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1
一、内涵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工作体系和运行体系,在提高教学质量中是保障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的运行中,以“教”与“学”为两大核心,在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同时,巩固和提升教学质量,已达到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生活的需要。
1.人才培养
人才作为21世际的财富,在高校三大职能中也处于三项之首。不仅作为高职学校的基础性职能,还是高职学校的核心职能。然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培训,而这种培训是依托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做保障的。所以,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其实,实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对教育工作有着多方面的益处和积极作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使在工作中对工作的各要素、环节、员工状态得以充分的了解、反馈和评价,而且对于具体员工来说,可以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各种的评价手段进行合理刺激,使教学工作趋于精密化和严谨化。在员工与机制的双保证下,使得高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一个良好的保证。特别是在高职学校竞争激烈的今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技工证中发挥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2.设计属性思考
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既有在社会、上级甚至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这属于外部监控。而在高职学校对自身的办学水平、硬件、质量方面的监控,则是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在内部评估以及优秀评估联合学校自身的监控和管理,共同组成了教学质量监管的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从封闭化转为开放,受监控对象的监控机构,从一个变成了多个。而受控对象的监控方式,从单一变成了多层次深层控制。在此基础上,有几个原则应该遵守。
(1)科学性
我们在探讨教学质量监控时,并不是单单以监控为目的。而我们是要以近些年不同院校的不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来寻求一条适用于任何高职院校的有建树的研究成果。其实,在监控的同时,我们只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来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可能由于一些原因,我们不能建立一个十分完美的体系,但是在这项探求中,我们不能把这项监控当成一种任务,而是要把它当做一个科学行为,因为这个体系就具有科学性,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知识和理论方法来完善这项质量监管体系。
(2)系统性
在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在学校中教学质量监控渗透在方方面面,而在人与人间的关系、部门间、或者是各班级间,教学质量管理依然发挥着自身的功效。而在高职院校的实施中,教学质量并不是一次检查就可以有评判标准的,而是在反复检查中一点点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学质量监控需要对这个事情实施全程监控,在一层层监控中不断地改善,在这种循环往复中进入下一过程,体现其系统性。
(3)可行性
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实行的可行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时间上可行。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只专注于这件事。第二,财力上可行,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我们也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金钱。第三,可操作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在操作上,我们既要做到操作简单,比较明显,又要监控标准视情况而定。第四,就是效果上的可行性,毕竟教学质量监控是要面对每个学生和每个老师的,所以要易于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接受。
(4)全员性
虽说这项监控系统监管的是高职学校每一个人,包括老师。但是在这种监控下,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教师和作为基本任务培养的人来说,教师和学生皆是质量监控体系的一部分,在角色的转换中参与着监控的进行。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教学监督实施到每一个学生和教师身上,调动学生干部积极行动,从根本上保证监控的实施。
(5)可持续性
科学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在教学质量监督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就是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地积累和不断的总结经验,才会在新的发展道路上获得成功,最后达到完善。
二、结语
对于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来说,这个建设就是对其本身属性的一个归纳与阐明。对于监控与评价,需要高职学校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监控与评价虽是一个监管系统,但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加强教师教学质量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08-28.
[2]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3]王嘉毅.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与监控[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4]邱丽敏.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5]刘桂玲,邳克江,王礼.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2
摘 要 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高校的介入对于提升社区教育质量以及对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PDCA循环理论构建了包括组织保障、监控评估、沟通反馈、持续改进四个系统在内的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希望对提升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 社区教育 PDCA循环 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13
The Research of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bout Higher
School Involvement in Community Education
JIANG Kui
(Administr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Commun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building learning society. But there exists many difficulties in community education of China. It is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education. The article introducing circulation theory to establish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cluding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monitoring assessment, communicational feedback, continual improvement. Expect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rame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promoting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education.
Keywords: community education; PDCA Cycle; quality control
1 我国社区教育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保持社会和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教育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进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型城市的中坚力量。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种学习型组织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前全国共建成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近200个,省级500多个,对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其中教育资源不足、公共投入匮乏、缺少立法保障等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既能弥补社区教育资源的短缺,系统地为社区教育提供物质资源和智力支持,又是高校实践终身教育理论、社会服务职能的最好体现,是一种实现社区和高校共赢发展的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创办社区学校,如知识科普学校、技能培训学校、语言培训学校、儿童学校等;二是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如举办讲座,提供咨询服务,提供场地和设施服务等。
高校的介入对社区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缺少立法、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社区学校质量参差不齐。如何构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3 构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
3.1 PDCA循环理论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是英语单词Plan、Do、Check和Action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顺序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Plan:方针和目标的确定,活动规划的制定。
Do: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并进行运作,实现计划的内容。
Check: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对错,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ction: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总结成功经验,形成标准;未解决的问题,向下一循环反映。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每经过一个循环,质量就提升一步。
3.2 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在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PDCA循环的程序进行质量控制,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基于PDCA循环的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组织保障系统、监控评估系统、沟通反馈系统、持续改进系统,四个子系统互相依存,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闭环监控体系(如图1)。
图1
3.2.1组织保障系统
建立健全高校、社区和政府三方长效合作机制,明确职责,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从高校的角度讲,应树立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和平台,发展社区教育,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通过考核和奖励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社区应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加强社区教育宣传推广,努力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和开放水平,同时大力开发资金来源渠道,为社区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政府则起到支持、推动、统筹协调的作用,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保障机制、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加强对社区教育事业的领导和发展规划,促进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规范、科学、有效地开展。
3.2.2监控评估系统
制定针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监控评估体系,是PDCA循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该体系从内控机制和外部评估两个方面来实现质量监控和评估。
高校应建立质量内控机制,加强自查、自检、自我提升。第一,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工作计划,并明确相关责任人;第二,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由院系领导或相关工作人员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进行抽查和评估;第三,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加强鼓励、引导,调动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外部监督和质量控制。第一,建立督导评价和奖惩机制,成立社区教育督导小组,督导组为独立的第三方质量监控组织,由专家和社会人士等组成。督导组主要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教学管理环节进行评估,重点考察社区教育的管理服务、学习秩序、后勤支持等方面,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反馈评估情况,并将评价结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考核内容。第二,有计划地进行各类专项检查。由政府有关领导带队,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教学开展情况、基础建设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取得突出成效的单位给予表彰,并作为下一年度经费拨付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三,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专家团队设计满意度评价指标,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教学和管理质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测评结果作为评定学习型社区的重要依据。
3.2.3沟通反馈系统
根据“事事有反馈”的原则,注重检查监控信息的及时、互相、真实反馈。通过检查通报、工作会议、居民座谈会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和社区居民及时反馈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信息;在社区设立“督导信箱”、“政府信箱”、“大学信箱”等,采集居民对高校和社区教育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统计、提炼。
3.2.4持续改进系统
持续改进阶段,既是一个循环的最后阶段,也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在这个阶段,高校和社区对各项质量检查反馈信息加以诊断、分析,对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完善,对社区教育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同时,根据各方意见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和工作标准,确保教学和管理人员有规范可依,防止社区教育工作的随意性。通过持续改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合理状态,将监控机制和质量提升有机衔接起来,有助于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社区教育办学水平和提升社区居民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全方位、全程性的质量管理系统工程。该体系实际运用过程中应注意:
一是必须有足够的财政投入作为支持,建立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资金支持体系。除了确保政府财政投入为社区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外,还应积极拓展经费渠道,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社区教育,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经费总额,保障社区教育的质量。二是监控评估环节中各项评价指标的确定须遵循规范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奖惩结合等原则,克服随意性。另外,评价指标设计也应考虑到不同社区区域性社会、文化、经济的差异。在考核评价组织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和督导组应遵守“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严谨严肃”的原则,客观组织检查、评价,确保考评的实效和公信度。三是建立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来协调、统筹、管理、分配各种资源,管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各项活动。同时,建立并落实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促使质量管理工作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慧.社区教育和社会学习[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1).
[2] 柏燕,许鲁州.高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参与作用[J].内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3
“诊改”全称为“诊断与改进”,根据《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教育部办公厅决定逐步在全国高职院校推进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制度。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查找不足并不断提高的工作过程。
一、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对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进行诊改,是与时俱进,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科学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一个学校教学管理的好帮手,对学校各级教学单位,尤其是对于各系、专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只有建立了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才能对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是学校有办学特色并使学校更具竞争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二、高职院校现有体系大致存在的问题
1.监控过程不全面
各高职院校的质量监控评价部门在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中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高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监控过较少。也就是说重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而轻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职院校在监控与评价过程中将两级教学督导员、教师同行及学生评价视为重点,忽略了社会、企业和第三方评价,缺少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质量与监控体系。
3.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
对教师监控较多,对学生监控较少;对结果监控较多,对过程监控较少;对教学监控较多,对管理监控较少等。
4.对问题缺乏有效的跟踪反馈与落实
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反映出的问题,缺少分析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者是缺少解决问题的落实力度,或者是解决办法没有明确到个人,导致有些问题一直存在,没有彻底解决。
三、诊改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建立“目标导向,过程监控,诊评结合,及时反馈,持续改进”闭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设应以目标位导向,在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诸多教学过程实施全面的过程监控,诊断与评价相结合,对于发现的问题逐级分项有针对性予以解决和反馈,以此推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
2.完善教学标准、教学环节评价标准和监督制度
教学标准和各环节评价标准的建设,是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能准确体现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是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完善和有所突破的重要内容。没有良好的完善的标准和制度,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监控与评价就无法长期有效的运行。在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中,因此要根据学校远的实际完善课程评价标准,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部门要认真研究并不断补充各环节评价标准。制定院系两级管理员的管理聘用及听评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师生座谈会制度等。
3.形成“多主体、全过程、多方法”的监控与评价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应建立在校内校外广泛的支持和参与的基础之上,应利用多主体对学院教学实施全过程多方法的监控和评估。专兼职教师、在校生、毕业生、领导、职能部门、合作企业、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比如,就业处可以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档案,与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培养质量信息反馈合作工作,为学院的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等提供准确的依据;各系部、区可以以学生为基础,建立学生信息反馈组,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及建议;也可以给学生家长制定反馈问卷,对学院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
4.实施“即时反馈、每月反馈、期中阶段反馈和期末结果反馈”,编制并“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校内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以问题为导向,对接系部,促进学院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教材及课程建设
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在高职高专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中居于重要位置,是提高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中医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现对课程和教材建设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提升教师内涵,强化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的主体要素,是提高高职高专中医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建立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首先完善制度,加强专业团队建设,采取培养、引进和外聘三结合的专业团队建设策略,优化师资结构。另外将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安排至医院进行临床磨练,引进不同院校的高学历人才,使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多元化,优势互补,外聘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师,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教育教学水平,建立一支校内与校外结合、科研与教学并重、富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称、高学历、高能力的教师团队,从而完善实施“专兼结合”+“双师”素质+“引培结合”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与实践技术力量。
二、认真修善大纲,加强教材建设
作为地方中医药高职高专,组织或参编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根据各专业最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和修订教学大纲,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材编写,在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教学同时,积极开发特色校本教材或通过校院、校企共建合作编写适合中医药基层医生适宜知识和适宜技术为主的教材。调整和修订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注意学时分配和教学进度安排的科学性;必须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明确培养的要求及培养措施;必须注意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必须根据学科发展的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更新的时限和措施。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必须根据以上要求以及学科的发展对原有的教学大纲及时进行修改和规范,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
三、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是实现高职高专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中医药教育教学监控评价体系的重要途径,我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完善、课程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等,都按照国家高职高专中医药教育的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来进行。围绕中医药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基于工作过程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建立完善“其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制度。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及时精简理论,突出实践教学,来培养实用型的中医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大胆探索教学改革,并鼓励教师及时将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改革成果融人到课程建设之中,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四、适应人才需要,不断改进教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培养实践技能,是促进提高高职高专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是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重要措施。建立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改革 “灌输式”教学方法,推行“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要有效地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必须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立项、教学研究活动,激励教师在高层次的报刊发表高水平的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
五、切实教学监控,确保教学质量
建立“多层次+全过程+多主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即建立完善教学管理部门、督导室、专业教研室等多层次,主管部门、学校、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多主体,教前准备、教中实施、教后总结等全过程,教评学、学评教、教评教等多方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成立学校、系、教学督导委员会、教研室及学生会教学信息员调馈进行多级化、全程化教学监控。同时强化教学文档检查,将教学文档(教案、教学计划、讲稿、课件、试卷等)检查作为常态化工作全面落实,分级分段进行,坚持课程教学记录、教学督导委员会及教研室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教师评课制度,通过学生、教师座谈会、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等措施,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并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学校、系部及教研室相关教师听课交流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六、深化实训改革,突出实践技能
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制度。改革要将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学生被动模仿的教学方法,逐步转变为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为重点、学生进行自主实训的教学方法。并围绕中医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完善“专业认知+专业实训+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综合实践+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进一步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式教学模式,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工作的职业需求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过程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七、拓宽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条件
继续加强校内外教学资源建设,增加实训室的数量及相应面积,来拓展实训基地实训功能,提高教师及学生实训水平。在现有校外实训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完善集教学实训、培训、鉴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这样一来,使教材建设及课程建设更适应将来的高职高专中医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中.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若干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
[2]阮曙芬.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教学评估,2014,(8).
作者:赵兴蕊、刘常逊、陈玲玲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5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就职成教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做出部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13年,职成教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保障水平、探索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继续教育重点突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会议强调,贯彻落实好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牢固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青年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让职业教育为x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要把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置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大局中加以谋划,系统设计制度体系,为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要更加注重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高其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会议要求,2014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落实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抓好职业教育关键制度建设,大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具有职教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开放大学创新发展和电大系统转型升级。会议还就提升行业指导能力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厅、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贸易学校、国家开放大学等8个单位做了大会发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社会团体,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代表在主会场或分会场参加会议。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内涵建设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作用是让学生学会从事相应技术专业的本领,从而在社会上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职业教育对于繁荣社会经济、促进充分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它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的主方向之一。
1.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前职业院校的发展正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建设。面对新阶段的新任务,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育机制体制不健全,学校先进办学模式欠缺,特别是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专业定位与职业岗位衔接不紧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不强。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难以适应由单一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接受良好职业教育成为民众的强烈期盼,符合国家的现实需求,为此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反映了当前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当前内涵建设的核心是质量+效益。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建立一支思想过硬、综合业务素质强的领导集体;二是落实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政产学研市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三是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目标,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规范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五是以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结合本地区和本区域的实际,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六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全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执行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实现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提高教育质量。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提高质量是我国各级各类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高等职业学校还是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作为职业院校来说,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可以主要从院校教育本身和社会满意度方面进行评价。教育本身主要包括办学理念、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社会满意度主要看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胜任本职工作岗位要求,成为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是考核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促进就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是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我们要树立“社会评价质量”的教育理念,由学校、行业或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考核方案,完善院、系两级督导组织,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社会评价多方独立并行的质量评价系统,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按照全过程监控、全方位管理、全员参与的原则,制定一整套教学管理和质量反馈预警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全面完善由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教学质量社会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把提高质量作为资金、项目和设备配置的基本依据。要制定符合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的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职业教育要在专业、课程、教材、校企合作、教师队伍、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质量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职业教育要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实习实训、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3.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江苏省正全方位启动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立足于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贯通。试点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中高职3+2(3+3)分段培养,即中职学生在中职校学习3年,通过注册,进入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学习2年或3年;二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即中职学生在中职校学习3年,通过以专业技能和中职教育学业水平为主的测试,进入本科院校对应专业学习4年;三是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即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选拔方式由对口院校共同制定),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对应专业学习2年;四是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以本科院校招生计划在本二批次联合招生,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在若干年的学习期间,由对口衔接的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的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系统化培养人才。
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和规范布局,确保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要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处理好专业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关系,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突出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政产学研市五位一体的教育方针,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技能专业人才。所以说,职业教育的所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优良素质的技术应用或高技能型人才。
要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构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对接产业为着力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实际、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辐射带动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强化职业道德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保证各类技能人才能“下得去,留得住”,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在岗位能力培养针对性要强,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创新人才模式,确保技能人才上手快、用得上。要教给学生较强的业务知识,为其提供继续发展的拓展空间。社会各行业或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技能人才培养专业目标。从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入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设计,构建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文化素质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适应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各级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要考虑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实训、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人才培养模式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以培养各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方案体系,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把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劳动实践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要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基于中职、高职、学科型本科教育比较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甘成君.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职业,2010(8)
[2]王炎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