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构成要素;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R15;D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2
一、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政府也一直努力通过加强监管来降低食品质量安全的发生率。其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及调整,相应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模式不断变迁。地方政府也被要求承担更多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和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学者指出政府这种单中心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难以达到效果,需要向多中心的食品质量安全治理模式演进(秦利等,2009)。在这个多中心的治理模式中,政府、市场、行业协会、公众都应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效的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治理(张峻豪,2014)。目前,大量的文献,对公众的食品消费安全维护及监管参与行为进行了研究,但对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较少。基于此,本文对于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描述其的形成机制。
二、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内涵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学者都认为公众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不应该被当作无知者,而应该让他们参与其中。公众(Pubilc)一词本身就代表一个由个人与组织组成的集合的含义,在公众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个人部分可以很明确的指出是公民或居民,组织部分则可以分为协会组织、消费者维权组织等。公众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合法性与内涵,首次得到承认与描述是在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之中。在2015年的进一步完善的《食品安全法》中,第九、十、十二、一百一十三等条款,对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媒体、个人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的权利进行了界定。同时,《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意味着公众参与包括了消费者个人、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媒体等不同的部分的参与。能力是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的素质,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就是个人与组织能够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之中的素质,其内涵实际上包括了食品质量安全个人参与能力与食品质量安全组织参与能力,其中尤其以后者为重要部分。
三、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构成要素
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能力主体、能力客体、能力环境等三个部分。
1.能力主体
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的能力主体是指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中的公众,如上所述,包括了个人和组织。在食品安全公众参与的研究中,个人的参与实际上受到关注,在实证研究中,个人的食品安全关注度、认知度和参与意愿三个因素被认为是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最主要内容。这意味着,公众实际上主要被个人代表,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个人在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面前,显得很无知,而个人的集合由于不是一个组织概念,尽管规模巨大但参与效果一样不佳。因此,实际上公众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的主体是组织,而组织参与能力的大小,应该是衡量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到,组织参与是一个积极的反映,组织性也给公众在参与中带有更大的谈判能力。
2.能力客体
一般来说,客体是实践主体作用的对象,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客体就是指主体能够用以借助的来完成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行为的工具。这些工具大致包括:(1)知识与信息。这些知识包括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以及与消费者关于食品消费权益维护相关的知识与信息。(2)规则。其包括了那些由政府部门下达的,有利于公众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非法律性条文与规章制度。以及消费者进行诉讼的相关规则。(3)正式法律。公众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与途径需要由正式的法律条文来确定,而消费者的权益也需要正式法律来确定。(4)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懂得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曝光,以及对这些问题形成关注,甚至是公共舆论压力。而媒体也通过相关新闻的公布来引导舆论的导向。
3.能力环境
居民是否愿意和时候能有效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参与能力相关的各种环境条件。这些环境包括了:(1)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一个外生变量,由规章制度与正式法律组成,其是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的能力主体行为的基础条件。(2)技术环境。技术进步可以使得居民更方便的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之中,正是这些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传递渠道,利益表达渠道。(3)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的能力嵌入的一个最深层背景。中国古人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传统,可能导致难以形成有效地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4)市场环境。如果存在强大的第三方监督机制配合市场机制一起发生作用的话,市场中能够通过声誉机制的形成,起到良好的抑制食品不安全的作用。(5)社会组织环境。社会组织的存在实际上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秩序的行程,这种社会秩序可以完善市场机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
基于对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并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公众的认知、关注度及参与意愿,还应该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因此本文希望全面分析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
1.个人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
个人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指个体通过一系列相关行为,达成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的可能性和效果,这个可能性和效果越大,参与能力就越高,反之亦然。一般来看,个人实际实现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的途径有三个:(1)个人信息获取与传递。这是指居民个人能够积极的获取到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并愿意通过宣传的方式与其他居民进行分享,通过提升消费者知识储备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互联网与新媒体成为个人知识获取和传递的主要方式。(2)个人消费权维护。消费者会有维护自身权利的动力,在相关法律和规则的保障下,消费者会进行维权行为。但居民个人在进行这种维权行为时,要受到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的制约。好的环境意味着消费者维权成本下降,相反,维权成本就高。当成本过高时,消费者会选择放弃。而这种放弃行为有可能是在维权行为之前发生的。(3)个人举报激励。政府为激励消费者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的社会监督之中,有时候会采用社会举报奖励机制。但面对极其分散化的食品产业特征,这种举报激励制度很难有效治理路边摊中的食品不安全问题。而对于大企业来说,个人也很难去获取其违规的证据,这时个人往往借助媒体的力量,向媒体举报。
2.组织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
组织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之中的途径大致有两条:(1)组织成为个人维权的共同呼吁者,例如组成消费者协会,以组织名义进行维权行为。组织的实力大于个人,相较于个人更能实现维权的目的。因此,组织的参与能力更强。但这条路径上组织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取决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政策,以及政府部门是否愿意与消费者协会进行合作。换句话说,消费者组织在参与中还是极为依赖于政府。(2)组织成为社会信誉机制的推动者,通过市场来形成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的能力。这种能力形成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政府的依赖,组织作为第三方治理的主体,通过强化市场上食品销售的信誉机制,通过质量信号来实现淘汰劣质食品的目的。这种组织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其形成依然取决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程度,以及组织能够形成的社会信誉秩序的程度。
综上,本文首先从个人与组织组成的公众概念入手,全面的分析了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内涵,指出组织参与能力才是这个内涵中的主体部分。其次本文分析了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三个构成部分:能力主体、能力客体和能力环境。并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指出了个人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和个人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秦利,王青松,佟光霁.基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3).
[2]汤宝金.食品安全管制中的公众参与现状的调查分析[J].管理论坛,2010(4).
[3]高秦伟.科学民主化: 食品安全规制中的公众参与[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5).
[4]谭志哲.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之公众参与:借鉴与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2012(3).
[5]丁鹏,王淑娟.公众参与下的食品安全规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6]张峻豪.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及其模式变迁:一个产权理论的分析框架[J].宏观质量研究,2014(1).
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食品行业进入了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消除,一些致病微生物和有害病毒等有害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给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文章主要阐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食品质量管理的意义及作用,并探讨了食品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措施,希望可以为食品管理与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
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作为与人们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行业,在体现我国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产业,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行业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食品行业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是支撑人们生产生活等一系列活动的关键元素。然而,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具有两面性,要辩证的看待问题。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不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在极大程度上给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建立完善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食品行业只是单一地重视食品供应体系,高度关注食品供给量问题,而没有意识到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相关食品质量管理人员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供给、生产环境,以及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没有按照相关安全检测标准体系进行严格的检验和验收,导致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没有检测出来,从而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甚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现阶段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食物安全问题时刻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致使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已经达到谈食品色变的程度。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全社会人们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关系着人们群众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是人们得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如果食品安全没有得到保障,那么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一旦食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就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严重的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质量管理是食品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其他管理方法得以实施的前提与基础。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加强质量管理是食品行业的永恒课题。
2食品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1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食品质量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食品质量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能够保证我国食品行业的稳定,同时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资源。食品质量管理管理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同时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质量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预防食物中毒或者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因此,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2.2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是提高食品工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市场经济竞争也随之加大,食品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做好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为食品质量提供安全保障,进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兴趣,这是体现食品工业产品凝聚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3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科学健全的食品质量管理对于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要想促进食品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做好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在食品加工生产的环节中加强质量管理可以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及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失误,以免加工环节不符合要求,以致于返工,从而浪费大量的资源。另外,加大力度对食品运输销售环节进行管理,可以缩短销售时间以及储存时间,加快了资金的运转速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对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推动的作用。
2.4食品质量管理与国际贸易的相关性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其达到国际化标准,继而使我国的食品顺利出口,增加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总值。除了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水平之外,还要提升食品检测检验标准,严格把好食品生产加工验收关,在根源上保障食品质量的安全性,为海内外的消费者提供放心健康的食品,从而推动我国食品出口。
3食品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现阶段,我国在针对食品质量管理问题,还没有完全的重视起来,具有以食品卫生管理代替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1)在食品加工生产的过程中,高度重视食品的卫生安全,制定多种多样的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卫生管理机制,通过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来提高食品行业的竞争力。积极引进先进理念更新食品质量卫生安全认证机构,不断开展以绿色为标志的食品的认证工作。不断对现有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水平,为食品的卫生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2)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息技术元素被迅速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在进行食品加工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不适应现代化食品行业发展的食品供求交易体系进行改革,加大食品运输供给的覆盖面,提高食品的时效性,在食品出厂之前进行严格的检验和验收,对于食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提高食品安全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机制。此外,安全设施作为食品生产基本设施,要定期对其进行养护和更新,保障食品加工速率,延长食品安全设施的使用寿命。(3)食品安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因此,要发动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共同为提高食品安全做出努力。食品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是食品安全卫生意识深入内心,使人们了解到食品安全卫生对他们自身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为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食品质量工作人员是食品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特别是质量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但是目前我国食品质量管理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食品质量管理的相关经验。因此,要想食品行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及凝聚力,就要定期组织相关相关人员进行食品知识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食品质量管理观念的创新,实现创新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目标。质量管理在食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还可以增加食品行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食品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
参考文献
[1]李平兰,王成涛.发酵食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
[2]冯叙桥,赵静.食品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56.
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肉类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引言
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见诸报端,如疯牛病、瘦肉精、禽流感、抗生素残留、激素等等。食品安全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和卫生部门严密监管的重要工作。中国的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但肉类食品出口市场的份额相当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外对于我国肉类食品安全不放心。当前的肉类食品安全管理普遍采用终端检验,而缺乏对饲养、屠宰、加工等过程的有效管控,无法快速、准确地实现产品质量的追踪与追溯,增加了企业和社会的风险。
二、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有个全面阐释了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经典例子:一头牛在养殖场的时候,耳朵上会被植入一标识,记录了它的产地、生长发育等过程信息,每头牛的标识都是唯一的。当牛送到屠宰场后,这些信息会自动转存到既定的信息系统中,在牛变成牛肉后,会产生一个新的唯一标识,记录前面的信息以及屠宰场的信息。销售终端购入牛肉,并对其进行分割、出售。对于每一份分割品,终端也会赋予它一个唯一标识的追溯码,这个追溯码会同产品一同交到消费者手上,这时候消费者就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查询,也就构成了一份牛肉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实施可追溯体系,首先是能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控,提高运作效率;其次是实现对产品上游的跟踪和下游的追溯;再次能实现问题产品的快速召回,降低社会危害。
三、我国肉类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问题
我国在肉类食品质量追溯方面的起步,相比欧美一些国家较晚。但随着公民对食品安全意识的逐步加强,相关制度和体系的逐步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多。
1.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政府在肉类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研究和实施进程中,也制定了一些制度和标准,如《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但只是在食品安全某一方面做了要求,对于饲养、屠宰、加工、流通一整套过程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因此,实施肉类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肉类食品质量追溯有法可依。
2.部门协作低效率。我国肉类食品质量追溯涉及的政府部门较多,如卫生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多部门、多模式、多路径并进,但缺乏统一规划和总体设计,部门间、区域间、环节间衔接不配套、不协调,难以做到资源和信息共享。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各部门之间难免存在相互推诿、执法不一的局面,造成管理的空白,致使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运行效率低。
3.标准建设不规范。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需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控制加工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也即是一个贯穿整个产业链的系统。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对于食品安全的追溯都至关重要,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追溯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从而使得对于食品安全的追溯失去了意义。我国肉类食品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建设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很多种类食品的生产相对较为分散、混乱,这都给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制造了困难。
4.主体认识不统一。目前,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各级主体,从生产者、加工者到最终的消费者,都存在对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认识不充分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参与追溯的肉类食品与未参与追溯的肉类食品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异,也导致参加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主体没有获得相适应的回报和利润,而加大了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实施的困难力度。
四、完善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循序渐进地推进体系建设。我国肉类食品企业繁多,不同的企业在产品、规模和生产方式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实施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需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行在生产规模大、推行条件相对成熟的企业实现食品安全追溯,并逐步拓展到其他企业,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政府在其中的主导地位。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所需成本较高,往往导致企业缺乏主动建立和加入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内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需要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鼓励企业建设质量追溯系统,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给予企业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
3.壮大追溯体系中的主体力量。推进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必须不断壮大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力量,让肉类食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等主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质量追溯体系中来,要不断提高他们生产经营的规模和和组织化程度。同时要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肉类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可管可控。
4.增加追溯体系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可根据肉类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情况,每年安排一定经费,重点用于追溯体系建设。同时企业要增加对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标准化建设,配齐质量追溯体系必要的工作设备,确保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也可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建设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花云.基于追溯系统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J].中国证券期货,2010(9):150.
[2]姜利红,晏绍庆,等.猪肉安全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设计[J].食品工业科技,2008(6):265-268.
[3]文利侠,李舒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J].畜牧兽医杂,2013,32(1):69-74.
[4]樊红平,冯忠泽,杨玲,等.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4):63-65.
[5]冯忠泽,陈思,张梦飞.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主要措施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12):1-4.
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生产标准化食品安全重要性对策
一、标准化是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的大生产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特征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生产的连续性和节奏性等要求增强;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表现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没有科学管理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标准化也是不可想象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越要求扩大企业间的横向联系。现代化的大生产必定要以技术上的高度统一与广泛的协调为前提,而标准恰是实现这种统一与协调的手段。
二、标准化是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
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它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乃至管理的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它同标准化的关系却始终不可分。标准化在现代化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表现在:标准为管理提供目标和依据;在企业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制定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建立生产技术上的统一性,以保证企业整个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标准化使企业管理系统与企业外部约束条件相协调,不仅有利于解决原材料、配套产品、外购件等的供应问题,而且可以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为企业创造了横向联系。
三、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产品品种
质量标准既是企业管理的目标,又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依据,也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证。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素质,在企业里贯彻标准化的设计思想,通过简化消除多余的和低功能的产品品种,通过系列化以最佳的品种构成满足较广泛的需要,在基型产品的基础上机动灵活地发展变型产品,根据组合化原则用最少的要素组合成较多的新品种等。
四、标准化是消除浪费、节约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有效手段
标准化对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重复性。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重复支出,有的必要,有的则不必要,后者属于浪费。标准化的重要功能就是对重复发生的事务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耗费,并且促使以往的劳动成果的重复利用。标准化的任何一种形式,都会产生这种类型的节约。
五、对食品企业如何开展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提高企业安全生存意识,积极采用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企业能不能生存发展下去,成为“百年老店”是企业家十分忧虑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已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生产产品的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标准。如:ISO22000:2005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生产加工企业,尤其是名牌企业,一定要学会运用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要对产品质量进行“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端控制”,如绿色食品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MP良好操作管理体系的认证等,以构成产品链的全过程处于有序控制中。截止目前,我县已建立覆盖面最广、信息最为详实的食品生产加工(含小作坊)企业质量安全监管档案278份,建立了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县生产加工领域中的食品安全。
六、食品安全危机的管理对策
(一)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和机构
第一,需要成立一个政府性质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构。当食品危机事件发生时,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对危机事件做出快速反映,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而不是临时组织而成的部门。第二,以权威专家为中心,建立一个社会性组织。可以有效地解读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种信息,进而避免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食品安全危机预警系统
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将历史上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一、系统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危机事件进行分析及评估,及时对食品危机事件做出预警报告。
(三)加强对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方案的建设
根据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发生过程的关键点,预先建立各种应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方案,避免事件发生后再盲目做出紧急处理,不利于做好事件的善后工作。坚决打击黑窝点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行为,集中整治小企业、小作坊,坚决取缔无证生产企业,通过专项整治活动,提高食品安全整体保障水平。
为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则,在管理体系国际认证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咨询服务工作,帮助12家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还有大量的企业先天后天的条件严重不足,生产无法实现标准化,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标准化,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学标准、执行标准,真正地把标准化工作做到实处,为食品质量的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卫生 质量认证 法律监督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39-02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和质量三重概念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混淆现象,对待细致的产品卫生处理不够严谨,造成实际成品背后不同健康安全威胁因素的密布,这些专有名词的模糊性渗透现象,将直接影响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相关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有效落实,更严重威胁着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需求状况,因此,必须对三者之间的隐性特征进行准确划分,维持安全秩序处理工作的合理进行。
1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三者之间的含义辨析概述
1.1 食品的概念
食品的定义因国家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美国的食品定义为:可以为人活着动物食用的一种物质。而欧盟的定义是:一切能够被人类消耗吸收的物质。然后,我国的食品定义在法律上存在歧义。随着环境及农产品的被污染,众多国家呼吁将食品纳入到产品责任中。
1.2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1.2.1 食品安全
在相关产品流通环节下,配合可靠的法律制度维护和管理部门严密监察工作,实际食品不存在任何对人体健康造成显性或隐性危害的状态,这是食品安全内容的主要定义。这种安全范围的内容不免会造成卫生、质量概念的混淆,因此在具体表述食品安全理论的过程中,绝不能一味地脱离安全、质量效应进行单独理解。
1.2.2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和预防疾病蔓延的健康理论实现论述,在一定生理法规范围下进行生产环境和生活状况下的实际应对策略补充。根据现代致病因素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良好的清洁处理工作可以较好的预防疾病的滋生,并且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传染危害[1]。我国《食品卫生法》已经做出明确阐述,在利用行政部门制定的营养、卫生标准政策落实基础上,配合现实性相关产品中的添加剂、包装材料、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等进行卫生标准管理制度的渗透,争取现代技术下的传统卫生习惯要领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现下的食品卫生法令利用广泛的强制性实施手段获得了一定的主观承认地位,加上卫生基本含义内容的淡化,造成所谓安全、卫生的食品价值定义原则更加混乱。反而在近阶段食品安全定期使用范围愈来愈广泛的条件下,食品安全成果的规范已经对卫生原始含义实现一定的分离。
1.3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食品卫生的定义:保证食品及其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所有具备的一切条件。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前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种方法。
1.3.1 食品安全注重包装标示的清楚、准确
食品标示的清楚、准确是确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条件,它是食品最简单的描述说明。不规范的食品标示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但是不一定导致食品卫生。
1.3.2 食品安全注重商标运用
食品的商标认证满足食品的卫生条件,即,对人体身体无害。但是,若存在虚假信息就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1.3.3 食品安全注重食用方法
由于人本身的差异,导致了食品安全的差异性。例如:某些食品对特殊人群会产生过敏等现象。
1.4 食品质量及相关性问题概述
质量是指生产工序中的产品优劣效果。我国在阐述食品质量标准的过程中,牢固把握内部关键性维度的扩散基准,对产品制备过程中的优劣标准进行充分地系统鉴定,实现优等和劣等范围的清晰界定,帮助规划指标能够实现顺利达成。所谓的食品质量是收揽影响消费者和产品价值的特征包括负面内容(腐败、污染等),正面特征(色泽、香气、加工手段等)[2]。这种安全效能和质量水准之间的区别对公共政策的灌输式引导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配合国家事先的食品控制体系进行本质内容的科学匹配。
2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之间辨析途径分析
在利用灌输式逻辑思维引导活动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混乱现象,尤其是在公共政策和国家法律制度制定相关规定方面,现实服务手段不足以发挥现实指导工作的价值水准。由于具体标准化和产品相关质量法令的规定要求,使产品的质量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理性内容向法律制度的转化过程中,食品安全的主导地位尚未被确立。因此,可以具体重新确立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结构,规定食品安全的主要实证原则和方针技巧,尽量控制行政处罚的波及范围[3]。利用食品卫生监督制度、动物防疫法令和食品安全检验等措施进行监管法内容的完善,逐渐渗透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支持格局形式,保证国家必要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维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素质。
3 分清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定义的重要性
理清三者定义的联系及区别是为法律制定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食品安全的全过程预防的观念主要是针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质量整改,在生产环境中,利用管理机构强制性的污染防治手段和食用农产品的保护措施,进行总体食源无害化处理。通过分清食品的三个具体含义,才更有利于国家政策的确定及相关法律的制定。
4 结语
现实中的食品生产工作,对必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分别诠释还不够细致明确,必须联系现代群众的反馈渠道进行阶段策略的调整,争取实际经济效益和全民健康素质的巩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丽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西北大学,2008.
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6
一、全面实施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
(一)加强领导,实行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
1、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分局成立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的具体工作。
2、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为更好开展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我局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下发给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方案以城乡结合和农村为重点区域,以小食品加工点和无证照的黑窝点为重点对象,以十五类食品为重点产品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查处无证生产力度,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等违法行为。
3、完善了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将全区划定二个监管区域,设六个监管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一名具体监管负责人,监管责任区实行了“四定”,即定人员、定职责、定区域、定企业;按照分类监管的原则,突出重点,加强对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隐患的监督检查,落实巡查、回访、定检和监督抽查等监管措施,建立对企业巡查工作记录,对日常监管中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要督促其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4、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建档。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撑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和完善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档案。全年共普查登记食品生产企业124家,其中建档118户,获食品证20户,白酒4户,有卫生许可无营业照的30户,无证74户。
5、健全各项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定了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管七项制度:一是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管理制度,要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制度,目前已有35家企业建立了食品添加剂进货、使用台帐;二是质量信息通报制度,确保了信息的的准确、及时、客观、公正,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管理。三是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四是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强制检验制度;五是食品加工企业巡查回访制度;六是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制度;七是重大食品质量安全应处置急预案。
(二)加强监管,完成各项监管工作。
1、严格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对十五类食品的严格审核、市场准入,目前我区已有20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中大米生产企业10家,豆油生产企业2家,酱油、醋生产企业3家,饮用水生产企业4家,冷冻饮品生产企业1家。
2、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强制检验。按照定检计划安排,我区食品定期检验企业共114家,应检批次为208个,现已抽检198个批次,抽检率为94.7%。
3、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承诺活动。为了加强企业自律,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强化企业法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保证并公开承诺生产食品所用的原材料、添加剂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严格进货验货制度,不使用非食用性添加剂、原辅材料加工食品。保证产品出厂前经过严格检验、出厂的产品质量合格。全年有118户食品企业签定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4、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巡查工作。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从源头上遏制假冒伪类食品,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了经常性的监督巡查,根据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等级,A类企业巡查了1次,B类企业巡查了2次,C类企业巡查了4次,全年共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450次,并将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情况的巡查记录记入档案,切实加强了巡查工作。
二、开展了食品安全整治工作
今年,我们共组织开展了七次食品安全整治战役,这七次战役是“三绿工作宣传月”、食品质量安全月、春节、五•一、六•一、中秋节和国庆节食品安全整治、肉制品专项整治等七次专项整治工作,出动执法人员700余人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124家,抽检样品180多个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3.2%。立案查处了食品违法案件31件。通过整治,从源头有效遏制了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市场,保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确保了食品质量安全。
(二)加大了食品生产加工业无证查处力度。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无证查处工作。一是对全区无证生产老“五类”食品和白酒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共查处获证企业生产无生产日期的大米案件4件、生产冒用QS质量标志大米案件1件,无证生产大米案件1件。并责令其改正;二是加强了对肉制品等十类食品检查,按照国家总局的统一部署从今年7月1日开始,开展对肉制品、饮料、饼干、冷冻饮品、速冻面米食品和膨化食品等十类食品的无证查处工作。共检查食品生产企业41家,对未申请办证和经审查不合格的2家饮用水、5家碳酸饮料、27家肉制品生产企业,责令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限期取得生产许可的处罚;三是加强对实行生产许可证食品定期质量监督检查。对于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强制性标准以及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严重违法行为的,依法给予了从重处罚;确保了食品质量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满意放心的食品,为双阳经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加强了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一是建立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档案,目前普查的食品加工小作坊有66家,建立档案的有30家,40家食品加工小作坊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
三、做好了食品放心工程的迎检准备工作。
为迎接20****年31个城市食品放心工作综合评价,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开展了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从政府及领导重视情况、工作协调情况、部门落实情况、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情况、宣传教育措施落实情况、宣传教育效果情况等几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特别是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工作中,我们从原料进货索证和检验、黑加工点整治、使用非食品原料、非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整治、产品标准和标识的执行、生产许可(QS)、企业通过ISO9000、HACCP认证、日常监管制度及落实、儿童食品整治等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工作,共整理各项背景材料60多份,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七个,规范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原料进货索证和检验,督促企业建立原料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和检验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度及相关制度。为迎接评价工作做好了准备。
20****年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
1、明确责任区具体监管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
2、对责任区内的食品企业进行“六清查”。一要清查企业数量;二要清查企业证照;三要清查生产设备能力;四要清查质量状况;五要清查人员素质和健康状况;六要清查出厂检验水平。
二、完善企业质量安全等级评定,实施分类监管。一是对全区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等级评定。按食品安全风险程度、产品质量、质量控制能力、诚实守信情况,交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二是对各等级企业实行分类监管。A类企业每年至少巡查1次,B类企业每年巡查4次,C类企业每年巡查6次。D级企业实行停业整顿,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予以取缔。
三、开展食品质量安全强制检验。
一是加大对食品企业产品出厂检验的监管力度,确保出厂产品质量合格;
二是按省、市局下达的强制检验计划,开展好食品质量的强制检验工作,食品企业强检率达到95%以上。
四、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管。
1、调查摸底,建立档案。摸清我区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数量、所加工产品的类别、规模和质量善,建立翔实准确的质量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实行动态管理。
2、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督促食品加工小作坊要逐一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承诺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不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不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伪造食品标识、冒用QS标志、虚假标注生产日期等。
3、加强小作坊食品质量检验的监管。不具备检验能力的监督其实行委托检验,保证产品质量。
4、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日常监管。通过巡查回访、强制检验、监督抽查,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
5、严格查处。对长期不具备生产加工条件、产品质量屡次出现不合格的小作坊,特别是生产假冒伪劣、滥用食品添加剂、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以及冒用QS标志的小作坊,要及时提请有关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
五、继续加大食品安全的执法力度。
1、加大无证查处力度。
2、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
3、实行食品“黑保单”制度,对无证生产、制假售假的,开入“黑名单”,予以曝光。
六、继续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一是加强宣传,使食品企业提高对市场准入制度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