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金融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金融创新

供应链金融创新范文1

龙江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三农”融资问题,率先打出了农业供应链金融品牌,运用供应链金融模式支持“三农”发展。其中,该银行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针对玉米合作社开展的金融服务,是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较早案例之一,被称为“五里明模式”。

“五里明”模式的发展背景

龙江银行成立于2009年12月25日,是黑龙江省政府在原齐齐哈尔市商业银行、大庆市商业银行、牡丹江市商业银行和七台河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吸收大正投资集团、中粮集团和北大荒集团等优质股东成立的一家城市商业银行。龙江银行紧紧围绕黑龙江是农业大省的省情,始终将目光投向“三农”,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按照供应链金融理念,逐步摸索出了农业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所谓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以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或消费者利益进行捆绑,通过科学合理设计金融产品,满足供应链各环节融资需求,推进农业供应链整体协调运转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农业供应链融资技术的发展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一种选择。农业供应链金融因具有“产业联动、以大代小”的特征,而使农户以产业链为纽带实现了集约化、组织化,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的问题。

截至2011年6月末,龙江银行全行累计发放农业供应链贷款252亿元,农业供应链贷款余额35.93亿元,覆盖土地3870多万亩,惠及农户和就业人群550多万人。在2010年银监会上报国务院的第22期简报中,龙江银行被誉为“全国第一家按照农业供应链来整体统筹谋划机构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的银行”。

五里明镇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松嫩平原腹地,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西南部30公里处。该镇总面积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万亩,辖5个行政村,66个自然屯,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该镇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产粮大镇,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五里明镇政府以农业规模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从2008年开始,五里明镇政府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建立了政府、龙头企业、商业银行、科研院校与农业开发公司有机衔接的农业产业链生产要素配置模式。这种模式整体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了项目、资金、市场、科技、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五里明模式”的内涵及运行机制

龙江银行利用价值链经营理念,依托五里明镇建立的农业产业链,开发出以金融和农业产业链相结合的涉农金融产品。该金融产品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科技+信托”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被称为“五里明模式”。

“五里明模式”的参与方涉及到多个主体,包括农户、合作社、五里明镇政府(以下简称“镇政府”)、龙江银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粮集团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公司”)、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粮信托”)。

政府在“五里明模式”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余各方积极参与。这些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下:镇政府推动成立了肇东市五里明镇胜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利农业公司”),胜利农业公司下设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即五里明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东升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东升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锋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胜平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国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棒柴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米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有5个玉米合作社、2个农机合作社和1个米业合作社,实现农民的组织化。合作社通过签立订单,将生产出来的粮食销售给中粮公司;龙江银行与中粮信托合作,创新抵押品扩展机制,为合作社发放贷款;龙江银行又聘请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业专家对粮食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整个“五里明模式”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五里明模式”中参与主体的创新

镇政府、农户、胜利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

镇政府从2008年开始建设五里明现代农业示范区,截至目前,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7万亩,大约占五里明镇土地总面积的1/3, 入社农户由最初的366户增加到现在的2300户,现在的参与农户达到了8050人。同时,镇政府探索了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1+8”模式。其中“1”是指镇里成立1家胜利农业公司,“8”是指下设2个农机作业合作社、5个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1个米业专业合作社。

镇政府通过胜利农业公司公司引导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对内,胜利农业公司统一领导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管理合作社的国有资产;对外,胜利农业公司负责与金融机构、中粮公司以及科研院所等外部机构的协调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级财政部门的各类专项项目资金,如土地整理资金、扶贫开发资金、新农村建设补贴资金、粮食补贴资金以及农机补贴资金等,都统一由现代农业公司管理,并集中用于胜利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胜利农业公司与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分结合、以分为主”的管理方式。其中“统”是指“六统一”,即统一整地、统一良种、统一机播、统一田管、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分”是指8个合作社分别成立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既强化了总公司的统筹性,又赋予了合作社的自。

为了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土地流转,镇政府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组成5个玉米种植合作社,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玉米种植合作社具体的运营模式如表1所示。

龙江银行、中粮信托

缺乏有效抵押品是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障碍之一。为解决该难题,龙江银行与中粮信托共同开发出创新抵押品扩展机制模式,该模式最早是在3个玉米合作社开始试点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见图2):

第一,五里明镇政府将其下属的3个玉米种植合作社(先锋、东风和胜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机合作社的农机设备收益权以及镇里的一处鱼塘承包经营权委托给中粮信托,设立自益型财产权信托。

第二,中粮信托将信托收益权质押给龙江银行,作为3个玉米种植合作社的贷款偿还担保。

第三,为确保玉米种植合作社积极还款,降低信用风险,玉米种植合作社全部股东及镇领导干部分别与龙江银行签订了个人保证合同,为贷款承担连带责任,龙江银行为三个玉米种植合作社发放贷款。

第四,中粮信托将土地出租给玉米种植合作社。

第五,玉米种植合作社与中粮公司签订购销协议,合作社将生产出来的玉米销售给中粮公司。

第六,完成玉米收购以后,中粮公司委托龙江银行结算划款,将玉米的销售款交付给龙江银行。

第七,龙江银行通过龙头企业的资金账户划拨,扣除贷款利息,将剩余的资金转到合作社的账户上。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龙江银行和胜利农业公司聘请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对粮食生产进行全过程指导。

“五里明模式”融资机制的创新

组建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交易成本高的问题

农户的分散化使得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成本非常高,这是制约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原因。在“五里明模式”的农业产业链中,镇政府成立了胜利农业公司,胜利农业公司下又设立了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这样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同时,针对农业供应链融资的特点,龙江银行开发了“农信通”等信贷产品。该金融产品的服务对象正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合作社。这种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龙江银行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创新抵押品扩展机制,解决了农村地区有效抵押品缺乏的问题

由于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不能转让,因此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招标等方式取得的鱼塘、荒山的承包经营权将是农村可转让财产的最重要组成形式。但目前的法律法规均不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

中粮信托利用信托的财产隔离制度功能,以玉米种植合作社为借款主体,为龙江银行发放的贷款设计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和鱼塘承包权信托,并利用信托受益权质押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从而解决了合作社贷款没有合适的资产用于抵押的问题。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龙江银行利用供应链贸易自偿性等特点,将玉米合作社不能直接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资产信托化,使其变为能够合理抵押的资产,从而增强了合作社规模化融资能力。

参与主体各司其职,解决了农业信贷风险的问题

首先,五里明农业产业链的建立依托五里明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五里明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合各类资金,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降低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保证了贷款的及时偿还。

其次,该产业链上的合作社与中粮集团统一签立订单,中粮公司承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合作社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这样的合同安排规避了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市场风险,保证了还款来源,从而降低了农业信贷风险。

再次,中粮集团委托龙江银行结算划款,龙江银行通过中粮集团的资金账户划拨资金,确保了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较好地防范了信贷风险。

最后,为确保借款主体积极还款,玉米种植合作社全部股东及镇领导干部都必须与龙江银行签订个人保证合同,为贷款承担连带责任。这种个人责任制的引入也可以有效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

综上所述,龙江银行这种基于产业链的金融创新,不仅有效推动了银行本身的发展,也有效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和农村金融覆盖面的扩展,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供应链金融创新范文2

金融供应链是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其把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供应链的资金供给及支付结算的主体,并将金融活动的主体与外部环境相融合,近年来获取了长足的发展[1]。不过,金融供应链的发展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且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如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是一个机遇同样是一个挑战,要求商业银行利用各项资源逐步实现发展创新,并对风险展开有效防范控制,齐头并进,积极促进供应链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金融供应链概述

(一)金融供应链的形成

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一大批企业建立起自身朝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些企业为了达成自身战略目标,对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进行强化控制,改善经济效益,形成了企业全球性外包,构筑出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供应链模式。伴随供应链的形成,企业管理层不断把工作重心转至如何实现供应链有序运行方面。供应链逐步发展创新,同样为长期以来相较物流、信息流管理难度更大的资金管理问题提供了有利处理途径。

(二)金融供应链的含义

金融供应链可算得上是一个新型的概念及运作模式,其牵涉多个不同行业领域,包括金供应链的管理、金融以及物流等。金融供应链常规运作模式是基于对处在全面供应链中商品贸易状况系统了解后而得以构建的,再经由利用外部作用力对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开展管理,并逐步开展优化创新。二十一世纪初,深圳发展银行首次向广大中小型企业推出了金融供应链相关业务。紧接着,该行相关管理人员将金融供应链界定成:其为关乎银行机构依据产品的内部交易结构,评定供应链中企业信用水平,可为企业发展所需的现金流提供信贷还款来源,并且,银行还应当把物流监管企业、引导工具及节点企业作为重点工作开展风险控制。不同学者对金融供应链存在不同的认识,然而伴随我国经济的进步,该项业务势必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定能够有效促进银行与企业的共同有序发展,同时在发展实践中,金融供应链同样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该理论不断科学创新。

三、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面临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金融供应链是一项创新业务,不仅有着各式各样的业务模式,还时不时有新的产品推出。然而有别于传统金融业务,金融供应链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在多个环节牵涉到各式各样的法律问题,就好比资产处置、货物监管以及信用捆绑等,现阶段与金融供应链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十分健全,无法对此方面进行全面覆盖,如此便极易为金融供应链业务带来法律风险,再加上法律环境瞬息万变,受法律环境转变影响同样极易使金融供应链产生经营风险,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信用风险

金融供应链有着参与主体多样性的特点,由此意味着金融供应链风险来源同样会由单一化变换成多元复杂化。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企业依旧存在财务管理不健全、资信评级不高以及信息透明度不足等问题。这一洗礼不良融资因素均会带来信用风险。此外,中小型企业有着资产规模较小及技术力量不足等特点,倘若企业管理不规范,自身信用管理力度欠缺,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中小型企业信贷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

(三)操作风险

就金融供应链业务而言,商业银行经由对物流、资金流进行封闭控制,实现对借款人信用程度与信贷资金安全的有效隔离,该种手段一方面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链,一方面带来了其他一系列风险,而此类风险控制的操作流程,势必会使得操作复杂程度极大水平超过传统信贷业务。金融供应链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推广,使供应链上下游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结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产生了大量的虚假信息,信息传递错误难以避免,由此也加大了操作风险引发的几率。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亦可称作偿还风险,多是由于市场瞬息万变,使得企业难以依据自身原先制定的方案来开展产品销售,而该类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企业估测的不科学,同样可能是产生了新型替代品,使企业产品被淘汰,进一步造成企业销售方案失利,形成资金缺口,难以对银行贷款进行按时偿还,进一步使商业银行面临还款风险。

四、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发展策略

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逐步展开了对金融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已达成金融产品创新,提升自身市场竞争优势。全面商业银行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不断优化金融供应链创新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有序运行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制定配套法律法规,营造有序信用、法制环境

1、积极创建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强化金融供应链立法、执法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责任追求手段。金融供应链发展牵涉金融监管系统、社会信用体系及各方主导的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不同环节,要求建立起一个和谐融洽的法律生态圈,增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缩减商业银行对依法维权进行的行政干预,减少商业银行经营损失、风险。国内法律法规应当强化汲取国际成功经验,依据国际标准对参与主体权利义务予以明确确立,达成合同协议的标准化、规范化。

2、建立起一个各方加入的,提供集法律咨询、信息查询、政策向导等于一体的全方位系统网络交流服务平台,强化金融供应链信息公开透明度。该金融平台可由政府作为主导,消除信息失调问题,强化参与主体风险防范意识,改善风险调控水平,促进产业集群,提升金融供应链竞争力。商业银行同样应当于这一平台之中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使供应链上每一企业资本逐步优化,促进供应链长期牢固合作关系得以不断加强,缩减企业经营风险,强化供应链管理水平、风险抵御能力,构筑体系一同应对市场竞争、经济危机[3]。

(二)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改善业务处理效率

1、彰显特色,提升功能适用性。商业银行应当始终自市场角度出发,结合每一名客户特有的融资需求及金融供应链有别于其他业务的特殊风险,强化金融创新。

2、制定科学管理程序,健全融资服务流程。金融供应链有助于全面参与主体达成支付自动化,达成对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整合,切实实现“三流合一”,改善供应链上资金利用有效率及物流监管作用强化整体价值。结合科学管理操作程序,加大供应链管理力度,强化重点企业为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创造系统完整金融服务的能力,实现对非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防范[4]。

3、依托流程、手段创新实现业务操作流程简化,强化物流企业对电子信息的处理能力,达成物流信息系统对物流的迅速反馈,及时转化成信息流向供应链提供服务;健全物流配送网络,构建覆盖广泛、零时差的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好资金划转、交易结算等工作,改善业务处理效率,达成业务运作中心化、处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确保资金安全性、收益性

就商业银行来说,应当打造信息技术支持平台,达成信贷全面环节审批、监控、管理的一元化操作,健全融资管理平台,加大对客户信息管理力度,制定与供应链属性相匹配的评级标准并开展实时动态监管;就中小型企业来说,应当营造有利环境促进金融供应链发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取针对的服务业务、种类,强化同链上各个企业的信息交流、共享,推进信息传播,增进同银行之间的往来,构建中小型企业信用机制,尽可能降低受信息不协调影响,所造成的信息传递风险、资源损耗;此外,还应当提升企业金融素养,对金融供应链每一融资模式形成明确认识,找到为自身所适用的模式,协同银行对操作程序进行简化,减少交易成本,改善资本利用率[5]。

(四)构建规范动态监管机制,规避金融供应链风险

1、构建物流监管方合作、评估体系,完善动态监管机制。构建现场监控与远程监控协同运行的监管机制,深入了解仓储品市场转变趋势,获取科学价格指导策略及趋势评估。

2、构建突发状况处理机制。金融供应链结构有着多层次、多节点的特征,无论是何种差错均极易引发不可小觑的紧急状况,构建针对预警机制、突发状况处理系统十分关键;此外还应当强化紧急状况应激反应训练、演习,确保经济状况引发后可实施针对策略开展处理、调节。

3、商业银行应对规范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开展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性、独立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则,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机构,始终将自律与他律进行有机融合,缩降低违规、不当操作引发的可能。

供应链金融创新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7-0023-05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及传统模式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通过借助供应链①中与中小企业有产业合作关系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或者以两者之间的业务合同为担保,同时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参与来共同分担贷款风险的融资手段。

供应链金融通过为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促进了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 、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协作,构筑了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造成资金链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

而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传统模式

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见图2)。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游中小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办理融资的模式。在此模式中,上游中小企业(债权企业)、核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参与此融资过程,且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银行在对上游中小企业进行贷款风险评估时,更多地关注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上游中小企业本身资信的评估。

第二,保兑仓融资模式(见图3)。保兑仓融资模式是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融资企业(下游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在产业供应链中处于核心企业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的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等,故采用保兑仓融资模式可对中小企业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模式不仅需要核心企业、下游企业和银行参与,还需要仓储监管方参与,以保证对质押品的评估和监管。

第三,动产质押融资模式(见图4)。动产质押融资也称为“存货融资”,是企业以存货质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的行为。当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企业可以通过将合法拥有的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监管的方式申请银行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质押物验收、价值评估与监管,协助银行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也可以接受银行授信额度授权,直接负责融资企业货款的运营和风险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的传统模式改变了过去银行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并据此作出授信决策的融资模式,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的信用风险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与核心大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该模式中,能够取得在其他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简单地说,如果一家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信实力和规模达不到银行传统的信贷准入标准,而其所在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实力较强、贸易背景真实稳定并与银行具有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这家中小企业也可能获得银行相应的信贷支持。

二、供应链金融传统模式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贡献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在以下几方面对拓宽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以适当淡化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和贷款准入控制,其关注的重心是每笔具体的业务交易。在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申贷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通过资金的封闭式运作,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贷款风险,从而使一些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凭借真实交易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贷款,适合中小企业资信普遍偏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资金需求。

(二)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拓宽了可选择客户的范围

银行通过对物权单据的控制和融资款项的封闭运作,实施资金流和物流的双向控制,使风险监控直接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环节,有利于对风险的动态把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银行授信与融资主体风险的隔离。银行更注重企业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连续性,通过对企业信用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银行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作为其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限定融资期限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使资金不会被挪用,贷款风险相对较小。风险的降低增加了银行可选择客户的范围,增强了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信心。

(三)增强了中小企业的还款意愿

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银行将核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捆绑,核心大企业常常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负有连带责任。因此,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就会影响到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影响其在供应链中的信誉度,不利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甚至威胁到中小企业的生存。

(四)规避了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有长期的贸易往来关系,不仅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能力、信用状况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而且通过订单和销售渠道选择控制着中小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银行借助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和对中小企业未来还款能力的评价,通过核心企业的担保将对中小企业的授信转化为对核心企业的授信。

三、供应链金融传统模式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局限性

供应链金融的传统模式借助核心企业信用打破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有效扩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数量和规模。但是,传统模式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局限性:

(一)加剧了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地位不平等,为核心企业向中小企业转嫁财务成本提供便利

由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依赖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核心企业依托银行的应收账款和保兑仓融资服务可以在付款方式、时间等方面向中小企业提出原先不可能实现的更加苛刻的要求。中小企业接受供应链金融服务并非源于资金的实际需求,而是被动地满足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转嫁要求。供应链金融虽然表面上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实质上是为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转嫁财务成本提供了工具。最终,核心企业的资金更加富余,财务成本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利润进一步向核心企业和银行转移。

(二)加大了供应链集中度风险

目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集中度风险额度管理集中在单一客户和集团客户,对供应链集中度风险的额度管理仍然处于空白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核心企业供应链内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对核心企业融资的总和可能大大超过集团客户15%的规模限制。一旦核心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上下游中小企业的风险就会集中爆发,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风险。

(三)质押动产的范围和规模受到价格波动风险和物流企业储存能力和存货估值能力的限制

在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下,由于银行承担了质押动产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银行拒绝为市场价格波动大或者没有活跃市场的存货提供融资,质押动产的范围都有严格限制。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大部分动产特定供应给核心企业,由于物流企业的专业限制,对专有动产的价值评估能力不足,对在温度、湿度等方面有特殊储存要求的存货的储存能力不足,这些都影响到可质押动产的范围和规模。

(四)对中小企业中长期资金的支持力度不足

供应链金融的传统模式局限于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交易领域,局限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仅能满足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求。部分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竞争中脱颖而出,核心企业倾向于给与这部分中小企业更大的市场规模,而传统模式无法满足这部分中小企业的中长期融资需求。

四、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

通过分析供应链金融传统模式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贡献和局限性可以发现,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成功的关键在于商业银行借助核心企业的信息和信用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深化银行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打造依托核心企业富余信用和信息优势的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创新更多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银行三方共赢的融资模式。

(一)深化银行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搭建供应链融资担保平台

银行要进一步加强与公司治理结构优秀、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市场主导地位、现金流充裕、信息披露透明以及具备行业龙头特质的核心企业的合作深度,充分利用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信息优势和主导地位,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搭建供应链融资担保平台,使银行降低融资风险、优化融资结构;使核心企业将信息、信用资源转化为利润,同时,借助银行资金实现供应链的优化组合;使供应链上的优势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快速发展。实现银行、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三方共赢。

具体操作上,一方面,核心企业要建立供应链融资担保平台,平台可以是一个部门,也可以是全额担保的子公司。担保平台主要作用是集中核心企业未使用的授信额度,借助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对具有融资需求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对符合条件的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并收取一定担保费,协助银行进行贷款资金的监控。另一方面,银行要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营销平台和风险管理平台。营销平台通过与核心企业担保平台的对接和信息共享实现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开发和推介,快速实现中小企业客户规模的拓展。风险管理平台通过建立基于整个供应链风险评价的统一授信管理模式,将包括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在内的供应链作为整体进行授信,实现对供应链集中度的风险管理。

(二)依托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平台,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

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平台的搭建,不仅通过将信息和富余信用变现为担保费的模式拓宽了核心企业的盈利渠道,而且使核心企业通过担保获得了整合优化产业链的资金,使核心企业通过担保对象的选择获得了对银行资金在产业链分配中的控制权,使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的地位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控制,这就必然会创新出以下几种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

1. 订单融资模式(见图5)。订单融资模式的流程是中小企业凭借核心企业的采购订单,在核心企业的担保下向银行申请贷款,中小企业使用银行贷款在核心企业和银行的双重监控下支付原材料采购、员工工资、设备租赁费等各项生产成本,产品交付核心企业后,核心企业从应付账款中直接将贷款本息划拨给银行,剩余部分支付给中小企业。

订单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担保和预扣货款锁定了银行风险,中小企业借助银行贷款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扩张,核心企业通过银行贷款使订单向供应链中最优秀的中小企业集中,提高了供应链上采购产品的质量和交货速度。

2. 并购融资模式(见图6)。并购融资模式的流程是供应链上的弱势企业向核心企业提出重组申请,在核心企业的担保下,供应链上的优质企业向银行借款收购供应链上弱势企业。并购融资模式下中小优势企业通过银行融资实现了快速扩张,通过规模优势降低了经营成本;核心企业借助银行资金整合了供应链,使供应链的产品向具有成本、管理等优势的企业集中。

1、重组申请][3、融资申请][5、发放贷款][7、归还贷款][6、支付并购款][][?

1、重组申请][][?][?][][]

3. 资产回购模式(见图7)。资产回购模式的流程是上下游中小企业申请将动产或不动产卖给银行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购回。银行将资产交付核心企业进行评估并与核心企业签订协议,核心企业代为保管资产并承诺如果中小企业到期违约将以评估价购买资产。资产回购模式充分利用了核心企业对产业链资产估值优势和保管优势,大大拓宽了中小企业抵质押资产的范围,使银行规避了由于抵质押资产价格波动和估值误差造成的损失。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将解决银行供应链风险集中度的管理问题,进一步降低银行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发展空间;将提升核心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促进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优化和整合。

注:

①供应链是指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把产品运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被看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被形象地称为供应链。这个链条集成了产品设计和开发、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仓储、加工制造和分销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集中了原材料生产供应商、半成品或零部件加工商、运输商、最终产品生产商和分销商等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供应链理论将企业的经营看作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主张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2]闫俊宏,许祥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3]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4]鲍旭红.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1).

[5]弯红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模型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2008,(11).

[6]Leora Mapper.2004.The role of reverse factoring in supplier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world bank,(9):102-105.

[7]Gonzalo Guillen Mariana Badell.2006.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orperate financial planning[J].Production economics,July,25-27.

[8]Kevin Armstrong.2006.Building a sound financial supply chain[J].World Trade.

供应链金融创新范文4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创新范文5

【摘要】供应链融资理念近年来越来越被企业接受,本文以“融通仓”模式为例,探讨了“融通仓”作为供应链融资所带来的风险隐患,并针对潜在风险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模式;风险管理;仓单质押

一、供应链融资概述

供应链融资实际上是银行为促成整个供应链的均衡顺畅运转,针对供应链上资金紧缺的环节进行的资金筹集活动,其中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融资中最常见的参与者。基于供应链贸易背景的视角来看,金融业与物流业实际上具有天然的利益和价值契合点。第一,物流企业制约着供应链融资产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使用,物流企业在融资业务中监管支持性的信贷资产,承担银行人的义务,并且向银行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预警。第二,通过供应链融资的业务客户将同时作为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双重客户,给企业带来新利润增长点。

二、供应链融资模式及风险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率先在2002年2月提出的概念――“融通仓”,“融”-金融、“通”-物资流通、“仓”-物流仓储,将三者进行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也是创新管理三流合一。融通仓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物流仓储中的“仓”为突破口,通过程序传递各自信息,实现动态计价和估算物资,更容易实现物资的资本转化。

“融通仓”的运行方式第一种是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批发市场、码头等物流集散地设置公共仓库,有利于吸引中小企业的仓储业务,指定一家主办金融机构,银行由公共仓库出具的仓单作为质押提供融资。这种模式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必须要对仓单的真实性和流动性作担保,承担融资风险。二是金融机构直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授信额度,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转授信给自己的客户,并依据对客户物流的监控,承担融资风险的大小来向金融机构提供条件式或者无条件式的担保,从“融通仓”的运行模式可以看到,作为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既构架了银行与企业之间一座新的合作桥梁,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较好地融入了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中。仓单质押、保兑仓(买方信贷)等运作模式就是“融通仓”模式的主要业务。

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新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仓单质押风险。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风险主要来源于客户信贷、质押货物的选择和保管以及内部操作运营。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客户资信风险。客户的业务能力、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对仓库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2)仓单风险。仓单是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既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但目前仍存在仓库所开的仓单不够规范,如有的仓库甚至以入库单作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提货凭证,这些都增加了融资的风险。(3)质押商品x择风险。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作仓单质押,商品价格和质量如果受时间波动影响,那么质押的商品就存在有一定程度的风险。(4)商品监管风险。在质押商品的监管方面,由于仓库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一方决策的失误,造成质押商品的监管风险。

三、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应对

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化解供应链融资潜在的金融风险,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规避仓单质押风险,是避免“融仓通”融资模式带来风险的重中之重,加强信用整合并建立灵活的市场商品和反馈体系也尤为重要。客户资信风险、仓单风险、商品的监管风险都与信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就需要仓库建立和整合这些信用。其次,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通过建立客户资信调查核实制度、客户资信档案制度、客户信用动态分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第三,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主动掌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销售情况变化规律,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正确评估和选择质押货物,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对质押物的评估失真。第四,仓单的管理和规范化。目前我国使用的仓单形式很不统一,基本是物流企业自行设计,对仓单进行科学的管理非常有必要,比如使用固定的、统一的格式来设计仓单,按规定方式进行印刷同时派专人对仓单进行严格的管理,以此有效规避融资带来的风险。同时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惟一性和有效性也是有效应对融资风险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清烈,孙志宏.物流企业管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143147

[2]李晓龙.现代物流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8242

[3]霍佳震,周敏.物流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2237

[4]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59291

[5]张俊民.财务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294

[6]杨双,王玉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融资的优势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2)

[7]沈根荣,张梅林.供应链金融以及对策研究[J].上海:电机学院报,2009:6

[8]陈建西.资产评估[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14230

[9]李霞.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M].北京:物流采购与研究,2009,(5)

[10]张方立.供应链金融: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2007,(20)

[11]李毅学.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189

[12]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187

[13]李毅学.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评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177

[14]张方立.供应链金融――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2007,(20)

[15]张华,俞梦曦,陈丹.面向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J].中国市场,2007,(41)

[16]闫琨.供应链金融: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5)

供应链金融创新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发展演进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分工和供应链实践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型融资手段,其以核心企业作为支撑点,通过信用捆绑机制,把资金注入整条供应链中为其提供综合授信,以促进供应链中资金的有效分配,最终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探讨,并对各类融资模式的演进进行梳理。

1.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演进式发展

纵观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史,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出现在发达国家早已存在了几个世纪,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公元前到公元后20世纪中期。

在西方,金融和物流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早在古巴比伦与希腊时期,当时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的大量农耕谷物生产和流通,需要一定的交易方式给予支撑,由此就出现了谷物仓单作为交易融资的凭证,成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最早的雏形①。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仓储行业迅速发展,其主要业务模式之一是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在英国,也出现了可以兑付流通纸币的银矿仓单。到20世纪初,美国在1916年颁布了《仓储法案》(U.S. Warehousing Act),并以此建立起了一套关于质押的标准,该业务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范,当时最为流行的农产品仓单既可以作为结算手段而流通,也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增强了存货的流通性,促使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1952年,美国《统一商法典》出台之后,该模式由单纯的农产品类仓单质押逐渐发展成为存货质押融资方式,可以质押的存货产品范围也大幅度扩展。

这一时期的供应链金融理念只停留在以仓储行业为主要参与对象的仓单与存货质押业务为主,虽然较传统融资业务相比改变了银行与借款企业的关系,激活了动产的融资需求,提高了融资效率,但该类融资业务还没有考虑到产品的整个供应链环节上的资金融通问题,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理念。

第二个阶段,20世纪中期一直到现在。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全球贸易总量得以快速增长。在交易支付与结算方式上,由于交易双方需要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且交易较频繁,赊账贸易正在越来越多的被采用。该方式通过延迟买家的付款时间,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但该资金需求的压力却推给了上游中小企业②。由于降低成本的需求和贸易条件的不平等性,供应链的稳定性必然受到资金供求和财务承担能力的不对称性的影响。那么如何解决资金流问题成为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供应链管理提出了"财务供应链管理"(Financial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SCM)的概念。所谓财务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筹措和资金流动统筹安排,合理分散资金成本,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因此,如何解决供应链所有参与企业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③,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来增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理论衍生而出,成为世人瞩目的新型金融创新服务。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在某一企业现金流缺口结点上,将资金注入该链条,从而激活整个供应链有效地运转。

2.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跨越式发展

在我国,除受西方国家供应链金融发展实践的启发之外,国内供应链金融的诞生与发展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本文基于以下国内环境的三大特征事实,分析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由此对供应链金融概念和融资模式的发展演进进行详细梳理。

(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需求。

随着经济一体化、市场化的发展,一批市场适应能力强、需求反应快、经营机制灵活、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表现出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产抵押物少、信用额度低,且贷款规模小、周期短,商业银行往往会出现拒贷现象。

为了解决该问题,任文超(1998)最早提出"物资银行"的概念,指出物资银行不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金融机构,而是专门以生产物资为经营对象,其两大基本职能包括:物资融通和资本经营。该模式主要通过解决企业"三角债"问题,推动企业资金良性周转、物资良性流通,最终获得经济效益④。一方面该融资模式取代了民间融资,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其融资成本、提高了盈利水平;另一方面,"物资银行"的融资支持可以激活整条供应链上的资金周转,使得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得以扩大,赢得更多的商机。

(2)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值业务创新需求。

国外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动者更多是金融机构,而国内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动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⑤。得益于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自1999年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开展国内第一个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开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物流企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融资创新实践。

其中,金融物流的概念伴随着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运而生,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监管、评估、融资、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陈祥锋、朱道立(2005)认为金融物流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资本流通模式(其中包括: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资产流通模式(包括:仓单质押、卖方信贷、统一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和综合模式(物流公司拥有自己全资或控股的金融机构,如UPS金融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该增值业务的拓展,可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

(3)商业银行融资产品服务创新需求。

一直以来,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都是大企业。2006年我国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银行业呈现出多元竞争的格局,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且传统收入来源的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必然选择。其中,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在基准利率之上进行,对于银行来说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因此,银行必须尽快转型,研发特色金融创新产品,提升中小企业贷款的战略地位。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其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融资方式。商业银行推出的主要融资产品包括存货类、应收类和预付类融资三种融资模式。其中主要包括:对供应商的信贷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对购买商的信贷产品(如仓单融资、未来货权融资等)。除了资金的融通,金融机构还提供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结算、资信调查等中间业务产品。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还不断有新的产品被开发出来。

4 结论

纵观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的发展演进过程,随着各类融资方式不断的衍生,最终实现银行业、中小企业以及物流仓储企业等多方共赢局面。在国内,基于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巨大潜力,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以及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成为必然要求。

注释:

①李毅学, 张媛媛, 汪寿阳, 冯耕中.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创新--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管理[M]. 科学出版社, 2010:5-7.

②胡跃飞, 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 金融研究, 2009(08):194-206.

③木桶效应指: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里指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取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