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危房改造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危房改造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危房改造的定义

农村危房改造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一般是和“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相对而言的。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是“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基础公共产品主要是指对其他较高层次公共产品或者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性、支撑性、保障性作用的公共产品。农村、牧区的基础公共产品是为满足农业、农村、畜牧业、牧区发展或农牧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基础设施工程、基础教育、基础社会保障、基础医疗保障。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分析

第一,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供给状况。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实施了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生态搬迁和农房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以及水、电、路等为主要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截至2009年底,内蒙古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2.2平方米。农村、牧区自来水受益村5574个、通汽车村10764个、通电话村10799个,分别占农村、牧区总数的45.48%、87.84%、88.12%。农牧区实施电网改造工程,但电力价格比城镇要高出50%-150%。全区6万多公里农牧区公路中,等级路仅占总里程的43%多,且以四级路为主,没有稳定的养护队伍和养护资金。

第二,农村、牧区基础教育供给状况。内蒙古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12.64%,比2008年低1.55%,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中对农牧区的基础教育投入更少。农牧区办学条件和质量与城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还存在着校舍危房面积大、教育水平低、公共经费不足、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

第三,农村、牧区基础社会保障供给状况。社会保障是一个包含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个层次的制度体系。2009年底,内蒙古农村、牧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救济、传统救济、临时救济的人数为144.14万,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0万,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1202万,老年福利机构590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7.36%,但是支出额仅为13.39亿元,仅占全区医疗卫生总支出的13%。保障能力弱、水平低、覆盖面小是农牧区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第四,农村、牧区基础医疗保障供给状况。内蒙古农牧区基础医疗保障的供给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2009年底,政府约有60%的医疗卫生支出流向了城市地区,仅有40%用于占全区人口总数59%的农牧区。2004年,内蒙古实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可人均筹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补偿水平也较低。大多数农牧区卫生院普遍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牧民看病难、确诊难、治愈难、买药难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解决途径探析

第一,拓展筹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体制。需要中央政府、自治区政府、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政府可引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使民间组织等各类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共同参与到基础公共产品供给之中,从而逐步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资金筹集制度。应明确中央和自治区政府供给主体的供给职责,按比例合理负担农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成本,而且要明确引入民间组织过程中的政府职能,既可减少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还能保证供给效率和质量。

第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政府财政对农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首先要保障生存、稳定,要加大对基础公共产品,特别是农牧民急需的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一是将《农业法》中“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落到实处,将新增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牧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增量调整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础公共产品资金需要。二是整合各种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开发资金,转变财政支农的方式和结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农牧民急需的基础公共产品的供应上。

第三,加强民主建设,建立双向的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和供给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基础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参与基础公共产品的需求渠道。首先,全区各级政府在制定农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时要从注重农牧民自身需求出发,建立完善需求表达机制,提供农牧民真正需要的基础公共产品。其次,要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将收支情况公之于众,赋予农牧民对决策者和实施效果的监督权力;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牧民的主人翁意识,要求农牧民要承担对于已建好的基础公共产品维护的义务。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农牧民在全区是庞大的弱势群体,只有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法规,从根本上保障农牧民合法权利,才能切实保障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有序供给。

参考文献:

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胡代光等译.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3.李盟,孙凯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供给状况初步研究[J].区域经济,2008(6).

4.杨焕玲,孙志亮.山东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11).

5.哈斯.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管理探析[J].北方经济,2010(6).

6.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年版[Z].

农村危房改造的定义范文2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20**年的工作,研究解决当前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安排部署20**年的工作任务,动员广大干部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干,把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继续推向前进,实现全县教育事业的新跨越。刚才,县委、县政府对20**年度的20名优秀校长、县教育局对各层面涌现出来的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在此,我代表教育局党组向你们表示祝贺,向辛勤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一会儿,杨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广大教职员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全局,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通过了省“创建依法治校达标县”验收。一年来,在实施依法治校工作中,成立了组织机构,建立了督导检查机制;制定完善了师生权利和义务、学校章程、师生申诉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县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法制教育课;学校管理日趋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20**年6月,顺利通过了省检查组的评估验收。

----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对我县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估验收。20**年我们努力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和文件,编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资料汇编》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估知识问答》,印发至全县各乡校,构建起教学评估工作的长效机制。20**年10月,顺利通过了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工作验收。

----学校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工作取得新进展。一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120多万元,全部用于各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完成了4所小学的校舍新建工作和13所学校的改扩建任务,共整修和新建校舍260多间,围墙700多米,总建筑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广川中学教学楼和宿舍楼、龙华中学宿舍楼工程也已交付使用,建成了高质量的寄宿制学校;梁集中学和孙镇中学、河渠中学和广川中学顺利实现合并。

----全县中小学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我们对全县中小学微机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全县中小学新增微机室35个,微机1900台,使微机室达到了180个,微机总量5400台。**年,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累计投资750多万元。全县共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113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06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各35套,覆盖全县113所农村中小学。20**年11月29日,我县“农远工程”高质量的通过了省级检查验收。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得到了全面落实。取消了规定以外所有收费项目,与各乡校校长签订了《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责任状》。建立了定期检查制度。省市检查组曾先后3次对我县进行突击检查,均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学校“三乱”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20**年,共查处6起乱征订、乱收费、乱办班问题,处理教育干部教师8人,有效遏制了“三乱”问题的发生。市纠风办、物价局等四部门多次进行专项检查,给予了高度评价。教师不足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全年共招考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79名,全部分配到边远学校任教,充实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国家惠民政策得到了认真落实。全年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1824万元,切实使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

----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各乡校都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学生升学的参考依据,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实现了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目标。加强了六种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各学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部分学校还建起了心理咨询室。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突破。20**年高考,全县本科上线人数达1879人,本科上线率达到61.2%,其中景中本科上线人数1415人,本科上线率达到了90.7%,并有3人考入全省理科前100名,分别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实现了景中高考历史性的突破。梁集高中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跨进全市普通高中先进行列,通过了市级示范性高中验收。

----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在全县深入开展了以“三排查一强化”(即排查矛盾纠纷,排查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漏洞,强化安全责任落实)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整顿活动;启动了学校安全工作评估机制,强化了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大力推行了“安全教育进课堂”活动,广大师生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

同志们!

过去一年的成绩和进步,来之不易。这是县委、县政府驾驭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乡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县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与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节拍还不适应。一是各类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职业教育较为薄弱,基础教育还存在薄弱乡校;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是县镇学校班容量过大,个别乡村学校生源不稳,控辍保学任务仍很艰巨;四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小学英语等学科教师仍然短缺。五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理论素质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部分学校的管理还比较粗放。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适应新形势,明确新思路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教育系统要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我们要着力在做好“三大转变”上下功夫:

一是由搞好学校建设为重点向增强学校发展内涵转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我国教育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有学上”,要求“上好学”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搞好学校建设的基础上,把重点转向发展学校内涵、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在学校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当前教育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市里把20**年定为了“教育质量提高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加大干部教师培训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二是由重点建设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转变,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一种期望。过去一段时期,由于一直实行重点发展模式,我们投入了很大力量去发展一些重点学校,各类教育都有不同级别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导致教育失衡问题十分严重,城乡之间、乡与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促成重点学校“高人一等”的同时,也大大挫伤了薄弱学校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也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伤害,从而引发了择校现象的发生,影响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普遍渴求,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均衡的配置教育资源,更多地向薄弱学校倾斜,缩短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是由重点发展普教向大力发展职教转变,实现普教和职教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工商企业就业,社会对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急需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与之相适应。但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较小,办学质量不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大批初中生毕业后选择到本地或外地工商企业打工,由于缺乏专业技能,难以找到好工作,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高、工资水平低的工作,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缺乏专业技能已成为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建设高标准、高水平、规模较大的职业教育学校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对提高我县人才素质和能力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着力在发展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努力做好职教中心和龙华职业高中建设,全力做好职教招生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改变我县普教和职教“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状;大力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20**年的主要工作

20**年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建设和管理力度,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认真学习承德学区建设经验,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是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乡村行政区划,设立学区中心校,在县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统筹管理学区范围内学校的教育教学,并以学区建设为基础,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标准,以评估激励机制为手段,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二是认真编制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初中布局调整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实施。到年底,全县国办学校撤并为145所。整体新建3处完全小学,异地新建景州镇中学,力争明年新学期开学前交工投入使用,完成景州镇中和车庄中学的合并工作。

-----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促进学前三年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强规范化幼儿园建设,提高适龄幼儿入园率。要在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园质量。广川、温城、北留智三个乡镇要力争再分别新建一处公办幼儿园,其他乡镇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规范化幼儿园的数量,现有幼儿园要在提高办园条件上下功夫,年内力争建成两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

要加强各级幼儿园管理,提高学前教育水平。积极抓好县域内幼儿园(包括民办幼儿园)的登记造册和审批备案工作,做好幼儿园办园资格年检审,严格审查各幼儿园的办园资格。加强幼儿园教材管理和使用,统一使用省编幼儿教材。深入开展学前教育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全县学前三年教育的健康发展。

要进一步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切实保障“三残”儿童就学的权利。在现有特殊教育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三残”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加强特教学校的建设,增加学校的招生数量,强化随班就读点管理,搞好师资培训,提高特殊教育老师的专业化水平,确保全县特殊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

-----进一步加强高中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贯彻20**年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普通高中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积极谋划新高中学校建设;坚持以内涵建设和内涵发展为主,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力争把梁集高中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优化普通高中规模结构,努力促进均衡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启动**中学体育场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力争高考成绩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大基础投入力度,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坚持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抓好两项“调整”,即调整办学思路,调整专业设置;实施“两大工程”,即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职教中心整体搬迁工程。全力做好龙华职业高中招生工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教育,使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强化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坚决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抓规范、抓管理、强特色、创品牌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民办教育的办学活力。

-----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农村中小学冬季取暖设施改造工程。严格落实省市文件精神,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取暖设施改造工程专项资金足额到位,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所有取暖设备和施工队伍一律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各乡校要做好工程后勤保障工作,在不影响学生上课的前提下,确保施工时间和施工质量。

(二)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打造一流行风校风

一是坚持把教育行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严格执行“五条禁令”和四项工作制度,狠刹“三风”,大力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打造**教育廉洁、高效、务实之风。二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到实处。做好经费落实工作和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从严治理“三乱”问题。三是全力做好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发放工作。各寄宿制学校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明确资助对象及认定标准,合理分配名额,严把贫困生界定关,对工作不力,落实不到位,存在营私舞弊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予以处理。

(三)大力实施“三名一强”工程,积极打造**教育品牌

一是培育名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学生满意度、教学成绩、现场做课、获奖情况等为依据评价教师,让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分别授予教学能手、教学状元、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知名教师,以名师文化为引领,培养一批教育教学专家,打造一支“高标准、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二是打造名校。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量化方案,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根据“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目标,锻造名校,打造精品,带动全县教育快速发展。三是培养一批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名校长。关注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富于组织协调能力和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中小学校长,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四是建设教育强县。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创办特色学校,追求优质教育,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年一大步,三年上一个大台阶,五年再造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大力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

一是强化教学管理。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三论”(讨论、争论、辩论)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实行民主办学,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相统一,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三是运用“环境育人”的理念,架构新型校园文化体系。重点抓好德育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激励和熏陶广大师生。

(五)切实加强学校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一是坚持实行依法治校,切实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抓好新《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落实,进一步规范组织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制工作队伍,夯实一个法制工作基础,创设一个良好的依法治校环境,健全一套完整科学的规章制度,建立一整套依法治校工作机制。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巩固学校法制教育进课堂成果,确保法制教育“四落实”。积极做好各乡校校长、主管校长和法制办主任的培训工作。切实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是创新教育理念,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乡校要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切实做好适龄儿童入学工作,对不满6周岁的儿童,不得入学;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分设快慢班、重点和非重点班、实验班和普通班;要重点整治中小学校“三多一长”现象,即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和学习时间过长等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5天教育教学时间。

三是依法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各乡校要进一步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坚持实行辍学生月报告制度。要依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控辍方案,采取依法空辍、管理空辍和助学控辍等多种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

四是加强学籍管理,坚决抑制择校风蔓延。坚决杜绝公办中小学校跨片招生,严格实行划片、就近、免试入学;严格实行班额标准化管理,认真解决好班额过大问题。

五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小学常规管理评估机制,推动中小学校管理在上新台阶。全面落实《衡水市普通中小学常规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小学常规管理评估机制,深入开展中小学常规管理评估机制,以评促改。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要强化教研室职能,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五课一思”(即备课、讲课、评课、听课、说课和课后教学反思)活动;实施“双百”工程,即组织百名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精选100名全国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制成光盘发至各校,充分利用“农远工程”设施,对全县广大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引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抓好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推进三级课程和新课程标准落实;并做好薄弱学科的教学工作。

二是要坚持育人为先的宗旨,狠抓德育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标准,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国史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和文体活动。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让孩子学会感恩,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切实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经常性的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爱的真谛,由衷的生出感恩之心,自觉地回报社会、回报亲人。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强体育、健体魄、促发展**学校体育阳光工程推进计划》,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提高体育课的开课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健康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认真抓好音乐和美术课的开设,积极组织筹备好**第七届艺术节。

(七)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为确保顺利通过“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在2006年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的基础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创设语言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推普”宣传活动,积极选拔培养省市级普通话测试员和普通话骨干教师,强化师生培训,使适龄教师普通话达标率和中小学毕业生普通话水平合格率均达到100%。

(八)大力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和利用,提升我县教育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积极推进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实验条件。各乡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和河北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方案》等文件精神,摸清底数,做好规划,加大投资力度,到年底,每个乡镇至少要有1所学校建成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并完成全县中小学实验室及其他功能室和管理人员电子建档管理工作。

----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制定《20**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计划》,大力开展三类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即网管人员培训、学科教师培训和中小学校长培训。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学研究人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指导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到年底,在全县建成市级农远工程示范性学校2-3所,县级示范性学校5-10所,顺利通过全市农远工程项目学校的检查评估。

----要积极推进中小学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大力增强学校文化底蕴。各乡校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经常购买一些使用价值高、思想性强、富有教育意义和收藏价值的书籍,做好图书的更新与维护工作。要配备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并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图书馆要对学生经常性开放,方便学生随时借阅书籍。积极参加市一级、二级中小学图书馆的创建活动,力争年内至少有2所学校达到省一级图书馆建设标准。

(九)进一步健全安全考核机制,积极构建安全和谐文明校园

进一步强化“守土有责”意识,层层落实责任制。实施学校安全工作评估机制,修订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评估细则》和有关规章制度,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把“三排查一强化”活动推向深入,创建平安、健康、和谐的校园。大力开展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检查评比和创建示范性寄宿制学校活动。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工作,确保不发生任何意外伤害事故。深入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努力为广大师生创设一个安定有序、和谐融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农村危房改造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结构性贫困;贫困的代际传递;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2-0042-06

自国家“十一五”规划将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列入扶贫工作议程之后,该问题就成为贫困和扶贫研究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①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了攻坚阶段,但是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仍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扶贫要啃“硬骨头”就包含破解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如无法解决该问题,那么“十三五”时期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会异常困难,已脱贫者返贫的情况也将时有发生。因此,从理论层次对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继续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在实践层面设计对应的解决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回顾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研究者或是以贫困者家庭内部的因素,如家庭人口、受教育程度、债务状况、居住环境、健康状况等对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进行分析,或是从家庭外的社会因素,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发展水平、医疗状况等,对贫困的代际传递机制进行阐释②,还有一些研究者从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医疗等角度提出应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建议。③应该说,已有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诸多启发和帮助,但相关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对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和系统,以往研究当中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论。本文试图从结构性贫困的角度对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进行全新的分析和阐释,以克服以往研究中的分歧并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一、贫困的代际传递――实证资料的呈现

元村是河南省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片区某贫困县的一个贫困村,现有人口3880人,共分为13个村民小组,全县贫困发生率为12%。我们以其中一个村民小组也就是自然村为例,来呈现该村所存在的贫困代际传递情况。该村民小组共有203人,农户42户,其中贫困户为9户。通过对这些贫困户代际经济状况的调查,我们可以清晰地展现农村贫困人口当中存在的代际贫困传递现象。由表1可以看出,在庙沟组的9个贫困户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贫

收稿日期:2016-09-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结构性贫困治理机制研究”(16CSH04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精英俘获研究”(2016RWYB26)。

作者简介:邢成举,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杨凌712100)。

困的代际传递情况。其中三代人全是贫困状况的占比为56%,而三代人中两代人贫困的情况是33.3%,当然这当中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隔代的贫困传递,如贫困户6的祖父辈贫困,但父母并不贫困。在表1当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即贫困户9的情况。该农户的祖父母和父母均不贫困,但是唯独其这代人出现了贫困,这主要是因为贫困户9遭遇了车祸,在车祸中丧失了部分的劳动能力,而妻子也与其离婚了。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贫困户9并不算贫困,但是其父母过世后,其就陷入了贫困状态。贫困户9的情况比较特殊,对于本文来说,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一般状况下贫困的代际传递。

注:在此使用“+”表示非贫困状况,使用“-”表示贫困状况。表中9个贫困户父母和祖父母的贫困状况通过在村庄内的访谈得知。

接下来,我们对这9个农户及其父辈和祖父辈的受教育情况进行一个直观的呈现。由表2可以看出,元村庙沟组的9个贫困户当中,有7个贫困户户主的受教育程度与其父母、祖父母处于同一个区间,而有2个贫困户户主的受教育水平与父母和祖父母相比有一定的提升,但这并没有帮助其脱离贫困状态。

注:对受教育的情况,采用三段式的划分,小学及以下用“1”表示,初中到高中用“2”表示,大学及以上用“3”表示。

下面,我们对9个贫困户的职业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刻画。对于贫困人口而言,特定的职业往往意味着贫困的状态,所以对贫困户职业状态的刻画十分必要。由表3可以看出,贫困户的职业状况与其父辈和祖父辈都有了较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仍然与农民身份没有完全分离。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和农民较低的社会地位等使得其外出务工收入仍不足以维持整个家庭的再生产和必要的消费支出。在贫困户2和贫困户3的代际职业身份当中,都出现了民办教师的职业,但是因民办教师并没有成为正式的体制性身份,所以其带来的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资源也相对有限。贫困户4的祖父曾经担任过集体时期的社队干部,但那个时期的社队干部并不会因担任干部而积累更多的资源和资产,所以也没有留下破解贫困代际传递的资本。

注:在此以何种职业收入构成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来确定不同主体的职业身份。

[脱贫困,不仅需要贫困户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扶贫工作的支持。调查发现,在庙沟的9个贫困户当中,直接享受过扶贫资源的农户很少。由表4可以看出,在元村庙沟组9户贫困户当中,只有2户获得过直接的扶贫项目和资源,而其他的贫困户并没有获得过直接的扶贫帮助。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扶贫的多数项目都是公共性工程和项目,其多用于基础设施,如饮用水、道路和环境治理等,这些项目使村庄内多数甚至全部人都可以获益,其功能不具有排斥性;其次,针对贫困户的扶贫项目,如沼气建设、产业扶贫、危房改造等,或是因为贫困户无法提供配套产业基础、资金,或是因为其缺乏社会资本而使这些项目被村庄内的精英获得,甚至对一些扶贫项目和资源的信息,贫困户一无所知,扶贫项目和信息被有选择地进行传递。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贫困户没有能够获得扶贫帮扶。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人们在财富、机会、权力、信息等方面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方面的差异会带来贫困和贫困人口。④

资源的情况无无沼气危房

改造无无无无无

二、贫困户的结构性特征分析

除了上面已经呈现出的贫困户特征,元村庙沟组9户贫困户与村内其他贫困户还具有一些共有的结构性特征,具体表现为:

1.家族力量弱小

通过对元村庙沟组及村内其他贫困户家庭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在村庄内多属于小姓氏家庭,其村庄内亲属较少,家族力量薄弱。与众多农村家族一样,家族或宗族成员的多少和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该家族内成员社会资本的多寡。元村庙沟组的9个贫困户,在本小组内都是单姓户,他们缺乏足够的来自亲属的社会支持。贫困户也较少参与到村庄内的人情往来活动中,因为这样的人情支出并不是小数目,每年2000元左右。

2.对村庄政治的参与度低

贫困户在村庄政治舞台上较少露面,即贫困户较难成为或当选为村民代表、党员与村组干部。尽管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对元村庙沟组9个贫困户代际的身份特征进行过刻画,有个别贫困户的父辈或是祖父辈曾经担任过民办教师或是社队干部,但是就贫困户户主本身而言,其并没有在村庄政治中承担重要角色。无论是发展党员,还是选取村民代表和村组干部,致富能力都是非常关键的标准,因为贫困,这些贫困户户主自然无法在村庄政治中获得角色扮演的机会。

3.与村干部的关系较为疏远

贫困户在村庄社会内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他们因为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村庄政治参与机会等原因,与村干部的关系相对疏远。在村庄内,村干部是公共决策和公共权力的核心,其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扶贫资源的分配。与村干部关系密切的村组干部、村民代表、村庄能人和村干部的亲友,往往在扶贫资源分配中占得先机。村庄治理通常遵循人情逻辑,贫困户与村干部较为疏远的交往关系意味着其容易成为贫困治理中的被忽视者,难以在扶贫资源的分配中占有优势。

4.家庭成员较多

从家庭类型上看,贫困人口家庭成员平均人数6.4人,而元村全村家庭成员平均人数为4.6人,这意味着贫困人口家庭成员人数明显大于非贫困户,在家庭劳动人口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贫困家庭的老年赡养负担和未成年抚养负担都大大高于非贫困户。在家庭收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较多的农户需要更多的消费支出,即使很多消费内容已经被压缩,但医疗支出和未成年人的教育支出仍然一直高企。

5.经济基础薄弱,储蓄很少

贫困农户的经济基础在元村全村范围内都处于底层,也就是说,其年度的收入主要用于家庭的日常开支、村庄社会交往和家庭的再生产,在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贫困户很难有闲置的资金用于投资或是经济再生产。这也导致在产业扶贫项目进村后,贫困农户因缺乏配套投资资金而被排斥在项目扶持对象之外。即便是针对贫困户的精准扶贫项目,如果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其也很难形成与项目的对接;或是因担心风险,或是无力承担参与成本,而让贫困户错失发展机遇。

6.子女受教育年限低,学习成绩较差

在元村庙沟组的9个贫困户当中,其子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也就是说,多数贫困户的子女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就不再继续接受教育了。从对贫困户的访谈中得知,贫困户对其子女不再接受教育的解释是:“反正孩子学习也不好,他自己也不愿意学,我们也没有办法。”与贫困户家庭相比,元村40%以上的家庭,其子女都完成了高中及以上的教育。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贫困户子女因受教育水平较低,自然也就在同龄人当中处于相对劣势的结构性位置。贫困户家庭子女受教育年限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与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对教育的观念是密切相关的。在访谈中,80%的贫困户家庭的子女表示,其遇到过开学时家里拿不出或四处筹集学费的情况,这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些贫困户户主甚至表示:“现在上学也没用,大学生到处都是,让孩子早点打工还能减轻家庭负担。”在当前城乡教育布局调整的情况下,元村的小学被撤掉了,贫困户子女接受教育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之所以将以上呈现的一些特征称为是结构性特征,是因为其从不同层面展现了贫困户的结构性处境和位置,具体来说,贫困户在村庄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和边缘的位置,贫困户在村庄政治与权力结构中处于边缘和弱势的位置,贫困户家庭结构与全村家庭结构相比处于劣势,贫困户在经济结构中处于底层位置,贫困户子女在教育结构中处于劣势。贫困户多方面的结构性因素特征意味着当前贫困户的贫困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⑤,在马克思看来,贫困出现的根源乃是不平等的制度性结构⑥。由此可见,贫困人口因在多元结构当中处于不利位置,其就难以在能力和社会关系两个结构维度上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⑦,因此也就陷入了贫困状态。

三、结构性贫困与贫困的代际传递

研究者将因结构性因素导致的贫困称为结构性贫困⑧,这里的结构性因素有家庭内部的,也有家庭以外的,因贫困户在社会结构上整体处于底层,其已经缺失了经济基础、机会、社会资本、技能、教育等多方面的平等的初始竞争条件⑨,因此其已经陷入了贫困的结构性陷阱。马克思认为,劳动雇佣是贫困的根本原因,而资本积累是贫困的直接原因。雇佣与否意味着不同主体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而资本积累的多少更直接影响了其后续的发展动力和能力。事实上我们也确实看到贫困人口多处于被雇佣或是无业的状态,其资本积累十分有限。

正如元村庙沟组9户贫困户所展现出的贫困特征一样,其也具有显著的结构性贫困的特征。具体而言,其结构性贫困的出现是由其家庭自身的结构性特征和家庭外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当然,就本文而言,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家庭外的结构性因素。结构性贫困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贫困人口所处的各种不利的结构性因素,那么贫困就会出现代际传递的情况。下面,我们结合元村庙沟组贫困户的结构性特征来具体阐述结构性贫困如何影响贫困的代际传递。

1.社会资本的结构性贫困与贫困的代际传递

正如上文中已经阐述的那样,元村庙沟组的贫困户多是村庄内的小姓,或是单姓户。这意味着,这样的贫困户很难通过血缘、亲缘关系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比如在疾病治疗方面,因为无法筹集治疗费用而耽误治疗进程,从而给健康带来遗留问题。在村庄治理方面,社会资本的多寡也直接影响贫困户获得外来资源的多少。大姓因为能够在村庄内施加更大的影响,或是有更多的成员担任村组干部等,就能获得来自村组干部的更多“照顾”。而贫困户即使有获得扶贫帮助的愿望,也往往难以实现,因为村干部往往会根据自己家庭、家族的要求而做出扶贫资源分配选择。贫困户在社会资本方面的缺乏,使得其子女只能依赖自己的后天努力去建构、积累社会资本,但这样的社会资本拓展往往受家庭先赋性社会资本的制约。

2.政治资本的结构性贫困与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村庄政治舞台和公共权力结构上,贫困户也都处于“贫困”状态。这导致的结果是:首先,在村庄层面,贫困户很难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⑩,更缺乏表达自身需求的通道;其次,在扶贫项目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贫困户处于,扶贫信息以村干部的社会交往关系为路径进行传递,贫困户对扶贫工作信息知晓度低;最后,在面对有限的扶贫资源时,因贫困户缺乏村干部层面的代言人而无法在争夺扶贫资源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故此也就难以分享相应的扶贫利益。贫困户在政治资本方面的结构性贫困,不仅是公共参与和决策权力的贫困,更是扶贫信息获取上的贫困,这样的结构性贫困状态使得贫困户的需求处于“无声”状态,而其子女的声音亦是难以获得重视。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每年在村庄生活的时间有限,他们对村庄事务并不关心,也没有什么途径和空间参与村庄事务。贫困户因为对村庄政治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村干部并不会考虑为获得贫困户的支持而回应其需求。

3.经济资本的结构性贫困与贫困的代际传递

经济是定义贫困的一个基本维度,贫困人口的认定是因其经济收入没能跨越贫困线。经济资本的贫困让贫困家庭只能从事低水平的农业生产,或是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打工经济,这样的生计状态是一种维持的状况而并非发展的状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市场机制放大了结构性不平等的贫困效应。贫困户整体上处于温饱有余而剩余积累不足的境地,贫困户的生产和生活陷入低水平均衡状态,但这种状态是一种贫困的循环。经济资本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付出同样多的努力时,只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少的收入;产业扶贫中,其只能低度参与或是不参与;贫困户无法为自身及其子女的社会阶层上升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无法为家庭和子女的文化资本积累与受教育提供充足保障。尽管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改革让农民的社会流动空间大大提升,但社会阶层结构也出现了固化的趋势,贫困农民要想跨越自身的社会阶层并不容易,因此就出现了阶层的代际传递。农民工虽然在收入上比农民稍强,但多数农民工仍处于社会底层。在以经济为核心的社会评价标准和资源配置机制下,经济贫困所引发的贫困的代际传递十分显著。

4.人力资本的结构性贫困与贫困的代际传递

从元村贫困户子女受教育的情况看,其受教育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层次,其人力资本层次也较低。贫困户子女人力资本的贫困原因直接来自于其受教育年限较短,而更根本的原因则是结构性的。首先,贫困户的经济基础无法为子女提供诸多的教育支持,而相对富裕的农户,则可以更好地支持子女读书。其次,贫困户家庭因忙于生计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很难对子女的学习进行足够的关心和指导,其子女学习过程的自我效能感不足。最后,受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贫困户子女都有尽早挣钱的想法,无法专注学习且对未来预期较低。人力资本中最基础的是健康,但贫困户的健康情况相对较差。在元村,贫困户家庭的子女大多在16岁左右就外出务工。贫困户子女人力资本的贫困首先受家庭内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外部结构的影响,例如,在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战略下,农村中小学生上学成本增加;在教育不公平的作用下,农村大学生接受优秀高等教育的比例正在下降;就业率方面,农村大学生明显低于城镇大学生。这样一些外部的结构性因素也给贫困户子女受教育带来了负面功能。

以上,我们仅仅是从贫困户的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等结构性贫困出发讨论了结构性贫困与贫困代际传递的关系,即代际之间因为在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力资本等层面都处于相似的结构性位置上,从而使贫困出现了代际传递的现象。在这里讨论的结构性因素以外,还有很多的其他因素,如扶贫工作的制度结构、扶贫资源的分配结构和决策结构等。贫困户如无法改善家庭的结构性处境,贫困的代际传递就难以阻断。

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思考

在扶贫攻坚的当前阶段,贫困的代际传递构成了我们实现现有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重要障碍,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乃是扶贫的重要任务。从本文论述和分析的角度看,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需要破除产生再生产贫困的结构性因素。具体来说,这些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贫困者个人社会资本,扩充其制度型和组织型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对于解决农民的贫困具有倍增效应和杠杆效应,因此加强对贫困户社会资本的培育十分必要。对于因血缘、亲缘等关系造成的社会资本不足,我们要做好扶贫政策的执行与扶贫资源的分配工作,保证制度的公平实施就是对贫困者个人型社会资本不足的一种弥补。与此同时,我们要扩充贫困者的组织型和制度型社会资本,重点是通过建立贫困者的发展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提升其组织型社会资本;通过在扶贫政策与制度中明确扶贫对象的权利,加强相关制度对贫困户的关注,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例如扶贫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的工作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与制度落实空间,贫困者社会资本与贫困的代际传递将减少关联,同时加强组织型与制度型社会资本则进一步阻断了社会资本缺乏可能带来的贫困代际传递。

2.建立以贫困户为中心的扶贫工作机制,提升贫困户政治资本

针对贫困户政治资本的贫困,我们应倡导参与式的扶贫工作机制,让贫困户的真实需求能够得到表达,让贫困户参与扶贫项目决策与扶贫资源分配过程,强化扶贫工作的民主程序,避免村组干部对扶贫工作的过多影响,建立村组干部的权力监督机制,对于扶贫决策与扶贫资源分配要形成追责办法。切实做好扶贫的信息公开与宣传工作,让所有贫困户知晓与自身相关的扶贫政策与项目信息,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与损耗问题;同时针对贫困户距离村f公权力中心较远的情况,使其在涉及自身权益的事件和行动中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表达权、决策权与选择权。

3.降低扶贫项目参与门槛,精准实施输血帮扶,多渠道促进贫困户增收

经济层面的贫困是农民贫困的基本底色,也是导致其多维贫困的重要诱因。避免经济贫困带来的贫困代际传递,重点是要保障贫困户在扶贫工作中的基本参与权,设法降低扶贫项目的参与门槛,对于有特殊困难的贫困户则要通过输血方式帮助其分享扶贫项目和资源的利益。为了确保扶贫项目和资金能够到达贫困户手中,一定要强化扶贫工作的精准实施;避免扶贫项目对规模和数量的过分追求,针对贫困群体实施差异化的项目配套政策;设法提高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通过创新扶贫模式,如贫困户与合作社或是农业企业合作,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源、种养殖对象等入股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活农村土地的潜在市场价值,让农民从村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地流转等方面获得财产性收入;继续实施“输血式”扶贫,以提升贫困户的初始财富水平,避免基本发展机会丧失。

4.加强贫困户人力资本培育,做好教育医疗卫生等其他公共服务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手段,因此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首先要加强对贫困户子女接受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从小学到高中至大学的帮扶机制。对于偏远乡村,能保留村庄中小学的,应予以保留并提升教师待遇。此外,对贫困户户主也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其务工的技能,扭转其片面的教育观念,依托中小学加强对留守学生群体的心理关爱。在高等教育方面,为农村学生入学提供更多专项招生名额。加强农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并普及大病保险,解决贫困户看病难的问题。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是要打破阻碍贫困人口跨越贫困陷阱的结构性因素。结构性贫困启发我们,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复合结构角度去认识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的机制,更要从复合结构的视角设计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方案。

注释

①李晓明:《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中国反贫新目标》,《宁夏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②张立冬:《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6期。③参见王瑾:《破解中国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辜胜阻、李睿、杨艺贤:《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全国同步小康的对策思考》,《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4期。④张磊:《关于当前我国贫困与反贫困几个基本问题的新认识――经济学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及其时代涵义》,《理论前沿》2007年第18期。⑤刘鹏:《结构性贫困:对中国农民弱势处境的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⑥王大超:《〈资本论〉关于贫困问题的制度分析及对我国反贫困实践的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⑦陈为雷:《马克思的贫困结构范式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2期。⑧吴力子:《农民的结构性贫困:定县再调查的普遍性结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⑨李小云:《贫困人口陷入“结构性贫困陷阱”了吗》,《农民日报》2015年5月27日。⑩邢成举、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9期。林闽钢、张瑞利:《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1期。陈全功、程蹊:《子女教育、代际支持与家庭贫困的变动――基于14省区农村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邢成举、葛志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宏观状况、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基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及相关成果的分析与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Structural Pover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 Based on the Study on Yuan village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

Xing Chengju

Abstract:The reasons for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were that the rural poverty had significant structur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n current stage. The poverty population has four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ocial capital, economic capital, polit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which have clamped and restricted the poor households across the poverty trap, and the emergence of structural poverty has made poverty reduction action focusing o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more difficult. According to the Marx′s anti-poverty theory, taking the preven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we need to establish pro-poor structure from society, education ,economy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can help the poor population to get rid of unfavorable structure and situation.

Key words:structural poverty;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