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1
《英美概况》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生活、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科学教育、文学作品、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纷杂的内容和大量的信息给具体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传统的《英美概况》课程教学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该课程容易上成精读课,因为课本为全英文,出现很多语言点和新单词,课堂教学便主要围绕这些语言点展开;二是容易上成阅读课,不讲语言点,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然后回答书中内容提出的问题,形式和阅读课程的教学很相似。这种教学手段单调,过程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性;三是教师满堂灌,对每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介绍,学生只需听讲,无需参与发言,只是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知识获取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困难。教师面临一些棘手问题,若要上好这门课,教师除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须对英语国家的国情有较深的了解,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二、任务型教学法及其特点
作为一种以交流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展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在“做中学”,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经验和知识水平为基础。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完成教师设计的真实任务,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于学生顺利完成任务非常重要。学生不但能够从中经历真实的场景,亲身交流并参与到各种任务中去,还能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方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同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对其所运用的教学法有充分的了解,在课前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虑任务的类型、主题、性质等因素,还需考虑任务实施的条件,任务前的活动和任务后的活动。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小组活动和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且还是活动的引导者和鼓动者。
任务型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个人对语言学习的自信心以及语言使用流利性的提高。现代语言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自治为本,教师引导为辅,达到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各项技能的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任务,学生自行运用其语言知识完成任务。任务型教学法突出课堂的真实性和社会化,强调以任务来驱动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以及重视学习者是用目标语做某事或处理有关矛盾等。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产生教学观念和认识上的转变,反应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
第一,以培养能力为教学目标,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尽量贴近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
第三,教学过程任务化,任务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尽量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
第四,教学情境社会化,在贴近社会真实情境中使用目的语进行讨论,用最典型的材料作为任务的话题;
第五,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进行纠正,尽量鼓励学习者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的是在“干中学”、在“用中学”的学习模式,它提倡的是学习者主体参与课堂学习的实践性、课堂语言学习和课外语言激活的密切联系,而英美概况是一个知识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在英美概况教学中,是非常好的一次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的过程上,同时,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根据任务型教学法和英美概况课程的特点,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教学:
(1)任务前阶段
任务前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了解学习内容,设置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精神的课堂环境,突出强调“做中学”和“用中学”的特点。比如:学习各国地理知识时,可给学生分发地图,让他们先自行根据自己的地理知识仔细观察并研究;学习历史时,可让学生复习并查找有关的历史事件或印象深刻的逸闻趣事等;学习社会文化时,可让学生就艺术、体育、生活等方面查找资料。
(2)任务中阶段
任务中阶段是整个课堂活动的重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期待。在课堂上,学生会把自己预先准备的材料知识和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结合起来,复习已知获得新知,并通过任务表现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化知识了。
任务中阶段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分组,根据课堂内容以及学生兴趣进行分组,来完成此次任务。
第二步,策划,学生要为第三步要完成的任务做准备,搜集相关知识。教师在此阶段可以先给学生们提示重要信息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三步,汇报,教师让这几个小组汇报成果,学生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评分的方式参与其中。
(3)任务后阶段
任务后阶段主要是讨论和总结。任务后阶段主要有几个教学目的:
第一,提供重做任务的机会;第二:让学生对此次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思;第三,提醒学生注意语言形式,尤其是在任务过程中有问题的语言形式。在完成任务后,教师应该要组织学生对本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任务,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作一个旁观者,要让学生成为主体。总结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可以从任务的设计、执行到最终完成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加工,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英美文学课程 困境 建议措施
一、引言
2014年2月26日,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提到“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随着政策落地和推进,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也引起了舆论热议。“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让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学校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水平,以培养出知识运用和转化能力强,职场适应面宽,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出的人才不但应该具有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还应拥有健全的人格、一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对人类精神和心灵的启迪与洗礼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无论是理性的启迪还是感性的润泽,它们都让人滋生出一种可歌可叹、可圈可点的冲动与激情”[1]。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因此,学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不应忽略英美文学等人文学科课程的建设。
二、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尽管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提到“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和基本知识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2],明确规定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地位及功能,但在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今天,英美文学课程已经沦落到被边缘的地位,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和现实原因的。
1.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中国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国人的思想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刺激下,大学生的就业从传统的分配型转向了市场选择型;随着大学的大范围扩招,以往的大学专才或精英的培养模式也逐渐变成了现如今的通才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出于对未来和职业的考虑,越来越多英语专业的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更具实用性的课程,完全忽略了英美文学等知识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自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随着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获得变得日渐容易,学生中逐渐出现了严重的浮躁情绪,很少有学生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品读那些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更不用说在阅读之后进行思考,锻炼独立自主的思辨能力。
2.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不合理。
按照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英美文学的授课内容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校能够按照《大纲》的要求开设以上相关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相当一部分高校只在大三才开设英美文学课程,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开设一个学期,每周两节课。然而,英美文学包含的内容是异常丰富的,既包括文化历史背景,又包含作家生平、作品简介及作品主题思想,还蕴含各种文学流派及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常识,要把所有这些都融入到教学中,每周两节课的学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多文学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整整九十分钟,讲得口干舌燥,不敢浪费一分一秒,希望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学效果甚微。另外,大部分高校选用的教材多以“文学史+作品选读”的形式为主,这也使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重视对文学史的梳理,那么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所能掌握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史实性常识,对于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接触甚少,不利于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着重分析文学作品的选读,那么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了解只能是一些孤立的、片段式的记忆,缺乏完整性和逻辑性,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教学方式太过传统。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只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即使有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也只是节约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把板书内容转移到了屏幕上。在学习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首先从历史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主题、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等。这种教学方式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教师讲得累,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有学者把英美文学课堂概括为“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3]。由于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课堂上灌输的知识,几乎没有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认为该课程乏味无用。另外,由于英美文学课程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教师的备课任务重,加上高校繁重的科研压力,使得教师无暇顾及教学方式的创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为了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外语人才,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1.改变思想,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学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是什么?大学的理想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见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否则大学的质量就会降低。”[4]西方自近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关于大学理念和功能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之争。伟大的人文主义者红衣主教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在于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5]很明显,纽曼心中的大学不是科研场所,而是教学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保存文化的殿堂。与纽曼持截然不同观点的是德国柏林大学校长洪堡,他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知识而非教授知识。”[6]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理念应随之不断发展。克拉克・克尔就认为:“大学应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在强调大学功用的同时,也要加强通识教育,不能忘掉人文的理想。”[7]文学教学就是加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能不像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一样具有实用性,也不能对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传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对生活和工作无限的激情、灵感和动力;了解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通过对比与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这也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2.改善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学时。
笔者在前面提到过,英美文学课程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包含内容广,只依靠大三每周两节课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挽救英美文学的边缘性地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学生们获得学习资料的方式和途径增多了,因此可以适当减少传统上需要老师带领进行训练的课程,比如听力、阅读等,只在大一学生刚入学时进行一个学期的指引即可,这样就可以为学生节省进行文学阅读、思考与批评的时间。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进行改善。因为英美文学课程的历史跨度大,包含内容广,所以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逐渐将英美文学的相关课程渗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比如可以在大二开设英美文学史及英美国家概括等背景介绍型的课程,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历史发展、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从而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扩大阅读面。有了大二的阅读基础之后,从大三开始要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在这个时候,开设基本的文学理论批评课程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没有这些文论的支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只能是感性的、个人的、浅显脆弱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有了理论的支撑,能够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改革教学方式。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先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次都提前布置好下节课的任务,鼓励学生收集尽可能多的背景介绍、作家生平、写作特色等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高校教室中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为英美文学等课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到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筛选、提炼、总结,然后制作成课件。这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能以一种更直观、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由于很多名著作品都改编成了电影,教师也可以找出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播放改编的电影。比如在学习西奥多・德莱赛的《嘉莉妹妹》时,分析完小说中浓重的自然主义倾向,可以让学生欣赏电影版的《嘉莉妹妹》,把原著和电影进行比较。这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可以把英美文学和中国文学进行比较。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把这两种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研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时,就可以把这首诗和中国的爱情诗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可以得知,两种文化的爱情诗中都有“海枯石烂”这一表达方式,这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但同时中西方的爱情诗有很大的不同,彭斯在诗中热情洋溢地赞美了他的爱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直接奔放的;而中国的爱情诗却一般比较含蓄内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能够加深学生对中西两种文化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四、结语
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将重点放在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上,却仍然不能忽略英美文学课程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巨大作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新形势下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提上日程。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们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充分发挥英美文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曹莉.永远的乌托邦:西方文学名著导读(插图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王春晖.高师院校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2):119-122.
[4]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150.
[5]约翰・亨利・纽曼.何曙荣,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
[6]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104-107.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ESP 需求分析 课程设置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大学英语包括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两部分。然而,全国大部分高校目前仍然未区别对待基础阶段与应用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两年的基础阶段教学为主,学生修完两年的课程,考试合格后,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就中断了。陆秀英(2010)指出: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教学是“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将来职业与自身发展需求的保证。
关于开设什么样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马武林(2011)指出,国内学者对后续课程的设置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方向:(1)专门用途英语,即ESP(蔡基刚,2004;2010),其中ESP又分为EAP(学术英语)和EOP(职业英语)。(2)分科英语(蔡基刚,2010)。(3)大学英语通识(王哲,李军军,2010)。马武林总结道:三个方向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是都主张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应该是基于内容的英语学习课程,差异是前两个方向强调大学英语的工具性,第三个强调大学英语的人文性。蔡基刚(2010)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鲜明地提出工具性目标,因为工具使用是显性的,素质教育是隐性的,在突出其为社会、为科技文化发展服务的同时,学习者的人文素质包括科学素质会随之提高。由于我国各个学校的不同特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应该三者并存。
鉴于此,笔者拟结合学生的需求分析和ESP理论,结合我校实际,就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提出设想。
二、ESP教学研究回顾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 Waters,1987),如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文献阅读、科技英语等。
Strevens(1998)提出了ESP英语教学的四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应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具体可以分为:(1)职业英语即EOP/EV(English for Occupational/Vocational Purposes);(2)学术/教育英语即EAP/EEP(English for Academic/Educational Purposes);(3)科技英语即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蔡基刚,2004)。
三、学生需求分析概述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学习英语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历程,当然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开阔视野充实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而且应该培养优良的文化素质,做到学以致用,用得恰当。因此,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学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与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侧重点。
一、确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辞海》云:“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具有地区差异,因此具有传播文化和道德观念,传承文化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不同语言从表面看是形式的不同,即语言规律性、稳定性和脱离语境而单独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不同;就其本质来说,还是语言功能的不同,即其表现的交际意义的不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这种差异。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单纯学习语言,是不能保证有效、无误的沟通和理解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融语言与文化及人文精神为一体,应该对英语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文化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形成鉴别不同文化的能力。“这种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就是跨文化意识(Cross— Cultural Awareness or InterculturalAwareness),也称文化敏感性,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因素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际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1.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导入
众所周知,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语学习理应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在大学里,不少学校已经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有《英美国家概况》、《美国社会与文化》和《英美文学选读》等课程,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而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也应主动发现,逐步积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种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说,教师在讲解“weather'’这个词时,英语论文 可有意识的举这样的例子:“weatherthe storm”(战胜暴风雨),“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这些都是英语中的习语,学生会觉得比较有兴趣去学习和记忆,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习语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关的,而且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海洋及航海有关的习语,这样就会启发学生联想已有的地理知识,顿悟原来英国是个岛国,所以英语才有这个特点。如此一来,学生无论对英国、英语还是“weather”这个词,都会留下深刻印象,既学到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国国家概况的了解,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讲解翻译时,遇到“像头蠢猪”这样的话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做,相信很多同学会翻译成“as stupid as a donkey”,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从字面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pig在中国人心中是好吃懒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笨的跟猪一样”、“猪脑子”等等说法表示对猪的蔑视,然而,事实上很多美国人对pig偏爱有加,甚至以pig做宠物,认为它们聪明、温顺、通人性,所以英语中往往用“as stupid as a donke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学生经历了把donkey和pig搞混的笑话,就避免了在以后的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这类尴尬。还有“He works like a dog"这样的英语句子,如果学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对狗钟爱有加,就会把这句话译成“他像狗一样工作”,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这句话是对一个人工作的极大肯定。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一门语言必须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在平时上课时,教师可逐步向学生介绍一些日常交际中的习惯,比如在英美国家,每日与熟人见面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寒暄,通常点头打招呼,做告别等,这被认为是最简便、礼貌的致意动作。在听报告时,中国人喜欢低头倾听,而英美人士会注视对方鼻子以上的部分,这是在表示礼貌和倾听。人们常说“出国问禁,入乡随俗”,这都是跨文化意识的体现,了解了这些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轻松应对,做到礼貌得体。
2.重视英语变体
虽然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但随着英语全球化发展,它都带有了本土文化特点,出现众多英语变体,发展成_门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语言。例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 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 dialects)。还有社会结构引起的语言的层次变体,不同社会阶层和集团在语言使用上是有差异的,比如ain’t是居住在美国南部的黑人的方言,如果在纽约等大都市里听到这种语言,我们就会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大都处于社会底层,遭受歧视。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留学生论文英语学习是国际通用语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具备在汉语文化和汉文化之外的文化现象间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材中所选文章和题材涉猎广泛,其中不乏有英语变体的出现,尤其是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遇到这些变体时要特别提及指出,并向学生简单介绍英语中存在的各种变体,鼓励学生去接触不同变体的英语,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比如推荐给学生难度适宜的不同民族的英语原著,建议学生去听不同英语国家的音乐,看他们的影视作品等等,这样在以英语为媒介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才能使学生从容面对文化差异,顺利进行交际。
3.合理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
语言学家弗里斯提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该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只有强调异域文化才能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掌握异域文化,也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被渗透异域文化的同时,不能忘了对汉语文化的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工作总结 不仅要结合自己所用教材内容及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充,还应进行文化间对比与分析,与汉语文化知识及表述方式进行比较,留给学生辨证思考的空间,不至于盲目全盘接受或否定。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习俗,相反,不管是在群体间还是个体间,跨文化交际总是两种文化接触,冲突,协调的动态过程”。我们没有必要放弃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习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协调的情况下,达成谅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有效吸收外来文明,并努力把中国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5
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分析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以时间为线索,对人物的出生背景、代表作品、写作风格进行记忆,而且如果课程设置比较少的话,每星期一次课,半个学期就让学生掌握英美文学的全部内容,这样是绝对谈不上文学赏析的。事实、历史的不断罗列,只能让学生感到疲倦和乏味,有的时候甚至出现对事实的混淆,感觉上学了很多东西,但其实没有对任何一个作家有深刻的研究,甚至等到学完了全部内容,连一本经典原著都没有读过。在最后的考核当中,也只是对一些作家、作品进行记忆性的考核,根本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是否通过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真正提高了文学素养和语言的运用水平。针对英美文学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由于传统教学方式能够利用的工具只有黑板和粉笔,因此,英美文学这一类原本画面感很强的课程最终只能体现在黑板和教材中,教师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很小,学生主要依靠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则或多或少丧失了在学生中的威信,这种方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英美文学具有两面性,它既罗列了数不清的作家和作品,堆积了大量的信息,同时又包含了很深厚的文学色彩,为了体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文学性和生动性,教师需要一种生动的手段去体现课程的特点,否则,文学便成为了停留在纸片上的文字,学生也很难通过单纯的文字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制作课件、查找网络资料也是学习的过程。对于教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特别是以前没有接触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师,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主要来自于自己在学生时代学习的内容以及多年来积累的知识,但许多文学类作品的评论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因此教师的知识也需要不断的补充,掌握前沿的一些理论和看法,这对于文学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学生可以使用的资料主要是教材和练习册,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如果需要评论一部文学作品,学生往往只从有限的资料出发,思路得不到扩展,评论的内容也相对狭隘。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学生可以搜索到很多资料,了解不同的思路和评论,对于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十分有益。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的四个主要特征为:集成性、可控性、交互性和数字化,借助于这些特性,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文学、声音、图像、视频,而是主动地进行检索、提高和回答,这种特点远远超过了普通书籍和录像带的内容,因此被广泛使用于教育领域中。多媒体的技术构成包括:音频技术、视频技术、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大容量光学存储技术、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技术、媒体同步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六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多媒体CAI应用、多媒体创作系统、多媒体核心系统、多媒体输入\输出控制接口、多媒体实时压缩和解压缩、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多媒体的内容丰富,它将视频、文字、音频等传统课本无法涵盖的内容汇集一体,对于以往只能用口头或文字描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将其动态地展现给学生。特别是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原声资料、文学作品、背景介绍等内容,通过视频或音频展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生动形象地了解授课内容。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能供教师使用的工具主要就是黑板、教材和练习册,多媒体教学却有效地解决了这个信息量不足的问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功能的不断强大,它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因此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容量和极大的共享性,它在教育领域中的优势体现得更为突出。多媒体可以营造优美、高效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更有灵活性、实效性,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多媒体因其便捷、高交互性的特点,能有效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节约了上课记笔记的时间。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无形中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多媒体教学可以合理地将色彩、声音、动画及视频进行统一,色彩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压力,缓解紧张的情绪;文字可以用来突出课程的主题,增加课件的美感;动画可以将静态的文字动态化,增加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图片和影音则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给人美的享受,这些方法都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根据以上对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并结合英美文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多媒体技术综合思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将其应用于英美文学的教学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课件也非常便于资料的归类整理和信息综合储存,如果将其与光盘或局域网结合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课件的展示,可以将书面上的文字形成丰富的图像、视频等。下面就介绍一下笔者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步骤。如今的课件制作主要使用PPT软件,这种软件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多媒体辅助英美文学课程的要求。(1)授课提纲:主要是对课程的简要介绍和学习者的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单元的课程内容,学生在课前就可以通过课件对授课内容有大体的了解,课件制作完成后可以定期更新和整理,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2)背景资料:选取权威资料作为背景知识,可以在网上下载大量的图片信息,同时用网络视频作为辅助。(3)作家和作品:可以制成模块,将作家的年龄、性别、国籍以及作品的年代、文体、特点进行分类,并搭配电影、视频片段或图片资料进行展示。(4)代表作选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亦可将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放在课件中,供学生在课上探讨,用以扩大知识面;也可以针对难懂的句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义,充分思考。(5)测试:通过不断地收集和整理,将课程中重点的内容整理为一个通用的资料库或测试库,并定期更新,用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6)文学评论: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7)相关网站:不定期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网站,但要保证所介绍的是高质量的网站,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8)为了保证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任课教师可以把介绍英美文学概况的录像或纪录片分成几部分,在下课前几分钟,给同学们放映与这堂课内容相关的录像,以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都能从中受益,且效果十分明显。首先,教师可以把自己备课的资料和多年总结的一些重点放到课件中,学生便可以清楚地了解上课要学习的内容、重要信息以及对知识的应用,以这种方式,教师每一次备课便可以对原有的课件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适时地更新和替换原有的资料,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课件,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其次,图片和视频这类辅助工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课本内容比较枯燥,但学生对图片和视频更加感兴趣,这就有效地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并使文字资料变得更加生动。最后,多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不仅丰富了资料,也增强了学生感官上的享受,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课本内容和多媒体内容的比例,从而使课本从原来的主体成为新式课堂的辅助资料。这种由多媒体主导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水平也会得到促进,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手段,也是革命性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
虽然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的教学,但有些教师由于对多媒体的理解欠缺或理解不深,往往会使多媒体的应用进入一个误区,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料,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它的准备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程又没有现成可用的课件,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积极性。(2)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时会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屏障,由于它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而一旦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使老师由原来的主动式教学变成了由电脑控制的被动式教学,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就沦为了“黑板搬家”。(3)对于那些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接受较慢的教师来说,在制作课件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于如何用课件来辅助教学没有深层次的理解,片面追求收集信息的量,使课件成为一种信息的堆加,在课件操作方面也略显生疏,不但不能有效发挥课件的作用,反而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分散了学生的精力。(4)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教师还不能够准确地理解多媒体在教学中应该发挥的功能,及扮演怎样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它只是传统板书的代替品,有的教师会把教案中的内容直接拷贝到课件中,这种方法只是最基本的一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而并不能将这种方法发展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方法,学生对课件的过度依赖也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中,学生会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记笔记,这无形上也是一种帮助学生加强记忆的方法,但是,多媒体的应用有时不但没能帮助学生学习,反而降低了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把课件拷贝下来,就可以重现老师上课的内容,所以即便是注意力不集中或逃课,也不会对学习有什么影响,因此,这种过度依赖反而降低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如何有效并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或制作课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5)课件的内容的选择也是十分关键的,有的教师为了用课件或视频吸引学生,会在课件中加上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虽然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集中了,但往往课上应该强调的重点没有得到有效的讲解,因此,虽然内容新颖但却偏离了教学目标,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学习不利,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过分地强调炫丽的图片、视频和画面,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课堂的教学环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解决以上的问题,要实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将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和应用技巧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研究,并加强语言教师的实践训练,为基础较弱的老师提供适当的培训,将双方的知识融合并整合,使带有实践教学思想的创意设计与计算机的高新技术有机结合,从而打造既富有创意又能吸引学生的教学课件,从而丰富语言教学的课堂。
多媒体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对多媒体技术的熟练应用毫无疑问可以极大丰富和生动英美文学课堂,但是,如何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任课教师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但要对专业知识方面有深刻的理解,并能熟练地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学校也应适当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从而使专业教师可以轻松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能指导专业学生如何上网获取有效的相关资料;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搜集相关方面的多媒体资料。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对于教学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求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符合课堂氛围的模板,并具有极高的创造性,真正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课堂。在用课件进行演示型教学的的过程中,师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式的探讨。例如,可以上网查找一些国外的网站,通过超链接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并能通过网络媒介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例如,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检查学生对课上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课后的预习情况,还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换学习心德,尽量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美文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制作好的教学软件或课件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制作人员首先要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PowerPoint软件,其次要了解课程授课的提纲和重点内容,并将其有机合理地体现在课件中。对软件的使用或许成为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最需要学习和提高的部分,这对从事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教辅人员在理论上和技能上的巨大挑战,同时,也需要将原有理论与先进的课件制作思路相结合。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课件的制作,使教师能够逐渐充分、有效、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软件。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中,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授课内容动态地展现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原声的资料、文学作品、背景介绍等通过视频或音频展现给学生,这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生动形象地了解授课内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功能不断强大,它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因此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容量和极大的共享性,它在教育领域中的优势体现得更为突出。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6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幼儿园英语师资为使命,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培养方案原有的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与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教职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就业但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进行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以职业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既要遵循教师教育的普遍标准,也要符合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还要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只有全面、综合地考量,才能将职业导向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有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高等职业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是与行业人才标准互通互联的重要文件。2012年教育部正式了英语类4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包括应用英语、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标准从十个方面进行描述,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标准要求体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行业业务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紧贴行业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刘黛琳,周雪峰2015)。英语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幼儿园或培训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岗位”的教师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相关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突破传统学科体系和知识框架,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教师业务能力整合起来,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徐小贞2006)。
(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标准强调,要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做了详细描述,是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针对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并加以有效实施,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课程开设偏少,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没有完全体现
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要么沿用1993年颁布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大纲》,要么以本科阶段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为参考,课程主要强调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都能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但是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师范性决定了学生还必须具有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能力。传统的与此相关的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为主,一些院校也开设了英语书写、唱歌等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但总体看来,一是没有成体系,更多的是起到装饰的作用,二是研究不深,师资和教学设备不能满足。结果就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自己会说英语,但不会教小学英语,对小学英语的教材理解和教法、学法指导一片茫然。
(二)实践课程开设不足,缺乏系统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主要分为教育见习和实习两类。教育见习主要安排在学期中,时间大概一周,教育实习是在最后一学期,时间3个月左右,这是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习和见习贯穿了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可以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见习的效果不太好,主要是时间短、频次低、针对性不强。实习期间的教师指导不够,结束时缺少及时的总结和反思。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英语教育专业,必须要从时间安排、人员配置、阶段目标、考核评价等多方面深入研究实践课程的设置,发挥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三)专业能力拓展课程设置不够,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
高等职业教育除了使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季淑鸿, 2012)。但实际情况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反映在课程上主要是对英语类的文化课程比如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不重视,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较少,学生的学习视野受到限制,今后教师职业的发展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以职业为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施路径
(一)确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观决定了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扎实专业知识、卓越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和边远山区的初中教师。课程设置必须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换言之,在研究课程设置之前,先要认真审视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深度融合
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英语听、说、读、写、唱等能力,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口语、教学技能、课件制作等能力。这两项技能一般都是分开培养,相互交叉的情况不太普遍。但是教师职业岗位需要的正是两者的融合。为此,需要在课程安排上考虑两种技能的联系。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英语歌曲与童谣、英语课件制作、小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学生对职业要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走上教师岗位后对职业的基本技能要求做到游刃有余(黄静茹,吴柏祥2010)。
(三)构建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
关于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内涵、结构和规定,还缺少完整的指导性文件,因而难以体现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核心地位,其时间安排、基地建设、师徒制度、考核评价等都缺少科学性的规范。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教育见以已完成阶段性任务为目标,一次见习解决一到两个问题,采用“影子跟岗”等方式,使见习见到实效。教育实习要定位到小学和边远山区中学,要把实习和学生的就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正熟悉职业岗位的情况,就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做到轻车熟路。
(四)优化素质拓展类课程
作为语言教师,对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必须了解,才能更好地贯彻语言教学的意图。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要重视英语文化类课程,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开设多种课程,比如英美文学欣赏、英语国家概况、英美儿童文学选读、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等,通过学习,学生逐步积累起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知识,增加两种文化的对比,进一步提高语用能力,为今后的教师职业岗位积淀,提升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把小学教师标准和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结合起来,建立人才培养的直通道,满足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小学英语教学的时间需要。以职业为导向就是培养职业要求的核心能力,强调职业的实践能力,增强职业的发展能力,实现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