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教学研究制度

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10-04

“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江苏省推出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校本教研形式和教学评比制度。“五课”是指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以下简称“五课”教研)。“两课”是指研究课、示范课(以下简称“两课”评比)。每年的“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分上半年文化课和下半年专业课评比两个阶段进行。该制度自2010年实施以来,对于江苏职业教育教科研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制度设计的背景分析:从理念到制度

(一)理念引领:突出战略

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的一项制度设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职业教育教科研坚持以“探索规律、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为重任,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工作和制度创新。从制度制定的依据来看,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理念。

1.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的工作要求。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看,提高质量应成为发展的主题。江苏省政府转发的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也提出“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策应国家、省政府关于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设计了在全省职业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下同)组织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制度并在全省试行。

2.坚持以科研兴教为理念的职业教育战略观。

教育发展是追求教育质量的社会行动,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是当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追逐的,又是学生及其家长所期望的,也是政府所乐见的。要形成满意的教育质量,必须坚持科研先行的决策方法,坚持科研伴随的工作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抓科研就是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科研”的理念,并充分发挥科研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

3.坚持以师能提升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师资教学能力的提升,因为师资队伍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应首先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特别重视。江苏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就是立足基层职业学校,放眼江苏职业教育全局,将与教学相伴共生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支撑。实践也表明,只有建设起一支知识全面、技能一流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成就有吸引力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二)制度设计:强调顶层

抓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先抓职业教学制度的设计。应该说,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就是从全面提升江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局高度,统筹兼顾到省、市、县职业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从而确保了制度可实施、可操作的顶层设计要求。

1.在“约束”与“激励”间寻求平衡。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科研管理手段和制度,“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也在约束与激励间寻求适度的平衡。其约束性的规定有:一是“五课”教研以职业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并把“五课”教研作为教师教学评优的重要指标,带动教师全员参与。二是“两课”评比是在全省职业学校普遍开展“五课”教研的基础上,一年一次常规性评比。按照市遴选推送——省专家评比——结果认定与成果推广的流程组织开展。其激励性的要求有:一是市级“五课”教研中的优秀教师将作为省级“两课”评比参评人。二是获得省级示范课荣誉的教师纳入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教师人才库。

2.在“封闭”和“开放”间寻求平衡。

制度的执行需要制度的实施具有闭合性,但江苏的“五课”教研首先在强调基于学校开展教研的同时,还针对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特点,提出“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在校企合作中不断丰富‘五课’教研的内涵”。其次,在推选各市参加省“两课”评比人选时,“各地可通过现场观摩、课题研究、专题研讨、专家评议等手段,以及市县交流、校际互动、成果推广等方式”开展校际、县(区)际间的交流。第三,凡“两课”评比中获得示范课的教师,其相应成果将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并且,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还有选择地组织部分优秀选手开展全省教学展示活动,这也进一步放大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教研效用。

二、制度执行的现实描述:从理解到落实

(一)制度的理解:基于认同

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的逻辑起点与归宿是促进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制度的相关主体学校、教科研部门、教师而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也从不同的维度满足了不同主体的多元需求:学校要质量、教师要发展、教研部门要执行制度。

1.“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指向打造有效课堂的教学工作。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质量得以形成的主渠道、主阵地。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巩固等关键环节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因此,课堂要高效,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课堂要有活力,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要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就需要教师同伴及专家的听课与评课,在诊断性和发展性评价中促进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面向学校教学常规的教研活动。

就学校而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校本研究活动,所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既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又是基于改进教学行为方式的行动研究。就地方教研部门来看,“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不仅是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一项教研活动,也是教研部门服务和指导职业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着力点。聚焦课堂,开展课例研究是校本研究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具体形式。

3.“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面向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活动。

提升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层面落实课改的理念,并深化课程改革的成果。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就是要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坚持在岗锻炼和校本研究。实践也证明,没有教师的反思性教学研究,没有教师个人对教学现象和问题的锐意探究,就不可能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制度的落实:归于执行

制度只有通过执行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制度。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之所以是一项有效的创新制度,主要体现在制度能被有效执行。

1.活动的常态化。

“五课”教研是以职业学校为单位,基于学校教学实践,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展的校本教研。职业学校已将常规教学与研究“合二为一”,并通过定期研究与交流活动来巩固。“两课”评比则是由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常规性(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的省级评比活动。由于既“顶天”——以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牵头,又“立地”——以江苏职业学校为单位,从而确保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有效开展。

2.执行的组织化。

由于县、市、省等三级职教教研机构的教研力量比较薄弱,为确保“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有效推进,三级职教教研机构都建立了“一体两翼”的职教教研网络,也就是以不同层级的职教教研机构和各类以学科(或者专业)中心教研组为载体的教研共同体,江苏目前共设有14个省级中心教研组。各县(区)、市也参照设立了若干中心教研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两翼”齐飞,确保“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在不同的层级有运行平台。

3.考核的激励化。

各职业学校针对“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工作制定了考核奖励办法,以此激发和推动教师参与“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积极性。一是在教师绩效工资考核中突出“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考核占比。二是对参加省、市、县(区)“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获奖教师及教师团队给予金额不等的专项奖励。三是省、市、县(区)等上级教育机构都对下级教研机构以及基层职业学校提出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参赛和获奖的目标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江苏出台的一项教科研管理创新制度,除了制度本身设定的省级“示范课”、“研究课”等荣誉奖励外,一些与职业学校教师相关的荣誉评审以及职称评定制度中皆有与之配套的政策支持要求。《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就明确提出获得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相当于省级“示范课”)的教师才可以评为正高讲师。考核后的物质和荣誉奖励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学校以及各级职教教科研机构参与“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工作动力。

三、制度运行中的完善:从质疑到重塑

(一)质疑:从问题出发

1.对制度有关规定的质疑。

(1)参赛项目设计不尽合理。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共22个组别。首先是两大组别间有交叉。譬如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同时又可以参加信息技术类评比。其次是有些课程分得过细。譬如德育课程,分职业生涯规划(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4门,虽然每门只有1人,但一次实际上有4人参赛。第三是项目参赛选手数的设定不科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每市每门课程推送3人;专业课程的教师,每市每类专业推送不超过3人。显然,就职业学校教师数量看,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活动省级“研究课”和“示范课”的几率以及获奖选手的含金量不等。

(2)参赛选手资格规定不尽周密。一是选手参赛要求。虽然文件规定同一年度一个教师只能参加一门课程的比赛,但有的学校为了得奖,获奖教师连续参赛,成了竞赛专业户,似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之倾向。原则上连续两年获奖的选手,不得继续参赛。二是选手的年龄未作适度限定。虽然制度要鼓励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但对获得“示范课”的教师要作适度的年龄要求,因为文件规定“示范课是指已形成教学模式,具有全省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品牌课”,年轻教师过早地获得“示范课”的称号,不利于其今后的专业成长。

(3)获奖奖项名称设计不尽科学。江苏“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奖项分别是“示范课”和“研究课”。制度就奖项的质性进行了界定,示范课是具有全省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研究课是具有一定研究与推广价值的特色课。但是,就目前各类比赛结果的设定看,还是用名次奖和等级奖来表述比赛结果较为合适。

2.对制度执行的工作质疑。

(1)“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项目有偏废。对于参加“两课”评比的“五课”教研,省级关注的是备课、说课、听课、评课。最为关键的一环“上课”是由市级教研机构完成的。报送的上课视频,是包装之后的“作秀课”,而且为了节约时间和组织成本,以“说课”及答辩为主,对最能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上课”关注不够。

(2)“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评分标准不一。虽然江苏“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对评比的要点进行了规定,但设定的22个组别评比操作细则各有不同。不仅评分标准不一,而且公开不够,缺乏对职业学校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3)“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评委遴选不够。江苏“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以省14个教科研中心教研组为运作平台的。评委人员的组成选择度不宽,影响了评比结果的可信度。少数承担过评选工作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对“五课”教研“两课”评比进行解读,不利于标准的执行。

(4)“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成果推广不力。按照制度设计的要求,“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成果将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但由于工作量过大,省级教科研部门未能及时通过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让职业学校教师获得成果的辐射与提升的机会。

(二)重塑:以完善为目标

1.评比制度的设计要完善。

(1)评比制度顶层设计的再构。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可以分为高职(重点是五年制高职)与中职。因此,“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应分为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中职两个大组。由于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中职的文化课全省是统一的,因此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中职的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合并进行。全省共13个市,按市教师数测定参赛选手后,统一参赛“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上课”比赛,同时兼顾“说课”与“答辩”,这样可以展示参赛选手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获得“同题异构”的教研目的,比目前的“纸上教案”,作秀式的“上课视频”,“嘴皮上”的教学策略要真实、有效。

(2)组别的设计与参赛选手数的确定。评比项目依旧分为两大类,即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上文述及的德育课程4个组别合为一组。专业技能课程改为专业课程,其组别的设计应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的大类为组别。原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基础归入专业课程中的信息技术类参赛,因为任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也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各学科参赛选手数,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教师管理数据库中的各类教师总数测算后确定。

(3)项目报送的材料不宜太多。根据苏教科院科[2010]11号和苏教科院职[2011]20号文件要求,参评教案不少于2个完整教学单元(如项目、模块、话题等),教学时数不低于8个课时,从而导致教师参赛准备时间太长,报送资料内容过多。访谈调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获奖选手,普遍反映参加了一次以后不想再参加。此外,拍摄“上课”视频,同样耗时费力,与评奖联系不大。

(4)评比奖项设计需再界定。“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奖项分别是“示范课”和“研究课”。从名称看,为便于对外宣示和让社会公众理解,可以改成等级奖或者将“示范课”改成“精品课”,将“研究课”改成“特色课”。

2.制度执行的活动要完善。

(1)评委的确定。建议建立评审专家库,确保竞赛评比的公正性。参与评审的教师本身对基础学习就有指导示范作用,而不是集中在少数专家评委的个人权威上。

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学;学生满意度;教学质量

0 引言

近年来,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各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引起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担忧,高校原有的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务管理等是否能适应发生巨大变化的高校现状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质疑。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市场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也更加明显,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是高等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满意度展开。通过研究学生对高校教学的满意度,可以科学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现状,促进高校清晰地认识自身教学水平,发现其中不足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学生满意度为视角,分析我国高校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策略,以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1 学生满意度在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中的应用意义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应当以学生对高校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学生满意度展开设计和实施,其具体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

其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师队伍的素质。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在设计和实施环节上,会重点考虑学生方面的情况,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回针对教育对象不断优化,有利于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成效。同时,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会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的改进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其二,有助于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中引入学生满意度,高校可以明确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建设方向,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获得符合甚至超越初始期望的教育体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会进一步帮助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专业品牌,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2 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的高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师生比例不合理,师资队伍稳定性不足,师资学历需进一步提高

2.1.1 扩招导致师生数量比例不合理,教师疲于完成工作量而难以精益求精

高校扩招以来,师生比上升幅度较大,教师数量的增加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有些专业课程不得不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另一方面教师疲于完成过重的工作量,没有多余的精力来从事教学研究和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2.1.2 人才竞争导致高校优秀教师的流动,降低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优秀教师在外校高待遇引进人才的激励机制下,存在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再加上部分教师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下海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使得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减弱,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2.2 部分教师的教学状态和责任心欠佳,教学技能亟待进一步增强

2.2.1 教学内容未能紧跟专业前沿,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

教学内容能否根据专业领域的最新现实及时更新,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死板陈旧,未能做到将本学科的最新方法理论贯通于教学中,学生认为课堂所学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2.2.2 缺乏责任心,教学状态欠佳

如果教师教学内容充盈,授课重点突出,则可以保障较高的教学质量,学生也会对授课效果比较满意。由于高校老师更多的将精力放在科研上,再加上部分高校老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责任心欠缺,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导致课堂教学状态欠佳,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学生产生不满情绪也就在所难免。

2.3 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不够多元化,忽视对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3.1 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不够多元化,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单一

由于高校常以成绩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好坏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准绳,此种机制下学生为了考试过关,养成了上课机械记笔记、考前强行记忆考点的学习模式,对知识点只是死记硬背却未达到深刻理解,更不知如何应用。这种单一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无法使学生真正满意。

2.3.2 忽视对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应用

传统教育模式下,不少高校对理论教学十分重视,却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其一,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偏离和脱节;其二,实践教学占总学时和学分的比重较低,在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其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评测量权重较低或流于形式。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束缚;另一方面,学生逐渐发现课堂上学习的理论与未来就业不能很好的接轨,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4 教学范式以教师单向驱动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

目前的课程教学范式主要为以教师为导向,以传授为中心,高校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互动交流不足。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致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无法提高。而且在教师驱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压制,不愿意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创新的能力。

2.5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满看法,学生的合理意见需要得到及时反馈并加以修正,这就需要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保障。事实上,不少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及时的评估和反馈。更重要的是,大部分高校都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作为影响教师职称晋升和评优的主要依据和参考指标。相较之下,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与教师自身利益紧密关联在一起,致使高校老师出现“重视科研却忽视教学”的倾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监控、反馈和提高,也降低了学生满意度。

3 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的高校教学质量提升途径

3.1 扩充师资数量,稳定师资队伍,提高师资质量

3.1.1 扩充师资数量,使师生比例结构合理

有计划地扩充师资数量,加快引进各类人才,尤其是学校为了适应市场形势而开设的新专业,使师生比降低到合理水平,从而解决以前存在的大班教学过多和教师授课任务过重的问题,提高学生课堂满意度。

3.1.2 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就应该满足高校教师的各类需求,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可以满足其对安全的需求和对社会尊重的需求。高校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从待遇、感情和发展机遇三个方面满足老师的需求。

3.2 增强教师责任心,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

3.2.1 紧跟专业前沿,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

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在科研过程中将本专业最新的理论方法烂熟于心,教学过程中才能向学生传授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使上课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从而提高学生满意度。

3.2.2 增强教师责任心,改善教学状态

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教学状态不佳等问题,可以从学校的激励制度方面入手予以改进。以往不少高校过于注重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在各方面考核中教学的占比较低,也打击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在各方面的考核中应增加教学因素的权重,教师责任心才会得到进一步增强,教学状态也会得到改善。

3.3 完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加强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3.3.1 完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除考试之外,可以让学生写作专业论文,以考核其专业素养;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多次专业讨论,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及水平进行考核;对可以进行实践的课程,要考察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总之,要依据课程特点,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目标,实行多元化考核。

3.3.2 加强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及以往学习的不足,提高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操作: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建设。

3.4 丰富教学过程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是,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可组织各种学术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积极参与,使学生明白专业学习的价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需求并针对性地改进上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5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健全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

应形成教学督导、同行听课及学生提建议等多层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为了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还可以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对学生评价较好的老师给予倾斜。

【参考文献】

[1]杨旭超,等.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教学质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4):39-42.

[2]房保俊.工科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6):78-83.

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评教;教学考核;教师绩效;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27-04

学生评教制度曾长期被认为在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学生评教的结果也成为教师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之一,并与教师的晋职、奖金、荣誉等个体利益紧密挂钩。然而,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监督管理者。作为接受服务同时又被监管的学生是否有能力评价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因个人原因影响对监管严格的教师的公正评价?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很多教师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客观性不完全认同,并认为自己被差评的重要原因是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严格要求所致。持此观点的教师必然会做出逆向选择,即在教学活动中弱化其自身本应承担的监管、教育职责而降低教学要求等。那么,教学要求严格程度真的会影响学生评教结果吗?对于此问题,基于学生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特别是以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成果更是缺失。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反思学生评教制度,特别是该项制度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如何革新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调查问卷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学生需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师教学要求的严格程度进行评价。

1.学生评教指标的设计

评价指标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效度。依据评价指标全面性、行为化、描述性的原则,我们对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5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评教量表进行了总结归纳,从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层面构建了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包括“按时上下课,精神饱满”、“授课内容充实,时间安排合理”、“语言形象生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板书(课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业布置合理,返还及时、批改认真”、“知晓教学重点,难点解析透彻”、“教学方法灵活,善于引导积极思考”、“注重联系实际,有一定的职业感知”、“课堂气氛活跃,有良好的教学互动”、“能够学到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有所提高”等10项指标;同时采用5级评分制,即A很好(95分)、B较好(85分)、C一般(75分)、D较差(65分)、E很差(55分)。

2.教师的严格程度

教师教学要求严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上课出勤、课堂纪律的管理,以及平时作业、考核标准乃至教师自身言行的一致等诸多方面,因此,教师的严格程度是多个独立因素的综合。一般而言,多因素构成的程度测量可采用单一整体评估法和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总和评分法。实践证明,如果程度概念的内涵很广,单一整体评估法作为一种包容性更广的测量方法得出的评价将更精确。故本文对教师的严格程度的调查采用单一等级评分表,包括很严格、较严格、一般、较宽松、很宽松等5个等级。学生在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同时,对教师的严格程度做整体的模糊评价。

(二)样本选择

本研究是探索性的,调查采用的是便利抽样。随机抽取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某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系大二年级4个班的学生,共148人。每个班的所有学生对其5名授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由于4个班的教学都是两两合班上课,故本研究共评价了10名教师。收回问卷740份,对数据不全或所有教师评分数值相等的问卷予以删除,共得到有效样本70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是94.9%。

(三)调研方法

本研究首先请4个班任课教师中的任意3名教师根据学生平时上课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平时的学业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分为良好、中等、较差3个等级;然后综合教师的反馈结果,将获得3个良好的学生分为一组,3个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其余的学生分为一组(评价等级为中等)。随之,在1周内的不同时间组织3个组的学生分别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严格程度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

调查问卷采取匿名的方式,在填写问卷前先向学生讲明调查的目的,并对问卷中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及其填写方法作简要说明,引导学生认真填写,以提高调查的信度。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本研究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通过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探讨:教师的严格程度对学生评教的影响;学生的平时学业表现对学生评教的影响;教师的严格程度和学生的平时学业表现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并对学生评教产生影响。

(一)教师的严格程度

在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没有学生评议教师的严格程度处于很宽松的等级,故教师的严格程度分为A组(很严格)、B组(较严格)、C组(一般)和D组(较宽松)四组。从表1可以看出,严格程度的F=20.828,P(Sig=0.000)0.05,C组与D组的Sig=0.102,P>0.05,A组与C组、D组的Sig=0.000,P

(二)学生的平时学业表现

学生的平时学业表现分为A组(良好)、B组(中等)和C组(较差)三组。从表1可以看出,学业表现的F=4.598,P(Sig=0.010)

(三)教师严格程度与学生平时学业表现的交互作用

从表1可以看出,严格程度×学业表现的F=0.945,P(Sig=0.451)>0.05,表明教师的严格程度与学生平时学业表现的交互作用效应不显著,其中η2(严格程度)(0.083)> η2(学业表现)(0.013)> η2(严格程度×学业表现)(0.07),亦表明教师的严格程度与学生平时学业表现的交互作用对学生评教的贡献最弱。从表4亦可看出,平时学业表现较差的学生对严格程度高的教师的评分(Mean=89.000)不是最低的,与表现中等的学生评分(Mean=89.494)相差无几。由此可见,平时学业表现较差的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对教学要求严格教师的评分与表现中等的学生评分无明显差异。

三、结论、启示与局限

根据前述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教师的严格程度会影响学生的评教结果,但教师的严格程度与学生评教的分值不是教师普遍认为的负相关,教学要求严格的教师还是有可能获得学生好评的。其二,学生的学业表现作为中间变量影响学生评教结果。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学业表现较差的学生评分相对于学业表现良好及中等的学生评分的标准差高,即评教的分值离散程度较大。由此而论,教师严格的教学要求可能导致厌学情绪高、不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成绩较差等方面学业表现较差学生的打击报复与恶意低评。

为了在发挥学生评教制度正向效应的同时阻隔其对教师责任意识的伤害与侵蚀,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学生评教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评价指标应充分考虑评价主体的特征,学生在职业成长阶段,其认知水平、辨别能力、思维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价内容应是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感知、容易评判的信息,否则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水平。其二,学生评教中原始评分数据的统计处理。研究表明,有些学生在评教时确实存在随意性和情绪化,为提高评教结果的公正性,应对评分的异常值做适当的统计处理,如将评价的最高分与最低分按一定比例剔除,以减少学生因对某位教师教学要求严格或教学方式存在个人偏见进行报复性恶意打分,造成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影响;同时,由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课程学生的评分尺度有所差异,简单加权平均会使教师教学的综合得分产生偏差,不利于横向比较,可采用T分数累积的方法计算教师课堂教学综合得分,亦可降低学生评教的偏差。其三,学生评教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学生课堂教学评价表往往是定量化的,缺少描述性和解释性,不能明确说明评分的理由,也不能为教师教学的调整与改进提供详细的信息。美国教育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因此,学生评教制度中应辅以开放式题项、集体座谈、个别交流等其他质性方法进行综合测评;特别是对于被学生低评的教师,可通过一些质性方法的调查获取学生低评原因的相关信息;同时,学校教学督导组应对低评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对是否存在学生恶意低评进行鉴别,帮助低评教师查找自身教学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实现“以评促教”的目的,增强学生评教制度的管理价值。

本研究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局限:其一,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上的局限。尽管本研究的测评指标以海河教育园区各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测评表为基础,但这些测评指标未经过严格的定量检验。其二,教学严格程度界定的局限。本研究的严格程度采用的是模糊评价,但学生对教师严格程度标准的把握存在个体的主观差异。其三,数据处理上的局限。学生的评教结果受到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要求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本研究仅对不同教学要求严格程度的组间均值进行分析比较,即忽略了教师个体之间在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这些局限的存在,无疑降低了研究的信度与效度。进而言之,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与研究结论有待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成果来加以验证、修正。

参考文献:

[1]毛建青,秦汉林.理性对待和使用“学生评教”的结果[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41-44.

[2]周敏.高校不同群体对学生评教结果应用看法的调查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3(6):34-35.

[3]崔金魁,胡国兵,钱胤嘉.基于教师角度的高职院校学生评教体系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68-69.

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4

关键词:教学督导;高职院校;工作职能;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15-02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是提高学院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教学督导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监控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应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原则

教学督导是为了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从整体上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方向性的原则。新形势下教学督导工作必须树立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督导工作,以推动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2.“以人为本”的原则。传统的督导观念是“找问题”“挑毛病”,其结果督导人员和被督导对象之间容易关系疏远,冷淡,甚至还会产生矛盾。新形势下教学督导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注重培养教师,始终把教师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充分尊重教师,重视培养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使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工作的宗旨,赋予教育督导新的内涵。

3.科学性原则。坚持科学的督导是搞好教学督导工作的关键。学校教学督导要根据教学督导评价及有关教育科学的理论、法规、条例去指导教学督导工作。督导员必须坚持以教育理论去指导督导工作。教学督导员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同时坚持经常性学习、交流,对许多问题达成共识。督导人员要尽可能使评价客观、公正、准确。对督导对象的评价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查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克服定性评价所在某些问题上出现偏差。有时对某一问题难以作出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把它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用量标来说明问题,使督导工作目标明确,概念精确,避免无依据的争辩,减少主观随意性。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包括教师的态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启发性,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等方面。

二、教学督导机构的职能职责

教学督导机构作为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一个管理机构,其工作职权不同于具体职能部门的管理,要行使的是对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建议权。教学督导的职能职责是针对学院的一切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督”“导”,根据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可以分为: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学管理质量三个方面。

1.教学质量督导。主要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评价、引导与指导,一是对教师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相关教学文件、制度、质量标准等的持有和掌握。二是对教学全过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包括备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教改、科研、教师辅导答疑等,进行督查、引导。

2.学生学习质量督导。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评教、教学信息反馈的了解、引导、沟通,听取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3.教学管理质量督导。对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主要指教务处、学生处、系(部)、学工办、教研室、团委等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如何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怎样严格教学信息反馈管理,进行检查、督促、评价、引导。

三、形成科学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必须健全教学督导运行机制。要形成科学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主要解决好教学督导机构定位准确、加强督导队伍的建设、以督促导,以导为主、实行民主督导四个关键问题。

1.教学督导机构定位准确。教学督导机构是学院领导的咨询机构和参谋机构,是连接学校教学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肩负组织、安排、管理整个教学工作的职责,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转,它具有决策和执行的行政职能。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及时向教学督导部门通报教学情况,教学督导部门也要及时向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反馈教学督导的信息。

2.加强督导队伍建设。教育督导队伍是一支专业化的队伍,这支队伍对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教育部越来越重视教育督导工作,对教育督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督导队伍也急需加强内部建设,使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新的教育制度的需要。督导机构应配备一定数量和职级的专职督导和兼职督导,形成以专职督导为骨干,专职督导与兼职督导相结合的人员结构。培养教育督导人员专业意识,加强教育督导人员自身建设。督导人员的整体应该是年富力强的。专职督导必须以中年为主,实行老、中、青结合。兼职督导的年龄可以适当放宽,但必须身体健康,能够完成督导任务。督导人员必须熟悉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工作,同时根据督导工作的需要可以吸收其他教育工作的人员。

3.以督促导,以导为主。在教学督导工作中,应正确处理并把握好“督”与“导”的关系,“督”是前提,“导”是目的。要真正做到督与导相结合,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着力于正面的引导与指导,推动学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达到教学督导的最佳效果。

4.实行民主督导。教学督导只有以教师为本,实行民主督导,强化指导、服务、咨询功能,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学督导工作,是学院针对教学工作进行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加强教学督导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管理中的督导工作,作为一个监控体系,就是要强化教学管理中的监督、指导职能,对教学中的各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和指导,将信息及时地反馈。从而使教学督导工作的功能与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更好地促进学院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工作,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督导体制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学院的教学督导制度,使之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海,王晨燕.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督导新思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100.

[2]唐秀丽.对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宋建伟,李保丽,杨天明.论高等学校的教学督导工作[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

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5

教学质量督导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教师教学开展情况进行的监督与指导,其二是对学生学习开展情况进行的监督与指导,其三是对教学管理开展情况进行的监督与指导。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工作内容的落实,使得教学质量有了可靠的保障体系,且能够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已成为学校教学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技工院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在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开展期间还存在大量的问题,根据以上问题,研究相应的完善策略,才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督导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才能够保障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与水平方面发挥相应功效。该文围绕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督导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与探讨,具体归纳如下。

1 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督导一般内涵分析

有关研究人员明确指出:人才的培养规格会对整个教学的特点产生影响。对于技工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目标表现为:可以适应生产一线实际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故而,技工院校的教学活动必须始终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来展开。除常规意义上的知识灌输式培训以外,还涉及到的大量的实践操作培训内容。特别是对于机械类专业而言,在岗位能力需求模式下,要求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转化方法,通过两者的相互转化与融合,达到优化职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根据技工院校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的这一特性来看,认为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开展同样充分体现教学的独特性,将一体化教学环节、校内实训环节、以及顶岗实习环节作为教学质量督导的重点,常抓不懈,同时在校级质量督导的基础之上,将教务管理部门质量督导与系部质量督导融为一体,促进教学质量督导各个工作环节的良性循环,并促进院校教学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的完善。

2 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督导中的问题分析

(1)相较于普通院校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工作体系而言,技工院校在开展教学质量督导方面的起步较晚,存在督导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主动性等特点。主要的问题在于缺乏推动教学质量督导发展的外部力量,制度建设无法与教学质量的发展需求相匹配。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技工院校所输送的高技能人才就业环境宽松,教学质量在就业中的主导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在普遍性的招生困难的背景之下,技工院校往往会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生源的吸纳之上,自上而下,缺乏对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认识与关注。

(2)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与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督导相匹配的结构设置需要具有非职权性的基本特征。当前,在技工院校配置教学质量督导主力军的过程当中,多直接将教学质量督导工作交由教务管理工作部门完成,或部分院校构建了基于专业教学系部以及教务管理部门综合性工作模式,但大多以教学管理人员为主,缺乏授课教师以及学生的成分组合。这一问题导致了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开展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化问题,缺乏独立性,缺乏专家性,缺乏教学一线师生的反馈与互动,学术交流以及机制咨询方面的功能不够突出。

(3)当前,技工院校所开展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大多集中在对教学活动完成情况及其质量水平的检查上,与常规意义上的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区分,导学功能、导教功能、以及导管功能被弱化,无法体现其价值。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学质量督导工作队伍当中缺乏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的督导人员,督导队伍工作效能较弱,无法高质量的完成相应的基础工作。

3 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督导的完善策略分析

在技工院校各个层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需要由专门意义上的教学督导人员负责展开监督指导工作,对教学活动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专业建议,制定针对性强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促进相关活动措施的进一步优化,最终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相应的功效与价值。以上可以说是技工院校展开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最核心任务。对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改进也需要以上述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督导运行工作机制。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促进教学质量督导工作机构的构建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督导落实到实处,首先需要结合技工院校的实际特点,建立常设性的工作组织机构,健全机构内部的人员配置与编制,将人员的构成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常设性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为外聘性工作人员。在健全的组织机构作用之下,要求督导分部门与执行分部门分工协作,共同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同时,两个职能管理部门还需要做好信息沟通方面的工作,互不影响与干扰,工作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提高对相关工作的完成质量与水平。

3.2 促进教学质量督导工作队伍的建设

需要结合技工院校的实际情况,打造一支具有专家型特色的教学质量督导工作队伍。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开展中,最主要的工作职责包括督教、以及督管这两个方面。从技工院校办学特色的角度上来考虑,教学质量督导工作队伍的建设需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为学术性,其二为管理性,其三为实践性。通常需要选择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学识渊博,具有相当教学经验的教师担当教学质量督导工作人员,同时,还需要为不同学科设置不同的督导人员。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技工院校的办学目标在于面向全社会输送具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故而教学体系中各个岗位与专业的设置都具有指向性较强的“实用”的特征。因此,在对教学质量督导工作队伍人员力量进行配置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吸收与本专业、本学科相关企业、行业的专家,外聘担任教学质量督导工作人员。借助于此种方式,将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先进的专业理念与实践经验带入督导队伍当中,促进整个教学督导工作机构的全面发展。

3.3 促进教学质量督导工作机制的完善

首先,需要构建与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相适应的理念体系:理念体系的构建需要实现督教、督管、以及督保的相互融合。其一,从督教的角度上来说,是指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主要包括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态度、教学纪律、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辅导、过程管理、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监督指导。具体方法有说课指导、随堂听课、教学文件检查、作业试卷与毕业论文等专项检查、座谈交流、学生反馈、问卷调查等。通过督教导教活动,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的高校已经把“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纳入督导的基本职责;其次,从督管的角度上来说,主要是指围绕技工院校教学活动所开展的检查、监督、以及评价工作,即根据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对教材资源的配发工作,同时合理安排教室,管理课程考核,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定。日常教学管理不到位,会直接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例如,课表编排上出现前二节为体育课,后二节为专业理论课,学生上完体育课汗流浃背又远距离转场,难免影响理论课的教学,督导管理的职责就在于及时发现此类问题,对不合理的课程安排问题进行灵活调整;再次,从督保的角度上来说,主要是指对教学保障条件的督导工作。特别是对于技工院校而言,专业性强,各个学科涉及到了大量的实训以及试验课程,实验室、实训场地、设备器材的准备、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是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学质量督导人员及时发现保障条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向上级机构进行汇报,达到确保专业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需要将民主之风融入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开展的全过程当中:在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体现民主之风的关键在于,从教师,从学生,从管理者等多个角度入手,给予充分的信任,营造各种条件,为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创造良好的开展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督导人员参与调查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对于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力军――教师以及管理者而言,在开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计划等日常性工作的过程当中,更需要重视对其积极性的培养,重视并正确对待第一线教师对于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意见与看法。同时,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接收方,其对于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看法同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的来说认为:在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全面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重视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融入学生,融入教师,在民主公正的环境氛围下,遵循教学管理的一般性规律,尊重各方对于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意见与看法,改进相关的督导措施,提高教学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促进教学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

最后,需要将时效性融入教学质量督导方式当中: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在开展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督导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其一为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为每个督导人员安排需要完成的听课数量要求,作为硬性指标加以落实;其二为深入班级展开个别访谈,尊重调查中的个体性;其三为根据学生专业属性,召开座谈会;其四为通过自行设置调查问卷的方式,全面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其五为对教学活动开展期间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检查。以上各项措施在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开展中均有相应的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督导方式都不能够长期一成不变。根据技工院校的发展特点,教学质量督导的方式也应当有所变革,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在一定时间段内最具综合优势的督导方式,并加以落实。除此以外,在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开展期间,还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其一为分散性督导需要与集中性督导相互结合,以分散性督导为主,以集中性督导为辅;其二为分科性督导与整体性督导相互结合,以分科性督导为主,以整体性督导为辅;其三为普遍性听课与重点性听课相互结合,以重点性听课为主,以普遍性听课为辅。

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6

【关键词】元阅读,高职大学语文,实施策略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时代观念日益变迁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其为什么会一直存在呢?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定位是方向性的。我认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除了要把其培养成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外,更重要的还应该是使其学会做人。对于人才而言,“人”是第一位的,“才”要在做人的前提下方会更好的体现出来。对每位高职学生来说,在校三年,他能否“精神成人”对其一生的影响,将显然重于他能否“专业成材”。当然,专业也是必须成材的,如此,才有生存的资本。“大学语文”做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重在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情感育人,以通俗易懂的道理服人,使学生形成自爱、自强的作风,为学习和毕业求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是为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延续尽一份心力。

在此前提下,高职大学语文中的元阅读教学主要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

1.直面严峻的现实

随着人类社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科技的广泛传播,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全民教育的普及,再加上政治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弱化,东西方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交流,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等,导致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与非传统性。作为高职院校公共课的大学语文,目前正面临严峻考验: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陈腐;教师队伍不稳定。这确实值得我们所有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同仁们深思。不少的学者同仁撰文批判否定当前现实和环境,这无可非议,但也要看到,在全球化语境中,如果我们将文化身份视为自然的和固定不变的,就会阻碍了多元文化身份的定位与形成。我认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固然需要校方的支持,更需要老师对它正确的定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师自己的修养的提高,身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好自身价值和专业走向的定位,既不能好高骛远、孤芳自赏,也不能自暴自弃,而要以自身的努力,逐步树立对自身和专业的自信,用事实证明自身的价值。

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师生的健全人格,共同探寻当下的生存价值

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多元文化的裹挟,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正在经遇的普遍事实,包括后现代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使得它们正在对人的道德这一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道德教育这一传承中介产生某种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周汝昌教授说:大学语文教师应该用现代的、流行的、时尚的观念来解读文本;应该站在现代文化、文明的高度,多角度地讨论和分析文本;应该从文学出发,进入生活,回到生活,在文章的延伸中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认同。这也就意味着大学语文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一种思路,一种融合古今贯通中外的思路。作品其实只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的教学应更侧重的是如何把古今结合起来,如何把文本与现实结合起来,如何把文中的情感与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共鸣中让学生实现学习目的,潜移默化地引导、影响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精神素养。

高职大学语文的元阅读教学主要就是通过人文精神的贯注,关注高职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养成,以期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和成长问题给予纠正,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发展铺平道路。《大学语文》以经典作品的赏析、领会为主,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还原一种生命精神,使学生感动于这种生命状态;或者通过作品的解读,使后人感奋于文学精神形态,从而达到通过文学来认知社会与人生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必过于深究作者的意图或者作品本身的更深层次内涵,只要能从中获得安身立命、成人成才的基础原理,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和精神和谐健康的中国人即可。通过解读经典,师生都会在体验古今文化的睿智、博大、典雅、灵秀等过程中,得到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净化浮躁的心态,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性。

3.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手段教学

教学中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变枯燥乏味为生动形象,也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但需要警醒的是,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不是空洞的喊口号,也不是非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可,更不是没“钱”就不行。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那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策略在设置时必须注重其实用性,并将其专业学习与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相结合。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作品阅读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的主要培养方向,因此,教学的改革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中的一些环节的改变,而且关键的还要看改变带来的效果。比如变课堂教师讲授为师生探讨、辩论,组织学生根据某个情境表演或展示才能,或者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际际遇来诠释授课内容等等。尤其是在教学设施日益先进的今天,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发挥其直观形象等多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大学语文的学习的实际效用和价值,体味优秀经典的篇章之于生活赋予的内涵的相互关系。

4.精简精炼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高职教学实用性的特点,从元阅读的教学策略来看,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观念着手,让学生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地明白大学语文的实用价值。简单地讲是教学生如何说话、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图、如何在关键的时候用语言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这些归结起来,就是让学生从大学语文中习得生活的艺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应一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根据本校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开发出符合自我院校发展的校本教材。编排章节,设置文章内容,教学中不必在意学生学会了多少,而在意其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学会实用的本领和能力,并提供或利用一些实践的机会来印证,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对教学实践结果的一个考证。

参考文献

[1] 李婷.《高职高专:让大学语文走进生活》,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年第21期.

[2] 张文杰.《消费时代:精神提升与灵魂塑造不可削弱——论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10期.

[3] 夏中义.《“元阅读”:消费年代的文学担当》,《南方文坛》,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