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医疗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医疗方案范文1
不堪重负,催生员工医疗福利创新
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政府出资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和企业或个人出资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构成。在全球的主要经济实体之中,美国的医疗支出一直居高不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医疗支出达到一万六千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为6714美元,而印度和中国仅为96美元和62美元。
在美国,员工的医疗福利主要由雇主提供团体医疗保险,但雇员也通常需承担一部份保费。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转变,以及医疗技术进步、新药品的研发成功和使用等原因,员工医疗福利成本不断攀升,其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薪资平均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美世的《2007年美国雇主资助的员工医疗计划调研报告》显示,在2001~2003年中,美国每年员工人均医疗成本呈现惊人的双位数的增长。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美国的企业在过去几年里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来控制医疗成本,员工人均医疗成本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逐渐回落并稳定在年增长6%的水平。
纵观近年来美国企业在控制医疗成本方面的尝试和实践,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成本转移策略、消费者导向策略和员工健康管理策略。
成本转移策略是指企业在设计团体医疗福利计划时,通过让员工分摊一部分成本,或要求员工在每次就诊时个人承担一定比例或金额的医疗费用,或设置全年免赔额的方式,将员工医疗福利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种方式见效最快,并对员工医疗成本增长放缓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消费者导向策略是指企业在团体医疗福利计划的设计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自,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员工做出如何使用其医疗福利的决定,以及通过激励措施引导员工做一名精明的医疗消费者,从而达到医疗计划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消费者导向医疗计划(Consumer-Directed Health Plan,简称CDHP)”可谓是消费者导向策略的代表。许多大型美国企业允许员工选择参与传统的员工医疗福利计划,包括“优先供应商组织计划(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简称PPO)”和“健康维护组织计划(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简称HMO)”,或者参与新兴的“CDHP”。典型的CDHP是一个高免赔额医疗计划和一个雇主资助的“医疗报销账户(Health Reimbursement Account,简称HRA)”或“医疗储蓄账户(Health Saving Account,简称HRA)”相结合的计划。未使用的医疗福利资金可以累积到未来年度用于医疗费用开支,这样可以鼓励计划的参与者明智地使用累积的资金。如果员工使用该计划报销医疗费用,那么他需要承担一个较高的全年免赔额;如果他使用计划允许的预防保健服务,如年度体检、打疫苗、儿童保健等,则不适用免赔额。这样的计划设计鼓励员工采取更多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减少未来因疾病导致高额医疗支出的机率。如果选择“医疗储蓄账户”,存入账户里的资金是免缴个人所得税的,可用于支付退休后的医疗保险费。
虽然消费者导向策略操作起来比成本转移策略复杂得多,但美世的调研显示,许多企业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策略。美世2007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美国大型企业(指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企业)的CDHP的成本比PPO和HMO低得多。CDHP员工人均医疗成本是5903美元,而PPO和HMO分别是7429和7486美元。虽然CDHP和PPO相比最明显的成本差异原因是CDHP免赔额较高,但这并不是惟一的原因。年免赔额在1000美元以上的PPO员工人均医疗成本是6944美元,仍高出CDHP许多。
除了消费者导向策略以外,员工健康管理策略可谓是美国近十年来最流行的员工医疗福利成本管控手段。许多企业都相信员工健康管理策略有助于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员工健康状况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根据美世的调研结果,美国80%的大型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未雨绸缪,推行员工整体健康管理
有别于传统的医疗福利计划,员工健康管理策略强调的是整体健康管理的理念。传统的医疗福利计划只考虑在员工发生意外或疾病时为员工全部或部分承担医疗费用,而整体员工健康管理考虑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通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员工保持他的健康状态,规避健康风险;帮助已经存在一定健康风险的员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或消除他们的健康风险,延缓或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帮助患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员工通过合适的医疗和护理,减轻疾病症状,降低他们的缺勤率和医疗费用开支。
根据美世的调研结果,美国大型企业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员工健康管理: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ssessment,简称“HRA”)
有56%参与调研的大型企业提供的健康风险评估计划是员工健康管理的基础。它提供给企业关于员工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等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设计一些目标行为方式变革计划,如戒烟计划、减肥计划等,这些信息也可以应用于疾病管理和个案管理。当健康风险评估被个人重视时,它常常能有效地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几乎三分之一的大型企业和超过一半的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相信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慢性病的发生,因此尽早地协助员工改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有很严格的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的法律,企业不会得到任何员工的个人健康信息,但是仍可通过评估企业整体的健康状况来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
健康管理网站和护士咨询热线
企业会主动为员工提供信息,让员工可以更主动地参与自身的健康管理以及与医疗服务供应商有更好的沟通。78%的大型企业提供健康管理网站,76%的企业提供护士咨询热线。
疾病管理计划
疾病管理计划用于帮助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员工改善健康状况,减少住院或发生残疾的可能性。参加美世调研的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和86%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为一种或多种疾病提供疾病管理计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需要管理的疾病。
个案管理和临终个案管理
个案管理是员工健康管理计划的常见组成部分。76%参加美世调研的企业为患有多种疾病或病患情况复杂的员工提供个案管理计划。42%的企业提供临终个案管理计划。
如果没有员工和其家庭的参与,健康管理计划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许多企业同时也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员工如果完成了一次健康评估、参与或完成了一个特定生活习惯改变计划,或参加了一个疾病管理计划,都可以获得奖励。
实施员工健康管理计划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定的资金投入。55%的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表示采取了一定的方法来衡量员工健康管理的投资回报。衡量的方法之一是分析员工的缺勤成本。美世《2008年美国员工缺勤成本调研报告》显示,在美国由于员工缺勤导致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占工资成本的比例高达36%。由此可见,通过员工健康管理降低员工因疾病缺勤为企业带来的财务损失极其重要。
因地制宜,中国企业如何起步
美国严峻的医疗福利现状催生了创新的员工医疗福利管理方法和实践。那么,这些创新的方法和实践对我们中国的企业是否有借鉴意义呢?
中国大部分企业成立的时间还比较短,员工的平均年龄也比较年轻。但我们不可避免地能预见到,随着员工队伍的逐渐老龄化和医疗服务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的企业在不远的将来也会面临如何应对医疗福利成本上升、减少员工缺勤率、提高员工生产力这些挑战。有170多家企业参与的美世《2008年中国员工健康和福利现状调研报告》显示,88%的企业对员工现在和未来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50%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推出新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在中国,美世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设计和实施适合本企业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员工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管理计划诊断
首先对相关数据,包括员工结构、健康状况、目前医疗福利的使用情况、因疾病导致的缺勤率等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找出本企业员工中存在的健康风险。其次,对本企业现行员工医疗福利和健康管理计划进行逐项评估,诊断这些计划或措施对于评估出来的本企业员工健康风险来说,是否有很好的针对性,是否存在缺陷或不足。
制订员工整体健康管理目标
一套完整的健康管理方案通常应围绕以下目标制订:健康状态保持――让身体健康的员工保持健康状态;健康风险管理 ――帮助存在健康风险的员工发现、消除和管理他们的健康风险;慢性疾病管理 ―― 为患病的员工提供援助,控制病情,避免恶化;人身伤害管理 ――帮助受伤的员工尽快痊愈,返回工作岗位;疾病缺勤管理 ―― 确保缺勤的合理性和必需性,尽量帮助员工缩短缺勤的时间。
制订员工整体健康管理计划
最后,针对处于不同健康状态的员工设计一套整体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计划的有效性,最终达到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处于并保持健康的状态,帮助患病的员工提高出勤率和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康复医疗方案范文2
关键词 卒中单元 卒中 运动功能
资料与方法
入选病例为2004年3月~2005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127例,男70例,女57例;平均年龄57±7.5岁,使用随机数字化分组方法,治疗组64例,对照组63例。两组之间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入选标准:年龄30~80岁,发病时间为3天以内,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阳性体征,头颅CT提示有出血灶或者低密度灶或者在早期(24小时以内)没有异常影像改变,没有影响肢体功能的其他疾病,诊断符合1996年国家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1]。
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无定位体征和头颅CT影像学改变,有严重的肝、肾、心功能障碍,严重痴呆。
组织方案:①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及诊断,危重患者进入监护室,一般患者进入卒中病房;②主管住院医师对患者进行分级评估,接诊护士随机安置患者进入卒中病房和普通病房;③3天内在神经内科的带领下召开卒中小组会议,讨论病情,制订卒中计划;④对卒中患者者采用制订的标准化方案;⑤普通患者与卒中单元患者分别由两名副主任医师负责管理。
观察项目和评价指标:用(Barthel index)做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参照欧洲脑卒中评分表(ESS)评分评价肢体活动能力、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评价。
治疗方案:①卒中单元组: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积极进行病因追查;纠正高血糖,对危重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重症患者进入监护病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积;康复、心理、营养、教育分别由医生、责任护士、康复师管理负责。②普通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没有标准的治疗指南,治疗方案随机根据患者出现的情况处理,没有专业卒中小组,没有标准诊断、检查项目,康复、心理等作用疗法由医生开具医嘱执行。
统计分析:主要指标采用t检验然后分析。
结果
两组之间基础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临床评价:BI、ESS指标、患者家属出院时满意度、住院费用,两组之间各数据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P<0.05。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之后的90天随诊时间内没有出现死亡。
讨论
卒中单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和医疗管理模式,在循证医学分析中其效果优于单纯溶栓、抗血小板、抗凝治疗[2],是目前国际上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减少了以往以药物治疗为主的传统理念,重点观察了卒中患者在卒中单元内和传统普通治疗方案采纳以后,对生活质量、肢体康复方面的影响。卒中单元模式下,患者活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促进患者的肢体使用,ESS就是重点反映活动能力的指标,与普通、传统治疗方式比较有差异性。卒中单元内,卒中患者生活能力评价[3]指数较普通卒中患者有显著的改善,提示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更加有质量。卒中单元内含有心理治疗的内容,且其本身就是很好的一种心理疗法。这与其他医院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发现的问题:首先,传统的疗法和卒中单元标准化疗法有重叠的方面;其次,卒中单元中的内容丰富,可以继续扩大、扩展;第三,卒中单元制订标准方案时要有我们中国特色,可以在诊断后分析第一、第二诊断的概率化,如百分制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体现中医中药的特色医疗。另外,我们在运作卒中单元的过程中,感觉到时间不足、人员不足、经费困难等因素,需要我们发展卒中单元的内涵,加以解决。
总之,卒中单元的治疗方案是一种有效、经济、高效、合理的治疗措施,适宜于我们国家的医疗发展,是一种管理下的治疗模式,是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77.
康复医疗方案范文3
现代心脏康复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理疗”或“体育运动”,确切地说,运动仅是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一部分,非心血管因素,如心理、社会和职业因素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心脏康复是广义二级预防的一部分;心脏康复治疗学是近年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心脏、心理、康复、理疗及社会学等多学科合作。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分期
目前国际上通常将心脏康复分为3期或3个阶段。
第1期(第一阶段):院内康复。为发生如AMI或ACS等心血管事件的住院患者提供预防和康复服务。第2期(第二阶段):院外早期康复。为急性心血管事件后早期(3~6个月)的院外患者提供预防和康复服务,持续至事件发生后1年。也有人将第2期进一步分为2期,即在有监护条件下进行的康复称为早期,通常为12周;无需监护条件下进行的康复称为中期,持续至1年。
第3期(第三阶段):院外长期康复。为心血管事件发生1年后的院外患者提供预防和康复服务。
适用对象
适用于在既往1年内发生过以下心血管事件的患者:AMI/ACS,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稳定性心绞痛,心脏瓣膜修复术或置换术,心脏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
以往的各种指南(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AMI、非ST段抬高ACS、PCI/CABG、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及外周动脉疾病指南)均将心脏康复作为I A类建议强烈推荐。2007年AACVPR/ACC /AHA制定的指南主要针对冠状动脉疾病相关的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展开。
影响实施的因素
影响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实施的因素很多:患者因素,如患者拒绝接受等;医生因素,如判断患者具有高危合并症和(或)禁忌证,不适合康复等;其他因素,如医疗机构能否提供相应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服务、医疗保险及费用问题等。
实施早期院外康复计划的时机
对于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建议在出院后前1~3周即开始实施。
早期院外心脏康复/二级预防计划。
对于心血管事件发生后1年以内在门诊就诊的患者,建议立即开始实施早期院外心脏康复/二级预防计划。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的主要内容
康复医疗方案范文4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有效性;分析
糖尿病患者在周围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可致踝关节以下部位发生溃疡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足溃疡[1]。糖尿病足溃疡常见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者[2],糖尿病患者中有15%的患者可并发足溃疡,而并发足溃疡的患者中约有85%的病人需要采用截肢治疗[3]。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加重和恶化糖尿病的病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不仅治疗周期长而且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差,所以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极为重要。本研究应用康复新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资料采集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到来我院就医诊断糖尿病足溃疡并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46例,其中男:女为34:26,年龄66.54-69.2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患者的入选标准:①患者智力正常,无精神类疾病。②能够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③对本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了解并同意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有详细的联系方式,能够及时复诊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研究对象46人分为A、B两组,每组23人,A组患者选择接受医师的治疗方案:降血糖治疗+抗感染治疗+康复新液局部换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B组患者选择接受医师的治疗方案:降血糖治疗+抗感染治疗+采用常规敷料局部换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观察记录A、B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情况,待分析.疗效标准:依据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和自觉恢复情况制定评定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12月制定的有关标准拟效量化判断[2],显效:创面愈合80%以上,自觉症状不明显;有效:创面愈合40%-80%,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病变无改善或创面愈合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3.0对本研究中的A、B两组患者的治愈率进行统计学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情况 A、B两组按不同方法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情况整理成表,见表1。
由上表可知,对A组治疗方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率与B组治疗方案的有效率进行统计学x2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发展中一个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状,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4],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在造成糖尿病足溃疡的众多原因中神经病变、血管缺血性病变、细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三大重要病因[5],传统的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方法(降血糖治疗+抗感染治疗+采用常规敷料局部换药)以降血糖、抗感染、局部换药为基本原则,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对轻症糖尿病足溃疡有一定疗效,但对于重症糖尿病足溃疡则疗效甚微。
本研究将局部更换药物换为康复新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取得较好的疗效。由本研究结果可知,A组治疗方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率优于B组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使用康复新液代常规药物联合降血糖、抗感染等治疗措施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病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常规使用的治疗方式,因此,降血糖治疗+抗感染治疗+康复新液局部换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喜涛,许文灿,林沐丽.简易封闭负压吸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0):975-976.
[2] 吴航.康复新液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35 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640-2641.
[3] 汤娜.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7(2):13-14.
康复医疗方案范文5
1.1、一般资料
在本案例中的70例患者都是表现出下肢瘫痪,在治疗之前对全部的病例进行了临床诊断和颅脑CT证实,全部病例均符合脑中风诊断标准。在患者的授权情况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5例)。其中观察组中女12例,男2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5.5)岁;其基本病变部位:偏瘫肢体左侧18例,右侧15例,基底节区23例。其中下肢肌力等级0级13例、Ⅰ级10例、Ⅱ级20例,有膝关节疼痛者15例,肌张力偏高、肌肉出现萎缩患者12例。而对照组的女13例,男22例,在对比组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0±6.5)岁;其基本的病变部位为:偏瘫肢体左侧20例,基底节区18例,右侧13例。其中下肢肌力等级为0级15例、Ⅰ级9例、Ⅱ级16例,有膝关节疼痛者15例,肌张力偏高、肌肉出现萎缩者15例。这两组的患者在年龄、病变部位、肌力分级等方面的临床资料其可比性为(P>0.05)。
1.2、治疗方法
对观察组在运用对比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性训练与针灸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对比组就直接采用药物治疗:主要是运用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以及服用对脑组织功能恢复药物等。
1.3、下肢康复训练方案
在患者下肢瘫痪的早期:首先患者取健侧卧位,对下肢体从远端到近端进行伸、屈、外展、内旋、外旋被动训练;然后把下肢的活动幅度逐渐由小到大;同时对患者进行不间断的主动翻身训练;对双下肢进行搭桥康复训练;辅助患者进行上下床坐姿的平衡性训练;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例如:进食;洗漱;如厕等等方面进行训练。
1.4、下肢针灸治疗方案
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针灸治疗,我们在针灸时普遍采用头针与体针进行结合的治疗方案。头针治疗取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选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进针0.8-1寸,快速捻转行针,每10min行针1次,每次1min,共行针3次,1次/d,15次为1个疗程。体针取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下肢:足三里、梁丘、环跳、解溪、三阴交、阳陵泉、太冲风市、血海。
1.5、康复训练与针灸相结合的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痊愈的标准:前期的临床病症基本消失,下肢神经系统的功能基本恢复,下肢肌力达到5级标准,患者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能够单进行独立行走。效果显著的标准:瘫痪的下肢肌力能够提高到2级或者以上,下肢瘫痪部位神经系统的功能大部分恢复;基本治疗效果的标准:下肢瘫痪部位的神经系统部分恢复,但是需要人搀扶着行走;治疗无效果:治疗过后与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的变化。
1.6、治疗效果观察指标
对研究案例中的2组患者于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进行治疗效果评估,采用Fugl-Mayer工具对患者下肢的感知功能、运动功能的评估,同时对所以的研究对象进行生命体征平稳之后进行评估,也就是在治疗4周之后再次对患者进行有效评估。
1.7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3.0软件包中,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对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进行医疗效果评估,效果显效的患者有25例,占71.4%;基本有效的患者有5例,占14.2%;完全无效的患者有5例,占14.2%,总有效率85.6%。对照组效果显效的患者有12例,占34.2%;基本有效的患者有6例,占17.1%;完全无效患者17例,占48.5%,总有效率51.3%。两组患者之间的总有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康复医疗方案范文6
1.1临床资料
1.1.1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550例,来源于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山东省八家地市级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组(治疗组)和西医综合组(对照组)。治疗组275例,退出12例,最终进入疗效分析263例,男155例,女108例,年龄63.29岁±9.38岁。对照组275例,剔除2例,最终进入疗效分析273例,男171例,女102例,年龄63.52岁±10.20岁。两组患者在发病性别、年龄、职业情况、文化程度、开始治疗时间、既往病史、治疗前中医证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均衡可比。
1.1.2入选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属中经络者;符合西医急性脑梗死诊断,神志清者;以首次中风者为主,若为复中,则以往基本未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起始时间:脑梗死一般发病一周内,伴神志障碍或进展性卒中者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后即可开始;年龄在35岁以上,80岁以下。填写知情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度脑水肿者或昏迷等病情不稳定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合并严重感染或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者;严重精神症状、重度认知障碍、痴呆者;80岁以上,35岁以下;参加其他药物研究治疗者;中风病史并留有严重后遗症者;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康复持极消极态度,不能积极配合者。
1.1.4剔除和退出研究标准
不能坚持治疗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者;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纳入研究后,影像诊断提示出血转换,小面积的渗血不需退出研究,若发现大面积的团块状出血,则需退出研究,退出指征由各中心负责人决定;受试者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试验,提出退出临床试验;受试者未按时来院复诊时,应电话、信件等咨询理由,咨询其后的经过。
1.2治疗方法
1.2.1两组基础治疗
内科基础治疗: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降温治疗、预防合并症、神经保护剂等。常规护理:的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根据中风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心理康复:医护人员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做好思想工作。
1.2.2中医治疗组的治疗方法
中药辨证论治汤剂加静脉输注,风痰瘀阻证给予息风复瘫宁加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气虚血瘀证给予益气复瘫宁加生脉注射液;肝肾亏虚证给予补肾复瘫宁加脉络宁注射液。康复手法,以改良的陆氏中风病中医康复手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康复理论与实践技术,制定的系列康复方法。根据病情,采取由被动到主动,由简单到复杂动作,由生活能力训练到职业技能训练的步骤。针灸治疗,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采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
1.2.3西医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发病3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降纤治疗:脑梗死早期应用(特别是12h以内),适用于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者。抗凝治疗:起病48h之内应用。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无禁忌证的不溶栓患者在卒中后及早(最好48h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溶栓患者在24h后使用阿司匹林。
1.3评估标准及主要观察指标
1.3.1评估标准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第7天、第14天、第28天及第60天随访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MBI)指数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生活质量(SSQOL)评分。根据治疗结果,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费用,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
1.3.2主要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指数、FMA、MMSE、SSQOL评分、住院费用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数据t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取0.05,采用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入院时各项量表评分比较
2.2两组出院时临床疗效
2.2.1治疗28d两组运动功能严重程度
Ⅰ级(严重):<50分,严重运动障碍;Ⅱ级(明显):50分~84分,明显运动障碍;Ⅲ级(中度):85分~95分,中度运动障碍;Ⅳ级(轻度):96分~99分,轻度运动障碍;正常:100分。通过秩和检验,Z=-2.208,P=0.027,两组治疗28d后运动功能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2.2.2治疗28d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通过协方差分析,统计控制治疗前因素的作用,获得处理因素,P=0.004,治疗组较对照组Barthel指数在治疗28d具有统计学意义。
2.2.3治疗28d两组SS-QOL积分比较
通过协方差分析,统计控制治疗前因素的作用,获得处理因素,P=0.662,两组SS-QOL积分在治疗28d无统计学意义。
2.3两组院内死亡率、复发率比较
住院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死亡,随访期内两组均未出现复发。
2.4两组住院费用比较
经t检验,两组患者在药费、住院总费用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费、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住院费、检查费、治疗费等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两组的成本-效果分析
两组患者的成本包括住院费用、检查费用、治疗费用、药费等;效果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增加、运动功能评分的增加、认知功能评分的增加、生活质量评分的增加来表示。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