的校企协作,教师深入到企业,提高教师实践的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从多环节多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双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合力。

(四)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把握竞赛的内容和评分标准

应结合区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建立起多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平台,既体现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体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宗旨;对于校内的竞赛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兄弟院校开展和组织会计技能竞赛的成功经验;对于校外的竞赛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对会计技能竞赛规程和竞赛细则的有一个正确理解,把握竞赛的内容和评分标准,更好地开展会计技能竞赛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对会计技能竞赛规程和竞赛细则的正确理解,将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完善会计技能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坚持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会计技能竞赛中评分标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竞赛的公平和科学,也影响着竞赛的引领教学改革作用的发挥,影响到竞赛的有效开展。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会计技能水平,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竞赛评价能够发挥竞赛的引领教学改革的作用,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因此,会计技能竞赛中评分标准的制定应周密严谨,从规范性、正确性、完整性等全方位进行评价,与会计职业素质的评价要求相符合,坚持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六)开展多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健全各项教学制度

会计技能竞赛应作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将会计技能竞赛分为校内会计技能竞赛、校际会计技能竞赛、区域会计技能竞赛、省级会计技能竞赛和全国会计技能竞赛等层次。通过分阶段、逐层递进地组织学生参加各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参赛面,强化对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的训练,并通过竞赛检验和反思教学效果,找准“赛”与“教”、“赛”与“学”、“赛”与“建”之间的结合点,最终形成教改合力,优化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会计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互动,在参赛过程中逐步完善教改组织机构,在教学中逐渐健全各项制度,并形成无缝衔接、运作高效、长期稳定的教学体系,以真正保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机制的长效性。

(七)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热情,全面提高教与学质量

校企合作管理细则范文3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机制

课题项目: 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资助“十二五”规划课题《“双融共育三结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段东旭。(项目编号:GZYGH2011025) 。

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第二批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求有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建设院校举办方,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引导建设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1]因此,如何构建适合于院校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各高职院校争相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骨干建设院校之一,依托铁路行业深厚背景,各级政府重点支持的双重优势,针对铁路建设行业、施工企业特点,创新机制,优化模式,提出了“双融共育三结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双融:指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结合6s管理理念,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双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岗位从业标准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依据,企业文化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基础。共育:指人才培养做到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结果共享,最终实现人才校企共育,体现校企深度合作。三结合:指校内课程体系和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实现授课内容紧跟施工进度;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实现工地现场技能与校内学习场景设置无缝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现实习任务与实际工作内容无差异过渡。“双融共育三结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示意见图1。

料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学院与集团公司、系部与分公司(项目部)、教研室(专业)与项目部(工区)、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模式进行多层次紧密型合作办学,提出了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几种机制。

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建设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必须制订相关规章制度,以解决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等问题。

(1)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细则,制订企业兼职人员岗位职责及聘任考核办法,明确企业人员兼职系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薪酬待遇。

(2)建立学生劳动保护制度、安全保险制度,由系部及企业项目部共同制订《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细则》、《顶岗实习期间师生安全应急预案》。

(3)根据学院绝大多数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然后带薪顶岗实习的实际,制订合理的报酬制度,让学生安心顶岗,乐于实习。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针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专业建设上就是形成系部对接项目部、教研室对接实验室、系部专业教师对接工地试验检测人员的三级对接组织形式,其机构组成见图2,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紧密立体合作,做到课程设置对接施工过程、教学内容对接试验项目,实现企业主导,双方参与,灵活学期,内修外炼。

(1)人才培养方案的校企共商机制

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形成企业主导办学和专业建设的协调机制。组建由企业专家、优秀校友、校内资深教师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不定期召开1~2次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半年针对企业人才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下半年根据企业施工动态对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研讨,做到培养过程动态调整。

(2)教学团队建设的互派交流机制

①设立企业专家大讲堂,构建信息沟通平台。邀请实验室专业人员、校友每学期举行两到三次关于施工现场试验检测技术发展的讲座和专题报告,做到及时、深入了解企业施工内容和项目建设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安排。

②实行学院专业教师和施工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互派交流机制,结对开展实验室建设、课程标准制订、合作科研项目等,达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由项目经理担任系专业副主任,由工地实验室主任兼任教研室副主任。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取得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在工地实验室担任实验室副主任、试验检测技术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等关键技术岗位。

③专任教师三年内至少下现场锻炼一次。顶岗锻炼期间,积极参加企业生产,与工地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工、同酬,完全接受项目部管理;企业试验检测人员进入学校承担部分授课任务,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3)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互补更新机制

①除工地常规试验项目外,补充建设工地试验室必须进行投资较大、频次较少的实验项目,服务工地试验室,做到资源互补。

②结合施工工地流动性大、区域性广的特点,做到“基地随着企业建,实训跟着工地干,教学围着项目转”,项目设在哪里,基地建在哪里,丰富实训内容,满足多样化教学需要。

③由企业一线试验检测人员和教师组成合作小组,联合组建校内试验检测中心,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研究制订检测中心建设方案,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及规章制度,满足校内教学与工程检测项目的双重需要。

校企合作管理细则范文4

一、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性质和基本原则

1.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性质。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是由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包含中职、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等,以下同)、行业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的,以契约方式约定参与各方的行为准则,以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企业发展、服务于技术创新、服务于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为根本宗旨,属于自发性、群众性、协作性、非盈利性组织。战略联盟内,各成员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和性质不变,合作各方建立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基础上的,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精神。

2.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可持续合作发展为主线,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一是凸显优势、合作发展原则。比如,职业院校主要优势在人才培养、师资团队、专业技术能力、科技项目申报能力、科学管理方法等;行业企业主要优势在技术操作能力、新技术新工艺更新能力、实践经验、先进设备、技术信息等。二是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原则。职业院校可以帮助行业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技术革新,提升员工素质等;行业企业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教师下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实训、拓展社会服务等。三是责任同担、共享发展原则。战略联盟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企业成长需求、社会进步需求为共同责任。合作各方实现利益与责任统一、风险与机遇统一、共享发展成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是注重内涵、创新发展原则。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都要从自身发展远景利益出发,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合作广度和深度;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着力点,不断丰富和完善合作模式。五是规范程序、健康发展原则。合作各方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法律制度和战略联盟内部组织规定,按程序和规矩办事;优化资源配置与考核评价机制,共同促进政校企行合作战略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教育战略联盟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

1.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一是明确工作目标,战略联盟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二是完善合作协议,合作各方要通过合作协议来约定各方的责任和权利、约定各方的行动。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章程》和工作程序文件。四是制定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考核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五是明确监督主体和评价方式,制定操作性强的监督实施细则和评价工作细则。

2.利益共享分配机制。通过调研、协商,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通过相关文件如:生产性教学设备企业共享制度、企业接收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兼职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合作研发管理办法等来明确合作各方的工作内容和成果效益。校企合作可以大胆尝试利益分成合作模式、股份制合作模式、实践基地共建等混合所有制形式。

3.风险共担化解机制。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应当由合作各方按照合作协议共同承担风险责任,政府部门要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资金投入分担或降低企业的风险,让企业不会因校企合作而亏损;职业院校对合作企业的合理需求要支持和配合,由于校企合作而受到冲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校要主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危机,要果断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化解,合作各方共同探讨化解风险,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4.人才互兼互聘机制。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沟通搭建平台,化解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与市场脱结的问题。一方面鼓励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教学,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激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做兼职工程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员工培训;第三是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如兼职教师政府津贴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职务晋升管理办法等支持人员合理流动。

5.动态开放灵活机制。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实行动态管理,合作成员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合作期限,报董事会备案;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发展、专业结构调整、课程教学改革等变更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行业企业也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市场变化等变更相关合作项目。职业教育战略联盟要建成开放式社会组织,随时吸纳有条件、有合作诚意的单位参加,加强合作基础能力建设,对于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可以针对不同单位采用不同的灵活的政策和方式。

校企合作管理细则范文5

【关键词】 校企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优化策略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于从以学术型学位为主的教育结构向以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并重的教育结构的转型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日益扩大,并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别,是推进研究生教育模式多样化的产物,是以培养适应行业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尤其注重专业实践质量。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重要途径,其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一、我国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历程

我国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现将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0至2001年,民间组织、自行摸索阶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0年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设置的第一个专业学位,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并参考和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教育的经验与模式,引入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机制。[1]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4次会议审议通过《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这个阶段是民间自发组织阶段,主要是高校根据获批的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主动跟相关行业、企业联系,为学生寻求实践场所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但由于缺乏总体设计和长期规划,校企合作力度和深度不够。

2、第二阶段:2002至2008年,政府主导、积极推进阶段

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意见》(学位〔2002〕1号文件)。该《意见》对于如何统筹规划专业学位教育、发挥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教育评估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初步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实践环节,创造条件建立较稳定的实践基地,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由此,我国校企合作教育从民间有针对性的试点,走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计划有主导的试点。这一阶段主要表现政府主导校企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加强了校企合作的领导力度和具体操作,校企合作教育纳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比如2002年,江苏省创建了农业科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04年,上海市建立“上海研究生合培养基地”。[2]

3、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政府倡导,稳步发展阶段

从2009 年开始,教育部决定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开启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具有突破意义的重要文件,其中专门指出:培养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这一阶段主要表现高校、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主动寻求相互合作,探索校企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新机制。

纵观上述发展历程,我国在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总体来看,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广度和深度不够,同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并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的重要纽带,它既是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但是,目前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阻碍了校企合作功效最大化发挥。

1、国家层面:导向性不足

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教育要想取得成功,政府的倡导和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我国政府导向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

(1)引导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健全。从以上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条文,但不够具体化,可操作性不强,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有待完善。由于校企合作培养是属于不同行业的独立单位之间的合作,它们涉及到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由于公共平台建设让存在较大差距,各方信息共享机制未真正建立,影响了相互合作稳定性。

2、企业层面:主动性不高

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机构,运用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注重产品和技术创新,获取最优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最大需求。由于我国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历史较短,各项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合作教育过程中企业较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和既得利益,而较少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价值,在合作中表现不积极。

3、高校层面:务实性不够

在校企合作中,部分高校单纯追求企业的知名度和数量,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深度认识,未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高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合,导致校内资源和平台未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比如就业基地、实习基地、培训基地、实践基地等各类基地,都是归口于不同部门,出于分管工作需要和任务而设立了相应基地,基地之间缺乏统一管理和目标定位,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部分高校鉴于经费不足,导致校企合作更多停留在名义上合作。

三、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策略

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已逐渐地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各方的参与合作机遇,已从自由碰撞,随机选择伙伴的无序状态,开始走向政府宏观导向,社会中介辅助,完善合作规则,建立约束机制的有序状态。[3]但在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合作规模、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巩固,为了加快推进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

1、国家层面:政策扶持与信息服务相结合

国家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是校企合作教育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外部保障。在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社会职责、价值观、利益分配上存在着各种差异或冲突。因此,要使高校与企业在开展合作教育上达成共识,充分参与,政策的导向定位对推动校企合作教育深入、有效、稳定地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促进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现有政策,包括强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的监督,切实保护联合培养中各方经济利益,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现有政策,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力争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校企合作的特点和需要,研究出台促进联合培养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鼓励成果转化和联合培养的评价考核体系。

(2)构建面向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要素的有效对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倡导中介服务制度,大力发展各类专业中介机构,发挥其信息沟通、技术评估、法律咨询、组织协调、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作用,为校企各方牵线搭桥、提供咨询并协调三方利益。

2、企业层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是建立在双方平等自愿和共同参与的基础上,所开展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既然校企合作是双方资源的共享,那么必然有足够促进双方合作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产生的来源,是因为高校和企业能够通过合作而得到各自想要的利益。所以,为了加强双方合作的推动力,就只有激发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才能产生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更加具有生命力。[4]

(1)合理利用资源,寻求最优经济效益。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实际上就是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高校教学与学生参加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训练有机结合,培养适应合作企业及社会用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5]所以从企业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教育同样可以寻求到最优的经济效益。其一,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借助高校的理论资源和科研优势,及时解决产品开发与创新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实现企业技术开发效能的最大化。其二,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聘请高校有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参与人才培训可以更新企业现有人才的知识和观念,完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增强其理论水平。其三,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培养的学生中引进人才,既可以节省培训成本,又可以有针对性挑选优秀人才直接进入生产实践,从而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的周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注重社会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应转变原有观念,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样可以实现其他诉求。其一,市场竞争力最终落脚点就是人才,应认清人才战略的重要性,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做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储备库,保证企业强劲后续力。其二,抓住当前教育发展重大机遇,切实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助于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三,对于参加实践的学生来说,应尽可能为其完成生产实践任务提供条件,因为这些参加实践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潜在客户、口碑宣传者和品牌支持者,从而影响到企业知名度。

3、高校层面:管理体制和配套资金相结合

我国高校中,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高新技术创新的综合实力并不太强,学科优势与特色不明显,对企业缺乏较大吸引力,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机制难以形成。因此,高校要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拓宽经费融资渠道,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

(1)完善管理体制,整合各类资源。为了保证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能够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高校要成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由其负责统一对校内各类基地筛选,依据功能定位和学科实际情况,确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合作企业对象,有目标的进行沟通联系有关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事宜,避免了盲目性和重复建设,从而做到校企合作的合理规划和资源的优化,进一步建立健全研究生合作培养的管理规章制度。

(2)设立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项资金。为了给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需从多种途径拓展资金筹集渠道,设立具有一定数额的校企合作教育专项资金。当前主要渠道有:①申请上级部门专项资金支持,建立校企合作研究生教育基金启动基金和日常运转基金,用于保障校企合作研究生教育顺利运转。②高校和企业整合各自的资源优势,联合申请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③设立横向课题,对企业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立项研究,成立校企课题组展开项目联合攻关。④高校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诸如:社会团体、知名校友的捐助等,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项基金,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教师、学生进行资助,支持和鼓励其主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攻坚克难,在与企业合作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和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1-3.

[2] 赵建春.江苏创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N].中国教育报,2005-5-19(1).

[3] 李晓.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4] 王杏.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及策略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5] 张婷婷.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困境及突破[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3(1) 11-14.

【作者简介】

校企合作管理细则范文6

关键字: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专业调研;校中厂;深度融合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指导性方针。开展校企合作成为近年来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各个学校发展历史、所处地域、行业产业的不同,校企合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校企合作的层次而言,由浅入深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顶岗实习”型校企合作,以电信系与成都富士康科技集团、康特电子的合作为例,这类型校企合作,主要以学校向企业输出实习学生为主,企业几乎未参与专业建设,对学校的反馈主要集中在实习生的实习表现上。其表现形式主要为签署顶岗实习合作协议,确定双方联系人员定期沟通顶岗实习事宜。合作对象主要是非本地的行业企业,由于地理原因,很难经常交流走访,校企合作难以深入。

二、“专业调研”型校企合作,以电信系与乐山一拉得有限公司、乐山无线电厂的合作为例。这类型校企合作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已开始部分参与专业建设。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成为学校专业调研的主要调研对象,企业的部分专家成为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校外专家,企业人员开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审定、以兼职教师身份到校授课等。但企业参与主体仍以个人为主,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强制约束性的合作协议,缺乏利益共同体。

三、“校中厂”型校企合作,以原机电系与德恩机械有限公司的合作以及电信系与美国GE公司合作为例。“校中厂”的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相应的硬件附属设施,企业将生产线直接投放进来,节约了场地,并可以从学生中直接培养和灵活招聘学员来为生产服务。因此这种模式更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德恩数控加工中心正是这一合作的产物。这类型的合作主要特点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企业投入设备技术和基本人工,学校提供场地环境支持,并提供一定量学生以实训课程或者顶岗实习的方式参与生产。校企双方围绕实训中心建立利益共同体。既解决了企业生产的场地、人工紧缺的难题,也满足了学校教学生产性实训的要求,成为高职院校工科生产性行业企业最热衷的一种校企合作形式。不足之处在于企业的生产效益的关注有时会与学校教学育人的目标有所冲突,在企业订单波动的情况下,学生的实习实训会受到较大影响。这一问题正逐步通过以协议形式强制规范双方的权责,加强对生产性实训中心的联合管理,更深层次引入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来加以解决。

四、“深度融合”型校企合作,以电子信息系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例。2013年1月,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移动通信专业”。双方合作期定为10年,在共同开展专业建设3年以后,双方再进行联合对外社会培训以及科研项目合作,完善“合作育人、横向科研、社会培训”三位一体的校企深度合作战略。从前期合作育人的情况看,这类型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企业方对教学育人的全程参与,企业和学校对合作育人各环节的权责明确到位。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参与延伸到招生宣传、专业教学、学生管理、实习就业等环节,贯穿教学育人的全过程。在联合招生环节,企业提供宣传海报,提供专业咨询,构建专业网站,制定宣传规划。在专业教学环节,由学院负责面向学历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兴通讯组建教学团队负责面向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推演仿真教学及三段式项目驱动工程师培养方式,实现工程教育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在学生管理环节,由学院负责思想政治及道德修养,而由中兴通讯负责有关职业素质培养,重点在于引入企业人事部门的管理细则,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传统的校园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升级为“工作过程”,助力院校建立区域人才培养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职场竞争先机,实现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在实习就业环节,主要有企业负责面向行业推荐,打破传统就业指导仅在最后一学期开展的模式,引入企业开发的职业评估系统对学生进行过程考核,并实施全方位全阶段就业跟踪指导。学校主要负责就业质量的监督与就业后三年的追踪反馈。

校企合作自90年代引入进高职教育以来取得了蓬勃发展,围绕校企合作的形式各高职院校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总体而言,“顶岗实习”与“专业调研”型的校企合作更多流于形式,对教学育人的办学宗旨助益不大,在未来的校企合作方向上,更需要企业对学校办学的深度参与。“校中厂”校企合作形式共建实训中心是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最终走向校企“深度融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