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食品安全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铁路食品安全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铁路食品安全管理

铁路食品安全管理范文1

[关键词]视频 监控系统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80-01

一、问题提出

沈阳铁路局现在已经搭建起了对车务、客运、货运、车辆等系统全覆盖的铁路局、站段、车间三级视频监控网络,对保证运输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场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站段管理者认识不统一。有些单位对视频监控设备不以为然,监控室的作用仅仅停留在每天发现几件违章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发挥先进设备保安全的作用,把监控室当成了陪衬,监控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由于认识和思维的偏差,造成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整体收效大打折扣。

2.视频监控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五个方面,一是视频监控人员一班工作无标准,监控作业时全靠自觉,监控工作存在随意性;二是监控项点无计划,没有监控重点环节,安全监控存在盲目性;三是监控关键作业无流程,不同的监控人员作业程序不同,存在差异性;四是对监控人员作业质量无考核,同样是监控,发现问题质量高低没有评判标准,监控工作质量高低无法评判;五是监控室功能定位无统筹,监控室作用注重“控”,不重视“管”,缺少对关键作业事前提示和对安全信息事后分析。六是激励机制缺乏,工作质量高低相应的待遇差别不大,存在“大锅饭”现象。

3.监控人员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员配备不足,监控工作不能顾及全面;二是人员素质不高,监控工作把握不住重点;三是责任心不强,不想主动发现问题。

以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视频监控系统功能的发挥,造成一些监控中心不能发现问题、不去分析问题、不会利用问题、不善解决问题,浪费了现有的设备和管理资源。

二、对策及建议

拓展站段安全监控中心职能,打造安全综合管控中心,实现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体化闭环管控,着力把安全管控中心打造成能够发现问题的监督检查中心、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分析研判中心、能够实时发挥把关作用的风险管控中心、能够督促问题整改的闭环解决中心。

(一)打造能够发现问题的监督检查中心

1、制定监控工作标准。一是编制监控员一班工作流程。明确从接班到交班需执行的工作程序,制作成工作表,监控人员按表内项点作业,按流程完成一班工作。二是按计划监控。编制一班监控计划及三小时阶段监控计划,监控人员有计划地进行作业监控。编制监控计划时,要重点收集人员、设备、作业、环境等信息,收集日班计划、阶段计划、调车作业计划、施工维修作业计划、工程车运行计划、轨检车、客车甩挂计划、军、专、特运列车、超限货物列车运行计划,并参考安全大数据反馈的事故、险情信息及局管内触碰红线问题、本单位关键风险点失控问题,确保编制的计划涵盖安全监控的全部重点。三是编制重点作业监控流程。对军专特运办理、越出(跟踪)站界调车、施工作业、极端天气作业等重点作业,逐项制定监控流程,监控人员按流程监控,保证关键风险点不失控。

2、提升监控人员整体素质。一是严把入口。从值班站长、值班员、工班长等高职名人员中择优录用,考试和测评并行,确保把优秀的监控人员选出来。二是强化日常培训。灵活运用交叉互动培训、专家讲堂培训、作业变点培训、感知现场培训、旁听案例培训等方式,重点提升监控人员的个人专业能力、安全监控能力、信息调查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忠诚履职能力。

3、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严格考核入手,促进监控人员工作质量提高。一是规范月度考核。完善站段月度考核办法,以发现问题的数量、质量为主要内容确定考核标准,每月由安全科长进行考核,提出考核评定建议,主管安全副职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二是加强日常考核。监控人员当班发生违反工作纪律、作业纪律或擅自隐瞒信息的,一律给予严肃处理;发现典型问题或防止重大风险的,给予考核加分或奖励。三是严格考核结果运用。监控人员考核成绩实行按月累进,季度排名,年度总评。连续排名末位的,进行淘汰或调整;连续排名在前的,聘任管理岗位时优先。

(二)打造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分析研判中心

加强对安全信息的分析利用,确定有价值的需进行跟踪分析和深度分析的具体问题,针对问题研判次日安全风险,组织《风险提示》,增加安全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1.安全信息日跟踪分析。由站段或车间、中间站具体组织,要深挖管理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要求,确定落实部门和整改时限,监控人员跟踪整改情况。

2.典型问题交班深度分析。对危及高铁、客车安全等关键风险点失控问题,由监控中心提供相关资料,站段组织对问题交班,进行深度分析,查找干部和管理原因,并制定避免重复发生的根本性措施。

3.外单位事故险情拓展分析。对与其他单位有关的事故、险情认真学习,结合本单位实际深入分析应吸取的教训和需采取的措施,下发到车间、班组学习传达,吸取教训。

(三)打造能够实时发挥把关作用的安全风险管控中心

1.关键风险点实时受控。对涉及本单位的关键风险点,监控人员重点监控,发现有违反作业标准的行为及时提醒提示,防范问题发生。

2.重点作业实时受控。对军、专、特运、施工、工程车办理、越站调车、横断调车、停送电倒闸、客车甩挂等关键作业,按流程监控,并提前做好提醒,确保不发生严重问题。

(四)打造能够督促问题整改的闭环解决中心

1、广泛收集安全相关问题形成待处理问题总汇。问题来源包括各车间、班组、科室干部日常检查发现的各方面问题,监控中心及调度室接听到的安全问题报告,上级部门反馈的事故信息或典型问题。

2、建立全过程的问题解决机制。站段通过每日的安全分析会,确定纳入立项解决的安全问题,纳入解决问题库,明确解决部门及时限、要求,确定解决措施方案,并按规定时限整改。监控人员按日跟踪安全问题解决情况。问题解决后,责任部门予以预销号,主管领导组织复核,确认问题得到解决后予以正式销号。

总之,通过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职能,着力打造五个中心,力争实现三级监控网络从单一“控”向综合“管”的职能转变,从主要监督现场作业向侧重监督管理行为的转变,实现功能大幅拓展。

铁路食品安全管理范文2

遵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规范》,我们采取卫生许可和每季度一个轮回的卫生监督方式对管内站区分散的食堂分别进行量化分级管理,采用《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等级核定评分表》进行调查、评分,将铁路站区食堂食堂分为A、B、C不同高低等级。调查内容包括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状况及体检情况、餐饮具及消毒的卫生状况、原料采购和储存的卫生状况、加工过程的卫生状况及环境卫生状况等。

2结果

2.1食堂量化分级管理评分总体情况

管内站区57个食堂,仅有1.8%的食堂(为城市内大型食堂1个)信誉度和风险分级综合评为A级,30.7%的铁路站区食堂食堂评为B级,67.5%的食堂评为C级。

2.2大型、中型、小型食堂量化分级管理情况

管内站区57个食堂,仅1个大型食堂评为A级,有5个大型食堂和12个中型评为B级,39个食堂评为C级。

3讨论

铁路食品安全管理范文3

【关键词】 郑州车站;餐饮;卫生状况;监督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21-01

郑州车站是中原的交通枢纽,承载着每天几万人的客流量,郑州车站的餐饮供应也成了重中之重。为了客观地评价郑州车站地区餐饮食品卫生现状,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提供更可靠的帮助,保障广大旅客的身体健康,我们对郑州车站地区56家食品经营单位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利用日常卫生监督,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2011年至2013年,随机抽取车站周围餐饮供应单位进行现场调查。2011年餐饮供应单位25个,食品超市17个,到2012年已新增餐饮供应单位9个,食品超市19个。

1.2 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单位性质、办证情况、加工场所硬件设施及设备情况

(面积、功能分区、布局、流程、餐具消毒等)、规章制度、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原料、成品分类、定位存放,生熟分开摆放情况;容器、炊具等标记齐全,分开使用情况;餐具、容器、刀具、设备等按规定洗涤、消毒、保洁情况;自制散装食品是否按规定加工、贮存和销售;过期和腐败变质食品按规定销毁、有销毁记录;食品、原料、备品分类摆放情况)、卫生状况、人员情况(负责人、食品卫生管理员、厨房操作人员等),调查同时对部分食品、饮料进行了抽样检测。

1.3 评价标准 根据郑铁劳卫[2008]141-4餐饮服务及食品加工卫生监督检查表和铁

道部劳动和卫生司制表铁路站车食品流通监督检查表进行判定,重点项其中一项不合格即为不合格。

1.4 调查结束后核对资料,发现问题及时补正、处理,保证资料完整、准确,使用

常见统计方法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郑州车站地区现有餐饮单位34个,站车食品流通单位22个,属于连锁经营的有25个食品单位,比2009年多15个,个体经营的有9个单位,34个餐饮经营单位和22个食品流通单位均已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和食品流通许可证。

2.2 食品从业人员情况 2011年抽查食品从业人员102个,其中12人无健康证或健康证明过期,19人个人卫生不符合要求;2012年抽查食品从业人员106个,其中5人无健康证或健康证明过期,7人个人卫生不符合要求;2013年抽查食品从业人员87个,其中2人无健康证或健康证明过期,3人个人卫生不符合要求。

2.3 加工经营场所设施设备及运行情况 2011年抽查34个餐饮食品经营单位,场所设置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有3家,主要存在问题有加工经营场所功能区分不合理,单个加工区间面积太小;处理流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有2家,主要问题是加工流程不符合生进熟出的单一流程;厨房设施设备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有4家,存在问题是餐具消毒柜损坏未及时维修,冰箱制冷效果欠佳,达不到应有的冷藏效果,餐具清洗水池未专用;专间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有2家,主要问题是专间无二次更衣或冷藏设施,空气消毒装置悬挂高度未在离地面2米以下,专间内温度达不到要求。经过对五小门店的不断整治,车站引进大型连锁餐饮经营机构,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专间的设施及配置得到加强。

2.4 食品操作质量控制情况 2011年抽查56个单位,食品定位存放,生、熟食品分开摆放的合格数42个单位,合格率为75%,过期、腐败变质食品按规定销毁,有销毁记录48个单位,食品、原料、备品分类摆放符合要求37个单位;2012年抽查食品单位55个,食品定位存放生熟食品分开摆放合格数47个,合格率86%;过期腐败变质食品按规定销毁,有销毁记录50个单位,食品、原料、备品分类摆放符合要求的有49个单位;2013年抽查食品单位57个,食品定位存放,生熟食品分开摆放的有53个单位,合格率为93%,过期腐败变质食品按规定销毁,有销毁记录的有55个单位,食品、原料、备品分类摆放符合要求的有54个单位。

2.5 食品经营管理情况 2011年抽查56个单位,有进货索证、索票及进货台账填写齐全的有40个单位,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责任到人的有52个单位,2012年抽查55个单位,有进货索证、索票及进货台账填写齐全的有45个单位,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责任到人的有54个单位,2013年抽查食品经营单位57个,有进货索证、索票及进货台账填写齐全的有49个单位,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责任到人的有57个单位。

2.6 食品、饮料的检测情况 2011年采集食品样品50件,不合格8件,合格率84%;2012年采集食品样品50件,不合格5件,合格率90%;2013年采集食品样品50件,不合格2件,合格率96%。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从以上的调查的情况看,通过这几年不断的治理,卫生状况有所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也将给食品安全留下隐患。因此:

3.1 严格许可制度,严把食品准入关 经过多年的执法实践表明,卫生许可与日常卫

生监督是完成监督工作的重要保障,如果企业在开办前未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势必造成企业在开工前盲目建设,布局不合理,存在先天不足,给日后的监管带来重重困难,因此严把许可审核关,有利于提高布局和工艺流程,提高监管效能。

3.2 加强自身卫生管理 作为卫生专业的监督部门,我们应加强日常管理水平,坚持检查与教育相结合,执法与指导相结合,继续严格按照餐饮业卫生监督量化评分标准进行严格的等级评定,实施动态的量化等级评定是实施卫生监督的有效手段。加强对食品及饮料的抽样检测,促使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或业主提高卫生质量,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保障食品安全,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3.3 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熟悉掌握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严格操作程序,切实提高食品卫生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

[2] 刘长青,等.上海市徐汇区涉老助餐服务状况和监管对策研究.中国卫生监督,2012.

铁路食品安全管理范文4

*年“五一”黄金周即将到来,为切实做好节日期间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市人民在欢乐、祥和、平安的气氛中过节,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3月6日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切实加强对“五一”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好“五一”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要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区域、单位和部位,针对薄弱环节,周密制订防范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和措施落实;要加强事故多发行业、领域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一方平安;要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加强督查检查,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节日安全

“五一”节前,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负责组织。要深入到矿山井下、生产车间、景区景点、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区域等安全生产作业场所、重点部位进行检查,坚持“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必须及时整改,不留死角。检查的重点:

一是旅游和交通安全。要加强旅游场所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对游船、缆车、索道、吊桥及其它游乐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运营使用;对水上活动项目或景区内有危险性水域的,要设立救生器材和救护人员;要制订周密的人群疏散方案和应急预案,严防拥堵、踩踏等事件的发生。铁路部门要针对铁路第六次大提速,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加强道口和沿线交通管制,保证列车和旅客安全;道路交通部门对超载、超速、带“病”运行的车船等各类违章行为要严肃查处,严禁使用和租借不符合安全条件的车辆和船舶接待游客,防止旅游、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是公众聚集场所和各类庆典活动安全。要切实加强大型商场及市场、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和疏散通道检查,切实防范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对于各类庆典和演出活动,要重点检查各类活动是否制订安全方案,方案中的各项安全责任和措施是否落实,切实防止因人群拥挤、火灾、建筑物倒塌等造成的群死群伤事故。

三是建筑施工和矿山安全。建筑工地要重点检查现场安全监管和安全措施是否落实,严防重特大建筑事故发生;矿山要重点检查生产条件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各项制度和措施是否落实,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山要坚决予以停产或关闭,对非法开采的矿山要坚决予以打击。

四是危险化学品安全。重点检查烟花爆竹、民爆器材以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是否符合安全资质条件,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是否真正落实。要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环节检查,规范运输行为,确保运输安全;要督促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加强重大事故的防范工作,特别要加强剧毒化学品使用、流通管理。

五是消防和卫生、食品安全。重点检查宾馆饭店、公众娱乐场所、商(市)场等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消防设施是否完善,对检查中发现的“多合一”企业及场所,要严肃查处。要仔细检查餐饮业卫生,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切实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铁路食品安全管理范文5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四、简要结论

在现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运作环境不良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食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下大力气构筑和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外,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加快食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促进食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与网络化上做足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降低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安全,进而从整体上促使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5).

[2]张振飞,赵鹏,刘泊.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6(1).

[3]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6(1).

铁路食品安全管理范文6

英格索兰成立于1871年,1906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全球雇员总数超过6万人, 2008年6月5日正式完成收购美国特灵公司(Trane),使英格索兰成为一个年收入达到132亿美元的全球多元化工业企业,旗下拥有冷王、哈斯曼、特灵等品牌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球前列。

据了解,冷王在全球8个国家的13个工厂为卡车、拖挂车、铁路货车及越洋集装箱设计制造制冷和供热的机组。尤其是在冷藏运输领域,冷王是国内最主要的冷藏运输设备制造商之一。哈斯曼是全球的制冷系统和食品展示柜品牌,服务范围包括超级市场,大型商场,仓库,便利店,药店和餐饮场所。美国特灵公司曾是全球最大的采暖、通风、空调和楼宇自动管理系统供应商之一,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商业建筑、超市连锁、金融机构、政府工程、高档住宅、文教等众多领域。最近,《物流》杂志社记者采访了英格索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刘芳博士,解读其100多年制冷的技术与管理及对国内冷链行业对制冷设备运用的现状。

《物流》:制冷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制冷效果,请问英格索兰的制冷技术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英格索兰在制冷技术方面一直不断努力创新,以冷王为例,在20℃降温至零下18℃只需要2.5小时。基于ARI,ATP测试标准,公司拥有大冷量性能,优异的箱内气流布局及温度分布,微处理器控制系统以精确控温,易操作的控制面板等。

另外,英格索兰测试运行标准非常严格,例如盐雾实验(耐腐蚀实验)中,我们根据ASTMB标准采用700小时测试参数,而在震动测试中同样基于特定路谱运行。而且单机温度记录器、车队管理系统、全球数据管理系统基于无线通信GPS技术平台对设备运行进行实时追踪记录,并对机组进行控制。

《物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请问冷链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要注意哪些方面?英格索兰提供的冷链解决方案有哪些针对性的措施和管理?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行业内各个企业也都希望通过冷藏运输的安全管理控制这类事件的蔓延。冷链链条的各个环节,如加工、储藏、配送、销售等都需要特殊的冷藏设施和特定的冷藏技术。并且,由于冷链产品多为易腐食品和药品,故而不仅要加强对整个链条中冷环境的控制,保持产品的恒低温,更强调在整个过程中都要达到无缝衔接。特别在冷藏运输环节中,任何一点温度的波动都极易造成产品质量的下降。冷藏运输的标准作业在我国目前尚属空白,例如目前多数冷藏运输途中厂商为了节约油耗成本等,冷藏设备基本不运行,只在快到达目的地时打开制冷,这种行为对温度敏感型产品无疑产生了严重的伤害。从业人员由于知识的欠缺或者操作失误,对冷链温度调节稍有提高,则会导致食品中腐败菌总数的升高,导致货架期缩短,还会导致食品感观质量出现显著差异。又如一些非专业操作人员装卸货时间不加以控制以及搬运过程的随意性都会对冷链质量产生威胁。

因此,英格索兰认为必须从流程、从业人员以及设备三方面着手改善。

首先,具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从业人员需要良好的设备操作能力、冷链知识及工作态度。管理人员需要解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及有效的监管。基础从业人员和管理者都需要冷链管理规范及专业化培训。

其次,对于流程方面,我们对冷链管理拥有10个风险管理模块,如冷藏运输风险管理模块、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模块等,其中冷藏运输风险管理强调运输期间货物在箱体内的装载方式,例如货物顶部与箱体顶部至少保留23CM的空间,货物与间隔板及后门之间距离至少8CM等。

最后,设备是保障冷链中食品安全的前提,它包括了预冷设备、运输制冷设备、零售商业展示柜、冷库/预冷设备 、空气净化设备等。

《物流》:目前,“低碳”概念正盛行,各国也纷纷提出了减排目标,英格索兰是否针对这个趋势进行技术方面的改进?

英格索兰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十分尊重“低碳”这一环保理念,比如冷王的CryoTech运行时唯一能够听到的就是难以察觉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排出;cryogenic 机组使用的是回收的二手的二氧化碳,完全消除了传统冷媒CFC(氯氟烃)和HCFC(含氢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环;CryoTech没有柴油或者氮氧化物的排放。

《物流》:未来英格索兰看好中国冷链市场的哪几方面发展潜力?英格索兰关注的细分市场有哪些?

据统计,到2010年,我国冷饮市场的消费总量将达到260万吨;肉类消费,将达到10000万吨左右,其肉类延伸制品消费将达到1300万吨;水果总需求量将达到8000万吨;蔬菜总需求量将达到3040万吨。医药、轻工、化工、电子等行业对低温物流的需求也在增长而这无疑需要更强大的冷链物流系统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