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1

中国国家农业部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休闲农业要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由于资源主要来源于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等,休闲农业属于自然生态的休闲旅游事业,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方式。

1.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农村独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休闲农业的体验活动也必须根据农业资源的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等特征来设计。例如云南省某地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当地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打造出多种休闲农业模式。四川省某地充分利用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势利导,创造性地提出“五朵金花”的休闲农业模式,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就地市民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典范。休闲农业多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等,休闲农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2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一是促进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休闲农业不仅涉及农业体验活动,还涉及无污染、无公害、无化学物质的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生态农产品的种植不但可以减少土地浪费,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构成要素中资源型要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和农民也会加大对旅游环境的打造和资源的整合,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高资源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休闲农业的消费对象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主,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吸引城市信息向农村流动,使农民可以就地接受城市的现代文明观念及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转变生存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总体来看,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体验及旅游的需求,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生态景观、维护生态平衡、促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空间。

2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缺乏相应发展规划的指导目前,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大多为当地村民或民营资本自发策划、发展、经营,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引导,对城市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认识不足,大多数停留在农家乐阶段。特别是缺乏整体规划和具有特色的项目设计,模仿现象较为突出。缺乏与区域内其他景点和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整体开发,难以形成集聚效应,阻碍了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化实施。在已有的一些规划中,短视现象严重,缺乏对地区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等的综合分析,缺乏对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很少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2.2设施的过度开发影响生态景观一些地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无序无规划,急功近利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乱采滥伐,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一些工程建设产生的碎砖、石块、炉渣、石灰及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附近的土坡、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一些低劣的人造景观也对自然生态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地区为了打造人造景观,挖湖堆山甚至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对原有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物种等大肆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景观破坏严重。

2.3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城市居民的出行、旅游、休闲、度假主要集中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大量的城市游客在特定时段集中涌入农村地区的休闲区域,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休闲农场的客流量骤增,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许多游客产生的食品袋、用品袋、一次性餐具、易拉罐、啤酒瓶、废纸、瓜皮果核、食物残渣、骨头、宠物粪便等的随意丢弃,对水体、土壤、植被等产生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态景观环境。此外,由于目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所限,休闲农场的垃圾分类排放、及时清扫外运和就地处理处置均面临很大压力。

2.4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受到冲击消费者在休闲消费时,往往容易忽视休闲农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别是一些人群的低素质行为,以及过度消费的做法等,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对农村原有的传统生态文化带来冲击。例如,在云南等地,随着休闲农业的开发,大批消费者的涌入对当地传统生态文化带来的冲击较大,导致许多年轻农民不安于农村生活,使原本保留较好的传统民族生态文化面临传承压力,农村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2.5生态型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在许多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山区,土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农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面对蜂拥而至的城市消费者,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更多人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位于发展经济、快速脱贫致富的心理,加上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生态型农业发展滞后,休闲农业所需的生态农产品难以得到农民的高度关注。同时由于休闲农业资源面、活动面、目的面、经营面涉及因素较多,发展的分散性突出,在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薄弱、人才与资金匮乏、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撑条件较差的一些农村地区,难以形成具有生态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以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保的对策

3.1注重休闲农业的生态规划休闲农业的项目策划必须同步考虑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规划,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对休闲农业的资源基础(如生态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乡村民俗文化等)进行充分分析和评估,从优化布局、因地制宜、保护生态三个方面,做好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二是发挥生态规划保护环境的事前预防功能,预评估休闲农业待开发区域的环境质量及生态承载力,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休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三是休闲农业规划应与当地的旅游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规划、村庄环境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保障休闲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3.2推动休闲农业的生态制度建设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下,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管理,建立休闲农业生态准入制度,防止破坏性的开发。一是要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标准,严格审核休闲农业经营场地的开发、经营活动是否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在休闲农业开发前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二是要严格休闲农业建设的生态标准,休闲农业服务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建设,且环境污染的配套处理设施必须同步建设,且要达到一定的处理标准。三是要建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环境教育培训制度,强调从业人员的环保素质,对休闲农业经营者进行必要的环保素质培训及审查,提升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生产、生活行为的生态约束,为发展生态型经济建立生态制度保障。四是要建立生态环境破坏处罚制度,对于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中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按破坏程度给予经济处罚、限期整治、取消开发资格等处罚。

3.3坚持休闲农业的绿色经营与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应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景观与生态资源,在维护自然生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以挖掘和传承自然生态为纽带,通过恢复性建设来完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一是经营者作为农村生态环保的维护者,应树立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经营理念,做到不乱排放废物。同时,还要引导和监督消费者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到休闲农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承受能力,密切关注协调客流量,使客流量处于休闲农场的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之内,为消费者提供生态、环保、绿色的放松空间与环境,实现休闲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培养消费者养成“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休闲消费过程中,遵守农村生态文明旅游规范,杜绝乱扔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3.4推进休闲农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从休闲农业本身提供的功能来看,休闲农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体验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农村文化,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是休闲得以兴起的根基。因此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时,要充分注重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实现农业生产、休闲、生态、科教、文化等全面价值最大化。一是将生态文化与休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坚定地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二是在进行乡土文化、人文景观的挖掘和塑造过程中,将“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费者不仅得到自然景观和人文的双重体验,也切实感受到传统的环保理念,丰富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发展模式。三是还可以与学校生态教育相结合,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种可供学习的资源,配合自然生态科学学习的需要创设教材园,通过环境资源、农场实地考察以及现场咨询等方式,使学生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做起,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2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文献包含了学科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动向,分析科学主题文献有助于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I),对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科学知识图谱能够针对科学主题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学科网络机构的生动可视化展示,其相关参数主要包括:①时间跨度(Timespan)、时间切片(SliceLength)、频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设置;②节点(Node)、连接线(Link)、网络密度(Density)、聚类指标(ModularityQ)的分析,③节点圆环大小、连接线、时间的识别。主要指标说明:①若聚类参数0.4≤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高;②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频次成正比关系;③节点圆环外层年轮宽度与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后称CNKI),分步对CNKI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首先,关键词为“休闲农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对已发表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457条记录。其次,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来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检索经清洗后得到博、硕论文228篇。再次,增加“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五个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共得期刊论文1298条记录。最终,经过辨别、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纪录、报道、无作者等,得休闲农业期刊文献1062条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概况

研究成果方面,休闲农业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条,到最高峰2010年184条;前期主要以休闲农业理论基础、概念定义等方面探讨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发展,其中以2013年为最,博硕论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单位则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总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国内农业与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内容方面,休闲农业较多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现有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本身则以规划设计、对策性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主。

2.2研究结果

采用CiteSpace软件,首先,以2000~2014年为时间跨度,以1年为时间切片长度,以“keywords”(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择前50个关键词为每个时间区间被引词,以词频15次进行排序统计,得到174个连接点,288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91,生成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结构图。其次,进行聚类分析,共得16个聚类,形成清晰的可视化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在节点的大小上,频次越多,节点越大。从知识图谱中可知,“乡村旅游”频次最高,其次是“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取关键词频次15次以上,得到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合现有研究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休闲农业的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领域联系较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变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空间计量模型、双钻石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

3休闲农业热点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基本属性,是农业经济的一种,但同时又结合了农业计划、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是农业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载体。本文重点论述休闲农业5个热点研究进展。

3.1基础理论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果雅静等、牛君仪就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较有研究,牛君仪认为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王德刚则对世界旅游农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农业旅游大致经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三个历程,高志强等则对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强等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所促进的产业、资源、经济、城乡之间的融合进行阐述,而在宏观层面,刘春香对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有所研究。总之,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已涉及休闲农业概念、定义、类型、模式、政策、行业标准、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3.2区域性发展问题

唐苏华等研究提出干旱区新绿洲五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郭利田、孙兆慧等、胡爱娟等对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进行探讨,齐永华等对我国城郊型农业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赵玉榕主要以投资机制为主要切入点研究厦门借对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王树进等、王晓峰等、朱华武等则运用空间计量相关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进行研究。就现存研究而言,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仍是休闲农业宏观研究的热点,主要以研究生论文研究为主。

3.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游客满意度方面,陈胜科等、苗红等、赵仕红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费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满意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荣等采用情景变量法分析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而指导休闲农场的科学管理与经营。旅游安全方面,陈水雄等对休闲农业的旅游安全进行过分析,提出海南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的相关措施。旅游开发方面,周丽洁就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过对策研究。乡村旅游方面,王会娟、郭焕成等、杨载田等、耿品富等、张剑刚等则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创新与路径、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此外,王颖晖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服务创新进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总之,主要存在与旅游结合、产业协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

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开发与设计的前提条件,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构建了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黄志红对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肖光明构建了包括7项评价要素、26项评价因子和具体等级的休闲农业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并针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而在大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孔庆书等对河北2011年1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进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刘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等三大系统层的43个评价指标针对湖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规划设计类为主的产业实践应用以硕士论文成果为主,而赵毅、邹宏霞等就休闲农业的规划、产品设计等有过研究。

3.5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周彬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罗文斌等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闲农业的社会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度。钟平等、王圣军、姬汝茂、张胜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较多以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4结论与讨论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来出现蓬勃发展之势。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入手,剖析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引导扶持和投入多元化、加强科技教育和提高素质、因地制宜和科学发展等对策,以期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当前休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用巨大,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的步伐,惠及城乡,彰显出强劲的势态。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研究休闲农业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

1.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1]。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2]。休闲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有观光休闲农园(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进人园内摘果、收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如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如江西农业公园、教育与科技农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民俗观光村(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休闲类型,如湖南省内的张家界、炎陵桃源洞、永州阳明山等。一般来说,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较为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潜力大,而像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具有吸引全国乃至国际观光客进入的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如广东现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态旅游年”。2006年推出“中国乡村游”。2007年,提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旨在达到“城乡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优势互助,共同繁荣”,进一步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达3亿多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亿元,休闲农业的发展已使全国2 000万人脱贫,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1.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作用

1.2.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优化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1.2.2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为农村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以及中老年龄农民等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据预测,1年接待量10万人次游客的休闲农业景点,可直接或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工就业[3],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1.2.3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村容整洁。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游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1.2.4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游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规划,少特色

不少地方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扶持力度不大,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其余都是大同小异;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务农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乒乓球等项目,“上午挥钓竿,下午玩麻将”,跟普通农庄相同,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市场定位不明确,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园、名品、名菜、名项目等,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2.2缺管理,少人才

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转贴于

2.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2.4失农味,少组织

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变更土地使用形态,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建筑物富丽堂皇,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扭曲休闲农业的本质,脱离“农”字,“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同时由于不合理、过度地开发,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破坏原有生态,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当今休闲农业的经营除企业集团以外,部分农民仅采取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制,在经营中难免产生盈余分配、权利义务分担等方面的纠纷,且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各自为政,缺乏与大环境的协调性,与新农村建设脱钩,很难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布局中去。有的甚至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影响整个环境建设,最后导致新农村无从规划,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4]。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大力扶持。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正是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5]。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意大利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因此,我国亦应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抓示范、树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重庆的垫江则是利用其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特色。强化规划意识,要与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企业的空间布局,考虑交通区位和休闲农业资源条件,设计区域内休闲农业企业密度,准确选址,掌握规模(按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市场半径大于9.5km的区域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合理布局。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种养产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在经营内容上开阔思路,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的“做一天渔民”活动,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3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体系,传授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农业规划学、生态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外定期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管理、生态农业等知识的集中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等,使其自觉维护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请进来”,邀请国外和台湾地区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以举办“研习班”、“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走出去”现场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更新理念。要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总结休闲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如北京休闲农业协会作为全国第1家休闲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于2004年成立,正是由于其介于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短短3年来北京的休闲农业就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要积极引导工商和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休闲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

4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44-148.

[2] 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3] 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5):26-30.

[4] 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4(1):26-33.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2-02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征的新型产业形态[1]。济宁市是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

1济宁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民俗村、农业节庆活动等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农业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推动了全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济宁市共有休闲农业园区逾120家,农家乐逾560家,民俗村28个,农业节庆活动31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7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6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6处,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30家,从业人数逾7万人,全年接待人数逾700万人,收入近27亿元,休闲农业发展良好。

2济宁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形式

2.1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循环农业生产、采摘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2]。休闲农业园区占地较大,投资多,娱乐设施更新换代快。目前,济宁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较快,数量较多,主要有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普教育型和景区依托型几种形式,但规模较大、配套设施全面、经营状况良好的园区数量不多。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园区有泗水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泗水西侯幽谷生态旅游风景区、曲阜九仙山综合农业生态观光园、济宁南阳湖农场等。

2.2农家乐

农家乐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种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农村生活,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3]。济宁市农家乐数量较多,主要形式为田园农家、滨湖渔家、山里人家和城中农家,大多集中在著名景点周边、各种大型的农业园区附近和城镇郊区,价格便宜、菜品新鲜,具有明显的农家特色,但规模较小、经营范围窄,多数局限于餐饮、垂钓、住宿,卫生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2.3民俗村

民俗村是有关部门认可的、有相当比例的农户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乡村,其中的农户被称为“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景观为观赏对象,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乡村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4]。目前济宁市的民俗村数量不多,但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分满足了城镇居民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传统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济宁市发展较好的民俗村有微山的王苏白村、泗水的王家庄村、曲阜的武家村、葫芦套民俗村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保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改善了生态环境,打造了优美山村。

2.4农业旅游节庆

农业旅游节庆是以吸引大量旅游者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并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竞技、农作物、土特产、物产、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各项资源为依托,围绕农业、农俗、农事及相关资源为主题开展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庆典活动和公众集会[5]。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围绕休闲农业策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微山湖荷花节、泗水桃花旅游节和中国泉乡(泗水)泉水节、梁山莲台祈福休闲万人庙会、梁山春节水浒游、曲阜市大樱桃采摘节、邹城草莓采摘节等。开展这些节庆活动让游客体验到观赏、采摘快乐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济宁市的农业节庆活动主要集中在瓜果菜及各种作物的开花期和收获期,活动内容多为观赏和采摘,活动时间非常集中,客流量大,在节庆活动期间出现了停车难、就餐难、住宿难等问题。

3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一,功能简单,产业链短

多数观光农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经过严密的立项论证,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指导,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差,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仅限于观光、采摘,只有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园区具备餐饮、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配套项目。休闲农业项目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经营上单打独斗,项目资源未进行整合,还未形成一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过境游”现象突出。

3.2休闲农业项目缺乏文化内涵

济宁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现有休闲农业项目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没有充分将济宁市独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特色不够鲜明,农业旅游项目结构不均衡。

3.3休闲农业项目受季节性制约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时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项目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其他配套旅游休闲项目开发较少,配套服务设施又跟不上,大多休闲农业项目旺季车水马龙,造成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压力,各项服务都跟不上,淡季游客稀少,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和从业人员的不稳定。

3.4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休闲农业企业涉及农业、旅游、经贸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管理上分工不明确。目前,政府尚未制定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难以管理。济宁市休闲农业起步晚,尚未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在门票定价、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娱乐等各项服务上缺少管理规范,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3.5缺乏专项扶持资金和发展优惠政策

济宁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并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2013年旅游工作的重点,但目前为止该市还未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市级财政也尚未列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4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对全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目标顾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待开发的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6]。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各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特色,在项目建设布局中除了农业类观光、采摘和品尝活动外,还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娱乐项目,把项目建设成集观光、度假、求知、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可持续旅游形式。

4.2增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设立休闲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充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研究制订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以及税费优惠政策,加快改善休闲农业的交通条件,尽快开通旅游专线,抓好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卫生,为游客提供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安全放心的休闲旅游环境。

4.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在规划设计、市场定位、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在餐饮、住宿接待、农业、农耕文化挖掘、营销推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质量。

4.4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市场竞争力

抓紧制订休闲农业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并按标准加强管理,推进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升级。加强“农家乐”农户饮食质量、住宿卫生、安全设施及土地利用方面的监管。建立休闲农业定期信息制度,增强市场供求信息透明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要尽快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长效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7]。

5参考文献

[1] 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2] 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栋.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严少君.浙江省“农家乐”发展模式初析[C]//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2009.

[4] 王静,郭立新,宇兴评,等.北京民俗村旅游功能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J].旅游学刊,2009(10):83-86.

[5] 潘虹,张岩丽,刘英.农业旅游节庆开发研究――以“泗水桃花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26):12820-12822.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5

>> 郑州市“农超对接”发展模式的调查分析 辽源市“农超对接” 开启农产品流通新模式 农超对接的合作模式探讨 “农超对接”物流模式分析 “农超对接”模式的优势分析 关于“农超对接”模式的思考 长春市南湖中街公租房项目探析 长春市合心镇城郊农业发展模式刍议 长春市周边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专项研究 农超对接的对接点和模式探索 我国“农超对接”模式研究 试论“农超对接”的供应链模式 “农超对接”运行模式及问题研究 我国农超对接模式发展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推行中的困境与对策 超市流通模式下的农超对接探讨 “农超对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农超对接”的理论误读与替代模式 沃尔玛超市“农超对接”模式分析与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熊会兵,肖文韬.农超对接实施条件与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1(2):69-72.

[3]尤芳.中国农超对接模式发展研究[D].2012,6.

[4]商月.“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的两难悖论分析[J].调研世界,2011(9):13-16.

[5]陈威,王莉娜,杨立新.“农超对接”模式中的信息服务初探[N].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5(5):80-86.

[6]百度文库.长春市本土连锁超市营销策略研究.2010-06-11.[EB/QL]. .

作者简介:许二歌(1992-),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本科学历,学生,单位:吉林大学,研究方向:农超对接。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保护

 

大连安波镇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为契机,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围绕构建“生态安波、休闲安波、好客安波、和谐安波”的目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把安波打造成为“北国温泉之乡,大连休闲之都”。,休闲农业。

一、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一)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Strengths)

1.组织领导优势

安波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认真做好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成立创建领导工作小组,镇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制订了《安波镇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安波镇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性高,广大村民积极支持和响应镇政府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措施,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的最大优势。

2.旅游资源优势

安波拥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别具一格的休闲农业资源。安波是国家3A级自然风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5%,空气中健康负离子含量比市区高8—10倍。安波不仅拥有闻名遐迩的亚洲第一温泉、辽南顶级的滑雪场,还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冠山公园,此外,辽南名刹报恩寺、碧流河水库、七道房水库、千年银杏树也别具特色。安波土质肥沃,没有污染,盛产各种绿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特色明显,种类丰富。安波的野菜、卤水豆腐,家养猪肉、笨鸡蛋等深受游客的欢迎,成为炙手可热的农家土特产。这些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安波发展温泉旅游、滑雪旅游、购物旅游、休闲农业等休闲农业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休闲农业。

3.交通区位优势

安波南距大连机场150公里,西距沈大高速公路30公里,东距黄海大道30公里。大连至安波一级路(兴唐线改扩建工程)一期工程已经通车,缩短了大连和安波的距离,节省了大连至安波的行车时间,将安波纳入到大连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内,提高了大连市民赴安波旅游的便利性。安波镇周围环绕巍霸山城、老帽山、碧流河水库等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安波旅游区与周边景区在旅游线路安排上的空间布局与整合,形成旅游开发上的“光环效应”。

4.基础设施优势

自从2001年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以来,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安波旅游区已建有大小酒店70余家,拥有床位4000多张,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上亿元。鸿源温泉山庄、安波滑雪场等旅游项目的建成和使用,提升了安波旅游的档次。滑雪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已进入尾声,安波旅游超市和两座星级旅游厕所的建设已经完成。多个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完善了整个旅游区的旅游功能,提升了接待水平。

(二)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Weaknesses)

目前,安波镇社区居民发展休闲农业的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积极性还不够高。,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规划还不够科学,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休闲农业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差异性不够显著,旅游产品整合营销力度不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产品策划与创新水平低,旅游工作人员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低,社区居民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这些问题成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困难与障碍。

(三)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政策机遇

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二是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生态旅游年,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三是辽宁省开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四是大连市开展特色旅游乡镇创建活动。上述这些国家政策扶持奠定了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外部条件,给投资者以最大的信心支持,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2.经济机遇

2007年,大连市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连城市旅游吸引力增强,为安波镇发展休闲农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大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开展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东北三省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也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机遇。

3.市场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民众对旅游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旅游需求日益提高,旅游动机日趋强烈,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近年来,大连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休闲旅游成为生活必需品,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倍受市场青睐。这为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机遇。

(四)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对的挑战(Threats)

1.经济挑战

景区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北有营口市熊岳温泉旅游区,西邻瓦房店龙门汤温泉旅游度假区,东靠庄河步云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南有铭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如此近距离的同类型产品,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休闲农业淡旺季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2.社会挑战

旅游市场变幻莫测。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减弱。第二,随着出游经历的丰富,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旅游目的呈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人们对休闲农业不满足于一般水平的观光和游览,而逐渐希望能在游赏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和享受,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另外,旅游经营成本提高、城乡文化冲突也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威胁因素之一。

3.环境挑战

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开展,乡村景观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乡土特色逐渐减弱。,休闲农业。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废气、污水的排放量增大,加剧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如何处理好“金山”与“青山”之间的矛盾,是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命题。

二、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构建“生态安波”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来抓,按照创建大连科学发展示范旅游区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对安波乡村修仙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以“绿色水都原生态,魅力乡村嘉年华”作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理念,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建设 “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文化,适度硬化,避免城市化,促进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又好又快,实现“生态立镇”。

(二)突出特色,创新产品——构建“休闲安波”

差异是休闲农业的动力,特色是休闲农业的基础,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灵魂。安波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坚持“温泉兴镇”,突出温泉旅游特色,塑造休闲旅游品牌,完善休闲产品体系,提升休闲体验品位,增强安波乡村休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朝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叫响“观光到大连,休闲来安波” 这一“后奥运”旅游宣传口号,做足“山、水、农、商”文章,实现“休闲强镇”。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构建“和谐安波”

为提高安波休闲农业管理水平,推动安波休闲农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镇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行业管理力度,制定休闲农业管理办法,从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规范休闲农业发展。根据大连市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制定和完善《安波温泉旅游服务规范》、《安波农家乐服务规范》等地方旅游行业服务规范。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标准和要求,对安波旅游区的主要道路和旅游线路,进行命名、立牌;进入旅游区的主要路口和游览中心位置,增设旅游指南;规范公共信息符号,为游客提供方便;修建迎宾大道、停车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规划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根据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制定保护利用的规章制度和游客的行为规范,减少旅游经营对环境和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安波休闲农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实现“管理兴镇”。

(四)营造氛围,热情服务——构建“好客安波”

休闲农业的基本要求在于让游客花钱买到心情舒畅。能否让游客心情舒畅,关键在于乡村人文环境的好坏。为此,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旅游意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培养社区居民的东道主意识和友善意识,为休闲农业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热情好客的乡村人文环境是依靠鲜活的民俗文化和浓厚的乡土气息长久积淀形成的。坚持人性化的服务原则,提供温馨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让每一位 “安波之旅”的游客都能体验和感受到安全、安心、安逸。发展休闲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造福农民,惠及百姓。因此,安波应该坚持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让广大农民能够主动参加到休闲农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经营活动中来,实现“旅游富镇”。

参考文献

1.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学院学报, 2008(3).

2.方世敏.休闲农业品牌化发展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