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7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7-0040-05
职业教育肩负着技术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培训的使命,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1]。职业教育不仅是社会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之一,而且是“五个统筹”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则是“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历经了10余年的发展变迁,我国职业教育统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依旧突出。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依然是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其中,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统筹了什么?还需继续治理哪些事项?这是第一个需要回答的追问。新常态时期,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有哪些特征和要求?这是未来十年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绕不开的话题。因此,本文总结并反思过去十年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框架,理性分析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时代特征,并就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研究路径作了宏观阐述。
一、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体系
统筹即“统一筹划”,包括一个过程的五个步骤:预测――计划――实施――指挥――掌控[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3]。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变革,从形态上讲,应该包括“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等[4]。其中,“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是职业教育统筹的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则是核心内容。
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体系比较复杂。首先,职业教育统筹的治理主体至少包含了国家、政府、职业院校和社会公众[5]。其次,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客体不仅仅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还包括聚纳和培育教育资源。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中的各种治理问题和相关事宜具体包括:统筹城乡职业院校的布局、办学、资金、师资等宏观事项,也包括人才培养观、培养方式和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等微观事宜[6]。第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不仅仅是职教系统内部的统筹发展,还包括职教系统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统筹发展,因此,要从“大职教观”与社会系统的高度统筹规划。第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手段不再是简单的控制型管理模式,而是民主型的治理模式,其目的不仅仅只是城乡教育协调均衡,还包括城乡教育的效率提升[7],“职业教育均衡”“职业教育公平”与“职业教育和谐”是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目标。整个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体系
如图1所示,治理主题构成了过去十年甚至于未来十年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事项,这是内容层面的规制;而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思想、治理模式和治理目标则是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治理框架的结构要素,从治理程序和方法上作了规制。理想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应该具有配套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属性。因为职业教育统筹并不是职业教育本体的单纯改革,而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总系统、服务于城市与农村的单元融合,不能将城乡职业教育总体规模性增长简单等同于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8]。同时,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是多重要素的统整,要在制度、政策、结构等要素通盘考虑的情况下,协调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各子系统。当然,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也没有一种具体、唯一、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而是权变的、发展的、综合的多元思想和多元实践相统一的结果。
二、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时代特征
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将涉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劳动力大流动五大进程[9],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将面临分化与整合、均衡与特色、竞争与合作、本土与国际和外延与内涵五个问题。就发展趋势来说,职业教育将呈多极化发展趋势和多元化、结构化、多元功能方向转化[10]。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必须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世界。
(一)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人人:职业教育平民化、大众化
职业教育始终面对着“人的世界”和“职业(劳动)的世界”,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满足人对职业的需求和社会对人的需要,达到人与职业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11]。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大众化与平民化,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过程与成果,都必须面向人人,以“人人发展、发展人人”为根本出发点,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职业教育的公平和基础教育的公平一样,关系到大多数人的福祉。因此,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在其走向平民化与大众化的过程中,更深刻的是职业教育公平治理的问题。近年来,世界职业教育越来越走向平民化,先后出现了“差生”补偿教育、第二语言教育(ESL)、特殊职业教育、再就业培训、下岗工人职业培训、妇女职业教育与培训等[12]。这些是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必须进行的有益尝试。
(二)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社会:职业教育联动化、特色化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更要面向社会。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社会只能通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乃至区域社会的联动发展来实现,在职业教育与社会系统的联动中,形成特色,从而更进一步符合社会需要。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特色主要是指行业的特色与区域协同特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能够在行业里立稳脚,在区域中扎下跟。但是,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联动中,三个关键问题越来越凸显:一是职业教育发展如何跟进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问题,这是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第一个关键要素。二是职业教育超前发展与区域资源配置的矛盾问题,教育理应超前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当前中国区域社会却面临着教育资源的稀缺与教育资源配置的难题[13]。三是职业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公平与效益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普及之后,如何提高?新目标的台阶在哪里,如何达成?数量与规模上涨的同时,公平与效益如何抉择?
(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企业:职教学生学徒化、技能通用化
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面向实践的教育,更是走进实践、走进企业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也必须面向企业。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企业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职业教育自身的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面向当地企业;二是区域内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教育规模面向企业,所培养人才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各种企业的需要。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是职业教育面向企业的第一步。在这方面,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工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英国的“工读交替制”都是职业教育面向企业的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的“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产学研一条龙”也是有益的尝试。然而,现代工作性质的变革、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生产的自动化对工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正是鉴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其职业教育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通用能力(Generic Skills)培养[14]。
(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市场:职业教育走向服务、走向高端
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需要面向的市场有两个:一是农村经济与农村市场,二是城市经济与城市市场。职业教育具有职教性、地域性等特征,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价值取向。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市场的服务主要有三:一是职业教育为区域市场经济发展输送人才,这是教育意义上的服务;二是职业院校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为区域市场培训技术人才,这是社会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三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在市场的各行各业服务,这是后续意义上的服务,尤其是随着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职业院校面向服务市场的人才输送与培养更为常见与重要。市场的国际化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市场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越来越走向高端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资本转化都必须面向高要求的新市场。而城市市场各行各业技术设备的更新以及顾客的高要求,对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
(五)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国际化、合作化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纷纷制定新一轮国家技能战略,力图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国民技能水平,拉动经济复苏、助推产业升级、支撑企业竞争。全球化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走向联合、走向合作、走向创新[15]。随着世界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分割走向融合,职业教育也走向了联合与合作。在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与国际企业的雇主及行业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加强雇主、行业及劳动力市场参与对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建立联合财团,通过拨款确保中等与中等后教育机构间的合作;引进国外技术师资,参与国内学校教学;与外企签订订单,直接输送人才到外企工作;并通过国家政策和实践的改革创新,达成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契机,支持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在各地的有效实施。
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研究路径
职业教育全局性的统筹发展则在十六大之后推向了,党的十七大、十后,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成了推进“新四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变革性工程与实践,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因此,在理论研究中开展实践探索、在实践探索中检验理论成果,是当前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范式。
(一)在多重理论中寻找支点
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包含区域经济、文化等多重要素,是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性社会变革,因此,必须系统地、生态地审视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要素与关系。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主张,也是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样态,更是教育与社会发展融合的应然追求。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二元经济理论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人力资本理论则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着力点,共赢博弈理论则提供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然价值取向,规模经济理论则是当前中国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形式。在大数据时代,加强农村薄弱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生成城与乡、校与校之间在信息技术上的合作共享平台和机制,搭建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技术平台、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缩小信息技术上的“鸿沟”,用科技进步推动职业教育实现统筹发展。同时,还必须借助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审视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二)从历史与现实中总结经验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必须借鉴国际经验,从国外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背景解析入手,深度探析国外职业教育统筹的发展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并切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批判性地借鉴国外经验或移植国外模式。其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必须全面掌握国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从中分析问题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一方面,选择我国职业教育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或地区,对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譬如东中西三地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水平测度与比较,又如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另一方面,要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如对国内职业教育发展领先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成渝地区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模式与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推广。最后,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也值得反思。把国内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现状水平正反两方面相结合、相比较,对于全方位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大有裨益。
(三)从逻辑起点寻找发展战略
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包含四种基本逻辑:一是国家的逻辑,即以公平为起点的和谐共生;二是地方政府的逻辑,即以效率为目标的科学发展;三是职业院校的逻辑,即以利益为核心的差序进步;四是公众与社会的逻辑,即问题得以解决的“善治”理想。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治理体系公共理性缺失和多重制度阻隔的信息不对称,在各自不同治理逻辑的驱动下走向行动中的自由博弈。因此,要厘清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治理逻辑之间的相互行为关系,构建一种“基于参与、因为理解、出于认同、所以自愿遵从”的综合性民主治理模式。因为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多重治理逻辑,所以,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具体实施上要按照“城乡联动”“院校联动”“院地联动”“校地联动”的思路,实施“以区带区”“以人带区”“以院带校”“以校带校”“以校带人”和“以人带人”六种模式变革。在深入的、立体化的联动中,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
(四)构建多重机制与技术平台
首先,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主要有自组织动力、他组织动力和共组织动力三种动力,其动力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要从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根本需求、物质依托、前进方向和发展创新四个维度去构建并拓展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其次,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内部体系运行中,以“和谐共生”为目标,理顺办学机制、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招生就业机制等多重内部运行机制的关系。最后,职业教育统筹的联动机制构架包括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联动发展。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区域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文化审视的高度,以“文化共生”为目标,构建职业教育与区域文化联动发展的相关机制。在多重机制构建的基础上,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还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平台,基于技术平台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技术,推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稳步进行。
(五)立体化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搭建国家、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社会公众多元主体参与的立体化路径,以突破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路径“平面化”的困境,以“多维对接”勾勒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经络”;以“点-线-面”塑造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血肉”;以“利益”“规则”“效率”的“三维一体”支撑起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骨架”;通过立体式联动道路的构建,赋予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生命活力。在立体化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过程中,保障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顺利实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包含众多子系统,统筹发展就是通过对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通过思想观念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等体系机制的相互调适和协同创新来产生聚众规模效益,从而更好地保障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战略发挥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2]林克松,全.“中国语境”职业教育公平治理的话语体系――批判与诠释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1-76.
[3]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1):24-44.
[4]邬志辉.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J].社会科学战线,2012(5):194-199.
[5]全,.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3-52.
[6]李涛.统筹城乡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1-5.
[7][8]李涛,邬志辉,邓泽军.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统筹什么?改革什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视阈下的“城乡治理论”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2-130.
[9]李松林.基础教育区域性发展战略与实践――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专题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3(3):156-175.
[10]卞韵.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5-106.
[11]熊惠平.关注“穷人经济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新话语[J].教育科学,2006(2):77-79.
[12]刘晓.顺应变革:“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职业教育发展新动向[J].职教通讯,2010(5):26-30.
[13],周甜,林克松,全.重组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产权安排[J].教育学术月刊,2013(10):53-58.
[14]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关于背景、内涵和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36-39.
[15]李玉静,陈衍.赢对金融危机:全球变局中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9(33):24-37.
Abstract Since the “five balances” was proposed,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more than 10 years. New normal perio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still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ummarize and reflect on the governanc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g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height of academic ration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path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inding fulcrum in multiple theories, the lessons of history and reality, from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o look fo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uild multiple mechanisms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three-dimensional technology to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2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加快;深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05-04
一、把握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相协调、相融合,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德育体系。着力开发社会资源,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规范教育,努力培养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奋发进取、诚信友善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二)坚持把体系建设作为战略目标
随着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愈加鲜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强调,“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我们要转变观念,更多地从体系的角度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努力的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面向市场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面向未来培养能够接受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职业教育、终身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要更加注重内外对接、前后衔接、左右协调,即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前期教育与后续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内容的协调。更多地从体系的要求出发,突破陈规旧俗、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特别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衔接发展,实现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作,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要求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直接面向市场办学、接受市场检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把提高质量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对接程度,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着力提升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能力,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切实加强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改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开展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教育,加快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在较高就业率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提高就业满意度,让毕业生体面劳动、尊严生活。
(四)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大事,要逐步改革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形成体制机制创新局面,推动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的全面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隔阂,全面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人才互聘、资源共享,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行“校中厂、厂中校”、校企集团化办学。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制度”。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不同生源对象,采取不同的招生考试录取办法,拓宽生源渠道,面向人人办学。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办学目标,改革和完善机构设置、人事管理、专业设置、教学评价、学生管理、实习管理、教师评聘等制度,加快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五)坚持把教育现代化作为目标引领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到2015年,建成100所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自身的类型、层次,瞄准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加强文化、制度、设施等方面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普及度、公平度、质量度、开放度、保障度、统筹度、贡献度、满意度。特别是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比较中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着力引进国际课程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学习与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现江苏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策略
(一)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融合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区域对接、融合有利于提高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区域就业创业,有利于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职业学校有关负责人要对区域内产业发展、主要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洞若观火、了然于胸,要与现有合作企业、潜在合作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密切联系、定期互动。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调研,建立学校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机制,创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模式。要推动区域50%以上的百强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创建一批校企合作的示范组合与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工作的一切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全面实施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文化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全面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社会素养、职业素养。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实行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相结合、全面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特别是要做好就业创业学生、升学学生的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前两年必须全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应试教育之不足,以考定教、以考定学,最后一年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实行分类培养,保障所有学生都有就业创业、升学的机会,加快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生源基础。
(三)更加注重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率先探索突破。要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建立政、校、企共同参与的学校董事会、理事会,研究决策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决定专业发展重要工作。要完善职业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加强职业学校三项规范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要克服学校行政化倾向,建立围绕学生、围绕教学、服务企业的职业学校管理模式。要加快建立职业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考核学校办学质量。2014年,我省将在一半以上的省辖市试点职业学校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探索建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将在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实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以就业质量考核评价学校办学质量。
(四)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才有现代化的教育。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师生密切联系的促进机制,促进教师主动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关爱学生。要全面加强德育、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引导各类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协作培养。要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的力度,开通引聘担任专职教师的渠道。建立兼职教师学校选聘、财政补贴制度,扩大兼职教师规模,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素质。深化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选择优秀企业安排教师进行三个月或半年以上的实践,提高实践锻炼的效果。要完善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多年来,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就是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各学校要严格做好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工作,优秀率严格控制在30%左右,进一步规范教师职称申报工作。2014年,省教育厅将研究颁发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明确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内容、运行机制、保障要求,推动建立名师引领、团队合作、阶梯进步的职业学校教师成长机制。
(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研究
2013年,江苏省首次开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2014年,教育部也将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善于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找到真实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改变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要改进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推动“行动”研究、“实证”研究,组织教育教学实验,开展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总结,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做好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要推动建立鼓励创新、尊重研究、积极推广的教育教学研究机制,激发创造一批优秀成果,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思想引领、理论支撑和模式示范。
三、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举措
(一)着力稳定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
调整教育结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都要求职业教育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江苏省初中毕业生进一步减少,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难度还比较大,各地要及早谋划、尽早部署、尽力完成,继续把应届初中毕业生作为职业教育主要生源,深入动员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要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范围,做好退役士兵、进城务工人员的招生工作;加大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办好内地中职班、新疆中职班和青海中职班。
(二)着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请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江苏省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继续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办法,扩大对口单独招生规模,提高本科招生比例。总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二批试点项目经验,遴选组织第三批试点项目,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
组织开展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调研视导,总结交流实验区创建经验,督导实验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率先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创新发展实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四)着力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在职业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视导。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公民教育、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五)着力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深入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做好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推进技能教学研究,评选第三批省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做好第三届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工作,评选江苏省职教名师工作室。制订全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方案,继续推进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试点工作。
(六)着力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
总结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验成果,开展第二批项目建设省级检查验收,指导第三批学校实施项目建设。组织首批32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经验交流,启动第二批40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工作。组织首批63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视导,遴选创建50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七)着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开展第二轮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扩大数据采集,运用科学方法,深入分析我省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提出专业结构优化方案。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建设100个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20个五年制高职品牌、特色专业。
(八)着力完善各项大赛制度
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推动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面总结和分析技能大赛的特点,强化反馈和指导日常技能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指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
(九)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组织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验收入库,启动第二批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推动教学资源在全省的普遍共享与使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试点。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力争覆盖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升级应用,指导职业学校做好数据核对入库工作。
(十)着力做好职业教育宣传工作
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机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动员教育媒体、社会媒体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及时总结报道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经验,积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加快凝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正能量。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YIN Wei-min
(Jiangsu Education Department, Nanjing 210024, Jiangsu Province)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府办学;企业办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42-05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结束后随即。《决定》就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战略,明确提出“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办学原则,同时强调企业应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1]。这一系列的提法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纲要》)强调政府主导下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无疑,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将发生重大调整,也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结合对《决定》的理解,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就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变革的相关问题进行尝试性分析,以期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新探索与新实践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一、企业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从教育发达国家的历史和经验来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与其它教育类型不同,现代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是行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衍生物。换言之,现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是由行业、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的,并由行业、企业推动其发展的。只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作为独立形态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才开始成立。同时,随着现代政府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完善,政府开始介入职业教育,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如何改进企业与学校的关系问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关于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相关法规、条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校企如何深度合作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始终没有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子。尽管这些年许多地方院校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来许多的所谓校企有效合作的模式,但实践表明,这些所谓模式至多只具有校本的意义,并不具备推广的条件。至于许多在政府主导下的为数众多的由学校、企业组成的所谓职业教育集团,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在人才培养的运作上,都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导致这些职业教育集团名实不符。此外,国内一些城市专门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之类的政策,试图推进区域性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但事实上效果也非常有限。这导致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道上只能孤军奋战,同时导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职业教育改革只能局限于在职业院校内部进行反复的、意义不大的调整。
如前所述,现代职业教育本身就是行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衍生物。为什么在我国会出现企业与学校的关系问题呢?
笔者认为,这源于我国职业教育关系要素之间没有形成合力。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内部关系要素的拓展,即由原来的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扩大为政府、企业以及学校之间的关系,表明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地提高,职业教育可以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推动,从而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但是,如果政府、企业以及学校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职业教育的发展反而会受到极大的制约。事实上,只有那些政府包揽职业教育的国家里,才会面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进一步说,只有在那些政府对职业教育介入、干预过度的国家里,才会面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国外早有学者对后发国家提出忠告,“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无力迅速适应急剧变化的技术要求,或无法培养出具有最新技术水平的人才”,而“制造业在80年代后期和整个90年代的发展趋势清楚地表明,私营部门参与未来劳动力的培训是当务之急。”[2]
随着我国政府对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清晰,如何有效推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如何正确处理职业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探索的重心,这表明我国政府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从《纲要》到《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再到《决定》的颁布,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于上述两个问题认识的变化。
在如何处理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关系问题上,《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3]很显然,《纲要》强调的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这无疑可以看作是对此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和方向的延续。《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体现了国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修正案》在第二十三条提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民办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至于如何鼓励,在同一条中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税收减免、政府补贴、购买服务、提供助学贷款、建立奖学基金以及捐资激励等措施,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很显然,与原《职业教育法》相比,《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明显体现了认识上一种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进步并不大。这是因为,在调整政府、企业以及学校关系的问题上,这还仅仅是做了一点修修补补的工作,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均非常有限。
笔者始终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处理好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关系,而《决定》的重大突破就在于重新厘定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明确了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角色。一是《决定》明确提出“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办学原则,没有继续沿用较长时期一直坚持的“政府主导”原则。这显然不表明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毫无意义,而是突出了政府应该扮演更合理的角色,从而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同时,《决定》强调企业应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不再强调现有的以公办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办学格局。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以政府主导下的公办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格局是不利于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正如总理在当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指出:“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偏离社会需求。”[4]
很显然,从政府办学到企业办学这一认识的转变不是偶然的,是对我国近十余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国际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借鉴。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找到了真正的切入点。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将发生重大调整,也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决定》是一份非常值得重视的职业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是对此前职业教育改革效率低下反思与总结的结果,标志着我国高层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成为我国将来较长一个时期内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
二、办学主体转换的体制改革要求
如前所述,较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对如何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一些地方还制定了《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之类的地方法规。这么多年来,我国关于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什么没有成功呢?那么,未来的改革是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发力,还是改弦易辙?这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过于强调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企业作为“被合作者”,没有把企校合作与自身的短期利益或长远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企业“有限”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政府主导下的职业院校改革的盲目迷信,而对这些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笔者认为,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而言,应该激发企业内在的动力。单纯的法规约束企业参与是最低层次的,以利益来激励企业参与次之,而让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才是根本之道。惟其如此,企业才能真正介入到职业教育中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才能真正与企业自身发展融为一体。因此,《决定》对企业办学主体的强调,无疑为我国职业教育找准了改革与发展的切入点。
尽管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企业是关键,但政府的着眼点不应仅局限于企业。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之前的一个重要缺陷就在于,尽管意识到了企业的重要性,但只是就企业论企业,没有从更深刻、更本质的层面寻求解决问题之道。笔者认为,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改革,应该在通过体制变革激发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这意味着,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下公办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唯有如此,作为技能型人才的使用者和人才培养的“旁观者”,企业才能从后台转为前台,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学校的融合。也唯有如此,新一轮的改革才能体现真正突破、超越以往改革,才能体现《决定》作为新一届中央政府实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的意义。
具体来讲,新一轮改革应先从办学体制改革入手,辅之以管理体制改革,解决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问题,使得企业真正深度参与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如前所述,企业是早期职业教育的发起者和承担者,同时又是职业教育的直接获益者。但是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并不会自然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这与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现代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当前,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相关法规、政策,逐步推开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着力点。
要实现新一轮改革目标,首要的是改变以公办学校为主体、民办教育为补充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确立在办学体制上实行开放办学、多元化办学的观念认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滞后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原来依附于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之后,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革,导致职业教育由政府兜底,使得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渐行渐远,二者之间无法协调发展,即职业教育既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也不能发挥支持与引领行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应有作用。
实现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应该确立企业办学的法律地位。目前,我国由大中型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院校还很不够,而许多民营性质的职业教育机构自身也缺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条件和能力。这是造成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过于单一的原因,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只能局限于公办职业院校内部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支持各类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机构,从而实现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由此,新一轮改革应首先明确,鼓励符合职业教育办学标准的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政府制定职业教育办学的准入条件,凡符合要求的均能获得办学资质,各级地方政府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限制。
同时,政府应该对职业教育的各类办学主体一视同仁,保证各办学主体的平等办学、招生等各项权利。其中,现行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亟需进行改革,依据市场配置的原则放开招生。这是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另需说明的是,目前我国大规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瓶颈在于如何实现招生即招工,如果企业独立举办职业教育,此一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体量已经足够大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职业教育增量与存量的关系,显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尽管“混合所有制”这个提法在学术界的认识还不一致,在实践过程中也还会面临诸多问题,但笔者认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式,是现有条件下把企业、学校各自利益以及他们共同的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也是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稳定、顺利转变的一种重要过渡形式。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4
关键词:智能化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体系;权重分配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9-0106-03
1概述
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职业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进入21世纪后,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世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战略规划重点内容。信息化发展在我国始终处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以信息技术全面运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通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以及成果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校园信息化建设历程也不断演进。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对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相关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及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等均强调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新时期下的职业教育将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在未来的规划中不仅仅需要考虑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更需要探索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智能化发展的道路。
本文调研了国内两所职业教育学院,通过与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对比,总结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未来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发展方向,探索新时期下职业教育智能化建设的发展模式。
2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比较
2.1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信息化教育较为成熟,选取了国内外四大知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研究,包括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南京邮电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建设了先进的一卡通系统(PennCard);加利福尼亚大学建设了先进的“校长仪表盘”决策系统;浙江大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智慧校园系统,包括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平台、云计算以及通信网络;南京邮电大学基于物联网规划建设了有自己特色的智慧校园系统,各学校的建设亮点如表1所示:
2.2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相对缓慢,大多数职业院校仅处于基础网络建设和初级阶段,但近年来职业教育开始注重信息化发展,大量的新技术推广并运用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不少院校的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了解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本文调研了国内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某财经职业学校信息化发展情况。
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分四期打造了智慧校园建设之路,全校建立了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一卡通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OA)、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综合管理平台、招生管理平台等多种系统,实现对全体师生的统一身份认证,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并将逐步实现信息化应用。
某财经职业学校是一所全日制财经类中等专业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制定了适合学校自身需求的方案,提出了集“建(建设)、管(管理)、用(应用)”为一体的统一架构、统一结构的信息化系统,各校区均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建设了网络课堂,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学校各校区间建有专线并实现了同城互联。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发展更注重信息化服务的建设,通过搭建智能校园平台及系统,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相关人士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发展更为注重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此外,在信息化建设中,职业院校通常建设有学院特色的现代化实训中心(如财经类学校建设银行实训室、技术类院校建设实训中心等)。
然而,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信息化基础薄弱: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大部分资金用于校舍和基本实验设备投资,用于信息化设施的资金极其有限,缺乏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同时信息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投入,职业院校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和投入不足,导致了信息化发展的经济支持薄弱,信息化基本设施落后,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信息化资源建设停留在初级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普及率逐年提高,信息化水平也达到一定水平,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化资源建设稀缺,大部分学校仅仅完成网站建设,学校各系统间也没有实现数据互通,存在信息孤岛等问题;
3)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理解不足,使得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普遍偏低,从而职业教育创新能力不强,甚至部分职业院校仅处于基础网络建设的初级阶段;
4)信息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评价体系、考核机制、产业环节、管理措施、共享原则等都不够完善,影响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新时期职业教育智能化发展方案建设
通过上文分析,当前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走的是“重管理,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的发展之路,这种发展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未来的职业教育智能化建设的需求来源更广、需求范围更大。表3列明了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等主要干系人对智能化职业教育的需求,涵盖了教育资源共享与分配、校园安全、实时沟通、协同办公、泛在学习、工作效率、日常管理、服务完善等方面。因此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各职业院校要综合考虑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建设满足各方管理、生活、学习、办公、安全、服务等各方要求的智能化系统。
职业院校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核心需求的建设,全面完善主要需求的建设,优化提升其他需求的建设,走出适合新时期下职业教育智能化发展的道路。
如图1所示,不同的需求对应的解决措施也不同,其中核心需求对应的是智能化建设中所必须完成的工作,若要满足核心需求,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实现数据的共享;主要需求对应的是智能化建设中的基本工作,若要满足该需求,则需要完善智能化服务与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拓展需求的满足则关系到智能化发展的高度,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智能化建设的成果,如图所示自底向上的工作效率和建设成本均逐渐增加,实现由数字化服务向智能化服务的过渡。此外,职业院校在建设中不仅仅要考虑建设成果,还需要考虑人员、成本、安全、标准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根据不同的需求,将智能化建设中涉及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分类,其中必建项目为智能化建设中必须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了智能化标准、规范、制度的建设,诸如网络设备、数据中心、前端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项目为实现智能化教育教学与管理所需建设的内容,包括了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图书馆、校园一卡通、师生培训平台、门户网站等系统;拓展项目是提升校园智能化成果所需建设的项目,包括了云平台、基于物联网的多媒体教室与会议室、智能化实训平台、无线网、物联网、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化通知服务等内容的建设,部分内容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根据表4的建设内容,可对每一个建设项,以及具体的建设内容进行分类;此外,在智能化建设中还要考虑资金、人员、安全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构建出职业院校智能化建设的体系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由于各职业院校当前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一,因此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各院校所需建设的项目也不同,如有些院校的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已经比较完善,能够满足智能化建设的需求,就无需这项建设内容。为了能够建设适合院校实际的智能化项目,同时节约成本,可根据图2建设的两级建设体系模型,应用如AHP算法,构建比较判断矩阵,矩阵构建的方法如表5所示:
通过该算法,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建设体系中的建设项目分配权重,决定职业院校智能化建设的顺序,形成适合各自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最优方案。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 战略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34-03
职业教育国家战略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该战略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二是该战略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并规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三是该战略具有战略功能意识,能解决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以下称职教集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应当上升为我国职业教育战略。
职教集团是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龙头,行业(企业)为核心,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其目的是通过集团化办学达到人才培养的计划性,构建中高融通为主要标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集团内部推行行业特征明显的职业标准。作为一种存在,它包含三个利益共同体: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尽管里面也有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均可归并到行业(企业)类别中去。作为一种政府主导下的资源,在一个区域内相同行业的职教集团只有一个,作为一种组织方式,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不具备行政隶属关系,采取对话和协商的方式,以协作为主要特征运作。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均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或能反映某种哲学思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政治的、经济的)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对美国教育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等等。有什么样的教育哲学观定有什么样的教育,它反映在教育的宏观政策和微观行为等各个方面。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哲学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对哲学的发展,是指导我国现阶段各项事业发展的总的哲学思想,其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人的发展,要求是全面发展,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实现我国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今国际政治正在形成一超多强,多级趋向的格局。能源资源及生存空间的占有和掠夺是国际政治的显著特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一方面国家地位得以提高,另一方面,针对中国的遏制政策越来越明显,中国在当今世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挑战。要在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这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展科学技术离不开人,离不开大规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正是顺应这一要求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它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推向了平民化,是我国培养大量的高水平劳动者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将学校、行业(企业)纳入同一发展平台,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得到了加强,为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脱离社会要求弊端提供了可能,使教育从“教育是上层建筑”的神坛上走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实地上去。这是教育观通过职业教育这一具体形式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现了人的发展要求
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人的发展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每个人都能很好地生存是一个公平社会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两方面的可能。并有操作意义。
首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充分考虑到学校、行业(企业)、政府三个主体的利益,最终落脚点是人的发展,是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利益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行业(企业)的利益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的利益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彰显教育公平。职业教育集团因此成了各方利益的均衡平台,学校通过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加强资源利用等手段,使在集团内部为学生提供岗位成为现实,为学生就业提供机会。企业通过用人,创造价值和利益,政府为每一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让其具备发展之可能,这些利益均可以在集团内通过协调协商得到满足,真正实现了人的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其次,行业(企业)的发展带给学生发展的机遇,学校的教育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例如,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便是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可选的途径。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应当注意到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资源布局和分配。在政府主导作用下,一个区域内的职业教育集团不会重复,政府可以用其行政职能加以干预或引导。所以这种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将改变人才培养的无序性、行业标准的局限性、中高职衔接的无,这三性的改变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选择
模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标准的形式或样式”。就是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论,将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并提升到理论高度。模式是在不断重复出现的事物中总结出来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是中国职业教育规律的总结,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选择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徒模式,二是学校模式,三是校企合作模式。学徒模式是社会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工业大生产还未形成时期,一种师傅带徒弟的口传身授模式;学校模式是为满足工业化生产对大量技术工人的需求而产生的规模化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关注的是基本的、一般的、简单能力的培养,这与工业化初期劳动技能要求简单有关;校企合作模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结构多元化、技术要求专业化后,由学校、企业共同培养技术工人的一种形式。这三种形式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一种由受教育者到岗位工作者转化的单向模式,因而也是被动的、盲目的。
现代社会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意识提高,行业(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由简单的程序型、工艺型向创造型、内省型、加工型转变。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提出了新要求。
为了解决学校培养人才的盲目性,使培养内容更加适合被培养者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使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受教育者都能找到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需要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拟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为解决中职学生的发展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被提出来,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需要认真设计和规划,在这些共同诉求下,集团化办学模式便被构建出来。因为这种模式包含着解决针对性、适应性、发展性等问题的可能,因此,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集团化办学既是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又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首先,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前面讨论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全面发展,可持续协调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集团化办学可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全面化发展要求,表现在通过集团化发展可以使行业(企业)获得符合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选择深造、升学或就业的道路;集团化办学可以满足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表现在集团内部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可以充分利用集团资源,使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师资,可以更好地解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企业不断提高的用人要求。集团化发展可以满足人的发展要求;表现在通过集团化办学,学生可以获得实际的生存技能,可以有比较明确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并可以在就业、升学、深造之间做出个性化的选择,在学习内容上可以根据集团内提供的岗位需求进行选择。
其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办学目标指导下,管理学校、经营学校的体制机制的特定样式,它受办学资源和组织结构形式制约。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果没有企业行业的参与,学校定将与经济建设脱节,变成学院派,变成象牙塔。职业教育不传授职业技能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没有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传授职业技能也没有基础和土壤,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不能达到教育公平的目的,职业教育的办学便会迷失方向。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实现职业教育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仅是一种思想,一种模式,也是一种战略措施。它至少可以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一是实现区域内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完成职教资源整合,发挥集团优势。
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原本属于政府管理的计划职能一下被放到了市场。学校和企业是这个市场的两极,就如一个灰色系统一样,学校和企业作为培养人和使用人的两极,对市场的中间作用过程是不明确的。市场作用反映到这两极往往是滞后的。其结果是学校不知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放到集团内部,通过集团内部的协调与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并且这种计划是可行的。因为一个区域或一个行业只有一个职教集团,这点可由政府的主导作用来完成。因此,职教集团便代替政府完成了人才培养计划管理职能,并将原来大而全的计划(事实上政府也管不了)分解成存在于各职教集团内部的具体计划。而这种计划完全是由市场需求导致的,从而完成了政府宏观职能的转变。
二是在行业内或区域内推广行业职业标准。推广职业标准有利于促进新生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引导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职业证书资格制度,促进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建设有重要作用。
但是现阶段,由政府从行政角度来推广职业标准有许多问题是无法逾越的。
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在加快,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量,使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巨大,岗位的缺少和就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使政府不能以政策形式来强行推行职业标准。例如,泥瓦工,应当有其职业标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势必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拒之门外,这样不利于社会稳定。但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逐步推行,将不会使执业证书制度上升到国家层面,在职业集团内部可以通过协调、培训的形式,逐步推广。多个集团的联合、持续推进,在缓解社会矛盾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是集团内部试行中高衔接工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积累经验。
职业教育集团的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为每一个层次的人群寻找发展通道。其中以中职学生的升学最为紧迫。中职学生的年龄尚小,以简单的初级技能融入社会,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为中职学生构建通向高职的通道尤为重要。目前各省的政策不同,绝大部分只是对重点和骨干高职开放了技能高考和单独招生,绝大部分中职生若要升入到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必须参加中职普通高考,这一门槛对中职生而言过高,像是中职生的选拔考试。在职教集团内部实行学分互认、课程融通的方式,便于打破层次的壁垒,逐步实现中高职融通。当然中高职融通,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制度层面作进一步设计,这是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如果有职教集团作支撑,无论试点也好,实施也好,会更加稳妥。
四、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它将是生命旺盛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办学模式。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性、执业证书制度的实行以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重要任务都可以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步得到解决,因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应成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 参 考 文 献 ]
[1] 曹晔.关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6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论;教学论研究
伴随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的职业教育,在当今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视和关注,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属性,是其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这要求人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采用与之匹配的特殊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媒介等,即要求出现一门与之匹配的、特殊的职业教育教学论。可见,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迫切呼唤理论的指导,但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职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从提出到现在不到20年。其理论研究不够充足,学科建设也仍未完成,还是一个充满新鲜活力且相对崭新的研究领域。现就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予以反思,并展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基本历程
为追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近况,用“职业教育教学论”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对1979年至2011年内所有文献进行模糊匹配的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到23篇文献,全部为期刊论文,没有硕士或博士论文。剔除其中重复刊登的论文,最终只有18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分析得到结果表明,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先后发表三篇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文章,开启了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之门,而从那时至今的近20年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以教学方法和价值取向的引入与介绍和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提出等准备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为5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引入当时德国职业教育致力推广的引导探究教学法,提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关键所在的新理念,倡导“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价值取向,并萌发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性质的初步研究和对现代教学论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迁移应用讨论等。
这个阶段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是概述式的、零散化的、片面性的,缺乏具体化的实践工作和全面化的系统介绍;二是介绍与引入的过程中,缺乏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造性和针对性研究,如研究中关注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对方法的简单移植和直接运用,缺乏对方法本身及其应用的批判性反思和本土化思考;三是对职业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基本概念、学科结构、理论依据、目标与建构等内容没有涉及。
第二个阶段为雏形阶段(21世纪初以来),以不同角度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构建和学科建设的初步试探性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逐步增加,但核心论文共5篇。研究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包括对专业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和学科前景的初探;其次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多角度探索,这类研究占本阶段论文数量的五分之三,是开展得最多的研究,如隐性知识管理视野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和整体性学习的职业教学论探索,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探析了职业教学论的概念特征、方法手段和发展前景等;最后是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整体性引入和介绍,包括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对德国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六大理论模式的探析。
由于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因时间的短暂和研究力度的不够,使研究还称不上全面与深入。研究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多,但还不够深入完备,如我国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的生活教学论、技术教学论、经济教学论等,都还停留在理论表层,没有展开细致而深入的应用及实践研究;二是进行了对职业教学论体系建设的初探,但是这些建设自成体系,还未达成统一共识,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设还处于一个混沌阶段;三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系统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引入与介绍时不仅介绍学习职业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教学法等,还介绍学习了其实现形式、反思启示、新视野等;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关系区分不够,且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二、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发表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期刊文章从数量上看是繁荣的。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来看,从1980年到2011年发表的篇名含“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有904篇,这个数量是可观的。但其中占绝对比例的是实践感悟、操作指导一类的文章以及讨论理论应用的文章。如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占39.8%,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占31.3%,含“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章占24.2%,含“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文章占13.9%。这些文章几乎超过了整体的90%,可想而知,含有“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等的文章是屈指可数。再回顾我国目前已经历的两个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阶段的研究特征,可以看到,这些现状都表现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和理论充实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
在各类科学研究中,理性研究的程度一直是各类理论是否科学化的标准。然而,我国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理性化程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一是基本概念、结构等的界定不够明确。以我“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概念界定为例。虽然我国研究者在深受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理论流派的影响下,确认了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发展演变为“基于‘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学说衍生的‘职业教学论’或‘职业领域教学论’的概念思想”,但是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化和具体化的公认“职业教育教学论”概念业论述。二是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来看,其理论成果都是将德国等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普通教学论的思想移植到职业教育得来的,使研究存在理论创新性和移植适应性的问题。三是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还没有从根本上与普通教育教学论分别开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在教学理论的实践和摸索中,也进行了某些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但总的来说,作为理论基础,其坚实性尚不够。
(二)研究的综合化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研究力量与普通教学论相比是绝对薄弱的。这种力量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研究的综合化进程。一是研究方法上,多是对普通教学论理论知识的归纳上进行简单运用性研究,很少进行教育理论的思辨性研究与生发性研究。如根据普通教育的各种教学论理论在实践中的实践情况,将几种有效理论提取出来,直接运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二是研究内容上,过于片面而忽视了对学科体系建设的综合研究。如我国研究者已明确表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教学论,它只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学科,但从我国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远远超过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内容综合性不够的最好证明。三是研究范围上,就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实践研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如本质属性、理念定位、地位和作用,以及相关因素等的元认识研究还不足够。
(三)研究的规范化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普通教育教学理论与介绍各种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和讨论。研究多为方法移植和思想借鉴的风格,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问题、性质、范式甚至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深入的解决。而开展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自定义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组织或研究机构,彼此间的研究合作度低下。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规范性不高,规范化程度明显不足。学术研究规范的核心是思维形态上的规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实现规范化程度提升首先要解决问题。
(四)研究的科学化急需提高
各种教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向我们告示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健全的。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因素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科学研究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课堂事实感知不够真实客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多是研究者在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移植建构的,缺乏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课堂的真实情境和真实材料的客观感知,这种理论具有主观性和假设性。二是没有形成严密的学科话语体系。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表述方式,是所有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三是还没有一个科学化的评价体制来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三、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当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活跃,欧洲很多综合大学设立了相关研究机构或教席,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支持相关研究。目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是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的开发设计。”,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研究领域是一个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处女地!”“有志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科研人员应该及时跟进,有可能也必然会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努力方向,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有效研究发展。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趋于成熟
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工作,除继续开展具体的实践应用研究以外,其更大的关注点应置于满足学科发展研究,进行学科本体的建设。即要通过对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学科知识结构、认知实践理论等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元认知进行充分研究,实现教育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完善,最终获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成长。且在学科成长的同时逐步趋于学科成熟,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即在学习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用中国式的研究方式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彰显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
(二)研究实现知识的经验积累到理论创新
职教教育教学论的学科化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取决它的科学化程度,因此,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是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工作的核心。当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国际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进行经验性的积累和总结。这种积累和总结是简单、表象、粗糙的,主要表现为在研究中普通存在着对概念的表述和对知识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简单而直接,常常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为解决这种问题,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中,加强科学指导下的经验积累,实现理论知识的沉淀,并在科学化的经验积累过程中去探索新的天地,以实现理论创新。
(三)研究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
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关注的增加,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春天,而与之匹配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也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这种学科发展趋势将吸引更多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参与到教学论的研究中,从而使得教学论的研究队伍得到空前壮大,其专业化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