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消费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消费现状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村人情消费 现状 对策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乃中华民族之传统。传统人情往来是乡村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中心,并形成维护这些自然初级关系的交往原则。人情消费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于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随着人们的交往范围的扩大,需要维系的亲情、友情、乡情、同事情等范围也在扩大,人情消费作为礼尚往来的必要支出,在当今中国社会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农村人情消费界定为农户用于人情往来的货币、物品或劳务等形式的礼仪性消费。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农村人情消费也不断上升,在回顾总结有关人情和人情消费研究的基础上,不难发现近年来农村人情往来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人情消费的名目增多,消费方式呈货币化的趋势,总的消费数量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当前,农民之间的人情往来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在旧的人情观念和攀比心理的双重影响和驱动下,请客送礼名目日益增多,农民送礼出手越来越“大方”。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消费却在社会中演变成了“畸形”的人情“债”,很多农民为了面子、为了每年的一大笔人情费支出心里“痛”着,表面却“幸福”着。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各地一些乡村,人情消费竟然占农民年收入的50%以上。面对着一张张红色的请柬,一次次碍于情面的人情支出,农民普遍感到左右为难,又无可奈何,人们戏称这为“红色罚款单”。有的地区人情消费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家庭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人情消费所占的比例不断加大,农民不堪重负。

二、存在问题

首要问题是农民互相攀比的心态造成农村人情消费风愈演愈烈,不少农民陷入了苦要面子、盲目攀比、穷摆阔气的消费观念误区。不少农民抛弃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味讲究排场要面子,农民间互相攀比是农村人情消费畸形的原因之一。

其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信贷体系建设不完善造成农民在举办大型丧嫁礼仪是得不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只好依赖人情资金支撑此类大型礼仪活动。农村养老体系不健全也是引发农村人情消费畸形化的原因,为保证邻里关系、远房亲戚关系亲密,农民选择用大额人情消费来实现。

此外,某些村干部借办丧喜事大敛不义之财也为人情消费带来了不利影响。村干部大摆人情宴,相互赠送大笔礼金,农民在无形之中就会被这种不正之风感染。在村民中带来不好的示范。

三、对策建议

1 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提倡节约

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要伴随观念的改变,否则带来的可能是送礼金额在更高水平上的循环往复。为此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普及新的生活观念和交往观念。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结合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让农民认识到人情消费过度的危害,正确引导、鼓励居民自己减少人情消费支出,给自己减少经济和精神负担,鼓励农民们继续保持着勤劳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嫁娶仪式不宜办得过于隆重,攀比心理要不得,勤俭才能持家。提倡“礼轻情意重”的送礼方式,礼物,礼金只是表示送礼者的一点心意,不应该是衡量人情关系亲疏的工具。简化风俗仪式、缩小规模,逐步改变大操大办的人情风俗,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2 成立群众性的民间管理组织,简化婚丧仪式

作为婚丧嫁娶仪式的主办者的农户如果首先决定缩小仪式规模,缩减随礼的范围和水平,那么必然面临经济上的损失。作为亲友圈的成员的农户如果决定缩减或者取消应该送的随礼,那么就会被视为想脱离这种人情来往和多年来形成的密切关系的表现,劳动互助,资金互借的便利等都将不再存在。

此时需要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参与来分担并且分散成本,由于人情消费是公民的个人行为,民间组织似乎比政府更适合这项工作。政府应提供相应的资金人员社会资源等帮助。

3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建设

农民之所以陷入这种无止境的人情往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民需要人情往来带来的人际关系网络帮助自己解决操办丧喜事所需的大量资金,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应进行改革,建立与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改进农村公共管理,为农民创造不过分依赖私人关系的农村信贷的客观条件。如;拓宽农民集资渠道,充分发挥好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与完善,简化农村借贷款手续,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丰富可供农民选择的集资类型,改变农民一有问题只能求助于私人人情关系的现状。

4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健全的保障体系会起到替代人情保险的作用(翟学伟,2006)。农民辛苦利用人情往来维系着与亲戚乡邻之间的关系,以便当遇见困难的时候,亲戚朋友和乡邻可以伸出援手。若能充分的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解决农民们的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民们的后顾之忧,摆脱对人情圈的依赖,遏制人情消费愈演愈烈。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2

论文摘要:对吉林省农村保障与农民消费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吉林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农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如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提高农民消费给出了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投资增长过快,使得国内产能过剩,无效供给增加,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从而导致经济波动增强。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只能靠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消费以拉动内需便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务实之举,因此,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尽管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依然增长缓慢,居民的储蓄却节节攀升,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特别是农村还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在消费时还存在着后顾之忧。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启动农民的消费对吉林省经济的全局发展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

    一、吉林省农村杜会保障现状

    1.农村养老保险。吉林省从1993年在部分县市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贯彻执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最初的几年里,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投保人数增长缓慢等问题,总体上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初随着进城农民工的增多,吉林省从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发,明确用人单位要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农民工参保并履行缴费义务后,可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至2009年底全省各地己全部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但是到目前为止保险人数增长乏力,后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落实。

    2农村医疗保障。吉林省自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在全省全面展开,使全省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所缓解。2009年,吉林省的新农合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农合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参合农民住院报销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4万元,有的县(市、区)提高到了5万元。由于各级政府的财力状况和农民收入增长有限,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及农民个人筹资水平都有一定困难。

    3.农村社会救助。目前,我省农村社会救助包括传统的救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济。救助对象为农村的五保户、困难户和其他生活困难群体。截至2008年9月底,我省共有农村贫困人口100万左右,农村低保年标准为767元,不足农民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救助标准低,低保对象生活仍很困难。

    二、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民参保意识淡薄。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的习惯,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不足。

    2.原有农村养老保险属完全储蓄型模式,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激励机制。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资金积累越来越多,以县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仅会增加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投资形式单一,缺乏保值增值有效途径,特别是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必然使养老保险基金“缩水”,未来保障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受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增值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降低,退保现象增加。

    3.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不高,用于养老保障能力有限。近年来,我省粮食产量增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但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幅度较小。农民的现金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购置生产资料后所剩无几。

    4.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对农民养老保险没有负担能力。我省自2004年免征农业税以来,村级的收入只有财政的转移支付,村办企业寥寥无几。全省大多数村集体,除去用于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和维持自身运转外,几乎没有能力为养老保险提供资金补充,集体经济组织很难担当起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

    三、吉林省农村消费支出现状

    1.消费能力与消费结构层次低。在吉林省居民消费结构中  ,恩格尔系数较高。如2009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 0%,这说明在食物消费方面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较大。由于农民收入有限,农村发展落后,没有相应的消费场所与服务,使得农民用于教育,服务,娱乐等方面消费比例很低。

    2.消费心理谨慎。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偏低,为了躲避风险,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把收入攒起来,同时受传统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谨慎。在农村,许多农民保持“量入为出”的勤俭节约型消费传统。

    四、吉林省农村消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民收入水平的约束。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在解放后曾一度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但改革开放后东部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东北逐渐失去领军地位,现在甚至已成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收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生活消费水平。

    2.传统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的制约。中国农民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而且中国人历来就有先储蓄后消费的习惯,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3.农村基础设施和薄弱,限制农村消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健全。农民购物难、饮水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

    4.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限制农村消费。目前我省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统计数字表明,我省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影响农民的消费能力。

    五、相关建议措施

    1.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1)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本着鼓励参保、多缴多得的原则,对参保人给予适当缴费补助。可实行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模式,个人账户养老金为账户存储额除以计发月数,基础养老金由国家和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基础养老金要适当调整,个人账户可转移、可继承、可衔接。

   (2)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重点是各级政府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科学调整补偿方案,提高报销起付段和报销补偿比例,扩大门诊大额慢性病补偿病种和补偿比例。抓紧门诊家庭账户向门诊统筹过度。搞好新农合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帮助农村困难群体解决看病难问题。

    (3)完善农村救助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地方政府职责,足额落实资金,合理掌握标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解决好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的困难问题,提高他们的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要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贩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大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4)增加投入,保障支撑能力。与城镇相比,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为此,各级政府要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补助力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从而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农村富裕程度和农民生活水平。当前应重点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投入。

    (5)强化宣传,提升对农村社会保障认识。社会保障意识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和组织也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全面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

    (6)从长期来看社会保障的支出来源于经济的发展成果,经济的发展在于人力资本的投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来讲应该加强教育的投入,据统计2008年,吉林省在农村教育上的各种投入有35亿元之多,在未来的几年内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2.促进农民消费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1)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各级财政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推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并开展政策性信用担保试点。通过财政贴息、投资参股等形式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大幅增加农业补贴。

    (2)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扩大生活消费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应抓住农村青壮年返乡的机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继续强化和改善农业物资装备基础,抓好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兴修农村水利,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及垃圾治理等问题。加强煤气,自来水的覆盖情况,让农民生活无忧。抓好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就地就近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村农民生活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通过许多方面体现出来,尤其是农民在新时期所形成的消费模式。吉林省农民消费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全国地区有着共同特点,但由于本地的民俗习惯、民族分布,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有着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显著特征。当前,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特点

1.消费结构层次较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较高,如2007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0%,这说明在食物消费方面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较大。同时农民用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也较低,只有个别家庭因为有子女考上大学使得教育投入成为家庭消费的最大支出。服务消费比例较低,农村居民大多对服务消费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一方面是受收入及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的客观原因所限,另一方面是受农民传统持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很多服务消费都采取了自给自足的方式加以实现,如搬家服务、保姆、钟点工、商品速递等服务在农村很少见。

2.不健康的消费方式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中还有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赌博消费、封建迷信消费和人情消费等。吉林省许多农村地区仍然有赌博现象存在,打麻将、推牌九等具有赌博性质的娱乐项目已成为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尤其是在秋收后及春节期间更加盛行。封建迷信在广大农村仍十分盛行,很多农民四处花钱找“先生”、“大仙”看病免灾、算命看相、看风水等。再有就是人情消费,农村人情消费一直居高不下。人情消费的名目、种类繁多,价码也越来越高,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结婚生子,考学过寿,乔迁和丧礼都需要礼金,使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3.消费时段集中

在吉林省所在的北方,由于在秋收后农产品才能变成现金,农村消费呈现很大的季节性。生产资料消费主要在春耕之时,而生活消费大部分在秋收之后。另外,在平常时日,农民普遍比较节俭,只有到重要节日时会选择集中进行消费。例如,春节、国庆节等是农村集中消费的时段。在集中消费时段内,肉类、烟酒类、礼品类等消费金额巨大,占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比重的大部分。

4.消费方式趋同

农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与模仿意识,个性化消费少,同村、同乡消费方式大致相同。农村属于熟人社会,购买商品受“口碑”影响较大,在购买家电、摩托车、农用车等大件商品时,模仿消费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农村消费者把城市尤其是县城,当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积极模仿城市消费。牛奶、可乐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追求时髦的穿着打扮,都得益于农村对城市的模仿效应。

5.消费心理谨慎

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偏低,为了躲避风险,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把收入攒起来而不用作消费,同时受传统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谨慎。在农村,许多农民保持“量入为出”的勤俭节约型消费传统。

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民收入水平的约束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在解放后曾一度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但改革开放后东部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东北逐渐失去领军地位,现在甚至已成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收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生活消费水平。

2.传统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的制约

中国农民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经历过战争和经济萧条期的老人们,更是过度的节约。而且中国人历来就有先储蓄再消费的习惯,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另外,东北人好讲究爱面子,所以在重大节日如新年婚嫁时都很铺张讲究排场,这样就又会导致浪费,使后期消费动力不足。

3.市场化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市场没有完全打开,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企业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获得的利益比较少,所以生产型企业没有把农民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群体来生产适合农民生活消费的产品。同时由于运输渠道,销售渠道的不健全,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导致农村消费困难化,致使农村居民消费热情不高。4.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薄弱,限制农村消费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健全。农民购物难、饮水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如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对手机、电脑等大件耐用品的消费意向很弱,阻碍了农村新消费热点的培育。

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只覆盖城市范围,在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统计数字表明,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影响农民的消费能力。

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完善农村消费结构的措施

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健康、现代的生活方式仍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与城市社会化程度高、生活质量高的生活方式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民消费模式的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需求的增长,进而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1.贯彻党的基本方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目前,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做好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对于进城务工,应简化农民跨区就业和进城的手续,妥善解决进城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对于吉林省来说朝鲜族人口较多,且与日本韩国比邻,出国务工的人口很多,应积极开展区域性劳务合作,规范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切实增加。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民学习生产、生活、文化等相关知识,开展有创新,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把农民的注意力转移到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去,全面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夯实思想基础。

3.鼓励生产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农村市场有效供给

搞好对农村市场预测和市场调查,特别是要注意调查农民的消费目的、消费水平、消费环境、消费倾向和消费要求等因素,鼓励和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做到简单实用、操作方便、价格低廉,专供农村市场消费。把农民的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上来,以提高消费水平。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对设立的维修网点给予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制度保障。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户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的比例,彻底使农民摆脱“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重病只等死”的状况。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创造客观条件。加强电网,宽带,无线信号接收器等通信硬件设施,让农民有购买的热情,加强煤气,自来水的覆盖情况,让农民生活无忧。

虽然在目前看来,吉林省农村消费水平还处于相对低下的阶段,但通过采取必要和正确的措施,农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只要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我们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范剑平刘国艳: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2]张锦梅方天:政府在农户消费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4

数学思想方法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日益显见。针对农村小学一线数学教师对思想方法的敷衍和漠视以及学生对思想方法的“惧怕”心理,本文试图通过思想方法的指导和渗透策略分析,使学生领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想方法 渗透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方法指导的现状分析

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每册专设一个单元介绍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其目的是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具体的生活情境,运用操作、探究、猜想、验证一系列自主活动抽象出来,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而且,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把数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四维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及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我们农村教育的实际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指导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通过本校及兄弟学校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现象:1.教材把 “数学广角”安排在每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因为期末检测中并没有涉及多少考点,或者考点只是其中极其简单的一个知识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老师因为临近期末考试,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期末复习,导致没有用心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往往只抓住其中的知识点一带而过。2.部分老师往往认为教材既然安排了专题的“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于是就在这“专门”的几节课为渗透而渗透,其它单元一律为数学知识忙活。3.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是以往少数学生学习“奥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一方面受心理暗示出现胆怯心理,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地指导,因此出现谈“广角”而色变的现象。

为什么会对数学中的“精华”师生有如此敷衍和恐惧心理呢?原因何在?分析有以下几点:

1.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本体知识掌握不够。一些教师甚至连自己不知道在数学基础知识的背后蕴含着什么数学思想方法,何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方法?2.对于教材中可以渗透思想方法并进行方法指导的意识淡薄,只为“应试”而抓紧对学生的 “数学知识”进行机械的教学和练习。3.对思想方法目标把握不准。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何时进行渗透和指导,或者应该渗透到什么程度。4.对渗透和指导的教学方法不明。往往根据教参要求,对无形的思想方法生搬硬套、和盘托出。缺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而自主构建出数学思想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方法渗透的策略

“同样的数学内容,学生学到什么样的数学,取决于教师带进课堂中的对数学的理解。”也就是说,数学教学的效果与小学数学教师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笔者谈谈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策略的一些肤浅的想法。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明暗两条脉络穿插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所以,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仅只出现在“数学广角”中,其实,在“数与代数”“统计和概率”“空间与图形”各个领域中都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的脉络。

比如小学低段就在填数等形式中渗透函数思想,小学中高段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就是渗透函数关系的解析法;又如,教材中在认数、数的计算,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教学中渗透集合思想;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在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渗透极限思想;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渗透归纳思想;在“比的基本性质”中渗透类比思想……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应该主动地对蕴含教材中的思想方法进行梳理,做到 “数学思想方法”时时有,处处有,心中有。

(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段,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渗透要“细无声”

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段,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多了,反而“糊”了。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形象的具体实物,通过操作、探究、猜想、验证一系列自主活动中渗透方法。慢慢积累,在领悟中内化,到一定程度会水到渠成,形成方法。

比如,在人教版一上《比一比》这节课中,教材展示的是小兔子搬砖和小猪搬木料的情境,并给出两幅一一配对图:四只兔子对应四块砖,以此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另一幅图是三只小猪对四根木料,说明木料多,小猪少,建立“多”“少”的概念。由此可见,对刚入学不久的孩子,就已经进行对应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了。

2.渗透要循序渐进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加抽象,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生成才是学生的东西。因此,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及时启发引导,才能逐步领悟、形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比如,人教版六上第一单元《位置》,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是在第几组第几列?在引导学生结合座位图用坐标来表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能从座位途中抽象出带有方格纸的坐标图,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用坐标表示自己的位置。这样的设计,能将学生的座位图和坐标图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也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完成了数学化的过程。同时,渗透了函数以及建模思想。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迁移过程,让学生容易接受。

3.渗透要贵在平时

思想方法的渗透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现,学生在思考上存在惰性。碰到稍微难点的题目,或者变式的题目,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就在哪里喊不会做。所以,我们要多多跟学生强调:难题并不可怕,动脑想一想,动笔画一画,例子举一举,动手试一试,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作为教师要不断的督促和提醒,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平时课堂上,要重视学生说算理,说解题思路,时常让学生小结:解决问题我们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思想方法。

(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指导,归根结底是让学生能自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过程中强调的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可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数量关系稍微复杂的题目或者书上例题的变式,学生就不会主动运用这些方法而感到束手无策。当教师提醒后才恍然大悟。所以,在平时我们要进行训练,让学生能主动地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

思想方法获得,离不开老师课堂活动中的渗透,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在学习活动中的领悟和反思。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思维活动,经常性的总结运用怎样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用已经掌握的思想方法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回忆商的基本性质,然后自己尝试用相应的方法来领悟比例的基本性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农村小学的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数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提高,更需要关注学生思想方法的指导及渗透,使学生领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提升学习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5

关键词:农村消费;释放;潜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09

1 促进农村消费的意义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管是出口还是投资,其根本还是靠消费拉动,所以说,消费需求在本质上是一种引致需求,释放南阳市农村消费潜力有利于缓解消费疲软现状,增强工业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后劲,保持南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市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经济消费差距,从而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的稳定。同时,促进农村消费不但有利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南阳市作为农业大市,要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首先要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2 我市农村消费现状与特点分析

(1)近年来,南阳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总量不断扩大,但整体的消费水平不高。据统计,南阳市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由1997年的119.29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484.99亿元,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继续加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由1997年的2.09增加至2015年的2.33。2015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分别为18156元和7409元,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不到城市居民的1/2,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97年的0.78下降到2015年的0.68。

(2)消费结构虽然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尚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的消费模式。从1997年至2015年,我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0.579下降到0.364,但仍高于城镇居民的13.0%-3.4%。支出的增长速度缓慢,消费主体为食物与农业生产资料,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及耐用消费品的比重偏低。

(3)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特点为谨慎、稳健。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同时,生存与发展资料的支出不成比例,严重失衡。

3 我市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分析

(1)收入因素。

在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最具有决定性、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我市的农民可支配的货币收入不高,2015年仅为10777元,除去用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支出后,多余的购买力并不强。不断上涨的物价与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消费时瞻前顾后、谨慎行事。

(2)社会保障因素。

目前的现实为,很多农民出于“把钱存起,以备子女教育,生病就医,或以后养老”等此类想法而不愿消费。这反映出,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未来生活的预期,制约了农民的即期消费。

(3)基础环境因素。

目前我市乡镇企业发展还不充分,商业网点的布局还不深入,道路、水电、网络信号接转等基础工程建设还比较薄弱,流通体制不够健全,这间接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

(4)金融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的信贷政策更多向城市和生产倾斜,农村的发展资金和收入来源十分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的提高。

(5)观念性因素。

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至今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影响深刻,再加上我国历史上长期商品短缺,使我国农村居民养成了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习惯。

4 我市农村消费的潜力分析

虽然当前我市农民消费的总体水平不高,但发展空间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众多,我市农村市场总量有约660多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约2/3。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蕴含着的巨大的潜力。三是农民消费的满足率较低,消费中生存资料的支出比例大大高于发展资料与享受资料的支出的比重,比如目前我市农村中高端耐用品的市场缺口巨大,消费品零售量也有极大上升空间。

5 促进南阳市农村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激活与释放农民消费的积极性,是一项系列的工程。首先,我们要多渠道保障农民增收与减负,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健全强农惠农政策,培育新的农村收入增长点,以创业、务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土地流转、城镇化建设等为抓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构筑有力、完备的教育、治病与养老“防线”,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再次,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继续加大投入,丰富农村商业网点,加快改造农村公路网、邮政通讯网、电网、广电网、信息网、卫生医疗网等,激活、唤醒其内心深处消费的需求。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加强舆论引导与宣传,改变农民传统的消费习惯,促使他们创造新的消费与需求,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6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恩格尔函数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57

1引言与文献综述

当前,理论界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正进行着热烈的讨论。而居民消费中,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了详细的了解,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并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效用,从而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定量目标的建立。在我国,农民作为人数众多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内需的启动效果(李真、李兴惠,2004)。近年来,在城市消费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发展农村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梁洪波,2012),这也成为许多学者关注与研究的焦点。如李真,李兴惠(2004)以山东省17个地市的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消费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显示: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线性关系显著。樊祥成(2008)通过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其他省市的比较发现,虽然近年来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支出规模在千元级以上的跃升周期越来越短。梁洪波(2012)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了目前制约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刘美玲(2012)则以山东威海、枣庄、潍坊、济南4市具有代表性的389户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消费在饮食—住房—穿衣—饮食方面呈盘旋状上升趋势。以上学者大都是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方面进行统计和描述性的实证研究,但有些学者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山东省农村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张可成、吕天军、王孝莹(2003)的调查结果表明,山东农村消费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民日常消费节俭克制,重点节日消费过度,消费求同攀比,人情、愚昧消费开支大等几个方面。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他们认为,目前山东省农民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应进一步引导农民认清消费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清除文化垃圾,引导文明消费等。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各种具体消费内容和形式及其相互配合、互相作用的方式(陈启杰、田圣炳,2005)。考察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侧面反映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是联合国划分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企业来说,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十分重要,是挖掘市场营销机会核心而永恒的主题。同时优化消费结构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主要是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这对山东省的促进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针对2001—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本文采用恩格尔函数模型,可以较贴近地分析这些有序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从而通过分析这些消费项目的基本态势,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

2恩格尔函数模型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21理论和经济假设

根据理论分析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指出经济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间的联系。本文假定消费是理性的,即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消费结构是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又称为恩格尔系数。

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01—2009年收集的数据。

根据数据,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共分作八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文教、医疗保健、其他。见表1。

23建立数学模型

本文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建立的是恩格尔函数模型。恩格尔函数是反映各类消费需要与收入或消费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数学方程式。最简单的恩格尔函数为线性函数:

Vi=αi+βiv+eii=1,2,…,8(1)

24模型参数的估计

首先利用上文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拟合食品、衣着、设备、医疗、交通、娱教、居住、杂项八个类别支出的恩格尔系数。用EVIEWS软件,对(1)式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计算出各项基本需求支出的估计值以及T检验及R2检验、F检验和DW检验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恩格尔函数参数值项目(1)由表2可知,除其他项消费支出外,在a=005的显著水平下,各参数t统计值都通过显著者检验,且调整后R2值都比较大,因此,可认为模型的拟合度很好,但家庭设备、衣着、医疗和居住的恩格尔函数常数项的t检验不显著,因此这两项支出的比重变化不显著。F检验结果可表明显著水平远小于001,说明模型回归效果显著。除居住和其他消费之外,其余消费DW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自相关的影响较小。

(2)斜率Ri表示增加的总支出中第i类商品所占的份额,即各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说明总消费支出增加1元,食品支出将增加01437元。可以看出食品支出比居住支出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3)常数项ai可以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支出的增加,各类商品支出所占比重变化的趋势。当ai<0,则随着总消费支出的增加,该类商品的支出的比重将上升,反之当ai>0,则随着总消费支出的增加,该类商品的支出比重将下降。由此可见,山东省农村居民对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其他项目如教育文化娱乐、居住、交通通信等比重有上升趋势,这也与表5所呈现的变化趋势相符合,其中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也说明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趋势。

27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由以上数据可知,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364,这表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的636%用于消费支出。由各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知,食品类最高(0164),说明新增收入中有16%用于增加食品消费。再就是教育文化娱乐(01)居住(01)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说明人们收入增加后,对交通通信状况及教育文化的支出也随之增大。见表2。

28弹性分析

需求弹性:公式:ηi=βi×Y/Vi(用Excel计算)表3各项消费支出需求弹性项目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信娱乐教育医疗保健其他ηi0570751201180870

2006—2012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从表3和上图中可以看出,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以及交通收入弹性都大于1,说明人们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后,最关注的就是生活的质量,交通通信呈现出加快增长的势头。而食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其弹性最小。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开始从生存型向享乐和发展型转变,居民消费层次分化日益明显,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在2009年比例达到53︰1。在影响消费结构的诸多因素中,居民的收入是最关键的因素,收入的水平,收入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了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另外商品价格水平,社会、家庭、文化、心理等非经济因素对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影响。通过收集2006—201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公布的关于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数据,发现农村家庭在家庭设备消费方面呈上升趋势,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村汽车市场前景良好。

3结论

从上述分析结果中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此我们有如下一些解释和结论。

(1)山东省农民消费总体上具有温饱型特征。山东省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的农民,对文教娱乐的消费和家庭设备的消费开始给予较多的重视。这同样能反映出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2)以简单消费为主,交通通信呈现出加快增长的势头,而食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其弹性最小。农民近年的耐用消费品的购买量在逐步增加,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等。但不少农民家庭购买了耐用消费品满足的是“精神消费”,是为了给人看,例如有农民买了冰箱以后并不开通使用,是因为使用的成本很高。

(3)由表3所示,近年山东省农民生活消费中,医疗保健的支出增长较快。

(4)山东省农民在住房方面的支出较高。由于许多原因,农民对住房的投资与城市人对住房的投资不好作比较分析,可以比较的是农民的住房投资与生产投资,而现在的情况是农民对住房的投资超过了对土地的投资。

由以上分析可知,山东省农村居民在住房项目上的支出增长较快。这与山东省购房政策的改革有着重要关联。近年来,许多农村居民在城镇购房的热情大增,正所谓“带着土地进城”,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居民的购房热情。但是获取宅基地,盖房,所以建房始终是一个农民投资的一个热点。

针对山东省农村居民在通信,医疗,家庭设备的项目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可作出以下政策改革:在通信方面,可以看出通信费用支出呈增长趋势,为提高农村居民通信消费的效用,合理消费,应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制定符合农村居民的通信价格;在医疗方面,继续推行医疗改革,合作医疗政策,改变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在家庭设备方面,应继续推行“家电下乡”的消费政策,扩大家电的范围,利用好农村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真,李兴惠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4(4) 

[3]张晗山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6 

[4]刘国光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入分配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