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教研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教学教研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教学教研制度

初中教学教研制度范文1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我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以点带面,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地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略读则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式。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开放性、研究性阅读的步骤:第一是浏览,即概览一下书籍的内容提要和篇章目录,求得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是提问,即就各章节的标题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内容,提出问题,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是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思考边做笔记,达到理解。第四是复述,即回忆书中的内容,加深印象。第五是复习,即在复述后,一两天内,再重复一次,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

(2)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写的作用。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过程对阅读也有促进作用。阅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字词、段落层次;②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写作特点;③归纳中心思想。作文的一般运思过程是:①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旨;②处理材料,包括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③组织语言表达。阅读以集中思维为主,写作以发散思维为主。

(3)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提问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①理解性质疑。即让学生在阅读中向自己提问题,如:文章写了什麽?怎样写的?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怀疑性质疑。就是大胆地提出怀疑或补充,如:前人或教师的理解分析正确吗?这样的分析深刻吗?能否更深一层地说明?③实践性质疑。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对阅读材料再做思考,如: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写作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吸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应怎样改动?

初中教学教研制度范文2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 生活体验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08

[HJ1.4mm]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改过程中,强调建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部分,也应体现新课改之精神,然而,由于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存在许多弊端。如比较偏重知识方面的灌输,轻视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发展。为了适应新课改精神,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大力推行体验式阅读教学。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与自主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学活动,感悟与体验作者情感、文章内容的阅读方式。通过体验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从而达到提供学生语文素质、丰富情感体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本文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的方法。

一 、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阅读教学

阅读是一个主动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质量高低,对语文教学效果成败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新课标中,反复突出强调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阅读过程,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宗旨,也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

为此教师应以学生生活体验为主来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去阅读文本;并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相应信息知识,从而丰富阅读情感与体验。

如教学《童趣》(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一课,教师向学生询问,自己童年生活里,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有些学生是从农村来的,自然说出童年趣事是与小猪接吻,在草丛里找蚂蚱。从城里出来的学生,则是说童年有趣的事情是陪父母去外地旅游,与小伙伴看电影……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这些事情有趣吗,可以算是童趣吗?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童趣的理解,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论一下童趣的“趣”到底在什么地方?如何做一个在生活中富有情趣的人?最后,教师进行课后总结,鼓励学生们学会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保持想象力与好奇心,发现生活中的有趣事情。通过这样激活学生的知识与生活体验,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阅读的乐趣,从而有效达到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 、创新阅读教学手段,丰富阅读体验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因此,在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切,需要教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特征与阅读教学课的教学规律,还原与生动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个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迸感,培养阅读能力。为此,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提出,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文本,整合各种各类教学方面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为阅读学习的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互动、思想交流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表演、故事、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如教《紫藤萝瀑布》(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如可以准备紫藤萝生长的视频,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感受紫藤萝繁华盛开的景象。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朗读作品,切实感受文章中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作者在文本中所抒发的情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初中教学教研制度范文3

关键词:初中;校本;教研;做法

一、初中校本教研之背景

(一)“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

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思路常会被教材所禁锢。课堂教学经常在不知不觉中被知识传授为本位的思想所牵引,使得我们往往难以摆脱教材的“围猎”,把活生生的人变成教材的猎物。

(二)新课程理念在教研活动中被“形式化”。

比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95%的教师能在课堂上采用这一方式。但只看到了“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哪个就说哪个”等“散乱的活跃”的形式。

(三)传统的教研形式已不符合潮流。

在传统的教研形式下,教研活动的执行者――教师,仅仅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和“道德示范者”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要不断改造既有的知识结构、开发新式教学方式和提高综合素质,成长为一名“学习者”“研究者”。正是因为这些弊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校本教研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二、校本教研做法之初探

(一)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保障措施。

教育教研是学校的基石,新的课程改革呼唤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构建相应的管理与研究的新途径。可以说只有教学教研有了一定的管理与研究基础,教育管理的质量才会提高,所以,学校教学教研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当然应该放在管理与研究的构建上。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教研模式已刻不容缓。

(二)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考核评价奖励制度。

为了保障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应制定考核评价制度及考核奖励制度,并在前面工作取得成绩的前提下实施任课教师评价量化工作,从而促使评优、评先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保障校本教研机制的灵活性。

用教学之精髓,激学生之兴趣,鼓学生之干劲,动学生之手脑,思学生之所思为教学指引方向,加快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提高。当然,校本教研应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

1.制定“加速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校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以及“专家型教师培养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狠抓落实。

2.以赛“育”人。给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为教师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每年分学科组织开展说课、授课、评课和教案设计等基本功“大比武”,不搞形式,而是务实地进行交流。

3.开展“四子”活动:

“开方子”――请各学科名师会诊开本学科方子,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设计以及自我规划,从而实现用已所长提高教学水平。

“搭台子”――创建教学平台(大比武),一显身手,促进l展。

“带弟子”――鼓励学科带头人传授经验“带弟子”,加快青年教师的发展。

初中教学教研制度范文4

因此,有必要对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活动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意识和作用,提高校本教研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一、调查方法及内容

方法:调查问卷法,个别访谈法,行动研究法。

调查的内容:1.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的理解与参与面

2.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落实

3.教研组建设及教研组组织开展活动情况

4.教师对校本教研活动的理解及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

5.专业引领的途径与方法

二、调查的结论与分析

本次调查,在300名行政领导、教师中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深入全县15个学校,参加了26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及4个片区教研活动,听课150节,与近230名领导、教师座谈。被调查者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会议座谈,参加相关的教研活动及查阅教研活动有关资料,做了细致的信息整理和认真分析。

(一)问题:你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怎样看的?

以下是各校领导与教师的看法:

校长:(1)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对促进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解决问题是很好的途径,但是老师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制度上的保障是非常有必要的。(2)教研形式还是要有些创新,我们也想过“同课异构”等等教研形式,但是又怕造成老师间的矛盾。

教研组长:(1)校本教研活动对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平台。(2)我们也想搞好教研组活动,总感觉校本教研活动没活力,老师没积极性。(3)我们也没法对老师是否参与教研活动有制约性,随意大,没什么主要讨论主题。(4)要开课,老师尽量推诿,是不是有什么更好的教研模式让我们借鉴。

教师:(1)校本教研活动如果能讲究实效,我们还是愿意参加的。(2)每个学期都有安排老师开课,上完课,评课,有课的可以去上课,没课的坐下来交流一下,或者写一份评议就算完事了,没新意。(3)学校有任务我们就参加,也没有考虑好还是不好,(4)有时我们备好课,到教师上课,居然没一个教师来听,(5)反正领导不重视,校长、行政领导极少参加,有的从来不参加,我们也就当做一个任务完成就是了。(6)每个学期都是这些老师上课,对他们的教学太熟悉了,也没什么新意,评课也是泛泛而谈,对自己的教学没什么帮助。(7)(村校教师)我们从来没参加中心校的教研活动,我们好象无人管一样。

(二)问题分析:

1.不完善的制度建设导致校本教研有名无实。部分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缺乏本质的理解,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缺乏各层面的支持,缺乏对校本教研的领导力,造成对校本教研工作无保障,不能正常运行,缺乏有效性。具体体现在:(1)校本教研无保障机制。调查中发现,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有的学校没有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有的学校有制定、但不完善,或者落实不到位,为制定而制定,只停留在文本制度的制定上,在落实层面上还有不少落差,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制度建设两张皮。缺少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学习机制等。尤其是村级小学教师的校本教研没有纳入整体规划中,村级小学教师的教研活动无人问津。同年段的教师群体少,村小教师少,有的学科只有一人,年级只有一个班,当校本教研深入到具体科目时,要做到同科互动,同伴互助就困难了,教研氛围不浓。村小教师没机会参加教研活动。(2)教研组职能作用未发挥。不重视教研组建设,非教学管理工作过多,教研力量薄弱,教研氛围难以形成;缺少教研组管理方案和评价办法。如:部分学校跨学段兼教研组长(初中的到小学当教研组长),有些教研组长不能带领组员形成合力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

2.教研形式化、内容狭窄化导致教师参与活动被动应付。调查发现: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内容与形式单调、活动单一,只限于听课、评课,效果欠佳;部分学校教研组活动出现开课时无人听课现象;教研活动时间没保障;教研组安排的教研活动时间不科学,导致研讨时间无法做到全体听课教师参与研讨,造成教研活动效率低;无主题,教研无目的性,无方向,无目标。尤其是未能聚焦共性的实际问题,从而导致教师盲目应对,很多教师认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不到实质性提高,采取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3.自身素养的缺乏导致教师面对具体问题力不从心。在参加学校教研组活动时,发现不少教师不发言,只当观众,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许多教师发现不了问题,不会提问题,既使发现了问题,也展开不了讨论,甚至不知所措,研究意识薄弱,研究能力不强,问题意识缺乏,对问题的关注与处理仍处于“表面的”、“浅层的”,没有深度,大部分教师跟着别人跑,人云亦云。教师自身素养的缺乏,使得校本教研浮于表面,在低水平层次徘徊。

4.资源的无效利用与学习资料的匮乏导致专业引领的无力苍白。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职业封闭现象,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指导,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缺乏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尽管当前的信息渠道已经非常丰富与通畅,但在专业发展上,教师还是完全依赖于学校,依赖于自己的单打独干。这种现象导致文化的同质化,面对同样的教师、同样的事件、无法突破,造成教师发展的平庸化。

四、校本教研的运行:构建规范的支撑体系

校本教研是学校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学校为教学研究基地,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教学研究目的的一系列自下而上(源于教学实践)的教学研究活动。规范、有效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提高校本教研的规范性和实效性,需要对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活动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意识和作用,有效发挥专业作用。

(一)催生校本教研的原动力――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是管理的灵魂,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团队都需要有其完整的体系,有其成熟定型的模式,有一套制度保证其顺利实施,有一套评价体系维护其价值。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体现制度的引导、约束、激励、保障作用。制度建设最大的意义体现在:一是对学校、教师的要求和约束,二是为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时间和机会的保障。

积极提倡智慧型的情智管理,尤其是要健全激励机制,要为学校教师的发展创设空间,提供条件,营造浓厚的、和谐的、积极的研究氛围与环境,鼓励、激励教师自觉投入校本教研中,使教师乐意地、充满激情地参与活动,感受职业幸福感,并使之成为其自觉的行动。行政领导做表率,自身积极参与教研。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的基层组织,是学校教研活动最基本的单位,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最直接的场所,教研组长是学校学科专业人才,是学科基层业务组织的管理者。教研组长自身应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业务过硬、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教学骨干。学校应选择“有心”、“有新”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有心”即有热情,有责任心,有凝聚力;“有新”即有创新,有开拓思维,这样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才能带领教师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成为校本教研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领者。

(二)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问题驱动(核心理念)

问题驱动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核心理念,在参加教研组活动时发现:每学期安排了许多公开课,程序化地开展活动,你要我开一节公开课我就开一节,却不清楚自己(包括听课教师)上课和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说明这样的教研活动针对性不强。研究一节课,只不过是一个载体,你要清楚你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确定研究的内容,明确校本教研的要解决的问题,才有方向性。校本教研有一个原则必须得遵循寻找问题,这个问题要来自学校、来自教师,来自当前课改最热点问题,最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满足教师的内需,这样才能提升校本教研的主动性,兴趣性。

(三)组织、落实校本教研行为方式――自我建构(教研文化)

课改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的好与坏与其自身的学习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发展也是一样的,要想帮助教师发展,重要的是帮助其改变发展方式,需要个人的自我建构,个体的自我建构程度决定了人的发展水平,通过教师的自我建构,就能形成自己的思想。组织、落实校本教研行为方式,引领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教、学、研一体,是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建构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就是围绕着某一个问题,将所学的知识重新建构起来的过程。如果你有这个过程,问题自然而然就得到解决了。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通过自然情景下的现场教学和观察,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原有教学观念、行为与新课程标准、理念以及优秀教师经验之间的差距,引发他们自身的一种观念冲突,或者激发他们改变的愿望,主动将先进的理念、行为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初中教学教研制度范文5

自我镇教研中心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对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对各校的校本教研和单元检测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落实,现将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制度管理,确保"校本教研"的有序进行。

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主体,我镇各校首先都建立健全了教研教改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教研教改领导小组和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任务,齐抓共管。

1、建立校本教研研讨制度。各校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每周六或其它时间为"校本教研活动日",开展形式朴实、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以学科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从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到教学反思与交流等内容,不搞花架子,实事求是,面对现实,真正做到以校为本,真正使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与所教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新理念指导教学,并在教师之间共同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评课,加强互动与研讨。活动时,中心发言人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方面介绍教学设想,其他同头课教师不断讨论补充,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共同教研、同伴互动的作用,利用校本资源,解决校本问题。

3、认真开展好“三个一”活动,即每学期组织好一次学科活动,上好一次示范课,写好一份教学案例。学期结束对各教研组的工作进行评价,完善活动记录,确保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二、深入探究,提高“校本教研”的工作实效。

1、分组协作互动研讨

各教研组长在组织学校教研活动的同时,制定计划,深入到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教导处重视的是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听课、交流、研讨。

2、以点带面优势共享

抓各教研组的研讨与交流,使课改实验以点带面、优势共享。教研组教研主要解决如何把更新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问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研任务。我们在教研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抓研究课、公开课,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改变课堂教学面貌。

3、、撰写教育故事,积累经验

我镇二初中教师每两周交一次教育故事(或教育反思),采用活页的形式,由值周领导进行批阅,评选出优秀的文章,供经验交流使用。其它各校也都规定了一定数量的教育反思或教育故事。

三、教学单元检测情况

单元检测是全面提高我镇教育教学质量,统一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我镇各初中为把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都积极落实培训中心的单元检测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单元检测能树立教师对教育教学质量反思的意识,通过单元反馈和作业批改掌握每单元的目标达成度,及时补救,夯实基础。各学校各任课教师分工协作,负责出单元检测试卷,由学校统一印制,教师掌握时间进行检测,在课本上未过关的知识点旁做记号,以便被检测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掌握,准备复检。检测完毕后,任课老师分析检测结果,给合格率最高的班级加分,给合格率低的班级分析原因,敦促课任老师拿出整改、补救措施,并建立培优补差档案限期达标。

检测题目,以课本为依据,不超过例题和书上练习题的难度,既确保教学质量,又保护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年级组长参与,组织、管理、监督。

初中教学教研制度范文6

【关键词】“循环―差异”;课程资源;教学教研;教师成长;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50-03

【作者简介】1.高云海,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育局(江苏淮安,223001)副局长;2.孙朝平,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研室(江苏淮安,223001)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3.王国云,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研室(江苏淮安,223001)副主任,高级教师。

2015年,江苏省100个县(市、区)610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第一省,并认为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江苏样本”值得总结、推广。2009年,淮安市淮安区年所辖26个乡镇(场),其中一所是离县城30多公里的车桥镇初级中W,我们研究决定把它作为实验学校,开展“循环―差异”教学改革实验(该校生源、师资、质量、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循环―差异”教学改革实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1.引领并提升了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落实农村学生基础素质发展的底线。据统计,全区约24%的家庭教育条件优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小学生向城区优质初中集中,甚至出现了从幼儿入园就开始陆续向城区“移民”的现象。对于乡镇初中来说,必须坚守义务教育阶段发展学生基础素质的底线,必须坚守新课程标准“下要保底”的底线,决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甚至辍学。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坚决完成义务教育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根本任务。二是转变观念,为教学实验提供思想基础。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及“循环―差异”教学实验的思想理念、策略措施的学习、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在开展“循环―差异”教学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等在持续提升,其实验教学理念和行为受到南通市、上海市闵行区等省市来访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2.提高了学校教学教研管理水平。

一是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狠抓配套制度建设。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初由区教研室学科教研员组织骨干教师分解课程标准,解读教材,修订单元、课时《导学案》,设计教学方式、手段,提高了备课质量。狠抓有效课堂建设,通过开展“循环―差异”教学改革实验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坚持听课议课制度。要求全区初中学校校长、教师、学科教研员每学期必须完成指定的听课议课节数。每学期末专门组织检查学校听课议课组织情况,定期组织交流展示骨干教师听课记录、评课交流记录,并纳入校长、教师年度绩效考评系列。二是组建教育协作片提高区域整体水平。全区于2010年初成立6个初中教育协作片,成立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教育科、教研室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每个协作片有5个成员学校,成员分组兼顾到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的比例,兼顾到地域特点。分片定专题开展“循环―差异”教学改革实验活动。

二、“循环―差异”教学改革实验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共享化

1.共享课程教学资源。

一是学科课时导学案资源。针对农村薄弱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项目组研究开发学生学习“导学案”优化师生课堂教学活动,使“导学案”成为“循环―差异”教学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和载体。学科“导学案”结构与课堂环节相对应,主要包括目标分层定位、个体自学、同伴互导、练习检测和拓展延伸。每学期前由区教研室按课时组织教师编写,并印发(或通过电子资源包)给广大教师共享。经过多轮修改和教师的个性化调适,所编制的“导学案”已经更加完善并实用化。二是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创建“循环―差异”教学专题网站共享课程教学资源。设立学科资源中心栏目,汇集全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解读、课堂教学视频、优秀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作业设计、教具制作、课例分析与点评,教师可以对所关注的内容下载使用,也可以发帖、跟帖发表意见和建议,或者将自己的优秀作品进行上传。此外,开辟“专家在线”“精彩博文”“‘联盟学校’教学动态展示”等专栏。重视组织“一师一优课”活动,征集优秀课时教学资源,并打包发给全区教师共享。组织全区相关学科教师收看省教学新时空直播课堂,现场研讨交流,撰写心得体会文章。

2.分享课标分解成果。

一是分享学科课程标准分解成果。“循环―差异”教学实验旨在立足课堂,聚焦课堂,优化教学,落实教学目标任务。因此,组织教学前必须科学分解学科课程标准,准确表述课时教学目标任务。绘制双向细目表。从分年级、分学期的课标要求和教学单元及每册教材的角度绘制“双向细目表”,对所选用教材、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进行解读,标出在单元及整册教材中的权重。编制课时目标分解表。从课标中摘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标准”确定合适的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在此基础上,分学科研制优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案例,连同编制好的《单元双向细目表》和《课时目标任务分解表》通过电子资源包等方式进行共享。二是分享学业水平测试数据。学生学业质量检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学行为改进和教学质量提升。从2013年起,每学期末组织统一命制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卷,参照省检测内容(问卷和试题)。要想提高监测质量和监测数据的价值必须科学地命制监测试题,必须有序地组织监考和网络阅卷,当然还必须进行数据的合理分析与研究。2015年,区教研室牵头申报立项了省级重大研究项目“学生学业质量校际差异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每学期监测结束,召开全区各中小学校长、乡镇学校教研员学测分析反馈会议,并组织全区相关学科教师共同研究试题结构、监测要点、命制意图,尤其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创新思维方面考查情况,正确地发挥考试“指挥棒”的应有作用。

三、“循环―差异”教学改革实验促进了教学教研的一体化

1.改进了教学实践。

一是优化了“教学五认真”。通过备课,共享“导学案”,个体二次备课,加强了课前准备。通过“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研究,明晰了课堂教学环节,明确了课时目标任务,重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组织三轮循环学习,承认学生发展差异,分层设计目标,分层设计检测试题。通过研究,优化组织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并在学测命题研制、结果分析的过程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在落实知识积累目标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改进了教研活动方式。重视校本培训和专家引领相结合,突出抓好“案例研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解读课标,研究教法、学法,优化教案设计、作业设计和学测试题命制。重视运用学科QQ群、“循环―差异”教学专题网站、直播课堂等现代媒体平台开展教研科研活动,缩短空间距离,节约了时间,方便了研讨、交流和分享;申报立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循环―差异’教学实践研究”,深入研究“循环”“差异”教W的内涵、特征和教学评一体化等问题。

2.丰富了教学理论。

一是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反复实践和论证,成功地总结提炼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循环―差异’教学模式”。二是提出了循环学习、差异学习观点。通过教学实践和课堂观测分析,提出学生的学习具有“循环学习”的特点,即个体自学、同伴互导和教师解难三轮学习;具有“差异学习”的特点,即承认学生个体在智能水平与类型、学习水平与能力、学习兴趣与意志等方面的素质差异,认为教师应该针对有差异的学生设计适合学生个体潜能发展的目标,允许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在学习”和“真学习”。

四、“循环―差异”教学改革实验促进了教师成长的专业化

1.达成了专业教师的基本标准。

一是理解并执行教学常规要求。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最平常、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学五认真”,即努力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和考核等。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必须加强对教师基本教学技术的培训。按照“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组织实施教学,通过“循环学习”“差异学习”来实现学生发展;针对课时教学目标任务分层设计检测试题,组织测试,加强总结反思,改进教学行为。二是认识并参与了教科研工作。开展实验工作以来,区学科教研员分片、分学科巡回备课、磨课、说课、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编印《“循环―差异”教学理论与实践手册》,统筹组织学习、研讨“循环―差异”教学基本信念、操作策略以及实验中生成的问题或困难,他们在参与和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升了教研科研水平。

2.加快了卓越教师的成长步伐。

一是提高了课堂教学展示水平。实验教师经常深入课堂、观察课堂、分析课堂,经常听课、开课、评课,参与磨课,一些农村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与泰兴洋思中学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邀请省教研室专家现场点评;在省中小学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平台围绕专题进行5次专题研究成果展示性网络直播教学。二是提高了课题研究的专业性。申报立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循环―差异’教学实践研究”,成立总课题组,划分子课题,由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分别承担子课题、子课题的小专题开展研究。由总课题组统筹安排调查研究、文献学习、课堂观测、总结提炼等。

五、“循环―差异”教学改革实验促进了学生发展的平等化

1.资源配置的标准化。

一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在“循环―差异”教学实验启动的时候,加强了对实验器材、设备设施和实验耗材的普查,并予以及时购置,必须达到省定配置标准,必须保证学生个人实验。目前,全区农村学校在校舍、图书、计算机、实验器材等人均享有资源方面已经接近或超过城区学校配置水平。二是建立农村校长、教师保障制度。针对部分乡镇初中学科教师结构性缺乏和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教师不足的情况,选派超编乡镇、学校的教师对口支教;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再返回安排到主要岗位开展工作;在年度教师招聘的时候安排定向报考,专门予以落实;实行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晋职晋级优先;城区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必须有农村工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