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术报告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术报告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重点学科;资源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5-02
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对于促进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文献资源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是指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依据其任务与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的全过程。重点学科建设由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文献资源和设备基础等组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世界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加工、编排、整理, 形成不同等级的文献资料群, 为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马克思说过, 科学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 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 探讨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1],“只有靠大量的, 批判过地审查过的, 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 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2]。由此可见,文献信息资料是重点学科前沿研究的突破口,掌握和占有最新的信息资源,才能洞悉学科的前沿、动态,才能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1.学校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拥有健全完整、功能强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大学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体系的核心。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重点学科建设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重中之重,它的发展方向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工作也能够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突破发展障碍,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其次,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也需要具有全面支撑能力的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建设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学和科研进展的全过程都需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持,因此,图书馆重点文献资料的馆藏数量、质量、多元载体服务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教学科研的成效,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3]
2.学院(系)资料室
二级学院(系)资料室是业务上归校图书馆领导,行政上归院(系)领导的文献资料收藏阅览室。学院资料室的建设和管理对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和弥补学校图书功能,是学校教学辅助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学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二级学院文献资料建设对学科建设方向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二级学院文献资料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部分对学科建设方向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指导作用,为二级学院提供相应的信息,为凝炼学科作出积极的贡献。其次,二级学院文献资料室对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保障。文献资料室根据二级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目标,制定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文献资料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畅通的获取学术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渠道。二级学院文献资料室是教学科研人员掌握科研信息、提高综合能力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场所,能够使教学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研究信息,对学科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再次,为重点学科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图书资料室工作人员通过主动参与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学科带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其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信息支持环境。如为重点学科带头人建立个性化档案,利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通过完全准确的科技查新,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专题书目、索引、文摘、汇编等文献资源。
3.学科(特色)资料室
由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些二级学院还建立了专门的重点学科资料室,这种资料室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在开展专业信息服务中有着图书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资料管理人员多年从事专业资料工作,且身处高校图书资料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工作前沿,与教学科研一线紧密相连,对一线的教学计划、科研情况十分熟悉,搞专业信息服务得心应手。其次,学科资料室按照师生的需求搜集与专业对口的文献资源,着重精、深、广、新,能及时收集具有前沿性、学术性、权威性代表专业学科水平以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文献资料。有的重点学科资料室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专业性文献资源丰富齐全,往往具有图书馆缺乏的专业性资料。如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一个独立的外文资料室,藏书23000多册。“十五”期间,该学科图书资料等文献资源建设支出195万元,占学科经费支出总额的23%,重点建设的“现象文学库”,已成为亚洲现象文献收藏最齐全的资料库。
三、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创新管理
当前,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突出矛盾是:文献收藏需求扩大与建设资金紧张。目前,图书馆界关于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合”与“分”的争论,其实质就是文献收藏需求扩大与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短期内这种矛盾还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只能通过管理创新,促使矛盾有效缓解。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改革和机制完善,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扩大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成果。
1.创新制度建设、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使用效率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保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关部门制定了重点学科建设管理规定,如湖南省教育厅颁布了《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及其重点学科管理部门,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建设创新管理制度,积极落实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有关方针和政策。在经费筹集方面,学校要及时配套和下拨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落实。其次,重点学科应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和企业的重大科研项目,多渠道筹集经费,努力提高学科的总体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率。在经费使用方面,首先,要保证实验室和文献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费在总经费中所占比例,自然科学学科不得少于60%,社会科学学科不得少于50%。从重点学科“十五”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看,重点学科用于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经费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一般在2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其次,要强化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支出的管理,组织制定经费年度预算计划,执行年度预算与决算,提交决算报告;加强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使用的指导、监督与审计。
2.馆院协调,分工合作,统筹规划
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并存,是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主要形式,这种格局在未来可能还要保留一定的时间。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如何协调,分工合作,整合校内文献信息资源,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是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分属两个不同的行政部门,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因此,单一的行政手段难以发挥作用。实现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统一管理,关键在于加强协调,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比如在文献收藏方面,为了避免与图书馆重复收藏,院(系)资料室收藏重点是专业重点文献, 对于专业性一般的文献, 可由图书馆收藏。院(系)资料室应建立图书馆、资料室的横向联合, 通过共同编制图书资料的目录、索引, 以文档形式或上载到校园网上, 双方协商, 统一订购。院(系)资料室积极参加校园网的建设, 加强与校图书馆和其它学院(系)资料室的业务联系, 开展协作, 互通信息, 一方面使校图书馆和其它学院(系)资料室最新的文献信息能及时地为本院师生所用,另一方面把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及其他各类载体的文献组成数据投入校图书馆网络, 逐步使专业资料室的资料文献规范化并纳入校内文献资源数据服务系统, 使得资料室与图书馆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3.加强学术报告和会议文件的收集
学术报告和会议文件等通常称之为灰色文献。“灰色文献”是一种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非公开发表的信息源,通过常规渠道难以获得,它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征,主要反映各领域最新动态或研究进展,且大多数为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科研部门、重点学科建设部门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源。一般通过各种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当场搜集。如:标准、规范、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产品样本、产品目录、科研成果汇编、政策导向等文献资料。重点学科专家、教授一般都有组织研讨会议计划和参加各种专业会议的安排,其活动费用均列入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因此,重点学科要建立学术报告和会议文件收集的规章制度,及时全面的收集好“灰色文献”。图书馆和学院(系)资料室一方面要与专家、教授取得联系,通过他们获取会议资料,或凭借他们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及其在专业学会中的地位,向校外学者发函寻访;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扩大文献源,可与其他单位交换,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网络,以保障灰色文献源的齐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第1 卷)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5. 23.
学术报告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万众创新;创新学分;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98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万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中国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依靠人才,而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的发展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是教学改革讨论的重要议题。当前,创新学分的实施,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探索及实践,是对学分制更深入的改革。
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新学分实施现状
创新学分在我校的2011级培养方案才开始体现,占培养方案总学分的7%~8%,课程类别为:素质拓展类课程。具体分四个板块:各类竞赛、科技创新;就业导向课程;学术报告讲座;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其中要求,各类竞赛、科技创新;就业导向课程;学术报告三大模块,从中修满4个学分。文化素质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等教育类课程,学生应修满6个学分。创新学分模块中超过4个学分以上的,可用于替代文化素质选修课程学分,但不能大于4学分。2015届及2016届毕业要求中均未涉及创新学分,但2017届毕业要求须取得一定的创新学分。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务处要求2013级(2017届)所有本科专业的学生须选修《创新工程实践》的课程,所有正常修完并考核合格的学生均可获得创新学分2个学分。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深入人心,学校、学院和学生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学分的发展。但由于我校的创新学分制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相关的经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新学分实施所面临的困境
21学校师生缺乏对“创新学分”的认识
我校“创新学分”的相应条款虽然在2011级培养方案就有体现,真正实施是从2013级本科生开始,起步比较晚,实施时间也比较晚,各二级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对创新学分的认识都极其有限,当然一方面的原因是学校对创新学分的认识比较有限,相关的工作没有宣传到位。另外,创新学分虽然已列入培养方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并没有很好地与培养方案的主体内容相融合。在我校举办的2016年第一期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很多学生尽管有很好的参赛选题,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老师来指导,很多的老师也不愿意指导,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2013级学生对于“创新学分”的认识有限,参照往届毕业条件,毕业条件中并无创新学分的要求,所以把“创新学分”的获取当成了一种负担。
22创新学分在培养方案设置中体现不足
我校从2011级培养方案中开始涉及创新学分,从2013级开始,按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毕业时须取得一定的创新学分方可毕业。目前,我校各年级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存在不利于“创新学分”的实施因素。首先,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依2012级市场营销培养方案为例,要求学生毕业总学分是165学分,而必修课的总学分就达到了77%,另外其他的专长课及专业任选课也是实际意义上的“必选”,而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目前我校的创新课程尚处在起步阶段,课程科目不足,学生没有选择性,没有很好地为获得创新学分提供有效足够的途径,未能使学生的能力及兴趣相结合。
23缺乏相关指导文件及创新领导小组的监督审查
由于我校的创新体系系统不完整,学校没有出台相关规范的细则、管理机构及管理职责等,对“创新学分”的改革发展造成一定的阻力。各个学院对创新学分的认定标准是不一样的,甚至每个专业对创新学分的认定也是不统一的。学生们对创新学分的获得途径不是很了解,因此,对于我校创新学分教学改革来说,急需一部《创新学分管理办法》的出台及创新领导小组的监督审查创新学分材料。
3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新学分发展的路径
31学校做好宣传,增强师生对“创新学分”的认识力度及师生的互动积极性
学校教务处以及各二级学院应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方面向全校师生讲授“创新学分”的意义、发展背景、各高校发展现状以及创新学分的目的及作用等。同时,学校应加大出台相关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措施,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在数学建模、电子竞技比赛、各类技能比赛都能得到专业型的老师指导,保证学生的科研创新得到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积极性。
32弹性学制及学分学时改革
我校可参照目前其他学校实施比较成功的弹性及学时学分的改革措施。首先,针对弹性学制,将本科的修读年限控制在3~6年,在读的学生可提前修完该年级的课程,提前毕业进行创业或在学校内创业,延长毕业时间。另外也可保留学籍,允许可休学2年进行创业,所创业的实践成果可依创新学分计入毕业学分。其次,学分学时改革,减少必修课课时比例,增加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以便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目前,我校本科培养方案的必修课为总学分的77%以上,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需合理将必修课学分控制在50%~60%以内,同时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及科目数量,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行选择。
33出台创新学分管理办法
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的拔尖人才,需要一部可行有效的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由于创新学分制在我校实施较晚以及发展的不成熟,目前尚缺一部可行有效的《创新学分实施管理办法》。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我校需及时出台一部符合本校实情的《创新学分实施管理办法》。
34成立创新领导小组
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按照《创新学分管理办法》的相干规定,成立创新领导小组,严格审查学生创新学分审批材料。学校需通过相关的引导途径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创新指导工作中,加强项目过程的管理及定期督促检查项目的情况。同时,杜绝学生骗取创新学分现象,对实践类的学分审批,务必确保真实性,保证质量。
参考文献:
[1]鲁晓丽,史英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学分的实施和审核[J].物流管理与管理,2016(3)
[2]张娴,张静珊,钟诗宇浅析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物流管理与管理,2016(3)
[3]田海林,李庆福实施创新实践学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学术报告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 关键能力 骨干教师 中职院校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33
Backbone Teachers' "Key Competencies" Train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E Yuanying
(Guangzhou Light Industry Technic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0)
Abstract With the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and "Twelfth Five Year Plan" release,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sents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momentum. Teachers as the backbone of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have the kind of quality? How to train its key capabilities should als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on how to train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ritical capabilities",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contribute their strength.
Key words key competencies; backbone teacher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raining
1 中职院校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国家中长期交易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业教育部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文件重申,“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13]3号)”文件,附件1:“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项目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为培训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着力培养一批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可见,“双师型”应是中职院校骨干教师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来说,骨干教师应该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 中职院校骨干教师应有的“关键能力”
谈到骨干教师的“关键能力”,首先应明确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区别。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对师资队伍培养的等级划分,高到低应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后备骨干教师、初级专业教师。下面,引用国内知名咨询公司、南方最大的咨询公司――“广州市中大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为笔者所在的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调研量身制定的“师资队伍通用能力培养体系规划报告”中的“职责分析表”(如表1所示),这也是该校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中的建设项目之一。
由表1可见,骨干教师的关键职责应为“教研教改”及“教研教学”,具体表现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室建设、课程教学、社团、竞赛等工作。当时面向全校专任教师的调查问卷显示,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教师具备的技术能力及综合能力分别如图1(a)和(b)所示。
(a)技术能力及行为能力
(b)综合能力
图1 骨干教师需具备的能力调查分析图
由图1(a)和(b)可知,骨干教师需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为“专业知识”(98%)、“教学能力”(96%)、“业务技能”(86%)、“团队合作能力”(92%)、“学习能力”(88%)、“创新能力”(84%)。
3 中职院校骨干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
围绕骨干教师的关键职责,可从以下三个阶段来培养提升其关键能力。
3.1 专业学习,成为教育教学能手
通过自主专业学习,课程培训、专业竞赛、企业实践等途径,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及教学能力,使之成长为教育教学能手。
建议培养方式及途径:(1)自主参加专业学习,如与专业相关的学业进修、职业资格认证等的学习,提升专业能力;(2)通过书籍、培训等加强教学方法、手段的学习;(3)定期组织参加专业课程的培训、交流或研讨,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教材的把握及重、难点的化解,以便于课程建设及教学能力的提升;(4)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教师能力大赛,以赛促教,提高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5)认真参与到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中,提升专业水平;(6)定期参加企业实践,深化校企合作形式,为“双师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建议考核依据:(1)专业相关培训证书;(2)相关教学法论文;(3)培训效果评价表;(4)竞赛获奖证书;(5)课程、实训室建设证明;(6)企业实践评价表。
3.2 教研教改,教学教研齐头并进
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形成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多地投入到教研教改中,产出丰富的教研成果,实现教学教研齐头并进。
建议培养方式及途径:(1)关注专业及行业发展动态;(2)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课题);(3)主持课程建设,包括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4)定期组织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5)提供行(企)业调研、咨询、培训服务。
建议考核依据:(1)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行业、协会会员证;(2)科研项目(课题)申报、结题资料及成果;(3)课程标准、教材、学材;(4)学术报告、讲座资料;(5)行(企)业调研、咨询、培训资料。
3.3 示范引领,发挥骨干辐射作用
拥有紧跟教研教改发展的能力,并能将教研教改的成果灵活运用到教学工作中,达到成果分享、团队共同成长,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建议培养方式及途径:(1)定期开展专业讲座、公开示范课;(2)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竞赛、社团工作;(3)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为后备骨干;(4)带领团队形成教研教改成果并共享;(5)深化与参与企业运作的内容与制度。
建议考核依据:(1)专业讲座、公开示范课资料;(2)带队参加竞赛证明、证书;(3)导师聘书;(4)成果证书;(5)专家证明。
4 结论
骨干教师“关键能力”的培养及提升,不仅能使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向专业带头人迈进,同时也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关系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学术报告管理办法范文4
杭汽轮集团共有全资和控股企业10余家,产业涉及工业制造、进出口贸易、服务业、房地产等领域,其中工业汽轮机的制造能力与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水泥行业余热利用产品居国内第一位。
在国内工业驱动领域,杭汽轮集团历来是技术的先导者、市场的开拓者、产业的引领者,是目前国内唯一能按用户的特殊需要,非标设计制造工业汽轮机的厂家。企业主导产品工业汽轮机曾获国家产品质量金奖,“工”字牌工业汽轮机获国家名牌称号,2011年“工业汽轮机”项目荣获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2012年获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称号等。
近年来,在企业创新发展中,杭汽轮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了2011~2012年浙江省“讲、比”活动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后盾力量支持,建设积极热情
杭汽轮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建于2009年9月,是杭州市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010年10月,又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工作站已引进进站院士5人,院士及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共30多人,配备兼职管理服务人员4人。企业以专家院士工作站为依托,与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开展技术合作,拓展“讲、比”活动内涵,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领导重视。为确保院士专家工作站顺利开展工作,杭汽轮成立了由总经理牵头指导、副总经理挂帅的专家院士服务领导小组,并为院士专家工作站配套了办公场所及相应的办公用品和研发设备,指派专人处理院士专家们在杭汽轮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按院士的专业与本企业相对应的技术部门结成对子,对院士专家们的调研、技术交流、学术报告、意见和建议等及时整理和反馈,使院士工作站在杭汽轮科研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制度支持。制订了《杭州汽轮动力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制定具体的工作指南,包括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集团技术创新计划和集团技术成果需求等,同时出台技术奖励细则,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经费保障。杭汽轮集团专家院士工作站实行专款专用,财务实行单独核算。目前,杭汽轮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投入研发经费800多万元。
积极引进软智力,占领技术制高点
杭汽轮建立院士工作站,不仅为企业确定了技术方向、设计技术路线、提升技术视野,更为企业“明天的技术”做了重要的战略储备。通过院士工作站这个平台,院士及其团队“进企驻点”、企业研发人员“进站留学”,合作培养人才、共同研发项目,为杭汽轮集团在“十二五”期间从装备制造型企业向现代装备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提高创新力提供了技术与人才保障。
如与中科院院士钟万勰合作进行计算平台软件SiPESC.OPT集成软件平台的交流和合作,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陈蕴博院士及其团队合作开发课题“高温耐磨阀杆表面强化关键技术开发”,结合蒋洪德院士主持的国家燃气轮机工程中心的研究,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动力机械与工程研究所一起开发用于燃气轮机试验样机上使用的“1.5级单级跨音速轴流压缩机试验样机”等,既有目前产品制造过程中急需解决的设计、工艺难题,也有杭汽轮技术发展所需要储备的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开发成功,为杭州乃至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解决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创新技术平台。
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个科研平台,在杭汽轮相继创造的几十个“国内第一”的基础上,继续花大力气、大勇气突破百万等级乙烯装置、百万等级PTA装置、大型空分装置用工业汽轮机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国产化的实现。近三年来,共申请专利52个,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个,在国家核心期刊上12篇。
完善企业创新体系,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
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保证了正确的发展路径。如杭汽轮目前正在开发的“十万等级工业汽轮机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东北大学的闻邦椿院士及其团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技术研究支持。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不仅通过公司专家院士工作站与公司进行相关科研课题的共同研发,他还是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凡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他都参与其中。
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高度,加强了企业创新能力。院士专家和专家团队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层面,为公司一批重大项目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通过与实际产品相结合,解决了技术创新中的理论性问题,更为企业“明天的技术”做足重要的战略储备,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创新体系,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高度,为杭汽轮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成为世界工业汽轮机制造领域的一流企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如与以陈蕴博院士领头的材料研究团队共同开发的课题“中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研究”已列入“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重大工业专项”。
加快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储备企业发展后劲。公司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后,以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为学科带头人,采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为杭汽轮集团培养紧缺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三年来培养出研究生和在职进修人员10人、博士后2人,培养高层次人才1人,主办“钱江特聘专家”学术报告会12次。同时,杭汽轮集团为院士及其团队所在的高等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和便利条件,吸引工业汽轮机行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参与开展技术研发,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重丰收。
学术报告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科技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科技创新教育则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结合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牢固树立“以学为先,以生为本,创新培育,立德树人”的学生工作理念,始终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为育人目标。特别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三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学生参与人数少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更注重第一课堂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第二课堂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上,却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学以致用。另外,管理者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进行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甚至有人认为创新活动是“精英活动”,是少数拔尖学生的事情。没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
(二)缺乏健全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学生主动性不够
创新实践活动不同于文艺、体育等其他学生社团活动,是一项难度较大、过程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创新项目的选择、指导教师的确定、创新团队的组建到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整个过程中需要协调处理许多事情或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使有部分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也存在创新目标不够明确、欠缺投身实践的勇气等问题。据笔者了解,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科学有效的组织、引导与激励,没有建立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激励机制,这也是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主动性发挥不够、行动滞后于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缺少必要的教师指导和物质保障,学生创新水平不高
尽管学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但是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水平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学生专业知识有限,缺少实际应用经验,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需要有专门的场地、实验设备和资金支持。这两方面的资源匮乏成为许多高校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三三三”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一)强化“三项工程”,营造创新氛围
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名家讲坛、创新交流“三项工程”建设,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氛围。
1.专业教育工程
以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学习教育、工程和科研实践教育、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教育以及学术道德教育等系统化专业教育为依托,对学生进行规范持续的专业教育引导,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实践热情,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明确专业学习和科技发展目标,由“要我W”变为“我要学”,为综合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2.名家讲坛工程
广泛开展学术报告活动,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举办层次较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和讲座活动,使学生接触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从而开阔创新思路、增强创新意识、提升科学素养。
3.创新交流工程
大力发展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例如“自主创新论坛”“科创论坛”“科创沙龙”以及各类培训组织和专业创新俱乐部等为平台,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经验交流活动,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二)搭建“三大平台”,孕育创新人才
通过搭建激励平台、服务平台和竞争平台等“三大平台”,构建一套完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1.激励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1)政策鼓励,制度保障。出台了“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为各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本科生辅助学分认定、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保送研究生资格认定中,对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政策倾斜。
(2)环境支撑,硬件护航。将专业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实验室相结合,不断实现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全面开放,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创新平台和环境保障。
(3)名师指导,师资保证。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比如,聘任有积极性且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科技导师;发挥班主任优势,建立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机制;在年终考核工作中将“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极大地调动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2.服务平台――指导学生创新发展
(1)专业教师为指导。将一些传统的科技创新活动根据其学科属性落实到专业系室举行,由各系配备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现了科技指导专业对口、科技活动连续性强。
(2)科技宣传有力度。利用交流会、宣传海报、网络、优秀学生巡讲等多种形式宣传大学生科技活动。同时以科技协会为依托、年级学生会为桥梁、班级科技委员为基础,形成宣传交流体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
(3)优势项目重传承。将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机电杯参赛项目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科技创新优势项目,做好以老带新,全面提升重点项目的影响力。
(4)梯队建设不断层。根据不同的科技活动特点建立科技活动小组和梯队,形成一年级培养兴趣打好基础、二年级集中培训提高能力、三年级重点组队参与赛事、四年级升华创新传帮带助的培养模式,做到了梯队建设不断层,创新活动全年不断线。
(5)服务平台全方位。以大学生科协为依托,通过编制“大学生科技手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计划”“专利申请手册”等指导文件,成立“科技人才超市”,聘请“大学生科技活动咨询员”,创办“科技创新网络平台”,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等多种手段,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程高效的指导和服务。
3.竞争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水平
(1)以学科特色为依托,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学科特点,采取重点突破的做法,围绕专利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山东省机电杯和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竞赛等积极开展科技活动。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专利达400余项,占本科生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
(2)以学校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为载体,开展品牌科技活动。在学校第二十一届科技节期间,在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CAD大赛和工业设计大赛等四大重要科技赛事中,收到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500余项,参与人数达2000人。
(3)以“挑战杯”等高水平学术科技竞赛为龙头,国家级、省级比赛为跳板,形成“点面结合”的学术竞赛格局。平均每年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2015年,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两支参赛队伍入围国赛总决赛,分获二、三等奖。在201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总决赛中,学院的“UBW”代表团队,在“机器人竞技工程项目竞技体操项目”比赛中以优异成绩夺得冠军。
(三)做好“三个结合”,完善育人机制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学习风气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是在长期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风尚。优良学风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学生得以自由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通过实施“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专业为基础、制度为保障、创新为主线、就业为导向”的学风建设质量工程,全面加强学风建设,营造宽松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求知共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创新实践活动锤炼了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通过创新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融互促,也有效带动了学风建设。
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以社会作为大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结合文化娱乐、体育竞技、公益服务等社团活动,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投入社会实践。例如,通过“爱在石大 格桑花开”西部助学活动,连续四年实现对凉山失学儿童的助学帮扶工作;自2009年以来的“奖助学金千百分之一计划”等,激发了学生勇于争先的创新热情,更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学生开拓进取、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秉承“职业教育全程化,生涯规划细致化”的理念,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阶段、有计划、不断线地开展就业教育和指导,组织就业创业教育报告、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包括就业形势分析,简历制作与礼仪、面试培训等,指导学生把就业创业与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相结合,努力开阔思维,合理规划未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机电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67%。学院6个本科专业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学生实现100%就I。
三、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定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创新能力一直是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高等学校正是引导与培育创新的摇篮。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自己的重要历史使命。我院在正确理解和科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现状的前提下,针对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探索并建立了完善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化了创新文化氛围的建设,促进了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创新能力指导水平,以创新实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该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施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年间本科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28项,为全校最多;在校本科生新增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13项,占全校总数的四分之三;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400余人次。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2]瞿浩,何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12.
[3]李永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1-104.
[4]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9):83-85.
[5]周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J].教育评论,2014(1):66-68.
学术报告管理办法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建议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近十几年来,许多公办院校依托自身优质资源,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纷纷新建了特色鲜明的本科院校,这种独立院校根据发展的优势又被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依托优势学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这一定位决定了其科研管理工作应侧重与地方、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提倡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服务对象。但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从诞生到现在,由于整体科研实力较弱,科研宏观目标和方向不明确,没有形成科研团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多,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了准确了解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分别选取两个不同城市的共三所院校进行样本分析,从中得出一些结论。
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希望学校提供哪些方面的科研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选取荆州、宜昌两地的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以及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共三所院校进行调研,根据随机性原则,共发出30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24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0%。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与几所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客观地方式分析问题。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统计软件的分析,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科研管理工作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从建立起就有其自身的特点,科研管理工作也不能照抄照搬母体高校的管理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数由母体高校的派出人员来管理,教师中以新招聘的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很多都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缺乏足够的科研工作经验,科研成果更少,而现有的科研管理及以学术性刊物的数量、质量和高层次科研项目的数量、质量的评价方式延续了母体高校的模式,针对这些底子薄、基础弱的青年教师来说,需要更适合培养、鼓励、带动他们开展科学研究的管理方式。
2.2 科研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
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传统方式是通过科研管理机构按照程序化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的方式进行,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组织、实施、指挥以及协调等一系列职能,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各个相关部门之间、上下级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严重阻碍了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与公平性,难以将科研资源合理配置使用。
2.3 科研管理中价值观的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起步晚,属教学型高校,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教学上。根据问卷调查显示,32.4%的教师认为学校对科研不重视,投入不高。大多数教师认为,从事教学仍是其获取收入最快、最直接的一种方式,而科研难度大、投入精力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科研的激励力度不大,导致教师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由于职称的压力而被迫进行科研工作,这种价值观影响了教师正确对待科研的态度,导致学校推动科研存在很大困难。
2.4 科研管理中团队的力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应有的科研力量,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无高级职称,教学和科研经验少,缺乏有效的科研指导,很难独立开展科研。真正有实力的科研人员基本都在母体高校,他们的本职工作在母体高校作为兼职人员参与教学,但是很少能真正帮助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难题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2.5 科研管理机制不畅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并不十分完善,缺少了对科研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宏观方面的指导。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和科研成果的监督远达不到要求,这对科研管理部门来说,是一大考验,我们要促进科研发展工作的良性运行则必须加强整个流程的监督工作。管理工作滞留在初始化状态,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激励性,在科研奖惩制度,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课题的申报,档案管理等工作在信息时代当前发展的并不完善,还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这些正是禁锢和制约我们科研工作发展的原因。
3 改善科研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明确科研管理工作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科研人才服务为导向,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在校企深度融合中确定办学和科研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型科研团队、集中力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科研人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及优势,结合企业和市场的提供的实习、实验机会,充分发挥科研创造力,研究解决行业、企业内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科研转化来提升科研能力,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势,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
3.2 营造科研氛围,建立科研团队
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形成特色学科、特色科研领域,充分挖掘现有教师的资源,组建特色科研团队。以院级科研立项为抓手,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独立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为自有师资队伍创设科研平台。通过开展院级教研、科研项目申报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实验室建设为平台,以实验设备研制为抓手,以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把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紧密地团结一起,围绕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这个中心,不断提高自有教师科研素养、科研水平、主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3.3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
科学研究是一项智力密集型劳动,科研活动的开展要求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各职能部门应树立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建立科研协同管理机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管理目标、设计管理制度,规划管理流程。将科研奖励办法、科研项目、成果管理办法、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与科研工作考核、职称评审、晋级机制整体规划,使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明晰化。
3.4 拓展信息传递渠道,优化科研管理流程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科研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拓展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信息传递方式通常是纵向的层级式的,分为书面的和口头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垂直的和水平的等。上级单位或个人作为信息发出者要准确完整地将信息发送给接受者并确保接受者能正确地接受和理解信息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又通过网络、通信工具等让科研人员了解各种类型的科研事项,如举办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会、个别培训会、经验交流会等,建立形式多样的、和谐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
3.5 重新认识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将科研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转变“重教学轻科研”的现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同时增加科研奖励力度,制定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政策;积极争取创办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报,通过学报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根据统计结果,这三所抽样调查院校近五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增长率保持在12%,核心期刊的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教师科研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修书.在校企深度融合中确立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45-46.
[2]卢丽琼,王邦永.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