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消费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消费分析

农村消费分析范文1

关键词:公共产品;消费风险;均等化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社会经济制度,加剧了经济社会的分化,造成了城乡在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利益的不公平。由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的问卷调查表明,当前农村居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依次为基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基础设施、最低生活保障。

居民消费风险包括三种:可及性风险,即有钱也买不起的风险,如洁净的水和空气、治安等;可获得性风险,即买不到的风险,如食品、教育、医疗、养老等,如果没钱就不能消费;信息不对称风险,如食品、药品的质量等[1]。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是广大农村居民面临的最主要的生存问题。本文主要从农村居民当前最需要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两项公共产品来分析农村居民公共产品消费风险。

一、农村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对比分析

(一)城乡义务教育比较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我国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教育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城乡学生均教育事业费差距并没有消除。2007年农村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事业费支出分别为2 084.28元和2 433.28元,而同期城市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事业费分别为2 330.20元和2 925.56元,农村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事业费支出只相当与城市89.4%和83.2%。

在师资力量方面,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以上职业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城乡初中教师队伍质量差距更大,城市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超过92%,而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不到85%,城市比农村高出近8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在城市所占比例是农村的近2倍。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调查资料表明,农村小学本科毕业教师比例8.8%,城镇小学为17.1%;农村初中本科毕业比例44.7%,城镇初中则为81.9%[2]。

(二)城乡医疗卫生比较分析

从城乡卫生总费用来看,2006年城市卫生费用6 581.31亿元,是农村卫生费用的2.02倍;从城乡人均卫生费用来看,到2006年城市人均费用1 145.1元,比农村人均卫生费用多702.7元。城乡卫生费用绝对数量差距日益扩大。

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城乡差异较大。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城乡差距明显。2006年全国注册医疗机构30万个,其中医院19 2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万个,农村城镇卫生院4万个,乡镇卫生院占医疗机构总数的比重较低。另一方面,卫生人员城乡分布不均,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匮乏,2006年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为86万人,而城市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为266万人,前者仅为后者的32.3%。第三,医院床位数城乡差距明显。2006年乡镇卫生院占病床数占城市医院病床数的27.19%,约为城市的1/4,另外,2006年农村卫生院的每千人口床位数为0.8张,而城市医院的每千人口为2.7张,后者是前者的3.5倍。

二、农村居民基本公共产品消费风险分析

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均等化、收入分配的差距,农村居民将承担更多消费能力不足的风险,也要承担更多消费结果的风险。农村居民公共产品消费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宏观消费率风险

消费、投资、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所占的比例最大。根据联合国统计署数据,1978—2005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7.6%,亚洲平均消费率为70.3%,而我国消费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未达到70%,最高点在1981年为67.1%,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消费率快速下降,2006年下降到35%,远低于世界和亚洲的平均水平。我国消费率过低,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非均衡,将引致国民经济失衡、国民经济失稳、经济增长质量低下、阻碍人力资本增长等经济风险[3]。

居民消费率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过低是我国消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农村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大幅度提升了,且增长速度超过了居民消费的平均增长速度,更重要是超过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2003年的115.75元增加到2007年的210.24元,平均增长了15.4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为6.8%,平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为12.0%。正因为农村居民在基本公共产品方面的支出不断增长,并且其增长速度已经高过收入增长速度,农村居民消费受到挤压,致使农村消费率低于城市,在城市居民消费稳定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率有可能不升反降,从而导致宏观消费率风险。

(二)经济风险

教育和医疗卫生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教育消费和医疗消费的资本化价值,即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所带来的社会收益是非常显著的,对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及个人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1.农村居民基本教育消费风险

教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明显,特别是初等教育,有学者研究表明,在我国每增加一元农村教育支出,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8.43元,高于每增加一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农牧业产值(6.75元)。与城市相比,城乡教育资源消费差异将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风险。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调查研究,农村劳动力的劳均汇寄款与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38,呈高度相关。每个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增加一年的受教育时间,每年可增加的汇寄款为194元。城乡居民享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的不均等化,阻碍农村人力资本的增长、个人素质的提高,导致农村居民的汇寄款比城市居民少,工作稳定性差。即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存在收入能力、工作稳定性风险。

2.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消费风险

人的健康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亚洲经济奇迹的30%~40%与健康有关,据世界银行测算,过去40年中,世界经济增长的8%~10%归因于健康人群。根据1985—2000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研究证明健康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4]。当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差距巨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缺乏足够的保证,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农村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就会存在经济增长风险。

若是医疗卫生及保健消费不足,则会带来贫困,产生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我国西部新增贫困人口的60%~70%都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5]。同时,医疗卫生消费不足会降低个人收入,根据国外的研究,疾病与收入的相关性表现在治疗花费与劳动时间的损失,米德估计坦桑尼亚的每例HIV,平均治疗花费2462~5316美元(1995年价格),大约降低人均收入的8.5%~18.3%[6]。

三、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农村居民公共产品消费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均等化。因此,要消除公共产品消费风险,关键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

(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领域,尤其是需要向农村地区倾斜。从财政支出结构看,行政管理费用所占比重偏高,以2006年为例,全国财政支出总额为40 422.73亿元,行政管理费为7 571.05亿元,比重为18.73%。因此,应缩减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公共产品提供,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二)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使一般性转移支付成为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首先,将体制补助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这是一笔可观的资金,如2002年体制上解规模最大的上海市为120亿元;体制补助规模最大的西藏自治区为34.80亿元[7]。其次,将缩小税收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规模腾出的资金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三)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公共决策机制

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尊重农民的话语权,使农民的需求得到充分的表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必须改革传统的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程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刘尚希.论民生财政[J].财政研究,2008,(8).

[2] 陈赟.教育资源不均衡对收入差异影响研究[J].中国发展,

2008,(2).

[3] 刘尚希.中国消费率下滑引致的经济风险分析[J].地方财政

研究,2008,(6).

[4] 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

验[J].管理世界,2006,(5).

[5] 迟福林.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主线推进农村综合改革[N].中国

改革报,2006-11-29.

[6] Mead,Over,1992.“The Macroeconomics Impacts of AIDS in

Sub-Saharan Africa,Popul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World Bank,Mimeo,Washington O.C.

农村消费分析范文2

关键词:财政涉农支出;农村消费;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016-05

一、文献综述

农村消费分析范文3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注:本文是课题《乐山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途径和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进一步证明,内需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的症结所在。农村居民占中国人口的比重约为60%,从内需的角度分析,这一群体是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受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受阻及城镇居民增量消费短时内难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应成为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加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乐山市的基本情况

乐山市统计局2012年3月2日《乐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市2011年末有户籍人口354.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3.14万人,占总人口的68.60%,年末常住人口324.33万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70元,增长20.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31元,增长5.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 %;年末全市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10.77万人,同比增长17.2%,占参保人数的36.8%;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7万人。

2.乐山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乐山市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呈现下述特征:

2.1农村居民消费能力逐年上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08年以来,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达19.125%。随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2.2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逐年下降。2008年以来,乐山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快增长,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975个百分点。目前,食品在农村居民消费中仍占最大份额,副食品消费份额上升,农村居民对食品的营养和口味越来越注重。

2.3服装类消费增加,占比仍然较低。农村居民服装类支出逐年增加,年均增长为34.27%;但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居民服装消费已从传统的布匹消费向成衣消费转化,品牌意识和时尚意识有所增强。

2.4住房支出增加,住房质量和面积得到提升。2008年“汶川”地震后,住房支出出现了一个回落阶段,2009年后农村居民建房支出快速增长,住房逐渐由满足生存需要向舒适型转变。

2.5家电类消费增加,人均家电拥有量上升。乐山市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逐年上升,年均增长52.7%,其中2008年出现暴发性增长,当年同比增长106.5%。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非常高,摩托车的拥有量也已达到较高的比重;这与国家出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引导农村消费密切相关;同时,农村电网改造也促进了空调、家庭用小型机械等方面的消费,小家电的拥有量不断攀升。

2.6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增加,其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手机在农村已经普及,但座机和宽带的拥有量比较少。

2.7文化娱乐消费占比略降。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主要为子女教育支出,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等政策的实施,子女教育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用于其他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很少。

2.8医疗保障消费支出增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消费支出稳步增长,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了农民保障性保险的支出,促进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2.9消费商品求廉、求实,人情消费稳定。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价格特别敏感,购买商品优先考虑“结实、耐用、实用”,其次是“便宜”。农村居民宗族、家庭观念强,强调人际关系,好面子,邻里亲友的红白喜事都要支出和消费,邻里礼金100元左右,近亲100-500元左右,年均支出近千元。

3.乐山农村居民消费分析

3.1基本分析

对消费的分析多采用消费倾向指标,常见的有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APC=C/Y,即: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即:增加1个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乐山市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城镇居民,都接近于1。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基本都用于了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其收入增加将对消费增长有更大的贡献。

3.2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措施

3.2.1支农惠农,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从几点入手:一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以土地流转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效益;三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完善用工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民工劳动保障机制建设;五是鼓励返乡能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和增收。

3.2.2完善农村市场,优化消费环境。主要从几点着手:一是健全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强化监管力度和售后服务;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农资、农产品价格和供需信息化平台;三是加强消费需求调研,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3.2.3加大农村文化教育投资,引导理性消费。一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居民增收和改进消费结构的能力;二是加大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三是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抵制低俗消费。

3.2.4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小额贷款业务,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供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农村消费分析范文4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制约因素;发展建议

1.昌平区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1.1 农民购买力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偏低

近几年来,昌平区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000元,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扩大。目前,昌平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城乡之间出现消费断层,导致农村市场相对萎缩。相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而言,农村消费品市场所占的份额过少,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直接制约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对昌平区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1.2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高

恩格尔系数是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食品的比重,它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 年的57.5%下降到2012 年的37.9%,下降了19.6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 年的67.7%下降到2012年的43.7%,下降了24 个百分点。虽然恩格尔系数都有所下降,但城乡之间,差距仍然较大。根据调查研究统计的结果,昌平区农村居民2012年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9.6%,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分别为17.6%和12.8%。从整体上来看,即使昌平区农村居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有所增长,但主要部分的消费还是停留在基本的生存消费方面。

2.制约昌平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强

收入是制约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输出,渠道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户的收入有所增加。但近几年,农产品的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原本农民的农业收入就承担着两大风险:一是自然风险。如洪灾、旱灾、虫灾等。二是市场风险。由于昌平区农民大多是小户经营,这样他们难以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忽视价格信号。泾阳县农民的劳务输出也是一大难题。国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对生产要素的素质要求被提高,而进城务工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民更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难度更大。这样,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2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尽管不断改善,但已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以昌平区为例,我们调查结果表明以下问题:第一,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例如昌平区农村地区存在着电网老化、电压不稳定、电价高的问题 。第二,道路交通条件差,商品流通困难,运输成本大,使大量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农户家庭,造成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困难。一位农户告诉我,村里去年每户农家交了200元集资修路,然而一直没有人来修,他们希望能够早日把路修好,这样农产品卖的能顺利些,外面的商品进入村里也方便。

2.3 农民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观念保守

近几年来,农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在增加,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生活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仍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偏重于物质,生存资料的支出比重大大高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支出比重。2012年在昌平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仍然是食品、居住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农民消费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昌平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相应的商品和消费知识,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在消费行为上显得比较谨慎。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提倡“量人为出”的谨慎消费,强调储蓄,这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传统的消费观念及其对人们消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降低了农村居民对激活消费经济政策措施反应的灵敏度,弱化了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使消费无法对生产产生刺激和导向作用。

3.改善昌平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建议

3.1 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购买能力

昌平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针对目前昌平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消费基础条件较差、社保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当考虑增加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增加财政的支农资金投入,以便增强农民的消费后劲。鼓励和支持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农业,激活农民的投资行为,想方设法拓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允许民间投资。同时,政府应鼓励农民创业,出台相应的惠农政策,将创业农民工纳入政府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可获得政府的担保贷款,解决农民创业难的难题,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2 完善基础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首先继续增加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等。同时,还要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为商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其次降低过高的电费、电话费以及各种不合理收费,实现城乡同价,让家用电器进入农户,进一步扩大农民的需求。最后,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3.3 拓展流通体系,拓宽投资渠道

农村消费分析范文5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第二类是宏观经济发展和农业的发展、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环境等;第三类是农村居民勤俭节约的消费伦理及消费习惯,其中收入是最直接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一)持久性收入偏低

消费是由持久收入所决定的,暂时的收入变动只有在能影响持久收入时才会影响消费。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而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2.12:1扩大到2008年的2.44:1。

(二)收入的不稳定

收入不稳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过去收入的不稳定,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的市场风险和气候因素以及农业政策变化等引起的不确定性。二是近期收入的不稳定,由于农业的增长格局和乡镇企业的增长格局已发生了某种阶段性变化,近几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明显趋缓。三是预期收入的不稳定,由于过去和当前的收入是不稳定的,预期收入必然也是不稳定的,这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三)农户积累具有强制性

农户积累比工薪阶层的储蓄有更大的强制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户经营规模能否扩大以及能否提高收入水平。要保证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就必须不断追加积累。因此农户对其从事农业经营获得的收入进行消费时往往更持谨慎态度。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消费时也更容易受传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影响。

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建议

(一)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扩大高档次高质量畅销农产品生产,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区;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产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把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稳定农村居民消费预期

推广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人口“病有所医”的问题;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老有所养”的老龄化问题;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相应的救助标准和社会监督体系,积极探索教育基金、教育银行等有效途径,对广大农户子女教育形成有力的财源支持。

农村消费分析范文6

关键词:农村消费;农民收入

一、导论

农民的消费受储蓄存款,收入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要扩大内需,提升农民的购买力,不能仅仅从外部刺激让农民消费,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使他们增收,增强他们的购买力。新疆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村人口占到自治区总人口的60%以上,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后,新疆农民的收入问题更关系到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可见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而且还是一项社会任务。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可见农业,农村,农民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可是多年来,新疆的农民收入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消费还存在这巨大的潜力,我们是扩大内需刺激农民进行消费,还是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收入,增强他的购买力来推动农村消费不断增长呢?本文选取了新疆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到2004年间的相关数据,将农村居民消费(Y)作为因变量,农村居民储蓄存款(X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X3)作为自变量,考察这两个变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看这三者是否对消费的影响显著,是否是影响消费的原因。

二、实证分析

1 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ADF和协整检验

由于我们选取的是时间序列样本,所以需要对它进行是否为平稳序列的检验。根据ADF检验结果,来说明这四组数据是否是同阶单整的(同阶单整即说明二者是协整的,这是一种协整检验的方法),对四组数据分别作了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数据来源:新疆五十年的综合数据

(1)Y,X1,X2,X3水平下的ADF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变量 Y,X1,X2,X3的t统计量的值大于下面所有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这四组数据在水平情况下是非平稳的。

(2)我们分别对Y,X1二阶差分,对X2,X3一阶差分再进行ADF检验结果如下:

我们看到Y的t值小于1% 水平下的—4.394309,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Y(居民消费)序列是平稳的;X1是我t统计值小于1%水平下的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是有99%的可能是平稳的;X2的t统计值小于5% 水平下的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是有95%的可能是平稳的。X3的t统计值小于1% 水平下的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是有99%的可能是平稳的。这样就可以认为这四者是单阶同整的。即通过了协整检验。

3 对数据进行基本分析

(一)模型初步回归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解释变量X1,X2的值都很显著,而且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还是很好的,但是在时间序列中常常也会发生多重共线性,这是因为,许多基本经济变量存在相关的共同趋势。我们选取的解释变量消费,收入,存款在经济繁荣时期,都趋于增长;在经济衰退时期,又会同时趋于下降。它们的样本数据往往呈现某些近似的比例关系。

为了验证它们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关系我们下面可以看看它们的相关系数矩阵:

我们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很高,存在多重共线性。

(2)对多重共线性进行修正

我们采用了逐步回归的方法来剔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分别作Y对X1,X2,X3的一元回归,结果如下:

可见X2的可绝系数最高,所以以它作为基础,逐步引入X1,X3做回归

虽然加入X1和X3后可决系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且加入X3后的模型,X3对Y的影响并不显著。所以可以将这两个变量剔除,估计结果为:

我们从这个表中看到,截距项的P值大于0.05,说明它对Y的影响并不显著,所以剔除截距项,最终结果为:

所以,最终估计的模型为:

Y=1.591391X2

(78.90766)

可决系数= 0.988187,t值=78.90766,D.W值=0.969176

(3)检验自相关

表4中D.W值为0.969176,通过查表,在5%的显著水平下,dl=1.273,du=1.446。D.W值小于dl的值,所以模型中存在自相关。还可以通过残差图来检验:

(4) 修正自相关

通过广义差分法修正序列相关性的方程,我们引入AR(1)后得到的D.W值为1.974674,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du=1.446的值小于2 ,我们可以说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所以方程为:

Y = 1.566588X1 + 0.554038 AR(1)

(38.68874) (2.862605)

可决系数=0.990692,D.W=1.974674

模型中反映变量间关系的结构参数估计量经济意义合理,由于以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一般不存在异方差性,统计检验全部通过。它的拟合优度值很高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较好,能够说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三、经济意义分析

可以看出,方程中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是一种正向的关系,每当农村居民的收入平均增长1元,消费就可以平均增长1.566588元。上述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描述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目前我区农民的消费仍然由收入决定,所以欲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