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1
乡镇绿色发展典型材料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对全市上下发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致力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2020年,宣堡镇将围绕建设“宣堡生态涵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加快“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全力打造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新宣堡样板。
一、聚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多规融合上求突破。
一是国土规划与资源布局相结合。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涵养区”,促进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有机衔接,统筹集镇生活区、工业集聚区、农业产业园、旅游观光园、污水处理厂以及12个村的布局定位。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打保护”理念,充分尊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自然格局,打破行政区划和镇村区域分界,实行“规划一张图、全镇一盘棋”,力争把生态效益的覆盖面最大化。二是区域配套与功能布局相结合。严格遵守《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全面贯通循环路道,有序畅通河道水系,突出古银杏公园核心区、集镇片区、郭寨村片区、银杏村片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把生态建设具体化、项目化、资产化。2020年,确保境内形成一条“路畅、景美”的半马跑道,力争古银杏公园核心区水系贯通,郭寨村、银杏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风生水起、“靓点”频现。三是环境整治与形象提升相结合。实行“点、线、面”重点打造。点上着重提升镇村核心节点整体形象;线上高质量推进东循环线、桃园大道沿线立面改造和景观提升;面上全面铺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坚持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庄台绿化、河道净化、院落美化、路灯亮化、乡村文化“五化”工程,推动建成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特色样板村和文化古村。
二、聚焦生态产业培优做强,在发展模式上求突破。
一是做优林果产业。发挥青年创业富民党支部引领作用,整合全镇50个苗木业主资源力量,推进2.2万亩林果产业提档升级,布局以花卉、苗木、农耕、采摘等为不同主题的特色农场,充分研究银杏等不同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文化内涵、产业化路径等,推动林果产业由苗木向鲜花、种植向园艺、地栽向盆栽、绿色向彩色、卖产品向卖风景转型,使全镇真正做到四季有花、有果、有绿、有景,不断提高林果产业发展质效。二是做强乡村旅游。深度挖掘宣堡镇作为“中国银杏第一镇”的品牌优势,以国家古银杏森林公园为依托,以优美生态环境为支撑,以宣堡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内涵,科学设置旅游线路,差异布局旅游项目,逐步完善旅游配套,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全力打造5A级“银杏养生风情小镇”,使旅游形式由观赏游转变为体验游、休闲游、宜居游。三是做大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各村农业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大棚果蔬农业、稻田综合种植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在优化“一村一品”的基础下,推动“一镇一业”的建设,带动全镇农业经济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三、聚焦生态兴镇富民增收,在特色发展上求突破。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2
依照地区以打造“五园新村”为目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要求,半年来.市上下同心、狠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效果,现将半年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房屋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
(二)产业培育和发展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证和宣传发动。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市上下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地委、行署的安排布置上来,统一思想、精心安排,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领导,为全面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采取召开村民动员大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发动、深入农户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目的意义及政策措施家喻户晓,充分激发群众建设的主动性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格局。
(二)做好规划完善和措施整改。
对2009年已建的试点进行查漏补缺,市在切实推进2012年工作的同时。针对存在问题完善措施实施整改,提升已建的水准、规划新建的特色。结合地域环境条件、乡村旅游资源、产业发展优势等,市制定了试点村寨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五园新村”建设发展规划,房屋建设严格依照“六统一、一不准”即垛檐垛脊、盖瓦颜色、墙面粉刷、实体穿斗、门窗花饰、墙裙样式统一,不准封阳台)要求,突出激进特色,保证建筑质量,并注重在房屋整治中注入民族元素,充分体现“黔西北民居”民族文化特色。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 旅游与酒店管理 旅游业
就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还是刚刚起步,有很多企业还是刚刚接触、形成这一新的理念,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企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的个体,追逐利润最大化才是其本质,也正是在这一定势思维的影响下,企业人没有发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长远价值、长远意义所在,所以他们不是很愿意这么做,他们更倾向于资金的快速周转,追求暂时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本文的主旨就在于论述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的发展经营中付诸实践,使生态旅游相关的各利益主体全面参与,共同发展。
一、有力的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就要通过各相关利益者的全面参与,共同发展,使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体现,才能使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那么在旅游产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到底如何协调和分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呢,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怎样的问题有待解决呢,以及如何对这些关系进行调整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旅游企业参与进来,当然这些企业可以是外来投资者,也可以是当地政府投资经营或者是当地个体户自主经营,还有可能是一种合作经营等等,没有这些企业的参与,旅游行业将会是一潭死水。因此旅游企业首先是利益主体共生系统中的一员。但是旅游经营者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的,利润最大化是其进行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力,因此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进行监督,从而规范整个旅游行业,使之有序地发展。这样既维护了当地人民的利益,履行了政府的职能,同时也最大程度保证了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广大群众也应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当中来,这样必然可以为旅游活动增添活力,也使广大群众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和权益。同时,旅游者业是利益相关者中的一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获取某种体验和见闻为目的,需要旅游供应商提供的各种服务和产品,当然也包括必备的旅游设施;同时,正是旅游者的消费,使得旅游活动得以开展和维持,使得旅游经营者得以生存和发展。总之,除了旅游企业、政府机构、广大群众和旅游者之外,生态旅游利益主体共生系统中的成员还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媒体等,正是这些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协同发展,使得这个系统持续运转,健康发展。所以,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实现他们的利益。
“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和保护他们的权益,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各个利益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怎样做才能发挥自己作用和功能呢?
二、政府机构应发挥的作用
旅游业是一个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纷繁复杂的一个系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受益群体不是特定的旅游者、居民个人或群体,而是覆盖于与旅游资源有着各种联系的所有个人、群体和组织。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的协调与冲突、权力的制衡、利益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政府机构充分发挥其调控职能,从宏观上引导旅游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编制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实施科学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将生态学原理、方法应用到规划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对生态环境和文化的破坏。政府机构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应进行实地调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将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和具体内容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将旅游设施(如酒店、饭店、度假村、铁路、公路等等)的配套开发与保护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当地人民的利益,才能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进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另外,政府机构还应该严格管理,规范评审制度和程序,监督已经获得通过的规划的切实执行,确保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的各个环节都按照规划实施。
(2)加强立法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4
从区域上看,地震灾害的直接破坏是局部性的。四川省地域广阔,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共21个市州、181个县,这次特大地震虽然波及面广,但所造成的巨大直接破坏主要集中在龙门山脉沿线6个市(州)的30个极重灾县(市、区),2007年这30个县(市、区)旅游总收入占全省15%多。相对于全省大范围而言,地震灾害的直接破坏范围局限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世界遗产中,青城山―都江堰和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景区局部受损,全省旅游线路产品基本完好,大多数景区安然无恙,风光依旧。
非受灾地区的旅游景区内的索道、酒店、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旅游设施运营正常,通往周边城市的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旅游线路完整。川南、川西、川东、川中的大部分重点旅游线路,包括世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峨乐线、川南生态文化旅游线、攀西阳光风情旅游线路、成都―雅安碧峰峡大熊猫之旅、成都―海螺沟温泉休闲之旅、南国冰雪游的主要景区,以及成都市主城区休闲、美食、购物之旅是安全的。总的来看,全省的自然景观没有遭到根本性的破坏。
为了配合四川省旅游业的灾后重建,尽快启动和恢复四川安全旅游线路,在对旅游要素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四川省政府决定:从6月15日起开放自贡、攀枝花、泸州、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眉山、资阳、凉山13个市州全部的旅游市场;从6月15日起部分开放成都(除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西岭雪山)、巴中(除光雾山桃园景区)、雅安(碧峰峡、上里古镇、周公山温泉公园、蒙顶山等景区)、甘孜州(成都―泸定―海螺沟和成都―泸定―丹巴)的旅游市场;其余重灾区将经过灾损评估,按分类指导原则,分别按不同情况分期、分批对外公布恢复启动旅游市场。灾难发生时,来自海内外各界的朋友们向四川伸出了援助的双手。灾后重建,我们仍然需要朋友们的继续援助;我们盛情邀请海内外的朋友们来四川看看,到四川旅游就是对四川最大的支持!我们将制定更加优惠的价格,并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在今后四川旅游的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们将坚持高水平策划、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和与国际接轨的原则,抓好灾区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力争在恢复重建中打造旅游新亮点。灾区人民正在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满怀信心地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在不久的将来向世界展现出更加美丽的景象。
汶川地震百年不遇,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5
为推动全镇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有机农业镇、生态旅游镇、和谐新城镇”建设步伐,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根据市、区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2014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实干”和“以项目建设为纲”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把招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定不移地依靠招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在提升招商规模层次上实现新突破,在构建招商平台建设上实现新进展,在打造招商比较优势上取得新成效,务求在更高起点上开创招商工作新局面,切实提高综合竞争力,为加快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
(一)工业方面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全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和结构调整重点,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杜绝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大力培植新型耐火材料、高档玻璃制品、机械加工等重点行业。要以本次市区招商热潮为契机,积极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财政贡献率大的项目。下大气力引进外资,力争引进境外公司入驻,实现__镇利用外资零突破。以北部__、__、北__、__、__等区域为重点,制定好发展规划,出台水、电、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前来投资兴业的企业提供优良平台,打造形成清洁环保、高科技型工业产业带。
同时,镇内现有规模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合作、合资、嫁接、改造等,进一步提升工艺水平和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要通过提高投资标准,更新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企业提档升级;对有环境污染的冶炼、化工等土小企业依法进行取缔,努力为招商引资创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二)农业方面
继续坚持“资本进山、项目进山、人才进山,公司化运作”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特色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大的农业开发公司,包(租)山包(租)地,加快土地流转,优化有机农产品结构,建设有机农业发展新基地。现有31家农业开发公司,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农业公司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结合全镇策划实施的21个农业扶贫开发项目,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要以博沂路两侧为重点,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业,逐步形成镇域内主干道新型种植生态带。
(三)生态旅游方面
以打造“景镇一体、全域AAAA生态旅游强镇”为目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开展旅游产业规划、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人才培训,全力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1、以全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基础,以景区、行政村为单位,实施高档次、高起点的旅游发展详细规划,发崛“三山两峪一泉”自然生态和有机农业产业优势,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道路;2、引导旅游产业实施公司化运作,提倡旅游企业资源整合、强强联合,突破景点小、散、弱的被动局面,促进有区域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公司形成和发展,打造__镇独有的旅游品牌;3、以提高旅游产品档次为重点,全力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档次,重点开展旅游接待和服务中心建设、乡村旅游餐饮住宿设施建设、旅游交通设施建设、自驾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商品设计包装。4、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聘请旅游高端管理营销人才,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旅游产业软实力。
(四)社会事业方面
加大社会服务型公益事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搞好镇综合养老中心、幼儿园、文化娱乐等规划建设,吸引外资加入,改善民生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地区居民生活水平。
三、奖励政策
(一)将各村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终工作考核,占镇考核总分数的20%(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二)镇域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引进资金,参照5‰的比例直接奖至单位和个人(与土地流转奖励办法重叠部分,奖励计高不计低,不再重复奖励)。
(三)对贡献突出的单位、个人及引进项目资金数额较大的,镇党委、政府将视情予以重奖。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参与;困境;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354-04
The Dilemma and Governance Path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LIAO Jun-hua1,2
(1.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iyang 550025,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benefit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increasing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is the key for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dilemma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the ways of increas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ethnic village touris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ilemma; governance path
随着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自然和文化遗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相继以开发民族文化村寨、民族农家乐、生态博物馆等多种形式,逐步发展起民族村寨旅游活动,走出了一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旅游发展道路[1]。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既让当地社区居民脱贫致富,又很好地传承和保护了民族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效应。然而,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参与出现了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居民参与和利益分配问题上。总体来看,不同开发模式、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参与不足成为瓶颈性问题[2],导致民族村寨旅游的深度发展陷入困境,制约了其可持续性。因此,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提高其旅游参与度,是民族村寨旅游和谐发展的关键。
1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综述
国外学者较早地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1985年墨菲首次在旅游研究中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在《旅游:社区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社区参与”的概念,开始尝试从社区参与的视角研究和把握旅游。他在该书中阐述了旅游业对社区的影响和社区的旅游参与,探讨了如何从社区角度开发和规划旅游的问题。他的方法强调社区居民参与规划和决策的制定过程,目的在于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规划,减少居民对旅游的抵触和冲突,以便更好地参与旅游活动[3]。此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进一步增多,国际著名旅游学术刊物《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都开办了专辑对社区参与旅游进行讨论,使相关研究不断向前推进。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该义程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必须保证社区成员,包括妇女和当地人,都能享受旅游所带来的益处。这是在旅游业的官方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将社区居民作为关怀对象,并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当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在20世纪70~80年代间成为旅游学科的热点。主要涉及社区参与的类型、社区参与旅游的措施、社区居民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关系、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寻求可持续的旅游发展途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旅游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研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问题。国内学者目前主要是从社区参与的民主性、内涵性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旅游规划过程、利益公平化、问题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4-8]。总体而言,国内关于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关于社区参与旅游方面的研究偏重于理论和宏观的研究,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且多数研究是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反应性的分析,局限于西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思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真正从中国社会文化特点及中国国情出发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比较匮乏。
2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的必要性
2.1社区参与是民族村寨旅游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旅游发展”明确定义为“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满足现时旅游者和东道区域的需要”,“可持续旅游产品”是“与当地环境、社区和文化保持一致的产品”。可见,考虑社区因素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5]。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有利于居民获得相应的利益诉求,以积极的态度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社区居民与民族村寨旅游的和谐发展。因此,社区参与是民族村寨旅游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2.2社区参与是民族村寨居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是关联度强的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提供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具有较高的乘数效应。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发展中有大量外地人进入参与到旅游开发当中,就会使当地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或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出社区,出现旅游漏损现象,使贫困地区成为“旅游飞地”,削弱旅游乘数效应。事实证明,这样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9]。而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可减少外地人进入的机会,从而相应减少旅游漏损,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2.3社区参与是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旅游者要获得满意的旅游经历,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是关键。对旅游者而言,高质量大致可归结为3个方面:设施的舒适性、体验的真实性和心理的满足感[10]。民族地区旅游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游客体验的真实性是旅游产品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少数民族居民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的内涵,知道哪些民族文化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社区参与能使旅游开发符合当地的意愿和能力,从而获得居民的支持,有利于社区居民与民族村寨旅游的和谐发展。民族村寨的居民既是旅游的参与者,其本身又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他们参与到旅游服务中,体现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使游客能体验到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因此,社区参与是提高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2.4社区参与是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有力保障
旅游业并非人们所说的无烟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伴随着相当的负面影响,许多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因发展旅游业而遭到了较大的破坏[11],民族文化出现汉化、西化和庸俗化的倾向。通过社区参与旅游,村寨居民可从中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居民逐渐认识到旅游业对他们生存的重要性。而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社区居民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并且表现在具体行动上。他们在参与旅游规划时,会对环境质量、游客容量等问题给予关注,并自觉监督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环保行为。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居民会身体力行地努力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他们还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旅游者。所有这些举动对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3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的困境
3.1自身意识淡薄的障碍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权威和官本位等思想的影响,农村居民习惯于接受集权式管理模式,对权势产生依附心理。由于社会、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活在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民主意识淡薄,参与意识不强。另外,经济的落后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首先关心的是生存问题,因为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时,谁也不会对涉及长远的发展规划等问题感兴趣,更谈不上对旅游发展进行投资等活动[4]。村寨居民自身参与意识的淡薄严重阻碍了其参与旅游的程度。
3.2相关部门忽视的障碍
在我国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当地居民的存在往往被忽视,其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政府或公司在旅游参与中往往是强势群体,是占主导地位的利益主体。而社区居民是旅游业的相关者,占次要地位。目前,我国政府极力推行的旅游扶贫战略已经从主观上增加了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因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的地位还没有得到体现,而常常是外来投资商成为主体。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忽视,当地居民从旅游中得不到相应的利益,他们对发展旅游就不会支持甚至是反对。
3.3体制与机制的障碍
旅游发展机制主要包括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提高参与能力的培训机制等。健全的机制是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只有完善的参与机制,才能激励和保证社区居民全面参与旅游活动。然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在我国还不成熟,机制有待完善,对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在立法方面,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社区居民应如何参与规划,以及如何保障社区居民参与规划的有效性,也没有社区居民利益保障的相关制度。体制和机制的缺乏导致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上障碍重重。
4提高社区参与度的路径
4.1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是前提
在社区主要利益相关者中(旅游企业、政府和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处于弱势地位,利益诉求得不到较好的实现。如果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过多地依赖市场机制的运作,旅游业对欠发达地区的扶助和发展机会的创造将难以实现,导致社区居民往往被排除在利益主体之外,被边缘化,达不到社区居民与村寨旅游和谐发展的目的。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就发展快、效益好[12]。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的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完善社区参与自治体系,实现社区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社区居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努力提高居民参与旅游的程度,这是提高社区参与程度的前提。
4.2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整体落后,发展旅游的资金和技术匮乏,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往往通过招商引资来开发旅游资源,造成旅游资源被开发商控制,从而使社区居民的利益受损,导致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被削弱,降低了他们支持旅游的热情,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居民的利益诉求得到保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们对旅游的了解和支持。可以从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和参与旅游分红等方面予以考虑。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旅游发展的主人,从利益分配机制上加以保障,促进社区居民和民族村寨旅游的和谐发展。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提高社区参与程度的基础。
4.3提高居民素质和参与能力是关键
大多数民族村寨居民由于长期身处贫困落后地区,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较弱,制约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深度。因此,应重视对社区居民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首先,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相关知识教育,让他们认识旅游,了解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影响,感受到旅游给自己带来的切身利益,从而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兴趣和热情。其次,要让社区居民全面参与到村寨旅游发展中来,就必须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参与能力。只有这样居民才能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才能在旅游中获得应有的利益诉求。努力提高居民素质和参与能力是增强社区参与度的关键因素。
4.4借助外部力量推动社区参与是动力
社区居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除了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提高其素质和参与能力外,外部力量的推动是当前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少的强大动力。能够起推动作用的外部力量主要是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也称为民间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它是与政府、营利组织(即企业)相对应的非营利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8]。在民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局限性,非政府组织活动空间很大。国外的非政府组织在旅游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还缺乏这种非政府组织,这对处于弱势的民族村寨居民是一种缺憾。因此,在民族村寨社区,要加强非政府组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借助外部力量推动社区参与是提高社区参与度的强大动力和保障。
5结语
社区参与旅游是民族村寨旅游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社区参与旅游还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由于居民自身知识水平和素质低下以及体制与机制不完善,其参与旅游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需要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借助外部力量推动社区参与,同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参与村寨旅游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民族村寨旅游才能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永志.民俗风情: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J].旅游学刊,2006(3):10.
[2] 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7(5):161-163.
[3] 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旅游学刊,2006(7):63-68.
[4] 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 2000(1):47-52.
[5] 黎洁,赵西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旅游学刊,2001(4):44-47.
[6] 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透视[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89-92.
[7] 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08-111.
[8] 刘益,陈烈.旅游扶贫及其开发模式研究[J]. 热带地理,2004(4):396-400.
[9] 林红.对“旅游扶贫”论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49-53.
[10] 王春雷, 周宵. 从人类学视角探析区域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J]. 规划师,2003,19(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