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范文1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到社区、落实到人群的有效载体。我国各级政府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历来重视,社区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也是逐年增长。但经费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经费投入的合理与科学,更不等同于社区公共卫生得到实质性解决。基于此,笔者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要的经费保障机制,并对如何完善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使用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 当前社区公共卫生财政投入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早已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补偿,但各级政府在社区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上所面临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这造成了许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营,严重影响了其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当前社区公共卫生在财政投入上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政府责任“层层下放”,经费拨款难以到位
由于我国医保制度目前在广大农村偏远地区尚没有普及,这些地区享有医保福利的病人比例偏低,造成区县财政压力极大。甚至还有个别区县将经费投入和账户管理的责任一并下放到镇财政。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这些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难以实现“自我收支平衡”的运行模式,卫生服务质量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1.2部分区县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挤占正常的卫生事业经费
尽管从各级地方政府报出的财 政报表上看,社区公共卫生经费在逐年递增,但是事实上这部分经费总是在各级地方政府卫生事业经费的总盘子里分来分去,总体增量不多,一些区县的社区公共卫生经费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1.3社区公共服务经费的使用缺乏健全的监控管理体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我国部分社区公共服务补助经费的分流现象严重。层级信息的不对称和官僚体制的严格划分使得民众无法对卫生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这造成了卫生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容易诱发部分财政经费拨付到具体社区后,社区负责人中饱私囊,暗箱操作,导致卫生经费并未真正落实到社区公共服务现象的发生。
1.4对卫生经费的具体使用缺少绩效管理和对应的激励机制
因为我国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财政补贴多为一次性平均划拨,无论服务质量和具体项目执行情况如何,社区的卫生经费补贴基本都没有明显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社区产生了“搭便车”的心理,很不利于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对卫生经费的具体使用缺少绩效管理和对应的激励机制,使得地方社区缺乏改进服务水平的动力。
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财政托底的要求日益迫切
改革后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合理收费减少,加之药品加成率降低、减免门诊诊查费后药占比上升,以及近年来日常运行和人员成本上升等政策因素,维持收支平衡的压力日益加大,一些财政不托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收不抵支。
2. 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
2.1各级财政合理分担公共卫生经费
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在有限投入中,各级政府投入结构不尽合理。以2008年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为例,中央财政投入人均3元,占总投入的5-8%,省级财政投入人均7.97元和4.96元,占12-15%,市、县(区)级财政投入人均43.89元和31.84元,占80%。
笔者认为应该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投入,中央、省、市、县(区)四级财政按1:1:1:1的比例分担公共卫生经费比较可行,另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要随着服务项目、人数和物价上涨因素或年度增长至少与通货膨胀率共同增涨,每年公共卫生经费应上调一定比例以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可持续性。
2.2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监管,保障经费的合理使用
当前,财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公共卫生经费的监督主要是对资金使用的事后监督,忽视对项目执行过程以及事后的项目核算与决算的监督。
建议首先建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投入经费的专门账户,专款专用,确保各级政府经费的到位和合理使用;其次,应该逐步实现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全程监督管理,改变目前事后监督的方式,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各个阶段的监督和管理,进而实现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2.3明确补偿范围和项目
财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数和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数量以及总项目或单位成本,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核定补助经费。其中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单位成本及总成本应合理分摊有关固定资产折旧与维修费用、业务费、劳务费、公务费、卫生材料费、低值易耗品费用等成本。另外,除了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补助社区公共卫生经费外。还应建立对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建设投入的项目和渠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备配置、房屋修缮、人员专项培训、离退休人员经费等经费均需建立长效制度予以规范,避免区(县级市)和社区挪用公共卫生专项补助经费,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后顾之忧。
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范文2
一、落实年度卫生实事项目
1.加快推进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启动建设区公共卫生中心,争取年内开工。木渎人民医院外科住院楼年底基本完工,2015年4月底投用。加快推进越溪、郭巷、光福等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越溪卫生院6月底前投用,郭巷卫生院年底前投用,光福卫生院年底前基本完工。启动建设长桥蠡墅医院(名称待定)。
2.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加快推进区卫生信息中心建设,建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按照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等信息化建设标准,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成与市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年内实现健康档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促进公共卫生均等化
3.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照国家建设标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建设,按照时序进度配合做好区公共卫生中心工程建设。完善区精神卫生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区妇幼保健所确保通过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复核评估。
4.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44元。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全面规范实施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特色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重性精神病人免费服药和服药后安全检测、社区健康自助小屋(数字化慢病管理)等项目。
5.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常态管理,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认真落实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任务。落实国家免疫规划,力争消除麻疹,建成市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示范区。完成中国消除疟疾行动省级评估验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加快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高疾病管理效率,试点开展高血压病人远程居家管理。
6.加强妇幼保健管理。加强母婴安全管理,严格高危孕产妇分级管理和剖宫产审批制度。深化母婴阳光工程,将服务人群逐步扩大至常住人口。强化妇幼保健管理,推进数字化儿童保健门诊建设,提升妇幼保健综合实力。推进妇幼卫生信息化管理,开展社区居民产后访视信息化管理示范点创建。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监管力度。
7.提升卫生应急水平。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培训演练。启动区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按标准储备应急物资。做好日常风险评估和预警监测,及时规范、科学有效实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8.深化爱国卫生和健康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综合环境提升工程,强化农村环境长效管理考核。丰富健康城市内涵,推进健康场所建设,新建市健康村10个。巩固创建卫生镇、村成果,新建国家卫生镇1个。实施健康促进“百千万”工程,抓好流动人口、职工、农民、学生等重点人群健康促进,开展公民健康素养干预和监测,强化控烟工作。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9.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完善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及时上报重点品种检测信息和食品安全消费预警。推进食品安全集中治理整顿“天安行动”,围绕三个重点项目(农产品质量保障,食用油放心,卤菜厂、店诚信生产经营)和五个重点领域(重点场所“五小”单位、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养殖场病死畜禽规范化处置、桶装饮用水、区域特色食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消除重大食品安全隐患。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10.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巩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达标示范”成果。深化卫生监督体制综合改革,开展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试点工作,加快卫生监督协管队伍建设。强化食品安全、医疗服务、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等卫生监督和消毒产品、涉水产品等监督抽检。实现医疗机构、餐饮业、住宿业和游泳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全覆盖。加强检查指导,促进旅游餐饮服务业全面提升。深化卫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配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继续推进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三、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1.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水平。坚持政府举办为主和城乡联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合理调整机构设置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长桥(蠡墅)、越溪、郭巷街道等拆迁较多的区域要合理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确保通过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复核评估。城区(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山医院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建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
12.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强化对口支援,逐步建立电子药房、会诊中心、检测中心、远程会诊、网上预约、双向转诊、移动终端等系统,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试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协调区域内医疗机构共建东山、金庭两个120急救站点。
13.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开展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模式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服务,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65%以上,长桥、木渎、横泾中心等继续深化“保姆式服务”和“医疗服务进万家”。开设社区(城区、镇区)全科医生工作室,实行“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和定任务”服务,吸引更多的居民群众在社区首诊,服务对象在社区的满意度达95%以上,社会满意度达85%以上。
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14.强化公立医院管理。加强医院基础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继续开展医疗服务、医疗核心制度、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等专项检查。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做好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防范预案,完善医院投诉管理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医患纠纷,积极推行第三方调解。继续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提高参保率。不断强化医疗机构准入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合理用血管理,强化血液安全管理,保证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
15.全面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继续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认真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全面改进医疗服务。提升等级医院建设水平,医院确保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木渎医院确立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目标。加强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进行滚动式管理。加强对外协作,积极开展与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和上级医院的技术合作。不断改善就医环境,推行便民服务,优化就医流程,缩短患者就医时间。
16.加强中医药工作。认真贯彻省中医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按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临床科室建设标准,配置中医药人员,设置中医科,开设中药房。木渎医院以建设三级中西结合医院为契机,争创中医服务品牌,甪直、东山继续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开展中医药服务。
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7.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按照计划,在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上开展网上集中采购,并按合同要求集中统一付款。区级公立医院按规定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强化《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引导医务人员合理用药。
18.巩固基层综合改革成果。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服务人口、服务需求和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总量,实行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完成第二批(250人)卫技人员人事考录进编。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人员,适当提高护理人员比例。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落实用人自。强化绩效考核,将服务质量数量、患者满意度、任务完成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依托信息化手段,强化量化考核、效果考核。推行绩效工资制度,收入分配向工作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贡献突出等人员倾斜,提升基层人员工作效率。
19.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前期准备。成立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有序推进医药分开,推动医院健康发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定期核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全面开展成本核算,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流程优化,提高经济运行总体水平。
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提升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全区城乡居民(农村)医疗保险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人均筹资水平达650元,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相当。进一步提高补偿水平,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58%以上,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保持在75%左右。探索混合支付方式改革,科学调控和管理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8%左右,适当扩大基本医疗保障的个人账户资金支付范围。全面实施肺癌等20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确保符合救治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70%。
七、强化食品药品监管
21.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全面推行行政指导,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医药企业营造健康发展环境。抓好药品、医疗器械行业诚信体制建设,开展诚信等级评定,开展“文明示范药店”创建活动,规范医疗机构药房日常监管。切实加大对不守信企业的检查力度,引导企业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22.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实施质量授权人制度,加大对高风险企业、高风险药品、国家及省重点监管医疗器械品种生产企业的监管。落实基本药物生产企业报备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制度。加快推动企业实施新版GMP,做好特殊药品日常监管及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生产监管工作。严格药品经营许可审批标准,加强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和跟踪检查。推动药品远程动态监控、药品电子监管系统。督促企业实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加强药械重点品种、重点环节监管。完善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制。加强药品、医疗器械抽验,重点抽验基本药物中标品种和举报投诉集中、违法广告多发品种,切实提高抽验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深入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集中治理整顿,加大对食用油、卤菜等重点品种以及学校食堂、大中型餐饮单位、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旅游景区周边餐饮单位等重点单位的治理力度。推广“五常法”管理模式,推进量化分级管理,提升餐饮服务环节科学化监管水平。全面完成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抽检批次,依法做好抽检后续处置工作。切实做好重大活动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4.强化保健品化妆品监管。进一步完善保健品、化妆品监管责任体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进一步完善“联合监管、联合服务”工作机制,针对疑难环节和突出问题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推广化妆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强化保健食品化妆品日常监管,加大重点产品抽查、突击检查和飞行检查工作力度。开展对美容美发行业、保健食品专卖店等经营使用单位的规范化管理试点,组织开展蜂胶、灵芝孢子粉等重点产品专项检查。
25.加大药品稽查执法力度。保持对制售假冒伪劣药械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针对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用药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加强部门协作,构建执法协同体系,开展联合执法,加强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举报投诉的调查处理达100%。加大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
八、完善政策保障
26.重视卫生科教工作。发挥科教兴卫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重点支持临床科技项目和青年科技项目。实施《区卫生人才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4年~2015年)》,加快建设一批适应卫生服务需求、具有省内市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基层实际,积极开展适合基层的科研活动。注重医疗护理创新,积极申报市级科技指导性项目。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应用和优秀论文申报。
2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卫生人才工程,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鼓励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境)内、外高水平机构、上级医院进行进修学习。开展新一轮区名医生、青年骨干人才、优秀星级护士评选。强化基层基础人才培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新毕业临床医学本科生全部参加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到2015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4名、每个站有1名以上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加强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展对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三基”训练和竞赛,提高公共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做好乡村医生的日常管理。
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范文3
一、*年度卫生工作情况
(一)启动三项工程,切实加强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障
1、认真抓好政府实事工程。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惠民医院列入了20*年度县政府实事工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全县卫生院全部建立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并落实专、兼职人员,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设立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设立了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县、镇(区)财政还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分中心分别予以每年1.5万元的健康体检工作经费补助,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提供了资金支撑。在全市县市区中首家建立了惠民医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将县中医院列为我县惠民医院。我县惠民医院结报手续简便,惠民对象就医后相关费用予以直接减免,并推出了九项优质服务措施,做到“医疗价格低、服务质量不能低”,确保为贫困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和满意的医疗服务。8月25日正式运行以来,惠民医院已服务惠民对象67人次,其中门诊62人次,住院5人次,共减免医药费用8134元。
2、大力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县政府出台了《*县20*-2007年度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实施办法》,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全面部署,我局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各镇(区)组织村民委、村民小组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健康体检。各卫生院添置了B超、心电图、尿液分析仪等设备,排出各行政村体检的时间表,及早落实好体检场所,同时克服体检任务重、人员少等困难,抽调骨干医务人员主动深入各行政村、企业方便农民体检。同时结合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受检农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截止11月底,健康体检人数达到189113人,农民体检数占到参保农民的71.95%,查出患有疾病人数25795人,圆满实现了20*年完成50%体检任务的预定工作目标。
3、全面启动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按照省卫生厅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在职岗位培训等各类教育,不断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全面提升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4月份连续第四年对全县乡村医生分片分期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8月份组织110名护理和防保人员参加嘉兴市全科医学基础知识培训,9月至11月对全县283名乡村医生进行了注册培训。此外,还组织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主任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共114人,参加了嘉兴市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培训,进一步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政策,全面掌握*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新要求。
(二)围绕三大重点,有力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协调发展。
1、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20*年度全县农民参保数为262850人,农民参保率91.3%,共筹集资金1314.25万元,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为6209人,共筹集资金34.14万元。全年共有11846位农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补偿,补偿金额达1395.78万元,共有328位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补偿金额43.56万元。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启动了县合医办与县人民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的网络接口工程,使经办机构能够准确、快速地计算补偿费用,让农民及时拿到补偿款。配合省卫生厅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共抽样调查于城等4个镇1865户家庭,为今后合作医疗政策的调整积累第一手资料。下半年着重做好新一轮合作医疗政策调整的调研,为政府做好参谋。11月底县政府正式出台了2007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政策,与往年相比呈现了“一个扩大、二个增加、三个提高”的新特点:参保对象扩大到所有取得暂住证的外来务工或就学人员;增加了小病普通门诊药费报销,增加了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立;城乡居民人均筹资总额提高到118元,其中农村居民个人出资50元、城镇合作医疗参保对象个人出资80元,补偿封顶线提高到参保居民6万/人,在校学生10万元/人,各分段补偿标准也相应提高。目前,2007年度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正在全县全面展开。
2、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根据《*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我局会同县财政局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出台了《*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细则》,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3大类12项任务进行细化,同时制订了40条具体考核标准,把服务到位情况和农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考核评估结果核拨专项补助资金。紧紧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农村居民基本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和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管理等三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得以较好的落实,各项工作指标基本达到省规定的标准。
3、扎实推进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巩固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成果。结合贯彻实施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6月上旬对全县已办理注册的341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依法考核,听取了执业机构、乡村医生本人、村民及村民委对其业务水平、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评价和建议,开展了乡村医生满意度调查,结合两年来培训考核成绩,综合评定考核286名乡村医生考核合格,并进行了公示。为全县乡村医生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进一步完善了乡村医生保障体系。此外,还会同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药库规范化建设,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了验收。
(三)推进三项活动,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能。
1、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省级先进县创建活动。按照评估标准,细化工作思路,制订考核细则,完善管理措施,加大检查力度,落实奖惩措施。年底我县顺利通过了*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县审核,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新的工作成效。一是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切实规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重点抓好公共卫生管理、消毒隔离、医疗文书、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双向转诊、药物管理等工作。全年全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人次数达482739人次,业务收入1927.91万元,实行双向转诊1890人次。二是服务区域得到延伸。以“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为工作原则,建立了一支225人的责任医生队伍,同时明确责任医生职责和任务,设立卫生服务责任区,通过社区巡诊、电话预约、家庭病床等形式,进一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形成“人人识医生,医生知人人”的工作局面,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三是服务内容得到拓宽。落实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康复工作在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开,全县已经形成了20分钟的“残疾人康复服务圈”。全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出诊5861人次,设立家庭病床461床,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92.98%。1月4日,书记在我县视察新农村建设期间,专程视察了秦山镇北团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我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2、扎实推进“医院管理年”和“双优一满意”活动。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以深化“医院管理年”和“双优一满意”活动为载体,完善并落实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的各项制度,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十大医院管理规范”,推行“十项优质服务措施”,强化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切实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做好品、使用和管理工作,由局统一印制了处方、登记簿,每月上报专用病历新建情况。切实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加强诊疗科目、外聘医务人员、医师外出会诊、医师执业注册等方面管理。层层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坚决控制医疗纠纷,成功处置了石泉卫生院医疗纠纷,为今后建立医疗纠纷有效处置机制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扎实推进科技兴医战略,建立和健全卫生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制订了《*县卫生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全系统共推荐上报卫生科技项目16个。认真抓好秦山卫生院、通元地区医院全省示范卫生院建设,为全县卫生院推进标准化建设起好示范作用。
3、深入推进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活动。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落实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自查自纠工作指导意见,做好层层宣传发动,扎实开展调查摸底,认真查摆不正当交易和商业贿赂问题,确保治了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全面扎实完成。经清查:全系统集体药品返利45.71万元、设备返利6000元、接受现金赞助15.6万元、接受捐赠物品价值7300元,个人上交现金、代价券11600元,经查实无违规交易行为。同时坚持纠建结合的原则,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为从根本上治理商业贿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完善了医疗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和管理制度,探索开展医用试剂和医用材料集中采购活动;规范完善了医疗设备器械采购制度,按照集体讨论、上报审批、组织采购的方法,切实规范医疗仪器设备采购行为;健全完善了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和监督制度,全年全系统共有4项工程签订了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廉政责任书,并会同县检察院定期开展检查。
(四)注重三个提高,不断夯实公共卫生工作基础。
1、注重疾病预控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继续加强丝虫病、碘缺乏病、疟疾监测,顺利完成春季查螺工作,全县连续17年未查获钉螺,省人民政府督查组对我县的血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各种重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霍乱防控工作,规范开设肠道门诊,全年检测肠道门诊腹泻病人样品3462人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加大艾滋病宣传力度,在县城中心设置公益广告牌,组织131人听取省艾滋病讲师团宣教,组织8100余人观看预防艾滋病电影,组织人员深入社区对170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和讲座宣传,同时继续在公共场所放置安全套、宣传资料,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加强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的监测和行为干预,接受免费咨询监测800余人次,全年检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6例。强化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出台了《*县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考核奖惩办法》,促进我县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的提高,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继续实施免费检查和化疗。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工作,强化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全面启动了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接种管理信息化、业务资料电子化、监测统计自动化、接种服务便民化的工作目标。认真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死因监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8月份在全市首家启动了除四害市场化操作,除四害效果得到提高,各类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农村改厕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累计改水受益率达95.42%,累计卫生厕所普及率92.77%,累计粪便无害化处理率92.77%。
2、注重依法卫生监督能力的提高。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处罚效率不断提高。“九姓火锅庄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案”获*省卫生行政处罚优秀案例评比三等奖,“嘉明大药房经营宣传疗效消毒产品案件”被评为全县20*年“十佳行政处罚案卷”。全年出动卫生监督员1200多人次,出动车辆200多次,先后开展了农村食品卫生专项整治、餐饮业生鲜肉品安全专项整治、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重点职业病危害行业职业健康体检专项检查等20余次有声势、有影响、有成效的专项检查、专项整治、专项抽检,共查处违法行为57起,罚款14.75万元。全面推广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并在食品量化分级管理A类单位中率先开展五常法管理,开展校园放心食堂建设,推行大中型饮食业承担宴席和农村家庭宴席“备案制”,做好中央有关领导视察秦山核电等13次重要活动的饮食卫生安全保障工作,全年全县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向每一家应申报单位发放《申报须知》,并签订了《*县职业病防治告知书》,明确企业自身职业病防治义务,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积极开展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职业卫生示范企业,*齐家水泥有限公司等3家用人单位被评为市级职业卫生示范企业。继续深入开展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对非法行医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全年取缔无证行医窝点24个,行政处罚7起,罚款2.23万元,没收器械129件、药品15箱。全县无偿献血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三个转移,一个延伸”的工作目标。
3、注重妇幼保健服务能力的提高。继续贯彻《母婴保健法》,落实《两纲》,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落实孕产妇保健、托幼机构管理、新生儿筛查等工作,切实加强妇幼保健技术规范化管理。突出抓好婚前医学检查和提倡自然分娩的宣传,加强接产医疗单位剖宫产指征符合率的检查,进一步降低全县剖宫产率。全年无孕产妇死亡,0-6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98.14%,婴儿死亡率4.4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03‰,妇女病检查9863人,查出患病人数2496人,患病率25.31%,新生儿疾病筛查2849人,筛查率96.8%。
(五)抓好三个环节,努力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水平。
1、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探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新方法,蒋家桥社区启动了健康教育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元济高级中学启动了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不断拓宽健康教育宣传渠道,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向移动用户发送健康知识、公共卫生预警等内容的手机短信50万条;编辑出版《健康之友》宣传墙报4期4000余份,在各社区、大型企业、公共场所等地进行张贴;编印高血压防治等健康处方14种40.2万份,在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陈放供农民免费索取;编印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册2万份,重点发放给外来务工人员;印发了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折页15万份,利用各种卫生日等开展各类上街宣传活动10次,进一步提高了群众自我防治意识和防病能力。
2、切实提高预警预测能力。采用被动监测与主动搜索相结合的方式,指定专人负责监测辖区内霍乱、结核病、艾滋病、麻疹等法定传染病以及国家或省级监测疾,定期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传染病疫情信息,对我县传染病的发病进行预测预报,及时预警信息。继续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工作,通过实现网络直报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网络化,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预测预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基础,提高了公共卫生预警预报能力。全年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到位率、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报告率、重点传染病监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3、规范开展应急处置。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处理程序,完善应对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培训,先后组织参与了全县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民兵医疗救护分队三个现地演练,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快速有效,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有效处置了于城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我局被省卫生厅评为*省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先进集体。
(六)深化三项建设,全面增强卫生发展后劲。
1、深化卫生队伍建设。继续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强化“三基”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切实加强医院领导班子建设,大胆启用作风硬、业务精、事业心强的同志,优化干部结构,新提拨了7名年轻干部担任医疗卫生单位领导(其中正职1名)。实施了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3年内从3家县级医院选派9名医师到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带动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2、深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监督迁建工程、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二项省重点工程,二项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进入初步设计调整阶段。在前几年卫生院改造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建设步伐,改善广大农民就医条件。沈荡医院迁建项目、百步卫生院新建医疗楼、海塘卫生院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县妇保院新建住院楼、郊区卫生院新建住院楼项目破土动工。
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范文4
(一)坚持长效管理,积极做好农村卫生工作
1、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资金的科学收缴和支出报销办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简化程序,方便农民报销,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各定点医疗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的有关意见》文件精神,一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方便群众就医,简化就诊手续。二是提高服务水平,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执业行为。三是控制医疗费用,要严格掌握诊疗原则,严格执行文件规定,合理用药,减轻农民负担。
2、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巩固社区卫生服务省级先进县创建成果,以创建示范中心、示范站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城镇社区卫生站建设,促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建立考核机制,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主动、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继续推进农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社区责任医生业务培训、乡村医生法制业务培训、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等各类培训,进一步提高服务技能。
3、全面完成农民健康体检任务。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员两年一次免费体检工作,以切实改变部分群众有病不知情,有病没法治的情况,力求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治。建立健全健康档案,重点对60岁以上老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配备社区责任医生,定期走访,跟踪服务。
4、深化农村医疗机构管理一体化。实行“统一药品、统一财务、统一制度、统一工作任务、统一业务考核”,做到“人员互动、工作互通、资源互补”,组成整体,形成合力。建立乡村医生补充机制,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充实乡村医生新生力量,逐步解决乡村医生队伍老化的问题。
(二)巩固公共卫生网络,全面提升公共卫生质量。
着力做好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工作质量这篇文章,开展公共卫生质量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建设,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预警、处置能力。
1、建立一支功能比较完善的应急组织。在原有应急组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完善,将应急组织集诊断、控制、监督于一体。加强对应急队伍的培训,举办应急培训班,进行实地模拟演练,真正将这支队伍锻炼成“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
2、加强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的管理。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妇保院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卫生队伍管理的新模式,继续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大对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的刚性、量化及质量控制管理,改革现行的考核模式,善于抓典型,以点带面;善于抓重点,以重带面;善于抓亮点,以亮带面。
3、加强村级公共卫生队伍的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完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考核、奖惩、报酬兑现制度,使网底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三)夯实工作基础,全力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疾病控制中心配齐配强检验设备,以确保疾病控制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技术力量,重点是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专业队伍建设。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重点做好查灭螺、查治病工作,确保我县行政区域内无新感染病人、病畜和阳性钉螺,继续做好碘缺乏病、丝虫病、疟疾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出现因控制措施不力而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加强对艾滋病、肝炎、肺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传染病管理,做好计划免疫接种,有效控制各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病。同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监测,准确掌握疫情,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2、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分片设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进一步健全卫生监督网络,加强卫生监督的力度和效率,增加卫生监督的覆盖率。切实加强卫生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行为规范,不断提高监督执法人员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和执法水平。加强综合执法,进一步树立卫生执法新形象。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学校、工地、餐饮单位、南北湖风景区的监督管理,推行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严防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加强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监管、医疗市场整顿,做好饮用水监管工作,加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查处力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的执法能力。抓好采供血机构的调整,进一步巩固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工作成果,各项工作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3、强化妇幼保健工作。健全妇幼保健工作网络,严格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规范管理。加强婚前保健服务,鼓励引导婚前检查。加强妇女生殖保健和妇女病防治,全面实施产前筛查、听力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开展产前诊断,有效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
4、加强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文明村镇、卫生村镇创建和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改厕工作新途径,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认真总结除四害市场化操作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除四害效果。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进一步增强农民健康意识,促进农民健康行为的形成。
(四)加强卫生规划工作,努力卫生统筹发展。
抓紧出台并认真实施《县区域卫生规划》、《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效益,进一步健全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人民群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1、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县级医院要更好地发挥硬件设备和专业人才等优势,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创牌子,强管理,增效益,更好地满足不同对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发挥好对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医疗业务技术的帮助指导和龙头带动作用。镇卫生院建设重点努力实现运行机制的“五个转变”,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从单纯的医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服务模式从被动的服务向主动服务为主转变;服务人员知识要从掌握单科医学知识转向全科医学知识;实现用人分配管理方式的转变;转变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机制。
2、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在巩固二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质量、安全和费用三个重点开展工作。完善质控组织,在原有9个质控分中心基础上增加急救、口腔两个分中心,同时充分发挥各质控分中心的指导监督作用,开展专项建设和质控考评。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防范处置预案,明确安全管理责任,狠抓制度落实,杜绝重大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坚持科教兴医战略,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科研工作,推广新技术,拓展新业务。
3、加快医疗队伍建设步伐。鼓励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对口支援,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为医务人员的学习进修创造更好条件,县卫生进修学校要在培养全科医生,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发挥更好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4、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作用。认真贯彻实施《中医药条例》,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突出中医药发展重点。发挥县中医院的龙头作用,认真总结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经验,坚持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诊疗思想、方法和技术,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加强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采取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定具体措施办法,鼓励中医中药进农村,不断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
5、推进卫生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迁建工程、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二项重点项目按工作计划进度开展,按照省“示范卫生院”建设标准,积极推进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使广大群众就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深化行风建设,着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教育,努力做到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改进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推行人文服务。
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范文5
(一)加大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的力度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社区、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要求,积极协调兄弟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一是着力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公共卫生“四个体系,一支队伍”建设,开展食品放心工程,提高对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二是着力抓好农村卫生工作。年底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任务;三是着力抓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八统一”,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四是着力抓好卫生重点工作。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提高惠民医疗服务质量;五是着力抓好卫生项目建设。确保6个卫生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六是着力抓好行业作风建设。建立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规范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行为。
(二)开展综合配套改革
根据国务院将成都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要求,在医疗卫生领域开展创新性实验,为卫生改革趟路子。
1、建立城乡一体的统筹机制
(1)统筹内容。一是人才资源统筹。改革人员选拔、任免、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提高卫生系统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和配置效率;二是财力资源统筹。组建成立成都市卫生财务结算中心,加强资金监管,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三是国有资产统筹。对卫生系统国有资产进行统筹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统筹方式。以规划为抓手,有效配置并努力做到人人公平享有公共卫生资源;以政策为导引,使卫生技术人员向“第二圈层”和“第三圈层”转移;以帮扶为补充,建立定点技术指导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交流培训机构。
(3)梯度推进;根据成都市卫生资源在三个“圈层”上的差异性,分时段、分区域、多层次地推进卫生资源整合,对现有医疗机构的空间布局进行测量分析,根据其辐射范围增减医疗卫生机构,最终建成资源充分利用的满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体系
(1)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构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应急救治、信息网络和应急指挥等五大公共卫生体系。市级重点建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紧急救援中心、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和血液中心等六大中心,县级重点建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乡镇(街道)建好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做好公共卫生的村级延伸服务。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在中心城区,重点规划建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五大医学中心;二是在区(市)县,重点抓好一所县级综合医院,建制乡镇公立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形成城市10到15分钟,农村20到30分钟的健康保障圈;三是明确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医疗机构,形成政府主导、市场结合、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医疗服务格局;四是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服务理念、内容向农村延伸,为全体农民建立医疗个人档案,实行有效的健康预防、跟踪与快速响应机制;五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规范化管理,由政府承担公共卫生责任,提供以成本价为基础的基本医疗服务。
(3)完善健康保障体系。把医疗卫生工作与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少儿住院互助金制度进行无缝对接,逐年稳步增加财政补助资金,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和群众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
(4)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建制乡镇建立县级卫生执法监督派出机构,形成机构健全、职能完善的市、区(市)县、镇(乡)三级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实现网络全覆盖。统一标准配备卫生监督必备的执法装备,快速检测设备,实现综合执法。建立全市卫生监督综合信息系统,增强公共卫生预防、处置和监管能力。
3、创新体制、机制
(1)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吸取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做法,拟提出在市、区(市)县卫生局下设医院管理局,负责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建制镇公立卫生院)的事务性管理,管理政府的医疗资源,实行收支两条线,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范文6
1、全面实施建制公立乡(镇)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一是以“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配置)为核心,对公立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设备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完善,以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美化院容院貌、改善基础设施,进而提高公立卫生院的整体服务水平。截止6月底,全市224个(其中**镇因建水库该镇卫生院暂不建,即全市实际应建223个)标准化建设项目,已开工222个,占总数的99.5%;已完工190个,占开工总数的85.6%;二是按照《*市村卫生站建设标准(试行)》、《*市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对村卫生站的管理体制、人员、设备、设施等方面制订了统一的标准。对全市2230个行政村、471个涉农社区按项目建设规划设置,共需建设村卫生站2336个,现已完成1*2个,其余的1264个村卫生站将在20*年底全面完成。
2.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在定编、定岗、定责、定员的基础上,以“三分开一委派”(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收支分开、会计委派)为切入点,再造公立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本着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新都区、*市、都江堰市等分别在3个、4个、5个公立卫生院进行了试点工作,在成立了医院管理中心,药品集中配送,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新津县遵循“先调查、后商讨、再定案”的原则,制定了一套完善、可行的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一是乡(镇)公立卫生院在编人员的基本工资纳入财政预算,财政为全县乡(镇)公立卫生院交纳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并财政按照原经费补助渠道拨付公共卫生经费,通过强有力的监管,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余区(市)县也正在进行积极稳步探索和推行。
今年3月市委书记李春城在作客央视《小崔会客》节目时,将农村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作为*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经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后的公立卫生院,其就医环境、功能布局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整体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门诊人次、住院人次与同期相比相应增加,而每门诊人次费用、住院人均费用下降了15%以上,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舒适、优美、方便、实效的就医场所,也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构建了一个优质、高效的服务载体。可以坚信,这项工作全面完成后,必将对提高我市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更好地发挥公立卫生院的枢纽作用,从而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顺利完成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吴仪副总理参观了青羊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会代表300多人参观了五城区(高新区)的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出台了支撑社区卫生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38号);二是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综合配套的政策支撑:劳动保障、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20多个配套文件,如财政对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按服务人口进行补助,中心城区的补助标准已从年人均5元提高到20元,其余区(市)县不低于年人均10元。
3、统筹规划、加强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八统一”要求,加快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完成70%的建设任务。
4、扎实推进双向转诊制度建设。作为四川省对口支援的试点城市,在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16家驻蓉部、省、市三甲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中心城区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目前有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64家对口指导全市8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
5、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工作。一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武侯区、青羊区已启动收支两条线的试点工作,高新区、金牛区正在论证中;二是武侯区实行了药品零差率等工作。
6、加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一是开始了全市710名社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二是举办短期短缺专业班4期487人。
(三)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规划,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疗卫生应急救治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应急指挥体系。
重点建设六个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紧急救援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血液中心。
1、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一是制定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送审稿)、《*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送审稿)上报市政府。指导各区(市)县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卫生信息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全市20个区(市)县分别举办了该系统使用培训学习班;三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举办全市急救技能大赛,参加省市“20*天府”生化反恐演练、市大面积停电事故演练;四是加强卫生应急信息报送。进一步统一规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和要求,提高信息报送、分析质量;五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市、区(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
1—5月,*市急救指挥中心受理呼救电话289217个,救治伤病员数38263人。上半年,共接警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25起,均得到及时处理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完善了传染病、地方病、食物与职业中毒等的监测、报告和处理应急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霍乱等疾病的监测工作,着力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认真做好中央补助经费艾滋病、结核病、计免等项目工作,强化慢性病防治工作,注重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全面贯彻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开展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使艾滋病在我市得到有效遏制。20*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4.78岁。
3、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举办了食品、学校、医疗执法、公共场所、职业卫生、依法行政培训;对农民工进行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全面推行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继续推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推广到游泳池、美容美发和洗浴等场所;加大食品卫生执法力度;开展部门联动,与整规办、工商局、公安局、监察局、计生委、科技局等联合重拳打击非法行医;做好大型活动(会议)的卫生保障工作。
4、信息网络体系。在现有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基础上,实施了向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延伸,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实现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在线报告。
5、医疗救治体系。制定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案》。重点建立多维子体系,即传染病救治体系、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职业中毒和核辐射应急救治体系、传统医学诊疗体系。
6、强化妇幼保健的公共卫生职能。一是重点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实施母婴安康项目;二是在对贫困孕产妇实施500元一次性救助的基础上,要求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当地民政、财政部门建立“贫困孕产妇急救专项经费”。龙泉驿区拨付100万元专款建立“贫困孕产妇生育救助专项资金”,对辖区内贫困孕产妇孕期检查、住院分娩、新生儿疾病筛查、母子系统保健及高危孕产妇抢救等一系列费用实施救助,救助金额最高可达5万元。
今年上半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5.75/10万(36.17/10万,含流动人口)。
(四)继续做好各项卫生工作
1、继续推进科技教育工作。一是规范经费使用范围、程序,积极推荐3项市重点学科申报省重点学科;二是83个项目申报省卫生厅科研项目;三是对1项适宜技术进行推广,覆盖12个区(市)县;四是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五是实施与蒙比利埃市医学院签定的医疗卫生合作项目;六是深化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市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管理-执法办证系统》、《*市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及处理分析系统》、《*市卫生系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的建设。建立*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机房,实现全市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
2、加强中医药体系建设。
(1)上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的决定》(代拟稿)。正式下发了《*市中医药发展“*”规划》。
(2)进一步加强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为启动我市14家县级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及设备配置项目进行了基础调查;二是将乡镇公立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截止6月底,全市乡镇公立卫生院中医科设置已达97.9%,村卫生站75.1%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已达100%,中医药人员配置比例达到16.21%,社区中医药服务量达到29.25%,社区卫生服务站90%以上能提供中医药服务。青羊区已建成为我市第一家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三是5月19日,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视察了*中医名医馆、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对*市在抓“三名”建设和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3)组织开展了“*市首届十大名中医评选”,评选结果已通过政府常务会审议。对*市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进行了结业考核。
(4)积极组织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继续做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目前我市已有14个艾滋病人正在接受中医药治疗。
(5)加强县级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和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新都区中医医院、金堂县中医医院已被列入了国家中西部地区县级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单位;郫县中医医院、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已被确定为国家中西部地区县级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项目单位。
(6)继续举办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班,有52人报名参加今年的培训。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医学中专学历教育,已印发相关报名通知,招生工作正在进行。我市上述两项工作的成功经验在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全国农村中医人才培训项目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3、严格规范医疗秩序。着力加强对医疗机构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行医,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依法执业,严格制度,规范行为。制定下发了《*市医学检查结果互认暂行规定(试行)》、《*市卫生局关于实施市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的通知》、《医院医师考核实施方案》、《*市卫生局关于大力开展“惠民行动”的实施意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局关于对医院储备点血液安全监督检查的情况通报》、《*市特殊优惠医疗服务补贴办法》等文件。切实抓好“医疗质量评价”工作,建立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监控体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定期医院医疗质量信息,完善住院费用清单制,实行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查询制度。巩固无偿献血成果,确保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保证临床急救用血需要与安全,维护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