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理论知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理论知识培训范文1
摘 要 目的:分析PDCA培训方法在护士中医“三基”培训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1~3月进行培训的护士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培训内容有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专业技巧培训。对照组采用常规授课培训形式,观察组采用PDCA法培训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比较两组护士出科考核的理论与专业技巧得分。结果:观察组护士理论知识与专业技巧得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通过其全面、科学、灵活的培训方式,可很好的提升护士及培训老师的积极性,并有效提高护士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
关键词 PDCA;中医培训;理论知识;专业技巧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77
伴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中医护理技术有进一步的需求[1,2]。同时随着中医医院管理年的检查,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的相继活动,对中医护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我院不断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及落实中医护理常规,提高了对护理人员在中医“三基”方面要求[3,4]。我院采用PDCA循环培训方法在提升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方面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1~ 3月选择我院参与培训的护士64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6.00±3.10)岁。学历:中专37名,大专22名,本科5名。工龄:1年以内9名,1~2年15名,2~3年25名,3~4年10名,4年以上5名。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护士在年龄、学历、工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按照中医护理大纲制定好培训方案,主要内容
有:护士中医护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常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例如灸法、拔罐疗法、穴位按摩法、刮痧疗法、换药法、熏洗疗法、湿敷法、贴敷法、涂药法、中药保留灌肠法、药熨法、耳穴埋豆法、坐药法、敷药法、中药煎煮法常见的15项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授课培训形式。观察组采用PDCA法培训,现报道如下。
1.2.1 计划阶段(plan) 中医护理技能临床教学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护伤病意识、良好的操作技能、一定的创新能力。为此,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护士关于中医对疾病的作用、中医理论知识,后由护理部、护士长、培训老师结合教学大纲及培训经验,并依据问卷调查表,制定好教学计划,主要明确了培训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等。
1.2.2 实施阶段(do) 将为期3个月的培训计划表发放至护理部、护士长、及观察组的护士,具体见表1。
1.2.3 检查阶段(check) (1)情景模拟法。在实施阶段中为了更好的使护理人员理解临床实际工作,知晓护理工作的目的、意义、重点与难点,在每次技能操作的实践培训结束后,由培训老师随机抽取两名护理人员扮演患者及操作者,指定一项护理操作,在护理操作进行中设置一些障碍,深入考察护理人员的理论及临床操作的掌握水平[5,6],纠正护理人员的认知误区、护理操作误区,使其更好的掌握相关操作。(2)中期摸底测试。总计分为3次,时间分别为理论培训中期、技能培训中期(2次),考核内容为对已进行的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护理操作技能的摸底测验,对考核中护理人员存在的理论知识、专业技巧缺陷进行原因分析、重点加强,并进入下一个针对性的PDCA循环进行改善。
1.2.4 处理阶段(action) 处理阶段应当始终贯穿于上述的3个阶段中,紧扣着护士培训目标,通过日常的沟通、提问、模拟演练、中期测试、沟通、谈心等方式对护士存在的中医认知、基础知识、操作缺陷、心理问题等做到及早发现,并通过培训老师及护士长教学小组会议的方式,对培训中存在的不足及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及推广,并将不足之处运用到下一轮的PDCA循环中,以更好地实现提升的目的。
1.3 评价指标 考核分为2个部分:理论知识部分、专业技巧部分,考核时间为1周,第1天进行中医理论知识测试、第2~7天测评护理人员专业技巧(随机从15项常见中医护理内容中抽取1项),由4名培训老师和1名护士长考评,取5位评审老师的各项操作得分的平均值作为最后分数进行计算。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各100分满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3 讨 论
3.1 PDCA可提升护士学习、培训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PDCA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培训的目标融入于培训的实践过程中,从培训的每个细节出发结合护士的实际情况,中医的特色为护士的职业道德、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的提升进行了科学的设计,通过PDCA对培训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早的发现、有效的处理,在培训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及成功的经验通过教学会议的形式进行总结、分享进而实现以下3个目的:(1)任何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失败经验、不足之处都可进行有效的总结,并根据PDCA思想在后续的培训过程中进行有目的性的提升。(2)成功的经验通过分享的方式可以得到更大范围的利用,并通过文书的形式为下次培训提供有效的参考。(3)提升护士学习、培训老师工作的积极性。PDCA给了参与人员足够多的自由度,培训老师可以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并付诸更多的努力。
3.2 PDCA培训方法可提高护士理论及专业技能 PDCA是一个循环,最初设定好目标后通过既往的经验、科学的论证制定好实施方法,且在实际运用中有一套自我的反馈机制,可以有效发现在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并通过将发现的问题运用到下一个PDCA循环进行有效修整与加强,在中医技能培训方面也是一样。PDCA通过其科学、全面、灵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本次观察组培训后护士的理论得分、专业技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显示了PDCA在护士中医培训过程中的优势。
综上所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国粹,理应得到发扬,中医特色护理应更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并需要更多的临床护士的掌握,而采用传统的培训形式,很难做到有效激发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对护士进行更好的培训是医院管理人员、培训老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PDCA通过科学、全面、灵活的方式,可很好地提升临床护士、培训老师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护士的中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谢文晖,柏亚梅,周 霞.中医护理进展概况及思考[J].山西中医,2011,27(3):51-53.
[2] 欧文娟,邓远美.中医护理理论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7):269-271.
[3] 胡克萍,高少茹,谢冬群,等.中医护理培训小组的设置与管理[J].护理学报,2013,20(11A):17-19.
[4] 沈 勤.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65-267.
[5] 何 彬,王 汇.情景模拟法在呼吸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9-100.
[6] 沙 莉,张 慧,李向玲.情景模拟法在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43-1944.
技术理论知识培训范文2
【P键词】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培训;问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156-01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是放映数字电影的关键,为规范放映人员的行为,保证放映的顺利进行,需要对放映人员展开专业的培训,帮助其了解数字电影及其放映技术的相关内容,从而促进数字电影的健康发展。
一、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培训的教案编写
(一)教案编写内容。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培训的教案编写是培训的关键,因此,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把握好内容的结构体系。通常情况下,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培训的教案要涉及培训时间安排、培训的具体知识点、需要用到的教材、相应的配套练习题目、培训需用到的器材等,且对每一项内容都要有详细的描述,以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培训用到的放映机,要明确其放映技术、标准分辨率、亮度/对比度、投影距离等参数,并明确其功能配置、接口配置以及设备特点等内容。还需要将银幕以及放映机支架等的规格参数进行描述,让学员对放映设备有所了解。
(二)明确培训目标。培训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员掌握与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相关的知识,但具体到每一次培训,还需要明确具体的培训目标,从而围绕该目标展开培训工作。
(三)安排好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从教材出发,并根据教材做好教学讲义,在实际培训中,以学员实际的学习情况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练习题,在学员给出答案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答案的正确性。并且,在教案中,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指出实际的操作技能,并安排好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对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内容等作出详细描述。
二、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培训应考虑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要为实际操作服务。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理论知识的培训应突出主题,围绕主题将各知识点发散出来,并且这些理论知识应该是为流动放映的实际操作技术服务的。比如,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母版是一种数据文件,其产生于电影的后期制作中。在对这部分理论知识进行培训时,除了要突出放映母版的用途外,还需要将其制作过程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母版是在电影节目的数字后期制作完成后,在制作数字电影发行母版以及数字电影数据包的缓解中形成的,其组成包括如下环节:第一是图像格式的转换;第二是图像的压缩;第三是加密;第四是数据封装打包;最后是秘钥传送消息。只有对放映母版的制作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培训者才能理解其原理,从而熟练的进行实际操作。
(二)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培训的内容,是学习者实际操作的理论基础,因此培训者应该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每一知识点。讲解人员在培训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所讲的知识都要有据可依,只有其传递的知识是正确的,学员才可能掌握真正的放映技术,并在以后培训他人时,将知识准确地传递下去。比如,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主要是指用于农村、社区、厂矿、学校等流动、非专业固定场所、放映银幕宽度为4.5-7米的数字电影放映系统。如果培训人人员对银幕宽度的范围描述不准确,就会让学员对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产生误解,从而导致其在以后的培训工作中传递错误的知识。
(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训。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员掌握放映技术,能够在实际的放映过程中熟练地运用相关技术。因此,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最好是能通过现场演练来开展培训工作。并且,培训人员还应根据学员的现场反应,适当地调整思路,更换培训模式,从而提高培训效率。比如,在讲解多声道模拟音频输出时,应将其支持的左声道、右声道、左环绕声道等6种声道的名称罗列出来,分析每种声道的作用、性质,并在讲解到相应内容时,现场操作每种声道的设置,以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在实际操作时能灵活运用该知识点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才能让放映人员全面的了解与数字电影,及其放映技术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其熟练的开展放映工作,确保放映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教案编写的合理性,培训用于的准确性,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傅宏涛,杨敏.数字流动放映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电影技术,2014,(9):42-43+36.
技术理论知识培训范文3
目的目的探究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的68名护理人员在给予核心能力培训后,理论知识成绩、核心能力评分改善情况及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培训前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成绩明显低于培训后护理人员的理论成绩(t=15.439,P=0.000);培训后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评判性思维、科研、人际关系、法律伦理实践、领导能力、教育咨询等各项核心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人员培训前(P<0.05);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护理不良事件率明显低于培训前不良事件发生率(X2=15.55,P=0.0001)。结论核心能力培训有助于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的整体素质,可以显著提高护士在理论和实践水平上的发挥。
关键词: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培训;理论和实践水平
随着医疗保健体系的完善,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也成为基层医院的重点提高对象[1]。以往在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多数重在实现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而有关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度较低,这对临床护理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故此,我院对在职的护理人员进行较为全面的培训,旨在为培养护理人员专业的核心能力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的68名护理人员,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为22.9±1.1岁,工作年限1~3年,平均为1.1±0.2年;文化程度:中专53例,大专13例,本科2例。
1.2方法
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培训方法:床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培训:以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际操作过程,由高年资的导师带教,实行一带一的学习方法。理论知识教育让导师定期开展讲课,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参加,实践技能由学习的护理人员主动上手实践完成。通过积累,每个月进行临床理论和实践技能考试,对于考试成绩较低的护理人员再次进行强化培训。②评判性思维和科研的培训:此项的培训主要在跟从导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掌握,在导师的带教下明确正确的是非观,培养科研思维,增强科研课题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善于发现科研项目。③人际关系培训:一方面是培训与导师和同事的人际关系,积极处理手头工作,积极与导师、其他护理人员交流,建立联系群,互相学习护理知识,对一些新技术、新知识多请教,另一方面学习导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模式。④领导能力培训:珍惜每次导师讲授的机会,观察导师的组织能力,包括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方法、组织参与病房查看管理等工作。⑤教育咨询培训:建立知识共享群,添加所有护理人员,鼓励护理人员尽可能的网上学习,积极交流疑难知识,分享网上医学知识,相互学习,对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积极反应,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⑥法律伦理培训:熟悉有关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护理人员合理处理与患者之间的问题,耐心指导,良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做好其他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关系。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所有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理论知识成绩分数,核心能力(包括临床护理、评判性思维、科研、人际关系、法律伦理实践、领导能力、教育咨询7个方面)评分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包括非计划性拔管、用药错误、院内压疮、跌倒和留取标本错误)发生情况。核心能力评分由7个维度组成[3],共56个细则条目,每个条目满分4分,3~4分为高核心能力,2~3分为中核心能力,小于2分为低核心能力。理论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由本院高年资护理人员制定。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a=0.05为标准,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理论知识成绩的变化情况
培训前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成绩为66.2±8.8分,培训后理论人员的理论成绩为89.9±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39,P=0.000)。
2.2护理人员培训前后核心能力评分的改善情况
培训后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伦理实践、领导能力、教育咨询均明显高于护理人员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人员培训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护理不良事件率明显低于培训前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5,P=0.0001)。
3讨论
基层护士的在职培训由于受条件制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没有较为全面系统的在职培训方案;其次,在职护士由于学历背景较低,对于临床护理技能的认识也不足[4]。基层护理人员缺乏对临床护理流程方案,正确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科研思维的确立,同事和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医疗纠纷避免和处理问题等核心能力。故此我院结合上述情况制定了有关临床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培训、评判性思维和科研的培训、人际关系培训。涵盖领导能力培训、教育咨询培训和法律伦理培训等方面,结果发现培训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成绩得到提升,培训后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评判性思维、科研、人际关系、法律伦理实践、领导能力、教育咨询等各项核心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研究结果与曹仙霞等医师的类似[5],说明合理的核心技能培训对于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水平有重要帮助;且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护理不良事件率明显低于培训前不良事件发生率,这对于避免临床医疗失误,预防医疗纠纷意义重大。
作者:梁艳媚 单位:广东省德庆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刘赛平,孟宇.基层医院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6):56~58
2林少虹,刘素敏,叶海燕,等.分层次管理模式下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组织和实施[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3011~3012
3王玉荣,张洁婷.护士核心能力读本[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135~137
技术理论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训化倾向;标准;承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03-03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教育规定出某些活动或过程必须符合三个标准:第一,价值标准,即教育要采用道德上可接受的方式教授有价值的东西;第二,知识标准,知识的深度、全面发展中包含的知识的广度以及“善的知识”构成了教育;第三,过程标准,即采用合理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习者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从而以自觉或者自愿的方式进行学习。[2]
因此,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职业教育是正规的、系统的、有组织的教与学的活动,它符合教育的三个标准:以合理的教与学的方式教授价值、教授知识,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即“出于内在动机,具有全面知识,而追求事物内在价值的人”[3]。职业培训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某种技能或者特定的知识而进行的一种短期的培训,是一种带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的短期学习。
二、高职教育培训化倾向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高等教育意味着培养出来的是具备高等知识的高级别人才,职业教育意味着其培养的人才具备特殊的技术与技能。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备高等知识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甚至是专业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具有创新性、发展性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培训化倾向,追求短期的功利性目标,就知识传授来说,将教育的目的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知识或者技能的习得,轻视原理或者理论的学习;就价值教授来说,轻视道德教育;就教学过程来说,缺乏对学生自觉和自愿学习的启发与引导,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培养目标出现了偏差,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更谈不上培养高技能人才。”[4]
三、高技能人才的特质
高技能人才除了完成常规任务之外,面对复杂的实践情境能进一步完成复杂的技术任务,总的来看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自我完善,达到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第二,具备高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情境中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异常的所有任务;第三,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能够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提高效率,对于工作任务要求的提高、条件的改变甚至延伸的工作等都能够应对自如;第四,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工作中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任务,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组成了强大的实践智慧,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意外的情境,具有做出重大决策或完成重要任务的潜力;第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领域,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四、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
当前,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持续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只有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才能完成这个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特质决定其培养模式必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为基础,在知识传授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
第一,加强道德教育。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道德教育是教育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征之一,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活动。“教学是一种道德实践,这一观点是世界上对教学工作最具生命力的理解之一……教学活动本身充满着道德意义……”[5]“教学既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行为,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活动,教学的这两部分内容是绝对不能分开的”[6]。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康德认为,教育就是要使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支配行动道德的人,也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摆脱自然欲望的束缚而变得富有教养,从而塑造出“文化—道德”人来[7];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情操,坚定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8]。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真正的、必要的目的,是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教学中教书和育人是紧密结合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目的。因此,无论从教育的本质还是教育的目的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以道德教育为使命,注重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肩负着职业道德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到社会关系及社会风貌;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第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并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技术人员成长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实践实习同等重要,“一个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是能够理解特定的作业所需要的特定技能,而是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能够处理各式各样材料的那种手、眼、心经过系统训练所学到的需要具有适应性的一般技能。”[9]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能够理解不断变化和复杂化了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智力和知识,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科学知识理论方法对人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直接,在生产过程中,知识型技能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人们把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直接运用到生产活动中,为企业创造价值。
教育不是训练,高职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获得某种特定的技能,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如今,应用技术飞速发展,学生在学校期间学到的新技术可能到了毕业的时候已经被更新的技术取代了,并且企业需要创造性的开发研究才能发展,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担此重任。学校应该是理论知识获得的主要场所,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从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转向以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为主,而新的应用技术可以通过在企业部门接受继续教育获得,所以应用技术的教育应该由企业部门完成。如日本的横河电机公司,1951年建立,1952年开始初期的企业内培训,形成了公司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及其他措施在内的继续教育体制,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科学技术水平,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销售额、纯利润、专利数比培训前增加了好几倍。因此,企业内培训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各司其责,才能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理论与实践并举,首先要帮助学生认清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转变轻视理论、“理论无用”的思想观念;其次要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缺陷,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逐渐引导他们自觉学习理论知识;最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联系起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启发他们去探索、发现现象背后的原理、理论,拓展他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让他们参与到实践课题研究中来,带领他们做开发性的研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愿望。
第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根据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个体取得生活上及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具备三种智力: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及实践实训中都注意到了学生的分析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智力常被忽视。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反映在技术工作中就是技术工作者的技术创新能力。创造性智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个人才能及经验积累到一定量之后产生的质的飞跃,而这一切需要以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及融会贯通,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满堂灌”的现象,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敢于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挑战的勇气。
第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工作性质使他们面临复杂的工作情境,需要他们开发性的、创造性地劳动,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他们必须加强身心素质的锻炼,使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化的工作情境。
五、结语
教育不是训练,而是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这是教育的使命所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承载价值标准、知识标准、过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3]【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邬冬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孟庆国.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
[5]Hansen, D. T. Teaching as a moral activity, in V.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th edn[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1.
[6]E. Campbell Connecting the ethics of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M].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7.
[7]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8]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日】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王立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The Training Tendency and Conduct Criteria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Yuan-yuan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05, Hubei Province)
技术理论知识培训范文5
(广西柳州市会计事务管理所,广西 柳州 545006)
摘 要:本文针对会计考试推行无纸化后考试后考证通过率低的情况,分析无纸化考证的特点和现有会计专业技术培训的现状与不足,对会计培训中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会计培训方法来实现参训学员会计专业技术能力提高与会计考证通过率提高的双项并举,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会计培训;会计考证;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99-01
收稿日期:2015-02-08
作者简介:项亚南(1969-),女,河北承德人,本科,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一、会计专业技术考证培训的现状与不足
1.全面推行会计无纸化考试后对会计专业培训的影响
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全面推行无纸化考试,一方面提高了会计技术证书的含金量,使会计专业技术考试能够更公开、公正、公平全面地检验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考试的获证难度。会计专业技术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后,考题量增大,考点分散,对考生复习有影响,对以往的只抓教材重点,盲目押题已经不适应无纸化考试的要求,无纸化的考点遍布全书,由于考试随机组题,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可能出现。如果不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难以顺利通过专业考试。
2.参加会计专业技术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考证培训面向社会,参加会计考试培训人员来自社会的各个行业,有本科毕业的也有初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在单位从事财务工作,也有的属于非财务工作人员,由于各自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每人素质也各不相同,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差别较大;另外年龄差异也较大,小的十七、八岁,大的有四十多岁,对会计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培训模式改革极具挑战性。
3.原有的会计培训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的会计专业培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培训教师“一本书、一只笔”走天下,教学中只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究味比较浓,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不考虑参加培训人员的素质差异和层次差异。同时还存在对学员不懂的地方若当堂不跟老师请教的话,课后无法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情况,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学员学习兴趣逐渐尚失,影响了培训效果。
4.忽视了会计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会计专业考试培训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未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专业培训中,因此,难以实现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改革会计培训方法和模式
1.推广案例教学注重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深度交融
实施会计培训方法和模式的改革,首先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讲授模式,将专业技术知识与会计实际工作处理相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改变以往枯燥抽象的理论教学以及理论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导致学员被动学习,所学知识不够扎实和巩固的现状;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会计实践情景引入课堂,给学员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深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会计专业知识。
2.重视学员素质差异加强会计专业知识点与知识面的融会贯通
教师要重视学员的素质差异,根据无纸化考试的要求和特点,将会计专业考试的每一知识点深入浅出,讲深讲透,并与整个考试教材内容的学习相融合,前后呼应,“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讲授中给学员做到既学习到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记忆方法,又能将它与整个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对会计专业技术考证内容做到知识点全覆盖,不划重点不押题,不留死角。
3.应用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活动
在会计专业培训改革中要充分应用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PPT、MP3、网路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培训内容进行录音、录像,给学员能反复的收听收看,使他们能够根据各自情况,有选择性地不断重复学习以弥补他们在学习中的差与缺,直至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Q群、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加强师生课后的学习与辅导,一方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往课前和课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无法沟通与交流学习的尴尬局面,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学互助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景象,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4.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专业培训之中
在会计专业技术培训中,适时加入“诚信”、“敬业”、“廉洁自律”、“坚持原则”等方面的职业道德内容,使学员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从而达到整体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开展会计专业培训改革的前提条件
1.重视培养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
要顺利开展会计专业培训改革,首先是“人才”的培养即要重视培训师资队伍的培养,只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带来的一流的教学水平和一流的培训质量,因此要创建良好的师资培养环境鼓励培训教师积极参加新的各项财经制度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加强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创新,探索出更多实用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提高会计培训质量。
2.实施多媒体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建设多媒体信息化教室,将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白板等引入教室,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化教学,多样化教学,提升专业培训质量。
技术理论知识培训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3月于我院骨科实习的104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9~22岁,平均(20.34±1.25)岁,其中95名大专生,9名本科生。根据带教方法的不同分为各52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护生的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即由带教老师负责讲解相关护理方法,护理注意事项等,包括骨科护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即时讲解,实习结束后对护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带教实习时间为4周。观察组采用阶段式带教培训方法:根据4周的实习时间制定带教计划,第1周安排护生对骨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基础护理理论进行学习,并对护理实际操作进行初步了解;第2周需进一步安排学习骨科的护理知识,并对实际操作技能做到熟练的掌握;第3周运用护理程序,教师指导护生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满足患者的需要,培养护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周教师与护生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护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或者相关操作难点进行详细的解答与指导,加深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相关护理技能的操作与应用[4]。带教实习时间为4周。
1.3观察指标
4周实习结束后,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骨科护理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表进行评价,每项评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掌握更好。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周实习结束后,经过考核,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生的骨科护理理论知识评分分别为(96.32±2.14)分与(89.19±3.94)分,而护生操作技能评分分别为(93.59±4.20)分与(84.20±4.11)分,观察组护生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生在踏入真正工作岗位前所进行的临床护理的实习作为重要的阶段,能为护生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实习阶段所采用的带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护生的理论知识的运用,尤其是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均产生影响,从而对整个护理队伍的建设和质量产生影响[5-6]。在以往骨科护理教学中,对护生多采用经验式教学,没有系统的对护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养,不注重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不注重与护生的沟通与交流,忽略了对护生独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阶段式带教方法能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推进教学计划,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使护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激发了护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方便了护生的学习,使其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同时调动了护生间的互动性;带教老师也可以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病例对护生进行操作培训,根据护生的技能掌握以及护士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做到个性化培训[7-8]。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护生采用阶段式带教培训方法,在4周实习时间结束后,其骨科护理理论知识评分与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采用传统带教方法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阶段式带教方法的优越性。总之,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生的护理理论与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护生更好的适应骨科护理工作。
作者:韩书环 马巧灵 李三华 单位: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赵泽艳,邹家柳.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44-145.
[2]程晓红.ICU专科护士护理带教模式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33):300.
[3]孙晓光.专业集中规范培训对骨科新护士综合能力的影响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297-298.
[4]孙雪婷,高洁,马语莲.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6):821-822.
[5]李克群,蒲静.阶段式带教入科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7):120.
[6]吴莉青,刘艳,孟杨,等.应用阶段递进式带教计划培训护理本科实习生的教学效果[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4):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